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今天的話說,皇帝患有間歇性的抑鬱症。聖王教育使他成了一個完美主義者,一件事情,只有做到完美,對他來講才有意義。在消沉時期,他極度厭惡自己,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在振作時期,他又相信只要自己毅然“改惡從善”,並且堅持到底,那麼一切都會瞬間改觀,自己也會變得異常完美,世界依然燦爛美好。他缺乏那種退而求其次的現實主義態度。他的信條是:要麼最好,要麼乾脆最壞。要麼傾盡全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要麼破罐破摔,逃避現實。在“甲午戰爭”和後來的“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時刻,我們能清楚看到這種不成熟的心理模式給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帶來的致命影響。

  十三

  不論如何,戰爭總算打上句號了,那些和戰爭相聯繫的焦灼、驚惶、徹夜不眠終於結束了。皇帝像是一個從火災現場狼狽逃出來的難民,把一片狼藉的廢墟拋在腦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可是,心裡卻著起了悔愧的大火,一寸寸燒得這個善良單純的人心臟不停痙攣。

  只有在硝煙散盡後靜心盤點,皇帝才看清楚這場戰爭的後果是多麼嚴重。

  本來,經過所謂的“同光中興”之後,大清帝國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通過洋務運動,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近代海軍和一大批近代化工業,大清這輛殘破的老車,已駛過了最危險的路段,開上了相對平穩開闊的坦途,雖然速度不快,但總可以說是處於上升狀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確無必要與日本孤注一擲地作戰。如果沒有《馬關條約》,中日兩國的歷史走勢也許與日後大相逕庭。

  沒想到,這個好不容易贏得的“大好形勢”,卻在自己的手中折戟沉沙。清朝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割地和最大數額的賠款,使大清猶如一個剛剛病癒的人又一次被打倒在地。甲午戰爭給了日本一個全面超越中國的起點,三點四億兩白銀加上台灣,成為日本騰飛的強大動力。而中國則自此跌下萬劫不復的深淵。亞洲和世界的格局重新洗牌,那些逡巡在中國四周的歐美列強,又紛紛亮出了利爪,紛紛向中國提出了“租借”土地的要求。中國由一個同光中興的“希望之星”變成了被瓜分的對象,一時之間,中國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光緒:被“帝王教育”敗壞的人(9)

  本來想證明自己能力的一場演出,最後的結果卻使全國臣民見識了自己的“無能”。本來要為國家自強雪恥,沒想到卻給民族帶來這麼大的災難。召開諸王大臣會議時,太后連正眼都不瞅他,那張越髮長得嚇人的臉毫不掩飾地向朝廷重臣們流露著對他的輕視,讓他無地自容。在戰爭過後,太后越來越多地走上前台,直接處理政務,說明對自己已不再放心。

  確實,通過這場戰爭,太后對皇帝的印象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太后沒想到,原本認為已經培養陶鑄得成了器的皇帝,一旦登台亮相,居然唱得這樣荒腔走板。通過這場戰爭,她才發現,皇帝原來是如此的幼稚、孟浪、輕率和脆弱。看來,自己這麼多年心血是白費了,這個孩子實“不足以承大業”。太后後悔極了。她後悔自己太大意了,一眼沒照顧到,竟然釀此大禍,自己何以對列祖列宗?

  然而悔之晚矣。在中國式政治規律下,一個皇帝如果沒有失德,不管他曾經多麼失策,也不是被更換的理由。何況從形式上講,他君臨天下,已經二十多年了。自己雖然精力尚存,但畢竟沒有幾年活頭,這個家註定還是他當下去。自己所能做的,唯有在有生之年,再多操操心,把把脈,能盡一份心是一份心吧!

  皇帝的情緒步入兩極化狀態中的低谷。像以往一樣,心緒低落的皇帝又病了。躺在病床上的皇帝一遍遍地反思著。在戰爭之中,他一舉一動都是效法列祖列宗,為什麼到頭來卻左右支絀,一敗塗地?

  皇帝想起了李鴻章前幾天給他上的一道奏摺。李鴻章說,在日談判期間,伊藤博文曾對他講:“貴國之弱,在於固守舊法。如欲自強,必須將明於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轉機。”

  這場戰爭讓他見識了“西法”的強大。他沒想到,日本國在戰爭中竟然能迸發出這樣巨大的能量。看來,“西法”的威力遠遠超過“祖宗舊制”。

  年輕人活躍的思維容易跳出陳舊的枷鎖。一場戰爭打開了他的眼界。在病榻之上,他命人進呈了駐日公使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以及英國人李提摩太編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皇帝“如獲至寶”,這些書在他面前,打開了一個與“祖宗舊制、聖人之言”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他終於發現,戰爭的失敗,並非是因為他的“無能”,並非是由於他不夠“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而恰恰是因為他太迷信聖人和祖先了。其實他們留下來的舊式武庫中的武器完全不合實用。皇帝認識到,如今時代,“外洋各國是今非昔比的”,中國“一切落後,甚麼事都趕不上外國”,“西人皆曰為有用之學,我民獨曰為無用之學”。一氣之下,皇帝命人把他案頭的那些性理之書搬出去,以“皆無用之物,命左右焚之”。(梁啓超《戊戌政變記》)

  只有“維新變法”,讓大清脫胎換骨,才能扶大廈於將傾。

  可是,法如何變?舊如何革?從哪裡入手?他也沒有答案。

  十四

  1895年6月3日,皇帝在養心殿書案的眾多文件中發現了廣東籍新科進士康有為的一封奏摺。進士直接上書皇帝,這種情況十分罕見,皇帝立刻打了開來:

  近者,萬國交通,爭雄競長,不能強則弱,不能大則小,不能存則亡,無中立之理。自大而小者,土耳其是也;自強而弱者,波斯是也;自存而亡者,印度、緬甸、安南是也……

  一拿起來,皇帝就沒再放下。他當天沒有吃午飯,晚上又把這封奏摺攜帶到寢宮,在燈下細細再讀。

  康有為用他那出色的文筆,清晰扼要地介紹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怎麼回事,介紹了俄國的彼得大帝,介紹了日本的明治天皇,介紹了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他從世界大勢的角度,提出了變法的總綱領。又分十個方面,系統講解了中國應如何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諸領域“全面更新之”,論述條理分明,措施詳細周到。這封奏摺,讓皇帝感覺新奇無比又茅塞頓開。

  皇帝的感覺就是四個字:“天助我也”。在他急切盼望“變法人才”的時候,這個廣東進士從天而降。皇帝感覺康有為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深刻、淵博、清楚。皇帝一遍遍地揣摩著奏摺中那些他不知道的新名詞,就像一個夜航的水手,看到了前方一遙遙的燈塔。現在,他要毅然掉轉船頭,駛上正軌,大清很快就會趕上列強,並駕齊驅,甚至超越它們。他不但會重現大清舊日的榮光,還會遠遠超過列祖列宗的治績。如果那樣,這場戰爭的失敗,不過是他人生中一個小小的陰影或者說必不可少的前奏,今後的偉大事業,將使這小小的失誤顯得不值一提。想到這裡,皇帝的情緒突然柳暗花明,陰鬱和消沉一掃而空。皇帝感覺震撼,皇帝感覺興奮,皇帝感覺狂喜,皇帝推枕攬衣,目光炯炯。第二天一早,皇帝發布命令,命軍機處將此奏摺抄為三份,一份存皇帝上朝時的乾清宮,一份存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中南海勤政殿,一份由軍機處抄發各省大員。康有為的奏摺原件,則立刻被送往頤和園,交給太后“懿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