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聖人大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45章 聖人大怒

  李廉的計劃非常奏效,墨佳軒作為內領府暗樁,到處都是暗門密室。

  李孝與周伯瑜身份特殊,他們談話的那間屋子裡,就有一間暗門,門中躲著一名密探,將兩人的談話全部偷聽去了。

  那密探匯報給雪娘後,雪娘親自去了禁苑內領衛總署,將情況跟王及善說了。

  王及善聽到內領府成為周伯瑜報復飛羽班的工具,頓時大怒,派出一支精幹小隊,前往冀州調查。

  不到數日,便調查清楚了,冀州情況與周伯瑜、李孝二人談話的內容,完全吻合!

  王及善當即前往甘露殿,向李治匯報此事,甚至將周伯瑜說的每一句話,都詳細說了。

  李治聽了後,果然大怒,道:「他真是這麼說的?」

  王及善沉聲道:「這是臣手下密探,親耳聽到,陛下可召許王殿下詢問。」

  李治聽他如此說,便再無懷疑,緩緩道:「周伯瑜雖是朕的外甥,但他竟如此藐視律法,仗勢欺人,朕絕不姑息,按律處置吧。」

  王及善道:「陛下,此事是否轉交大理寺,更為妥當?」

  李治聽到此話,忽然想到一事。

  「你說孝兒與周伯瑜的談話,是在墨佳軒?」

  「正是。」

  李治眯著眼道:「由此可見,孝兒已經知道了墨佳軒是內領府暗樁,他故意在那裡談話,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

  王及善道:「臣也是這樣想,二殿下心思聰慧,令人佩服。」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既然如此,朕會讓大理寺按律法抓捕周伯瑜。不過,你們內領府平白無故抓錯了人,也要向飛羽班致歉補償。類似的事情,可不能再發生了。」

  王及善低下頭,道:「臣慚愧,臣這就將情況告訴大理寺,將案子轉移給他們。臣也會親自向飛羽班的人表示歉意。」

  李治揮了揮手,讓他退下了,隨後下了一道旨意,讓大理寺立刻抓捕周伯瑜審問。

  處理完此事後,李治繼續忙碌遼東之事。

  高句麗的戰事雖然結束了,卻還有一大攤子的事需要他處理。

  其中最令李治猶豫不定的是對倭國的處置。

  倭國偷襲隼州,這是一個極好的口實,可以趁機揮師南下,攻打倭國本島,不說全部占據,至少也可以吞併長門和石見。

  這兩處地方的銀礦最多,如今大唐經濟發展過快,民間銅錢不足,正需要白銀來緩解民間對貨幣的需求。

  李治早就在盤算著找個機會,打下這兩個地方。

  然而高句麗剛打下不久,立刻調兵離開,本地的扶餘人有可能掀起復國運動。

  與倭國相比,高句麗的重要性肯定更重要,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果不從高句麗調兵南下,直接用隼州的軍隊攻打倭國呢?

  這個辦法也不可行。

  因為倭國被劉仁願擊退後,中大兄的軍隊,便一直駐紮在長門,與隼州隔著馬關海峽。

  劉仁願的唐軍數量太少,自保有餘,要想攻占長門,難度非常大。

  可若是不攻打倭國,那便有損大唐威名,這也讓李治感到為難。

  思來想去,眼下倒是還有一個辦法。

  可以先等一等,等熊津都督府的軍隊撤回百濟地,用熊津都督府和隼州都督府的兵力,聯手攻打本州,擊敗中大兄的軍隊就輕而易舉了。

  不過,這個法子可行是可行,卻不能馬上施為。

  因為高句麗投降的軍隊太多了,甚至比唐軍還多,這個時候調走唐軍,可能局勢會出現變化。

  李治已經下了命令,將高句麗軍隊裁撤到五萬,再遷移大量的扶餘人,到河南和淮南,降低他們作亂的可能性。

  等高句麗局勢穩定一些,再讓熊津都督府的唐軍第一個撤出,便可以完成下一個作戰計劃了。

  正當李治思索時,王伏勝來到旁邊,低聲道:「陛下,上官相公和閻相公求見。」

  李治心知二人是為高句麗的事宜,揮手宣他們覲見。

  兩人入殿之後,敘了君臣禮,上官儀上奏道:「陛下,這是我等擬定的安東都護府冊封名單和遷調名單。」

  李治接過一看,這上面幾乎將高句麗歸降的官員,都做了冊封。

  比如第一功臣泉男生,被冊封卞國公,擔任帶方都督,能夠留在高句麗繼續治理。

  高寶藏因為投降速度快,地位也較高,雖未立什麼功勞,為了穩定高句麗,大臣們也表奏他為朝鮮王、安東都護府副都護。

  比泉男生的職位更高。

  李治看完後,搖了搖頭,道:「高寶藏的冊封不妥。」

  上官儀忙問:「陛下是覺得冊封他為朝鮮王不妥嗎?」

  李治搖頭道:「不,朝鮮王只是一個虛名,冊封他為朝鮮王,可以降低高句麗百姓的抵抗之心,這並無不妥,不過此人不能留在高句麗。」

  閻立本道:「陛下,據李公的上奏,那高寶藏是一個懦弱無能之人,縱然留在高句麗,應該也沒有謀逆的膽子和能力。」

  「不,朕卻覺得,他很可能會叛唐復高。」李治反對道。

  他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在他小本子記錄中,高寶藏降唐之後,想要背叛大唐,復辟高句麗。

  相比之下,泉男生和泉男產兄弟,卻從未有過謀反行為。

  閻立本皺眉道:「陛下為何認為他要叛唐呢?」

  李治正琢磨著怎麼解釋,上官儀便道:「其實仔細一想,也不難理解,正因高寶藏性格懦弱,毫無主見,所以很易受他人蠱惑,做出愚蠢之事!」

  李治道:「不錯,上官卿之言有理。」

  閻立本見此,便不再多問。

  李治繼續瀏覽奏疏,看了不一會,眉頭又皺緊了。

  設立安東都護府,劃分五大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這沒有問題。

  然而群臣們提議讓薛仁貴擔任大都護,卻並不合李治的心思。

  「這安東大都護的位置,朕看還是讓劉仁軌擔任吧。」李治說道。

  上官儀聽了後,吃了一驚。

  上午政事堂議政時,也有人提議劉仁軌擔任安東都護,被他一力否決。

  在他看來,高句麗已經打下了,營州都督府便完成了設立使命。

  劉仁軌這個營州都督也可以功成身退,回到長安拜相了。

  皇帝卻想繼續任用劉仁軌當安東大都護,難道是不願劉仁軌回京拜相?

  「陛下,上次我等上奏,提議讓薛大將軍擔任安東大都護,您不是同意嗎?」他謹慎的詢問道。

  李治點頭道:「不錯,朕當時是同意了,不過後來一想,薛仁貴雖是一員猛將,然而威震四方有餘,卻不善於牧治地方。」

  當初打下吐蕃時,薛仁貴便負責穩定吐蕃局勢,結果做的並不好。

  後來李治把他調回,讓王玄策輔助蘇定方,這才穩定了吐蕃局勢。

  閻立本附議道:「臣也支持讓劉都督擔任安東都護!」

  他原本就反對薛仁貴這種武將留守安東,認為他們容易驕縱誤事,傾向於讓劉仁軌這種文官,擔任地方都護。

  只是怕上官儀、劉仁軌等人誤會他,以為他說這番話,是不願劉仁軌回京拜相,這才沒有堅持。

  此時見皇帝也是這般想法,自然無需顧忌。

  閻立本又接著道:「劉都督文武兼備,在處理契丹戰後治理上,展現出極高明的手段,調和了各族之間的不和,兼顧各方訴求,是最佳人選。」

  上官儀聽他如此稱讚劉仁軌,也不好再反對了,只問:「陛下,那劉都督擔任安東都護,薛大將軍可是跟隨李大總管回朝嗎?」

  李治道:「是的,朕已經向他下了旨意。」

  唐軍打了勝仗,都會有一個獻捷儀式的傳統。

  李勣、程知節、尉遲恭等老將,已經帶著一班俘虜和戰利品,正在返回長安的路上。

  上官儀見皇帝連旨意都下了,再議論此事,純屬浪費時間,便換了一個話題。

  「陛下,這次的獻降地點,是否要定在昭陵?」

  李治擺手道:「不必大費周章了,就在朱雀門外,讓我大唐百姓們也共享盛事!」

  上官儀領了旨。

  閻立本又問:「陛下,倭國在我軍攻打高句麗時,突襲隼州,是否要讓兵部議定一個懲處的方案。」

  李治抬手道:「此事不急,先將高句麗的局面穩定住了,再報復倭國不遲。高句麗民眾的遷移事宜,需得抓緊進行。」

  閻立本道:「是。」

  兩人又匯報了幾件事,李治也都做了處置,兩人便告退離去了。

  此時已經過了正午,四月時節,正是春意盎然之時,李治前往臨湖殿用午膳。

  膳後,小睡片刻。

  剛一睡醒,王伏勝便來到身邊,遞給李治一塊打濕的絲巾,道:「陛下,越王殿下求見,正在寢殿候著。」

  李治一邊洗臉,一邊說道:「他來做什麼?」

  王伏勝道:「臣琢磨著,應該與周伯瑜有關。」

  李治眉頭一皺。

  周伯瑜的母親臨川公主,是李慎的胞妹,李貞又與李慎關係極佳,李慎不在長安,那麼李貞肯定會特別關照周伯瑜。

  李治剛下旨讓大理寺抓周伯瑜,李貞就來求見,顯然是來求情的。

  李治對李貞頗為看重,若是他來求情,自己直接拒絕,未免太不留情面。

  想到此處,李治朝王伏勝交代了幾句,隨後朝禁苑而去。

  甘露殿,寢殿內,李貞正坐在椅子上等候。

  他是藩王中最受皇帝看重之人,李治曾下了特旨,他進宮覲見,可在寢殿候見。

  等了不一會,內侍小樓來到寢殿。

  「越王殿下,陛下宣您覲見。」

  李貞點點頭,跟著小樓一路來到後宮,穿過臨湖殿,一路向北,很快來到了玄武門前。

  「陛下在禁苑?」李貞詫異道。

  小樓道:「是的呢,陛下上午聽了內領府王大將軍的一份奏告,就去禁苑狩獵去了。」

  李貞跟著小樓,穿過玄武門,來到禁苑一片林子外。

  林外入口處,站著一堆內侍和宮人。

  地上擺了許多獵物,看來皇帝今天狩獵狀態不錯,收穫頗豐。

  李貞暗暗點頭,他今天是過來求情的,皇帝若是心情好,他求情成功的機會也更大一些。

  這時,只聽馬蹄聲響,幾名騎手架著一隻小鹿出來了,那小鹿身上,竟插了三支箭矢。

  王伏勝也騎著馬,跟在眾騎手後面。

  他臉色似乎不太好,翻身下馬後,尖聲吩咐道:「都愣著做什麼,還不快將箭矢都拔出來。」

  越王快步走了過去,朝王伏勝見了禮,道:「王大監,陛下還在林子裡狩獵嗎?」

  王伏勝躬身回了禮,嘆道:「可不是嗎?都狩了兩個多時辰,也不愛惜龍體,我去勸說了幾句,就被陛下給趕出來啦。」

  越王愣道:「陛下心情不好嗎?」

  王伏勝指了指那隻小鹿。

  「您瞧啊,陛下在一支獵物上射了三支箭,這可不是第一支沒射死,而是射死後,又補了兩箭。由此您就該瞧出來,陛下今日心情壞極了。」

  越王暗暗叫苦,問:「是何人惹陛下不痛快?」

  王伏勝將他拉到一邊,小聲道:「周伯瑜這個人,您知道嗎?」

  越王心中一咯噔,道:「知道啊,他是十姊的兒子,他怎麼了?」

  王伏勝道:「唉,這位小郎君和許王殿下曾犯下一件事……」

  將周伯瑜為了鬥雞,偷走飛羽班雞的事說了,又說李孝拉著周伯瑜,向飛羽班的人道歉。

  此事過後,周伯瑜派人報復飛羽班,誣陷飛羽班的人是燕山會成員,導致他們被內領府給抓起來了。

  越王急問:「此事查清楚了嗎?」

  王伏勝道:「若是沒查清楚,陛下也不會發這麼大脾氣了。內領府查的一清二楚,還聽到周郎君與許王殿下的談話,陛下這才讓大理寺複查!」

  越王問:「周伯瑜與許王談什麼了?」

  王伏勝便將周伯瑜說過的那些話,全部轉述給了李貞。

  李貞聽完後,頓時露出惱怒之色。

  周伯瑜小小年紀,竟如此暴虐驕橫,此等作風,豈不是和那些叔字輩親王一樣了?

  他平生最看不慣滕王、虢王那種仗勢欺人的行為,當即決定不再管此事了。

  半個時辰後,李治騎著馬出了林子,問李貞找他何事。

  李貞絕口不提周伯瑜之事,說了幾句閒話,便告退出宮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