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大唐官員都想轉武職了?
第454章 大唐官員都想轉武職了?
長槍如龍,遊走全身,挑撥穿刺,虎虎生威。
七月酷夏,烈陽如火,長孫詮一套槍法練下來,渾身衣服都濕透了。
他剛一停下,新城公主便走了過來,取出絲巾幫他擦汗。
「駙馬,你都練了一個多時辰,休息一會吧。」
長孫詮卻搖了搖頭,擺手道:「不妨事,我再練半個時辰,你自去照看亮兒吧,不必管我。」
新城公主無奈,嗔道:「那你可注意點,別強撐著中了暍。」
長孫詮微微一笑,道:「我在河北時,也是一樣的夏日,經常幫農人忙農事。大家一干便是一整日,也不見有人中暍,這長安城啊,就是容易把人養嬌貴了。」
新城公主哼道:「駙馬這是在說,人家太嬌貴了嗎?」
長孫詮苦笑道:「我哪有這個意思,我是覺得自己變嬌慣了。」
新城公主還要再說,一名下人來報,說長孫無忌來了。
新城公主歪了歪頭,道:「好了,大兄來了,你總不能讓我和亮兒去招呼吧?」
長孫詮見她神情,便猜到長孫無忌是她請過來的,只好換了一身衣服,去書房見長孫無忌。
來到書房,兄弟兩互見了禮,長孫詮直言道:「大兄,是公主請你過來的吧?」
長孫無忌捻須笑道:「你知道公主為何請我過來嗎?」
長孫詮沒有做聲,待下人上完茶退下後,才低聲開口道:「公主是請你來勸我的。」
「你既心中有數,我就不開口了,你且說說,你心中到底怎麼想的,難不成真想轉武職?」
長孫詮沉默了一會,道:「高句麗之戰,持滿一戰成名,我確實很受觸動。但我苦練武藝,卻並非單純羨慕他升職。」
自高句麗之戰,又經倭國之戰,趙持滿從一個從六品下階的州司馬,一舉升為了正四品上階的副都護,一口氣升了十幾級。
而且因倭國之事,讓他名聲大噪。
雖說是惡名,但皇帝並未因此罰他,還讓他擔任東瀛都護府的副都護。
趙持滿入仕才不過兩年多,這升遷速度,也只有當初的狄仁傑、薛仁貴能與之相比,連長孫詮的品級也被他超過。
朝野上下,不知多少人對他充滿羨慕,他母親是長孫氏出身,連帶著長孫一族的聲勢,也上漲不少。
新城公主還以為丈夫心中不平衡,這才不愛惜身子,在烈日下苦練武藝,請來長孫無忌勸說。
長孫無忌抬手道:「你不必解釋,我知你性子,你是羨慕他能馳騁疆場,為國立功。」
長孫詮感慨道:「大健兒若能像持滿一樣,立功殺敵,開疆擴土,人生才算沒有遺憾!」
長孫無忌沉聲道:「那你可知道,這一戰過後,有你這種想法的人,有多少嗎?」
長孫詮一愣,搖了搖頭。
長孫無忌伸出一隻手掌。
「據我所知,高句麗之戰後,朝堂官員中,至少有五成以上,都想要轉武職。」
「有這麼多?」長孫詮吃驚道。
長孫無忌淡淡道:「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和你一樣,希望開疆擴土,青史留名。另一部分則是覺得,憑戰功升官,比熬考評更快,單純為了名利罷了。」
長孫詮低頭不作聲了。
長孫無忌道:「你是聰明人,應該想到了吧,倘若文官都想轉武職,朝中那些細碎之事,又有誰去做?」
「開疆擴土固然榮耀,可國家的治理,才是最重要的。陛下最重穩定,眼下你應收起心思,做好本職工作,方不負陛下信任,朝廷栽培。」
長孫詮深吸一口氣,道:「小弟明白了。」
長孫無忌道:「高句麗之戰後,國家戰略必定改變,你可清楚,接下來陛下的重心會在哪?」
長孫詮皺了皺眉,一時答不上來。
皇帝的心思天馬行空,很難讓人猜中他的想法。
「小弟不知,請大兄指教。」
長孫無忌正要開口,忽然笑了笑,道:「走,我們去見一個人。當局者迷,就算我也未必真看清了局勢,咱們無妨去聽一下局外人的想法。」
並不是每一個局外人,都能得到長孫無忌的推崇。
長孫詮已經猜到了長孫無忌要帶他去見誰了。
他跟新城公主打了聲招呼後,與長孫無忌一起離開公主府,朝胡王街而去。
來到胡王街時,夕陽西下,已過了酉時。
胡王街和往常一樣,無論長安城多麼熱鬧,這裡總是寂靜冷清,仿佛另一個世界。
兩人步入小巷,來到祿東贊屋外。
正要進去時,忽聽「吱呀」一聲,斜對面的屋子被人推開,一名身材矮小的男子走了過來。
「鄙人大海人,見過長孫國舅,見過長孫駙馬。」那人行了一個標準的唐禮。
長孫無忌只點點頭,問:「你找我們何事?」
大海人道:「國舅可知我身份?」
長孫無忌道:「閣下是倭國王子。」
大海人深吸一口氣,道:「我最近聽說了些消息,說大唐已經消滅了高句麗,料來下一步,就要對倭國動手。」
長孫無忌似笑非笑的道:「若是如此,你當如何?」
大海人抬起頭,正色道:「本人願歸附大唐,幫助皇帝陛下,攻打倭國!」
長孫詮哼了一聲,道:「你身為倭國王子,竟想幫我們對付自己的國家?」
大海人肅然道:「貴國有一句古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本人非常贊同。如今本人已瞧清大勢,也想做個俊傑!」
長孫詮冷笑道:「那你可聽過另一句話,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大海人怔怔不語。
長孫無忌緩緩道:「王子殿下,你這句話說晚了,本國已對倭國用兵,你兄長中大兄,被手下一名海盜劫掠,我們不需你的相助。」
大海人變色道:「您說的海盜,可是鬼島川清?」
長孫無忌不再多言,伸手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大海人見兩人無意與自己多交流,肩膀一跨,失魂落魄的回去了。
胡王街如此安靜,幾人的談話聲,自然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按理來說,祿東贊應該也聽到了,可他卻並未露面。
長孫詮敲門時,屋內也沒有任何動靜。
「大兄,怎麼回事,祿先生不開門,莫非他不想見我們?」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道:「不應該啊。」沉吟片刻,臉色微變,喝道:「撞門!」
「砰」的一聲,長孫詮撞開了大門。
兩人進屋後,四顧一看,只見祿東贊躺在床上,臉色蒼白,神情憔悴,奄奄一息。
長孫無忌快步走到床榻邊,急問:「祿兄,你怎麼了?」
祿東贊虛弱的搖了搖頭。
長孫無忌略知醫理,抓住他的手,把了一會脈,朝長孫詮道:「他脈象不穩,應該是染了病,你去請一個郎中過來。」
未過多久,長孫詮便帶著一名郎中過來了。
那郎中幫祿東贊看過後,說祿東贊是水土不服,導致身體虛弱,給他開了一副補益的藥,喝上幾劑,再用藥膳調補幾日,應該無礙了。
此事也驚動了監視胡王街的內領衛,他們因為只在外面監視,並不知道祿東贊生病。
胡王街的人身份特殊,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故而內領衛的人向王及善匯報後,王及善向李治請旨,特地派了一名御醫,幫祿東贊看病。
如此,經過五日調養,祿東贊的身體才終於慢慢恢復。
這日,長孫無忌和長孫詮又過來看望他時,他已經能夠下床了。
「長孫國舅,祿東贊這條命,是您救回來的,大恩不言謝。」祿東贊行了一個吐蕃禮儀。
長孫無忌道:「祿兄不必如此,來者是客,況且你也幫過我們,就連陛下得知你生病後,也派御醫給你治療。」
祿東贊感慨道:「國舅他日若是見到皇帝陛下,還請代替祿東贊,向陛下謝恩。」
長孫無忌點頭答應了,問:「你現在感覺如何?」
祿東贊一場大病後,再不復往日那般神采奕奕,嘆了口氣,道:「身體是恢復過來了,只是……唉……」搖了搖頭。
長孫無忌問:「祿兄怎麼了?」
祿東贊感慨道:「這人啊,只要年紀大了,總免不了思念故鄉,也不知在下還有沒有機會,能夠回到吐蕃故土。」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祿兄,我跟你說句心裡話吧,陛下不會再讓你回吐蕃了,就算有人勸陛下同意,我也會上奏反對。」
「這並非我對祿兄有什麼敵意,而是為了我大唐的邊境安寧,希望祿兄能夠諒解。」
祿東贊緩緩道:「國舅既然如此坦誠,能否容在下,也說幾句心裡話?」
長孫無忌道:「請講。」
祿東贊凝視著他,道:「如今的吐蕃,早已不是以前的吐蕃,對大唐構不成威脅。縱然祿東贊再年輕三十歲,也難以扭轉局面。大唐放我回去,並無任何不利之處,反而能彰顯大唐皇帝的仁德,何樂而不為呢?」
「祿東贊將死之人,還能做出什麼威脅到大唐的事情呢?如今我只是一個思鄉心切的老人,思念故土,懷念親人。」
「若是放我回去,祿某一定竭盡全力,讓兩國和睦相處。倘若我死在大唐,反會影響兩國關係。國舅是高明之士,想必能看清這中間的得失。」
長孫詮聽到此處,幾乎快被他說動。
祿東贊若是死在大唐,不僅少了一個籌碼,還可能引起吐蕃怨恨,倒向大食。
長孫無忌卻仿佛鐵石心腸,不為所動。
「祿兄,你若死了,我會向陛下請旨,將你的骨灰送回吐蕃,讓你落葉歸根。」
祿東贊閉上雙目,不再言語。
長孫無忌站起身,拱手道:「祿兄,請好好休養,長孫無忌告辭了。」
(本章完)
長槍如龍,遊走全身,挑撥穿刺,虎虎生威。
七月酷夏,烈陽如火,長孫詮一套槍法練下來,渾身衣服都濕透了。
他剛一停下,新城公主便走了過來,取出絲巾幫他擦汗。
「駙馬,你都練了一個多時辰,休息一會吧。」
長孫詮卻搖了搖頭,擺手道:「不妨事,我再練半個時辰,你自去照看亮兒吧,不必管我。」
新城公主無奈,嗔道:「那你可注意點,別強撐著中了暍。」
長孫詮微微一笑,道:「我在河北時,也是一樣的夏日,經常幫農人忙農事。大家一干便是一整日,也不見有人中暍,這長安城啊,就是容易把人養嬌貴了。」
新城公主哼道:「駙馬這是在說,人家太嬌貴了嗎?」
長孫詮苦笑道:「我哪有這個意思,我是覺得自己變嬌慣了。」
新城公主還要再說,一名下人來報,說長孫無忌來了。
新城公主歪了歪頭,道:「好了,大兄來了,你總不能讓我和亮兒去招呼吧?」
長孫詮見她神情,便猜到長孫無忌是她請過來的,只好換了一身衣服,去書房見長孫無忌。
來到書房,兄弟兩互見了禮,長孫詮直言道:「大兄,是公主請你過來的吧?」
長孫無忌捻須笑道:「你知道公主為何請我過來嗎?」
長孫詮沒有做聲,待下人上完茶退下後,才低聲開口道:「公主是請你來勸我的。」
「你既心中有數,我就不開口了,你且說說,你心中到底怎麼想的,難不成真想轉武職?」
長孫詮沉默了一會,道:「高句麗之戰,持滿一戰成名,我確實很受觸動。但我苦練武藝,卻並非單純羨慕他升職。」
自高句麗之戰,又經倭國之戰,趙持滿從一個從六品下階的州司馬,一舉升為了正四品上階的副都護,一口氣升了十幾級。
而且因倭國之事,讓他名聲大噪。
雖說是惡名,但皇帝並未因此罰他,還讓他擔任東瀛都護府的副都護。
趙持滿入仕才不過兩年多,這升遷速度,也只有當初的狄仁傑、薛仁貴能與之相比,連長孫詮的品級也被他超過。
朝野上下,不知多少人對他充滿羨慕,他母親是長孫氏出身,連帶著長孫一族的聲勢,也上漲不少。
新城公主還以為丈夫心中不平衡,這才不愛惜身子,在烈日下苦練武藝,請來長孫無忌勸說。
長孫無忌抬手道:「你不必解釋,我知你性子,你是羨慕他能馳騁疆場,為國立功。」
長孫詮感慨道:「大健兒若能像持滿一樣,立功殺敵,開疆擴土,人生才算沒有遺憾!」
長孫無忌沉聲道:「那你可知道,這一戰過後,有你這種想法的人,有多少嗎?」
長孫詮一愣,搖了搖頭。
長孫無忌伸出一隻手掌。
「據我所知,高句麗之戰後,朝堂官員中,至少有五成以上,都想要轉武職。」
「有這麼多?」長孫詮吃驚道。
長孫無忌淡淡道:「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和你一樣,希望開疆擴土,青史留名。另一部分則是覺得,憑戰功升官,比熬考評更快,單純為了名利罷了。」
長孫詮低頭不作聲了。
長孫無忌道:「你是聰明人,應該想到了吧,倘若文官都想轉武職,朝中那些細碎之事,又有誰去做?」
「開疆擴土固然榮耀,可國家的治理,才是最重要的。陛下最重穩定,眼下你應收起心思,做好本職工作,方不負陛下信任,朝廷栽培。」
長孫詮深吸一口氣,道:「小弟明白了。」
長孫無忌道:「高句麗之戰後,國家戰略必定改變,你可清楚,接下來陛下的重心會在哪?」
長孫詮皺了皺眉,一時答不上來。
皇帝的心思天馬行空,很難讓人猜中他的想法。
「小弟不知,請大兄指教。」
長孫無忌正要開口,忽然笑了笑,道:「走,我們去見一個人。當局者迷,就算我也未必真看清了局勢,咱們無妨去聽一下局外人的想法。」
並不是每一個局外人,都能得到長孫無忌的推崇。
長孫詮已經猜到了長孫無忌要帶他去見誰了。
他跟新城公主打了聲招呼後,與長孫無忌一起離開公主府,朝胡王街而去。
來到胡王街時,夕陽西下,已過了酉時。
胡王街和往常一樣,無論長安城多麼熱鬧,這裡總是寂靜冷清,仿佛另一個世界。
兩人步入小巷,來到祿東贊屋外。
正要進去時,忽聽「吱呀」一聲,斜對面的屋子被人推開,一名身材矮小的男子走了過來。
「鄙人大海人,見過長孫國舅,見過長孫駙馬。」那人行了一個標準的唐禮。
長孫無忌只點點頭,問:「你找我們何事?」
大海人道:「國舅可知我身份?」
長孫無忌道:「閣下是倭國王子。」
大海人深吸一口氣,道:「我最近聽說了些消息,說大唐已經消滅了高句麗,料來下一步,就要對倭國動手。」
長孫無忌似笑非笑的道:「若是如此,你當如何?」
大海人抬起頭,正色道:「本人願歸附大唐,幫助皇帝陛下,攻打倭國!」
長孫詮哼了一聲,道:「你身為倭國王子,竟想幫我們對付自己的國家?」
大海人肅然道:「貴國有一句古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本人非常贊同。如今本人已瞧清大勢,也想做個俊傑!」
長孫詮冷笑道:「那你可聽過另一句話,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大海人怔怔不語。
長孫無忌緩緩道:「王子殿下,你這句話說晚了,本國已對倭國用兵,你兄長中大兄,被手下一名海盜劫掠,我們不需你的相助。」
大海人變色道:「您說的海盜,可是鬼島川清?」
長孫無忌不再多言,伸手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大海人見兩人無意與自己多交流,肩膀一跨,失魂落魄的回去了。
胡王街如此安靜,幾人的談話聲,自然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按理來說,祿東贊應該也聽到了,可他卻並未露面。
長孫詮敲門時,屋內也沒有任何動靜。
「大兄,怎麼回事,祿先生不開門,莫非他不想見我們?」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道:「不應該啊。」沉吟片刻,臉色微變,喝道:「撞門!」
「砰」的一聲,長孫詮撞開了大門。
兩人進屋後,四顧一看,只見祿東贊躺在床上,臉色蒼白,神情憔悴,奄奄一息。
長孫無忌快步走到床榻邊,急問:「祿兄,你怎麼了?」
祿東贊虛弱的搖了搖頭。
長孫無忌略知醫理,抓住他的手,把了一會脈,朝長孫詮道:「他脈象不穩,應該是染了病,你去請一個郎中過來。」
未過多久,長孫詮便帶著一名郎中過來了。
那郎中幫祿東贊看過後,說祿東贊是水土不服,導致身體虛弱,給他開了一副補益的藥,喝上幾劑,再用藥膳調補幾日,應該無礙了。
此事也驚動了監視胡王街的內領衛,他們因為只在外面監視,並不知道祿東贊生病。
胡王街的人身份特殊,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故而內領衛的人向王及善匯報後,王及善向李治請旨,特地派了一名御醫,幫祿東贊看病。
如此,經過五日調養,祿東贊的身體才終於慢慢恢復。
這日,長孫無忌和長孫詮又過來看望他時,他已經能夠下床了。
「長孫國舅,祿東贊這條命,是您救回來的,大恩不言謝。」祿東贊行了一個吐蕃禮儀。
長孫無忌道:「祿兄不必如此,來者是客,況且你也幫過我們,就連陛下得知你生病後,也派御醫給你治療。」
祿東贊感慨道:「國舅他日若是見到皇帝陛下,還請代替祿東贊,向陛下謝恩。」
長孫無忌點頭答應了,問:「你現在感覺如何?」
祿東贊一場大病後,再不復往日那般神采奕奕,嘆了口氣,道:「身體是恢復過來了,只是……唉……」搖了搖頭。
長孫無忌問:「祿兄怎麼了?」
祿東贊感慨道:「這人啊,只要年紀大了,總免不了思念故鄉,也不知在下還有沒有機會,能夠回到吐蕃故土。」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祿兄,我跟你說句心裡話吧,陛下不會再讓你回吐蕃了,就算有人勸陛下同意,我也會上奏反對。」
「這並非我對祿兄有什麼敵意,而是為了我大唐的邊境安寧,希望祿兄能夠諒解。」
祿東贊緩緩道:「國舅既然如此坦誠,能否容在下,也說幾句心裡話?」
長孫無忌道:「請講。」
祿東贊凝視著他,道:「如今的吐蕃,早已不是以前的吐蕃,對大唐構不成威脅。縱然祿東贊再年輕三十歲,也難以扭轉局面。大唐放我回去,並無任何不利之處,反而能彰顯大唐皇帝的仁德,何樂而不為呢?」
「祿東贊將死之人,還能做出什麼威脅到大唐的事情呢?如今我只是一個思鄉心切的老人,思念故土,懷念親人。」
「若是放我回去,祿某一定竭盡全力,讓兩國和睦相處。倘若我死在大唐,反會影響兩國關係。國舅是高明之士,想必能看清這中間的得失。」
長孫詮聽到此處,幾乎快被他說動。
祿東贊若是死在大唐,不僅少了一個籌碼,還可能引起吐蕃怨恨,倒向大食。
長孫無忌卻仿佛鐵石心腸,不為所動。
「祿兄,你若死了,我會向陛下請旨,將你的骨灰送回吐蕃,讓你落葉歸根。」
祿東贊閉上雙目,不再言語。
長孫無忌站起身,拱手道:「祿兄,請好好休養,長孫無忌告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