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天水趙氏
第516章 天水趙氏
正日大朝會後,初五,勒使節便匆匆離開長安,返回勒。
趙持滿原本也想儘快返回瀛州島,可他母親長孫氏,卻不肯放他這麼快走。
趙持滿現在的官職是正三品,還在長孫詮之上,年後來趙府拜訪之人,絡繹不絕。
這些人都是衝著趙持滿而來,倘若趙持滿不在,拜訪之人起碼要少一大半。
長孫氏名門貴族出身,非常善於編制人脈關係網。
天水趙氏是涼州大世族,趙持滿的伯父趙慈景娶了李淵的女兒,他父親趙慈皓也是一方刺史。
話雖如此,趙氏也只能算本地大世族,與長安大世族不能相提並論。
趙慈皓娶了長孫氏,便是想依附長孫氏的提攜,進入長安上層階級。
只可惜,長孫氏忽然衰落,那些依附長孫氏的都受到牽連,趙慈皓的刺史沒能保住被貶為地方縣令,病死在任上。
幸好,趙氏又出了一個趙持滿,這讓長孫氏又看到了希望,希望憑著兒子的官職,讓天水趙氏更進一步,成為大唐頂級世族。
當然,這需要數十年的細緻經營,還要保證趙持滿在朝中官位不倒。
正因長孫氏懷著這種心思,她才一直反對趙持滿與李繹真的婚事。
因為娶了李繹真,對趙氏沒有任何幫助。
不過隨著趙持滿官職不斷升高,長孫氏突然覺得,就算不能娶名門女子,憑兒子在官場上的發展,也足以讓趙氏崛起。
這才對婚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世族發展,離不開人際應酬,若不花精力去交好別人,等趙持滿突然發生不測,趙氏就可能被打回原形。
趙持滿心高氣傲之人,對這種交際應酬,原本之以鼻,不過他妻子李繹真竟也站到婆婆一邊,勸說他耐住性子,多與人交好,他也只好同意下來。
趙持滿也有自己的考量,這次去瀛州島也不能再帶妻子,若是能促進婆媳關係,他也不必再憂心家中之事,這才答應下來。
這天上午,趙持滿正在後院練箭,妻子李繹真提著裙子,飛奔而來,喊道:「夫君,
別練了,來了幾位貴客,快去迎接吧。」
只聽「嗖」的一聲,趙持滿手中箭矢激射而出,因受到干擾,稍微偏離了靶心。
「又是貴客,哪來那麼多貴客!」趙持滿挑了挑眉。
李繹真過去挽住丈夫手臂,拉著他朝後堂而行,笑道:「這次真的是貴客,聽母親說,對方曾經還對父親有恩呢。」
趙持滿愣道:「對父親有恩?」
李繹真笑道:「是啊,聽母親說,當初父親遷巴州刺史,就是對方出的力。」
趙持滿臉上露出幾分喜色,道:「韓姨父?」
李繹真笑著點點頭。
韓璦的妻子也是長孫氏,而且與趙持滿母親是親姐妹。
當年長孫無忌掌權時,長孫一族,家大業大,很難兼顧上所有族人和姻親。
趙慈皓當時還是地方長史,數次去長安求見長孫無忌,希望能更進一步,成為一州刺史。
只不過,當時拜見長孫無忌的人實在太多了,長孫無忌一直沒空單獨見他。
後來還是他夫人找上了姊姊,打通了韓璦的關係,在韓璦幫助下,趙慈皓才終於升為州刺史。
所以說,韓璦對趙氏有很大的幫助,趙持滿年輕時,能與朋友們縱情山水,享受生活,也多虧了韓璦的幫助。
韓璦被貶,一直外放州縣,不得返回長安。
趙持滿卻扶搖直上,貴不可言,他其實一直想去拜見韓璦,只可惜公務繁忙,韓璦又在蜀地,難以成行。
如今韓璦親自來訪,他怎能不喜?
趙持滿腳步飛快,原本是李繹真拉著他走,如今卻變成他拉著李繹真走了。
兩人很快來到後堂,只見堂內極為熱鬧,韓璦夫妻不僅親自來了,還把兒孫都帶來了趙母正在與韓夫人交談,韓璦在一旁微笑著喝茶。
瞧見趙持滿進來後,韓璦放下茶杯,站起身,朗聲一笑,道:「好好好!老夫當初就曾對長孫公說,持滿你將來必定出人頭地,此言應驗了!」
趙母感慨道:「也多虧姊婿您這番話,長孫詮才向陛下推薦了持兒,這才有了今日的榮耀。」
韓夫人掩嘴笑道:「妹子又胡說了,咱們家持滿憑的是自己的本事,若不是在禁苑狩獵時,一射成名,陛下也不會給機會啊。」
一名少年郎望著趙持滿,道:「表兄,我將來考上科舉後,想去您魔下做事,您應不應我?」
趙持滿正要開口,韓璦一巴掌拍在那少年郎後腦勺上,沒好氣道:「臭小子,就你這點微末本事,也想去你表兄魔下?等你能代表大唐參加禁苑狩獵時,再提此事吧!」
那少年郎正是韓璦幼子,名叫韓升,韓璦老來得子,對這個兒子極為寵愛,故而韓升從小心氣就高。
眼瞧著一大家人嘰嘰喳喳,都在對著趙持滿說話,趙持滿一時也不知該回誰的話。
韓璦拍了拍他肩膀,笑道:「走,咱們去書房說話,這幫婦人太吵鬧了。」
趙持滿帶著韓璦來到書房。
韓璦在書房轉了一圈,發現這間書房布置得十分精緻,各種書籍一應俱全,牆上貼著各種名畫書貼。
韓璦走到一幅書貼前,見字體簡潔,與以往見過的筆畫都要少,字形渾圓俊秀,一看就出自大家之手。
「這就是陛下和皇后近年來,推崇的簡舒體吧。」
趙持滿點頭道:「是的,這副帖子是皇后殿下親筆書寫,前幾日,內人入宮參加宮宴時,皇后賜下十幅書貼,內人有幸得了一幅。」
韓璦感慨道:「皇后殿下看來對你也頗為賞識啊。」
趙持滿心知韓璦與皇后不合,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
韓璦看了他一眼,道:「你不必為難,以前的事都過去了,這些年來,我與長孫公、
來公通信,我們都認為,當年是我們錯了,咱們這位武皇后比當年的王皇后更加賢惠,還是陛下的眼光好。」
趙持滿心中雪亮,韓璦與武皇后之爭,並不是個人之爭,而是世族與皇權之爭。
韓璦如今說這番話,表面是認可武皇后,其實更多的是認可皇權,為當年對抗皇權的行為,感到後悔。
「您說的是,小甥也認為皇后殿下雍容大度,正是少有的賢后。」趙持滿心照不宣的附和。
韓璦又欣賞起其他的畫作,發現其中竟然還有駙馬盧照鄰的詩詞,笑道:「你長期待在瀛州,想不到這裡的詩詞書貼,倒布置得挺周到。」
趙持滿道:「除了皇后殿下的書帖,其他都是母親布置的。」
「哦,那就難怪。」
趙持滿問:「姨父,您是何時入京的,大朝會那天,為何沒有看到您。」
韓璦感慨道:「今年是準備回京參加正日朝會的,結果路上突然下雪,耽擱了幾天,
就錯過了。昨日才入京。」
從蜀地入京,是一段很危險的路程,韓璦又帶著一大家子人,故而非常小心。
他這次入京,就是為了探查長安局勢,倘若局勢已經穩定,他便打算把家人都留在長安。
趙持滿道:「那也是,蜀地路途難行,小心為上。」
韓璦忽然笑道:「對了,聽說這次禁苑狩獵,你得了第一名,又為我大唐掙得榮耀恭喜了。」
趙持滿卻顯得並不高興,道:「薛將軍、裴將軍都沒參加,那些老將軍也不參加了,
姜恪也沒回來,小甥這個第一,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韓璦笑道:「第一就是第一,不用想那麼多。對了,我家升兒已能在八十步外,十中三四,你覺得他過幾年,有希望代表大唐參加狩獵嗎?」
趙持滿遲疑道:「這」
韓璦勉強笑道:「我也是隨口問問,你直言便是,我也知道估計沒多大希望。」
趙持滿道:「今年內部選拔時,有三個不到二十歲的少年人,令我印象深刻,只怕過不了幾年,這三人都有可能超過我。」
韓璦吃了一驚:「有三人?」
「是的,三個。」
趙持滿沉聲道:「一個叫李慕唐,契丹裔唐人,十八歲,百步之外,十中七,他要是多中一箭,就能代表我大唐參加今年狩獵了。」
韓璦暗暗心驚,這才明白自家兒子與大唐頂尖少年郎相比,有多麼大的差距。
趙持滿接著道:「還有一個是薛將軍之後,薛訥,也是十八歲,十中六。最後一人叫王孝傑,京兆人,只有十七歲,也是十中六。」
韓璦感嘆道:「後生可畏啊。」
趙持滿心中同樣多了些緊迫感,這次參加狩獵之人,都是四十歲以下,除了這三個少年,還有許多優秀的後輩,其中甚至還有一人剛滿十五歲。
倘若他稍有懈怠,估計就會被這些後生追上吧。
韓璦負手望著盧照鄰的詩詞,緩緩道:「持滿,我這次過來找你,你可知道為什麼嗎?」
趙持滿心中隱隱有幾分猜測,然而韓璦如此直接發問,似乎與他所猜不合,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韓璦轉頭瞟了他一眼,瞧出他的想法,淡淡道:「你不必擔心,老夫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不指望再回到兩省中樞,不會讓你向陛下求情。只不過,作為過來人,我有些話想告誡你。」
趙持滿正色道:「姨父請講。」
韓璦聲音一沉,道:「我知道你雖然讀過不少書,卻是武人做派,不喜應酬交集,不喜繁文節,一心撲在公務上。不過有些事,你還是應該注意一些。」
趙持滿愣道:「您的意思是?」
韓璦轉過身,凝視著他:「你知道長孫公如今在哪嗎?」
趙持滿道:「我問過小舅,聽說隱居在白隱寺。」
「你去看望過他沒有?」
「這——·沒有。」
「為何?」
趙持滿遲疑道:「我想著長孫公既然隱居,肯定不喜別人打擾,所以就沒有去。」
韓璦瞪眼道:「糊塗!長孫公心繫天下,怎麼可能真的不問世事?他隱居是做給別人看的,你卻當了真,這不是很可笑嗎?」
趙持滿道:「那小甥明日就去看望他。」
韓璦語重心長的道:「持滿,你要記住,你能有今日,多虧了長孫公。若不是他向李舉薦了你,你如何能在遼東戰場大放異彩?如何又能進入聖人的視線?」
趙持滿額頭開始流汗,連連點頭,道:「是,小甥慚愧。」
韓璦道:「我這次入京,就是為了再見長孫公一面,明日我陪你一起去白隱寺吧。」
趙持滿點頭答應。
韓璦話題一轉,又問起公務,說道:「最近聽到很多議論,說陛下又要攻打,此事是真是假?」
趙持滿道:「陛下只是想要新羅遷移到瀛州島,再讓勒人把侵占新羅的土地,還給他們。」
韓璦道:「既是如此,陛下為何突然讓裴行儉擔任瀛州都護。」
此話一出,趙持滿臉色有幾分不自然起來。
劉仁願被罷免,本該趙持滿繼任瀛州都護,他的官職也完全足夠擔任,誰知皇帝卻空降一個裴行儉。
趙持滿與裴行儉從無任何交集,雖然聽說了他的一些豐功偉績,但並未親眼所見,心中很不服氣,不願給他當副手。
韓璦官場老油條,自然瞧出他的心思,開解道:「裴行儉這個人,老夫打過交道,他資歷高,能力強,連長孫公對他也讚不絕口,陛下讓你給他打副手,絕沒有輕視你的意思。」
趙持滿道:「是。」
韓璦道:「陛下派他去瀛州島,肯定有所目的,我想應該不僅僅是為了讓鞋把土地還給新羅。」
趙持滿聽到此話,暗贊一聲。
那天面聖時,他便意識到皇帝想對鞋動手,派裴行儉正是想讓他來主持,這也是趙持滿不滿的原因,覺得皇帝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韓璦能如此敏銳的注意到這一點,不虧是曾經的宰相。
正日大朝會後,初五,勒使節便匆匆離開長安,返回勒。
趙持滿原本也想儘快返回瀛州島,可他母親長孫氏,卻不肯放他這麼快走。
趙持滿現在的官職是正三品,還在長孫詮之上,年後來趙府拜訪之人,絡繹不絕。
這些人都是衝著趙持滿而來,倘若趙持滿不在,拜訪之人起碼要少一大半。
長孫氏名門貴族出身,非常善於編制人脈關係網。
天水趙氏是涼州大世族,趙持滿的伯父趙慈景娶了李淵的女兒,他父親趙慈皓也是一方刺史。
話雖如此,趙氏也只能算本地大世族,與長安大世族不能相提並論。
趙慈皓娶了長孫氏,便是想依附長孫氏的提攜,進入長安上層階級。
只可惜,長孫氏忽然衰落,那些依附長孫氏的都受到牽連,趙慈皓的刺史沒能保住被貶為地方縣令,病死在任上。
幸好,趙氏又出了一個趙持滿,這讓長孫氏又看到了希望,希望憑著兒子的官職,讓天水趙氏更進一步,成為大唐頂級世族。
當然,這需要數十年的細緻經營,還要保證趙持滿在朝中官位不倒。
正因長孫氏懷著這種心思,她才一直反對趙持滿與李繹真的婚事。
因為娶了李繹真,對趙氏沒有任何幫助。
不過隨著趙持滿官職不斷升高,長孫氏突然覺得,就算不能娶名門女子,憑兒子在官場上的發展,也足以讓趙氏崛起。
這才對婚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世族發展,離不開人際應酬,若不花精力去交好別人,等趙持滿突然發生不測,趙氏就可能被打回原形。
趙持滿心高氣傲之人,對這種交際應酬,原本之以鼻,不過他妻子李繹真竟也站到婆婆一邊,勸說他耐住性子,多與人交好,他也只好同意下來。
趙持滿也有自己的考量,這次去瀛州島也不能再帶妻子,若是能促進婆媳關係,他也不必再憂心家中之事,這才答應下來。
這天上午,趙持滿正在後院練箭,妻子李繹真提著裙子,飛奔而來,喊道:「夫君,
別練了,來了幾位貴客,快去迎接吧。」
只聽「嗖」的一聲,趙持滿手中箭矢激射而出,因受到干擾,稍微偏離了靶心。
「又是貴客,哪來那麼多貴客!」趙持滿挑了挑眉。
李繹真過去挽住丈夫手臂,拉著他朝後堂而行,笑道:「這次真的是貴客,聽母親說,對方曾經還對父親有恩呢。」
趙持滿愣道:「對父親有恩?」
李繹真笑道:「是啊,聽母親說,當初父親遷巴州刺史,就是對方出的力。」
趙持滿臉上露出幾分喜色,道:「韓姨父?」
李繹真笑著點點頭。
韓璦的妻子也是長孫氏,而且與趙持滿母親是親姐妹。
當年長孫無忌掌權時,長孫一族,家大業大,很難兼顧上所有族人和姻親。
趙慈皓當時還是地方長史,數次去長安求見長孫無忌,希望能更進一步,成為一州刺史。
只不過,當時拜見長孫無忌的人實在太多了,長孫無忌一直沒空單獨見他。
後來還是他夫人找上了姊姊,打通了韓璦的關係,在韓璦幫助下,趙慈皓才終於升為州刺史。
所以說,韓璦對趙氏有很大的幫助,趙持滿年輕時,能與朋友們縱情山水,享受生活,也多虧了韓璦的幫助。
韓璦被貶,一直外放州縣,不得返回長安。
趙持滿卻扶搖直上,貴不可言,他其實一直想去拜見韓璦,只可惜公務繁忙,韓璦又在蜀地,難以成行。
如今韓璦親自來訪,他怎能不喜?
趙持滿腳步飛快,原本是李繹真拉著他走,如今卻變成他拉著李繹真走了。
兩人很快來到後堂,只見堂內極為熱鬧,韓璦夫妻不僅親自來了,還把兒孫都帶來了趙母正在與韓夫人交談,韓璦在一旁微笑著喝茶。
瞧見趙持滿進來後,韓璦放下茶杯,站起身,朗聲一笑,道:「好好好!老夫當初就曾對長孫公說,持滿你將來必定出人頭地,此言應驗了!」
趙母感慨道:「也多虧姊婿您這番話,長孫詮才向陛下推薦了持兒,這才有了今日的榮耀。」
韓夫人掩嘴笑道:「妹子又胡說了,咱們家持滿憑的是自己的本事,若不是在禁苑狩獵時,一射成名,陛下也不會給機會啊。」
一名少年郎望著趙持滿,道:「表兄,我將來考上科舉後,想去您魔下做事,您應不應我?」
趙持滿正要開口,韓璦一巴掌拍在那少年郎後腦勺上,沒好氣道:「臭小子,就你這點微末本事,也想去你表兄魔下?等你能代表大唐參加禁苑狩獵時,再提此事吧!」
那少年郎正是韓璦幼子,名叫韓升,韓璦老來得子,對這個兒子極為寵愛,故而韓升從小心氣就高。
眼瞧著一大家人嘰嘰喳喳,都在對著趙持滿說話,趙持滿一時也不知該回誰的話。
韓璦拍了拍他肩膀,笑道:「走,咱們去書房說話,這幫婦人太吵鬧了。」
趙持滿帶著韓璦來到書房。
韓璦在書房轉了一圈,發現這間書房布置得十分精緻,各種書籍一應俱全,牆上貼著各種名畫書貼。
韓璦走到一幅書貼前,見字體簡潔,與以往見過的筆畫都要少,字形渾圓俊秀,一看就出自大家之手。
「這就是陛下和皇后近年來,推崇的簡舒體吧。」
趙持滿點頭道:「是的,這副帖子是皇后殿下親筆書寫,前幾日,內人入宮參加宮宴時,皇后賜下十幅書貼,內人有幸得了一幅。」
韓璦感慨道:「皇后殿下看來對你也頗為賞識啊。」
趙持滿心知韓璦與皇后不合,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
韓璦看了他一眼,道:「你不必為難,以前的事都過去了,這些年來,我與長孫公、
來公通信,我們都認為,當年是我們錯了,咱們這位武皇后比當年的王皇后更加賢惠,還是陛下的眼光好。」
趙持滿心中雪亮,韓璦與武皇后之爭,並不是個人之爭,而是世族與皇權之爭。
韓璦如今說這番話,表面是認可武皇后,其實更多的是認可皇權,為當年對抗皇權的行為,感到後悔。
「您說的是,小甥也認為皇后殿下雍容大度,正是少有的賢后。」趙持滿心照不宣的附和。
韓璦又欣賞起其他的畫作,發現其中竟然還有駙馬盧照鄰的詩詞,笑道:「你長期待在瀛州,想不到這裡的詩詞書貼,倒布置得挺周到。」
趙持滿道:「除了皇后殿下的書帖,其他都是母親布置的。」
「哦,那就難怪。」
趙持滿問:「姨父,您是何時入京的,大朝會那天,為何沒有看到您。」
韓璦感慨道:「今年是準備回京參加正日朝會的,結果路上突然下雪,耽擱了幾天,
就錯過了。昨日才入京。」
從蜀地入京,是一段很危險的路程,韓璦又帶著一大家子人,故而非常小心。
他這次入京,就是為了探查長安局勢,倘若局勢已經穩定,他便打算把家人都留在長安。
趙持滿道:「那也是,蜀地路途難行,小心為上。」
韓璦忽然笑道:「對了,聽說這次禁苑狩獵,你得了第一名,又為我大唐掙得榮耀恭喜了。」
趙持滿卻顯得並不高興,道:「薛將軍、裴將軍都沒參加,那些老將軍也不參加了,
姜恪也沒回來,小甥這個第一,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韓璦笑道:「第一就是第一,不用想那麼多。對了,我家升兒已能在八十步外,十中三四,你覺得他過幾年,有希望代表大唐參加狩獵嗎?」
趙持滿遲疑道:「這」
韓璦勉強笑道:「我也是隨口問問,你直言便是,我也知道估計沒多大希望。」
趙持滿道:「今年內部選拔時,有三個不到二十歲的少年人,令我印象深刻,只怕過不了幾年,這三人都有可能超過我。」
韓璦吃了一驚:「有三人?」
「是的,三個。」
趙持滿沉聲道:「一個叫李慕唐,契丹裔唐人,十八歲,百步之外,十中七,他要是多中一箭,就能代表我大唐參加今年狩獵了。」
韓璦暗暗心驚,這才明白自家兒子與大唐頂尖少年郎相比,有多麼大的差距。
趙持滿接著道:「還有一個是薛將軍之後,薛訥,也是十八歲,十中六。最後一人叫王孝傑,京兆人,只有十七歲,也是十中六。」
韓璦感嘆道:「後生可畏啊。」
趙持滿心中同樣多了些緊迫感,這次參加狩獵之人,都是四十歲以下,除了這三個少年,還有許多優秀的後輩,其中甚至還有一人剛滿十五歲。
倘若他稍有懈怠,估計就會被這些後生追上吧。
韓璦負手望著盧照鄰的詩詞,緩緩道:「持滿,我這次過來找你,你可知道為什麼嗎?」
趙持滿心中隱隱有幾分猜測,然而韓璦如此直接發問,似乎與他所猜不合,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韓璦轉頭瞟了他一眼,瞧出他的想法,淡淡道:「你不必擔心,老夫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不指望再回到兩省中樞,不會讓你向陛下求情。只不過,作為過來人,我有些話想告誡你。」
趙持滿正色道:「姨父請講。」
韓璦聲音一沉,道:「我知道你雖然讀過不少書,卻是武人做派,不喜應酬交集,不喜繁文節,一心撲在公務上。不過有些事,你還是應該注意一些。」
趙持滿愣道:「您的意思是?」
韓璦轉過身,凝視著他:「你知道長孫公如今在哪嗎?」
趙持滿道:「我問過小舅,聽說隱居在白隱寺。」
「你去看望過他沒有?」
「這——·沒有。」
「為何?」
趙持滿遲疑道:「我想著長孫公既然隱居,肯定不喜別人打擾,所以就沒有去。」
韓璦瞪眼道:「糊塗!長孫公心繫天下,怎麼可能真的不問世事?他隱居是做給別人看的,你卻當了真,這不是很可笑嗎?」
趙持滿道:「那小甥明日就去看望他。」
韓璦語重心長的道:「持滿,你要記住,你能有今日,多虧了長孫公。若不是他向李舉薦了你,你如何能在遼東戰場大放異彩?如何又能進入聖人的視線?」
趙持滿額頭開始流汗,連連點頭,道:「是,小甥慚愧。」
韓璦道:「我這次入京,就是為了再見長孫公一面,明日我陪你一起去白隱寺吧。」
趙持滿點頭答應。
韓璦話題一轉,又問起公務,說道:「最近聽到很多議論,說陛下又要攻打,此事是真是假?」
趙持滿道:「陛下只是想要新羅遷移到瀛州島,再讓勒人把侵占新羅的土地,還給他們。」
韓璦道:「既是如此,陛下為何突然讓裴行儉擔任瀛州都護。」
此話一出,趙持滿臉色有幾分不自然起來。
劉仁願被罷免,本該趙持滿繼任瀛州都護,他的官職也完全足夠擔任,誰知皇帝卻空降一個裴行儉。
趙持滿與裴行儉從無任何交集,雖然聽說了他的一些豐功偉績,但並未親眼所見,心中很不服氣,不願給他當副手。
韓璦官場老油條,自然瞧出他的心思,開解道:「裴行儉這個人,老夫打過交道,他資歷高,能力強,連長孫公對他也讚不絕口,陛下讓你給他打副手,絕沒有輕視你的意思。」
趙持滿道:「是。」
韓璦道:「陛下派他去瀛州島,肯定有所目的,我想應該不僅僅是為了讓鞋把土地還給新羅。」
趙持滿聽到此話,暗贊一聲。
那天面聖時,他便意識到皇帝想對鞋動手,派裴行儉正是想讓他來主持,這也是趙持滿不滿的原因,覺得皇帝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韓璦能如此敏銳的注意到這一點,不虧是曾經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