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即便我的生母聯合前朝宗親毒殺太子賜死,被除名宗室,然我不僅沒被牽連,身份卻更尊榮了。因為我被寄名在聖懿仁皇后膝下,同皇姐成了更親密的手足。

  這些都很好,我也沒有不知足。只是不知是否居在此間,離宮闕甚近,我總是不經意遙望長樂宮。

  我幼時長大的地方,陳氏後半生終老的地方。

  早年的那點疑惑,在心中又開始滋長。

  她到底怕皇姐什麼?

  她如何會結合前朝反父親的帝國?

  又到底為何那樣狠心,同幼女生別離,至此不肯見?

  皇姐,前朝,帝國。

  這樣的字眼盤旋的心頭,我便知曉自己不可多想,不可多思。但是止不住啊,朱檐飛廊在眼前,從她墳上吹來的風在耳畔迴響,縱是不介意真相也難釋懷怎就莫名淡薄的母女情意?

  我做錯了什麼?

  是故,景泰廿六年,在皇姐度過十年危機之後,我向她請辭,要求遷往陰平封地。

  我給了緣由,在那裡的時間比這長,我想回那裡。

  皇姐沒有挽留,她以陰平為中心闊我封地,贈我珠寶金銀無數,還說我可隨時回長安。

  我重新回來陰平,學著太常的樣子,尋人辦起學堂,為皇姐的新政添磚加瓦。府中也養著一些幕僚打發時辰,好多都是她送的。她說我可以選一人以白首,也可擇多人以歡愉,都成。反正我是大魏最尊貴的公主。

  日子平靜而有意義,我以為會就此過一生。

  直到景泰廿九年,我回來陰平的第三個年頭,府里來了一位老嫗,直言要見我。

  人帶了進來,細看,竟是素節。

  阿母當年的貼身侍女。

  如今已過花甲,白髮蒼蒼。

  她說自覺大限將至,趕來完成主子的遺願。

  她的主子,不就是我生母嗎?

  我頷首,“你說吧,若我能做,自當盡力。”

  不想,老嫗卻只是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公侯人家,這日小妾出門散心回來,聞其母來訪,遂趕回院中。卻偷聞其母與一人商議,要除去這家的家主。小妾暗思,欲除家主不就是除去她之夫君嗎?於是惶惶逃開,不幸發出聲響驚了屋中說話的人。急亂中見本家主母從遠處走來,頓生一計,出聲喊之,奔於她處報信,如此移花接木,金蟬脫殼。

  後其母出,自當偷話者乃主母,下令殺之。主母身懷六甲,被長刀貫胸,一屍兩命,其屍身懸於城樓,慘絕人寰……

  “後來……”我在難以言說的震驚中截斷她的話,問,“後來、後來可是主母長女知曉生母死因詳情,知曉兇手何人,而那妾室遂終日惴惴不安,聞其名見其身而心顫膽寒?”

  老嫗垂首不語,半晌頷首又道,“主子送走您,堅持讓您千里就藩,實乃用心良苦,她以十餘年不見不問之生離苦,撫平陛下之怨恨,更為保全殿下爾。”

  這些年,我也猜測了一些,然如此聽聞真相,到底默聲良久。

  良久方問,所以她之遺願為何?

  素節便將一封信奉給我。

  “恐人挑撥,恐社稷危,便不怕我知曉,與姐不睦嗎?” 我展信閱完,心緒難抑,半晌沉沉回坐榻上,復念信中數語,呢喃自問。

  卻聞老嫗道,“婢子來時,將此事此信俱報陛下矣。這處亦是主子吩咐,主子一點心思,盡付此間了。”

  我抬眸看她。

  她繼續道,“陛下准了,還讓婢子帶來一句話。”

  我依舊看她,等她的話。

  陛下說,“她富有天下四海,但只有你這麼一個血親了,她很想你。”

  我一動不動看著她,許久覺得臉上涼濕一片,一邊笑一邊小心收起了信,趕在四月清明回了長安。

  城郊楊柳依依,春風十里,我在夷安堂姐的引領下,給一座無名墓上了三炷香。

  歸來未央宮見皇姐,我們都沒論往事。

  我與她說了我辦的學堂,她送我兩樣東西。

  一個五色手釧。

  她說,“抱歉,你送朕的那個,朕找不到了。但朕記得它的樣子,試著編了一個。幼年不總說朕不給你回禮嗎,現在給你。”

  我伸出手,勞她給我戴上。

  眼淚噗噗索索地掉。

  那會阿母防她害她,她哪敢贈我東西,以做把柄!

  還有一物,乃一個泛黃的平安符,上書“元豐十五年八月初十”。

  皇姐說,這是一個婦人的慈心。

  我不太理解,她讓我回去問素節。

  是夜,素節捧符反覆看,老淚縱橫,“元豐十五年八月初十,主子去大慈恩寺祈福,祈的兩個平安符,一個留給自己,一個贈給了即將臨盆的先皇后,盼她平安生產。”

  我聞後無話,只輕輕頷首,又看那封信。

  【吾兒親啟:

  展信盼好!

  經年分離,得兒之信十六封,卻從未回之,愧矣。然思來念去多時,終是提筆書此信。

  凡爾閱之,自當已知曉全部因果。一語言之,你皇姐生母死於卑劣的人性,而你生母則死於殘酷的政治鬥爭。

  故,至阿母死,直你觀此信,恩怨已了結。

  這般不堪之面目,原不欲與爾知曉。然為二人,方撕開遮羞經年之面具。

  一為你皇姐,恐有人借吾之死挑撥你,再累其社稷危;二為吾己身,到底俗人多私慾,欲奢吾兒之諒解,欲圖吾兒之愛意,欲盼吾兒之餘生——

  見月呈星,手足和睦。

  景泰十二年秋,母絕筆】

  皓月當空,清輝滿地。

  我於窗前再讀此信,將那枚平安符藏於衣襟,貼於胸口,隔無邊夜色與母閒話,“皇姐待我很好,我很平安,很愛她。”

  也,很愛你。

  【作者有話說】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113章

  ◎靖明篇之不負君◎

  我是大魏的第三代帝王, 但我並不是文烈女帝的親生女兒,我是她從育嬰堂領養的孩子。

  也就是說,我是個棄嬰。

  這一點, 是在我七歲那年, 文烈女帝親口告訴我的。

  那一年,是景泰廿一年,文烈女帝在建章宮中養病,長安皇城由彼時的執金吾方貽掌控。

  陽春三月, 文烈女帝身子稍有好轉, 私服出宮散心。我和夷安長公主陪侍她一道。馬車幽幽,一路賞花聽鳥語,去了城郊的育嬰堂。

  育嬰堂,是昭承太子薨逝後, 文烈女帝以他的名義在長安近郊建立的專門收養棄嬰的地方,說是為他攢功德。

  我清晰記得那會她和我說的話。

  她說,“太子年幼夭折, 身為儲君於國於民並無建樹。但他天性純善, 敏而好學, 若是能夠承襲國祚,定可以造福天下百姓。”

  她牽著我的手,走在育嬰堂的林蔭道上,看著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孩子們,常日蒼白的面龐浮起笑意,垂眸與我繼續道,“如今他便已經做了一件造福朕和這天下的事。”

  林蔭盡頭有涼亭,日照充足,她帶著我坐下來。

  我好奇地看著她,見她眼角泛紅,目光慈和,微笑與我說,“便是將你送到了朕身邊。”

  育嬰堂中收養的孩子十中七八都是女嬰,剩下二三即便是男嬰也多有殘疾。這不是建立者文烈女帝決定的,是這個世道決定的。

  千百年來,世人皆重男輕女。

  育嬰堂中收養的孩子都是襁褓嬰孩,有主動放在門口的,有堂中侍者按時去周邊撿回的。這些孩子中,基本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身患殘疾或者父母無力養活的,一類是想要男兒偏生女,如此被丟棄的。

  是故堂中女嬰甚多,女帝在擇選的時候便將大部分的目光都盯在了女孩身上,進行考量。

  是故細想,我也極有可能是哪戶人家想要兒郎,卻讓他們失望的那個。

  世人當難以想像,他們大多數所厭棄不喜的,偏是那個女兒身的九五之尊看重的。

  文烈女帝所行多悖常理。

  譬如,按照我這般身世,當永遠隱瞞,不讓我知。

  但她卻告訴了我。

  我幼時不曾多想,直到景泰廿九年,她讓榮嘉長公主知曉了其生母陳氏同她的種種恩怨,我忍不住問,“左右那老嫗大限將至,君母何必要讓姨母知曉,徒增她與您離心的風險?”

  她道,“那我們如何保證除老嫗外再無旁人知曉?縱無旁人知曉,焉知你姨母自己心中不疑不惑?還不如讓她曉得,攤開說明了,彼此安心。”

  我便是在那個時候悟到她當初對我坦白真相的意義。

  是啊,縱使我的身世只有她與夷安長公主曉得,但是待我長大,我會不會好奇我生父何人?如此,會不會去查聞鶴堂的檔案?若是聞鶴堂檔案有疑,我會不會再有旁的念想?我又會不會因為心中存疑不踏實,生出雜念,累傷旁人?譬如夷安長公主的後人,恐他們間尚有知情者?<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