第50頁
有人說,光緒皇帝這種表現,是“韜光養晦”。然而我卻看不到證據。“韜光養晦”是一種貌似被動的主動,一種建設性的退卻。而光緒皇帝的表現,只能讓人看到自我放棄、自我逃避和自我折磨。
《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的回憶尤其令人心痛:“光緒整天呆呆地坐著,對任何人都是淡淡的,對飲食更是不挑不揀,漠不關心……最愉快的時候,是光緒和太監們下象棋,很平易近人,下完棋後,仍然像一塊木頭,兩眼痴呆呆地一動也不動,急躁發脾氣的性格根本不見了。好像他下定狠心,不管外界如何,他只是裝痴作啞。一個血氣方剛的人,收斂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痛苦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終於在壓抑中痛苦地死去,結束了自己沒有過一天歡樂的人生。似乎是因為這個消息鬆了口氣,發現自己終於完成了扭曲、壓制、敗壞一個人的任務,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後,慈禧太后也撒手而去,結束了這互為因果的母子的三十四年的恩恩怨怨。
皇帝:最不幸的人(1)
一
古往今來,沒有比中國皇帝更巨大、更崇高、更煊赫的存在了。這種動物也不過一人來高,百十來斤,但是它卻比其他千百萬人的總和還要有分量。它稍稍動一動手指頭,半個地球都地動山搖:
在中華帝國的中央,人們窮盡物力,建築了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組成的宮殿供它居住。
最迷人的數千名處女,被精心挑選出來,囚禁在帝王之城中,供它一個人享用。
數萬名健康男人被割去生殖器,成為不男不女的怪物,以服侍它的吃喝拉撒睡。
它吞噬的財富,抵得上半個帝國的產出。從日本到帕米爾高原,從東南亞到東北亞,數十個國家的國王每年恭恭敬敬地向它進貢本國最珍貴的物產。在帝國之內,設有數十百處工場,幾十萬人專門為它一家生產瓷器、馬桶和唾壺。如果想一想《紅樓夢》中那個奢華到極致的大觀園的主人身份不過是皇帝的一個家奴,是皇帝派駐一個皇家衣料工場的監工,我們就可以想像皇帝的日常享受了。
中國皇帝制度設計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貫穿著這樣一個核心理念:把每一種享受都推向極端,竭盡一切想像力去繁複、誇張和浪費,直至無以復加,毫無必要,令人厭倦。
以吃飯為例,皇帝的味蕾牽動著天下各省封疆大吏的神經。皇帝飯碗中的主食來自各省的以下貢品:東北的黏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鈴鐺麥,山西的飛羅白面,陝西的苡仁米、紫麥,寶雞的玉麥,蘭州、西安的掛麵,山東的恩面、博粉,廣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麥面……這些糧食都是水土最佳之處出產,比如在北京一地僅選用玉泉山、豐澤園、湯泉三處交的黃、白、紫三色老米。
凡是天下最好的美味,都要由皇帝壟斷。鰣魚春季溯江而上,每年的第一網只有皇帝有權力品嘗。魚打撈上來後,用冰船和快馬由水、旱兩陸運往北京。鎮江到北京約三千里路,內務府限定二十二個時辰(四十四小時)送到。為爭取時間,送魚專使在途中不許休息,馬死人亡之事時有發生。
這種食不厭精的做法尚基於普通的人性。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刻意的浪費。眾所周知,皇帝身上只有一個胃,並且通常並不比普通人大。但是,皇帝一個人每餐的飯菜要數十上百樣,擺滿六張桌子。清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儉樸的朝代,宮中規定,皇帝一人每天消耗食品原料的定額是六百斤: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肉十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蘿蔔(各種)六十個、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青醬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數量不等。此外,還要每天專門給皇帝一個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葉十五斤……
為了給皇家生產衣料,清代專門在三座城市設立了規模巨大的工場。為儲存皇帝的衣服,專門建有數間殿宇作為御用衣服庫,為管理這些服裝,專門成立了擁有數十名辦事人員的尚衣監。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他那實際上已經是大大沒落了的帝王生活時說:“衣服則是大量地做而不穿。”“一年到頭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穿新的。”(溥儀《我的前半生》)據他後來翻檢檔案,發現僅僅一個月內,內務府就為他做了四十九件衣服,這些衣服,當然絕大部分都永遠白白貯存庫內,從來沒有機會上皇帝的身。
說到行,一旦皇帝要巡視自己的國土,那麼整個國家都要為之翻天覆地:隋煬帝江南之旅的奢華不是帝王的常例,那麼我們就還是以素稱簡樸的清代帝王為例吧。雖然傳統時代交通非常落後,臣民出行極為困難,但是皇帝們的手指每一次在地圖上指出一個新的目的地,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帝國版圖上就會出現一條數百或者數千千米的嶄新大道。這條大道寬達十米,儘量筆直,碾壓得“如同打穀場一般光滑”。這條道路僅為皇帝一個人通行,“不准任何人經過”。皇帝出行時,這條道上灑上淨水,一塵不染。
乾隆皇帝的一次出巡中,內務府官員記載道,為了供應皇帝路上的飲食,他們提前把一千隻選好的羊、三百頭特選的牛,以及七十五頭專用的奶牛帶上車,沿途供皇帝御用。在數千里的出巡路上,皇帝只喝四眼泉里汲出來的水:北京的玉泉山泉、濟南的珍珠泉、鎮江的金山泉、杭州的虎跑泉。為皇帝運送泉水,專門成立了一支龐大的車隊。在炎熱的夏季,幾十萬斤冰塊被從北京提前運送到路上,以備皇帝口渴時能吃上冰鎮的西瓜……
為了防止皇帝回去的路上因為重複的風景而感到厭煩,“歸途還必須另修一條道路”……
二
這種鋪張和浪費的毫無必要通過以下事實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排場浩大,規矩太多,這些享受對皇帝來講已經演變成一種無法忍受的折磨,因而被皇帝棄而不用,相當程度上成為擺設。大部分清代皇帝無法忍受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屋組成的浩大的紫禁城過於壓抑、沉重的氣氛。他們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選擇住在更自然的圓明園和更樸素的避暑山莊,只有到了冬天才無可奈何地回到這裡。
至於每頓飯擺在皇帝面前的數十道菜,他們的口味和形式更是讓皇帝厭煩。溥儀說:“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多數皇帝都在御膳房外設有小食堂,外請名廚做更適合自己口味的飯菜,那六張桌子四十八品飯菜,只不過像是神前的供品一樣,擺過了就扔掉。這種形式主義時間既久,於是擺在皇帝面前的飯菜真的變成了供品,因為它們端上來時,多數已經涼得不能食用了。
然而,如此勞民傷財、浪費巨大的形式主義,卻絕對不能省略。因為這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天下之本”的大事。
《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的回憶尤其令人心痛:“光緒整天呆呆地坐著,對任何人都是淡淡的,對飲食更是不挑不揀,漠不關心……最愉快的時候,是光緒和太監們下象棋,很平易近人,下完棋後,仍然像一塊木頭,兩眼痴呆呆地一動也不動,急躁發脾氣的性格根本不見了。好像他下定狠心,不管外界如何,他只是裝痴作啞。一個血氣方剛的人,收斂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痛苦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終於在壓抑中痛苦地死去,結束了自己沒有過一天歡樂的人生。似乎是因為這個消息鬆了口氣,發現自己終於完成了扭曲、壓制、敗壞一個人的任務,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後,慈禧太后也撒手而去,結束了這互為因果的母子的三十四年的恩恩怨怨。
皇帝:最不幸的人(1)
一
古往今來,沒有比中國皇帝更巨大、更崇高、更煊赫的存在了。這種動物也不過一人來高,百十來斤,但是它卻比其他千百萬人的總和還要有分量。它稍稍動一動手指頭,半個地球都地動山搖:
在中華帝國的中央,人們窮盡物力,建築了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組成的宮殿供它居住。
最迷人的數千名處女,被精心挑選出來,囚禁在帝王之城中,供它一個人享用。
數萬名健康男人被割去生殖器,成為不男不女的怪物,以服侍它的吃喝拉撒睡。
它吞噬的財富,抵得上半個帝國的產出。從日本到帕米爾高原,從東南亞到東北亞,數十個國家的國王每年恭恭敬敬地向它進貢本國最珍貴的物產。在帝國之內,設有數十百處工場,幾十萬人專門為它一家生產瓷器、馬桶和唾壺。如果想一想《紅樓夢》中那個奢華到極致的大觀園的主人身份不過是皇帝的一個家奴,是皇帝派駐一個皇家衣料工場的監工,我們就可以想像皇帝的日常享受了。
中國皇帝制度設計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貫穿著這樣一個核心理念:把每一種享受都推向極端,竭盡一切想像力去繁複、誇張和浪費,直至無以復加,毫無必要,令人厭倦。
以吃飯為例,皇帝的味蕾牽動著天下各省封疆大吏的神經。皇帝飯碗中的主食來自各省的以下貢品:東北的黏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鈴鐺麥,山西的飛羅白面,陝西的苡仁米、紫麥,寶雞的玉麥,蘭州、西安的掛麵,山東的恩面、博粉,廣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麥面……這些糧食都是水土最佳之處出產,比如在北京一地僅選用玉泉山、豐澤園、湯泉三處交的黃、白、紫三色老米。
凡是天下最好的美味,都要由皇帝壟斷。鰣魚春季溯江而上,每年的第一網只有皇帝有權力品嘗。魚打撈上來後,用冰船和快馬由水、旱兩陸運往北京。鎮江到北京約三千里路,內務府限定二十二個時辰(四十四小時)送到。為爭取時間,送魚專使在途中不許休息,馬死人亡之事時有發生。
這種食不厭精的做法尚基於普通的人性。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刻意的浪費。眾所周知,皇帝身上只有一個胃,並且通常並不比普通人大。但是,皇帝一個人每餐的飯菜要數十上百樣,擺滿六張桌子。清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儉樸的朝代,宮中規定,皇帝一人每天消耗食品原料的定額是六百斤: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肉十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蘿蔔(各種)六十個、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青醬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數量不等。此外,還要每天專門給皇帝一個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葉十五斤……
為了給皇家生產衣料,清代專門在三座城市設立了規模巨大的工場。為儲存皇帝的衣服,專門建有數間殿宇作為御用衣服庫,為管理這些服裝,專門成立了擁有數十名辦事人員的尚衣監。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他那實際上已經是大大沒落了的帝王生活時說:“衣服則是大量地做而不穿。”“一年到頭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穿新的。”(溥儀《我的前半生》)據他後來翻檢檔案,發現僅僅一個月內,內務府就為他做了四十九件衣服,這些衣服,當然絕大部分都永遠白白貯存庫內,從來沒有機會上皇帝的身。
說到行,一旦皇帝要巡視自己的國土,那麼整個國家都要為之翻天覆地:隋煬帝江南之旅的奢華不是帝王的常例,那麼我們就還是以素稱簡樸的清代帝王為例吧。雖然傳統時代交通非常落後,臣民出行極為困難,但是皇帝們的手指每一次在地圖上指出一個新的目的地,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帝國版圖上就會出現一條數百或者數千千米的嶄新大道。這條大道寬達十米,儘量筆直,碾壓得“如同打穀場一般光滑”。這條道路僅為皇帝一個人通行,“不准任何人經過”。皇帝出行時,這條道上灑上淨水,一塵不染。
乾隆皇帝的一次出巡中,內務府官員記載道,為了供應皇帝路上的飲食,他們提前把一千隻選好的羊、三百頭特選的牛,以及七十五頭專用的奶牛帶上車,沿途供皇帝御用。在數千里的出巡路上,皇帝只喝四眼泉里汲出來的水:北京的玉泉山泉、濟南的珍珠泉、鎮江的金山泉、杭州的虎跑泉。為皇帝運送泉水,專門成立了一支龐大的車隊。在炎熱的夏季,幾十萬斤冰塊被從北京提前運送到路上,以備皇帝口渴時能吃上冰鎮的西瓜……
為了防止皇帝回去的路上因為重複的風景而感到厭煩,“歸途還必須另修一條道路”……
二
這種鋪張和浪費的毫無必要通過以下事實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排場浩大,規矩太多,這些享受對皇帝來講已經演變成一種無法忍受的折磨,因而被皇帝棄而不用,相當程度上成為擺設。大部分清代皇帝無法忍受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屋組成的浩大的紫禁城過於壓抑、沉重的氣氛。他們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選擇住在更自然的圓明園和更樸素的避暑山莊,只有到了冬天才無可奈何地回到這裡。
至於每頓飯擺在皇帝面前的數十道菜,他們的口味和形式更是讓皇帝厭煩。溥儀說:“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多數皇帝都在御膳房外設有小食堂,外請名廚做更適合自己口味的飯菜,那六張桌子四十八品飯菜,只不過像是神前的供品一樣,擺過了就扔掉。這種形式主義時間既久,於是擺在皇帝面前的飯菜真的變成了供品,因為它們端上來時,多數已經涼得不能食用了。
然而,如此勞民傷財、浪費巨大的形式主義,卻絕對不能省略。因為這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天下之本”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