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耳邊傳來阿笙咬下糖衣那酥脆的聲音,十二雖有些猶豫,還是嘗了一口。鮮甜的汁水裹著糖衣在舌尖迸發,雖說不上是多麼上等的美味,但對於十二而言卻是新奇。
「十二公子是從未吃過這個?」
聞此,十二搖了搖頭,「裴氏對於嫡系子弟的要求甚嚴,自小從衣食住行,我們都有嚴格的規定要遵守。」
他轉了轉手中的果糖串,那一層薄薄的糖衣在天光下透著盈盈的光。
「這類街邊食物,我倒是從未嘗過。」
阿笙笑了笑,抬步繼續往前走去,「這果糖串的糖衣用的是豐州的細糖,成本低斂,但口味卻好,可比申城的精糖。不少大酒樓的糕點也都是用的它,就連帝京最有名的醉月樓里,有一道紅酥手也是用的它,但往來世家子弟卻無一人品出不同。」
十二聰慧,哪裡聽不懂阿笙這話雖是在說著糖衣,實則在說人。鮮甜之色如同學識加身,不管出自哪裡,只要能得出上佳的甜味,便能與精貴之物同呈於一席之中。亦如文士,若根本不知其出身,憑文采而論,世族與寒門未必不能一同論道。
見十二眉目鬆動,細細地看著手中的果糖串,阿笙方才道:
「阿九容得世家矜貴的文集,也容得街邊茶舍的談學,是裴氏教給他包容天下的心,卻要將他拘於一隅之中,這番矛盾在他心中多年未能有個結果。」
至此,十二方明白今日這一趟,阿笙便是為了要說這番話給他聽。
他思及半日之前,裴鈺與阿笙二人默契的相處,思及她的話,裴鈺是聽得進去的,遂握緊了手中的糖串,企圖勸說一二。
「但笙姑娘,即便九哥欲讓位,那許多事,由豈是他說放下便放下的?」
他抬眼看向阿笙,說得認真。
「先不說族內那些瑣碎之事,青山軍如今服他一人,忽然易主,誰能接手?還有寒州……」
十二抿了抿唇,還是說道:
「寒州這一步險棋便是一把懸在東境邊上的劍,全憑著阿七與九哥的契約約束著,若他撒手不管,以寒州如今之勢,隨時可能渡水西犯,屆時便不只是裴氏,東境各國都有災殃。」
十二的話語字字鑿鑿,鏗鏘有力,但這番如質問般的話,卻未讓阿笙猶豫片刻。
「寒州如今物資的補給大多依靠我雲生運輸,而寒州的武器則來自帝京的張家,十二公子,在如此依靠外援的情況下,寒州西犯的理由是什麼?」
十二似乎並未想到,阿笙一個女娘對天下大事這般熟悉,她幾乎沒有片刻的思考便又將問題丟了回來,讓他一時不知如何答覆。
「再來說青山軍,我記得裴鈺說過,每一任家主都會培養自己的族兵,再歸攏於青山軍,以此自內收復軍心,他既然已經告訴你收復軍心的法子,你如法炮製便是,如何不能接手?」
十二被她接連的反問問得啞口無言,他張了張嘴,硬是半響沒能找到反駁的話,最後不得不沉了眉目,就連氣勢都弱了不少。
「我只是……還沒準備好……」
「我從未想過,九哥還在,但裴氏的天卻需要我去頂著……」
流水潺潺,和著風聲讓此刻寂靜的巷道變得幾分嘈雜,阿笙看著眼前這個跟自己差不多年紀的青年,一時也不知如何回他此話。
「我不過是卸去家主之位,又不是離開裴氏,裴氏的天也用不著你一人去頂著。」
一聲輕靈,二人抬首便見巷口的方向,那人一襲月牙色長衫,以玉骨束髮,他端著的淺笑讓人如沐春風,而他的身後站著的阿四已經笑得彎了腰。似乎是二人因水窪在那東西跳竄的模樣顯得滑稽,引得阿四在那笑得好沒正經。
阿笙見裴鈺出現,笑著朝他小跑而去,而下一腳便踏入了水窪中,濕了鞋襪。她只是微微蹙了蹙眉,卻又不管了,反正現下儀容不整的還有十二,她這一腳也不算太失儀。
「怎麼來了?」
裴鈺見阿笙這模樣,不由失笑,「見你們久未歸來就來看看。」
說著,他微微側頭,看向不遠處的十二,見他一副踟躕的模樣,仿似小時候做錯了事一般,片刻前那些無能的言論全都被裴鈺聽了去,這讓他此刻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他看懂了十二的窘迫,卻並未道明,如從前那般緩聲道:「還不快來,該回去了。」
聽得這一聲,十二微微愣了愣,隨即展顏,大步往裴鈺的方向走去,然而,下一腳又踩進了一個水坑,引得阿四在那放肆地大笑。
第三百二十四章 文士北上
平南城門處,因這兩日有文士大量湧入城內,導致城防的人手不得不隨之增加,兵士核驗著進城之人的身份,而他們身上大多帶著一封邀貼,那是一封文戲的邀約。
近日,三息堂與西陵華清齋同時放出消息,欲以文戲會天下友,這件事迅速引來了眾人的關注。
華清齋乃裴氏所建,可謂東境第一學府,而三息堂卻是一間民社,一個出自世家,一個來自寒門,這兩者卻同時欲上演文戲,如何能不令人好奇。更何況,三息堂文戲還選在了平南,由不得讓人猜測是否在影射別的事。
文戲共演三場,據看過第一場的人道,華清齋的文戲是由一名小少年為主,講的是天之嬌子呈眾望而生,而三息堂的文戲則是一名青年演繹,講的是獨行之人為了圓滿眾望而選擇凋零於野。
這兩齣文戲看似毫無關聯,但還是有人看出了門道,若是將這兩場戲放在裴氏九公子身上,似乎完全合理。
正是這個猜測,讓前來平南趕赴文戲的人越發得多。
平南文集之上,眾人緘默地看著抬上那帶著素色面具的青年,一人輕彈平調,如淵中孤影,娓娓道來那些不得已。文戲短暫,期間就連茶盞磕碰之聲都無,眾人隨著那孤寂的身影仿似感到戲中巨大的擔子也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就連呼吸都是那般的沉重。
不過兩柱香的時間,這一場戲便落了幕。隨之而來的,沒有掌聲與唏噓,而是眾人起身拱手見禮。
眾人還是看懂了這一場戲,看懂了為何那人面對眾人的惡口不願解釋,因為家族在前,解釋不得。即便是到了如今這個地步,也只能以戲說的形式展示於世人之前。
堂內的角落,聶起靜靜地看著一眾文士躬身拜服,友人於一旁亦是唏噓不已。
「此前面對百姓對他個人的詆毀,九公子倒是一個字都不願意解釋,反而在他人將惡口朝向大德經典之時,才願意用這種方式給一個交代……」
說到這,男子又是一聲嘆息,「那些浮華虛名他到底是沒看在眼裡。這樣的人,值得我等敬佩。」
他重他的家族更勝過自己,但縱使如此,聖賢教化在他心中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若非那些流言開始詆毀當年東傳的經典,恐怕這兩齣文戲也不會有面世的一日。
待台上文戲落幕,聶起遂起身,朗聲道:
「諸位,此次有歹人借九公子之事,詆毀我央國文典,欲滅我等士氣,如此惡行,我等不能就此作罷。」
「陳國歐陽氏欲學當年九公子為天下開堂,我等才學之士不妨同走這一趟,讓東境諸國看看,我央國文史非小國可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十二公子是從未吃過這個?」
聞此,十二搖了搖頭,「裴氏對於嫡系子弟的要求甚嚴,自小從衣食住行,我們都有嚴格的規定要遵守。」
他轉了轉手中的果糖串,那一層薄薄的糖衣在天光下透著盈盈的光。
「這類街邊食物,我倒是從未嘗過。」
阿笙笑了笑,抬步繼續往前走去,「這果糖串的糖衣用的是豐州的細糖,成本低斂,但口味卻好,可比申城的精糖。不少大酒樓的糕點也都是用的它,就連帝京最有名的醉月樓里,有一道紅酥手也是用的它,但往來世家子弟卻無一人品出不同。」
十二聰慧,哪裡聽不懂阿笙這話雖是在說著糖衣,實則在說人。鮮甜之色如同學識加身,不管出自哪裡,只要能得出上佳的甜味,便能與精貴之物同呈於一席之中。亦如文士,若根本不知其出身,憑文采而論,世族與寒門未必不能一同論道。
見十二眉目鬆動,細細地看著手中的果糖串,阿笙方才道:
「阿九容得世家矜貴的文集,也容得街邊茶舍的談學,是裴氏教給他包容天下的心,卻要將他拘於一隅之中,這番矛盾在他心中多年未能有個結果。」
至此,十二方明白今日這一趟,阿笙便是為了要說這番話給他聽。
他思及半日之前,裴鈺與阿笙二人默契的相處,思及她的話,裴鈺是聽得進去的,遂握緊了手中的糖串,企圖勸說一二。
「但笙姑娘,即便九哥欲讓位,那許多事,由豈是他說放下便放下的?」
他抬眼看向阿笙,說得認真。
「先不說族內那些瑣碎之事,青山軍如今服他一人,忽然易主,誰能接手?還有寒州……」
十二抿了抿唇,還是說道:
「寒州這一步險棋便是一把懸在東境邊上的劍,全憑著阿七與九哥的契約約束著,若他撒手不管,以寒州如今之勢,隨時可能渡水西犯,屆時便不只是裴氏,東境各國都有災殃。」
十二的話語字字鑿鑿,鏗鏘有力,但這番如質問般的話,卻未讓阿笙猶豫片刻。
「寒州如今物資的補給大多依靠我雲生運輸,而寒州的武器則來自帝京的張家,十二公子,在如此依靠外援的情況下,寒州西犯的理由是什麼?」
十二似乎並未想到,阿笙一個女娘對天下大事這般熟悉,她幾乎沒有片刻的思考便又將問題丟了回來,讓他一時不知如何答覆。
「再來說青山軍,我記得裴鈺說過,每一任家主都會培養自己的族兵,再歸攏於青山軍,以此自內收復軍心,他既然已經告訴你收復軍心的法子,你如法炮製便是,如何不能接手?」
十二被她接連的反問問得啞口無言,他張了張嘴,硬是半響沒能找到反駁的話,最後不得不沉了眉目,就連氣勢都弱了不少。
「我只是……還沒準備好……」
「我從未想過,九哥還在,但裴氏的天卻需要我去頂著……」
流水潺潺,和著風聲讓此刻寂靜的巷道變得幾分嘈雜,阿笙看著眼前這個跟自己差不多年紀的青年,一時也不知如何回他此話。
「我不過是卸去家主之位,又不是離開裴氏,裴氏的天也用不著你一人去頂著。」
一聲輕靈,二人抬首便見巷口的方向,那人一襲月牙色長衫,以玉骨束髮,他端著的淺笑讓人如沐春風,而他的身後站著的阿四已經笑得彎了腰。似乎是二人因水窪在那東西跳竄的模樣顯得滑稽,引得阿四在那笑得好沒正經。
阿笙見裴鈺出現,笑著朝他小跑而去,而下一腳便踏入了水窪中,濕了鞋襪。她只是微微蹙了蹙眉,卻又不管了,反正現下儀容不整的還有十二,她這一腳也不算太失儀。
「怎麼來了?」
裴鈺見阿笙這模樣,不由失笑,「見你們久未歸來就來看看。」
說著,他微微側頭,看向不遠處的十二,見他一副踟躕的模樣,仿似小時候做錯了事一般,片刻前那些無能的言論全都被裴鈺聽了去,這讓他此刻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他看懂了十二的窘迫,卻並未道明,如從前那般緩聲道:「還不快來,該回去了。」
聽得這一聲,十二微微愣了愣,隨即展顏,大步往裴鈺的方向走去,然而,下一腳又踩進了一個水坑,引得阿四在那放肆地大笑。
第三百二十四章 文士北上
平南城門處,因這兩日有文士大量湧入城內,導致城防的人手不得不隨之增加,兵士核驗著進城之人的身份,而他們身上大多帶著一封邀貼,那是一封文戲的邀約。
近日,三息堂與西陵華清齋同時放出消息,欲以文戲會天下友,這件事迅速引來了眾人的關注。
華清齋乃裴氏所建,可謂東境第一學府,而三息堂卻是一間民社,一個出自世家,一個來自寒門,這兩者卻同時欲上演文戲,如何能不令人好奇。更何況,三息堂文戲還選在了平南,由不得讓人猜測是否在影射別的事。
文戲共演三場,據看過第一場的人道,華清齋的文戲是由一名小少年為主,講的是天之嬌子呈眾望而生,而三息堂的文戲則是一名青年演繹,講的是獨行之人為了圓滿眾望而選擇凋零於野。
這兩齣文戲看似毫無關聯,但還是有人看出了門道,若是將這兩場戲放在裴氏九公子身上,似乎完全合理。
正是這個猜測,讓前來平南趕赴文戲的人越發得多。
平南文集之上,眾人緘默地看著抬上那帶著素色面具的青年,一人輕彈平調,如淵中孤影,娓娓道來那些不得已。文戲短暫,期間就連茶盞磕碰之聲都無,眾人隨著那孤寂的身影仿似感到戲中巨大的擔子也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就連呼吸都是那般的沉重。
不過兩柱香的時間,這一場戲便落了幕。隨之而來的,沒有掌聲與唏噓,而是眾人起身拱手見禮。
眾人還是看懂了這一場戲,看懂了為何那人面對眾人的惡口不願解釋,因為家族在前,解釋不得。即便是到了如今這個地步,也只能以戲說的形式展示於世人之前。
堂內的角落,聶起靜靜地看著一眾文士躬身拜服,友人於一旁亦是唏噓不已。
「此前面對百姓對他個人的詆毀,九公子倒是一個字都不願意解釋,反而在他人將惡口朝向大德經典之時,才願意用這種方式給一個交代……」
說到這,男子又是一聲嘆息,「那些浮華虛名他到底是沒看在眼裡。這樣的人,值得我等敬佩。」
他重他的家族更勝過自己,但縱使如此,聖賢教化在他心中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若非那些流言開始詆毀當年東傳的經典,恐怕這兩齣文戲也不會有面世的一日。
待台上文戲落幕,聶起遂起身,朗聲道:
「諸位,此次有歹人借九公子之事,詆毀我央國文典,欲滅我等士氣,如此惡行,我等不能就此作罷。」
「陳國歐陽氏欲學當年九公子為天下開堂,我等才學之士不妨同走這一趟,讓東境諸國看看,我央國文史非小國可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