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皇帝今天叫這麼多太醫來,是為了兼聽則明。
江與彬曾經當過御醫,醫術雖然不如包頤,至少是過關的,又與包頤這個院判不合,作為一個參考項倒是很夠格。
皇帝拿出早就備下的金丹道:「朕近來得了一盒丸藥,下頭的人說是固本培元的聖品,效果極好,朕有些不放心,叫你們來看看。」
第629章 皇帝上鉤
他從那盒子裡取了三枚金丹出來,叫太醫們分作三組去檢查分辨。
進忠在一旁冷眼看著,心中全無擔心。
為了消除皇帝對金丹的顧慮,魏嬿婉特地讓王倫製作了兩種仙丹,皇帝現在手裡拿的這種,是絕對安全的,任他們查個底朝天也不可能查出問題。
包頤和同僚們細細查驗了半天,又將丹丸碾了一塊下來用水化開,親自嘗過,互相交換了個眼神,這才對皇帝道:「皇上,這藥丸的成分似乎沒什麼問題,多是一些如人參、黃芪、白芷、白朮、當歸之類補元氣、益氣血的藥,確實是滋補佳品。只是」
包頤有些猶豫。
皇帝催促道:「有什麼說什麼。」
包頤這才繼續道:「其一,這畢竟是丸藥,微臣等無法精準地分辨出其中是否還含有其它對龍體有害的微量成分;」
「其二,這枚丸藥,似乎不是普通製作蜜丸的工藝,倒像是煉製而成的東西,或許煉製的過程會改變藥材的效果,微臣等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為了謹慎起見,微臣建議皇上不要服用此藥,只用太醫院的方子是最好的。」
「太醫院的方子要是有用,朕還用得著讓底下的人給朕弄這個東西嗎?」皇帝諷刺道。
包頤剛才的話聽在皇帝耳中,更像是一個免責聲明。
這些太醫一向都是高級不粘鍋,他們確認這藥丸無毒無害,但是也不會對這種來路不明的東西打包票。
反正我們的意見是你別吃,你要是萬一吃出點問題,也別把罪名都扣到我們頭上。
其他組的太醫陸陸續續也有了答案,與包頤的意見差不多。
江與彬也沒有發表什麼異議,只是多勸了皇帝兩句,讓他別吃這來路不明的藥物。
這下子皇帝放心了,打發他們回去,自己又細細端詳了片刻剩下的六枚金丹,對進忠道:「進忠,去倒杯酒來。」
皇帝按照王倫的囑咐,用酒送服了一顆藥丸下肚。
接下來的一個月,皇帝按照五天一枚的頻率將所有的藥丸都吃了,並且天天叫不同的太醫給他請平安脈。
一個月下來,皇帝的身體沒有任何異常,脈象沒有服用了有毒物質的痕跡,而且確實有不錯的滋補效果。
這下子皇帝心中對金丹的最後一點芥蒂也煙消雲散,對於王倫的信任也無以復加。不僅提升了他身為國師的待遇和特權,還特批他可以隨意取用內務府寶庫中的名貴藥材,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月進獻九枚金丹給他。
王倫見皇帝徹底上鉤,也一改最開始的推脫忸怩,十分積極地投入了為皇帝煉丹的偉大事業中。
不僅穩定供應固元丹,還打破僵化思維、深耕新品研發,解構場景化需求,打造差異化價值錨點,實現功能補全與產品疊代,在紅海市場中開闢第二增長曲線。
簡單來說,就是煉出了更多類型的新品金丹進獻皇帝,功效吹得天花亂墜,皇帝也一一照單全收。
去年冬天下了一冬天的雪,今年冬天颳了一冬天的風,竟然沒飄幾粒雪花。
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第630章 天罰?
果然,一入春便遇上了春旱,種子撒進地里,沒有雪水滋養,也沒有春雨澆灌,眼見著是時令就要過去,莊稼卻沒有一點發芽的跡象。
御史們陰陽怪氣地上書,民間也開始傳出流言,說牝雞司晨,天怒人怨,所以才會降下天災。
皇帝一面驕奢淫逸,一面嗑藥養生,根本不打算回去當那年月無休的孤家寡人,但是天災人禍他又不能不管,便一個勁兒地讓王倫這個國師和欽天監一起開壇拜醮,祭天祈雨。
魏嬿婉根本沒工夫聽那些御史們居心叵測的毀謗,也不信那一套怪力亂神。
種地靠天吃飯,豐年不少,災年也常見,魏嬿婉一貫是干實事的,她只需將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她派劉統勛為欽差,到各地巡查水利和受旱農田的灌溉情況,又命各地清點各地官倉的儲糧儲種,預備救災抗旱。
這兩件事都不是那麼好乾的,偏偏魏嬿婉早有準備。
魏嬿婉挨過餓,知道老百姓這輩子最看重的就是飯碗,去年是她當政的第一年,也是大豐之年。
豐年糧多,穀賤傷農,那時魏嬿婉為了提振糧價,就借了皇帝的旨意,派欽差、血滴子明暗兩條線去清查各地糧倉的倉儲情況。
自古以來,管理糧倉的官員監守自盜,偷偷倒賣存糧換銀子,或者乾脆將朝廷的買糧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回頭做個假庫存上報的事情便屢見不鮮。
官倉年年查年年有假,這些官員有膽子私吞國帑,自然預備了不少手段應付上差的檢查,欽差下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查起來最好糊弄。
可偏偏魏嬿婉自己就是個最擅長中飽私囊,大搞灰色收入的主兒,下頭人的那些手段,說不定還不如她高明呢。
這一回她跟皇帝「借」出了血滴子,又親自指點成寶,將這些欺上瞞下官員們的手段和要害揭了個底朝天。
成寶帶著人,把各地庫存的真實情況摸了個七七八八,收集了不少鐵證。
魏嬿婉抓了幾隻雞出來做榜樣,沒等朝臣們反應過來,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了貪墨最嚴重的幾個糧官。
那些官官相護的朝臣們根本沒想到魏嬿婉刀人居然這麼幹淨利落。
等到他們終於回過神來,便開始鋪天蓋地上書反對,指著魏嬿婉的鼻子罵冷酷,擺明了架勢要和魏嬿婉硬剛,甚至計劃著用這件事情「撥亂反正」,順手將魏嬿婉攆回深宮去。
哪知魏嬿婉根本不打算和他們硬碰硬,特下恩旨,催促各地糧官儘快補齊存糧,只要按期補齊,先前的罪過一概不究。
這下子,朝臣們的反對一拳打在棉花上。
世間事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朝廷要求糧官按期還糧,這旨意實在是無可指摘,朝臣們反對是不能反對了,只能換了個方式——拖延。
問起來就是特別想還,真要還就是實在沒錢,擺出來的全是困難,要糧沒有,要命一條,有本事你把我們都殺了。
朝廷上下沆瀣一氣,看準了法不責眾四個字,皇上來了都沒辦法,你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女流之輩能把他們怎麼樣?
第631章 分化朝臣
這件事本來就這麼僵持著,看起來是誰也對誰沒辦法,朝臣們滿以為對付一個只知道爭寵和生娃的深宮婦人簡直手拿把掐,直到他們發現一件詭異的事——在無人注意的角落,有幾個地區的官倉開始悄悄地收購糧食了。
鐵板一塊的時候,最怕有叛徒,朝臣們的攻擊重點從魏嬿婉身上轉移,怒火全部傾瀉到那幾個遵照旨意收購糧食補全倉儲的地方官員身上。
可是這些官員就跟著了魔似的,面對彈劾沉默不語,只一味地買糧補倉。
他們心裡也苦啊。
魏嬿婉這個人,她出手太髒了。
她派人收集到了幾個地方糧官能要命的把柄,數量不多,但足夠讓他們家破人亡。
隨後,她便讓血滴子帶著證據直接上門談判,告訴那些官員,要麼帶頭把偷的官糧補上,要麼就等著事情結束之後,死得遺臭萬年。
上的這些人,各自的利益五花八門,現在為了對抗魏嬿婉短暫聯合聲勢浩蕩,但是,群體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極有限的。
魏嬿婉如今被群臣頂著,看起來似乎是沒辦法用倒賣官糧的罪名殺這些糧官,但是這不代表她在風頭過了之後,不能以其他罪名殺了這幾個被捏住把柄的糧官。
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同僚早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得你死我活了,誰會為了他們這幾個人再掀起對抗君上的政潮?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他們現在咬緊牙關死扛,為所謂「同僚之義」、「撥亂反正」捨去身家性命,哪怕真能扛過這一波查倉,甚至逼得魏嬿婉還政於君退居深宮,也不妨礙她是中宮皇后,太子養母,用那些罪證捏死一兩個沒給她面子的糧官,簡直易如反掌。
沒辦法,幾個糧官只能妥協,開始按照魏嬿婉的旨意收購糧食,補齊虧空。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朝臣們的銅牆鐵壁似的聯盟在出現叛徒之後,終於有了裂隙。
有些膽小的見有人已經妥協了,想著反正今年糧價低,不如趁勢補齊了,皇后心狠手辣,若真將她逼急了再次舉起屠刀,那刀上的血可還沒幹呢。
有了帶頭者,大家的心思便逐漸活絡起來,魏嬿婉見縫插針,威懾一批,拉攏一批,分化一批,朝臣們組成的堡壘漸漸土崩瓦解。
江與彬曾經當過御醫,醫術雖然不如包頤,至少是過關的,又與包頤這個院判不合,作為一個參考項倒是很夠格。
皇帝拿出早就備下的金丹道:「朕近來得了一盒丸藥,下頭的人說是固本培元的聖品,效果極好,朕有些不放心,叫你們來看看。」
第629章 皇帝上鉤
他從那盒子裡取了三枚金丹出來,叫太醫們分作三組去檢查分辨。
進忠在一旁冷眼看著,心中全無擔心。
為了消除皇帝對金丹的顧慮,魏嬿婉特地讓王倫製作了兩種仙丹,皇帝現在手裡拿的這種,是絕對安全的,任他們查個底朝天也不可能查出問題。
包頤和同僚們細細查驗了半天,又將丹丸碾了一塊下來用水化開,親自嘗過,互相交換了個眼神,這才對皇帝道:「皇上,這藥丸的成分似乎沒什麼問題,多是一些如人參、黃芪、白芷、白朮、當歸之類補元氣、益氣血的藥,確實是滋補佳品。只是」
包頤有些猶豫。
皇帝催促道:「有什麼說什麼。」
包頤這才繼續道:「其一,這畢竟是丸藥,微臣等無法精準地分辨出其中是否還含有其它對龍體有害的微量成分;」
「其二,這枚丸藥,似乎不是普通製作蜜丸的工藝,倒像是煉製而成的東西,或許煉製的過程會改變藥材的效果,微臣等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為了謹慎起見,微臣建議皇上不要服用此藥,只用太醫院的方子是最好的。」
「太醫院的方子要是有用,朕還用得著讓底下的人給朕弄這個東西嗎?」皇帝諷刺道。
包頤剛才的話聽在皇帝耳中,更像是一個免責聲明。
這些太醫一向都是高級不粘鍋,他們確認這藥丸無毒無害,但是也不會對這種來路不明的東西打包票。
反正我們的意見是你別吃,你要是萬一吃出點問題,也別把罪名都扣到我們頭上。
其他組的太醫陸陸續續也有了答案,與包頤的意見差不多。
江與彬也沒有發表什麼異議,只是多勸了皇帝兩句,讓他別吃這來路不明的藥物。
這下子皇帝放心了,打發他們回去,自己又細細端詳了片刻剩下的六枚金丹,對進忠道:「進忠,去倒杯酒來。」
皇帝按照王倫的囑咐,用酒送服了一顆藥丸下肚。
接下來的一個月,皇帝按照五天一枚的頻率將所有的藥丸都吃了,並且天天叫不同的太醫給他請平安脈。
一個月下來,皇帝的身體沒有任何異常,脈象沒有服用了有毒物質的痕跡,而且確實有不錯的滋補效果。
這下子皇帝心中對金丹的最後一點芥蒂也煙消雲散,對於王倫的信任也無以復加。不僅提升了他身為國師的待遇和特權,還特批他可以隨意取用內務府寶庫中的名貴藥材,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月進獻九枚金丹給他。
王倫見皇帝徹底上鉤,也一改最開始的推脫忸怩,十分積極地投入了為皇帝煉丹的偉大事業中。
不僅穩定供應固元丹,還打破僵化思維、深耕新品研發,解構場景化需求,打造差異化價值錨點,實現功能補全與產品疊代,在紅海市場中開闢第二增長曲線。
簡單來說,就是煉出了更多類型的新品金丹進獻皇帝,功效吹得天花亂墜,皇帝也一一照單全收。
去年冬天下了一冬天的雪,今年冬天颳了一冬天的風,竟然沒飄幾粒雪花。
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第630章 天罰?
果然,一入春便遇上了春旱,種子撒進地里,沒有雪水滋養,也沒有春雨澆灌,眼見著是時令就要過去,莊稼卻沒有一點發芽的跡象。
御史們陰陽怪氣地上書,民間也開始傳出流言,說牝雞司晨,天怒人怨,所以才會降下天災。
皇帝一面驕奢淫逸,一面嗑藥養生,根本不打算回去當那年月無休的孤家寡人,但是天災人禍他又不能不管,便一個勁兒地讓王倫這個國師和欽天監一起開壇拜醮,祭天祈雨。
魏嬿婉根本沒工夫聽那些御史們居心叵測的毀謗,也不信那一套怪力亂神。
種地靠天吃飯,豐年不少,災年也常見,魏嬿婉一貫是干實事的,她只需將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她派劉統勛為欽差,到各地巡查水利和受旱農田的灌溉情況,又命各地清點各地官倉的儲糧儲種,預備救災抗旱。
這兩件事都不是那麼好乾的,偏偏魏嬿婉早有準備。
魏嬿婉挨過餓,知道老百姓這輩子最看重的就是飯碗,去年是她當政的第一年,也是大豐之年。
豐年糧多,穀賤傷農,那時魏嬿婉為了提振糧價,就借了皇帝的旨意,派欽差、血滴子明暗兩條線去清查各地糧倉的倉儲情況。
自古以來,管理糧倉的官員監守自盜,偷偷倒賣存糧換銀子,或者乾脆將朝廷的買糧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回頭做個假庫存上報的事情便屢見不鮮。
官倉年年查年年有假,這些官員有膽子私吞國帑,自然預備了不少手段應付上差的檢查,欽差下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查起來最好糊弄。
可偏偏魏嬿婉自己就是個最擅長中飽私囊,大搞灰色收入的主兒,下頭人的那些手段,說不定還不如她高明呢。
這一回她跟皇帝「借」出了血滴子,又親自指點成寶,將這些欺上瞞下官員們的手段和要害揭了個底朝天。
成寶帶著人,把各地庫存的真實情況摸了個七七八八,收集了不少鐵證。
魏嬿婉抓了幾隻雞出來做榜樣,沒等朝臣們反應過來,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了貪墨最嚴重的幾個糧官。
那些官官相護的朝臣們根本沒想到魏嬿婉刀人居然這麼幹淨利落。
等到他們終於回過神來,便開始鋪天蓋地上書反對,指著魏嬿婉的鼻子罵冷酷,擺明了架勢要和魏嬿婉硬剛,甚至計劃著用這件事情「撥亂反正」,順手將魏嬿婉攆回深宮去。
哪知魏嬿婉根本不打算和他們硬碰硬,特下恩旨,催促各地糧官儘快補齊存糧,只要按期補齊,先前的罪過一概不究。
這下子,朝臣們的反對一拳打在棉花上。
世間事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朝廷要求糧官按期還糧,這旨意實在是無可指摘,朝臣們反對是不能反對了,只能換了個方式——拖延。
問起來就是特別想還,真要還就是實在沒錢,擺出來的全是困難,要糧沒有,要命一條,有本事你把我們都殺了。
朝廷上下沆瀣一氣,看準了法不責眾四個字,皇上來了都沒辦法,你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女流之輩能把他們怎麼樣?
第631章 分化朝臣
這件事本來就這麼僵持著,看起來是誰也對誰沒辦法,朝臣們滿以為對付一個只知道爭寵和生娃的深宮婦人簡直手拿把掐,直到他們發現一件詭異的事——在無人注意的角落,有幾個地區的官倉開始悄悄地收購糧食了。
鐵板一塊的時候,最怕有叛徒,朝臣們的攻擊重點從魏嬿婉身上轉移,怒火全部傾瀉到那幾個遵照旨意收購糧食補全倉儲的地方官員身上。
可是這些官員就跟著了魔似的,面對彈劾沉默不語,只一味地買糧補倉。
他們心裡也苦啊。
魏嬿婉這個人,她出手太髒了。
她派人收集到了幾個地方糧官能要命的把柄,數量不多,但足夠讓他們家破人亡。
隨後,她便讓血滴子帶著證據直接上門談判,告訴那些官員,要麼帶頭把偷的官糧補上,要麼就等著事情結束之後,死得遺臭萬年。
上的這些人,各自的利益五花八門,現在為了對抗魏嬿婉短暫聯合聲勢浩蕩,但是,群體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極有限的。
魏嬿婉如今被群臣頂著,看起來似乎是沒辦法用倒賣官糧的罪名殺這些糧官,但是這不代表她在風頭過了之後,不能以其他罪名殺了這幾個被捏住把柄的糧官。
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同僚早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得你死我活了,誰會為了他們這幾個人再掀起對抗君上的政潮?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他們現在咬緊牙關死扛,為所謂「同僚之義」、「撥亂反正」捨去身家性命,哪怕真能扛過這一波查倉,甚至逼得魏嬿婉還政於君退居深宮,也不妨礙她是中宮皇后,太子養母,用那些罪證捏死一兩個沒給她面子的糧官,簡直易如反掌。
沒辦法,幾個糧官只能妥協,開始按照魏嬿婉的旨意收購糧食,補齊虧空。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朝臣們的銅牆鐵壁似的聯盟在出現叛徒之後,終於有了裂隙。
有些膽小的見有人已經妥協了,想著反正今年糧價低,不如趁勢補齊了,皇后心狠手辣,若真將她逼急了再次舉起屠刀,那刀上的血可還沒幹呢。
有了帶頭者,大家的心思便逐漸活絡起來,魏嬿婉見縫插針,威懾一批,拉攏一批,分化一批,朝臣們組成的堡壘漸漸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