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羽林衛擴軍
第402章 羽林衛擴軍
夜已濃,明月皎潔,清輝一般的月光,灑在胡王街青石地面上,映照出碧幽幽的光芒一輛馬車從長街而來,碾碎了月光,駛入胡王街那條並不寬闊的巷子裡。
入巷十幾步後,馬車上便下來一名老者,青衣寬袖,身材顧長,正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慢悠悠來到一間屋子外面,敲了敲門。
半響,門被人拉開,一臉大鬍子的祿東贊出現在門後。
他瞧見長孫無忌後,臉上露出幾絲訝色,隨即讓開身子,抬手道:「長孫國舅大駕光臨,請進。」
「叨擾。」長孫無忌拱了拱手,緩步進入屋中。
祿東贊在長安住了幾年後,氣色雖還是和以前一樣,一派悠然自得,但頭上已多了許多華發,盡顯老態。
不過他年紀雖越來越老了,頭腦卻依然靈活,給長孫無忌倒了杯茶後,便微笑道:「國舅來找我,是天竺那邊又出變化了吧。」
長孫無忌笑道:「老夫如今一介閒散人,就算天竺出變化了,也不該是我來找你。」
祿東贊若有所思的道:「那您是受人所託而來?」
長孫無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微笑道:「祿兄果然還是一樣的敏銳。」
祿東贊被他誇讚,卻一點開心不起來,沉吟不語。
無論是誰要找他,如果是普通的事情,根本不必委託長孫無忌。
那就只剩一種情況,他們要做的事情,只有長孫無忌能夠做到。
很可能是利用長孫無忌對他的了解,來勸說他做什麼事情。
他此刻腦中最壞的一種猜想是,吐蕃已被大食人擊敗,陷入絕境,大唐希望他寫信,
招降吐蕃。
長孫無忌似乎猜出他的想法,微笑道:「你不必擔心,吐蕃眼下的情況很好,你的二兒子剛剛擊敗了大食人。」
祿東贊不動聲色的道:「既是如此,國舅找我何事?」
長孫無忌道:「我們剛剛得到消息,有人想要救你離開。」
祿東贊聽了後,微微變色。
長孫無忌道:「放心,不是吐蕃,你兒子沒那麼蠢。是大食人。」
祿東贊反應很快,立刻猜到了大食人是拿吐蕃沒辦法,所以才來劫持他,對付吐蕃。
就算劫持失敗,還能嫁禍給吐蕃,離間大唐跟吐蕃的關係,只可惜他們這點小使倆自然瞞不過唐人。
祿東贊又產生另一個疑問,就算大食人要劫掠他,自有內領衛的人負責,長孫無忌怎麼會過來?
便在這時,外面忽然傳來刀兵之聲,還夾雜著箭矢破空之聲。
祿東讚一個箭步來到窗邊,側耳聆聽了一陣,聲音來的快,消失的也快,幾乎幾個呼吸的功夫,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
祿東贊身為一國大相,自然明白髮生了什麼事。
就在剛才,大食人動手了,只可惜唐人早有埋伏,所以一瞬間的功夫,動手的大食人都被解決了。
為何長孫無忌一來,大食人就突然動手,竟會如此巧合?
那只有一種原因,長孫無忌是誘餌,能吸引大食人動手的誘餌。
祿東贊凝視著長孫無忌,道:「大食人也想把你掠走?」
長孫無忌眯著眼道:「一瞬間就能聯想到這一點,不愧是祿兄,長孫無忌佩服。」
祿東贊回到桌案旁坐下,緩緩道:「到底怎麼回事,還請國舅詳細跟我說明。」
長孫無忌淡淡道:「你剛才已經猜中了,大食人這次來長安,除了想把你帶走外,也想綁走老夫。」
祿東贊點頭道:「國舅長期執掌朝政,對大唐情況一清二楚,如今卻被貶為庶民,再無權勢保護。」
「大食人自然覺得綁走你是一件收益很大,風險很低的事。只可惜,他們並不知道,
長孫無忌就算淪落為平民,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
長孫無忌微笑道:「祿兄過譽了。」
祿東贊道:「所以大食人見你來找我,兩個目標待在一起,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長孫無忌道:「正是。」
祿東贊拱手道:「恭喜長孫國舅。」
長孫無忌淡淡道:「何喜之有?」
祿東贊道:「長安城的細作,都由內領府負責吧,內領府背後是貴國皇帝,既然他們找你幫忙,說明貴國皇帝重新信任你了,這不值得恭喜嗎?」
長孫無忌默然半響,站起身,道:「事情既了,無忌告辭。」轉身大步離去。
小巷與他來的時候,沒有任何區別,只在牆壁縫隙處,可以看到零星血跡長孫無忌邁步出了小巷,只見巷外一名高大精瘦的男子正站著等他,是王及善。
長孫無忌拱手道:「王將軍,事情已了,老夫可以回府了吧。」
王及善微微屈身,拱手道:「多謝國舅相助,在下還有一事,想與國舅商議,能否馬車內說話。」
車輪滾滾,朝著長孫府返回,長孫無忌望著王及善,一言不發。
他當初掌權時,王及善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金吾衛中郎將,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然而這些年來,王及善掌管內領府,幾乎讓外國細作在長安城內無所遁形。
這次的事,王及善也利用他來當誘餌,輕易將大食人收拾了,其手段之強,令他都不敢輕視。
這也讓長孫無忌再次感慨,皇帝年紀輕輕,為何竟能如此知人善用?
王及善斟酌了片刻,緩緩道:「長孫國舅,這次的事情雖並非陛下的意思,但有一件事我想告訴您,陛下對您的能力,一直非常看重。」
長孫無忌笑道:「王將軍原來是寬慰老夫的。」
王及善道:「不,在下知道,您這樣的人,並不需要任何人寬慰。」
長孫無忌沉默不語。
王及善接著道:「我本愚魯之人,得蒙陛下信任,執掌內領府,時恐無法勝任,一直希望能有人能幫我。」
長孫無忌聽後,訝然道:「你不會想把老夫加入內領府吧?」
王及善目光灼灼的道:「不錯,國舅可瞧得上內領府嗎?」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我對王將軍是很欽佩的,只是老夫好奇,你怎麼會突然想到,讓老夫加入內領衛?一般人可不會產生這種想法。」
王及善道:「王某雖愚鈍,但經常隨侍陛下左右,故能看得出來,陛下非常看重您的能力,一直想用您,卻又有很多顧忌。」
「內領衛是隱藏在陽光之下的機構,讓您進入內領衛,誰也不會知道,正好可以消除陛下的顧慮。」
長孫無忌道:「那你覺得老夫會答應嗎?」
王及善道:「自從您從昭陵出來後,在下一直派人盯著您,經過這些年觀察,在下得出一個結論。」
「什麼結論?」
王及善凝視著他,道:「您是個一心為國的人。」
長孫無忌微微一震,仰起頭,目視著天花板,過了好半響,問道:「老夫正在幫于志寧編著新法,只怕空餘時間不多。」
王及善道:「您不必擔心,就算您進了內領衛,在下也決不敢拿小事打擾您,更不會給您安排任務,只會在重要的事情上,藉助您的智慧。」
長孫無忌淡淡一笑,道:「真是後生可畏,老夫幾乎已快被你說服了。」
王及善問道:「您還有顧慮嗎?」
「只有一個顧慮。」
「您問。」
長孫無忌道:「老夫垂暮之年,早已沒了年輕時的銳氣,朝廷那麼多人才,王將軍為何如此瞧得起老夫?」
王及善拱手道:「國舅過謙了,您的能力,滿朝文武,誰不敬佩。」
長孫無忌道:「奉承話就免了,老夫要聽實話。」
王及善沉默了一會,道:「李公曾告訴我,分裂吐蕃的謀略,都是出自您之手,自那以後,在下便一直琢磨著,怎麼讓您加入內領衛。」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道:「李那老貨,果然還是將老夫給賣了。」
王及善道:「那您的決定是?」
長孫無忌淡淡道:「只要陛下同意,老夫可以幫你們出出主意。」
王及善眼中精光一閃,道:「明日在下就會向陛下請求此事。」
王及善一向是個很有分寸的人。
他敢把目光盯在長孫無忌身上,也是因為那天向皇帝要錢時,他意識到皇帝對內領衛的看重。
這才是他的底氣所在。
到了次日,因為皇帝上午要處理政務,他先在衛署忙碌了一上午,到了下午才去面聖來到甘露殿,當值內侍告訴他,皇帝去了神龍殿,正在召見幾位大將軍。
王及善當即來到神龍殿,也不通傳,直接就進入殿內,門外內侍也不阻攔。
因為他和王伏勝是唯二兩個不需通傳,就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人。
進入殿內後,只見皇帝正在與李、薛仁貴、尉遲恭和程知節四人交談。
這四人是皇帝最信任的軍中大將,一般軍政方面的大事,皇帝都是召見四人商議。
他見王伏勝站在通門附近隨侍,便來到王伏勝旁邊站定。
李治只看了他一眼,見他並未上前,就知道他的事不急,便繼續與李幾人交談。
今天討論的事情是擴軍,要增擴的隊伍,正是薛仁貴負責的羽林衛。
羽林衛原本有五萬人,後來有三萬調到了遼東,一部分駐紮倭國,一部分駐紮熊津港剩下的只剩兩萬人。
羽林衛與其他十二衛不同,他們的前身是李淵時期的元從禁軍,領朝廷俸祿,全年十二個月當值,也不用三年一換防。
李治當初擴充羽林衛,又派他們上戰場,就是為了讓群臣看到征幕兵的優勢。
大唐領土越來越大,戰線也會拉的越來越長。
若是還用府兵,以後對付大食人時,戰線極長,換防不易,土兵的心理也是個問題。
士兵們若念著家裡人和農事,那麼在前線時間長了,就會士氣下滑,影響戰力。
按照歷史進度,再過十幾年,府兵的劣勢就會顯現出來。
武則天時期,府兵地位下滑,又經常打敗仗,這才讓唐人意識到,府兵制並非長盛不衰的兵制。
等到了唐玄宗時期,就開始用募兵替代府兵,逐漸形成軍鎮,唐軍的戰力又開始回升然而唐玄宗過於重用募兵,給節度使的權力過大,導致藩鎮節度使軍權、政權、財權一手抓,具備了造反能力,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所以順利將府兵制過渡到募兵制,一直是李治緊抓的一件大事。
若是直接取消府兵,必定引起轟動,甚至那些擔任府兵的士卒,也會產生不滿情緒。
因為這個時期的府兵福利待遇很好,一人當兵,全家免賦。
一個家庭只需要培養一個男丁,讓他們上戰場,就能讓一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也因為這個原因,百姓們為了讓自家孩子脫引而出,格外注意培養兒子的身體素質,
好讓他們能競上府兵。
這便產生良性循環,讓大唐兵員的體格外強健!
所以不能一錘子直接將這個制度砸碎,需得慢慢調整,慢慢變化。
李治的辦法,便是利用羽林衛這個機構,慢慢將府兵全部轉化為募兵。
比如之前招募的五萬羽林衛,有一大半都是府兵出身。
他們便是第一批轉職者。
從前線戰況來看,這批職業軍人的表現,要強於府兵,這也讓朝臣們看明白,募兵與府兵相比,是有優勢的。
這批募兵產生之時,李治並未削減府兵,而是將契丹壯丁們,補充到各地折衝府。
從目前來看,這幫契丹人並未鬧事,已很好的融入唐軍之中。
但是,如果繼續從折衝府中抽調府兵,轉化為募兵,就不能再用類似的方法,將降兵補充到折衝府。
否則就會導致府兵數量一直不變,募兵則原來越多。
最終,國家肯定支撐不起這麼龐大的軍事支出,被軍隊給拖垮。
李治今天這場會議,就是要進行新的嘗試。
將這些府兵轉化為募兵的同時,削減地方府兵。
只要不斷轉換,那麼府兵遲早都會變成募兵,到時沒有府兵,再取消府兵制度,也就順理成章。
當李治將自己的想法提出來後,李等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皇帝改革兵制的想法。
對他們這些老將來說,輕易改變舊制,內心都會產生一股抵抗情緒。
在他們看來,眼下唐軍兵鋒猛銳,士氣高昂,這時候突然更改兵制,完全沒必要。
歷朝歷代,都是某一個兵制出現重大問題,難以為繼,這才改進更好的辦法。
可李治卻在國家軍力強盛時更改兵制,這讓他們都非常不解。
可話又說回來,這幾年來,皇帝的各種決策基本上都是正確的,而且看的比所有人長遠。
就說打倭國這件事,從結果來看,收穫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不僅得了一大座海島,還用倭國賠償,補足了戰爭的投入,可以說只賺不虧。
正因如此,連一向老成持重的李,此時也不敢輕易提出反對意見,只問道:「陛下,若是將府兵慢慢都轉化為募兵,朝廷財政方面,恐怕會多出一筆支出。」
李治道:「你們可以這樣算,無論府兵還是募兵,在編的兵員數量不變,又不用浪費時間換防。」
「也就是說,將那些浪費的民力節約下來,他們都會投入生產之中,那麼國家生產力,反而是提高的。」
幾人面面相,一時都不大聽得明白。
尉遲恭道:「陛下,可府兵不用咱們給俸祿,募兵卻要朝廷提供軍餉,這麼算的話,
朝廷還是要多花錢啊!」
李治道:「不錯,朝廷確實多花了錢,可募兵與府兵不同,無法為全家免稅,那些錢又通過賦稅,交了上來。」
尉遲恭道:「也就是說,相當於將他們免去的稅收,又以俸祿的名義發下去?」
李治道:「不錯。」
尉遲恭直言道:「陛下,如此似乎有些多此一舉,而且」
他還有句話沒說,府兵免除賦稅的話,就算遇到貪官,榨取百姓,也影響不到他們。
可如果是募兵的話,貪官層層剋扣,募兵的軍餉可能減少,百姓的賦稅可能增加,只會導致生活變得困難。
夜已濃,明月皎潔,清輝一般的月光,灑在胡王街青石地面上,映照出碧幽幽的光芒一輛馬車從長街而來,碾碎了月光,駛入胡王街那條並不寬闊的巷子裡。
入巷十幾步後,馬車上便下來一名老者,青衣寬袖,身材顧長,正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慢悠悠來到一間屋子外面,敲了敲門。
半響,門被人拉開,一臉大鬍子的祿東贊出現在門後。
他瞧見長孫無忌後,臉上露出幾絲訝色,隨即讓開身子,抬手道:「長孫國舅大駕光臨,請進。」
「叨擾。」長孫無忌拱了拱手,緩步進入屋中。
祿東贊在長安住了幾年後,氣色雖還是和以前一樣,一派悠然自得,但頭上已多了許多華發,盡顯老態。
不過他年紀雖越來越老了,頭腦卻依然靈活,給長孫無忌倒了杯茶後,便微笑道:「國舅來找我,是天竺那邊又出變化了吧。」
長孫無忌笑道:「老夫如今一介閒散人,就算天竺出變化了,也不該是我來找你。」
祿東贊若有所思的道:「那您是受人所託而來?」
長孫無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微笑道:「祿兄果然還是一樣的敏銳。」
祿東贊被他誇讚,卻一點開心不起來,沉吟不語。
無論是誰要找他,如果是普通的事情,根本不必委託長孫無忌。
那就只剩一種情況,他們要做的事情,只有長孫無忌能夠做到。
很可能是利用長孫無忌對他的了解,來勸說他做什麼事情。
他此刻腦中最壞的一種猜想是,吐蕃已被大食人擊敗,陷入絕境,大唐希望他寫信,
招降吐蕃。
長孫無忌似乎猜出他的想法,微笑道:「你不必擔心,吐蕃眼下的情況很好,你的二兒子剛剛擊敗了大食人。」
祿東贊不動聲色的道:「既是如此,國舅找我何事?」
長孫無忌道:「我們剛剛得到消息,有人想要救你離開。」
祿東贊聽了後,微微變色。
長孫無忌道:「放心,不是吐蕃,你兒子沒那麼蠢。是大食人。」
祿東贊反應很快,立刻猜到了大食人是拿吐蕃沒辦法,所以才來劫持他,對付吐蕃。
就算劫持失敗,還能嫁禍給吐蕃,離間大唐跟吐蕃的關係,只可惜他們這點小使倆自然瞞不過唐人。
祿東贊又產生另一個疑問,就算大食人要劫掠他,自有內領衛的人負責,長孫無忌怎麼會過來?
便在這時,外面忽然傳來刀兵之聲,還夾雜著箭矢破空之聲。
祿東讚一個箭步來到窗邊,側耳聆聽了一陣,聲音來的快,消失的也快,幾乎幾個呼吸的功夫,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
祿東贊身為一國大相,自然明白髮生了什麼事。
就在剛才,大食人動手了,只可惜唐人早有埋伏,所以一瞬間的功夫,動手的大食人都被解決了。
為何長孫無忌一來,大食人就突然動手,竟會如此巧合?
那只有一種原因,長孫無忌是誘餌,能吸引大食人動手的誘餌。
祿東贊凝視著長孫無忌,道:「大食人也想把你掠走?」
長孫無忌眯著眼道:「一瞬間就能聯想到這一點,不愧是祿兄,長孫無忌佩服。」
祿東贊回到桌案旁坐下,緩緩道:「到底怎麼回事,還請國舅詳細跟我說明。」
長孫無忌淡淡道:「你剛才已經猜中了,大食人這次來長安,除了想把你帶走外,也想綁走老夫。」
祿東贊點頭道:「國舅長期執掌朝政,對大唐情況一清二楚,如今卻被貶為庶民,再無權勢保護。」
「大食人自然覺得綁走你是一件收益很大,風險很低的事。只可惜,他們並不知道,
長孫無忌就算淪落為平民,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
長孫無忌微笑道:「祿兄過譽了。」
祿東贊道:「所以大食人見你來找我,兩個目標待在一起,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長孫無忌道:「正是。」
祿東贊拱手道:「恭喜長孫國舅。」
長孫無忌淡淡道:「何喜之有?」
祿東贊道:「長安城的細作,都由內領府負責吧,內領府背後是貴國皇帝,既然他們找你幫忙,說明貴國皇帝重新信任你了,這不值得恭喜嗎?」
長孫無忌默然半響,站起身,道:「事情既了,無忌告辭。」轉身大步離去。
小巷與他來的時候,沒有任何區別,只在牆壁縫隙處,可以看到零星血跡長孫無忌邁步出了小巷,只見巷外一名高大精瘦的男子正站著等他,是王及善。
長孫無忌拱手道:「王將軍,事情已了,老夫可以回府了吧。」
王及善微微屈身,拱手道:「多謝國舅相助,在下還有一事,想與國舅商議,能否馬車內說話。」
車輪滾滾,朝著長孫府返回,長孫無忌望著王及善,一言不發。
他當初掌權時,王及善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金吾衛中郎將,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然而這些年來,王及善掌管內領府,幾乎讓外國細作在長安城內無所遁形。
這次的事,王及善也利用他來當誘餌,輕易將大食人收拾了,其手段之強,令他都不敢輕視。
這也讓長孫無忌再次感慨,皇帝年紀輕輕,為何竟能如此知人善用?
王及善斟酌了片刻,緩緩道:「長孫國舅,這次的事情雖並非陛下的意思,但有一件事我想告訴您,陛下對您的能力,一直非常看重。」
長孫無忌笑道:「王將軍原來是寬慰老夫的。」
王及善道:「不,在下知道,您這樣的人,並不需要任何人寬慰。」
長孫無忌沉默不語。
王及善接著道:「我本愚魯之人,得蒙陛下信任,執掌內領府,時恐無法勝任,一直希望能有人能幫我。」
長孫無忌聽後,訝然道:「你不會想把老夫加入內領府吧?」
王及善目光灼灼的道:「不錯,國舅可瞧得上內領府嗎?」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我對王將軍是很欽佩的,只是老夫好奇,你怎麼會突然想到,讓老夫加入內領衛?一般人可不會產生這種想法。」
王及善道:「王某雖愚鈍,但經常隨侍陛下左右,故能看得出來,陛下非常看重您的能力,一直想用您,卻又有很多顧忌。」
「內領衛是隱藏在陽光之下的機構,讓您進入內領衛,誰也不會知道,正好可以消除陛下的顧慮。」
長孫無忌道:「那你覺得老夫會答應嗎?」
王及善道:「自從您從昭陵出來後,在下一直派人盯著您,經過這些年觀察,在下得出一個結論。」
「什麼結論?」
王及善凝視著他,道:「您是個一心為國的人。」
長孫無忌微微一震,仰起頭,目視著天花板,過了好半響,問道:「老夫正在幫于志寧編著新法,只怕空餘時間不多。」
王及善道:「您不必擔心,就算您進了內領衛,在下也決不敢拿小事打擾您,更不會給您安排任務,只會在重要的事情上,藉助您的智慧。」
長孫無忌淡淡一笑,道:「真是後生可畏,老夫幾乎已快被你說服了。」
王及善問道:「您還有顧慮嗎?」
「只有一個顧慮。」
「您問。」
長孫無忌道:「老夫垂暮之年,早已沒了年輕時的銳氣,朝廷那麼多人才,王將軍為何如此瞧得起老夫?」
王及善拱手道:「國舅過謙了,您的能力,滿朝文武,誰不敬佩。」
長孫無忌道:「奉承話就免了,老夫要聽實話。」
王及善沉默了一會,道:「李公曾告訴我,分裂吐蕃的謀略,都是出自您之手,自那以後,在下便一直琢磨著,怎麼讓您加入內領衛。」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道:「李那老貨,果然還是將老夫給賣了。」
王及善道:「那您的決定是?」
長孫無忌淡淡道:「只要陛下同意,老夫可以幫你們出出主意。」
王及善眼中精光一閃,道:「明日在下就會向陛下請求此事。」
王及善一向是個很有分寸的人。
他敢把目光盯在長孫無忌身上,也是因為那天向皇帝要錢時,他意識到皇帝對內領衛的看重。
這才是他的底氣所在。
到了次日,因為皇帝上午要處理政務,他先在衛署忙碌了一上午,到了下午才去面聖來到甘露殿,當值內侍告訴他,皇帝去了神龍殿,正在召見幾位大將軍。
王及善當即來到神龍殿,也不通傳,直接就進入殿內,門外內侍也不阻攔。
因為他和王伏勝是唯二兩個不需通傳,就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人。
進入殿內後,只見皇帝正在與李、薛仁貴、尉遲恭和程知節四人交談。
這四人是皇帝最信任的軍中大將,一般軍政方面的大事,皇帝都是召見四人商議。
他見王伏勝站在通門附近隨侍,便來到王伏勝旁邊站定。
李治只看了他一眼,見他並未上前,就知道他的事不急,便繼續與李幾人交談。
今天討論的事情是擴軍,要增擴的隊伍,正是薛仁貴負責的羽林衛。
羽林衛原本有五萬人,後來有三萬調到了遼東,一部分駐紮倭國,一部分駐紮熊津港剩下的只剩兩萬人。
羽林衛與其他十二衛不同,他們的前身是李淵時期的元從禁軍,領朝廷俸祿,全年十二個月當值,也不用三年一換防。
李治當初擴充羽林衛,又派他們上戰場,就是為了讓群臣看到征幕兵的優勢。
大唐領土越來越大,戰線也會拉的越來越長。
若是還用府兵,以後對付大食人時,戰線極長,換防不易,土兵的心理也是個問題。
士兵們若念著家裡人和農事,那麼在前線時間長了,就會士氣下滑,影響戰力。
按照歷史進度,再過十幾年,府兵的劣勢就會顯現出來。
武則天時期,府兵地位下滑,又經常打敗仗,這才讓唐人意識到,府兵制並非長盛不衰的兵制。
等到了唐玄宗時期,就開始用募兵替代府兵,逐漸形成軍鎮,唐軍的戰力又開始回升然而唐玄宗過於重用募兵,給節度使的權力過大,導致藩鎮節度使軍權、政權、財權一手抓,具備了造反能力,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所以順利將府兵制過渡到募兵制,一直是李治緊抓的一件大事。
若是直接取消府兵,必定引起轟動,甚至那些擔任府兵的士卒,也會產生不滿情緒。
因為這個時期的府兵福利待遇很好,一人當兵,全家免賦。
一個家庭只需要培養一個男丁,讓他們上戰場,就能讓一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也因為這個原因,百姓們為了讓自家孩子脫引而出,格外注意培養兒子的身體素質,
好讓他們能競上府兵。
這便產生良性循環,讓大唐兵員的體格外強健!
所以不能一錘子直接將這個制度砸碎,需得慢慢調整,慢慢變化。
李治的辦法,便是利用羽林衛這個機構,慢慢將府兵全部轉化為募兵。
比如之前招募的五萬羽林衛,有一大半都是府兵出身。
他們便是第一批轉職者。
從前線戰況來看,這批職業軍人的表現,要強於府兵,這也讓朝臣們看明白,募兵與府兵相比,是有優勢的。
這批募兵產生之時,李治並未削減府兵,而是將契丹壯丁們,補充到各地折衝府。
從目前來看,這幫契丹人並未鬧事,已很好的融入唐軍之中。
但是,如果繼續從折衝府中抽調府兵,轉化為募兵,就不能再用類似的方法,將降兵補充到折衝府。
否則就會導致府兵數量一直不變,募兵則原來越多。
最終,國家肯定支撐不起這麼龐大的軍事支出,被軍隊給拖垮。
李治今天這場會議,就是要進行新的嘗試。
將這些府兵轉化為募兵的同時,削減地方府兵。
只要不斷轉換,那麼府兵遲早都會變成募兵,到時沒有府兵,再取消府兵制度,也就順理成章。
當李治將自己的想法提出來後,李等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皇帝改革兵制的想法。
對他們這些老將來說,輕易改變舊制,內心都會產生一股抵抗情緒。
在他們看來,眼下唐軍兵鋒猛銳,士氣高昂,這時候突然更改兵制,完全沒必要。
歷朝歷代,都是某一個兵制出現重大問題,難以為繼,這才改進更好的辦法。
可李治卻在國家軍力強盛時更改兵制,這讓他們都非常不解。
可話又說回來,這幾年來,皇帝的各種決策基本上都是正確的,而且看的比所有人長遠。
就說打倭國這件事,從結果來看,收穫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不僅得了一大座海島,還用倭國賠償,補足了戰爭的投入,可以說只賺不虧。
正因如此,連一向老成持重的李,此時也不敢輕易提出反對意見,只問道:「陛下,若是將府兵慢慢都轉化為募兵,朝廷財政方面,恐怕會多出一筆支出。」
李治道:「你們可以這樣算,無論府兵還是募兵,在編的兵員數量不變,又不用浪費時間換防。」
「也就是說,將那些浪費的民力節約下來,他們都會投入生產之中,那麼國家生產力,反而是提高的。」
幾人面面相,一時都不大聽得明白。
尉遲恭道:「陛下,可府兵不用咱們給俸祿,募兵卻要朝廷提供軍餉,這麼算的話,
朝廷還是要多花錢啊!」
李治道:「不錯,朝廷確實多花了錢,可募兵與府兵不同,無法為全家免稅,那些錢又通過賦稅,交了上來。」
尉遲恭道:「也就是說,相當於將他們免去的稅收,又以俸祿的名義發下去?」
李治道:「不錯。」
尉遲恭直言道:「陛下,如此似乎有些多此一舉,而且」
他還有句話沒說,府兵免除賦稅的話,就算遇到貪官,榨取百姓,也影響不到他們。
可如果是募兵的話,貪官層層剋扣,募兵的軍餉可能減少,百姓的賦稅可能增加,只會導致生活變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