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長孫無忌的指點
第517章 長孫無忌的指點
當天夜裡,韓璦一家都歇在趙府,次日清晨,韓璦和趙持滿便一起朝著終南山而行。
來到山腳,棄車步行,韓璦瞧見終南山的變化,心中也充滿感慨。
兩人很快在半山腰找到了白隱寺,跟著一名引客僧,來到長孫無忌的大禪房。
來到門外時,韓璦便讓引客僧去了,臉上現出激動之色,深吸一口氣,上前去敲門。
「哎呀」一聲,長孫無忌從裡面拉開了大門,當他瞧見韓璦後,一向鎮靜的面容也掩不住喜色。
「長孫公,多年不見,您還好嗎?」韓璦雙目赤紅,忍不住感嘆道。
長孫無忌握住他的手,感慨道:「好!好!唉,韓璦兄,這才幾年啊,你頭髮怎麼都白成這樣?」
韓璦苦笑道:「剛離京的那會,晚上夜夜睡不著覺,不知不覺,頭髮就都白了,不過也算熬過來了,只要知道您在京中無事,我們在外面的人,心中才能踏實呀!」
長孫無忌聽了此話,老淚縱橫。
他自然明白韓璦在怕什麼,也明白韓璦這句話的意思。
他們遠在京外,很難知道長安城的形勢,雖然偶爾也和自己通信,但局勢變化,很難用言語盡述。
韓璦等人恐怕一直都在擔心武皇后秋後算帳,慫皇帝,賜死他們。
長孫無忌則是他們最後的護盾,只要長孫無忌不死,他們也是安全的。
倘若長孫無忌出了事,那便是一個信號,韓璦等人也不會再心存幻想,肯定都會選擇自盡。
長孫無忌一手拉著韓璦,一手拉著趙持滿,進入屋中,親自給他們泡茶,顯得非常歡喜。
趙持滿瞧見他如此歡迎訪客,心中充滿慚愧。
老友相見,仿佛有說不盡的話。
長孫無忌和韓璦從離開長安說起,你一言我一語,渾然忘了時間,說的口乾舌燥,聲音嘶啞。
趙持滿便在一旁為兩位長者倒茶,安安靜靜的在一旁傾聽。
長孫無忌對那幫老友都很關切,每個被貶出長安的人,他都要問一遍。
韓璦忽然笑道:「對了,去年有個人忽然來找我,你猜是誰?」
長孫無忌問:「褚遂良?」
韓璦瞪眼道:「這你也能猜到,他是不是給你寫信了?」
長孫無忌笑道:「他並未給我寫信,不過那幫老友你已經都提過,只有褚遂良沒有提,所以我才猜他。」
韓璦苦笑道:「每次跟你在一起,我都會覺得自己特別蠢。」
長孫無忌打趣道:「你以前不是還對我說,蠢笨是福,若是像我一樣,事事都要想個透徹,活著反而沒意思了。」
韓璦笑道:「不錯,這是永徽三年,褚遂良第一次被貶,我對你說的話。」
長孫無忌道:「褚遂良近況如何?我給他寫了三次信,他都沒有回我。」
韓璦感慨道:「他過的不太好,永徽八年到永徽九年,武皇后暗中派人,把他的產業全部弄沒了,他生計都有困難。」
長孫無忌沉默半響,道:「是我對不住他。」
韓璦哼道:「這怎麼能怪你?他這個人,脾氣又臭又硬,又自以為是,很多麻煩,其實都是他自己惹出來的,卻讓你我來收拾爛攤子。」
長孫無忌道:「他現在境況如何?」
韓璦道:「還行吧,他那一手書法,怎麼也餓不死。他變化不少,不再像以前一樣硬邦邦的,倒多了幾分人情味。」
「他找你做什麼?」長孫無忌問。
韓璦道:「他希望我幫他安排一下,讓他能去昭陵拜見一下先帝,我沒答應。」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你不答應是對的。武皇后估計已經快忘了他,若是聽說他去拜昭陵,只怕又要收拾他了。」
韓璦感嘆道:「是啊,都這把年紀了,安穩過完最後幾年就是了,何必還要折騰?」
長孫無忌忽然將目光轉向趙持滿,道:「持滿,聽說陛下要對勒動手,你身為瀛州副都護,如何看待此事。」
趙持滿見他問出跟韓璦一樣的問題,便將皇帝讓鞋耦把新羅土地還給他們的事說了。
「不會那麼簡單,陛下既然任命裴行儉為瀛州都護,必定有所計劃,我若猜的不錯,
陛下想攻打瀛州。」
趙持滿心中一凜,問:「您如何得知?
韓璦也豎起耳朵,看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緩緩道:「試想一下,如果陛下要攻打勒,朝臣會什麼反應?」
韓璦道:「肯定反對。」
長孫無忌道:「不錯,這些年朝廷仗打得太多了,打下又沒什麼好處,大臣們肯定不希望陛下出兵。」
「站在陛下的角度,他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朝廷支持呢?那就只能找個理由,讓人犯錯,陛下才能師出有名。」
趙持滿心頭大震,根據那天面聖的情形,他認為長孫無忌這番話完全正確。
韓璦質疑道:「長孫公,這都是你的猜測吧?」
長孫無忌沉聲道:「原本確實只是猜測,可陛下讓裴行儉擔任瀛州都護,那就證實了我的猜想。」
「為何?」韓璦問。
長孫無忌伸出四根手指,道:「在陛下心中,朝中良將不少,但是能為帥者,只有四人。」
趙持滿忍不住問:「哪四人?」
長孫無忌道:「李、蘇定方、裴行儉、薛仁貴。」
趙持滿明知不會有自己,聽到此話後,還是有些失落。
長孫無忌接著道:「若是直接打的話,陛下會選擇薛仁貴和蘇定方,他們善於正面硬仗。若是需要小心籌謀,多方計劃的戰事,陛下會用李和裴行儉,他們更善謀略。」
「勒耦軍力絕不是我們對手,算不上硬仗,只因攻打他們,找不到由頭,所以需要謀劃一番,陛下只能選擇李和裴行儉。」
「李年紀大了,陛下肯定不願他再奔波,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裴行儉。」
趙持滿聽得敬佩不已,長孫無忌對大局的把握,常人很難比得上。
長孫無忌說話時,一直在觀察趙持滿的表情,見他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面色卻非常沉重。
「持滿,這些事裴行儉沒有跟你說嗎?」
趙持滿一愣:「沒有啊。」
長孫無忌道:「那就不妙了,裴行儉要謀劃如此大事,肯定需要手下有人輔佐,你去裴府拜訪時,他有沒有暗示過什麼?」
趙持滿吶吶道:「我我沒有去過裴府。」
韓璦瞪眼道:「什麼?裴行儉是你上官,他被任命為瀛州都護,你竟不去拜訪他?」
趙持滿微微低下頭,道:「我想著到了都護府,再拜訪也不遲。」
長孫無忌朝韓璦擺了擺手,道:「韓兄,不能怪持滿,其實他這次是受你我連累了。」
韓璦愣了一下,道:「你是說,裴行儉因為當年之事,還在嫉恨我們?」
當年裴行儉身為世族一派,卻因與蘇定方走得近,頗受世族一派排擠。
被武皇后約談後,裴行儉知道自己要被貶,懷著一顆報國之心,他找上長孫無忌,將長安城缺糧問題告訴他,希望能得以解決。
結果長孫無忌卻將他轟走了。
後來袁公瑜彈劾他時,世族一派也無一人替他說話。要不是皇帝保了他一下,裴行儉只怕就要被貶到下都督府,擔任長史。
長孫無忌緩緩道:「我們當年那般對他,他自然心有芥蒂,持滿是長孫詮舉薦之人,
他不願意信任持滿,也情有可原。
趙持滿沉聲道:「不告訴我也無妨,那就讓他自己去干此事吧!」
長孫無忌望著他,道:「你還不明白嗎?如果他不讓你參與此事,你這個副都護的職位,就保不住了。」
趙持滿臉色頓時變了,忍不住道:「陛下難道就對他那麼言聽計從?」
長孫無忌緩緩道:「在陛下心中,裴行儉是能處理問題的人,只要能達到陛下想要的結果,陛下什麼都會答應他!」
趙持滿低下了頭,對於皇帝的心思,他從未仔細去琢磨過。
韓璦急道:「長孫公,有辦法保住持滿的職位嗎?」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既然陛下還未下旨,撤去持滿副都護之職,說明裴行儉還未挑好人選,故而沒有上奏。」
韓璦喜道:「對啊,他一直在安西,對遼東不熟,要找一個熟悉遼東又可靠的副手,
並不容易!」
長孫無忌望著趙持滿,道:「你立刻去裴府拜訪,誠懇的認個錯,然後將瀛州情況,
詳細說給他聽。」
趙持滿面色漲紅,握緊拳頭,沒有做聲。
長孫無忌淡淡道:「薛仁貴三十多歲,還是個田舍郎,你若是連這點屈辱都忍受不了,將來永遠也不會成為陛下眼中的帥才!」
趙持滿深吸一口氣,道:「好,我去找裴行儉認錯!」
韓璦猜的很對,裴行儉確實對遼東諸將都不熟悉。
不過他遲遲沒有挑選副手的原因,卻是因為這些日子以來,他一直心無旁的閱覽勒和新羅的手記。
這天上午,他才終於閱覽完畢,心中對于勒之事,已瞭然在胸,接下來便是挑選一個副手輔佐自己。
他在遼東沒有任何根基和威信,若無人相幫,做很多事都不方便,也很容易受到蒙蔽趙持滿肯定不行,這麼久都不來拜訪自己,一看就是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世家子弟。
裴行儉不喜歡這種人。
其他人他也不熟悉,裴行儉只好來到薛府拜訪,讓薛仁貴這位好友,給自己推薦一個人選。
「裴兄若是要一個在遼東有威望、又熟悉勒的將領,我以為高侃最為合適。」
裴行儉目光一亮:「就是那個生擒車鼻可汗,又用計讓東突厥元氣大傷的高侃?」
薛仁貴笑道:「不錯,高兄與我交好,且精於謀略,應該正合裴兄脾胃。」
裴行儉笑道:「能得薛兄如此稱讚,此人必定有過人本領,那好,我就向陛下請旨,
讓高侃將軍給我做副手。」
離開薛府後,裴行儉回府寫了一份讓高侃替換趙持滿的奏章,便準備去面聖。
正在馬既挑選出行馬匹時,庫狄氏走了過來,笑道:「郎君,有個叫趙持滿的人要見你。」
裴行儉微微一愣,沉吟片刻,說道:「讓他來書房見我吧。」
裴行儉回到書房,坐了不一會,便有下人帶著趙持滿來到書房。
趙持滿十分恭敬的行了一個大禮。
裴行儉笑道:「趙將軍為何行此大禮?」
趙持滿低聲道:「您是新任瀛州都護,下官身為副都護,現在才來拜訪,理該賠罪。」
裴行儉凝視著他,道:「那我能問一句,趙將軍為何先前不來?」
趙持滿坦然道:「我原本覺得,劉都護被罷去都護後,該由我擔任都護,所以對您不服氣,故而未來拜訪。」
「那現在呢?」
趙持滿望著他,道:「卑職依然不服,不過陛下既然讓您擔任都護,我就理該來見您,將瀛州情況告訴裴都護,這是卑職的職責。」
裴行儉贊道:「好一個公私分明,你不服我能理解,相信等我們相處久了,會消除這些誤會。」
趙持滿當即將瀛州的各種情況,比如占據的地盤、倭人現狀、瀛州島地形等等,
全部和裴行儉說了。
這些裴行儉大部分都風經了解過,不過也有許多情況,是第一次聽到,聽得格外認真趙持滿說完之後,便告辭離開了。
裴行儉坐在椅子上沉思了一會,將原來的奏章作丞,重新寫了一份奏章。
他依然請旨讓高侃擔任副都督,不過不再是替代趙持滿的位置,而是選擇增添一名副都護。
帶上改好的奏章,裴行儉穿過朱雀門,來到宮不,面見李治,將自己離間與新羅的計劃,跟李治說了。
李治聽完後,非常滿意。
裴行儉趁機上呈奏章,李治看了眼後,玉筆一揮,同意了他的請旨。
一月上旬,距離上元節還有三天,裴行儉與高侃、趙持滿同行,帶上隨從,前往瀛洲島赴任。
當天夜裡,韓璦一家都歇在趙府,次日清晨,韓璦和趙持滿便一起朝著終南山而行。
來到山腳,棄車步行,韓璦瞧見終南山的變化,心中也充滿感慨。
兩人很快在半山腰找到了白隱寺,跟著一名引客僧,來到長孫無忌的大禪房。
來到門外時,韓璦便讓引客僧去了,臉上現出激動之色,深吸一口氣,上前去敲門。
「哎呀」一聲,長孫無忌從裡面拉開了大門,當他瞧見韓璦後,一向鎮靜的面容也掩不住喜色。
「長孫公,多年不見,您還好嗎?」韓璦雙目赤紅,忍不住感嘆道。
長孫無忌握住他的手,感慨道:「好!好!唉,韓璦兄,這才幾年啊,你頭髮怎麼都白成這樣?」
韓璦苦笑道:「剛離京的那會,晚上夜夜睡不著覺,不知不覺,頭髮就都白了,不過也算熬過來了,只要知道您在京中無事,我們在外面的人,心中才能踏實呀!」
長孫無忌聽了此話,老淚縱橫。
他自然明白韓璦在怕什麼,也明白韓璦這句話的意思。
他們遠在京外,很難知道長安城的形勢,雖然偶爾也和自己通信,但局勢變化,很難用言語盡述。
韓璦等人恐怕一直都在擔心武皇后秋後算帳,慫皇帝,賜死他們。
長孫無忌則是他們最後的護盾,只要長孫無忌不死,他們也是安全的。
倘若長孫無忌出了事,那便是一個信號,韓璦等人也不會再心存幻想,肯定都會選擇自盡。
長孫無忌一手拉著韓璦,一手拉著趙持滿,進入屋中,親自給他們泡茶,顯得非常歡喜。
趙持滿瞧見他如此歡迎訪客,心中充滿慚愧。
老友相見,仿佛有說不盡的話。
長孫無忌和韓璦從離開長安說起,你一言我一語,渾然忘了時間,說的口乾舌燥,聲音嘶啞。
趙持滿便在一旁為兩位長者倒茶,安安靜靜的在一旁傾聽。
長孫無忌對那幫老友都很關切,每個被貶出長安的人,他都要問一遍。
韓璦忽然笑道:「對了,去年有個人忽然來找我,你猜是誰?」
長孫無忌問:「褚遂良?」
韓璦瞪眼道:「這你也能猜到,他是不是給你寫信了?」
長孫無忌笑道:「他並未給我寫信,不過那幫老友你已經都提過,只有褚遂良沒有提,所以我才猜他。」
韓璦苦笑道:「每次跟你在一起,我都會覺得自己特別蠢。」
長孫無忌打趣道:「你以前不是還對我說,蠢笨是福,若是像我一樣,事事都要想個透徹,活著反而沒意思了。」
韓璦笑道:「不錯,這是永徽三年,褚遂良第一次被貶,我對你說的話。」
長孫無忌道:「褚遂良近況如何?我給他寫了三次信,他都沒有回我。」
韓璦感慨道:「他過的不太好,永徽八年到永徽九年,武皇后暗中派人,把他的產業全部弄沒了,他生計都有困難。」
長孫無忌沉默半響,道:「是我對不住他。」
韓璦哼道:「這怎麼能怪你?他這個人,脾氣又臭又硬,又自以為是,很多麻煩,其實都是他自己惹出來的,卻讓你我來收拾爛攤子。」
長孫無忌道:「他現在境況如何?」
韓璦道:「還行吧,他那一手書法,怎麼也餓不死。他變化不少,不再像以前一樣硬邦邦的,倒多了幾分人情味。」
「他找你做什麼?」長孫無忌問。
韓璦道:「他希望我幫他安排一下,讓他能去昭陵拜見一下先帝,我沒答應。」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你不答應是對的。武皇后估計已經快忘了他,若是聽說他去拜昭陵,只怕又要收拾他了。」
韓璦感嘆道:「是啊,都這把年紀了,安穩過完最後幾年就是了,何必還要折騰?」
長孫無忌忽然將目光轉向趙持滿,道:「持滿,聽說陛下要對勒動手,你身為瀛州副都護,如何看待此事。」
趙持滿見他問出跟韓璦一樣的問題,便將皇帝讓鞋耦把新羅土地還給他們的事說了。
「不會那麼簡單,陛下既然任命裴行儉為瀛州都護,必定有所計劃,我若猜的不錯,
陛下想攻打瀛州。」
趙持滿心中一凜,問:「您如何得知?
韓璦也豎起耳朵,看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緩緩道:「試想一下,如果陛下要攻打勒,朝臣會什麼反應?」
韓璦道:「肯定反對。」
長孫無忌道:「不錯,這些年朝廷仗打得太多了,打下又沒什麼好處,大臣們肯定不希望陛下出兵。」
「站在陛下的角度,他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朝廷支持呢?那就只能找個理由,讓人犯錯,陛下才能師出有名。」
趙持滿心頭大震,根據那天面聖的情形,他認為長孫無忌這番話完全正確。
韓璦質疑道:「長孫公,這都是你的猜測吧?」
長孫無忌沉聲道:「原本確實只是猜測,可陛下讓裴行儉擔任瀛州都護,那就證實了我的猜想。」
「為何?」韓璦問。
長孫無忌伸出四根手指,道:「在陛下心中,朝中良將不少,但是能為帥者,只有四人。」
趙持滿忍不住問:「哪四人?」
長孫無忌道:「李、蘇定方、裴行儉、薛仁貴。」
趙持滿明知不會有自己,聽到此話後,還是有些失落。
長孫無忌接著道:「若是直接打的話,陛下會選擇薛仁貴和蘇定方,他們善於正面硬仗。若是需要小心籌謀,多方計劃的戰事,陛下會用李和裴行儉,他們更善謀略。」
「勒耦軍力絕不是我們對手,算不上硬仗,只因攻打他們,找不到由頭,所以需要謀劃一番,陛下只能選擇李和裴行儉。」
「李年紀大了,陛下肯定不願他再奔波,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裴行儉。」
趙持滿聽得敬佩不已,長孫無忌對大局的把握,常人很難比得上。
長孫無忌說話時,一直在觀察趙持滿的表情,見他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面色卻非常沉重。
「持滿,這些事裴行儉沒有跟你說嗎?」
趙持滿一愣:「沒有啊。」
長孫無忌道:「那就不妙了,裴行儉要謀劃如此大事,肯定需要手下有人輔佐,你去裴府拜訪時,他有沒有暗示過什麼?」
趙持滿吶吶道:「我我沒有去過裴府。」
韓璦瞪眼道:「什麼?裴行儉是你上官,他被任命為瀛州都護,你竟不去拜訪他?」
趙持滿微微低下頭,道:「我想著到了都護府,再拜訪也不遲。」
長孫無忌朝韓璦擺了擺手,道:「韓兄,不能怪持滿,其實他這次是受你我連累了。」
韓璦愣了一下,道:「你是說,裴行儉因為當年之事,還在嫉恨我們?」
當年裴行儉身為世族一派,卻因與蘇定方走得近,頗受世族一派排擠。
被武皇后約談後,裴行儉知道自己要被貶,懷著一顆報國之心,他找上長孫無忌,將長安城缺糧問題告訴他,希望能得以解決。
結果長孫無忌卻將他轟走了。
後來袁公瑜彈劾他時,世族一派也無一人替他說話。要不是皇帝保了他一下,裴行儉只怕就要被貶到下都督府,擔任長史。
長孫無忌緩緩道:「我們當年那般對他,他自然心有芥蒂,持滿是長孫詮舉薦之人,
他不願意信任持滿,也情有可原。
趙持滿沉聲道:「不告訴我也無妨,那就讓他自己去干此事吧!」
長孫無忌望著他,道:「你還不明白嗎?如果他不讓你參與此事,你這個副都護的職位,就保不住了。」
趙持滿臉色頓時變了,忍不住道:「陛下難道就對他那麼言聽計從?」
長孫無忌緩緩道:「在陛下心中,裴行儉是能處理問題的人,只要能達到陛下想要的結果,陛下什麼都會答應他!」
趙持滿低下了頭,對於皇帝的心思,他從未仔細去琢磨過。
韓璦急道:「長孫公,有辦法保住持滿的職位嗎?」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既然陛下還未下旨,撤去持滿副都護之職,說明裴行儉還未挑好人選,故而沒有上奏。」
韓璦喜道:「對啊,他一直在安西,對遼東不熟,要找一個熟悉遼東又可靠的副手,
並不容易!」
長孫無忌望著趙持滿,道:「你立刻去裴府拜訪,誠懇的認個錯,然後將瀛州情況,
詳細說給他聽。」
趙持滿面色漲紅,握緊拳頭,沒有做聲。
長孫無忌淡淡道:「薛仁貴三十多歲,還是個田舍郎,你若是連這點屈辱都忍受不了,將來永遠也不會成為陛下眼中的帥才!」
趙持滿深吸一口氣,道:「好,我去找裴行儉認錯!」
韓璦猜的很對,裴行儉確實對遼東諸將都不熟悉。
不過他遲遲沒有挑選副手的原因,卻是因為這些日子以來,他一直心無旁的閱覽勒和新羅的手記。
這天上午,他才終於閱覽完畢,心中對于勒之事,已瞭然在胸,接下來便是挑選一個副手輔佐自己。
他在遼東沒有任何根基和威信,若無人相幫,做很多事都不方便,也很容易受到蒙蔽趙持滿肯定不行,這麼久都不來拜訪自己,一看就是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世家子弟。
裴行儉不喜歡這種人。
其他人他也不熟悉,裴行儉只好來到薛府拜訪,讓薛仁貴這位好友,給自己推薦一個人選。
「裴兄若是要一個在遼東有威望、又熟悉勒的將領,我以為高侃最為合適。」
裴行儉目光一亮:「就是那個生擒車鼻可汗,又用計讓東突厥元氣大傷的高侃?」
薛仁貴笑道:「不錯,高兄與我交好,且精於謀略,應該正合裴兄脾胃。」
裴行儉笑道:「能得薛兄如此稱讚,此人必定有過人本領,那好,我就向陛下請旨,
讓高侃將軍給我做副手。」
離開薛府後,裴行儉回府寫了一份讓高侃替換趙持滿的奏章,便準備去面聖。
正在馬既挑選出行馬匹時,庫狄氏走了過來,笑道:「郎君,有個叫趙持滿的人要見你。」
裴行儉微微一愣,沉吟片刻,說道:「讓他來書房見我吧。」
裴行儉回到書房,坐了不一會,便有下人帶著趙持滿來到書房。
趙持滿十分恭敬的行了一個大禮。
裴行儉笑道:「趙將軍為何行此大禮?」
趙持滿低聲道:「您是新任瀛州都護,下官身為副都護,現在才來拜訪,理該賠罪。」
裴行儉凝視著他,道:「那我能問一句,趙將軍為何先前不來?」
趙持滿坦然道:「我原本覺得,劉都護被罷去都護後,該由我擔任都護,所以對您不服氣,故而未來拜訪。」
「那現在呢?」
趙持滿望著他,道:「卑職依然不服,不過陛下既然讓您擔任都護,我就理該來見您,將瀛州情況告訴裴都護,這是卑職的職責。」
裴行儉贊道:「好一個公私分明,你不服我能理解,相信等我們相處久了,會消除這些誤會。」
趙持滿當即將瀛州的各種情況,比如占據的地盤、倭人現狀、瀛州島地形等等,
全部和裴行儉說了。
這些裴行儉大部分都風經了解過,不過也有許多情況,是第一次聽到,聽得格外認真趙持滿說完之後,便告辭離開了。
裴行儉坐在椅子上沉思了一會,將原來的奏章作丞,重新寫了一份奏章。
他依然請旨讓高侃擔任副都督,不過不再是替代趙持滿的位置,而是選擇增添一名副都護。
帶上改好的奏章,裴行儉穿過朱雀門,來到宮不,面見李治,將自己離間與新羅的計劃,跟李治說了。
李治聽完後,非常滿意。
裴行儉趁機上呈奏章,李治看了眼後,玉筆一揮,同意了他的請旨。
一月上旬,距離上元節還有三天,裴行儉與高侃、趙持滿同行,帶上隨從,前往瀛洲島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