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公主府的喜事
第438章 公主府的喜事
深夜,立政殿。
李治側著身子,躺在武媚娘渾圓的大腿上,眼睛半眯著,不時發出一道舒服的哼唧聲。
武媚娘手中拿著一隻金色的采耳勺,正在給他采耳。
那隻耳勺極為精緻,一頭鏤刻著精緻的龍形紋路,形似金釵,另一頭的尾部,微微向前曲折,像是一柄月牙小鏟。
武媚娘的動作非常輕柔,弄得李治痒痒的,忍不住泛起了困意,打了一個哈欠。
這也難怪,現在已過了子時。
平日這個時候,兩人早就躺在床上了,只是今日特殊,故而並未歇息。
武媚娘見李治眼睛都快合上了,抖了抖腿,說道:「陛下,要不然妾身陪您下一盤棋吧。」
李治這才清醒了幾分,坐起身,說道:「也好。」
晚上酉時左右,新城公主府傳來消息,說新城公主即將臨盆。
新城公主是今年初懷孕的,臨盆的日子已經晚了好幾天,一直到現在,孩子也沒能生下來。
李治實在不放心,這才在寢殿等著消息,防止新城公主出了什麼事。
兩人下了一陣棋後,李治精神好了一些,隨口向武媚娘搭起了話。
「媚娘,朕前幾日聽到貴妃跟她的閨友說話時,說你們武氏又出了一位美人,不少王公子弟去武府提親,都快把門檻給踏破了,真有這事嗎?」
武媚娘抬頭看了他一眼,道:「陛下說的是柔兒吧。」
李治一愣:「賀蘭敏柔?」
武媚娘道:「就是她呀,陛下不是經常見到她嗎?」
「不是……」李治頓時有點詫異,道:「她才多大,就有人提親了?」
「去年就及笄了,也到了該嫁人的年齡了。」武媚娘倒是很奇怪李治的詫異反應,心想,陛下不會對柔兒有什麼想法吧?
李治摸了摸鼻子,還是有點不習慣古人的早嫁。
他不禁又想起了常山公主,嫁人時也才二十多歲,在他看來再正常不過了,可在別人眼裡,卻已經是個老姑娘了。
常山公主還因此自卑,生怕盧照鄰嫌棄她。
賀蘭敏柔可以說是他看著長大的一個晚輩了,當初第一次進宮時還是個十歲不到的小女孩,如今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李治忽然道:「這麼說的話,安兒和華兒,豈不是也快嫁人了?」
武媚娘點點頭,道:「再過兩年,華兒就可以出嫁了,不過陛下想早點定親的話,現在就可以了。」
李治頓時沉默下來,想到兩個看著長大的女兒即將嫁給別人,終於體會到了老父親的心態。
武媚娘察言觀色,微笑道:「陛下若不願她們早嫁,在宮中多待幾年也無妨。不過忠兒的婚事,該早點操心了,劉充嬡可是來找妾身提過幾次了。」
「忠兒可有相好的女子?」李治問。
武媚娘提醒道:「陛下,忠兒人在萊州,那裡可沒有適合他身份的女子。」
李治擺手道:「不能這樣說,媚娘,婚姻這種事不能太看重門第,如果連我們都不帶好頭,民間更會效仿,世家大族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
武媚娘怔了怔,想到自己父族身份也並不如何顯赫,遂點了點頭。
「陛下所言極是,既是如此,妾身就讓劉充嬡問問他的意見吧。」
李治道:「這就對了。」
便在這時,王伏勝腳步輕快的走了進來,微笑道:「陛下,公主府傳來消息,新城公主誕下一子!」
永徽十七年,是長孫無忌被貶為庶民之後,最歡喜的一年。
其一,唐軍擊破安市城,消滅高句麗指日可待,他將來死後,便可將這個好消息帶給太宗皇帝。
其二,昨天夜裡,新城公主為長孫詮生了一個兒子,長孫詮特意派人過來,讓長孫無忌取名。
長孫無忌斟酌良久,取了一個「亮」字,送了過去。
這個子嗣得之不易。
長孫亮的到來,將徹底穩固長孫詮在朝堂的地位,也讓長孫一族在長安城中,重新立住腳跟。
今天公主府設宴,長孫無忌沒去。
他希望淡化世人心中他與長孫詮的關係,以後提到長孫一族,別人首先想到的是長孫詮。
如此才能讓長孫一族煥發新生。
另外,趙持滿也沒有讓他失望,在這次高句麗之戰中,大放異彩。
以後二人在朝堂守望相助,就不必他多操心了。
接下來,只要設法讓韓璦、來濟回朝,長孫詮的根基也就徹底牢固,只要不犯大錯,接下來數十年,長孫一族當能在朝堂屹立不倒。
長孫無忌躺在寬闊舒適的長椅上,身上蓋著一張毛毯,身前擺著一個小火盆,一邊想著心事,一邊哼著小曲。
忽然,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
長孫無忌並不睜眼,只問:「何事?」
「阿郎,有一個自稱欽陵的人要見您。」
「誰?」長孫無忌倏地睜開雙眼,坐直了身子。
「那人自稱欽陵,是一個吐蕃人。」
長孫無忌想了想,揮手道:「請他進來吧。」
不一會,下人便帶著欽陵來到門外。
長孫無忌將他請入屋中,命人上了茶,然後細細打量著這位吐蕃俊傑。
欽陵也在打量他,深邃的目光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讓長孫無忌聯想到當初與祿東贊的第一次見面。
片刻後,茶畢,長孫無忌微笑道:「想不到吐蕃新任大論,竟會親自出使長安。」
欽陵微微垂目,道:「局勢所迫,不得不來。」
長孫無忌端起茶杯,慢悠悠的道:「你說的是哪裡的局勢?」
欽陵抬起頭,昂然道:「自然是大食局勢。您應該已經聽說了吧,大食內亂結束,正處於最虛弱的時候,若是能趁這個機會大敗大食,打擊新君威望,大食必定四分五裂!」
長孫無忌望著他:「你想趁現在攻打大食?」
欽陵道:「不僅我這麼想,據我所知,貴國的安西大都護也有這個想法。」
長孫無忌淡淡道:「你的消息倒還挺靈通,那你也該知道,本國如今的目標是高句麗,陛下已經拒絕了裴行儉的提議!」
欽陵道:「我知道,所以我才來找您。」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你找老夫有什麼用?老夫早已是一介白身,你應該去找閻立本、上官儀才對。」
欽陵正色道:「鄙人看來,貴國最能影響天子意志的人,只有您和武皇后。」
長孫無忌笑道:「拍馬屁這套,對老夫可不管用。」
欽陵緩緩道:「鄙人有一個謀略,可以讓大食元氣大傷,而且不需要貴國付出太大代價。」
長孫無忌道:「就是你剛才說的,趁大食新君剛剛繼位,你我兩國聯手,攻打大食國?」
「是的,不過此謀有兩計。剛才在下說的只是一種情況,需要貴國出兵攻打吐火羅。」
「若是貴國不願出兵,在下還有一計,雖達不到讓大食四分五裂的目標,卻也能讓他們元氣大傷,貴軍也不必與大食人交戰!」
長孫無忌捻須笑道:「有點意思,第一種情況肯定不行,你就詳細與老夫說說第二種情況吧。」
欽陵靠近幾步,將自己的謀劃說了。
長孫無忌聽完後,心中暗贊:「此子軍事之才能,還在祿東贊之上,難怪陛下如此重視此人。」
「好,我知道了,你若沒有別的事,可以先回去了。」
欽陵愣了一下,凝視了長孫無忌一會,拱了拱手。
「晚輩告辭。」
待欽陵離開後,長孫無忌朝一名下人吩咐道:「讓卞將軍過來一趟。」
卞將軍是內領府一名旅帥,被王及善派遣在長孫府,一來保護長孫無忌,二來擔任長孫無忌與王及善的聯絡人。
卞旅帥來到書房後,長孫無忌已經寫好一封書信,遞給他。
「拿去給你們大將軍。」
一個時辰後,長孫無忌的書信便落到了王及善手中,他看完之後,邁著大步來到甘露殿。
現在是下午,李治昨晚因為新城公主的事沒睡好,中午睡的比較久,剛醒不久,正坐在榻上看書。
王及善輕手輕腳的進入殿內,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啟奏。」
李治道:「講。」
王及善道:「吐蕃使節已經入京了。」
「朕已經看到奏報了。」
王及善道:「那陛下可知,吐蕃這次的正使是誰嗎?」
李治終於將目光從書本上挪開,抬頭望著他:「難道又是悉若?」
王及善道:「陛下,來的是欽陵!」
李治愣了一下,笑道:「他竟親自來了,是有什麼事嗎?」
王及善道:「欽陵是來獻計的,他有一個對付大食人的謀略。」
李治道:「你見過欽陵了?」
「臣並未見過,不過欽陵找過了長孫國舅。」
李治聽到此話,心態頓時嚴肅了幾分。
長孫無忌肯定已經聽過欽陵的謀略,以他的智慧,既然讓王及善告訴自己,那說明在他心中,對欽陵的謀略是認可的。
長孫無忌的認可,加上欽陵的身份,足夠讓李治引起重視了。
「那就傳他覲見吧。」他揮了揮手。
大半個時辰後,王及善帶著欽陵來到殿外,經過搜身後通傳,李治命人傳見。
欽陵進入殿內,朝李治行了一個大唐的稽首禮,道:「外臣欽陵,拜見皇帝陛下!」
吐蕃如今歸附大唐,欽陵名義上也只是吐蕃的大論,行跪拜禮按理來說也並不過分。
不過他如今身為吐蕃的實際掌控者,卻對李治行此大禮,可見此人能伸能屈,善於隱忍。
他並不會想到,無論他如何隱忍,都不可能讓李治對他放鬆警惕。
李治抬了抬手,道:「欽外使不必多禮,起來吧。」
「謝陛下!」欽陵緩緩站起身。
李治打量了他幾眼,微笑道:「欽外使是朕欣賞之人,有什麼要求想向朕提,盡可直言。」
欽陵肅然道:「外臣有一個謀略,能不費大唐一兵一卒,就能讓大食人元氣大傷。」
李治目光微閃:「哦,什麼謀略?」
欽陵道:「陛下應該也知道,大食剛剛發生內戰,如今新君登位,國家不穩,所以要想打擊大食,就需打擊新君威望!」
李治點點頭,裴行儉請求攻打吐火羅,也是這個目的。
欽陵接著道:「大食人如今有兩道屏障,第一道是吐火羅,第二道是天竺。只要打下任意一處,大食新君必定威望大跌!」
這話也不錯,穆阿維葉剛當上新國王,大食就被別人割下一塊肉,大食國內的人肯定會覺得,這個國王不太靠譜。
欽陵道:「原本貴國攻打吐火羅,引大食救援,再擊敗大食軍隊,這是最好的辦法。」
話鋒一轉:「不過外臣也知道,貴國正在對高句麗用兵,騰不出手來再開闢一處戰場。」
李治聽他侃侃而談,聲音中充滿了自信,便問:「那你的意思是,不對吐火羅動手,而是對天竺動手?」
欽陵拱手道:「既然大唐不方便出兵,我吐蕃願意效勞。只是攻打天竺時,需大唐幫我們一個小忙就行了。」
「你想讓朕幫你什麼?」
「陛下只需要在吐火羅邊境,集結重兵,做出要攻打的態勢,幫我們牽制大食主力便可。」
(本章完)
深夜,立政殿。
李治側著身子,躺在武媚娘渾圓的大腿上,眼睛半眯著,不時發出一道舒服的哼唧聲。
武媚娘手中拿著一隻金色的采耳勺,正在給他采耳。
那隻耳勺極為精緻,一頭鏤刻著精緻的龍形紋路,形似金釵,另一頭的尾部,微微向前曲折,像是一柄月牙小鏟。
武媚娘的動作非常輕柔,弄得李治痒痒的,忍不住泛起了困意,打了一個哈欠。
這也難怪,現在已過了子時。
平日這個時候,兩人早就躺在床上了,只是今日特殊,故而並未歇息。
武媚娘見李治眼睛都快合上了,抖了抖腿,說道:「陛下,要不然妾身陪您下一盤棋吧。」
李治這才清醒了幾分,坐起身,說道:「也好。」
晚上酉時左右,新城公主府傳來消息,說新城公主即將臨盆。
新城公主是今年初懷孕的,臨盆的日子已經晚了好幾天,一直到現在,孩子也沒能生下來。
李治實在不放心,這才在寢殿等著消息,防止新城公主出了什麼事。
兩人下了一陣棋後,李治精神好了一些,隨口向武媚娘搭起了話。
「媚娘,朕前幾日聽到貴妃跟她的閨友說話時,說你們武氏又出了一位美人,不少王公子弟去武府提親,都快把門檻給踏破了,真有這事嗎?」
武媚娘抬頭看了他一眼,道:「陛下說的是柔兒吧。」
李治一愣:「賀蘭敏柔?」
武媚娘道:「就是她呀,陛下不是經常見到她嗎?」
「不是……」李治頓時有點詫異,道:「她才多大,就有人提親了?」
「去年就及笄了,也到了該嫁人的年齡了。」武媚娘倒是很奇怪李治的詫異反應,心想,陛下不會對柔兒有什麼想法吧?
李治摸了摸鼻子,還是有點不習慣古人的早嫁。
他不禁又想起了常山公主,嫁人時也才二十多歲,在他看來再正常不過了,可在別人眼裡,卻已經是個老姑娘了。
常山公主還因此自卑,生怕盧照鄰嫌棄她。
賀蘭敏柔可以說是他看著長大的一個晚輩了,當初第一次進宮時還是個十歲不到的小女孩,如今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李治忽然道:「這麼說的話,安兒和華兒,豈不是也快嫁人了?」
武媚娘點點頭,道:「再過兩年,華兒就可以出嫁了,不過陛下想早點定親的話,現在就可以了。」
李治頓時沉默下來,想到兩個看著長大的女兒即將嫁給別人,終於體會到了老父親的心態。
武媚娘察言觀色,微笑道:「陛下若不願她們早嫁,在宮中多待幾年也無妨。不過忠兒的婚事,該早點操心了,劉充嬡可是來找妾身提過幾次了。」
「忠兒可有相好的女子?」李治問。
武媚娘提醒道:「陛下,忠兒人在萊州,那裡可沒有適合他身份的女子。」
李治擺手道:「不能這樣說,媚娘,婚姻這種事不能太看重門第,如果連我們都不帶好頭,民間更會效仿,世家大族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
武媚娘怔了怔,想到自己父族身份也並不如何顯赫,遂點了點頭。
「陛下所言極是,既是如此,妾身就讓劉充嬡問問他的意見吧。」
李治道:「這就對了。」
便在這時,王伏勝腳步輕快的走了進來,微笑道:「陛下,公主府傳來消息,新城公主誕下一子!」
永徽十七年,是長孫無忌被貶為庶民之後,最歡喜的一年。
其一,唐軍擊破安市城,消滅高句麗指日可待,他將來死後,便可將這個好消息帶給太宗皇帝。
其二,昨天夜裡,新城公主為長孫詮生了一個兒子,長孫詮特意派人過來,讓長孫無忌取名。
長孫無忌斟酌良久,取了一個「亮」字,送了過去。
這個子嗣得之不易。
長孫亮的到來,將徹底穩固長孫詮在朝堂的地位,也讓長孫一族在長安城中,重新立住腳跟。
今天公主府設宴,長孫無忌沒去。
他希望淡化世人心中他與長孫詮的關係,以後提到長孫一族,別人首先想到的是長孫詮。
如此才能讓長孫一族煥發新生。
另外,趙持滿也沒有讓他失望,在這次高句麗之戰中,大放異彩。
以後二人在朝堂守望相助,就不必他多操心了。
接下來,只要設法讓韓璦、來濟回朝,長孫詮的根基也就徹底牢固,只要不犯大錯,接下來數十年,長孫一族當能在朝堂屹立不倒。
長孫無忌躺在寬闊舒適的長椅上,身上蓋著一張毛毯,身前擺著一個小火盆,一邊想著心事,一邊哼著小曲。
忽然,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
長孫無忌並不睜眼,只問:「何事?」
「阿郎,有一個自稱欽陵的人要見您。」
「誰?」長孫無忌倏地睜開雙眼,坐直了身子。
「那人自稱欽陵,是一個吐蕃人。」
長孫無忌想了想,揮手道:「請他進來吧。」
不一會,下人便帶著欽陵來到門外。
長孫無忌將他請入屋中,命人上了茶,然後細細打量著這位吐蕃俊傑。
欽陵也在打量他,深邃的目光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讓長孫無忌聯想到當初與祿東贊的第一次見面。
片刻後,茶畢,長孫無忌微笑道:「想不到吐蕃新任大論,竟會親自出使長安。」
欽陵微微垂目,道:「局勢所迫,不得不來。」
長孫無忌端起茶杯,慢悠悠的道:「你說的是哪裡的局勢?」
欽陵抬起頭,昂然道:「自然是大食局勢。您應該已經聽說了吧,大食內亂結束,正處於最虛弱的時候,若是能趁這個機會大敗大食,打擊新君威望,大食必定四分五裂!」
長孫無忌望著他:「你想趁現在攻打大食?」
欽陵道:「不僅我這麼想,據我所知,貴國的安西大都護也有這個想法。」
長孫無忌淡淡道:「你的消息倒還挺靈通,那你也該知道,本國如今的目標是高句麗,陛下已經拒絕了裴行儉的提議!」
欽陵道:「我知道,所以我才來找您。」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你找老夫有什麼用?老夫早已是一介白身,你應該去找閻立本、上官儀才對。」
欽陵正色道:「鄙人看來,貴國最能影響天子意志的人,只有您和武皇后。」
長孫無忌笑道:「拍馬屁這套,對老夫可不管用。」
欽陵緩緩道:「鄙人有一個謀略,可以讓大食元氣大傷,而且不需要貴國付出太大代價。」
長孫無忌道:「就是你剛才說的,趁大食新君剛剛繼位,你我兩國聯手,攻打大食國?」
「是的,不過此謀有兩計。剛才在下說的只是一種情況,需要貴國出兵攻打吐火羅。」
「若是貴國不願出兵,在下還有一計,雖達不到讓大食四分五裂的目標,卻也能讓他們元氣大傷,貴軍也不必與大食人交戰!」
長孫無忌捻須笑道:「有點意思,第一種情況肯定不行,你就詳細與老夫說說第二種情況吧。」
欽陵靠近幾步,將自己的謀劃說了。
長孫無忌聽完後,心中暗贊:「此子軍事之才能,還在祿東贊之上,難怪陛下如此重視此人。」
「好,我知道了,你若沒有別的事,可以先回去了。」
欽陵愣了一下,凝視了長孫無忌一會,拱了拱手。
「晚輩告辭。」
待欽陵離開後,長孫無忌朝一名下人吩咐道:「讓卞將軍過來一趟。」
卞將軍是內領府一名旅帥,被王及善派遣在長孫府,一來保護長孫無忌,二來擔任長孫無忌與王及善的聯絡人。
卞旅帥來到書房後,長孫無忌已經寫好一封書信,遞給他。
「拿去給你們大將軍。」
一個時辰後,長孫無忌的書信便落到了王及善手中,他看完之後,邁著大步來到甘露殿。
現在是下午,李治昨晚因為新城公主的事沒睡好,中午睡的比較久,剛醒不久,正坐在榻上看書。
王及善輕手輕腳的進入殿內,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啟奏。」
李治道:「講。」
王及善道:「吐蕃使節已經入京了。」
「朕已經看到奏報了。」
王及善道:「那陛下可知,吐蕃這次的正使是誰嗎?」
李治終於將目光從書本上挪開,抬頭望著他:「難道又是悉若?」
王及善道:「陛下,來的是欽陵!」
李治愣了一下,笑道:「他竟親自來了,是有什麼事嗎?」
王及善道:「欽陵是來獻計的,他有一個對付大食人的謀略。」
李治道:「你見過欽陵了?」
「臣並未見過,不過欽陵找過了長孫國舅。」
李治聽到此話,心態頓時嚴肅了幾分。
長孫無忌肯定已經聽過欽陵的謀略,以他的智慧,既然讓王及善告訴自己,那說明在他心中,對欽陵的謀略是認可的。
長孫無忌的認可,加上欽陵的身份,足夠讓李治引起重視了。
「那就傳他覲見吧。」他揮了揮手。
大半個時辰後,王及善帶著欽陵來到殿外,經過搜身後通傳,李治命人傳見。
欽陵進入殿內,朝李治行了一個大唐的稽首禮,道:「外臣欽陵,拜見皇帝陛下!」
吐蕃如今歸附大唐,欽陵名義上也只是吐蕃的大論,行跪拜禮按理來說也並不過分。
不過他如今身為吐蕃的實際掌控者,卻對李治行此大禮,可見此人能伸能屈,善於隱忍。
他並不會想到,無論他如何隱忍,都不可能讓李治對他放鬆警惕。
李治抬了抬手,道:「欽外使不必多禮,起來吧。」
「謝陛下!」欽陵緩緩站起身。
李治打量了他幾眼,微笑道:「欽外使是朕欣賞之人,有什麼要求想向朕提,盡可直言。」
欽陵肅然道:「外臣有一個謀略,能不費大唐一兵一卒,就能讓大食人元氣大傷。」
李治目光微閃:「哦,什麼謀略?」
欽陵道:「陛下應該也知道,大食剛剛發生內戰,如今新君登位,國家不穩,所以要想打擊大食,就需打擊新君威望!」
李治點點頭,裴行儉請求攻打吐火羅,也是這個目的。
欽陵接著道:「大食人如今有兩道屏障,第一道是吐火羅,第二道是天竺。只要打下任意一處,大食新君必定威望大跌!」
這話也不錯,穆阿維葉剛當上新國王,大食就被別人割下一塊肉,大食國內的人肯定會覺得,這個國王不太靠譜。
欽陵道:「原本貴國攻打吐火羅,引大食救援,再擊敗大食軍隊,這是最好的辦法。」
話鋒一轉:「不過外臣也知道,貴國正在對高句麗用兵,騰不出手來再開闢一處戰場。」
李治聽他侃侃而談,聲音中充滿了自信,便問:「那你的意思是,不對吐火羅動手,而是對天竺動手?」
欽陵拱手道:「既然大唐不方便出兵,我吐蕃願意效勞。只是攻打天竺時,需大唐幫我們一個小忙就行了。」
「你想讓朕幫你什麼?」
「陛下只需要在吐火羅邊境,集結重兵,做出要攻打的態勢,幫我們牽制大食主力便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