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小皇帝的表現令帝國政治高層的所有人驚喜。師傅翁同龢經常得意揚揚地對人說起,小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效法古代聖帝賢王。剛剛識字不久,小皇帝就指著書內的“財”字對師傅說:“我不愛此,我喜‘儉’字。”翁同龢喜不自勝,當即跪下叩頭:“皇上聖德!皇上有此見識,真是天下之福!”

  光緒三年(1877年)的冬天,很久沒有下雪,小皇帝想起師傅教他的話,臨睡前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上天降下大雪,以利來年莊稼。沒想到過了幾天果然下雪了。年僅七歲的小皇帝高興地跑到門外,立在雪中默默向上蒼表示感謝,太監們怕他凍著,擔不起皇帝感冒的責任,一個勁地勸他回屋,讓小皇帝大為掃興。小皇帝氣憤地說:“你們真不懂我的心思!就像長沮、桀溺不理解孔子一樣!”這個故事流傳出去,被士人們傳頌了許久。

  光緒:被“帝王教育”敗壞的人(4)

  人人都說,皇帝將來必是一個古今少有的聖帝明王。連太后也屢屢對大臣們誇獎皇帝“實在好學”,“典學有成”。

  這些誇讚對小皇帝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這條深宮中的幼龍自卑而又敏感,太后的冰冷和輕視,在他幼小稚嫩的心靈上刻下了永遠不能癒合的傷痕。他比誰都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和讚揚,來滿足他乾渴得龜裂的自尊心。不要以為這個看上去怯懦退縮的孩子沒有自尊心。恰恰相反,他的自尊心因為挫折而比誰都強烈。作為一個長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他心中最強烈的願望就是要向別人特別是向這個女人證明“我能行”。他知道,從進宮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已不僅屬於自己,更屬於天下萬民。系統的帝王教育,樹立了他“拯民水火”、“澄清天下”的雄心壯志,陶育了他“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博大情懷,他願意為他的子民燃燒自己的一切。他期望著用自己將來的表現,讓這個女人刮目相看。

  五

  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三日清晨,冬季的北京天空像一面鏡子一樣晴朗,沒有一絲灰塵。光緒皇帝的親政大典在紫禁城中隆重舉行。十九歲的皇帝緩步登上太和殿寶座,御前太監在丹陛上鳴鞭三下,上千名官員在丹陛和廣場上如同潮水一樣起伏跪拜。

  端坐在寶座上的皇帝精神煥發,神采奕奕,一舉一動都顯得少有的乾淨有力。《翁同龢日記》記載道:“仰瞻天顏,甚精采也!”

  對於大清帝國的無數臣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想像和期待的時刻。自從二十八年前咸豐皇帝死後,大清帝國一直沒有男主人。人們一直堅信,“牝雞司晨”只是萬不得已的變通,男人永遠比女人更適合當家主政。更何況這個男人十分符合一個偉大帝王的標準。那些跪在前排的大臣們發現,年輕的皇帝長相清秀俊美,舉止端莊凝重,頗具帝王之姿。雖然一直待在深宮,但是關於皇帝好學不倦、聖德純粹的傳聞,早已在朝野之間不脛而走。人們有理由期待他會如同他那些偉大的祖先一樣,有能力帶領大清擺脫困境,重現康乾時天下太平、萬國來朝的榮光。

  太后鬆了一口氣。說心裡話,葉赫那拉當這個家當得確實有點累了。今年她已經五十五歲,白髮已經悄然爬上鬢端。這二十八年裡,她覺得她操夠了心,受夠了累。現在孩子終於長大,她也可以歇歇了。何況,通過她多年辛苦經營,大清帝國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她認為自己交到光緒手上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統治基礎。

  在她剛剛走入政治中心的時刻,大清帝國可謂千鈞一髮,險象環生:朝廷之上,八名顧命大臣公然向太后叫板,政治分裂勢不可免。長江下游,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像一把失去控制的熊熊大火,把中國半部江山燒得一片狼藉,大清帝國的統治眼看就要崩潰。同樣要命的是,外國鬼子們剛剛燒毀了圓明園,通過這場戰爭,他們已經看清了大清帝國沒有抵抗能力,隨時準備把大清分而食之。雖然對她的政績評價不一,平心而論,被剝奪了早期教育權利的葉赫那拉·蘭兒,在她的政治演出中表現的才幹和能力可以稱得上出人意料的傑出。她的表現比大部分男人剛強果斷,在某些歷史時刻,甚至可以稱得上有膽有識、機智精敏。她果斷利落地發動政變,清除了顧命八大臣。她開明地重用漢人曾國藩,眼看就要吞沒大清王朝的太平天國狂潮在她的腳下突然退卻。人們把她執政的這些年稱為“同光中興”。人們說,是她再造了帝國,使一個奄奄一息的國家重新煥發了生機。

  在這權力交接的重要時刻,她的心裡並不失落。雖然形式上交出了權柄,她仍然自信可以保持對皇帝的絕對控制。即使到現在,只要她一板起臉,這個孩子仍然會嚇得說不出話。在老謀深算的她面前,這個心地單純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個透明人,她可以一眼看到底。她不用憑思考,單純用感覺就可以控制他。她的退休,實際上是一種“退居二線”,雖然擺脫了繁重的日常工作,但她仍然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靠著自己的巨大政治影響力,左右著大清帝國的航向。

  對於自己多年來苦心培養的成果,她是基本滿意的。雖然她對這個孩子的個性和氣質沒有喜歡過一分鐘,但是像所有唯成績論的家長們一樣,她仍然認定他已經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他學業良好,能寫一筆非常漂亮的正楷和一手典雅的文章,能把許多典籍倒背如流。從各個方面來說,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除了口吃這一先天不足外,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同治帝。”(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她相信,書本中記載的那些深奧的道理,會幫助任何一個男人取得統治的成功。

  皇帝也深深鬆了口氣。十五年來,他一舉一動都屈服於太后的意志。他的飲食起居,他的成長教育,甚至他的婚姻和愛情,都在她的絕對控制之中。就在去年,她還把她那個醜陋而愚蠢的侄女強行塞到他面前,宣布成為他的皇后。他對這種木偶式的生活早已忍無可忍。現在,他終於被宣布長大成人,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在十五年的漫長準備之後,他終於握住了帝國巨艦的舵柄。就像一個交規考試得了高分卻一直沒有機會練手的學車人一樣,他早已經躍躍欲試了。青年人總是不滿現狀,因為胸懷“堯舜之治”的雄偉理想,皇帝對大清帝國的國勢比誰都痛心疾首:列強環伺於外,大臣狃安於內。國家衰弱貧困,百姓民不聊生。雖然有人把太后執政以來的政績吹捧成“同光中興”,光緒卻不以為然。雖然精明,雖然能幹,太后畢竟只是一個沒怎麼讀過書的婦人而已。滿腹詩書給了他輕視太后的理由。讀過三遍《資治通鑑》、自信深諳歷朝治道的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喚醒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的中國。

  六

  然而,在親政的頭幾年,年輕的皇帝並沒有給大清帝國帶來驚喜。在短暫的歡慶氣氛過後,大清帝國又陷入了平沓緩慢的舊節奏。雖然已經胸有韜略,但坐到了馭手的位置上以後,皇帝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車在操縱他,而不是他在操縱車。親政以後,天下一直風平浪靜,帝國政治如同一架上好了發條的鐘表,一切都按照太后執政時的成例一成不變地運行。在成例的籠罩下,他並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在親政的前五年,皇帝不過像是太后的一個機要秘書一樣,庸庸碌碌地忙於瑣碎事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