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李治的殺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09章 李治的殺心

  一行人來到一條巷口,因對方人數不少,又有刀械,李吉和武敏之便在巷口等候,由魏昶帶人進去抓捕。

  兩人在巷口等了沒多久,便聽巷子內傳來「砰」的一聲響,應該是魏昶踢開大門,帶人闖入人拐子據點。

  不一會,便有呼喊聲和刀兵碰撞之聲傳來。

  忽見一道黑影閃過,朝巷口急奔了過來。

  那是一個穿著麻衣、瘦猴一樣的青年,身後還跟著兩名衙役,朝那人大喊道:「站住,別跑!」

  李吉見那人手中拿著刀,滿臉凶光,不由後退了一步。

  身旁忽然掃過一陣微風,卻是武敏之朝那人沖了上去。

  李吉大驚,急道:「武兄,小心啊!」

  只見那瘦猴男子一刀刺向武敏之胸口,武敏之側身閃過,手掌一切,擊中對方手腕那人手中短刀脫手。

  武敏之抬手架住他掃過來一拳,捏住他手腕,反擰身後,用膝蓋壓住他後背,將他制住。

  這時,那兩名衙役終於追上,武敏之將被制住的人拐子交給他們,回到李吉身邊,見李吉一臉異的望著他。

  「怎麼,一個小賊而已,還怕我會失手?」武敏之笑道。

  李吉感嘆道:「想不到你身手這麼好。」

  武敏之伸出一根小指,笑道:「跟一般人相比還行,在內領衛,我就是這個。」

  抓捕行動極為成功,沒有人通風報信的情況下,那些人販子見到官府中人後,便像老鼠一樣逃竄,唯一逃出包圍網的一個,也被武敏之給制服。

  經此一事,武敏之精神果然振作了不少,因為他忽然發現,自己至少比李吉要強上不少。

  次日下午,賀蘭敏柔來到吳王府,向李吉表示感激,又問他如何讓武敏之恢復過來的。

  李吉便將保寧坊抓捕人拐子的事說了。

  賀蘭敏柔笑道:「難怪昨晚用膳時,兄長忽然提起人拐子的事。多謝吉阿兄了。」

  李吉道:「他是我摯友,幫他也是應該的。」

  賀蘭敏柔遲疑了一下,又道:「吉阿兄,還有件事,你能不能幫我出出主意?」

  李吉問:「何事?」

  賀蘭敏柔道:「今日楊府送來拜帖,希望拜見外祖母,外祖母已經同意了。」

  李吉皺了皺眉,道:「楊氏中人?莫非是為替楊淼求情的?」

  賀蘭敏柔忙道:「要來的是楊學士父女。楊淼家人前陣子也派人送來過拜帖,不過被外祖母轟走了。」

  李吉聽說不是楊淼之事,鬆了口氣。

  「老夫人果然明事理。」

  賀蘭敏柔輕輕道:「外祖母是信佛之人,心腸慈悲,聽說楊淼做下如此傷天害理之事,認為是佛祖給他的報應,咎由自取,自不會摻合。」

  李吉問:「你說的那位楊學士,可是弘文館學士楊思儉。」

  賀蘭敏柔道:「是的,他女兒正是四位備選太子妃之一。」

  李吉頓時就明白了。

  楊淼之事雖未直接牽連到楊家父女,但肯定也讓太子對弘農楊氏,產生不好印象。

  楊家小娘子這個太子妃的位置,只怕很難坐上去,所以他們才過來找楊夫人求助。

  「敏柔妹子,你是希望幫那位楊家小娘子,當上太子妃嗎?」

  賀蘭敏柔輕輕「嗯」了一聲,道:「楊家妹子與我關係不錯,她最近因為此事,極為煩惱,所以我想幫幫她。」

  李吉道:「只可惜我與太子殿下並不太熟,只怕很難相助。」

  賀蘭敏柔見此,也不勉強,笑道:「那就算了,姻緣本是天定,強求不得。」

  十月初,陸續有外國使節前來長安。

  今年的使節數量又恢復到往年狀態,那些大食以西的國家,見大唐已經跟大食停戰,

  便不再派使節前來。

  十月下旬,劉仁軌終於回京。

  原本他準備十二月再回長安,不過上官儀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皇帝似乎又對遼東有想法,下旨往幽州調運糧草,他這才急急趕回。

  劉仁軌一回京後,連家門也不入,便馬不停蹄的入宮,請求面聖。

  李治在寢殿召見了他,見他頭髮花白,一臉風塵僕僕,比上次相見時又老了幾歲,不禁感嘆。

  「劉愛卿,你難得回京一趟,在家中歇息幾日再來見朕便是,何必這麼急呢?」

  劉仁軌說道:「老臣先見過陛下,再回家也是一樣。」

  李治無奈,命人給他賜座,問道:「劉卿來見朕,是有什麼事吧?

  D

  「陛下可是準備再對遼東用兵?」劉仁軌直言相問。

  李治沉默了一會,道:「朕暫時也只是一個構想,正想與你商議一番。」

  劉仁軌問:「陛下準備對哪一國用兵?」

  李治道:「勒!」

  劉仁軌微微一驚,他猜過是新羅,也猜過是室韋,就是沒想過會是。

  「鞋一向對朝廷臣服恭順,陛下為何突然想對他們動手?」

  李治望著他:「你認為真的恭順嗎?」

  劉仁軌正色道:「不瞞陛下,人其實早有建國想法,數次派人來安東都護府,徵詢臣的意見,因臣不同意,他們便一直不敢立國。由此可知,他們確實真心臣服於大唐。」

  李治奇道:「你為何不同意?」

  劉仁軌道:「臣這兩年來,盡心牧治高句麗,調解各族矛盾,局勢剛剛平穩,倘若勒突然建國,很可能又讓高句麗再生波瀾,故而臣沒有同意。」

  高句麗國內民族很多,以扶餘人為主,另有契丹人、耦人、室韋人等部落。

  因為當初高句麗與耦征戰百年,耦一直占據下風,故而大量領土被高句麗侵占,

  又有不少人被擄掠為奴隸。

  故而高句麗的人極多,倘若耦立國,難保這些人不會遷移到勒。

  李治聽了後,暗暗點頭。

  劉仁軌僅僅因為大唐的一小部分利益,就不允許立國,說明他確實是忠心謀國之人。

  另外,人也真的聽話,劉仁軌不許,他們就真的不立國,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挑不出毛病來。

  這樣一來,在眼下階段來看,確實沒有叛唐之心。

  不過,李治很清楚女真人的本性,他們將來多次威脅中原,還曾建立清朝統治華夏。

  這說明,他們絕不是輕易臣服別人的民族,只是隱忍罷了。

  人越是能隱忍,越說明他們性格堅毅,大唐還在時,也許掀不起波浪,可等朝代更替,未必不會威脅中原。

  當初李治為了消除隱患,滅了契丹,如今對付,自不會手軟。

  不過畢竟與契丹不同,契丹歸附大唐後,一直心存反叛,與大唐不斷對抗,朝野上下,都對契丹極為不滿。

  卻剛好相反,連劉仁軌這樣的人,都認為眼下的,並無威脅,李治也找不到理由說服他。

  總不能說,鞋羯人將來會入侵中原,建立一個王朝,所以要防範於未然吧?

  「也罷,此事以後再說,劉卿先回去休息吧。」李治擺了擺手。

  劉仁軌見皇帝似乎被自己勸動,鬆了口氣,告退離開了。

  如此又過半月,十一月初,劉仁願和趙持滿也回京了。

  兩人並不像劉仁軌一般,立刻入宮面聖,而是各自歸家,與親人團聚。

  趙持滿這次把李繹真也帶回來了,還向父母請命,要將李繹真的名分升為正妻。

  他母親長孫氏雖然還是不喜這個胡人出身的女子,但兒子如今已是十二衛大將軍,封縣候爵位,她也不敢幹涉過甚,勉強答應下來。

  趙持滿在家中歇了一晚,次日一大清早,便有千牛衛來傳旨,皇帝召他入宮覲見。

  趙持滿走在承天門大街上時,與劉仁願遇到了。

  劉仁願一臉興奮的道:「趙老弟,你說陛下召見我們,是不是打算讓我們像裴行儉一樣,留在京中?」

  趙持滿愣道:「劉兄不願在瀛州都護府任職了嗎?」

  劉仁願道:「不是我不願意,而是遼東已經沒有戰事可打,若是回到長安,也許運道好,能趕上幾場仗呢?」

  趙持滿卻道:「那也不一定,倭國被勒人占據一半,遲早得趕走他們,怎能說沒有戰事?」

  劉仁願曾被人救過命,聽到此話,頓時眉頭一皺。

  「鞋人當初攻打倭國時,咱們也沒有禁止他們,還幫我們吸引倭國一部分兵力,頗有功勞,如今怎好對他們動手?」

  趙持滿沉聲道:「我觀人,其志不小,對待倭人時,手段殘忍狠辣,不可不防。

  」」

  劉仁願笑道:「趙老弟多慮了,他們對倭人狠,那是倭人生的賤。他們對咱們可恭順的很。」

  趙持滿搖了搖頭,不再多言。

  不一會,兩人來到甘露殿,通傳之後,入殿覲見李治。

  「臣劉仁願(趙持滿),拜見陛下。」兩人躬身見禮。

  李治不喜蹈舞禮,所以官員們如今不再跳舞見禮。

  李治抬手道:「兩位愛卿免禮,這幾年來,多虧兩位愛卿鎮守瀛州都護府,辛苦了。

  北兩人齊聲道:「此乃臣等分內之事,不敢言苦。」

  李治緩緩道:「朕這次召你們勤見,是想了解一下的情況。」

  劉仁願聽到此話,心中一驚,暗道:「難道陛下真的打算對勒動手?」

  在他發愣時,趙持滿已經開口道:「臣恭聽陛下垂詢。」

  李治道:「你們治理瀛州的情況,朕從奏疏中都已經看到,不必複述,朕現在想知道的是,人治理倭國的情況。」

  趙持滿略一沉吟,說:「啟稟陛下,耦人採用的是鐵腕手段治理倭國,他們將倭人視作下等人,課以重稅,只要倭人稍有反抗,就會遭到他們無情屠戮,殘酷鎮壓。」

  「他們如何鎮壓?」

  趙持滿道:「被他們統治的倭國地區,反抗最激烈的是美濃一帶,因此處土地肥沃有大片農田,故而人稅收極高,倭國人難以忍受,便紛紛作反。」

  「勒人派遣軍隊鎮壓,將美濃倭人屠殺了十多萬人,連殺十日,據說戶體都堆成一座小山。敢反抗的倭人都死了,剩下的倭人再也不敢反抗了。」

  李治聽完後,默然不語。

  被殺的是倭人,他自然不在乎,可此事讓他聯想到,將來被屠殺的華夏子孫,所以非滅不可!

  劉仁願見皇帝神情不善,滿臉殺機,趕忙道:「陛下,他們只是不把倭人當人罷了,

  對我大唐依然恭敬,事無巨細,都會派人來瀛州都護府請示。」

  李治警了他一眼,道:「耦人如此對待倭人,就知他們生性兇狠,卻又對我大唐如此恭敬,劉都護不覺後背發涼嗎?」

  劉仁願確實開始後背發涼,卻不是因為人,而是皇帝的語氣,似乎對他有所不滿了。

  這種情況下,他自然不敢再替人說話了。

  「陛下說的是,臣見事不明,請陛下降罪。」

  「罷了。」李治擺了擺手,朝趙持滿問道:「人還做了哪些事?」

  趙持滿道:「人最開始與蝦夷人聯盟,共同攻打倭國,後來突襲蝦夷,幾乎將倭國地區的蝦夷人全部屠殺,如今蝦夷人又逃回了苦夷島。」

  「新羅呢?」

  「新羅與勒耦交戰時,節節敗退,如今只占據著能登一小片地區。」

  李治凝視著趙持滿,問:「趙卿認為勒會叛唐嗎?」

  趙持滿想了想,道:「不會。不過臣認為人不可小視,應該讓他們退出倭國,不可給他們強大的機會!」

  李治道:「該以什麼名義,讓他們退出倭國呢?」

  趙持滿遲疑了一下,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正如劉仁願所言,耦人事事來瀛州都護府請示,根本不留任何把柄。

  況且他們占據倭國這麼久,大唐從未提過異議,現在突然讓他們撤走,難以讓人信服。

  李治見此,揮了揮手,道:「你們退下吧,此事改日再議。」

  兩人一起告退離開了。

  李治坐在龍椅上,閉目養神,腦中思緒翻轉,過了良久,朝王伏勝問:「新羅使節可來了長安?」

  王伏勝道:「回陛下,新羅使節今年來的很早,上個月就到了。」

  「那蝦夷可派了使節來京?」

  王伏勝道:「那倒沒有。」

  李治點了點頭,道:「傳朕旨意,明日下午,召新羅使節入宮勤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