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這一聲在堂內是一呼百應,那片刻前文戲中的嗚呼哀哉,此刻全然化作了昂揚的鬥志。
平南城的這振臂一呼很快為南北所知,世族也罷、寒門也罷,同輩之中的才學之士紛紛踏上北上的路,欲於東堂會一會天下才學之士。
那幾日,以帝京與江淮為首,每日皆可見文士模樣的人,三兩成群,或乘馬車,或乘牛羊之車,從北城門出城而去。
而央國文士的此番出行也引得不少城內之人自發相送。
帝宮錦軒殿內,民意閣主司陳道義躬身垂首,將近日文戲之事告知於天家。
「迄今為止已經有上百文士自發北上。」
新帝得聞此消息後,隨即下令,命沿途府衙務必安排周全,護眾人平安,但話音未落,卻見陳道義沉了眉,道:
「聖上,我央國內尚無須擔憂,但今日一早,臣得聞,陳國撤去了央陳之間的官道驛站,致使不少學子因路途中找不到補給之物,或無安身之處,而不得不中途返回。」
央臣之間是一片林谷,多年來由兩國各自戍守邊際。一直以來,為了方便走商,兩國分別於密林中修建官道和補給的驛站,並派兵戍守,防護往來人員的安全。
而如今陳國撤去驛站和戍守的官兵,除了沒了補給之外,也徒生了不少的危險,畢竟那大山之中不乏野獸或盜匪。
陳國此舉顯然是已然知曉離間之計不成,遂刻意阻止央國學子北上。若那歐陽氏有真才學,又何懼央國眾人?
新帝聞此震怒,斥罵陳王室敢做不敢當,也只配做那攪屎棍一般的事。但如今陳國歐陽氏開堂說到底是民間之事,央國無法派官員前往,因此許多事還得借民間之手。
他初登大寶,陳國軍隊不僅在北邊蠢蠢欲動,還敢在民間大肆攪亂人心,若不回以重擊,他威信難立。
念及此,新帝又似想起了什麼,「我記得陳國東宮與裴氏山支一脈的關係頗近?」
陳道義聞此拱手道:「裴氏的裴懷恣正是陳國東宮之師,儲君之爭中他相幫甚多。」
新帝聞此,微眯了神色,「也是懷字輩的……」
豈非與華清齋裴院首同脈同輩?
「派人去一趟華清齋,看看裴院首可否出面協商。」
但這話新帝說得也沒有多少底氣,畢竟自軒帝將華清齋得罪之後,天家之請裴懷之多是不應。從前他為親王還好,如今冠冕加身,倒也讓事情變得複雜了許多。
陳道義退下後,新帝方朝一旁的內侍招了招手。
「阿笙可回來了?」
內侍垂首,道:「竇府那邊回的消息,道二姑娘已經在路上了。」
新帝聞此,微微挑了挑眉,若是阿笙肯出面,裴懷之未必不肯鬆口,但自他登位以來,阿笙便少理朝中之事,除了朱雀樓的必要奏請外,她甚至人都未在帝京出現過,如何才能讓她答應出面?
「她可是一個人回來?」
內侍被這般一問,也不知皇帝究竟想問的是什麼,愣了愣,試探性地回答道:「大概還有僕從?」
聽到這話,新帝罷了罷手,這種事帝宮裡一般的內侍哪裡會知曉。
「這樣,命人快信一封,去詢問她可否相幫,若能做好此事,孤有重賞。」
話雖說到這,卻見內侍遲疑了片刻,新帝挑眉看向內侍,道:「還不快去?」
聽聞皇帝催促的話,內侍躬身拱手道:
「聖上,您登位之時,大賞群臣,屆時笙姑娘那一份便讓財庫那邊傷透了腦筋,這又要重賞……」
竇氏錢財是最不缺的,也正是因為竇氏手中錢財過大,因而不能再賜權,而尋常的那些玉器、珍玩,竇二姑娘也看不進眼裡,為示皇恩厚重,彼時財庫實在無法,才上奏新帝,求個指示。最後是新帝將阿笙郡主之位的實封再提了提,才將此事做圓滿。
如今皇帝又提重賞,這異姓郡主的實封總不能越過公主去,因而不能再提了。
面對內侍的這番為難,新帝「嘖嘖」兩聲,笑道:
「如今秋日近,先帝舊旨作廢,她有的是事要來求孤,你便這般傳去吧。」
這話說完,新帝理了理衣袖,起身便欲往庭院去一覽早秋的景致,剛抬步,還未往前走,便聽到一旁內侍幽幽的聲音。
「聖上,早朝的摺子還未處理完……」
「還有太后近日送來的貴女畫像……」
「還有……」
「得得得。」新帝伸手制止了內侍的碎碎念,又轉身負氣般地坐了回去,他眉頭緊蹙地看了看那堆得跟小山一般高的東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造孽啊……」
內侍眼觀鼻鼻觀心地退出了殿內,仿似根本沒聽到皇帝這低低的一聲咒罵。
第三百二十五章 嬤嬤的提點
江面之上,一艘大船凌風揚帆,它的四周除了數十艘飛渡之外,還跟著一眾小型的商客船。大船的桅杆之上掛著雲生的旗號,縱使是野生的水域,見此旗號亦無盜賊敢欺。
這洋洋灑灑的船隊剛從上一個岸口做過補給,眼下繼續往北而去。
船上,嬤嬤將煮好的香茗拿回廂內,剛至轉角忽而想起了什麼,遂往對面看了過去,除了見得一名劍侍執劍候於門外,便也不見其他文仆。
這裴氏九公子可真是稀奇,裴氏子弟身旁誰人不是前呼後擁的,但這一路除了一名劍侍外,倒是不見他身邊有多個伺候的人。
「李嬤嬤。」
聽得廂內姑娘喚,嬤嬤遂才收回了目光,垂首走了進去,將案幾之上的的茶盞續上。
這個季節的江面之上已經帶上了寒氣,待沸水滾入,當即浸蘊出了煙氣裊裊。嬤嬤隔著那煙霧水汽偷偷看了看自家二姑娘,她此刻正低垂著眉目看著手中的信件,這些都是帝京來的急信。
阿笙聽得那清水入盞的聲音越發厚重,隨即抬眼,便見盞內的水果不其然溢了出來,李嬤嬤這才回神,趕緊擦拭。
「抱歉,姑娘!我這就收拾乾淨!」
然而阿笙卻並未怪罪,而是將手中的信件放於一旁,等到李嬤嬤將水漬清理乾淨,又換了盞,遂才開口。
「嬤嬤,你在祖母身邊的時間也不短了吧。」
聽的這話,嬤嬤趕緊垂首道:「回姑娘,從安城起便陪著了。」
嬤嬤這話答得規矩,亦沒有仗著資歷逾越的語氣。
「既然如此,為何做事還這般毛躁?」
這話一出,李嬤嬤當即便要跪,隨即又被阿笙扶了起來。
「我這沒有動不動便跪的規矩。」
李嬤嬤知曉阿笙對府中下人都十分寬待,但今次,老夫人會派她隨二姑娘回京卻是因為那裴九公子之事,她不過府中老奴,有些話說出口便是逾越了。
前些時日,裴老夫人親自到淮南將裴九公子之事說了清楚,面對老姐妹放下的身段,安氏拒絕的話難說出口,再加之如今九公子不再坐家主之位,往後的日子也該沒那麼多風波了,安氏最終還是鬆了口,道此事還是得看阿笙的意思。
但安氏得知,此番阿笙與九公子同行歸京,卻還是有些擔憂。二人如今一未正式議親,二未過定,若是走得過近,怕落人口實,尤其裴氏重禮,更不能壞了規矩。<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平南城的這振臂一呼很快為南北所知,世族也罷、寒門也罷,同輩之中的才學之士紛紛踏上北上的路,欲於東堂會一會天下才學之士。
那幾日,以帝京與江淮為首,每日皆可見文士模樣的人,三兩成群,或乘馬車,或乘牛羊之車,從北城門出城而去。
而央國文士的此番出行也引得不少城內之人自發相送。
帝宮錦軒殿內,民意閣主司陳道義躬身垂首,將近日文戲之事告知於天家。
「迄今為止已經有上百文士自發北上。」
新帝得聞此消息後,隨即下令,命沿途府衙務必安排周全,護眾人平安,但話音未落,卻見陳道義沉了眉,道:
「聖上,我央國內尚無須擔憂,但今日一早,臣得聞,陳國撤去了央陳之間的官道驛站,致使不少學子因路途中找不到補給之物,或無安身之處,而不得不中途返回。」
央臣之間是一片林谷,多年來由兩國各自戍守邊際。一直以來,為了方便走商,兩國分別於密林中修建官道和補給的驛站,並派兵戍守,防護往來人員的安全。
而如今陳國撤去驛站和戍守的官兵,除了沒了補給之外,也徒生了不少的危險,畢竟那大山之中不乏野獸或盜匪。
陳國此舉顯然是已然知曉離間之計不成,遂刻意阻止央國學子北上。若那歐陽氏有真才學,又何懼央國眾人?
新帝聞此震怒,斥罵陳王室敢做不敢當,也只配做那攪屎棍一般的事。但如今陳國歐陽氏開堂說到底是民間之事,央國無法派官員前往,因此許多事還得借民間之手。
他初登大寶,陳國軍隊不僅在北邊蠢蠢欲動,還敢在民間大肆攪亂人心,若不回以重擊,他威信難立。
念及此,新帝又似想起了什麼,「我記得陳國東宮與裴氏山支一脈的關係頗近?」
陳道義聞此拱手道:「裴氏的裴懷恣正是陳國東宮之師,儲君之爭中他相幫甚多。」
新帝聞此,微眯了神色,「也是懷字輩的……」
豈非與華清齋裴院首同脈同輩?
「派人去一趟華清齋,看看裴院首可否出面協商。」
但這話新帝說得也沒有多少底氣,畢竟自軒帝將華清齋得罪之後,天家之請裴懷之多是不應。從前他為親王還好,如今冠冕加身,倒也讓事情變得複雜了許多。
陳道義退下後,新帝方朝一旁的內侍招了招手。
「阿笙可回來了?」
內侍垂首,道:「竇府那邊回的消息,道二姑娘已經在路上了。」
新帝聞此,微微挑了挑眉,若是阿笙肯出面,裴懷之未必不肯鬆口,但自他登位以來,阿笙便少理朝中之事,除了朱雀樓的必要奏請外,她甚至人都未在帝京出現過,如何才能讓她答應出面?
「她可是一個人回來?」
內侍被這般一問,也不知皇帝究竟想問的是什麼,愣了愣,試探性地回答道:「大概還有僕從?」
聽到這話,新帝罷了罷手,這種事帝宮裡一般的內侍哪裡會知曉。
「這樣,命人快信一封,去詢問她可否相幫,若能做好此事,孤有重賞。」
話雖說到這,卻見內侍遲疑了片刻,新帝挑眉看向內侍,道:「還不快去?」
聽聞皇帝催促的話,內侍躬身拱手道:
「聖上,您登位之時,大賞群臣,屆時笙姑娘那一份便讓財庫那邊傷透了腦筋,這又要重賞……」
竇氏錢財是最不缺的,也正是因為竇氏手中錢財過大,因而不能再賜權,而尋常的那些玉器、珍玩,竇二姑娘也看不進眼裡,為示皇恩厚重,彼時財庫實在無法,才上奏新帝,求個指示。最後是新帝將阿笙郡主之位的實封再提了提,才將此事做圓滿。
如今皇帝又提重賞,這異姓郡主的實封總不能越過公主去,因而不能再提了。
面對內侍的這番為難,新帝「嘖嘖」兩聲,笑道:
「如今秋日近,先帝舊旨作廢,她有的是事要來求孤,你便這般傳去吧。」
這話說完,新帝理了理衣袖,起身便欲往庭院去一覽早秋的景致,剛抬步,還未往前走,便聽到一旁內侍幽幽的聲音。
「聖上,早朝的摺子還未處理完……」
「還有太后近日送來的貴女畫像……」
「還有……」
「得得得。」新帝伸手制止了內侍的碎碎念,又轉身負氣般地坐了回去,他眉頭緊蹙地看了看那堆得跟小山一般高的東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造孽啊……」
內侍眼觀鼻鼻觀心地退出了殿內,仿似根本沒聽到皇帝這低低的一聲咒罵。
第三百二十五章 嬤嬤的提點
江面之上,一艘大船凌風揚帆,它的四周除了數十艘飛渡之外,還跟著一眾小型的商客船。大船的桅杆之上掛著雲生的旗號,縱使是野生的水域,見此旗號亦無盜賊敢欺。
這洋洋灑灑的船隊剛從上一個岸口做過補給,眼下繼續往北而去。
船上,嬤嬤將煮好的香茗拿回廂內,剛至轉角忽而想起了什麼,遂往對面看了過去,除了見得一名劍侍執劍候於門外,便也不見其他文仆。
這裴氏九公子可真是稀奇,裴氏子弟身旁誰人不是前呼後擁的,但這一路除了一名劍侍外,倒是不見他身邊有多個伺候的人。
「李嬤嬤。」
聽得廂內姑娘喚,嬤嬤遂才收回了目光,垂首走了進去,將案幾之上的的茶盞續上。
這個季節的江面之上已經帶上了寒氣,待沸水滾入,當即浸蘊出了煙氣裊裊。嬤嬤隔著那煙霧水汽偷偷看了看自家二姑娘,她此刻正低垂著眉目看著手中的信件,這些都是帝京來的急信。
阿笙聽得那清水入盞的聲音越發厚重,隨即抬眼,便見盞內的水果不其然溢了出來,李嬤嬤這才回神,趕緊擦拭。
「抱歉,姑娘!我這就收拾乾淨!」
然而阿笙卻並未怪罪,而是將手中的信件放於一旁,等到李嬤嬤將水漬清理乾淨,又換了盞,遂才開口。
「嬤嬤,你在祖母身邊的時間也不短了吧。」
聽的這話,嬤嬤趕緊垂首道:「回姑娘,從安城起便陪著了。」
嬤嬤這話答得規矩,亦沒有仗著資歷逾越的語氣。
「既然如此,為何做事還這般毛躁?」
這話一出,李嬤嬤當即便要跪,隨即又被阿笙扶了起來。
「我這沒有動不動便跪的規矩。」
李嬤嬤知曉阿笙對府中下人都十分寬待,但今次,老夫人會派她隨二姑娘回京卻是因為那裴九公子之事,她不過府中老奴,有些話說出口便是逾越了。
前些時日,裴老夫人親自到淮南將裴九公子之事說了清楚,面對老姐妹放下的身段,安氏拒絕的話難說出口,再加之如今九公子不再坐家主之位,往後的日子也該沒那麼多風波了,安氏最終還是鬆了口,道此事還是得看阿笙的意思。
但安氏得知,此番阿笙與九公子同行歸京,卻還是有些擔憂。二人如今一未正式議親,二未過定,若是走得過近,怕落人口實,尤其裴氏重禮,更不能壞了規矩。<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