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武媚娘造字
第447章 武媚娘造字
過了好一會,高安公主一曲奏完,伸了個懶腰,目光看向窗外。
「哎,今天天氣可真不錯,風吹得人好舒服!阿姊,咱們去花園逛一下吧。」
義陽公主放下書本:「也好。」
兩女各披上一件帔帛,徑直帶著人從李廉身邊經過,仿佛當他不存在一樣。
「安兒,華兒,你們不認我這個兄長了嗎?」李廉開口道。
高安公主這才轉頭看向他,一臉誇張的捂著小嘴。
「咦,原來是四兄來了,我還以為眼花看錯了呢,畢竟像四兄這麼忙的人,哪有功夫來看我們吶!」
義陽公主斂衽一禮:「見過兄長,不知兄長來此處,有何貴幹?」
「我就是來看看你們。」李廉見她目光灼灼的盯著自己,頓時有些心虛,從腰囊摸出兩個泥偶,遞了過去。
「這是我在路上買的,拿去玩吧。」
高安公主撇了撇嘴:「兄長,您是不是還把我們當小孩子啊,這種泥偶,我們早就不愛玩了。」
李廉笑道:「好罷,是我的錯,你們現在玩什麼,下次我入宮給你們帶來。」
高安公主哼了一聲,從他手裡拿過泥偶,遞給了義陽公主一個,嘟囔道:「算了,你愛送什麼就送什麼吧,反正我們也不吃虧。」
義陽公主看了一眼手中的泥偶,目光繼續盯著李廉,道:「四兄來找我們,是有事讓我們辦吧?」
李廉突然感覺有點怕這個妹妹了,低下腦袋,道:「是的,我想讓你們幫我一個忙。」
高安公主大怒:「好哇,我就說怎麼突然想起我們,原來是有事才過來!」
便要將手中泥偶扔掉,然而扔到中途,畢竟怕傷了李廉的心,還是忍住了。
義陽公主則非常平靜,說:「兄長想要我們做什麼,儘管直言吧。」
李廉低聲道:「母親每次設宴招待宮外命婦時,不都愛帶上你們兩個嗎?我想讓你們在宴會上傳一件事,讓母親知道。」
高安公主好奇道:「何事?」
李廉道:「就說二兄與韋氏女訂了婚約,此婚約是臨川姑姑安排的。」
高安公主詫異道:「你讓我們傳這事做什麼?」
義陽公主若有所思的道:「莫不是二兄不想與韋氏女成婚?」
「哎,這是為什麼?」高安公主驚愕道。
李廉讚嘆道:「華妹,你真聰明,正是二兄委託我做這件事。」
「等會等會!」
高安公主腦袋還沒緩過勁來,想了一會,問:「就算二兄不想娶韋氏女,幹嘛讓我們在母親面前傳這消息?」
義陽公主瞥了她一眼,道:「你忘了,母親最討厭臨川姑姑,只要知道是她安排的婚事,娶的又是她母族,母親自然不會同意。」
「啊,是這樣。」高安公主恍然大悟。
義陽公主望著李廉:「兄長還有什麼吩咐嗎?」
「沒有了,華妹,你願意幫我嗎?」李廉小心翼翼的問。
義陽公主看了手中泥偶一眼,道:「看在你帶了禮物的份上,就幫你一次。」
李廉大喜:「以後我一定多來看你們,多給你們帶禮物!」
義陽公主面無表情的道:「別只會說嘴,我可不敢再輕易信你了。」
李廉笑道:「那好,你們等著瞧就是。」轉身大步離去。
待李廉離開後,高安公主看了義陽公主一眼,嘻嘻一笑:「阿姊,我還以為你會拒絕呢。」
義陽公主回到椅子上坐下,輕輕道:「你不覺得阿兄這次見面,與以前變化很大嗎?」
高安公主點頭:「聽吉阿兄說,耶耶罰他和二兄、三兄在酒樓中做了幾個月工,又罰他們去萊州給大兄幫忙,沒有變化就怪了。」
義陽公主感嘆道:「還是父親有辦法,四兄既然肯改過自新,我們身為胞妹,自然要給他一次機會了。」
高安公主笑道:「那正好,再過幾天是穀雨,按照慣例,母親肯定會宴請命婦,咱們到時候就幫四兄做好此事吧!」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六個節氣,取自「雨生百穀」之意。
倘若這一日前後,降水量充足,通常預示著今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故而每年穀雨時分,武媚娘都會召集眾命婦入宮,帶著她們去嫘祖廟禱告一番,再舉辦宴會。
這天上午,義陽公主和高安公主來到紫雲閣,與眾命婦匯合,隨後跟著武媚娘,一起去嫘祖廟禱告。
一個多時辰後,禱告完畢,眾婦人朝紫雲閣返回。
歸途中,高安公主和義陽公主趁武媚娘與新城公主說話時,走到兩人附近,談論著李孝與韋氏女的婚事。
武媚娘只看了兩人一眼,並未多問,新城公主卻被吸引了注意力,向兩人詢問起此事。
問清楚後,新城公主微微一笑:「嫂子,看來二郎要比大郎先成婚了。」
武媚娘淡淡道:「那韋氏女還未及笄,就算成婚,也要再過兩年,沒那麼快。」
新城公主道:「那倒也是。」
高安公主和義陽公主見武皇后反應平靜,心中都暗叫不好,感覺事情要糟。
她們自然不會想到,武媚娘早就知道了李孝與韋氏女的婚事,故而反應平平。
去年李治因為鄭才人割腕的事,便曾責怪過武媚娘,沒有對幾位皇子的教育上心。
自那之後,武媚娘便命人調查了三人的一些情況,這其中就包括了李孝與韋氏女的婚事。
鄭才人也確實沒猜錯,武媚娘對這樁婚事很不滿意,不過她城府很深,並未表露半分。
既然韋氏女還未及笄,此事也不必急,等找到機會後,她自然會破壞。
倒是義陽公主與高安公主的反應,讓她起了疑心,尤其是高安公主似乎一直在偷偷看她。
宴會結束後,武媚娘回到立政殿,吩咐道:「去查一下,這幾日許王是否入宮,去過公主院。」
張多海領命去了。
一個時辰不到,便查清楚了,許王李孝並未去過公主院,倒是幾日前,雍王李廉去過一趟。
武媚娘側躺在錦榻上,淡淡道:「吾沒記錯的話,雍王已經許久沒有去找過他這兩個胞妹吧。」
張多海道:「是的,自打出宮開府,就未去過。」
武媚娘眯著眼道:「許王最近經常與雍王走動吧?」
張多海道:「確是如此,三位殿下回到長安後,便經常竄門走動,關係親密。對了,就在三殿下入宮的前一天,二殿下也入宮了一趟。」
武媚娘「嗯」了一聲。
「那就對了,應該是李孝不想娶韋氏女,所以讓李廉找李令安和李令華,故意在吾面前提及此事,想讓吾來阻止此事。」
張多海奇道:「許王若是不願意,應該可以直接拒絕吧,為何還要求助於您呢?」
武媚娘素手一揮:「過幾日就知道了,且靜觀其變罷。」
張多海見武媚娘閉上了眼睛,遂不再多言,慢慢退到通門附近,靜靜侍立著。
少頃,他聽到身後傳來細微的聲音,轉頭一看,原來是一名內侍正在朝他打手勢。
張多海輕手輕腳的走了過去,問:「怎麼了?」
那內侍低聲道:「少監,大理寺傳來消息,狄相公已經查清了周伯瑜的案子。」
張多海忙問詳細,那內侍全都說了。
這時,殿內傳來武媚娘的喊聲:「多海?」
張多海趕忙走了進去,見武媚娘已經坐起了身,正站在桌案前,這是要練習書法了。
張多海趕忙過去,幫武媚娘磨墨,嘴裡說道:「殿下,剛剛大理寺傳來消息,周伯瑜的案子已經查清楚了,確是他陷害飛羽班。」
武媚娘「嗯」了一聲,問道:「李孟姜可有什麼動作?」
張多海笑道:「聽說她也曾找過越王求情,不過也不知為什麼,越王入宮後,卻並未向聖人提起此事。」
武媚娘輕笑道:「陛下自然猜得到越王會來求情,肯定是想了個什麼法子,讓他開不了口。」
張多海接著道:「臨川公主又找過韋氏幫忙,不過韋氏並未答應。」
武媚娘淡淡道:「韋弘機此人最善自保,周伯瑜這次的事,陛下發了很大脾氣,韋弘機這樣的人,自然不肯蹚渾水。」
張多海道:「對了,前幾日臣聽說一個消息,紀王李慎正在入京路上,如此來看,也是臨川公主請入京,替她兒子求情了。」
此時墨水已經磨開,武媚娘拿起玉筆,腰杆站得筆直,輕輕吐納了幾次,手腕抖動,在宣紙上留下一個個秀逸挺拔的大字。
「沒用的,陛下既然讓越王開不了口,紀王更沒機會開口。他若非要管此事,只會惹怒陛下。」
武媚娘一直都想收拾臨川公主,此女雖是李氏,卻很早就站在世家派系那邊。
武媚娘知道蕭嗣業真面目後,便派人暗中調查,知道蕭嗣業暗中建立過一個派系,想要扶持四皇子李廉上位,取代太子李弘。
那個派系的核心成員,便有京兆韋氏、宇文氏、周氏。臨川公主這個周氏媳婦,也在其中。
蕭嗣業死後,他們自然放棄了計劃,武媚娘卻不打算饒過他們,只可惜因臨川公主的存在,不好下手。
武媚娘知道李治礙於情面,不會對這個姊姊動手,只能由自己來動手。
她原本就與臨川公主有私怨,當初臨川公主為了幫蕭氏,將手伸向兩個公主,便徹底得罪她了。
自那以後,她便不准臨川公主入宮,臨川公主回到長安居住後,數次申請公主府,都被她從中作梗破壞了。
臨川公主背後有紀王李慎和韋太妃,武媚娘暫時也只能給她穿穿小鞋,無法徹底收拾她。
若是這次李慎為了周伯瑜的事,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武媚娘就不需再顧忌。
所以她很樂於見到紀王入京,替周伯瑜求情。
這時,武媚娘已經寫了三十六個字,心態完全沉浸到字體、字形之中,全神貫注的盯著每一個字,在每個字下方,開始動筆。
這是她準備動筆修改的第一批三十六個字。
武媚娘這些日子翻看了無數典籍,決定從象形法和會意法進行簡化。
象形法是將字的某個部位,想像成生活中物體的形狀。會意法則是根據文字含義去解析推敲,生成底字。
武媚娘精神高度集中,凝注在每一個字上,以至於並未聽到外面傳來「聖人萬安」的聲音,也並未注意到李治走了進來。
李治瞧見她全神貫注的模樣,揮手讓所有人退下了,來到她身邊,仔細觀察她簡化的新字。
這一看下來,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來。
不過武媚娘如此努力的造字,李治若是發出笑聲,就太不尊重人了,便忍住了笑,細細觀察。
不一會,武媚娘伸筆蘸墨時,發現墨變得黏糊糊的,頭也不抬的吩咐道:「研墨!」
李治左右一看,見屋中沒有別人了,只好自己動手,用硯滴注入少許水,拿起墨條研磨起來。
武媚娘繼續寫著,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有所察覺,倏地一抬頭,只見身前磨墨之人正是李治。
她趕忙放下筆,斂衽一禮,嗔道:「陛下,您何時來的,怎麼也不告知妾身一聲。」
李治笑道:「朕看你寫的投入,就沒有打擾,改完了嗎?」
武媚娘拉著他來到桌前,臉上罕見的帶著幾分緊張之色。
「妾身暫時只改了十二個字,陛下看了莫要笑話才是。」
李治掃了一眼,笑道:「媚娘,你這個『日』字這樣改,豈不是又和甲骨文一樣了?」
武媚娘新改的『日』字,變成了一個圓,裡面加了一橫,簡化是簡化了,只是看著有點怪。
武媚娘面色微紅:「妾身只能想到這樣簡化了。」
李治笑道:「這個日字,朕看著挺好,不用再簡化了。」
這個時期的日字,跟後世的一模一樣,在李治看來已經非常簡化了,不必再改。
武媚娘改的星字更有意思,直接變成一個圓。
「媚娘,這個星字,你為何這麼改?」
武媚娘道:「妾身想著,星與日相同,只是未放光芒,中間為空,故而少去中間一橫。」
李治點點頭。
仔細一想,其實也不能怪武媚娘簡化的字古怪。
因為李治對她的要求,就是將字體簡化的更容易普及,所以她才儘量追求書寫容易。
撇開日月不談,武媚娘其他的字體簡化,其實已經非常不錯了。
比如「國」字,被她簡化為「圀」,「鳳」字,被她將中間四點改成一點。
最特別的是「尨」字,被她簡化為「龍」,和後世已經一樣了。
武媚娘覷著李治表情,見他不住點頭,心中歡喜,問:「陛下覺得妾身改的如何?」
李治忽然提起筆,在「圀」字下又寫了一個「國」字,道:「媚娘,這個字改成這樣,你覺得如何?」
武媚娘仔細打量了一會,說:「陛下,為何不去掉那一點,將中間的玉字改為王呢?」
李治緩緩道:「因為國不是一人之國,而是屬於每一個人。玉字,便是指國家之內,所有美好、珍貴的東西。每個人的一切珍視之物,都由國家保護,國家一破,玉碎家亡。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護自己的國家!」
武媚娘極為認真的聽著,顯然在細細思索李治話中的意思。
過了好半晌,她輕輕說道:「陛下,您這個字改的比妾身好,妾身沒有異議。」
兩人又一起點評了武媚娘改的其他字。
李治並未將後世的簡體字當做金科玉律,只要武媚娘改的字足夠簡潔,也符合該字的形意,他也會予以贊同。
這也大大增強了武媚娘的積極性。
兩人正討論熱切,王伏勝忽然走了進來。
「伏勝,怎麼了?」李治問。
王伏勝道:「回陛下,剛剛傳來消息,紀王入京了。」
按照大唐規制,除歲末期間,藩王並不能隨意離開封地。
不過李慎已經向李治請過旨意,請求入京參加朱雀門外的獻降大禮,李治也同意了。
故而聽到紀王入京,他並沒有太驚訝,只揮了揮手。
「朕知道了。」
(本章完)
過了好一會,高安公主一曲奏完,伸了個懶腰,目光看向窗外。
「哎,今天天氣可真不錯,風吹得人好舒服!阿姊,咱們去花園逛一下吧。」
義陽公主放下書本:「也好。」
兩女各披上一件帔帛,徑直帶著人從李廉身邊經過,仿佛當他不存在一樣。
「安兒,華兒,你們不認我這個兄長了嗎?」李廉開口道。
高安公主這才轉頭看向他,一臉誇張的捂著小嘴。
「咦,原來是四兄來了,我還以為眼花看錯了呢,畢竟像四兄這麼忙的人,哪有功夫來看我們吶!」
義陽公主斂衽一禮:「見過兄長,不知兄長來此處,有何貴幹?」
「我就是來看看你們。」李廉見她目光灼灼的盯著自己,頓時有些心虛,從腰囊摸出兩個泥偶,遞了過去。
「這是我在路上買的,拿去玩吧。」
高安公主撇了撇嘴:「兄長,您是不是還把我們當小孩子啊,這種泥偶,我們早就不愛玩了。」
李廉笑道:「好罷,是我的錯,你們現在玩什麼,下次我入宮給你們帶來。」
高安公主哼了一聲,從他手裡拿過泥偶,遞給了義陽公主一個,嘟囔道:「算了,你愛送什麼就送什麼吧,反正我們也不吃虧。」
義陽公主看了一眼手中的泥偶,目光繼續盯著李廉,道:「四兄來找我們,是有事讓我們辦吧?」
李廉突然感覺有點怕這個妹妹了,低下腦袋,道:「是的,我想讓你們幫我一個忙。」
高安公主大怒:「好哇,我就說怎麼突然想起我們,原來是有事才過來!」
便要將手中泥偶扔掉,然而扔到中途,畢竟怕傷了李廉的心,還是忍住了。
義陽公主則非常平靜,說:「兄長想要我們做什麼,儘管直言吧。」
李廉低聲道:「母親每次設宴招待宮外命婦時,不都愛帶上你們兩個嗎?我想讓你們在宴會上傳一件事,讓母親知道。」
高安公主好奇道:「何事?」
李廉道:「就說二兄與韋氏女訂了婚約,此婚約是臨川姑姑安排的。」
高安公主詫異道:「你讓我們傳這事做什麼?」
義陽公主若有所思的道:「莫不是二兄不想與韋氏女成婚?」
「哎,這是為什麼?」高安公主驚愕道。
李廉讚嘆道:「華妹,你真聰明,正是二兄委託我做這件事。」
「等會等會!」
高安公主腦袋還沒緩過勁來,想了一會,問:「就算二兄不想娶韋氏女,幹嘛讓我們在母親面前傳這消息?」
義陽公主瞥了她一眼,道:「你忘了,母親最討厭臨川姑姑,只要知道是她安排的婚事,娶的又是她母族,母親自然不會同意。」
「啊,是這樣。」高安公主恍然大悟。
義陽公主望著李廉:「兄長還有什麼吩咐嗎?」
「沒有了,華妹,你願意幫我嗎?」李廉小心翼翼的問。
義陽公主看了手中泥偶一眼,道:「看在你帶了禮物的份上,就幫你一次。」
李廉大喜:「以後我一定多來看你們,多給你們帶禮物!」
義陽公主面無表情的道:「別只會說嘴,我可不敢再輕易信你了。」
李廉笑道:「那好,你們等著瞧就是。」轉身大步離去。
待李廉離開後,高安公主看了義陽公主一眼,嘻嘻一笑:「阿姊,我還以為你會拒絕呢。」
義陽公主回到椅子上坐下,輕輕道:「你不覺得阿兄這次見面,與以前變化很大嗎?」
高安公主點頭:「聽吉阿兄說,耶耶罰他和二兄、三兄在酒樓中做了幾個月工,又罰他們去萊州給大兄幫忙,沒有變化就怪了。」
義陽公主感嘆道:「還是父親有辦法,四兄既然肯改過自新,我們身為胞妹,自然要給他一次機會了。」
高安公主笑道:「那正好,再過幾天是穀雨,按照慣例,母親肯定會宴請命婦,咱們到時候就幫四兄做好此事吧!」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六個節氣,取自「雨生百穀」之意。
倘若這一日前後,降水量充足,通常預示著今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故而每年穀雨時分,武媚娘都會召集眾命婦入宮,帶著她們去嫘祖廟禱告一番,再舉辦宴會。
這天上午,義陽公主和高安公主來到紫雲閣,與眾命婦匯合,隨後跟著武媚娘,一起去嫘祖廟禱告。
一個多時辰後,禱告完畢,眾婦人朝紫雲閣返回。
歸途中,高安公主和義陽公主趁武媚娘與新城公主說話時,走到兩人附近,談論著李孝與韋氏女的婚事。
武媚娘只看了兩人一眼,並未多問,新城公主卻被吸引了注意力,向兩人詢問起此事。
問清楚後,新城公主微微一笑:「嫂子,看來二郎要比大郎先成婚了。」
武媚娘淡淡道:「那韋氏女還未及笄,就算成婚,也要再過兩年,沒那麼快。」
新城公主道:「那倒也是。」
高安公主和義陽公主見武皇后反應平靜,心中都暗叫不好,感覺事情要糟。
她們自然不會想到,武媚娘早就知道了李孝與韋氏女的婚事,故而反應平平。
去年李治因為鄭才人割腕的事,便曾責怪過武媚娘,沒有對幾位皇子的教育上心。
自那之後,武媚娘便命人調查了三人的一些情況,這其中就包括了李孝與韋氏女的婚事。
鄭才人也確實沒猜錯,武媚娘對這樁婚事很不滿意,不過她城府很深,並未表露半分。
既然韋氏女還未及笄,此事也不必急,等找到機會後,她自然會破壞。
倒是義陽公主與高安公主的反應,讓她起了疑心,尤其是高安公主似乎一直在偷偷看她。
宴會結束後,武媚娘回到立政殿,吩咐道:「去查一下,這幾日許王是否入宮,去過公主院。」
張多海領命去了。
一個時辰不到,便查清楚了,許王李孝並未去過公主院,倒是幾日前,雍王李廉去過一趟。
武媚娘側躺在錦榻上,淡淡道:「吾沒記錯的話,雍王已經許久沒有去找過他這兩個胞妹吧。」
張多海道:「是的,自打出宮開府,就未去過。」
武媚娘眯著眼道:「許王最近經常與雍王走動吧?」
張多海道:「確是如此,三位殿下回到長安後,便經常竄門走動,關係親密。對了,就在三殿下入宮的前一天,二殿下也入宮了一趟。」
武媚娘「嗯」了一聲。
「那就對了,應該是李孝不想娶韋氏女,所以讓李廉找李令安和李令華,故意在吾面前提及此事,想讓吾來阻止此事。」
張多海奇道:「許王若是不願意,應該可以直接拒絕吧,為何還要求助於您呢?」
武媚娘素手一揮:「過幾日就知道了,且靜觀其變罷。」
張多海見武媚娘閉上了眼睛,遂不再多言,慢慢退到通門附近,靜靜侍立著。
少頃,他聽到身後傳來細微的聲音,轉頭一看,原來是一名內侍正在朝他打手勢。
張多海輕手輕腳的走了過去,問:「怎麼了?」
那內侍低聲道:「少監,大理寺傳來消息,狄相公已經查清了周伯瑜的案子。」
張多海忙問詳細,那內侍全都說了。
這時,殿內傳來武媚娘的喊聲:「多海?」
張多海趕忙走了進去,見武媚娘已經坐起了身,正站在桌案前,這是要練習書法了。
張多海趕忙過去,幫武媚娘磨墨,嘴裡說道:「殿下,剛剛大理寺傳來消息,周伯瑜的案子已經查清楚了,確是他陷害飛羽班。」
武媚娘「嗯」了一聲,問道:「李孟姜可有什麼動作?」
張多海笑道:「聽說她也曾找過越王求情,不過也不知為什麼,越王入宮後,卻並未向聖人提起此事。」
武媚娘輕笑道:「陛下自然猜得到越王會來求情,肯定是想了個什麼法子,讓他開不了口。」
張多海接著道:「臨川公主又找過韋氏幫忙,不過韋氏並未答應。」
武媚娘淡淡道:「韋弘機此人最善自保,周伯瑜這次的事,陛下發了很大脾氣,韋弘機這樣的人,自然不肯蹚渾水。」
張多海道:「對了,前幾日臣聽說一個消息,紀王李慎正在入京路上,如此來看,也是臨川公主請入京,替她兒子求情了。」
此時墨水已經磨開,武媚娘拿起玉筆,腰杆站得筆直,輕輕吐納了幾次,手腕抖動,在宣紙上留下一個個秀逸挺拔的大字。
「沒用的,陛下既然讓越王開不了口,紀王更沒機會開口。他若非要管此事,只會惹怒陛下。」
武媚娘一直都想收拾臨川公主,此女雖是李氏,卻很早就站在世家派系那邊。
武媚娘知道蕭嗣業真面目後,便派人暗中調查,知道蕭嗣業暗中建立過一個派系,想要扶持四皇子李廉上位,取代太子李弘。
那個派系的核心成員,便有京兆韋氏、宇文氏、周氏。臨川公主這個周氏媳婦,也在其中。
蕭嗣業死後,他們自然放棄了計劃,武媚娘卻不打算饒過他們,只可惜因臨川公主的存在,不好下手。
武媚娘知道李治礙於情面,不會對這個姊姊動手,只能由自己來動手。
她原本就與臨川公主有私怨,當初臨川公主為了幫蕭氏,將手伸向兩個公主,便徹底得罪她了。
自那以後,她便不准臨川公主入宮,臨川公主回到長安居住後,數次申請公主府,都被她從中作梗破壞了。
臨川公主背後有紀王李慎和韋太妃,武媚娘暫時也只能給她穿穿小鞋,無法徹底收拾她。
若是這次李慎為了周伯瑜的事,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武媚娘就不需再顧忌。
所以她很樂於見到紀王入京,替周伯瑜求情。
這時,武媚娘已經寫了三十六個字,心態完全沉浸到字體、字形之中,全神貫注的盯著每一個字,在每個字下方,開始動筆。
這是她準備動筆修改的第一批三十六個字。
武媚娘這些日子翻看了無數典籍,決定從象形法和會意法進行簡化。
象形法是將字的某個部位,想像成生活中物體的形狀。會意法則是根據文字含義去解析推敲,生成底字。
武媚娘精神高度集中,凝注在每一個字上,以至於並未聽到外面傳來「聖人萬安」的聲音,也並未注意到李治走了進來。
李治瞧見她全神貫注的模樣,揮手讓所有人退下了,來到她身邊,仔細觀察她簡化的新字。
這一看下來,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來。
不過武媚娘如此努力的造字,李治若是發出笑聲,就太不尊重人了,便忍住了笑,細細觀察。
不一會,武媚娘伸筆蘸墨時,發現墨變得黏糊糊的,頭也不抬的吩咐道:「研墨!」
李治左右一看,見屋中沒有別人了,只好自己動手,用硯滴注入少許水,拿起墨條研磨起來。
武媚娘繼續寫著,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有所察覺,倏地一抬頭,只見身前磨墨之人正是李治。
她趕忙放下筆,斂衽一禮,嗔道:「陛下,您何時來的,怎麼也不告知妾身一聲。」
李治笑道:「朕看你寫的投入,就沒有打擾,改完了嗎?」
武媚娘拉著他來到桌前,臉上罕見的帶著幾分緊張之色。
「妾身暫時只改了十二個字,陛下看了莫要笑話才是。」
李治掃了一眼,笑道:「媚娘,你這個『日』字這樣改,豈不是又和甲骨文一樣了?」
武媚娘新改的『日』字,變成了一個圓,裡面加了一橫,簡化是簡化了,只是看著有點怪。
武媚娘面色微紅:「妾身只能想到這樣簡化了。」
李治笑道:「這個日字,朕看著挺好,不用再簡化了。」
這個時期的日字,跟後世的一模一樣,在李治看來已經非常簡化了,不必再改。
武媚娘改的星字更有意思,直接變成一個圓。
「媚娘,這個星字,你為何這麼改?」
武媚娘道:「妾身想著,星與日相同,只是未放光芒,中間為空,故而少去中間一橫。」
李治點點頭。
仔細一想,其實也不能怪武媚娘簡化的字古怪。
因為李治對她的要求,就是將字體簡化的更容易普及,所以她才儘量追求書寫容易。
撇開日月不談,武媚娘其他的字體簡化,其實已經非常不錯了。
比如「國」字,被她簡化為「圀」,「鳳」字,被她將中間四點改成一點。
最特別的是「尨」字,被她簡化為「龍」,和後世已經一樣了。
武媚娘覷著李治表情,見他不住點頭,心中歡喜,問:「陛下覺得妾身改的如何?」
李治忽然提起筆,在「圀」字下又寫了一個「國」字,道:「媚娘,這個字改成這樣,你覺得如何?」
武媚娘仔細打量了一會,說:「陛下,為何不去掉那一點,將中間的玉字改為王呢?」
李治緩緩道:「因為國不是一人之國,而是屬於每一個人。玉字,便是指國家之內,所有美好、珍貴的東西。每個人的一切珍視之物,都由國家保護,國家一破,玉碎家亡。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護自己的國家!」
武媚娘極為認真的聽著,顯然在細細思索李治話中的意思。
過了好半晌,她輕輕說道:「陛下,您這個字改的比妾身好,妾身沒有異議。」
兩人又一起點評了武媚娘改的其他字。
李治並未將後世的簡體字當做金科玉律,只要武媚娘改的字足夠簡潔,也符合該字的形意,他也會予以贊同。
這也大大增強了武媚娘的積極性。
兩人正討論熱切,王伏勝忽然走了進來。
「伏勝,怎麼了?」李治問。
王伏勝道:「回陛下,剛剛傳來消息,紀王入京了。」
按照大唐規制,除歲末期間,藩王並不能隨意離開封地。
不過李慎已經向李治請過旨意,請求入京參加朱雀門外的獻降大禮,李治也同意了。
故而聽到紀王入京,他並沒有太驚訝,只揮了揮手。
「朕知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