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舉朝共慶!
第437章 舉朝共慶!
趙持滿走的是一條最偏遠的路線,一路上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山道上茫茫一片,就算有地圖,也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這個時候,程務挺在吐蕃的經歷便派上用場,他通過星象結合手中地圖,很快繞出茫茫群山,追到了蒼岩城。
蒼岩城是一座小土城,估計高句麗也沒想到唐軍會來攻打這麼偏僻的城池,故而城牆修得又低又矮。
寒風刺骨,明黃色的唐軍戰旗,在城牆上隨風飄蕩。
派人去城牆下一問,這座城池也已經被唐軍攻下,趙持滿只留了五百唐軍駐守,便繼續朝著前方進軍了。
程務挺繼續向東南方向追擊,兩日之後,終於在一條河邊追上了大軍。
然而令程務挺驚訝的是,趙持滿竟然並不在營中,向留守的副將詢問,副將竟不肯告訴他!
程務挺強忍著怒氣,說道:「我是奉李大總管之命,前來與趙將軍匯合,還請告訴我趙將軍的下落!」
那副將道:「趙將軍有令,讓我們在這裡等他,還特意囑咐,不能將行蹤泄露出去!」
程務挺沉聲道:「這場戰爭何等重要,趙將軍扔下大軍,獨自一人離開,這豈是為將之人該有的行為?」
那副將道:「我們趙將軍怎麼打仗,自有他的考量,程將軍說話注意點!」
程務挺身後的武敏之頓時大怒,道:「我家程將軍協助薛仁貴大將軍攻打吐蕃時,你們趙將軍還是涼州一介白身呢!」
那副將頓時也怒了,道:「那是趙將軍沒機會上吐蕃戰場,不然一樣能立功!」
眼瞧著雙方要爭起來,程務挺伸手攔住武敏之,朝那副將拱手道:「那我在營中等候便是,還請幫我安排一個營帳。」
不一會,程務挺一行人,被安排在一個大帳篷里。
武敏之哼道:「程兄,這幫軍士狗眼看人低,你剛才怎麼不讓我罵他們幾句?」
程務挺掃了他一眼,道:「罵他做什麼,你不覺得他的態度很有意思嗎?」
武敏之愣道:「怎麼說?」
程務挺道:「趙持滿是第一次帶兵,這麼快就讓手下將士如此擁戴他,這便說明他的能耐。」
武敏之一點頭,道:「這麼一說,還真是。」
程務挺道:「我原先還想,趙持滿能進軍神速,是因為他攻打的城池,都非堅城,如今來看,他確有帶兵之能。」
武敏之皺眉道:「可他將大軍扔在這裡,人卻跑的無影無蹤,這也算帶兵有方?」
程務挺想了想,道:「我想應該是出了什麼緊急之事。」
「緊急事?」
程務挺道:「你想,這處營寨的位置,並非最佳地點,我們來時經過的那處山腳,距離只有一里,依山傍水,才是紮營的最佳位置,趙持滿為何在此處紮營?」
武敏之道:「這不正說明他不會帶兵嗎?」
程務挺搖頭道:「不,趙持滿與姜恪齊名,不會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剛才經過馬廄時,你可注意到,軍中的戰馬都不見了。」
他們來找趙持滿之前,對這路大軍的情況已非常了解,知道有一千騎兵。
武敏之回想了一下,一拍大腿,道:「不錯,確實沒有看到戰馬!」
程務挺道:「所以我想是這樣的,趙將軍帶兵來到此處時,忽然得到一個緊急消息,於是命大軍原地紮營,帶著騎兵離開了。」
「那會是什麼緊急消息呢?」武敏之問。
程務挺搖頭道:「那就猜不出來了。」
……
石城以東二十里,某一處山谷內,鄭仁泰坐在一塊大青石頭上,身前插著一柄大刀,滿臉血污,頭髮蓬亂,顯得非常狼狽。
這處山谷十分狹窄,頭頂天空被夾成一條縫隙,士兵們擠在峽谷內,神情都顯得很沮喪。
這時,韋待價從峽谷一頭走了過來,朝鄭仁泰道:「將軍,他們在出口處修建工事,看來是想堵住出口,讓咱們活活餓死!」
鄭仁泰冷冷道:「不,他們是想讓我們又疲又餓,然後再來招降我們,給其他幾路唐軍,造成心理打擊!」
韋待價咬牙道:「都怪末將貪功冒進,這才中了敵人的埋伏!」
鄭仁泰搖頭道:「這不怪你,是我讓你全速進軍,指揮失誤,才讓弟兄們陷此窘境。」
鄭仁泰這一路大軍自出征後,便處處落後別人一步。
攻打建安城時,因為薛仁貴和趙持滿行軍迅速,敵人自己撤退了。
後面幾座城池也都是如此,敵軍是因為另外兩路大軍的神勇,被迫後撤,並非鄭仁泰的功勞。
故而他一路雖是高歌挺進,心中卻極為憋悶,很想儘快打一場真正的勝仗,以免惹人恥笑。
結果大軍來到石城外時,敵人竟然又撤退了。
石城是一座極為堅固的山城,敵人竟如此輕易放棄,不用想,又是因為薛仁貴和趙持滿兩路軍的原因!
鄭仁泰再也忍不住了,沒有在石城休整,率領大軍一路急行,打算追上敵人撤退的部隊,打一個追擊戰!
誰知,追到這處山谷時,竟中了敵人的伏擊。
此處地形太過險峻,唐軍被山谷逼成了一字長龍,兵力無法展開,很快被堵在了峽谷之中,進退不得。
韋待價將手中步槊在地上重重一插,道:「將軍,不如衝出去,跟他們拼死一搏吧?」
鄭仁泰搖頭道:「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都沖不出去,只會導致士氣越來越低,再等等。」
韋待價急道:「等什麼?」
鄭仁泰道:「混戰之時,我看到一支小隊衝出包圍,他們應該會將消息帶出去,等薛仁貴或趙持滿派兵救援,我們再行衝鋒,如此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韋待價抬頭望著逼仄的山谷,狹窄的天空,道:「如果沒有援軍呢?」
鄭仁泰沒有回答,若是沒有援軍,這兩萬大軍只有一個下場,全軍覆沒。
天色越來越暗了,鄭仁泰雖讓大家養精蓄銳,可這種情況下,誰還能安穩休息呢?
此時已到了十一月,夜晚格外寒冷,山谷之中又無法紮營帳,士兵們只能穿著冰冷的盔甲,蜷縮在地上,瑟瑟發抖。
鄭仁泰根本睡不著,他此刻唯一還能做的,就是四處巡視,安撫著士兵們的情緒。
一陣風吹來,風聲之中,夾雜著微弱的嘶喊聲,似乎還有刀兵之聲。
鄭仁泰耳朵像兔子一樣動了動,朝身邊一名將士問:「你聽到什麼聲音沒有?」
那將士愣道:「沒有啊!」
就在這時,韋待價快步奔來,走的太急,還被睡在地上的士兵給絆了一跤。
他趕忙爬起身,欣喜的道:「將軍,斥候來報,谷西出口處的敵軍,似乎有些混亂!」
無緣無故,敵軍不可能混亂,而且還是夜晚。
那麼只有一個解釋,援軍來了,故而敵軍急忙調動,這才出現混亂!
鄭仁泰聽了後,竟還能沉住氣,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道:「傳令全軍,準備從西谷突圍!」
鄭仁泰手持長柄斬馬刀,腰佩環首刀,率領士兵們聚攏在西谷出口處,士兵們全都穿上了鎧甲,站在此處,已能隱隱聽到外面傳來刀兵聲。
不會錯,果然有援軍來支援了!
鄭仁泰一聲令下,手持盾牌的一支小隊,率先沖了出去,外面頓時傳來嗖嗖嗖的弓箭聲。
鄭仁泰只聽弓箭聲響,就知道敵人的包圍果然出現了鬆動,尤其是西南方向的弓箭聲,最為稀疏。
「韋副總管,你率領步槊隊,從西南方向衝鋒,務必沖開一條口子!」
韋待價大聲道:「是!」手持步槊,率領一支兩百人的營隊,朝著谷口沖了出去。
鄭仁泰傾聽著外面喊殺聲的變化,判斷著局勢,一道道軍令有條不紊的下達出去。
唐軍都擠在山谷里,若是一起衝出去,只會造成混亂。
所以需要一支支營隊有序衝出,慢慢將敵人頂開,騰出空間,才能讓更多軍士衝出山谷。
韋待價的步槊營就像一柄鋼刀,成功的刺穿敵人防線。
他能如此順利,是因為趙持滿率領一支騎兵隊,正在東南方向衝殺!
韋待價撕開口子後,山谷入口處,被唐軍生生頂出一個扇形的空間來。
不過敵人反撲之勢很強,想要將唐軍給頂回去。
夜色一片漆黑,很難看清敵人和友方,不過也不需要判斷,唐軍的任務就是向外沖,高句麗軍的任務就是往回頂。
最前線短兵相接的敵我雙方,都是拿自己的身軀,朝著對方的兵刃上衝過去。
身後的唐軍不斷嘶吼著吶喊!
頂住!頂住!
一名唐軍被標槍刺穿了左臉頰,依然緊緊抓著步槊,身體前傾,朝前一步步走著,強忍著頭顱被越刺越深的劇痛!
唐軍便是憑著這種頑強的戰鬥意志,又生生頂出一小片空間。
鄭仁泰趕忙又派出一支弓兵營,這群弓兵連射了三輪箭。
前方高句麗軍傳來的壓力頓時驟減,又有一支唐軍小隊撕開一道口子,高句麗軍開始慢慢後退。
戰鬥一直持續到天明,唐軍已有三分之一的軍隊衝出山谷。
高句麗軍見敗局已定,從另一條山谷小道撤走了。
鄭仁泰吃了一次虧,也不敢再追擊了,命令大軍排好陣列拒守,讓剩餘的唐軍能夠撤出山谷。
此時,山谷東路出口,紅日初升,照在一顆大光頭上,顯得格外的鋥亮。
這次伏擊鄭仁泰的高句麗主將,正是信誠。
他投靠泉男建後,便主動請命,帶著平壤城附近的三萬本部人馬,與原遼東城守軍換了防。
這也沒辦法,泉男建因他放走泉男生的行為,對他並不信任,更不允許信誠這三萬人馬,繼續留在平壤附近。
信誠非常識趣,所以主動提出前往前線。
對他來說,先擊退唐軍,才是重中之重,至於莫離支之爭,可以先放在一邊。
信誠這一戰,充分利用了唐軍四路並進的缺點,誘使鄭仁泰心態失衡,引他輕兵冒進,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只可惜,唐軍增援速度太快。
若是再拖上一兩天,縱然援兵到了,峽谷中的唐軍也早已筋疲力竭,無力再衝出來。
信誠旁邊有一名青年將領,是他兒子信義,他說道:「父親,唐軍援兵不過一千騎,我們繞過山谷,與谷西軍隊合圍,未必就會輸,您為何下令撤軍?」
信誠看了他一眼,沉聲道:「我們能打贏這場伏擊,利用的是地勢,不代表我們戰力強於唐軍。當年契苾何力憑八百騎兵,擊破我數萬大軍,你以為唐軍鐵騎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信義咬牙道:「那是當年的領兵將領無能,我就不信,我麾下的五千具裝騎兵,會打不過一千唐軍!」
信誠正要說話,忽聽馬蹄聲響,轉頭一看,一名傳令兵奔馳而來,帶來了泉男建的調令。
信誠看完之後,仰天長嘆一聲。
「果然是無力回天嗎?」
信義變色道:「父親,出什麼事了嗎?」
信誠苦笑道:「安市城、烏骨城都被唐軍攻破,莫離支調我回平壤駐守!」
信義失聲道:「什麼,烏骨城不提,安市城怎麼會丟?守城將領不是乙支辰嗎,唐軍兩個老將而已,他怎麼會輸?」
信誠搖頭道:「我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不必多言,烏骨城既然丟了,薛仁貴隨時可能抄我們後路,快走!」
聽到「薛仁貴」三個字,信義後背一涼,也不嘴硬了,當即跟著信誠,整軍朝著鴨綠江而去!
唐軍攻破烏骨城和安市城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長安,朝野都為之一震。
薛仁貴攻破烏骨城,大家還覺得正常。
可契苾何力、程名振這兩個老將,竟然這麼快攻破安市城,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意外之喜!
當初太宗皇帝帶領眾多文武官員,被堵在安市城外,無法寸進,如今終於攻破這座城池,凡是參與過二十年前高句麗之戰的朝臣,都為之鼓舞歡慶。
就連長孫無忌得知此事後,也在家中蹈秦王破陣曲,抒發心中喜悅之情!
消息同樣傳到了後宮。
徐槿聽說後,作了一首名為「戰勝歌」的詩詞,命人拿來給李治看。
李治正在甘露殿欣賞時,有下人來報,說鄭貴妃請他過去。
李治知道她是為鄭仁泰的事。
這次鄭仁泰打了敗仗,險些全軍覆沒。
若不是薛仁貴、契苾何力、程名振打了勝仗,掩蓋了他這場敗仗的影響,李治必定會嚴懲。
如今,既然安市城都打下來,接下來的局面,基本上已經穩了。
李治便沒有問罪撤職,而是下旨讓鄭仁泰戴罪立功。
來到薰風殿,鄭貴妃果然帶著人跪在殿門口,向李治請罪。
李治笑道:「是鄭仁泰打了敗仗,關你什麼事,起來吧。」將她拉了起來。
入殿後,鄭貴妃先跳了一支破陣曲,向李治慶賀前方大捷的消息。
她平時素喜靜舞,今日跳這種雄渾磅礴的舞蹈,倒也別有一番風味,足見暗中早已習練多時。
舞畢,鄭貴妃坐在李治旁邊,問起前線戰事的詳情。
上午武媚娘已經問過一次了,李治心情舒暢,也不覺煩,耐著性子,又跟她說了一遍。
薛仁貴打烏骨城比較容易,因為打赤峰城時,烏骨城的援軍,已經被薛仁貴消滅了一萬。
烏骨城中守軍士氣很低。
薛仁貴駐紮在城外,命令工兵砍樹造攻城器械,烏骨城守軍龜縮城中,連騷擾都不敢。
做好器械後,薛仁貴親自率軍攻城,先一箭射斷了烏骨城上的高句麗旗幟,隨即命十六支敢死隊,架著雲梯衝鋒。
攻城的第一天,唐軍便奮勇無比,一名叫李慕唐的年輕軍士,第一個攀上了城牆,其他唐軍也士氣如虹,不畏生死,一日之內,唐軍就攻破了烏骨城。
安市城的攻打,則更加戲劇化一些。
原本契苾何力和程名振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攻打。
不料攻城的第五天,城中一個叫梁代春的將領,趁夜射出書信,表示願意歸附大唐,獻上安市城。
雙方約好獻城時間,子夜過半,城門果然打開,程名振親自率領一支唐軍進城。
剛進了數百人,城門陡然關閉,箭如雨下,射向程名振等入城的唐軍。
卻不料,程名振早有防備,士兵們身上都帶著大盾,一邊頂住敵人弓箭,一邊回身奪取城門。
城外的唐軍也開始配合攻城,在城內唐軍奮力配合下,終於拿下了安市城,不過進城的數百唐軍,也死傷大半。
程名振再次顯示出自己的老當益壯,身中四箭,依然奮勇殺到最後。
鄭貴妃聽到此處,急問:「陛下,程老將軍沒事吧?」
李治笑道:「放心吧,四支箭都沒有射中要害,並無大礙,他還吵著要繼續帶兵殺入平壤城呢,被李勣給強行卸下職位,送回營州養傷。」
鄭貴妃鬆了口氣:「那就好。」
次日,李治在承慶殿召開宴會,為前線將士慶賀。
酒宴結束後,李治收到一份安西都護府的奏報,讓他皺緊了眉頭,
原來大食人內戰已經結束,穆阿維葉成為大食國新的君王,裴行儉請旨攻打吐火羅。
李治眼下心思都在高句麗上,不願再開戰場,拒絕了裴行儉的請奏。
(本章完)
趙持滿走的是一條最偏遠的路線,一路上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山道上茫茫一片,就算有地圖,也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這個時候,程務挺在吐蕃的經歷便派上用場,他通過星象結合手中地圖,很快繞出茫茫群山,追到了蒼岩城。
蒼岩城是一座小土城,估計高句麗也沒想到唐軍會來攻打這麼偏僻的城池,故而城牆修得又低又矮。
寒風刺骨,明黃色的唐軍戰旗,在城牆上隨風飄蕩。
派人去城牆下一問,這座城池也已經被唐軍攻下,趙持滿只留了五百唐軍駐守,便繼續朝著前方進軍了。
程務挺繼續向東南方向追擊,兩日之後,終於在一條河邊追上了大軍。
然而令程務挺驚訝的是,趙持滿竟然並不在營中,向留守的副將詢問,副將竟不肯告訴他!
程務挺強忍著怒氣,說道:「我是奉李大總管之命,前來與趙將軍匯合,還請告訴我趙將軍的下落!」
那副將道:「趙將軍有令,讓我們在這裡等他,還特意囑咐,不能將行蹤泄露出去!」
程務挺沉聲道:「這場戰爭何等重要,趙將軍扔下大軍,獨自一人離開,這豈是為將之人該有的行為?」
那副將道:「我們趙將軍怎麼打仗,自有他的考量,程將軍說話注意點!」
程務挺身後的武敏之頓時大怒,道:「我家程將軍協助薛仁貴大將軍攻打吐蕃時,你們趙將軍還是涼州一介白身呢!」
那副將頓時也怒了,道:「那是趙將軍沒機會上吐蕃戰場,不然一樣能立功!」
眼瞧著雙方要爭起來,程務挺伸手攔住武敏之,朝那副將拱手道:「那我在營中等候便是,還請幫我安排一個營帳。」
不一會,程務挺一行人,被安排在一個大帳篷里。
武敏之哼道:「程兄,這幫軍士狗眼看人低,你剛才怎麼不讓我罵他們幾句?」
程務挺掃了他一眼,道:「罵他做什麼,你不覺得他的態度很有意思嗎?」
武敏之愣道:「怎麼說?」
程務挺道:「趙持滿是第一次帶兵,這麼快就讓手下將士如此擁戴他,這便說明他的能耐。」
武敏之一點頭,道:「這麼一說,還真是。」
程務挺道:「我原先還想,趙持滿能進軍神速,是因為他攻打的城池,都非堅城,如今來看,他確有帶兵之能。」
武敏之皺眉道:「可他將大軍扔在這裡,人卻跑的無影無蹤,這也算帶兵有方?」
程務挺想了想,道:「我想應該是出了什麼緊急之事。」
「緊急事?」
程務挺道:「你想,這處營寨的位置,並非最佳地點,我們來時經過的那處山腳,距離只有一里,依山傍水,才是紮營的最佳位置,趙持滿為何在此處紮營?」
武敏之道:「這不正說明他不會帶兵嗎?」
程務挺搖頭道:「不,趙持滿與姜恪齊名,不會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剛才經過馬廄時,你可注意到,軍中的戰馬都不見了。」
他們來找趙持滿之前,對這路大軍的情況已非常了解,知道有一千騎兵。
武敏之回想了一下,一拍大腿,道:「不錯,確實沒有看到戰馬!」
程務挺道:「所以我想是這樣的,趙將軍帶兵來到此處時,忽然得到一個緊急消息,於是命大軍原地紮營,帶著騎兵離開了。」
「那會是什麼緊急消息呢?」武敏之問。
程務挺搖頭道:「那就猜不出來了。」
……
石城以東二十里,某一處山谷內,鄭仁泰坐在一塊大青石頭上,身前插著一柄大刀,滿臉血污,頭髮蓬亂,顯得非常狼狽。
這處山谷十分狹窄,頭頂天空被夾成一條縫隙,士兵們擠在峽谷內,神情都顯得很沮喪。
這時,韋待價從峽谷一頭走了過來,朝鄭仁泰道:「將軍,他們在出口處修建工事,看來是想堵住出口,讓咱們活活餓死!」
鄭仁泰冷冷道:「不,他們是想讓我們又疲又餓,然後再來招降我們,給其他幾路唐軍,造成心理打擊!」
韋待價咬牙道:「都怪末將貪功冒進,這才中了敵人的埋伏!」
鄭仁泰搖頭道:「這不怪你,是我讓你全速進軍,指揮失誤,才讓弟兄們陷此窘境。」
鄭仁泰這一路大軍自出征後,便處處落後別人一步。
攻打建安城時,因為薛仁貴和趙持滿行軍迅速,敵人自己撤退了。
後面幾座城池也都是如此,敵軍是因為另外兩路大軍的神勇,被迫後撤,並非鄭仁泰的功勞。
故而他一路雖是高歌挺進,心中卻極為憋悶,很想儘快打一場真正的勝仗,以免惹人恥笑。
結果大軍來到石城外時,敵人竟然又撤退了。
石城是一座極為堅固的山城,敵人竟如此輕易放棄,不用想,又是因為薛仁貴和趙持滿兩路軍的原因!
鄭仁泰再也忍不住了,沒有在石城休整,率領大軍一路急行,打算追上敵人撤退的部隊,打一個追擊戰!
誰知,追到這處山谷時,竟中了敵人的伏擊。
此處地形太過險峻,唐軍被山谷逼成了一字長龍,兵力無法展開,很快被堵在了峽谷之中,進退不得。
韋待價將手中步槊在地上重重一插,道:「將軍,不如衝出去,跟他們拼死一搏吧?」
鄭仁泰搖頭道:「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都沖不出去,只會導致士氣越來越低,再等等。」
韋待價急道:「等什麼?」
鄭仁泰道:「混戰之時,我看到一支小隊衝出包圍,他們應該會將消息帶出去,等薛仁貴或趙持滿派兵救援,我們再行衝鋒,如此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韋待價抬頭望著逼仄的山谷,狹窄的天空,道:「如果沒有援軍呢?」
鄭仁泰沒有回答,若是沒有援軍,這兩萬大軍只有一個下場,全軍覆沒。
天色越來越暗了,鄭仁泰雖讓大家養精蓄銳,可這種情況下,誰還能安穩休息呢?
此時已到了十一月,夜晚格外寒冷,山谷之中又無法紮營帳,士兵們只能穿著冰冷的盔甲,蜷縮在地上,瑟瑟發抖。
鄭仁泰根本睡不著,他此刻唯一還能做的,就是四處巡視,安撫著士兵們的情緒。
一陣風吹來,風聲之中,夾雜著微弱的嘶喊聲,似乎還有刀兵之聲。
鄭仁泰耳朵像兔子一樣動了動,朝身邊一名將士問:「你聽到什麼聲音沒有?」
那將士愣道:「沒有啊!」
就在這時,韋待價快步奔來,走的太急,還被睡在地上的士兵給絆了一跤。
他趕忙爬起身,欣喜的道:「將軍,斥候來報,谷西出口處的敵軍,似乎有些混亂!」
無緣無故,敵軍不可能混亂,而且還是夜晚。
那麼只有一個解釋,援軍來了,故而敵軍急忙調動,這才出現混亂!
鄭仁泰聽了後,竟還能沉住氣,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道:「傳令全軍,準備從西谷突圍!」
鄭仁泰手持長柄斬馬刀,腰佩環首刀,率領士兵們聚攏在西谷出口處,士兵們全都穿上了鎧甲,站在此處,已能隱隱聽到外面傳來刀兵聲。
不會錯,果然有援軍來支援了!
鄭仁泰一聲令下,手持盾牌的一支小隊,率先沖了出去,外面頓時傳來嗖嗖嗖的弓箭聲。
鄭仁泰只聽弓箭聲響,就知道敵人的包圍果然出現了鬆動,尤其是西南方向的弓箭聲,最為稀疏。
「韋副總管,你率領步槊隊,從西南方向衝鋒,務必沖開一條口子!」
韋待價大聲道:「是!」手持步槊,率領一支兩百人的營隊,朝著谷口沖了出去。
鄭仁泰傾聽著外面喊殺聲的變化,判斷著局勢,一道道軍令有條不紊的下達出去。
唐軍都擠在山谷里,若是一起衝出去,只會造成混亂。
所以需要一支支營隊有序衝出,慢慢將敵人頂開,騰出空間,才能讓更多軍士衝出山谷。
韋待價的步槊營就像一柄鋼刀,成功的刺穿敵人防線。
他能如此順利,是因為趙持滿率領一支騎兵隊,正在東南方向衝殺!
韋待價撕開口子後,山谷入口處,被唐軍生生頂出一個扇形的空間來。
不過敵人反撲之勢很強,想要將唐軍給頂回去。
夜色一片漆黑,很難看清敵人和友方,不過也不需要判斷,唐軍的任務就是向外沖,高句麗軍的任務就是往回頂。
最前線短兵相接的敵我雙方,都是拿自己的身軀,朝著對方的兵刃上衝過去。
身後的唐軍不斷嘶吼著吶喊!
頂住!頂住!
一名唐軍被標槍刺穿了左臉頰,依然緊緊抓著步槊,身體前傾,朝前一步步走著,強忍著頭顱被越刺越深的劇痛!
唐軍便是憑著這種頑強的戰鬥意志,又生生頂出一小片空間。
鄭仁泰趕忙又派出一支弓兵營,這群弓兵連射了三輪箭。
前方高句麗軍傳來的壓力頓時驟減,又有一支唐軍小隊撕開一道口子,高句麗軍開始慢慢後退。
戰鬥一直持續到天明,唐軍已有三分之一的軍隊衝出山谷。
高句麗軍見敗局已定,從另一條山谷小道撤走了。
鄭仁泰吃了一次虧,也不敢再追擊了,命令大軍排好陣列拒守,讓剩餘的唐軍能夠撤出山谷。
此時,山谷東路出口,紅日初升,照在一顆大光頭上,顯得格外的鋥亮。
這次伏擊鄭仁泰的高句麗主將,正是信誠。
他投靠泉男建後,便主動請命,帶著平壤城附近的三萬本部人馬,與原遼東城守軍換了防。
這也沒辦法,泉男建因他放走泉男生的行為,對他並不信任,更不允許信誠這三萬人馬,繼續留在平壤附近。
信誠非常識趣,所以主動提出前往前線。
對他來說,先擊退唐軍,才是重中之重,至於莫離支之爭,可以先放在一邊。
信誠這一戰,充分利用了唐軍四路並進的缺點,誘使鄭仁泰心態失衡,引他輕兵冒進,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只可惜,唐軍增援速度太快。
若是再拖上一兩天,縱然援兵到了,峽谷中的唐軍也早已筋疲力竭,無力再衝出來。
信誠旁邊有一名青年將領,是他兒子信義,他說道:「父親,唐軍援兵不過一千騎,我們繞過山谷,與谷西軍隊合圍,未必就會輸,您為何下令撤軍?」
信誠看了他一眼,沉聲道:「我們能打贏這場伏擊,利用的是地勢,不代表我們戰力強於唐軍。當年契苾何力憑八百騎兵,擊破我數萬大軍,你以為唐軍鐵騎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信義咬牙道:「那是當年的領兵將領無能,我就不信,我麾下的五千具裝騎兵,會打不過一千唐軍!」
信誠正要說話,忽聽馬蹄聲響,轉頭一看,一名傳令兵奔馳而來,帶來了泉男建的調令。
信誠看完之後,仰天長嘆一聲。
「果然是無力回天嗎?」
信義變色道:「父親,出什麼事了嗎?」
信誠苦笑道:「安市城、烏骨城都被唐軍攻破,莫離支調我回平壤駐守!」
信義失聲道:「什麼,烏骨城不提,安市城怎麼會丟?守城將領不是乙支辰嗎,唐軍兩個老將而已,他怎麼會輸?」
信誠搖頭道:「我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不必多言,烏骨城既然丟了,薛仁貴隨時可能抄我們後路,快走!」
聽到「薛仁貴」三個字,信義後背一涼,也不嘴硬了,當即跟著信誠,整軍朝著鴨綠江而去!
唐軍攻破烏骨城和安市城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長安,朝野都為之一震。
薛仁貴攻破烏骨城,大家還覺得正常。
可契苾何力、程名振這兩個老將,竟然這麼快攻破安市城,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意外之喜!
當初太宗皇帝帶領眾多文武官員,被堵在安市城外,無法寸進,如今終於攻破這座城池,凡是參與過二十年前高句麗之戰的朝臣,都為之鼓舞歡慶。
就連長孫無忌得知此事後,也在家中蹈秦王破陣曲,抒發心中喜悅之情!
消息同樣傳到了後宮。
徐槿聽說後,作了一首名為「戰勝歌」的詩詞,命人拿來給李治看。
李治正在甘露殿欣賞時,有下人來報,說鄭貴妃請他過去。
李治知道她是為鄭仁泰的事。
這次鄭仁泰打了敗仗,險些全軍覆沒。
若不是薛仁貴、契苾何力、程名振打了勝仗,掩蓋了他這場敗仗的影響,李治必定會嚴懲。
如今,既然安市城都打下來,接下來的局面,基本上已經穩了。
李治便沒有問罪撤職,而是下旨讓鄭仁泰戴罪立功。
來到薰風殿,鄭貴妃果然帶著人跪在殿門口,向李治請罪。
李治笑道:「是鄭仁泰打了敗仗,關你什麼事,起來吧。」將她拉了起來。
入殿後,鄭貴妃先跳了一支破陣曲,向李治慶賀前方大捷的消息。
她平時素喜靜舞,今日跳這種雄渾磅礴的舞蹈,倒也別有一番風味,足見暗中早已習練多時。
舞畢,鄭貴妃坐在李治旁邊,問起前線戰事的詳情。
上午武媚娘已經問過一次了,李治心情舒暢,也不覺煩,耐著性子,又跟她說了一遍。
薛仁貴打烏骨城比較容易,因為打赤峰城時,烏骨城的援軍,已經被薛仁貴消滅了一萬。
烏骨城中守軍士氣很低。
薛仁貴駐紮在城外,命令工兵砍樹造攻城器械,烏骨城守軍龜縮城中,連騷擾都不敢。
做好器械後,薛仁貴親自率軍攻城,先一箭射斷了烏骨城上的高句麗旗幟,隨即命十六支敢死隊,架著雲梯衝鋒。
攻城的第一天,唐軍便奮勇無比,一名叫李慕唐的年輕軍士,第一個攀上了城牆,其他唐軍也士氣如虹,不畏生死,一日之內,唐軍就攻破了烏骨城。
安市城的攻打,則更加戲劇化一些。
原本契苾何力和程名振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攻打。
不料攻城的第五天,城中一個叫梁代春的將領,趁夜射出書信,表示願意歸附大唐,獻上安市城。
雙方約好獻城時間,子夜過半,城門果然打開,程名振親自率領一支唐軍進城。
剛進了數百人,城門陡然關閉,箭如雨下,射向程名振等入城的唐軍。
卻不料,程名振早有防備,士兵們身上都帶著大盾,一邊頂住敵人弓箭,一邊回身奪取城門。
城外的唐軍也開始配合攻城,在城內唐軍奮力配合下,終於拿下了安市城,不過進城的數百唐軍,也死傷大半。
程名振再次顯示出自己的老當益壯,身中四箭,依然奮勇殺到最後。
鄭貴妃聽到此處,急問:「陛下,程老將軍沒事吧?」
李治笑道:「放心吧,四支箭都沒有射中要害,並無大礙,他還吵著要繼續帶兵殺入平壤城呢,被李勣給強行卸下職位,送回營州養傷。」
鄭貴妃鬆了口氣:「那就好。」
次日,李治在承慶殿召開宴會,為前線將士慶賀。
酒宴結束後,李治收到一份安西都護府的奏報,讓他皺緊了眉頭,
原來大食人內戰已經結束,穆阿維葉成為大食國新的君王,裴行儉請旨攻打吐火羅。
李治眼下心思都在高句麗上,不願再開戰場,拒絕了裴行儉的請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