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頁
聶起攤了攤手,「這等作為可是你我能做到的?」
他看了看正巧露過的小廝,待人離開後,復才低聲繼續:
「而且,沈大人這朝中一趟,你們再細細回想,給先帝留下了什麼?」
說到這,他一拍手,「這不就與九公子為裴氏而假死對上了麼!」
「就是為了……」
說著他又做了一個凌厲的手勢。
聶起細數種種,卻讓席間眾人越發沉默,「所以你的意思是,這倆人是……」
「聶兄,雖然你說的有道理,但這未免太過荒謬了。」
聶起道:「即便這二人並非同一個人,沈大人的身後定然是有九公子的指教。而正是因為受九公子所請,彼時那幾位大士才會及時知曉平南之事,為我等發聲。」
「再者,央國之內能同時請動這幾位國士的,除了華清齋的裴院首,便只有九公子了。」
說到這,他又往後靠了靠,「而且,我還有一個證據。」
聽聞這話,顧盛春等人不僅豎起了耳朵。
見這幾人嘴上說著不信,但行為卻又是另一番模樣,聶起端著笑,卻是三緘其口了。
「哎喲,聶兄何故在此時賣關子,不若這般,今日的酒水我請了可好?」
聽顧盛春此言,聶起晃了晃腦袋,緩聲道:
「這第二個證據便是竇二姑娘。」
聽他這麼一說,顧盛春幾人微微一愣,「朱雀樓的竇二姑娘?」
聶起點了點頭,「還能有誰?這滿帝京說起竇二姑娘不就那一位。」
「當年便有人多次目睹沈大人跟竇二姑娘同游,這二姑娘是個厲害的,同輩女娘當中就沒有第二個這樣的,她可是會輕易與一名男子親近?」
聽他這般說,一旁的另一人倒是想起了什麼。
「難怪我今日看著隨九公子下山的那名女娘有些眼熟,那不就是竇二姑娘嘛!」
敢陪著九公子面對眾人的質疑與猜測,這份情義可不淺。
聶起點了點頭,他左右攤開兩掌,掂量了兩下,「沈大人,九公子。」
說著又將掌心合上,話未多說,但席間眾人皆了解其意。
「我聽說裴氏族內有一位號稱千面相衣的族醫,說不定他有什麼山野之術,可易人容貌。」
說到這,聶起倒是收了笑,這說出口的話又往回收了收。
「不過這些畢竟只是我的猜測,並無實證就是了。」
此刻,他倒是有些幸好,自己找不到確切的證據,否則這第一世族出身之人卻為寒門學士做了這許多之事,若是被天下世族知曉,裴九公子要面對的風波怕是會更加凌冽。畢竟,他能找到的證據,其他人便定然會找到。
顧盛春等人此刻已然沒了片刻前的嬉笑,不過乾笑了幾聲,嘴裡說著荒謬,心中對聶起的話卻多是信服,但他們都深知同樣的道理,這件事即便他們知曉也不能宣之於口,畢竟「不知道」便是對恩人最大的保護。
「諸位,此番若是有民社之人對九公子所做惡言相向,咱們可得相幫一二啊。」
這話到此便該止了,幾人默契地點了點頭,而後舉杯對飲,就此揭過這一話題。
此時一陣大風起,捲起塵土紛紛,引得街上的行人匆匆躲避,看這陰沉的天,怕是大雨將至了。
第三百二十一章 聲名毀
清晨,趕早的小販挑著一擔果子便往早集的方向去,剛轉過南城門的街角,便見一人匆忙過了城防的審查,自城門處策馬往信站的方向去,看樣子是南邊來的急信。
這些時日,因裴氏南傳祭禮,江淮正是熱鬧的時候,不少詩詞明言被傳回帝京。半月以來,幾乎每日都有最新的消息抵達帝京。
帝宮錦軒殿外,小內侍垂首候著,手裡拿的是皇城司遞上來的摺子,看模樣甚是焦急。
未久,殿門打開,一眾侍早的宮人自內端著器具走出,那小內侍急著往裡走,與一名嬤嬤直直地撞上。
嬤嬤蹙了蹙眉,不敢在聖上面前發作,遂讓開了身,容小內侍先行了一步。
這殿外的衝撞正巧被新帝看在眼裡,他一邊整理著衣袖,一邊笑著朝那小內侍招了招手。
「怎得這般著急?」
小內侍苦著一張臉,趕緊進殿,躬身將手裡的摺子遞了上去。
「聖上,皇城司來報,不少文士學子將明輝堂圍了個遍,請求聖上將裴氏九公子之名從明輝堂除去。」
明輝堂是央國國祀之地,其內供奉的是央國的歷代名士。當年裴氏九公子因救他人而亡於通州,他的死被視為央國文史禮法的一大損失,引得央國上千人家自發祭奠,而後其牌位更是被迎入了明輝堂,常年香火不斷。
而今,江淮傳回消息,裴九公子實則未亡。這一則期滿了天下人的謊言一時引來眾怒,不少人家將家中供奉之位丟棄於大街之上,容牛羊車馬踩踏,如今更有上百人在明輝堂外請願,道這欺世盜名之人,不配入明輝堂得百姓祭奠。
新帝看完摺子眉頭深鎖,按照皇城司上報的消息,如今百姓甚是憤怒,聚集之人越發多了起來,須得天家立下決斷。
日上正午之時,帝宮來了消息,道此言論尚需核實,同時下令暫閉明輝堂,就連容百姓祭奠的外殿都一同關閉了。
錦軒殿內,新帝微沉著神色。裴鈺當年所撰文章至今仍廣為流傳,央國文士學子對他多是寬待,這一則尚未得以證實的消息,卻能在半日內引得帝京上下如此大的反應。再加之前日裡得到的消息,北胡與陳國的聯合軍隊往南又移動了百里,新帝忽而開始懷疑,這其中有其他勢力在攪弄風雲。
他將手裡翻開了多次的摺子丟於一旁,而後吩咐道:「立刻前往上陵,讓裴氏給一個明確的答覆……」
內侍正要退下,卻又被他喚了回來,「若是上陵那邊沒能拿主意,便直接將阿笙給我傳回帝京。」
如今人都在江淮,將阿笙傳回來,那人自然會明白他催促的意圖。
裴鈺做事向來持重,也不知究竟為何會做出這般不顧後果之舉,新帝念及此,不由嘆了口氣。
權勢與盛名都如那玲瓏寶塔,往上可行,卻無往下的路,如今裴鈺想要往下走,除非將這塔給砸了,但塔若砸了,人又豈能無礙,更何況裴鈺之名曾為裴氏帶來那麼多的榮光,裴氏豈能容他這般肆意而為?
燕城裴氏祖宅之內,太祀二長老帶著幾名族老求見裴老夫人。此刻正過午時,本該是老夫人歇息的時候,但自祭禮之後,裴鈺便多日未露面,許多事都由十二公子代理,這讓二長老等太祀長老意識到,他在祭禮之上說的那句「讓賢」恐怕是認真的。
但大長老等人所做之事,讓二長老的確沒有顏面面對裴鈺,因而才厚著臉來求一求老夫人。
梵香燃過三段,卻遲遲不見老夫人的身影,二長老雖面露焦急之色,卻開不了口催促,直至僕從上了第三盞茶,方見裴老夫人在嬤嬤的攙扶下緩緩而來,幾人趕緊起身相迎,態度甚是謙卑。
老婦人看了一眼眾人恭敬的姿態,朝嬤嬤罷了罷手,遂自行坐上高座,端正了儀態而後請諸位入座。<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看了看正巧露過的小廝,待人離開後,復才低聲繼續:
「而且,沈大人這朝中一趟,你們再細細回想,給先帝留下了什麼?」
說到這,他一拍手,「這不就與九公子為裴氏而假死對上了麼!」
「就是為了……」
說著他又做了一個凌厲的手勢。
聶起細數種種,卻讓席間眾人越發沉默,「所以你的意思是,這倆人是……」
「聶兄,雖然你說的有道理,但這未免太過荒謬了。」
聶起道:「即便這二人並非同一個人,沈大人的身後定然是有九公子的指教。而正是因為受九公子所請,彼時那幾位大士才會及時知曉平南之事,為我等發聲。」
「再者,央國之內能同時請動這幾位國士的,除了華清齋的裴院首,便只有九公子了。」
說到這,他又往後靠了靠,「而且,我還有一個證據。」
聽聞這話,顧盛春等人不僅豎起了耳朵。
見這幾人嘴上說著不信,但行為卻又是另一番模樣,聶起端著笑,卻是三緘其口了。
「哎喲,聶兄何故在此時賣關子,不若這般,今日的酒水我請了可好?」
聽顧盛春此言,聶起晃了晃腦袋,緩聲道:
「這第二個證據便是竇二姑娘。」
聽他這麼一說,顧盛春幾人微微一愣,「朱雀樓的竇二姑娘?」
聶起點了點頭,「還能有誰?這滿帝京說起竇二姑娘不就那一位。」
「當年便有人多次目睹沈大人跟竇二姑娘同游,這二姑娘是個厲害的,同輩女娘當中就沒有第二個這樣的,她可是會輕易與一名男子親近?」
聽他這般說,一旁的另一人倒是想起了什麼。
「難怪我今日看著隨九公子下山的那名女娘有些眼熟,那不就是竇二姑娘嘛!」
敢陪著九公子面對眾人的質疑與猜測,這份情義可不淺。
聶起點了點頭,他左右攤開兩掌,掂量了兩下,「沈大人,九公子。」
說著又將掌心合上,話未多說,但席間眾人皆了解其意。
「我聽說裴氏族內有一位號稱千面相衣的族醫,說不定他有什麼山野之術,可易人容貌。」
說到這,聶起倒是收了笑,這說出口的話又往回收了收。
「不過這些畢竟只是我的猜測,並無實證就是了。」
此刻,他倒是有些幸好,自己找不到確切的證據,否則這第一世族出身之人卻為寒門學士做了這許多之事,若是被天下世族知曉,裴九公子要面對的風波怕是會更加凌冽。畢竟,他能找到的證據,其他人便定然會找到。
顧盛春等人此刻已然沒了片刻前的嬉笑,不過乾笑了幾聲,嘴裡說著荒謬,心中對聶起的話卻多是信服,但他們都深知同樣的道理,這件事即便他們知曉也不能宣之於口,畢竟「不知道」便是對恩人最大的保護。
「諸位,此番若是有民社之人對九公子所做惡言相向,咱們可得相幫一二啊。」
這話到此便該止了,幾人默契地點了點頭,而後舉杯對飲,就此揭過這一話題。
此時一陣大風起,捲起塵土紛紛,引得街上的行人匆匆躲避,看這陰沉的天,怕是大雨將至了。
第三百二十一章 聲名毀
清晨,趕早的小販挑著一擔果子便往早集的方向去,剛轉過南城門的街角,便見一人匆忙過了城防的審查,自城門處策馬往信站的方向去,看樣子是南邊來的急信。
這些時日,因裴氏南傳祭禮,江淮正是熱鬧的時候,不少詩詞明言被傳回帝京。半月以來,幾乎每日都有最新的消息抵達帝京。
帝宮錦軒殿外,小內侍垂首候著,手裡拿的是皇城司遞上來的摺子,看模樣甚是焦急。
未久,殿門打開,一眾侍早的宮人自內端著器具走出,那小內侍急著往裡走,與一名嬤嬤直直地撞上。
嬤嬤蹙了蹙眉,不敢在聖上面前發作,遂讓開了身,容小內侍先行了一步。
這殿外的衝撞正巧被新帝看在眼裡,他一邊整理著衣袖,一邊笑著朝那小內侍招了招手。
「怎得這般著急?」
小內侍苦著一張臉,趕緊進殿,躬身將手裡的摺子遞了上去。
「聖上,皇城司來報,不少文士學子將明輝堂圍了個遍,請求聖上將裴氏九公子之名從明輝堂除去。」
明輝堂是央國國祀之地,其內供奉的是央國的歷代名士。當年裴氏九公子因救他人而亡於通州,他的死被視為央國文史禮法的一大損失,引得央國上千人家自發祭奠,而後其牌位更是被迎入了明輝堂,常年香火不斷。
而今,江淮傳回消息,裴九公子實則未亡。這一則期滿了天下人的謊言一時引來眾怒,不少人家將家中供奉之位丟棄於大街之上,容牛羊車馬踩踏,如今更有上百人在明輝堂外請願,道這欺世盜名之人,不配入明輝堂得百姓祭奠。
新帝看完摺子眉頭深鎖,按照皇城司上報的消息,如今百姓甚是憤怒,聚集之人越發多了起來,須得天家立下決斷。
日上正午之時,帝宮來了消息,道此言論尚需核實,同時下令暫閉明輝堂,就連容百姓祭奠的外殿都一同關閉了。
錦軒殿內,新帝微沉著神色。裴鈺當年所撰文章至今仍廣為流傳,央國文士學子對他多是寬待,這一則尚未得以證實的消息,卻能在半日內引得帝京上下如此大的反應。再加之前日裡得到的消息,北胡與陳國的聯合軍隊往南又移動了百里,新帝忽而開始懷疑,這其中有其他勢力在攪弄風雲。
他將手裡翻開了多次的摺子丟於一旁,而後吩咐道:「立刻前往上陵,讓裴氏給一個明確的答覆……」
內侍正要退下,卻又被他喚了回來,「若是上陵那邊沒能拿主意,便直接將阿笙給我傳回帝京。」
如今人都在江淮,將阿笙傳回來,那人自然會明白他催促的意圖。
裴鈺做事向來持重,也不知究竟為何會做出這般不顧後果之舉,新帝念及此,不由嘆了口氣。
權勢與盛名都如那玲瓏寶塔,往上可行,卻無往下的路,如今裴鈺想要往下走,除非將這塔給砸了,但塔若砸了,人又豈能無礙,更何況裴鈺之名曾為裴氏帶來那麼多的榮光,裴氏豈能容他這般肆意而為?
燕城裴氏祖宅之內,太祀二長老帶著幾名族老求見裴老夫人。此刻正過午時,本該是老夫人歇息的時候,但自祭禮之後,裴鈺便多日未露面,許多事都由十二公子代理,這讓二長老等太祀長老意識到,他在祭禮之上說的那句「讓賢」恐怕是認真的。
但大長老等人所做之事,讓二長老的確沒有顏面面對裴鈺,因而才厚著臉來求一求老夫人。
梵香燃過三段,卻遲遲不見老夫人的身影,二長老雖面露焦急之色,卻開不了口催促,直至僕從上了第三盞茶,方見裴老夫人在嬤嬤的攙扶下緩緩而來,幾人趕緊起身相迎,態度甚是謙卑。
老婦人看了一眼眾人恭敬的姿態,朝嬤嬤罷了罷手,遂自行坐上高座,端正了儀態而後請諸位入座。<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