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武媚娘再見裴行儉
第505章 武媚娘再見裴行儉
裴行儉正在屋中休息,忽聽一陣敲門聲,開門一看,開門的是一名宮人,身後站著一名盛裝貴婦,赫然是武媚娘!
裴行儉吃了一驚,趕忙躬身見禮:「微臣拜見皇后殿下!」
武媚娘邁步進入屋中,四顧看了一眼,道:「裴都護對這屋子可還滿意嗎?」
裴行儉和薛仁貴的住房,都是武媚娘親自安排的。
裴行儉忙道:「此處幽靜,臣非常滿意。」
武媚娘「嗯」了一聲,走到椅子上坐下,抬眼打量著裴行儉,臉上帶著奇怪的表情,
半響沒有做聲。
裴行儉低著頭,一言不發,心中卻暗暗奇怪,皇后到底來幹嘛的?
好半響後,武媚娘淡淡道:「裴都護可還記得你和吾第一次見面的情景?」
裴行儉心中一驚。
他怎能不記得?當時他因為廢王立武之事,反對武媚娘當皇后,被她召入立政殿。
武皇后一番恩威並施,想要收服他。
裴行儉卻並未就範,因此得罪了武皇后。
後來朝會上,擁武派官員袁公瑜對他發難,幸得皇帝護了他一次,將他派到討伐賀魯的軍隊中,在蘇定方魔下。
自那以後,裴行儉便長期待在安西,憑著幾次大戰的功勞,仕途通暢,一直做到安西都護。
不過在他內心深處,當然明白皇后這種眶必報的性格,絕不會忘記當年之事,只是顧忌皇帝和他這些年的功勞,不好輕易發難罷了。
正因如此,他一直不願返回長安,以免給皇后對付他的機會。
武媚娘目光深邃,似乎能看穿他的心思,淡淡道:「看來當年之事,裴都護還耿耿於懷。」
裴行儉忙道:「臣不敢,只是一直心中惶恐。」
武媚娘哼了一聲,道:「你當初反對吾當皇后,說吾會禍亂天下,如今可否應驗?」
裴行儉跪在地上,叩首道:「臣見識淺薄,胡言亂語,請殿下降罪!」
武媚娘俯視著他,輕輕道:「起來吧,你雖一直對吾有成見,吾卻一直很欣賞你的才華。你也果然沒有令吾失望,這些年來,替陛下、為朝廷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裴行儉抬頭看了一眼武媚娘表情,這才起身,道:「臣只是做好分內之事,不敢居功武媚娘微微一笑,道:「你也不必緊張,陛下總是告訴吾,皇后必須胸襟廣闊,方能母儀天下。吾連長孫無忌都不計較了,還會一直揪著你不放嗎?」
裴行儉心中又驚又喜,看了武媚娘一眼,長身一躬,道:「多謝殿下寬宏大度,臣羞愧萬分。」
武媚娘微笑道:「既然吾都不跟你計較了,你也不必再躲著吾,一直待在安西了吧?
裴行儉微微一驚,直到此刻,他才終於明白皇后今日過來的目的。
一時間,他不知該如何作答。默然不語。
因為就算沒有武媚娘的緣故,他也不太想回長安,更希望一直待在邊境,守土衛國。
武媚娘見他不語,鳳眉又慢慢抬高了幾分,掃了他一眼,道:「裴都護,吾沒記錯的話,你比吾大五歲吧?」
裴行儉忙道:「是的,臣是武德二年生辰。」
武媚娘道:「那你也有四十六七歲了,聽說你原配夫人已經過世。
2
裴行儉低聲道:「拙荊於永徽二年,染病而亡。」
武媚娘喃喃道:「永徽二年啊,那該有十幾年了,你就沒想過要續弦?」
裴行儉遲疑道:「臣這些年在安西,忙於公務,不敢懈怠,故而沒有閒暇續弦。」
武媚娘感慨道:「裴都護為國如此操勞,令人敬佩,如今安西已經穩固,裴都護何不返回長安,好好歇息一陣,陛下和吾,再給你納一個續弦,豈不是好?」
裴行儉心中實為不願。
然而他此時也明白過來,自己在安西待的太久,威望太高,已引起皇帝忌憚,也可能是皇后向皇帝進讒言。
總而言之,若是不答應的話,必定失去皇帝信任,也引起皇后嫉恨。
他深吸一口氣,拱手道:「臣多謝殿下關切,一切都聽殿下安排。」
武媚娘欣然道:「如此甚好,你放心,吾一定給你挑選一個令你滿意的女子。」
言罷,起身離開了。
次日,李治召見裴行儉。
裴行儉主動請旨,說自己離京太久,思鄉心切,希望返回長安任職。
李治當即准許了他的請奏,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兼司徒,和李一樣,身兼文武兩職。
裴行儉之前的爵位是聞喜縣公,李治也特旨將他晉升為魏國公。
當然,這只是口頭冊封,真正的冊封還要等返回長安,到時候,所有西征將領都會論功行賞。
關於新任安西都護的人選,李治讓裴行儉舉薦。
裴行儉推薦了崔知辯,李治於是冊封崔知辯為安西新任都護。
三日之後,李治的聖駕和大軍一起,朝著長安城返回,
這一日,行到秦州,大軍在渭水北岸紮營。
夜間,李治在帳內看書,王伏勝輕手輕腳的進入帳內,朝李治低聲道:「陛下,燕王殿下來了,正在外面求見。」
李治一愣,道:「四郎嗎?他突然來做什麼?」
王伏勝道:「也許和蕭氏有關。
李治點了點頭,問:「長安城中,韋坤的案子查的怎麼樣了?」
王伏勝道:「在狄寺卿的引導下,太子殿下已經查出,殺死韋坤之人,是蕭至言的弟弟,蕭至凡。」
李治皺眉道:「蕭至言竟讓弟弟親自動手?」
王伏勝道:「蕭氏如今的境況,蕭至言只怕也請不起獵金郎,只好讓弟弟動手了。」
李治嘆道:「定是蕭庶人派人找上四郎,讓他過來求情。你去告訴他,就說朕已經歇息了。」
王伏勝應諾一聲,轉身出去了,過了不一會,又回到帳內,說:「陛下,四殿下跪在外面不肯走。」
李治大怒,道:「他怎麼如此不曉事?蕭氏這些年來做了多少事,朕已經對他們很寬容了,他還來求什麼情?你讓他進來!」
不一會,李廉進入帳內,還未開口,便跪在地上,叩首泣聲道:「兒臣有罪,請父親降罪!」
李治正扳著一張黑臉,準備訓斥他一頓,見他這般說,愣了一下,道:「你有什麼罪?」
李廉道:「兒臣大逆不道,曾受蕭氏一族控制,圖謀儲君之位,請父親賜死!」
李治心中一凜,凝視著他,道:「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李廉道:「正是父親出巡的時候。」
李治是永徽十三年出巡,距離如今有五六年了,那時候李廉還小,蕭嗣業也還在。
李治頓時就明白了,這顯然是蕭嗣業的計劃,李廉小小年紀,知道什麼,顯然是受到蕭氏一族擺布,並非出自本意。
李治詳細詢問經過,得知李廉是在東宮飛龍院,與一名蕭氏子弟接觸,那蕭氏子弟正是蕭至言。
「四郎,你以前為何不說這些,今日卻來說?」李治威嚴的望著兒子。
李廉低聲道:「因為蕭至言被五郎抓了,他曾讓蕭至凡威脅我,讓我保他一命,否則就要泄露這個秘密。」
「孩兒不願受其威脅,所以只能主動來向父親請罪。」
李治點點頭,道:「好,總算還沒有錯到底,墨佳軒的歷練倒也沒有白費。回京之後,你在家禁足三個月,此事就算過去了。」
李廉大喜,叩首道:「多謝父親!」
一大清早,李吉剛睡醒,就有下人來報,說太子急召他入東宮。
李吉穿好衣服,策馬來到安上門外,一路來到東宮,一名內侍上前迎接,領著他進入後堂。
太子李弘正一臉焦急的在屋中走來走去,見李吉來了,趕忙上前,道:「堂兄,出事了!」
李吉安撫道:「太子莫慌,出什麼事了?」
李弘道:「四兄失蹤了!」
李吉一愣:「您是說燕王殿下失蹤了?確認嗎?」
李弘道:「不會錯,我派人去王府中請他,可府中人說他三日前就出門了,一直未歸。」
李吉皺眉道:「會不會是外出遊玩去了。」
李弘感嘆道:「應該不會,出了這種事,他肯定沒有心情遊玩。」
「出了何事?」李吉奇道。
李弘走到榻旁坐下,又伸手請李吉坐下,低聲道:「這幾日我調查韋坤之事,堂兄應該也聽說了吧?」
李吉點頭,他和李、狄仁傑去過鄯州面聖,當然知道。
李弘道:「先前查錯了,其實並非宇文康派人殺死韋坤,而是蕭至言和蕭至凡兄弟,
殺死了韋坤。」
李吉道:「我聽說了。」
李弘又道:「那蕭家兄弟在審問時,吵鬧著要見四兄,後來因見不到四兄,便說出一樁隱秘事來。」
「什麼隱秘?」
李弘低聲道:「蕭至言說,他曾奉蕭嗣業之命,進入東宮飛龍院,暗中教導四兄,圖謀儲君之位!」
李吉臉色大變:「這定是他胡言亂語,您可千萬不能信!」
李弘輕聲道:「那四兄為何忽然失蹤了呢?」
其實李弘一開始也不信,可李賢被李治召去鄯州,身邊也沒個商議之人,便打算請李廉入宮,把此事告訴他。
誰知李廉竟不在府中,仿佛潛逃一般,這不由讓他多出幾分懷疑。
李吉問:「燕王府的人是怎麼說的?」
李弘皺眉道:「他們就說四兄三日前,和往常一樣出門,什麼也沒帶,也沒說要做什麼,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李吉笑道:「這不就證明,燕王殿下並非畏罪潛逃嗎?您想,如果他真的逃走了,會什麼也不帶?」
李弘道:「話雖如此,可四兄到底去哪了呢?」
李吉笑道:「您忘了,陛下正在回宮的路上,也許燕王殿下是去迎接陛下去了。」
李弘目光一亮,一拍腦門,道:「對啊,我怎麼沒想到。」
在李吉開導下,李弘頓時放下心來,兩人又說了幾句閒話,李吉便告辭離開東宮。
出宮後,李吉去雍州府坐衙。
因為那天與狄仁傑去光行坊的經歷,他對城南那些里坊,多了些興趣,找來一些衙役,詢問城南情況。
正如狄仁傑所言,雍州府的衙役很少涉足城南,都知道的不多。
李吉忽然想起那天跟在狄仁傑身後的魏縣尉,朝左右問:「長安縣和萬年縣中,可有姓魏的縣尉?」
一名錄事說道:「萬年縣有一個魏縣尉,原是不良人出身。」
李吉喜道:「對,就是他,你趕緊去一趟萬年縣,請他過來一趟。」
大半個時辰後,魏縣尉來到雍州府,向李吉見禮。
李吉見果然是那天見過的魏縣尉,熱情的拉著他坐下,命人奉茶,隨後問起城南情況。
從魏縣尉口中,李吉才明白過來,長安城城南地區,有很多地方,都遵守著一套獨特的地下規則,並不完全受永徽律制約。
李吉頗為不解,問:「魏縣尉,你們既然知道那些地方有違法行為,為何不把那些人都抓起來呢?」
其實那天和狄仁傑去光行坊,他心頭就有一個疑問。
狄仁傑明知那阿郎是做假公驗之人,卻對他放任不管,還有那個棺材鋪的聯繫人,
也沒有抓捕。
難道狄仁傑收了他們賄賂,才沒有抓他們?
魏縣尉沉默了一會,說:「吳王殿下,您知道長安城有多少人嗎?」
李吉身為雍州府司馬,對這些還算有數,說:「好像有一百三十多萬吧。」
魏縣尉點點頭:「是的,長安城人口太多,辦案人員卻很少,每天需要處理的案子,
數不勝數,根本無法全部處理。」
李吉道:「所以你們才對城南放任不管嗎?」
魏縣尉道:「這其實是為了維護穩定,那位阿郎,是光行坊的蛇頭,如果我們抓了他,光行坊便會因爭奪新蛇頭而大亂。而且新任蛇頭,很可能比前阿郎更加殘暴,不講規矩,造成混亂。所以維持眼下局面,是最好的選擇。」
李吉皺眉道:「不能把那些爭奪蛇頭的人,也都抓起來嗎?」
魏縣尉道:「可以,不過如此一來,我們就沒精力負責別的地方了,比如平康、宣陽這些大坊,若是治安因此變差,就得不償失了。」
李吉這才明白過來,治理一座一百多萬人口的大城,遠比他想像的要困難。
他這個雍州司馬,不過負責的是長安城明面上的治安。
至於那些陰暗面的髒活累活,都由魏縣尉這樣的不良人,在默默守護和維持著。
這一瞬間,李吉對魏縣尉充滿尊敬,朝他拱手道:「多謝指點,李吉受教了。」
魏縣尉趕忙起身,躬身道:「卑職不敢。」
李吉又道:「以後你有什麼困難,或者需要幫忙的地方,儘管可以來找我。」
魏縣尉微笑道:「如此,多謝吳王殿下。」
兩日後,東宮派人到吳王府通知,說皇帝的聖駕,下午就會抵達禁苑,讓吳王也去迎駕。
李吉忙完上午之事後,用過午食,便匆匆入宮迎駕去了。
裴行儉正在屋中休息,忽聽一陣敲門聲,開門一看,開門的是一名宮人,身後站著一名盛裝貴婦,赫然是武媚娘!
裴行儉吃了一驚,趕忙躬身見禮:「微臣拜見皇后殿下!」
武媚娘邁步進入屋中,四顧看了一眼,道:「裴都護對這屋子可還滿意嗎?」
裴行儉和薛仁貴的住房,都是武媚娘親自安排的。
裴行儉忙道:「此處幽靜,臣非常滿意。」
武媚娘「嗯」了一聲,走到椅子上坐下,抬眼打量著裴行儉,臉上帶著奇怪的表情,
半響沒有做聲。
裴行儉低著頭,一言不發,心中卻暗暗奇怪,皇后到底來幹嘛的?
好半響後,武媚娘淡淡道:「裴都護可還記得你和吾第一次見面的情景?」
裴行儉心中一驚。
他怎能不記得?當時他因為廢王立武之事,反對武媚娘當皇后,被她召入立政殿。
武皇后一番恩威並施,想要收服他。
裴行儉卻並未就範,因此得罪了武皇后。
後來朝會上,擁武派官員袁公瑜對他發難,幸得皇帝護了他一次,將他派到討伐賀魯的軍隊中,在蘇定方魔下。
自那以後,裴行儉便長期待在安西,憑著幾次大戰的功勞,仕途通暢,一直做到安西都護。
不過在他內心深處,當然明白皇后這種眶必報的性格,絕不會忘記當年之事,只是顧忌皇帝和他這些年的功勞,不好輕易發難罷了。
正因如此,他一直不願返回長安,以免給皇后對付他的機會。
武媚娘目光深邃,似乎能看穿他的心思,淡淡道:「看來當年之事,裴都護還耿耿於懷。」
裴行儉忙道:「臣不敢,只是一直心中惶恐。」
武媚娘哼了一聲,道:「你當初反對吾當皇后,說吾會禍亂天下,如今可否應驗?」
裴行儉跪在地上,叩首道:「臣見識淺薄,胡言亂語,請殿下降罪!」
武媚娘俯視著他,輕輕道:「起來吧,你雖一直對吾有成見,吾卻一直很欣賞你的才華。你也果然沒有令吾失望,這些年來,替陛下、為朝廷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裴行儉抬頭看了一眼武媚娘表情,這才起身,道:「臣只是做好分內之事,不敢居功武媚娘微微一笑,道:「你也不必緊張,陛下總是告訴吾,皇后必須胸襟廣闊,方能母儀天下。吾連長孫無忌都不計較了,還會一直揪著你不放嗎?」
裴行儉心中又驚又喜,看了武媚娘一眼,長身一躬,道:「多謝殿下寬宏大度,臣羞愧萬分。」
武媚娘微笑道:「既然吾都不跟你計較了,你也不必再躲著吾,一直待在安西了吧?
裴行儉微微一驚,直到此刻,他才終於明白皇后今日過來的目的。
一時間,他不知該如何作答。默然不語。
因為就算沒有武媚娘的緣故,他也不太想回長安,更希望一直待在邊境,守土衛國。
武媚娘見他不語,鳳眉又慢慢抬高了幾分,掃了他一眼,道:「裴都護,吾沒記錯的話,你比吾大五歲吧?」
裴行儉忙道:「是的,臣是武德二年生辰。」
武媚娘道:「那你也有四十六七歲了,聽說你原配夫人已經過世。
2
裴行儉低聲道:「拙荊於永徽二年,染病而亡。」
武媚娘喃喃道:「永徽二年啊,那該有十幾年了,你就沒想過要續弦?」
裴行儉遲疑道:「臣這些年在安西,忙於公務,不敢懈怠,故而沒有閒暇續弦。」
武媚娘感慨道:「裴都護為國如此操勞,令人敬佩,如今安西已經穩固,裴都護何不返回長安,好好歇息一陣,陛下和吾,再給你納一個續弦,豈不是好?」
裴行儉心中實為不願。
然而他此時也明白過來,自己在安西待的太久,威望太高,已引起皇帝忌憚,也可能是皇后向皇帝進讒言。
總而言之,若是不答應的話,必定失去皇帝信任,也引起皇后嫉恨。
他深吸一口氣,拱手道:「臣多謝殿下關切,一切都聽殿下安排。」
武媚娘欣然道:「如此甚好,你放心,吾一定給你挑選一個令你滿意的女子。」
言罷,起身離開了。
次日,李治召見裴行儉。
裴行儉主動請旨,說自己離京太久,思鄉心切,希望返回長安任職。
李治當即准許了他的請奏,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兼司徒,和李一樣,身兼文武兩職。
裴行儉之前的爵位是聞喜縣公,李治也特旨將他晉升為魏國公。
當然,這只是口頭冊封,真正的冊封還要等返回長安,到時候,所有西征將領都會論功行賞。
關於新任安西都護的人選,李治讓裴行儉舉薦。
裴行儉推薦了崔知辯,李治於是冊封崔知辯為安西新任都護。
三日之後,李治的聖駕和大軍一起,朝著長安城返回,
這一日,行到秦州,大軍在渭水北岸紮營。
夜間,李治在帳內看書,王伏勝輕手輕腳的進入帳內,朝李治低聲道:「陛下,燕王殿下來了,正在外面求見。」
李治一愣,道:「四郎嗎?他突然來做什麼?」
王伏勝道:「也許和蕭氏有關。
李治點了點頭,問:「長安城中,韋坤的案子查的怎麼樣了?」
王伏勝道:「在狄寺卿的引導下,太子殿下已經查出,殺死韋坤之人,是蕭至言的弟弟,蕭至凡。」
李治皺眉道:「蕭至言竟讓弟弟親自動手?」
王伏勝道:「蕭氏如今的境況,蕭至言只怕也請不起獵金郎,只好讓弟弟動手了。」
李治嘆道:「定是蕭庶人派人找上四郎,讓他過來求情。你去告訴他,就說朕已經歇息了。」
王伏勝應諾一聲,轉身出去了,過了不一會,又回到帳內,說:「陛下,四殿下跪在外面不肯走。」
李治大怒,道:「他怎麼如此不曉事?蕭氏這些年來做了多少事,朕已經對他們很寬容了,他還來求什麼情?你讓他進來!」
不一會,李廉進入帳內,還未開口,便跪在地上,叩首泣聲道:「兒臣有罪,請父親降罪!」
李治正扳著一張黑臉,準備訓斥他一頓,見他這般說,愣了一下,道:「你有什麼罪?」
李廉道:「兒臣大逆不道,曾受蕭氏一族控制,圖謀儲君之位,請父親賜死!」
李治心中一凜,凝視著他,道:「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李廉道:「正是父親出巡的時候。」
李治是永徽十三年出巡,距離如今有五六年了,那時候李廉還小,蕭嗣業也還在。
李治頓時就明白了,這顯然是蕭嗣業的計劃,李廉小小年紀,知道什麼,顯然是受到蕭氏一族擺布,並非出自本意。
李治詳細詢問經過,得知李廉是在東宮飛龍院,與一名蕭氏子弟接觸,那蕭氏子弟正是蕭至言。
「四郎,你以前為何不說這些,今日卻來說?」李治威嚴的望著兒子。
李廉低聲道:「因為蕭至言被五郎抓了,他曾讓蕭至凡威脅我,讓我保他一命,否則就要泄露這個秘密。」
「孩兒不願受其威脅,所以只能主動來向父親請罪。」
李治點點頭,道:「好,總算還沒有錯到底,墨佳軒的歷練倒也沒有白費。回京之後,你在家禁足三個月,此事就算過去了。」
李廉大喜,叩首道:「多謝父親!」
一大清早,李吉剛睡醒,就有下人來報,說太子急召他入東宮。
李吉穿好衣服,策馬來到安上門外,一路來到東宮,一名內侍上前迎接,領著他進入後堂。
太子李弘正一臉焦急的在屋中走來走去,見李吉來了,趕忙上前,道:「堂兄,出事了!」
李吉安撫道:「太子莫慌,出什麼事了?」
李弘道:「四兄失蹤了!」
李吉一愣:「您是說燕王殿下失蹤了?確認嗎?」
李弘道:「不會錯,我派人去王府中請他,可府中人說他三日前就出門了,一直未歸。」
李吉皺眉道:「會不會是外出遊玩去了。」
李弘感嘆道:「應該不會,出了這種事,他肯定沒有心情遊玩。」
「出了何事?」李吉奇道。
李弘走到榻旁坐下,又伸手請李吉坐下,低聲道:「這幾日我調查韋坤之事,堂兄應該也聽說了吧?」
李吉點頭,他和李、狄仁傑去過鄯州面聖,當然知道。
李弘道:「先前查錯了,其實並非宇文康派人殺死韋坤,而是蕭至言和蕭至凡兄弟,
殺死了韋坤。」
李吉道:「我聽說了。」
李弘又道:「那蕭家兄弟在審問時,吵鬧著要見四兄,後來因見不到四兄,便說出一樁隱秘事來。」
「什麼隱秘?」
李弘低聲道:「蕭至言說,他曾奉蕭嗣業之命,進入東宮飛龍院,暗中教導四兄,圖謀儲君之位!」
李吉臉色大變:「這定是他胡言亂語,您可千萬不能信!」
李弘輕聲道:「那四兄為何忽然失蹤了呢?」
其實李弘一開始也不信,可李賢被李治召去鄯州,身邊也沒個商議之人,便打算請李廉入宮,把此事告訴他。
誰知李廉竟不在府中,仿佛潛逃一般,這不由讓他多出幾分懷疑。
李吉問:「燕王府的人是怎麼說的?」
李弘皺眉道:「他們就說四兄三日前,和往常一樣出門,什麼也沒帶,也沒說要做什麼,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李吉笑道:「這不就證明,燕王殿下並非畏罪潛逃嗎?您想,如果他真的逃走了,會什麼也不帶?」
李弘道:「話雖如此,可四兄到底去哪了呢?」
李吉笑道:「您忘了,陛下正在回宮的路上,也許燕王殿下是去迎接陛下去了。」
李弘目光一亮,一拍腦門,道:「對啊,我怎麼沒想到。」
在李吉開導下,李弘頓時放下心來,兩人又說了幾句閒話,李吉便告辭離開東宮。
出宮後,李吉去雍州府坐衙。
因為那天與狄仁傑去光行坊的經歷,他對城南那些里坊,多了些興趣,找來一些衙役,詢問城南情況。
正如狄仁傑所言,雍州府的衙役很少涉足城南,都知道的不多。
李吉忽然想起那天跟在狄仁傑身後的魏縣尉,朝左右問:「長安縣和萬年縣中,可有姓魏的縣尉?」
一名錄事說道:「萬年縣有一個魏縣尉,原是不良人出身。」
李吉喜道:「對,就是他,你趕緊去一趟萬年縣,請他過來一趟。」
大半個時辰後,魏縣尉來到雍州府,向李吉見禮。
李吉見果然是那天見過的魏縣尉,熱情的拉著他坐下,命人奉茶,隨後問起城南情況。
從魏縣尉口中,李吉才明白過來,長安城城南地區,有很多地方,都遵守著一套獨特的地下規則,並不完全受永徽律制約。
李吉頗為不解,問:「魏縣尉,你們既然知道那些地方有違法行為,為何不把那些人都抓起來呢?」
其實那天和狄仁傑去光行坊,他心頭就有一個疑問。
狄仁傑明知那阿郎是做假公驗之人,卻對他放任不管,還有那個棺材鋪的聯繫人,
也沒有抓捕。
難道狄仁傑收了他們賄賂,才沒有抓他們?
魏縣尉沉默了一會,說:「吳王殿下,您知道長安城有多少人嗎?」
李吉身為雍州府司馬,對這些還算有數,說:「好像有一百三十多萬吧。」
魏縣尉點點頭:「是的,長安城人口太多,辦案人員卻很少,每天需要處理的案子,
數不勝數,根本無法全部處理。」
李吉道:「所以你們才對城南放任不管嗎?」
魏縣尉道:「這其實是為了維護穩定,那位阿郎,是光行坊的蛇頭,如果我們抓了他,光行坊便會因爭奪新蛇頭而大亂。而且新任蛇頭,很可能比前阿郎更加殘暴,不講規矩,造成混亂。所以維持眼下局面,是最好的選擇。」
李吉皺眉道:「不能把那些爭奪蛇頭的人,也都抓起來嗎?」
魏縣尉道:「可以,不過如此一來,我們就沒精力負責別的地方了,比如平康、宣陽這些大坊,若是治安因此變差,就得不償失了。」
李吉這才明白過來,治理一座一百多萬人口的大城,遠比他想像的要困難。
他這個雍州司馬,不過負責的是長安城明面上的治安。
至於那些陰暗面的髒活累活,都由魏縣尉這樣的不良人,在默默守護和維持著。
這一瞬間,李吉對魏縣尉充滿尊敬,朝他拱手道:「多謝指點,李吉受教了。」
魏縣尉趕忙起身,躬身道:「卑職不敢。」
李吉又道:「以後你有什麼困難,或者需要幫忙的地方,儘管可以來找我。」
魏縣尉微笑道:「如此,多謝吳王殿下。」
兩日後,東宮派人到吳王府通知,說皇帝的聖駕,下午就會抵達禁苑,讓吳王也去迎駕。
李吉忙完上午之事後,用過午食,便匆匆入宮迎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