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阿郎,皇后殿下來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55章 阿郎,皇后殿下來了

  返回公主府的路上,長孫詮坐在車中,朝長孫無忌說:「大兄,我看祿東贊命不久矣,不如放他回去,以免他死在長安。」

  長孫無忌瞟了他一眼:「你真以為他快死了?」

  長孫詮愣道:「難道不是?」

  長孫無忌淡淡道:「他如果真要病死,為何早不病,晚不病,偏偏等到我們看他時才病?」

  長孫詮變色道:「難道他在裝病?這不可能吧,那位郎中不也說他是水土不服嗎?」

  長孫無忌緩緩道:「祿東贊是個博學多才之人,精通藥理,他有的是辦法讓自己顯露出水土不服的症狀。」

  「可他怎麼料得到我們何時來看他呢?」

  長孫無忌面色凝重,道:「這說明他已經從有限的情報中,推測出朝廷戰略上的改變。他還猜出我會因此去找他,詢問他的意見,所以提前給自己下藥,讓自己顯得衰弱,借而讓我勸說陛下,放他離開。」

  長孫詮聽得後背直發涼。

  從剛才祿東贊的神情之中,他瞧不出任何破綻,此人城府之深,讓人不寒而慄。

  長孫無忌道:「你可還記得,去年歲末時,欽陵來過長安嗎?」

  「記得。」

  長孫無忌道:「當時他進獻了一個對付大食人的計劃,陛下雖沒有答應,卻允許他見了祿東贊一面。」

  「您是說,祿東贊便是在與欽陵見面後,制定了這個裝病計劃?」

  長孫無忌點點頭,道:「這是唯一的解釋。由此可見,欽陵一定想要做某件對大唐不利之事,所以才想儘快讓祿東贊逃出長安,如此方沒有後顧之憂。」

  長孫詮深吸一口氣,由此可見,昆藏和天竺地區,即將發生大事了。

  「大兄,既然您識破了祿東贊裝病的事,欽陵應該不會有動作了吧?」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以這對父子的心性,無論祿東贊逃不逃得走,欽陵都會動手!」

  「那我要不要向陛下上奏?」長孫詮心中一驚。

  長孫無忌擺手道:「不急,眼下局勢下,很多事情暫時還看不清,先靜觀其變,不能給陛下提供不準確的情報,讓陛下空自煩惱。」

  長孫詮點頭應是。

  回到公主府後,長孫無忌逗弄了一會長孫亮,又在公主府用了晚膳,這才回府。

  剛進府門,便見管家一臉豬肝色的表情,站在門後等著他。

  「長孫福,怎麼了?」長孫無忌皺眉問道。

  管家長孫福苦笑道:「阿郎,皇后殿下來了,正在書房等您。」

  長孫無忌心中急跳了幾下。

  上次他幫武皇后想出一個辦法,救了許敬宗孫子一命,兩人勉強算達成和解。

  武皇后的性子他很了解,雖有女人睚眥必報的一面,但行事頗有準則,說過的話,絕不會輕易更改。

  這些日子以來,他不僅並未得罪過武皇后,還通過武敏之,向武皇后示好過,不覺得她會來找自己麻煩。

  想到此處,他心中一定,邁著大步,很快來到書房。

  進屋後,只見武皇后正在桌案旁邊欣賞他的書法,從臉上表情來看,果然不是來興師問罪的。

  長孫無忌上前兩步,拱手道:「草民長孫無忌,見過皇后殿下。」

  武媚娘也微微屈身,還了一禮,「國舅不必多禮。」從主位旁邊走開,在一張椅子上坐下。

  長孫無忌命人上了茶,也沒有去主位落座,而是命人搬了張椅子,陪坐武媚娘下手。

  茶畢,武媚娘看了長孫無忌一眼,微笑道:「一年未見,國舅氣色倒是越來越好了。」

  「托陛下和殿下洪福。」長孫無忌拱手道。

  武媚娘緩緩道:「前幾日,敏之跟我提起一件事,說太子身邊,雖有許多陛下安排的賢才,卻也摻雜了不少表里不一的小人,讓我頗受警醒。」

  所謂的表里不一的小人,其實指的是韋弘機、宇文喬、周道務等人安插在李弘身邊的人。

  全都是些世家派系的官員。

  這些人非常低調,在東宮中屬於很不起眼的官員,並未在李弘跟前現眼,平日謹慎本分,幾乎不與韋弘機等人有聯繫。

  故而連武媚娘也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然而長孫無忌身為原世族派系的首領,這些人卻瞞不過他的眼睛。

  這幾年來,長孫一族與這幾個家族的關係,已經越來越差,況且蕭嗣業之死,與長孫無忌脫不了關係,這些人調查清楚後,自然對長孫無忌恨之入骨

  只因長孫詮的存在,他們才不敢明著輕舉妄動,暗地裡卻有不少小動作。

  長孫無忌曾跟皇帝、皇后都掰過手腕,自然不會容忍這些宵小的欺凌。

  他讓一名內領衛,不經意間把此事透漏給武敏之。

  武敏之自然告訴了武媚娘。

  如此一來,既可藉助武皇后的手,削弱他們的勢力,又能向武皇后示好。

  果然,這才過去沒幾天,武媚娘竟主動來拜訪。

  長孫無忌緩緩道:「太子殿下乃國之儲君,任何忠正之人,都不會允許心懷不軌之人,接近太子。」

  武媚娘欣然道:「國舅果然是忠心謀國之人,正好我最近有一樁煩惱事,想要請教國舅。」

  「皇后殿下請吩咐。」

  武媚娘微笑道:「我雖是婦道人家,這幾日,對朝堂大事,倒也聽說了不少。聽說最近朝廷打了兩場大勝仗,這兩場勝仗,都離不開一名青年俊傑!」

  長孫無忌道:「殿下說的可是趙持滿?」

  武媚娘笑道:「正是此人,聽說他原本隱野涼州,是國舅慧眼識人,將他挖出,這才讓朝廷又多了一個人才,讓陛下多了一員良將。」

  長孫無忌拱手道:「殿下過譽了,高句麗和倭國的戰爭,其實都是陛下運籌帷幄,無論哪個將領頂上,都能立功,趙持滿不過運道好些罷了。」

  武媚娘道:「國舅太謙了。我這次來找國舅,便是想借用一下國舅的慧眼,幫我瞅瞅,我們武氏那些不成器的東西里,有沒有一兩個能夠幫陛下分憂的。」

  長孫無忌頓時陷入遲疑。

  他很清楚武氏內部的複雜關係。

  武氏子弟雖多,其中卻有不少是武皇后憎惡之人,若是舉薦不當,反而會引起她不快。

  長孫無忌思忖良久,緩緩道:「武氏一族中,青年俊傑不少,比如武敏之、武懿宗等人,只要稍加磨礪,相信將來都能成為國家棟樑。」

  武媚娘凝視著他,道:「依國舅之見,這兩人能否上戰場?我也不期待他們像趙持滿一樣屢立奇功,只要能打上一兩場勝仗就行了。」

  長孫無忌心中頓時犯了難,一時沒有做聲。

  武媚娘見此情景,便知道了答案,她緩緩站起身,道:「國舅也不用現在答覆我,哪日發現我武氏中有不錯的苗子,記得告訴我一聲便是。」

  言罷,擺駕離開了長孫府。

  上了回宮的鸞駕後,武媚娘臉上笑容就消失了,臉色很難看。

  她是個心氣很高的女人,一生要強,如今她已是大唐最尊貴的女人,可她的家族卻不盡人意。

  武氏子弟中,也只有武敏之和武懿宗她勉強看得上眼,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原本武媚娘還抱有一絲幻想,也許有哪個武氏子弟被自己看走了眼,這才想找別人問一下。

  她自己眼光就好,要問自然得問眼光比她更好的人。

  這樣的人不多,在武媚娘心中也只有兩個,一個是李治,一個便是長孫無忌。

  李治不能問,不然還以為自己是在為武氏子弟求官,故而只能來問長孫無忌了。

  長孫無忌的答案跟她一樣,由此可見,武氏子弟確實大多庸碌,比不上大世族的底蘊。

  既然只有武敏之和武懿宗可用,武媚娘又想讓他們倆上戰場,成為下一個趙持滿。

  然而從長孫無忌的表情來看,兩人都不是為將的材料,這也讓武媚娘放棄了幻想。

  武媚娘性格堅毅,心想既然這一代不行,那就培養下一代。

  到時在武氏內部開一個私塾,聘請賢良大儒坐堂,凡在族譜之上的武氏子弟,皆可免費就讀。

  如此持續數十年,不信武氏之中出不了一個人才!

  再者,武敏之和武懿宗既然眼下不成器,那就多加磨練。

  他們年紀輕輕,多經歷些事情,未必就不能磨練成一塊良才美玉。

  回到立政殿後,武媚娘向左右問:「陛下可回宮?」

  宮人回答說沒有。

  武媚娘鳳眉微皺,心想李治上午就去了秦嶺,巡視秦嶺植木的恢復情況。

  現在天都黑了,他還不回來,莫非秦嶺出了什麼問題?

  正思索時,何尚宮來到她身邊,遞過一份公函,道:「殿下,朱才人送來請旨。」

  武媚娘拿過一看,原來是朱才人請求去教坊挑選幾名高句麗奴婢。

  李勣等人回京獻降時,帶回來了大量高句麗女奴。

  這些女子身份各異,有宮女、貴族、甚至還有高句麗王族女子。

  按照慣例,內坊司會從這些女子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一批人,吸收到內坊司。

  這些新來女子中,有很多優秀人才,比如精通歌舞,又或善奏雅樂。

  內坊司人員充足的情況下,後宮嬪妃們,都可以派人去內坊司中挑選女子,收入本宮為婢。

  比如鄭貴妃,就喜歡挑選一些精通音律的女子,徐賢妃喜歡挑選那些讀過書的女子,劉充嬡也會選些溫柔乖巧的宮人。

  九嬪之上的嬪妃,才能自己派人去挑選,才人則需要向武媚娘請旨。

  武媚娘在這種事上,一向大方,不僅准了朱才人的請旨,還下恩旨,讓楊才人和鄭才人也可挑選四名宮人。

  何尚宮領旨去了。

  玉屏輕聲道:「殿下,奴婢聽說這次進內坊司的高句麗女奴,和我們大唐女子很像,性情溫順,知書達理,還有很多會說唐語哩。」

  高句麗是半農耕王朝,本國女子與契丹、突厥女奴相比,更知禮儀。

  武媚娘恍然道:「那就難怪鄭貴妃她們這次都這麼積極了。」

  玉屏道:「要不要奴婢也去挑選幾人,也許能找到幾個會下棋的。」

  武媚娘想了想,道:「宮裡的人已經夠多了,再多反而會出亂子。你去挑選幾個溫順伶俐之人,給新城公主府送去。」

  這是向長孫無忌投桃報李。

  玉屏低聲道:「是。」

  因李治未歸,武媚娘便沒有歇息,坐在床榻上,盤腿打坐,雙手捏一個奇怪姿勢,習練養生技法。

  不知過了多久,武媚娘緩緩睜開雙眼,側頭一看,殿內的燭火已經燒了大半。

  「什麼時辰了?」她問。

  「回殿下,已敲過二更鼓,約莫過了亥時三刻。」有宮人回答。

  「皇子和公主們都睡下了嗎?」

  「都已安寢。」

  「陛下可回宮了?」

  「張少監還沒傳來消息。」

  話音剛落,張多海便從外面跑了進來,道:「殿下,陛下回宮了,正朝甘露殿過來。」

  武媚娘趕緊命人準備些熱的吃食,以備所需,從榻上下來,開始穿衣補妝。

  不一會,內侍來報,聖人已過立政門,武媚娘帶著眾人,來到殿外迎駕。

  未己,前方火光閃動,四名內侍打著燈籠在前引路,李治跟隨在後。

  武媚娘斂衽一禮,道:「妾身拜見陛下。」

  「不必多禮。」李治拉住武媚娘的手,拉著她朝殿內走去。

  剛在榻上坐下,李治便說:「媚娘,你這裡可有吃食,朕晚上吃的齋菜,沒怎麼吃飽。」

  武媚娘微笑道:「妾身已命人在做了,陛下稍等片刻。」

  未己,便有宮人端著托盤進來了,四碟精緻的菜餚,有葷有素。

  李治笑道:「好香。」拿起筷子,端起碗,便是一陣大快朵頤。

  武媚娘單手支頤,坐在一旁望著他吃,見他並無不快,便知並非秦嶺出了事。

  「陛下剛才說晚上吃的齋飯,不會去過寺廟吧?」

  李治道:「寺廟雖沒去,卻遇到一位大師。」

  武媚娘奇道:「大師?」

  「媚娘,你知道釋道宣嗎?」

  武媚娘面露喜色:「當然知道,他可是跟玄奘大師齊名的高僧,陛下遇到他了嗎?」

  李治道:「他就隱居在終南山,結廬而居,朕本不想打擾他清修,可聽張郎中說,他與孫神醫是好友,這才當了不速之客。」

  武媚娘笑道:「陛下既留下用膳,想必與他相談甚歡了。」

  李治感慨道:「此人雖是和尚,但學問高深,見識不凡,尤其是對西域之事,知之甚詳,朕與之交談,受益匪淺!」

  武媚娘心中一動,從這句話就能聽出,李治如今的心思,已從遼東轉到西域。

  吐火羅復國之事,武媚娘也知道一些,而且此事是內領衛負責,武敏之便有了參與機會。

  半個時辰後,武媚娘與李治上榻安寢,故意提到了武敏之。

  李治道:「這次說服泉男生歸附,敏之也有不小功勞,你放心,朕不會忘記他的功勞。」

  武媚娘輕聲道:「他不過跟著程務挺撿了個功勞罷了,陛下不必賞他。倒是經過這次歷練,他又長進不少,連母親都說,幸虧讓他去了呢。」

  李治聽出她的意思,道:「最近內領府正在和安西都護府,謀劃吐火羅復國之事,既是如此,也讓敏之參與此事,權當磨練一番吧。」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就替他多謝陛下了。」

  兩人很快相擁一起,一番緊緻纏綿後,方才入眠。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