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
「祭禮已然結束,諸位今日前來可還有事?」
裴老夫人這話問得便有些刻意了,但二長老卻還是一副準備好了受訓的態度,討好道:
「如今太祀重整,有些事還需老夫人點頭,我們才好處理。」
裴氏太祀歷來掌管著裴氏最高的懲處之權,如今卻刻意來問裴老夫人,這般低伏的態度,老夫人看得明白。
她雙手交疊於膝上,緩聲問道:「那我便逾越地問一句,太祀打算如何處理剩下那些人。」
這說的便是聯合大長老謀劃靄山雲館之事的人,太祀的每一位長老都是裴氏族內德高望重之人擔任,要處理他們卻又要隱瞞雲館之事,著實為難。
但若這一次重拿輕放了,太祀所持之權便會徹底逾越家主之權,因此又必須重罰。更何況,當日九公子華發難掩,又親自處理了大長老,族內已經流言紛飛。
二長老垂首,緩聲道:「九公子當日既然已經親手處罰了大長老,太祀便順著以謀劃家主性命為由,將剩餘的人皆處理了,其府中之人放出裴氏,不再冠以裴姓。不知老夫人看,可好?」
聽聞這話,裴老夫人卻並未表露出滿意或者不滿意的態度,她斂了斂眉目,問道:「這般重罰,可會引發太祀眾人的不滿?」
裴老夫人問得刻意,二長老哪裡聽不出來,連連道:「自然不敢。」
見老夫人點了點頭,神情也寬和了些,二長老遂才試探般地提到:「那九公子所說的讓賢的話……」
得聞這話,老夫人微微嘆了口氣,「此事我亦與他談過……」
裴老夫人抬眼看了看二長老和幾位族老,問道:「那日,阿笙的一個問題我倒是認為,問到了點子上。」
長風掀起了廊下的輕紗幔帳,顯得老婦人的話更加和緩了幾分。
「她問,裴氏當真無人了麼?」
「那些阻攔鈺兒下山之人,他們雖給他扣上不顧家族榮光的帽子,但擔心的卻是鈺兒毀掉他們的尊貴……」
言及此,她不由想起前日裡裴鈺講與她的話。
「正是『裴鈺』二字的名聲過盛,才會讓族內年輕一輩皆活在這二字的陰影之下,不思進取,不思超越。」
「但一族的興盛又豈能託付在一人的身上……」
「我若不退,裴氏子嗣再難有能問天之人。若是以禮教文法名揚天下的裴氏族內只有平庸之輩,又拿什麼保住百年威望。」
那是裴老夫人少有的在裴鈺的臉上看到無奈,他面對族內青年的叱問並無怒顏,而是替裴氏感到可悲可嘆。
她將裴鈺的話原封不動地將給今日堂內的眾人聽,卻也引得二長老等人一時沉默了。眾人細細回想阿笙的那句責問,卻無一人能答得上來,正是此刻的沉默驗證了裴鈺所言。
老夫人看著堂內之人,緩聲道:「鈺兒自出生便在保裴氏的榮耀,二十多載無有懈怠,如今裴氏各脈已在五國紮根,裴氏的血脈昌盛更盛從前,我們亦不用再與央國天家論生死……」
「老太婆便厚顏請諸位,放過我這個孫子吧。」
裴老夫人話語一出,斂了斂眸光中的濕潤,她此刻想到的卻是月色下,青年哀垂的神色。
「再者,我若不自毀名聲,他們豈能輕易放我自由……」
他長嘆了一口氣,像是嘆盡了夜的淒冷。
「這也是我最後能為裴氏做的事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流言
一夜夏雨過後,打落了枝頭不少花葉,燕城府衙外的重鼓被人擊響,衙役上前查看,便見一群文士模樣的人正在爭搶著鼓槌,見來人了,方又齊齊沖了上來。
這般近看,方才看清,這些人衣衫不見整齊,臉上也鼻青臉腫的,最嚴重的那位左邊的眼已經腫的看不清了。
衙役以為這是醉酒鬧事,但卻不聞酒氣,這些人言語清晰,卻各自爭執,待他聽清了才發現,這群人爭得還是裴氏那一位的事。
自南傳祭禮之後,不少外族的文士聞風而來,又帶來了不少流言,他們道裴氏九公子從前所做全都歸於虛假之作,道他欺世盜名,從來都是名不副實,更甚者將當年裴鈺譯註的大德經典妄自批評了一番。
而與此同時,他們又將陳國文士即將在國士商博的故居開堂之事宣講了一番,一踩一捧自然激起了他人爭論之心。
而江淮一帶的文士對於九公子向來維護,因著這番言論,這兩撥人在客棧相遇便爭論了起來,言語激烈之時更是動了手。
這一樁莫名的案子很快便傳到了裴氏宅邸。正巧,燕城府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帝京的傳召也到了。
阿笙聽著帝京侍臣為她講述這些時日因裴鈺之事而攪出來的那些風雲,微微蹙了蹙眉。
她的目光穿越木槿花叢,看到了庭院的另一頭,今日十二也來了,此刻裴鈺正耐著性子聽他抱怨這些時日聽到的那些流言碎語。
十二的言論越發激烈,說完,又看了看裴鈺,小心翼翼地問道:
「九哥,當真不再考慮考慮麼?」
說到這,他又是一番苦相,「如今族內對於你要讓位一事爭執不下,太祀那邊雖然並未反對,但也未表態,更何況還有青山軍……」
「當年你遣散玄騎編入青山軍,好不容易才讓趙如勝立住了軍威,拿回了青山軍的主權,眼下你就是將青山令給我,他們也聽不了我的,這不是為難我麼。」
這話說著說著便有幾分委屈的模樣,他如今處理族中事務,多是臨陣磨槍,哪能長久這般下去。
正此時卻見阿笙抬步走了過來,十二趕緊吸了吸鼻子,打直了背脊,又是一派十二公子的端莊模樣,看得裴鈺不由失笑。
「怎麼了?」
阿笙剛聽完帝京的消息便沉了神色,裴鈺不由問道:
「可是帝京有事?」
阿笙微微嘆了口氣,遂也跟著坐下,將帝京那邊來的消息又轉述了一遍。
「我同意聖上的猜測,你的事會引來那般大的惡意,怕是有人故意為之。」
央國在文禮之道上一直為東境諸國的楷模,當年裴鈺一人占盡了諸國風光,他「過世」之後,陳國等國後起之秀不絕,成分庭抗禮之勢。
這些年陳王室一直欲將「文史宗國」的稱號從央國手中奪走,但礙於陳國雖俊秀輩出,卻尚未有一個同輩之人能與裴鈺當年相提並論,因而欲效仿當年裴鈺為天下開堂之舉,將陳王室一旁系子弟推入眾人目光,但就在此時,央國卻傳出裴鈺未死的消息,這件事對於陳王室而言定然不是一件好事。
阿笙看向裴鈺,神色定靜,緩聲道:「我知你所想,你雖是為了家族而行欺瞞之事,但畢竟是還是騙了那些崇敬你的人,所以面對他們的惡口,你不願回擊。」
「但眼下他們卻利用你的沉默,攪弄言論,欲澆滅央國文士的底氣,你可不能坐視不理了。」
裴鈺聽聞此話,並未有半分惱怒的神色,卻是微微斂了眉目,眸光中帶上了一絲淡漠之色,而後抬眸看向阿笙。
「陳國歐陽家的百講堂可是在東堂大院舉行?」
聽聞他這話,阿笙當即明白他欲做什麼,眼中帶上了狡黠的笑意。<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裴老夫人這話問得便有些刻意了,但二長老卻還是一副準備好了受訓的態度,討好道:
「如今太祀重整,有些事還需老夫人點頭,我們才好處理。」
裴氏太祀歷來掌管著裴氏最高的懲處之權,如今卻刻意來問裴老夫人,這般低伏的態度,老夫人看得明白。
她雙手交疊於膝上,緩聲問道:「那我便逾越地問一句,太祀打算如何處理剩下那些人。」
這說的便是聯合大長老謀劃靄山雲館之事的人,太祀的每一位長老都是裴氏族內德高望重之人擔任,要處理他們卻又要隱瞞雲館之事,著實為難。
但若這一次重拿輕放了,太祀所持之權便會徹底逾越家主之權,因此又必須重罰。更何況,當日九公子華發難掩,又親自處理了大長老,族內已經流言紛飛。
二長老垂首,緩聲道:「九公子當日既然已經親手處罰了大長老,太祀便順著以謀劃家主性命為由,將剩餘的人皆處理了,其府中之人放出裴氏,不再冠以裴姓。不知老夫人看,可好?」
聽聞這話,裴老夫人卻並未表露出滿意或者不滿意的態度,她斂了斂眉目,問道:「這般重罰,可會引發太祀眾人的不滿?」
裴老夫人問得刻意,二長老哪裡聽不出來,連連道:「自然不敢。」
見老夫人點了點頭,神情也寬和了些,二長老遂才試探般地提到:「那九公子所說的讓賢的話……」
得聞這話,老夫人微微嘆了口氣,「此事我亦與他談過……」
裴老夫人抬眼看了看二長老和幾位族老,問道:「那日,阿笙的一個問題我倒是認為,問到了點子上。」
長風掀起了廊下的輕紗幔帳,顯得老婦人的話更加和緩了幾分。
「她問,裴氏當真無人了麼?」
「那些阻攔鈺兒下山之人,他們雖給他扣上不顧家族榮光的帽子,但擔心的卻是鈺兒毀掉他們的尊貴……」
言及此,她不由想起前日裡裴鈺講與她的話。
「正是『裴鈺』二字的名聲過盛,才會讓族內年輕一輩皆活在這二字的陰影之下,不思進取,不思超越。」
「但一族的興盛又豈能託付在一人的身上……」
「我若不退,裴氏子嗣再難有能問天之人。若是以禮教文法名揚天下的裴氏族內只有平庸之輩,又拿什麼保住百年威望。」
那是裴老夫人少有的在裴鈺的臉上看到無奈,他面對族內青年的叱問並無怒顏,而是替裴氏感到可悲可嘆。
她將裴鈺的話原封不動地將給今日堂內的眾人聽,卻也引得二長老等人一時沉默了。眾人細細回想阿笙的那句責問,卻無一人能答得上來,正是此刻的沉默驗證了裴鈺所言。
老夫人看著堂內之人,緩聲道:「鈺兒自出生便在保裴氏的榮耀,二十多載無有懈怠,如今裴氏各脈已在五國紮根,裴氏的血脈昌盛更盛從前,我們亦不用再與央國天家論生死……」
「老太婆便厚顏請諸位,放過我這個孫子吧。」
裴老夫人話語一出,斂了斂眸光中的濕潤,她此刻想到的卻是月色下,青年哀垂的神色。
「再者,我若不自毀名聲,他們豈能輕易放我自由……」
他長嘆了一口氣,像是嘆盡了夜的淒冷。
「這也是我最後能為裴氏做的事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流言
一夜夏雨過後,打落了枝頭不少花葉,燕城府衙外的重鼓被人擊響,衙役上前查看,便見一群文士模樣的人正在爭搶著鼓槌,見來人了,方又齊齊沖了上來。
這般近看,方才看清,這些人衣衫不見整齊,臉上也鼻青臉腫的,最嚴重的那位左邊的眼已經腫的看不清了。
衙役以為這是醉酒鬧事,但卻不聞酒氣,這些人言語清晰,卻各自爭執,待他聽清了才發現,這群人爭得還是裴氏那一位的事。
自南傳祭禮之後,不少外族的文士聞風而來,又帶來了不少流言,他們道裴氏九公子從前所做全都歸於虛假之作,道他欺世盜名,從來都是名不副實,更甚者將當年裴鈺譯註的大德經典妄自批評了一番。
而與此同時,他們又將陳國文士即將在國士商博的故居開堂之事宣講了一番,一踩一捧自然激起了他人爭論之心。
而江淮一帶的文士對於九公子向來維護,因著這番言論,這兩撥人在客棧相遇便爭論了起來,言語激烈之時更是動了手。
這一樁莫名的案子很快便傳到了裴氏宅邸。正巧,燕城府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帝京的傳召也到了。
阿笙聽著帝京侍臣為她講述這些時日因裴鈺之事而攪出來的那些風雲,微微蹙了蹙眉。
她的目光穿越木槿花叢,看到了庭院的另一頭,今日十二也來了,此刻裴鈺正耐著性子聽他抱怨這些時日聽到的那些流言碎語。
十二的言論越發激烈,說完,又看了看裴鈺,小心翼翼地問道:
「九哥,當真不再考慮考慮麼?」
說到這,他又是一番苦相,「如今族內對於你要讓位一事爭執不下,太祀那邊雖然並未反對,但也未表態,更何況還有青山軍……」
「當年你遣散玄騎編入青山軍,好不容易才讓趙如勝立住了軍威,拿回了青山軍的主權,眼下你就是將青山令給我,他們也聽不了我的,這不是為難我麼。」
這話說著說著便有幾分委屈的模樣,他如今處理族中事務,多是臨陣磨槍,哪能長久這般下去。
正此時卻見阿笙抬步走了過來,十二趕緊吸了吸鼻子,打直了背脊,又是一派十二公子的端莊模樣,看得裴鈺不由失笑。
「怎麼了?」
阿笙剛聽完帝京的消息便沉了神色,裴鈺不由問道:
「可是帝京有事?」
阿笙微微嘆了口氣,遂也跟著坐下,將帝京那邊來的消息又轉述了一遍。
「我同意聖上的猜測,你的事會引來那般大的惡意,怕是有人故意為之。」
央國在文禮之道上一直為東境諸國的楷模,當年裴鈺一人占盡了諸國風光,他「過世」之後,陳國等國後起之秀不絕,成分庭抗禮之勢。
這些年陳王室一直欲將「文史宗國」的稱號從央國手中奪走,但礙於陳國雖俊秀輩出,卻尚未有一個同輩之人能與裴鈺當年相提並論,因而欲效仿當年裴鈺為天下開堂之舉,將陳王室一旁系子弟推入眾人目光,但就在此時,央國卻傳出裴鈺未死的消息,這件事對於陳王室而言定然不是一件好事。
阿笙看向裴鈺,神色定靜,緩聲道:「我知你所想,你雖是為了家族而行欺瞞之事,但畢竟是還是騙了那些崇敬你的人,所以面對他們的惡口,你不願回擊。」
「但眼下他們卻利用你的沉默,攪弄言論,欲澆滅央國文士的底氣,你可不能坐視不理了。」
裴鈺聽聞此話,並未有半分惱怒的神色,卻是微微斂了眉目,眸光中帶上了一絲淡漠之色,而後抬眸看向阿笙。
「陳國歐陽家的百講堂可是在東堂大院舉行?」
聽聞他這話,阿笙當即明白他欲做什麼,眼中帶上了狡黠的笑意。<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