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太平公主的長進
第506章 太平公主的長進
李治的鸞駕從禁苑穿過玄武門,回到太極宮。
李弘與一眾嬪妃、親王們一起迎駕,當他瞧見李廉和李賢一樣,跟在李治、武媚娘身後時,總算鬆了口氣。
眾人敘禮畢,李治徑直回了甘露殿,只召李弘隨行。
來到甘露殿後,李治向李弘詢問起韋珅的案子,以及洛陽楊氏的處理結果。
李弘忐忑的將自己的處理結果說了。
總體來說,他處理的比較寬大,與韋珅見面的幾人中,除了蕭至言兄弟外,其餘人都不予追究。
另外,洛陽韋氏的楊氏子弟,他也只處置了以楊淼為首的三成子弟。
這些人都是身上有確鑿犯罪事實的人,另外的楊氏中人,雖也有包庇之嫌,李弘卻網開一面了。
這是因東宮官員之中,有很多人為楊氏求情,認為楊氏畢竟是前朝皇族,李弘處理過甚,容易引人非議。
李弘對自己處理的結果並無信心,擔心李治反對,一臉忐忑的說道:「孩兒只大略處置了一番,不妥之處,還需父親修正。」
李治一抬手,微笑道:「你處理的很好,朕沒什麼可修正的,就這麼辦吧。」
李弘心中一振,道:「是。」問起李治為何召李賢覲見,李治隨口找了個理由。
「弘兒,兼聽則明,偏聽則信,這一點不錯,但身為儲君,有時候呢,也不能全聽別人的,自己也需要有主意,你明白嗎?」李治緩緩說道。
李弘道:「孩兒記住了。」
李治揮了揮手,道:「好了,你退下吧,朕還有些事需要處置。」
李弘告退下去了。
一部分西征軍這次隨李治一起回京,還有一部分依然駐守在安西。
這一場勝仗打下來,接下來論功行賞必不可少。
李治命人召見吏部尚書徐孝德、兵部尚書郝處俊、還有中書令上官儀三人覲見,商議封賞之事。
這幾年戰事不斷,且打的都是勝仗。
論功行賞這種事,大臣們早已駕輕就熟,用不著李治操心。
在李治回來之前,幾人便已經商議過,他們將眾將士的功勞,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四個等級,按級晉封。
李治只默默聽著,除了關於蘇奧曼的封賞,插了一句嘴,其他的都沒有提出異議。
上官儀等人畢竟是文官,不知蘇奧曼在這次戰事中的作用。
因他並未親自領兵打勝仗,只評了一個三級功,李治則將其升為了二級。
此事商議完畢後,李治又問起自己離開長安之後的朝事變化,三人挑揀一些重要的說了,還將太子處理的結果,仔細向李治匯報。
李治問起三人對太子處理朝事的評價。
三位大臣都毫不吝嗇的誇讚李弘,認為太子仁德賢明,虛懷若谷,既有自己主意,也能聽取大臣意見。
如今李弘在朝堂根基很深,儲君地位穩如泰山。
故而大臣們提到太子時,幾乎都是誇讚之詞,這顯然是為了討好儲君,為將來考慮。
李治見此,也沒有再多問,命幾人退下,又召見了狄仁傑和張柬之,問起二人對太子處理朝政的看法。
兩人對視一眼,張柬之先開口道:「回陛下,臣以為太子殿下宅心仁厚,寬厚待人,實為官員之福。」
這便是說話的藝術。
張柬之看起來是在誇讚李弘,可只說李弘仁慈,別的卻什麼都不提,甚至連個賢明的評價都沒有。
而且張柬之只說是官員之福,卻不說是百姓之福,江山之幸。
皇帝能接觸的只有官員,所以仁厚的皇帝,對官員來說是一件好事,甚至還有機會控制皇帝。
但官員的利益與百姓們不同,就比如前幾個月的稅收改革之事,讓官員多徵稅,減少百姓負擔。
如果是李弘來辦此事,滿朝官員必定一起反對,李弘是否還能強行推行?
這便說明,在張柬之心中,太子還並不成熟,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張柬之雖沒有直言,但他話里潛藏的意思,李治心中瞭然,又朝狄仁傑道:「狄卿怎麼看?」
狄仁傑道:「臣以為太子嫉惡如仇,且公私分明,年紀雖小,卻能明辨是非,實為難得。」
又是一番誇讚之詞,不過與張柬之不同,似乎並沒有指出太子的不足之處。
李治細細琢磨了一會狄仁傑的話,很快便明白了狄仁傑這番話的目的。
狄仁傑評價太子的角度,非常獨特,完全是從這次韋珅的案件之中出發。
韋珅之所以謀大逆,正是因為被太子查到了罪證,自知必死無疑,這才鋌而走險。
李弘能查到韋珅,卻是因為在一次去洛陽辦差時,發現楊氏一名子弟,在洛陽飛揚跋扈,仗勢欺人之事。
原本李弘已經處理了那名楊氏子弟,正常來說,不會再追究才是。
可李弘並未因此作罷。
接下來幾個月,他找了各種理由前往洛陽,暗中調查楊氏的行為。
這便足以說明,李弘小小年紀,確實嫉惡如仇。
楊氏不僅是前隋皇族,也是武媚娘母族,李弘並未袒護,所以狄仁傑才贊他公私分明。
最後李弘查錯了案子,在狄仁傑指引下,他立刻承認錯誤,並未因為臉面問題,死不認錯,所以才說他明辨是非。
狄仁傑不愧是辦案出身,每句話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評價,讓人信服。
聽他這麼一說,李治也覺得這個繼承人實在不錯,沒有辜負這些年的悉心培養。
不過張柬之的話也不能忽視,李弘確實過於仁厚,容易受大臣擺布,這一點需要注意。
當然,仁厚也並非絕對不好,就比如李治自己,對人對事,並不如武媚娘那般剛毅果決。
但李治畢竟有後世的視野,在處理一些大的問題上,不會因為仁慈而犯錯,更不會受大臣們左右。
李弘則不同,他打小就仁厚,又受李治一定的影響,性格溫文爾雅,缺乏一定的決斷能力。
想到此處,李治心中有了計較。
他命兩人退下,隨後傳下一道旨意,讓太子明日前往羽林衛,代表自己,嘉勉西征將士一番。
想讓一個人磨出鋒銳之氣,軍營是最好的地方。
以後只要多找一些機會,讓李弘接觸軍隊中人,應該能慢慢將他的性子磨練得更加堅毅一些。
正想到此處,一瞟眼間,李治忽然看到一顆小腦袋,從門後伸出來,正在悄悄打量這邊。
李治微微一笑,朝對方招了招手:「月兒,進來吧,找朕有事嗎?」
太平公主蹦跳跳跑了過來,趴在李治膝蓋上,仰著小臉問:「耶耶,您的公務處理完了沒有?」
「處理完了。」李治摸了摸她的小臉。
太平公主喜道:「那您跟月兒對弈一局吧?」說著,踢掉鞋履,攀著李治的膝蓋,爬上了榻。
李治這次出行時,太平公主倒很乖,沒有非要吵著一起去,顯見越來越懂事了。
李治這麼久沒有陪女兒,又見她如此期待,只好強打精神,說道:「也好,那就下一局吧,還是讓三子嗎?」
太平公主大眼睛亮晶晶的望著李治,笑道:「耶耶,您可要小心喲,月兒如今可今非昔比啦!」
李治伸手點了一下她的小鼻子,笑道:「等你下贏了耶耶,再誇口不遲。」
兩人猜子之後,棋局便開始了。
一開始李治還打著哈欠,一副漫不經心的表情。
可沒下多久,他便發現太平公主進步果然不小,落子很有章法,而且棋風有了明顯的變化,不由打起了幾分精神,凝神應對。
儘管他後面全力以赴,但因為讓子的緣故,再加上開局不利,一直處於落後的情況。
太平公主穩紮穩打,一邊落子,一邊偷偷觀察李治表情。
她見李治全神貫注、如臨大敵的模樣,心中就充滿了歡喜,因為以前耶耶只有跟母親下棋時,才會露出這般表情。
她卯足精神,鬥志高昂,下的也更加謹慎仔細了,不再像以前一樣,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讓李治提子追上。
雙方在棋盤上四處游斗,不知不覺間,棋局的空地越來越少,一盤棋也終於到了終盤。
收官之後,李治不由瞪大了眼睛,他竟然輸了兩路。
「耶耶,怎麼樣,月兒沒有騙人吧?」太平公主眉飛色舞,一副你快來誇我的表情。
李治摸了摸鼻子,苦笑道:「月兒,你才幾歲啊,耶耶讓三子都下不贏你了,將來你不會想當棋待詔吧?」
太平公主歪著頭,捂嘴偷笑道:「給耶耶當待詔也不錯啊。」
李治仔細觀察著棋盤,表情認真了幾分。
「你連收官的水平,也長進不少,這是不能取巧的地方,你最近應該沒少練習吧?」
太平公主眼中閃過一道亮光,笑道:「是啊,月兒最近幾乎每天都練習呢。」
李治奇道:「你跟誰下的?江燕嗎,還是貴妃賢妃?」
太平公主古靈精怪的一笑,道:「月兒現在不能跟您講,等以後不用讓子也能下贏耶耶後,再告訴您。」
李治見她竟然還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不由暗暗感嘆,女兒果然還是長大了。
「好啊,不過我看起碼還要五年才行。」
太平公主挑了挑眉,昂著小下巴,道:「耶耶別小看人,用不了多久,月兒就能下贏您。」
她這副神態竟跟武媚娘有著驚人的相似,就仿佛武媚娘縮小版一樣,李治看得格外有趣
「好,耶耶等著就是。」他笑道。
太平公主膩在李治懷裡,大眼睛撲閃撲閃的道:「那如果月兒贏了耶耶,耶耶要答應月兒一件事喲。」
「何事?」
太平公主小臉貼著李治的大腿,道:「月兒聽母親說,您曾經帶著她離開長安,先去河南道,接著又去河北道、河東道,繞了好大一圈,足足玩了大半年呢,將來您也要帶月兒去玩一次!」
李治忍俊不禁,道:「傻孩子,耶耶當時並不是去玩,而是治病。再說了,你當時也跟我們一起呀。」
太平公主急忙抬起頭,叫道:「人家當時才一歲不到,哪裡記得嘛,您就答應月兒吧!」
摟著李治的脖子撒嬌。
李治無可奈何,只好道:「好吧,將來耶耶再出巡時,一定帶上你就是。」
太平公主畢竟年幼,沒有聽出話裡面的語意,還以為李治答應了,欣喜道:「耶耶最疼月兒了。」在李治臉上親了幾口。
李治一路奔波,又下了一局棋,早已困得不行,又陪太平公主說了幾句話,兩眼皮便不住的打架。
太平公主卻依然痴纏著,問起李治去鄯州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小嘴嘟嘟個不停。
李治聽著她嘰嘰喳喳的聲音,終於忍不住睏倦,躺在榻上睡著了。
(本章完)
李治的鸞駕從禁苑穿過玄武門,回到太極宮。
李弘與一眾嬪妃、親王們一起迎駕,當他瞧見李廉和李賢一樣,跟在李治、武媚娘身後時,總算鬆了口氣。
眾人敘禮畢,李治徑直回了甘露殿,只召李弘隨行。
來到甘露殿後,李治向李弘詢問起韋珅的案子,以及洛陽楊氏的處理結果。
李弘忐忑的將自己的處理結果說了。
總體來說,他處理的比較寬大,與韋珅見面的幾人中,除了蕭至言兄弟外,其餘人都不予追究。
另外,洛陽韋氏的楊氏子弟,他也只處置了以楊淼為首的三成子弟。
這些人都是身上有確鑿犯罪事實的人,另外的楊氏中人,雖也有包庇之嫌,李弘卻網開一面了。
這是因東宮官員之中,有很多人為楊氏求情,認為楊氏畢竟是前朝皇族,李弘處理過甚,容易引人非議。
李弘對自己處理的結果並無信心,擔心李治反對,一臉忐忑的說道:「孩兒只大略處置了一番,不妥之處,還需父親修正。」
李治一抬手,微笑道:「你處理的很好,朕沒什麼可修正的,就這麼辦吧。」
李弘心中一振,道:「是。」問起李治為何召李賢覲見,李治隨口找了個理由。
「弘兒,兼聽則明,偏聽則信,這一點不錯,但身為儲君,有時候呢,也不能全聽別人的,自己也需要有主意,你明白嗎?」李治緩緩說道。
李弘道:「孩兒記住了。」
李治揮了揮手,道:「好了,你退下吧,朕還有些事需要處置。」
李弘告退下去了。
一部分西征軍這次隨李治一起回京,還有一部分依然駐守在安西。
這一場勝仗打下來,接下來論功行賞必不可少。
李治命人召見吏部尚書徐孝德、兵部尚書郝處俊、還有中書令上官儀三人覲見,商議封賞之事。
這幾年戰事不斷,且打的都是勝仗。
論功行賞這種事,大臣們早已駕輕就熟,用不著李治操心。
在李治回來之前,幾人便已經商議過,他們將眾將士的功勞,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四個等級,按級晉封。
李治只默默聽著,除了關於蘇奧曼的封賞,插了一句嘴,其他的都沒有提出異議。
上官儀等人畢竟是文官,不知蘇奧曼在這次戰事中的作用。
因他並未親自領兵打勝仗,只評了一個三級功,李治則將其升為了二級。
此事商議完畢後,李治又問起自己離開長安之後的朝事變化,三人挑揀一些重要的說了,還將太子處理的結果,仔細向李治匯報。
李治問起三人對太子處理朝事的評價。
三位大臣都毫不吝嗇的誇讚李弘,認為太子仁德賢明,虛懷若谷,既有自己主意,也能聽取大臣意見。
如今李弘在朝堂根基很深,儲君地位穩如泰山。
故而大臣們提到太子時,幾乎都是誇讚之詞,這顯然是為了討好儲君,為將來考慮。
李治見此,也沒有再多問,命幾人退下,又召見了狄仁傑和張柬之,問起二人對太子處理朝政的看法。
兩人對視一眼,張柬之先開口道:「回陛下,臣以為太子殿下宅心仁厚,寬厚待人,實為官員之福。」
這便是說話的藝術。
張柬之看起來是在誇讚李弘,可只說李弘仁慈,別的卻什麼都不提,甚至連個賢明的評價都沒有。
而且張柬之只說是官員之福,卻不說是百姓之福,江山之幸。
皇帝能接觸的只有官員,所以仁厚的皇帝,對官員來說是一件好事,甚至還有機會控制皇帝。
但官員的利益與百姓們不同,就比如前幾個月的稅收改革之事,讓官員多徵稅,減少百姓負擔。
如果是李弘來辦此事,滿朝官員必定一起反對,李弘是否還能強行推行?
這便說明,在張柬之心中,太子還並不成熟,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張柬之雖沒有直言,但他話里潛藏的意思,李治心中瞭然,又朝狄仁傑道:「狄卿怎麼看?」
狄仁傑道:「臣以為太子嫉惡如仇,且公私分明,年紀雖小,卻能明辨是非,實為難得。」
又是一番誇讚之詞,不過與張柬之不同,似乎並沒有指出太子的不足之處。
李治細細琢磨了一會狄仁傑的話,很快便明白了狄仁傑這番話的目的。
狄仁傑評價太子的角度,非常獨特,完全是從這次韋珅的案件之中出發。
韋珅之所以謀大逆,正是因為被太子查到了罪證,自知必死無疑,這才鋌而走險。
李弘能查到韋珅,卻是因為在一次去洛陽辦差時,發現楊氏一名子弟,在洛陽飛揚跋扈,仗勢欺人之事。
原本李弘已經處理了那名楊氏子弟,正常來說,不會再追究才是。
可李弘並未因此作罷。
接下來幾個月,他找了各種理由前往洛陽,暗中調查楊氏的行為。
這便足以說明,李弘小小年紀,確實嫉惡如仇。
楊氏不僅是前隋皇族,也是武媚娘母族,李弘並未袒護,所以狄仁傑才贊他公私分明。
最後李弘查錯了案子,在狄仁傑指引下,他立刻承認錯誤,並未因為臉面問題,死不認錯,所以才說他明辨是非。
狄仁傑不愧是辦案出身,每句話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評價,讓人信服。
聽他這麼一說,李治也覺得這個繼承人實在不錯,沒有辜負這些年的悉心培養。
不過張柬之的話也不能忽視,李弘確實過於仁厚,容易受大臣擺布,這一點需要注意。
當然,仁厚也並非絕對不好,就比如李治自己,對人對事,並不如武媚娘那般剛毅果決。
但李治畢竟有後世的視野,在處理一些大的問題上,不會因為仁慈而犯錯,更不會受大臣們左右。
李弘則不同,他打小就仁厚,又受李治一定的影響,性格溫文爾雅,缺乏一定的決斷能力。
想到此處,李治心中有了計較。
他命兩人退下,隨後傳下一道旨意,讓太子明日前往羽林衛,代表自己,嘉勉西征將士一番。
想讓一個人磨出鋒銳之氣,軍營是最好的地方。
以後只要多找一些機會,讓李弘接觸軍隊中人,應該能慢慢將他的性子磨練得更加堅毅一些。
正想到此處,一瞟眼間,李治忽然看到一顆小腦袋,從門後伸出來,正在悄悄打量這邊。
李治微微一笑,朝對方招了招手:「月兒,進來吧,找朕有事嗎?」
太平公主蹦跳跳跑了過來,趴在李治膝蓋上,仰著小臉問:「耶耶,您的公務處理完了沒有?」
「處理完了。」李治摸了摸她的小臉。
太平公主喜道:「那您跟月兒對弈一局吧?」說著,踢掉鞋履,攀著李治的膝蓋,爬上了榻。
李治這次出行時,太平公主倒很乖,沒有非要吵著一起去,顯見越來越懂事了。
李治這麼久沒有陪女兒,又見她如此期待,只好強打精神,說道:「也好,那就下一局吧,還是讓三子嗎?」
太平公主大眼睛亮晶晶的望著李治,笑道:「耶耶,您可要小心喲,月兒如今可今非昔比啦!」
李治伸手點了一下她的小鼻子,笑道:「等你下贏了耶耶,再誇口不遲。」
兩人猜子之後,棋局便開始了。
一開始李治還打著哈欠,一副漫不經心的表情。
可沒下多久,他便發現太平公主進步果然不小,落子很有章法,而且棋風有了明顯的變化,不由打起了幾分精神,凝神應對。
儘管他後面全力以赴,但因為讓子的緣故,再加上開局不利,一直處於落後的情況。
太平公主穩紮穩打,一邊落子,一邊偷偷觀察李治表情。
她見李治全神貫注、如臨大敵的模樣,心中就充滿了歡喜,因為以前耶耶只有跟母親下棋時,才會露出這般表情。
她卯足精神,鬥志高昂,下的也更加謹慎仔細了,不再像以前一樣,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讓李治提子追上。
雙方在棋盤上四處游斗,不知不覺間,棋局的空地越來越少,一盤棋也終於到了終盤。
收官之後,李治不由瞪大了眼睛,他竟然輸了兩路。
「耶耶,怎麼樣,月兒沒有騙人吧?」太平公主眉飛色舞,一副你快來誇我的表情。
李治摸了摸鼻子,苦笑道:「月兒,你才幾歲啊,耶耶讓三子都下不贏你了,將來你不會想當棋待詔吧?」
太平公主歪著頭,捂嘴偷笑道:「給耶耶當待詔也不錯啊。」
李治仔細觀察著棋盤,表情認真了幾分。
「你連收官的水平,也長進不少,這是不能取巧的地方,你最近應該沒少練習吧?」
太平公主眼中閃過一道亮光,笑道:「是啊,月兒最近幾乎每天都練習呢。」
李治奇道:「你跟誰下的?江燕嗎,還是貴妃賢妃?」
太平公主古靈精怪的一笑,道:「月兒現在不能跟您講,等以後不用讓子也能下贏耶耶後,再告訴您。」
李治見她竟然還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不由暗暗感嘆,女兒果然還是長大了。
「好啊,不過我看起碼還要五年才行。」
太平公主挑了挑眉,昂著小下巴,道:「耶耶別小看人,用不了多久,月兒就能下贏您。」
她這副神態竟跟武媚娘有著驚人的相似,就仿佛武媚娘縮小版一樣,李治看得格外有趣
「好,耶耶等著就是。」他笑道。
太平公主膩在李治懷裡,大眼睛撲閃撲閃的道:「那如果月兒贏了耶耶,耶耶要答應月兒一件事喲。」
「何事?」
太平公主小臉貼著李治的大腿,道:「月兒聽母親說,您曾經帶著她離開長安,先去河南道,接著又去河北道、河東道,繞了好大一圈,足足玩了大半年呢,將來您也要帶月兒去玩一次!」
李治忍俊不禁,道:「傻孩子,耶耶當時並不是去玩,而是治病。再說了,你當時也跟我們一起呀。」
太平公主急忙抬起頭,叫道:「人家當時才一歲不到,哪裡記得嘛,您就答應月兒吧!」
摟著李治的脖子撒嬌。
李治無可奈何,只好道:「好吧,將來耶耶再出巡時,一定帶上你就是。」
太平公主畢竟年幼,沒有聽出話裡面的語意,還以為李治答應了,欣喜道:「耶耶最疼月兒了。」在李治臉上親了幾口。
李治一路奔波,又下了一局棋,早已困得不行,又陪太平公主說了幾句話,兩眼皮便不住的打架。
太平公主卻依然痴纏著,問起李治去鄯州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小嘴嘟嘟個不停。
李治聽著她嘰嘰喳喳的聲音,終於忍不住睏倦,躺在榻上睡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