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國力大增
第456章 國力大增
劉仁軌擔任安東都護之後,出了十二條撫民之政。
有些地方受戰爭影響較大,百姓們難以過冬。
他又向李治請旨,從營州調糧,賑濟百姓,發放糧種,還派出軍隊,幫助地方百姓,趕在入冬之前,種下麥種。
在他善加治理下,高句麗子民也都開始安心的過活,不再抗拒登籍戶冊,成為新唐人。
那些心懷不軌、圖謀復辟高句麗的扶餘人,也無法聚攏民心,發起幾次叛亂,都無法得到太多人響應,很快都被高侃帶兵剿滅。
安東都護府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著,與此同時,打下高句麗的好處,也逐漸顯露出來。
工部已經調集大量人手,前往長白山、白頭山地區,採集高句麗的三處大鐵礦。
大唐地域遼闊,雖然也有很多鐵礦,打下漠北之後,又增礦場。
然而這些地方的鐵礦純度,都遠不及高句麗的鐵礦純度,冶煉難度更大,鐵礦質量也稍遜一籌。
縱觀整個亞洲,高句麗東北地區的鐵礦,都屬於最優質的上等鐵礦。
高句麗冶煉技術頗不如大唐,然而其打造的軍械鎧甲,並不遜色於大唐分毫。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高句麗掌握著白頭山那片最優質的鐵礦區域,方能與中原王朝抗衡多年。
總的來說,高句麗能延續六百多年的國祚,有三樣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中兩樣,便是白頭山鐵礦、和黑土地,最後一樣,則是高句麗獨特的半農耕、半遊牧政治體制。
只要半隻腳踏入農耕社會,人口就會迅速提高,國力也會不斷積累,半遊牧的作風,也會讓他們不缺馬匹,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高句麗其實跟後世的遼國很像。
兩者都是從遼東發家,以白頭山鐵礦和黑土地為根基,形成半農耕、半遊牧的二元體制。
唯一的區別是遼國面對的是宋,高句麗面對的是唐,
高句麗戰力絕對不弱,士兵達到三四成左右的披甲率,戰馬數量比吐蕃更多。
只因李治攻打高句麗之前,高句麗已經被唐太宗打怕了,銳氣盡失。
高句麗士兵面對大唐士兵時,心理上就矮了一截,很難發揮出全部戰力,這才被大唐消滅。
若是撇開心理因素,也不考慮將帥影響,單從軍隊戰力來看,高句麗的戰力還在吐蕃之上,讓他們跟吐蕃打仗的話,吐蕃未必能占到便宜。
就比如高句麗大名鼎鼎的具裝騎兵,這是一支重甲騎兵,不僅士兵全身披甲,連戰馬也都披著戰甲。
大唐也有重裝騎兵,不過數量不多,加起來也只有三萬多,而且是分散配置,每支三千人的軍隊中,也只有三百左右。
大唐的重裝騎兵脫胎於李世民的玄甲兵,曾經也是一個整編軍,單獨兵種,專門用來打硬仗。
三千騎兵,就能衝破十萬大軍的陣型,
後來隨著大唐統一天下,需要打得戰爭更靈活,對付的主要敵人也是遊牧民族。
你用重甲衝鋒,他們就用輕騎遷回包抄,起不到太大作用。
故而唐軍逐漸取消了重騎兵種,將其分散到各支折衝府中。
高句麗的具裝騎兵就不同,加起來也有三萬,單獨成編制,一共六營,每營五千。
這支騎兵原本就是為了對付大唐。
只可惜當初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時,具裝騎兵輸給了大唐輕騎。
高句麗人被打得沒了自信心,不敢再跟大唐打野戰,只能龜縮城中。
隨著安市城被打下,這支王牌騎兵也都被調回平壤駐守。
最終連發揮的機會都沒有,就隨著高句麗上層的投降,無奈成了降兵。
李入駐平壤後,檢閱過高句麗的軍隊,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高句麗其他軍隊,可以大部分裁撤,但這支具裝騎兵必須保留,因為養成這樣一支重甲騎兵很不容易。
李治便是聽從了李的建議,將三十多萬高句麗軍隊,裁撤大半,只保留五萬,其中三萬便是具裝騎兵。
除鐵礦和軍隊外,剩下的收穫便是黑土地經過這次戰爭,高句麗子民死了不少、遷移不少,故而劉仁軌從河北遷調了大量唐人,前往高句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這兩處平原,便是高句麗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區域。
高句麗雖然也是半農耕社會,但種地水平比不上中原百姓,這片土地讓唐人耕種,才能更大的發揮價值。
劉仁軌遷調的條件也極為優厚,凡是前往遼東的百姓,可以優先分得最肥沃的黑土良田八十畝另外,官府還幫忙安排住所,又因為高句麗剛剛經歷戰亂,李治下旨免稅三年。
換句話說,只要遷調到高句麗,就能享受三年免稅。
河北百姓也不傻,高句麗地區有肥沃土地的事情,他們也聽往來商旅說過,都很羨慕其畝產。
再者,這跟去庭州開荒不同,只要一遷調過去,就能立刻分田,立刻種糧。
況且,劉仁軌在河北名聲極佳,被百姓們尊稱為「安東相公」
那些地處河北土地貧瘠地區的百姓,便都積極響應了遷徙政策。
根據劉仁軌給李治上的奏章分析,高句麗實行三年免稅之後,便能恢復元氣。
然後,安東地區就能為朝廷提供大量賦稅,粗粗一算,稅收將超過河北道、關中道、江南道地區,僅次於河北道。
有了這筆新增稅收,李治實行軍制改革的壓力就更小了,無論從軍力、財力來看,都將極大的增強大唐國力。
這一點連吐蕃都比不上。
大唐收復吐蕃也有五六年了,然而吐蕃目前每年提供的稅收,連嶺南道都比不上。
百濟和倭國地區更不用提倭國只能當做金銀礦場,稅收就不指望了。
百濟土地貧瘠,雖設了十幾州,將來能提供的稅收,大約也就和三個上州差不多,不到高句麗的十分之一。
至於漠北,那裡的牧民養活自己都難,根本沒能力繳納稅收,只能提供少許牛羊。
有時候冬天太冷,還需朝廷賑濟,另外還要派兵駐守,除了能開採些石炭外,稱得上入不敷出。
這樣一對比,才知打下高句麗的好處!
隨著高句麗逐漸穩定,朝廷軍隊也開始慢慢撤出高句麗,只留下三萬唐軍,兩萬高句麗軍駐守撤出高句麗的軍隊,按理來說,一部分該回到折衝府。
然而李治卻直接讓他們和羽林衛一起返回長安。
李治的意思大臣們也都明白。
這幫經歷過高句麗大戰的唐軍精銳,已成為皇帝下一批軍事改革的目標,他們都將編入羽林衛,成為募兵。
經過兩次兵制調整,轉化為羽林衛的府兵,已有八萬之眾。
其中有三萬分別駐紮倭國和百濟,另外三萬參與了高句麗滅國之戰。
長安城禁苑內,還有兩萬駐守。
這次返回長安的軍隊,一共有十二萬左右,三萬羽林衛,六萬府兵。
另外三萬,便是高句麗的三萬具裝騎兵,這支軍隊將由高侃這個渤海出身的將領負責統帥。
經過吐蕃之戰,李治也很清楚大食軍隊的特點,優點是數量多,悍不畏死,
到時打硬仗的時候,利用重騎兵衝鋒,大食軍隊再不怕死,也擋不住鋼鐵洪流!
李治準備將這十二萬大唐銳土,全部轉化為新的羽林衛,由薛仁貴負責訓練。
這也將成為大唐第一支遠征軍,將來便能隨時增援安西,甚至進軍中亞,與大食人爭奪中亞的控制權。
這天下午,李治又在神龍殿召開了一場軍事集議,三品以上武將才能參加。
自消滅吐蕃之後,大唐的國策便是消滅高句麗。
如今這個戰略已經完成,大唐自然又要制定新的戰略。
這次的戰略和之前不同,不再是擴充疆域,而是與大食人爭奪西域的控制權,阻止大食人東擴,同時將大唐的影響力西擴。
以大唐軍力作為保證,向西邊發展貿易,將大唐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賣到每一個國家。
如此才能讓百姓富足。
群臣雖然沒有插嘴,但心中都暗自納悶,不明白聖人為何如此看重大食人。
在他們心中,大食只比吐蕃強上一些,因為大食軍隊攻打吐蕃時,也並未占到什麼便宜。
以大唐如今的實力,要想消滅大食,只有一個難題,那就是太遠了。
李治並不與眾人解釋,在說明大的戰略時,也制定了兩個小戰略,也就是針對吐谷渾和南詔。
對付吐谷渾,採取不理不的態度。
讓他們鬧,等羌人受不了時,向大唐請求,再一舉消滅吐谷渾,納入大唐,劃為正州。
南詔則更簡單,只需阻止他們統一就行了,至於將來的計劃,以後再說。
李治將戰略說完後,便讓眾人退下,只留下薛仁貴和李。
他們兩人是如今軍中新老兩輩的領頭人物,
李治可以不對其他人解釋大食的重要性,但必須對他們說明,以免兩人做出錯誤判斷,
神龍殿作為大唐君臣討論軍政的重要場所,殿內一直都掛著敵國的詳細地圖。
以前掛著的是吐蕃和高句麗地圖,如今則換成了另一幅陌生的地圖。
「李卿,薛卿,你們知道這是哪裡的輿圖嗎?」李治問。
李勒凝視片刻,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大唐的位置,倒是中間有一個極大的國家,幾乎有大唐六成大小,不由心中一動。
「陛下,這莫非是大食輿圖?」
李治點頭道:「不錯,這正是大食輿圖。大食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遠在吐蕃之上,接近我大唐。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是宗教立國,每一個教徒,都能成為戰士。」
薛仁貴和李聽了後,對視一眼,都沒有做聲。
大食畢竟離的太遠,兩人了解都不多,很難有直觀印象。
吐蕃之戰時,也只有蘇定方部與大食人打過一仗,薛仁貴並未與大食人交手。
李治也瞧出兩人想法,朝王伏勝看了一眼:「讓他們進來吧。」
劉仁軌擔任安東都護之後,出了十二條撫民之政。
有些地方受戰爭影響較大,百姓們難以過冬。
他又向李治請旨,從營州調糧,賑濟百姓,發放糧種,還派出軍隊,幫助地方百姓,趕在入冬之前,種下麥種。
在他善加治理下,高句麗子民也都開始安心的過活,不再抗拒登籍戶冊,成為新唐人。
那些心懷不軌、圖謀復辟高句麗的扶餘人,也無法聚攏民心,發起幾次叛亂,都無法得到太多人響應,很快都被高侃帶兵剿滅。
安東都護府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著,與此同時,打下高句麗的好處,也逐漸顯露出來。
工部已經調集大量人手,前往長白山、白頭山地區,採集高句麗的三處大鐵礦。
大唐地域遼闊,雖然也有很多鐵礦,打下漠北之後,又增礦場。
然而這些地方的鐵礦純度,都遠不及高句麗的鐵礦純度,冶煉難度更大,鐵礦質量也稍遜一籌。
縱觀整個亞洲,高句麗東北地區的鐵礦,都屬於最優質的上等鐵礦。
高句麗冶煉技術頗不如大唐,然而其打造的軍械鎧甲,並不遜色於大唐分毫。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高句麗掌握著白頭山那片最優質的鐵礦區域,方能與中原王朝抗衡多年。
總的來說,高句麗能延續六百多年的國祚,有三樣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中兩樣,便是白頭山鐵礦、和黑土地,最後一樣,則是高句麗獨特的半農耕、半遊牧政治體制。
只要半隻腳踏入農耕社會,人口就會迅速提高,國力也會不斷積累,半遊牧的作風,也會讓他們不缺馬匹,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高句麗其實跟後世的遼國很像。
兩者都是從遼東發家,以白頭山鐵礦和黑土地為根基,形成半農耕、半遊牧的二元體制。
唯一的區別是遼國面對的是宋,高句麗面對的是唐,
高句麗戰力絕對不弱,士兵達到三四成左右的披甲率,戰馬數量比吐蕃更多。
只因李治攻打高句麗之前,高句麗已經被唐太宗打怕了,銳氣盡失。
高句麗士兵面對大唐士兵時,心理上就矮了一截,很難發揮出全部戰力,這才被大唐消滅。
若是撇開心理因素,也不考慮將帥影響,單從軍隊戰力來看,高句麗的戰力還在吐蕃之上,讓他們跟吐蕃打仗的話,吐蕃未必能占到便宜。
就比如高句麗大名鼎鼎的具裝騎兵,這是一支重甲騎兵,不僅士兵全身披甲,連戰馬也都披著戰甲。
大唐也有重裝騎兵,不過數量不多,加起來也只有三萬多,而且是分散配置,每支三千人的軍隊中,也只有三百左右。
大唐的重裝騎兵脫胎於李世民的玄甲兵,曾經也是一個整編軍,單獨兵種,專門用來打硬仗。
三千騎兵,就能衝破十萬大軍的陣型,
後來隨著大唐統一天下,需要打得戰爭更靈活,對付的主要敵人也是遊牧民族。
你用重甲衝鋒,他們就用輕騎遷回包抄,起不到太大作用。
故而唐軍逐漸取消了重騎兵種,將其分散到各支折衝府中。
高句麗的具裝騎兵就不同,加起來也有三萬,單獨成編制,一共六營,每營五千。
這支騎兵原本就是為了對付大唐。
只可惜當初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時,具裝騎兵輸給了大唐輕騎。
高句麗人被打得沒了自信心,不敢再跟大唐打野戰,只能龜縮城中。
隨著安市城被打下,這支王牌騎兵也都被調回平壤駐守。
最終連發揮的機會都沒有,就隨著高句麗上層的投降,無奈成了降兵。
李入駐平壤後,檢閱過高句麗的軍隊,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高句麗其他軍隊,可以大部分裁撤,但這支具裝騎兵必須保留,因為養成這樣一支重甲騎兵很不容易。
李治便是聽從了李的建議,將三十多萬高句麗軍隊,裁撤大半,只保留五萬,其中三萬便是具裝騎兵。
除鐵礦和軍隊外,剩下的收穫便是黑土地經過這次戰爭,高句麗子民死了不少、遷移不少,故而劉仁軌從河北遷調了大量唐人,前往高句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這兩處平原,便是高句麗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區域。
高句麗雖然也是半農耕社會,但種地水平比不上中原百姓,這片土地讓唐人耕種,才能更大的發揮價值。
劉仁軌遷調的條件也極為優厚,凡是前往遼東的百姓,可以優先分得最肥沃的黑土良田八十畝另外,官府還幫忙安排住所,又因為高句麗剛剛經歷戰亂,李治下旨免稅三年。
換句話說,只要遷調到高句麗,就能享受三年免稅。
河北百姓也不傻,高句麗地區有肥沃土地的事情,他們也聽往來商旅說過,都很羨慕其畝產。
再者,這跟去庭州開荒不同,只要一遷調過去,就能立刻分田,立刻種糧。
況且,劉仁軌在河北名聲極佳,被百姓們尊稱為「安東相公」
那些地處河北土地貧瘠地區的百姓,便都積極響應了遷徙政策。
根據劉仁軌給李治上的奏章分析,高句麗實行三年免稅之後,便能恢復元氣。
然後,安東地區就能為朝廷提供大量賦稅,粗粗一算,稅收將超過河北道、關中道、江南道地區,僅次於河北道。
有了這筆新增稅收,李治實行軍制改革的壓力就更小了,無論從軍力、財力來看,都將極大的增強大唐國力。
這一點連吐蕃都比不上。
大唐收復吐蕃也有五六年了,然而吐蕃目前每年提供的稅收,連嶺南道都比不上。
百濟和倭國地區更不用提倭國只能當做金銀礦場,稅收就不指望了。
百濟土地貧瘠,雖設了十幾州,將來能提供的稅收,大約也就和三個上州差不多,不到高句麗的十分之一。
至於漠北,那裡的牧民養活自己都難,根本沒能力繳納稅收,只能提供少許牛羊。
有時候冬天太冷,還需朝廷賑濟,另外還要派兵駐守,除了能開採些石炭外,稱得上入不敷出。
這樣一對比,才知打下高句麗的好處!
隨著高句麗逐漸穩定,朝廷軍隊也開始慢慢撤出高句麗,只留下三萬唐軍,兩萬高句麗軍駐守撤出高句麗的軍隊,按理來說,一部分該回到折衝府。
然而李治卻直接讓他們和羽林衛一起返回長安。
李治的意思大臣們也都明白。
這幫經歷過高句麗大戰的唐軍精銳,已成為皇帝下一批軍事改革的目標,他們都將編入羽林衛,成為募兵。
經過兩次兵制調整,轉化為羽林衛的府兵,已有八萬之眾。
其中有三萬分別駐紮倭國和百濟,另外三萬參與了高句麗滅國之戰。
長安城禁苑內,還有兩萬駐守。
這次返回長安的軍隊,一共有十二萬左右,三萬羽林衛,六萬府兵。
另外三萬,便是高句麗的三萬具裝騎兵,這支軍隊將由高侃這個渤海出身的將領負責統帥。
經過吐蕃之戰,李治也很清楚大食軍隊的特點,優點是數量多,悍不畏死,
到時打硬仗的時候,利用重騎兵衝鋒,大食軍隊再不怕死,也擋不住鋼鐵洪流!
李治準備將這十二萬大唐銳土,全部轉化為新的羽林衛,由薛仁貴負責訓練。
這也將成為大唐第一支遠征軍,將來便能隨時增援安西,甚至進軍中亞,與大食人爭奪中亞的控制權。
這天下午,李治又在神龍殿召開了一場軍事集議,三品以上武將才能參加。
自消滅吐蕃之後,大唐的國策便是消滅高句麗。
如今這個戰略已經完成,大唐自然又要制定新的戰略。
這次的戰略和之前不同,不再是擴充疆域,而是與大食人爭奪西域的控制權,阻止大食人東擴,同時將大唐的影響力西擴。
以大唐軍力作為保證,向西邊發展貿易,將大唐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賣到每一個國家。
如此才能讓百姓富足。
群臣雖然沒有插嘴,但心中都暗自納悶,不明白聖人為何如此看重大食人。
在他們心中,大食只比吐蕃強上一些,因為大食軍隊攻打吐蕃時,也並未占到什麼便宜。
以大唐如今的實力,要想消滅大食,只有一個難題,那就是太遠了。
李治並不與眾人解釋,在說明大的戰略時,也制定了兩個小戰略,也就是針對吐谷渾和南詔。
對付吐谷渾,採取不理不的態度。
讓他們鬧,等羌人受不了時,向大唐請求,再一舉消滅吐谷渾,納入大唐,劃為正州。
南詔則更簡單,只需阻止他們統一就行了,至於將來的計劃,以後再說。
李治將戰略說完後,便讓眾人退下,只留下薛仁貴和李。
他們兩人是如今軍中新老兩輩的領頭人物,
李治可以不對其他人解釋大食的重要性,但必須對他們說明,以免兩人做出錯誤判斷,
神龍殿作為大唐君臣討論軍政的重要場所,殿內一直都掛著敵國的詳細地圖。
以前掛著的是吐蕃和高句麗地圖,如今則換成了另一幅陌生的地圖。
「李卿,薛卿,你們知道這是哪裡的輿圖嗎?」李治問。
李勒凝視片刻,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大唐的位置,倒是中間有一個極大的國家,幾乎有大唐六成大小,不由心中一動。
「陛下,這莫非是大食輿圖?」
李治點頭道:「不錯,這正是大食輿圖。大食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遠在吐蕃之上,接近我大唐。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是宗教立國,每一個教徒,都能成為戰士。」
薛仁貴和李聽了後,對視一眼,都沒有做聲。
大食畢竟離的太遠,兩人了解都不多,很難有直觀印象。
吐蕃之戰時,也只有蘇定方部與大食人打過一仗,薛仁貴並未與大食人交手。
李治也瞧出兩人想法,朝王伏勝看了一眼:「讓他們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