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後宮大封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01章 後宮大封賞

  一支長長的車隊由東而來,穿過春明門,緩緩進入長安城。

  車隊旁邊有三千唐軍護送,馬車都是單轅輜重車,車轍印很深,每輛馬車都堆的高高的,上面用灰色的帷布蓋住,誰也看不清車內是什麼。

  不過,長安城的百姓們,一個個都神通廣大,消息靈通。

  已有人打探到消息,知道這支車隊運送何物。

  「嘿嘿,來了,終於來了。」

  春明門附近的一個茶棚內,一名胖墩墩的男子咧嘴笑道。

  旁邊立刻有人問:「這位兄台,你知道那些車子裡裝的是什麼嗎?」

  「當然知道了,嘿嘿,說出來,嚇你們一大跳。」胖郎君回答。

  那人趕忙追問,胖郎君卻自顧喝著茶,有意賣起了關子。

  一名戴著斗笠的江湖客道:「掌柜的,給這位兄台再加一壺茶,算我帳上。」

  茶掌柜也覺得好奇,手腳麻溜的給胖加了一壺茶。

  胖郎君見有人識趣,這才開口道:「都聽好了,那些馬車裡面,裝的可都是真金白銀!」

  眾人都發出驚呼聲,這麼多馬車都裝金銀,那該有多少?

  斗笠客問道:「莫非就是倭國賠償給我大唐的那筆金銀?」

  胖郎君看了他一眼,笑道:「這位兄台說的不錯,正是倭人賠償給咱們的。」

  眾人頓時都露出恍然之色。

  如今的長安城內,誰都知道,倭國國內遍布金銀,已經有不少商人前往倭國開通商道。

  有人叫道:「倭國竟送來這麼多金銀,如此來看,那些傳言不是假的了?」

  胖郎君哼了一聲,道:「已經有不少商人去過倭國,若是假的,難道他們不會揭穿嗎?」

  又有一名瘦子道:「雖說不是假的,但也沒那麼玄乎。」

  眾人正琢磨著去倭國發財,見他似乎知道什麼內幕,都問他倭國情況。

  瘦子「嘿嘿」直笑,也吊起胃口。

  斗笠客道:「掌柜,給他也加一壺茶,算我帳上。」

  瘦子見得了好處,這才笑道:「我姨父是做海貨生意的,當時傳言一出來,他就是第一批去倭國的人。」

  眾人都問:「如何?」

  瘦子道:「嗨,別提了,金銀倒確實有,但是都被倭國官府控制,普通倭人窮得很,連飯都吃不起。」

  有人問:「那可以和倭國官府交易啊,他們金銀多,隨便用點東西跟他們交換,不就大賺一筆?」

  瘦子斜了那人一眼,道:「想的挺美。不錯,用便宜茶葉,就能跟他們換很多金子。可倭國前陣子跟咱們打仗,萊州和營州都督府,都張貼告示,不得隨意進入倭國。」

  「一些膽大的商人,要錢不要命,跑到倭國去,結果再沒有回來,聽說不僅貨被人家搶了,連人都讓人家給煮著吃了!」

  眾人聽了後,都吸了口涼氣。

  又有人道:「可現在不是打完仗了嗎?倭人被咱們打得那麼慘,還敢動咱們的商人不成?」

  瘦子道:「不錯,倭國官府是不敢動咱們了,可倭國內部正在內戰,一些潰軍流落海上,變成海盜,專門搶劫商船。」

  胖郎君忽然插嘴道:「沒你說的那麼嚴重,倭國本州確實危險,可隼州有咱們唐軍駐紮,卻還算安全。」

  有人問:「隼州是哪裡?」

  胖郎君道:「就是倭國割讓給咱們的那座大海島,從萊州去耽羅,再從耽羅去隼州,這條貿易路線,非常安全。」

  「已經很多商人前往隼州,在最靠近倭國本州的筑紫縣,跟倭人交易。」

  「不少倭國地方官員,拿著大筆金銀來到筑紫縣,跟咱們交換糧食、茶葉、絲綢。嘿嘿,只要來回跑一趟,賺的錢就能在長安城買一座二進大宅院啦!」

  此話一出,那名斗笠客將十幾枚大錢在桌子上一拍,霍然起身,大步朝著東市方向去了,看來已經被說動了心,準備進一批貨,去倭國賺錢了。

  ……

  長長的運送車隊抵達朱雀街後,折而向北,從皇城進入皇宮,穿承天門,很快停在了左藏庫外。

  這筆錢是要匯入國庫的,

  故而宰相閻立本、上官儀,戶部尚書盧承慶,戶部侍郎李義府幾人,陸續來到左藏庫,親自辦理接收事項。

  盧承慶親自將這筆錢入了戶部的帳,留下他和李義府的簽名。

  閻立本和上官儀仔細查驗後,也留下自己簽名。

  剩下的具體入庫工作,則交由金吾衛和少府監負責。

  這只是第一筆財物,後面還有幾筆在路上,要想全部入庫,至少需要一兩個月,不需要他們親自盯著了。

  不過,幾人的事卻沒完。

  朝中忽然多了這麼一大筆額外開支,怎麼用這筆錢,需要好好討論一下。

  這筆錢跟稅收不同,

  每年稅收和財政支出,都有明確規定,條條款款,都要依照規章制度,想多申請一筆錢,都需要層層申請,極為繁複。

  這筆錢卻不同,類似於戰爭的額外收入,以前蘇定方滅西突厥、薛仁貴滅鐵勒時,都繳獲不少收入。

  但他們繳獲的多是牛羊戰馬,直接就歸了太僕寺。

  金銀財物也有,卻非常少,根本不夠各大部門瓜分的。

  這次就不同了,數十萬兩黃金白銀,全都是規制之外的財政收入,不需走任何流程。

  只要官員們在政事堂商議妥當,再申報皇帝,就能直接劃入自家部門。

  故而,朝廷各大機構早就盯著這筆錢了,稱得上翹首以盼。

  這筆錢接收入帳後,中書省立刻在政事堂召開會議,三省六部五監九卿的重要官員,全部參加。

  按照慣例,五監之一的內侍監,一般都不會參加,因為王伏勝知道,皇帝不喜歡內侍參與朝政。

  不過王伏勝自己雖不去,也會派人去旁聽,以免皇帝問起時,他答不上話。

  武皇后同樣很關心此事,她想知道的是,這筆錢中有多少能夠送到內庫。

  去年江南鬧旱災時,武媚娘下令宮中縮衣節食,將內庫中的錢,拿去戶部賑災。

  去年下半年,宮中的十幾次節日,賞錢都比往年少了一大半,導致後宮中不少人怨聲載道。

  宮中之人,長年鎖於宮牆之內,很多人生活沒有太多盼頭,就指望著這點賞錢。

  還有人家中有父母兄弟姐妹,需要靠自己在宮中掙錢養家。

  這突如其來的變動,導致他們生活被打亂,他們雖不敢明著觸犯皇后威嚴,但暗地裡做事情,都開始偷奸耍滑,甚至偷盜器物。

  這半年來,宮中各大殿內的偷盜的案子,多了三倍不止。

  武媚娘對這些人雖然絕不手軟,但她也很清楚,治理後宮,不可一味用強,否則遲早會出問題。

  她自然希望官員們能給內庫多留一些錢,能拿去賞賜給眾人,安撫他們。

  張多海派遣的是張荃。

  張荃剛到中書省,便跟小樓碰到了。

  兩人也沒有多交流,一起來到政事堂,他們是代表內侍監而來,文吏也沒有阻攔他們。

  結果兩人剛進政事堂,便聽到裡面傳來激烈的爭吵聲。

  一陣鼓聲響起,王伏勝抬頭一看,日過中天,已過了正午,小樓卻遲遲沒有回來。

  四月春風,仿佛情人的擁抱,令人渾身懶洋洋的。

  皇帝已經處理完今日政務,在臨湖殿舒服而寬闊的椅子上午休。

  王伏勝則站在臨湖殿附近的風亭,遠遠眺望,心中奇怪小樓為何還未回來。

  又等了小半個時辰,才見小樓急匆匆奔來,嘴裡還叼著一個餅。

  看來他一直在中書省,連飯都顧不得吃。

  小樓走近後,瞧見皇帝正在睡覺,便放輕腳步,躡手躡腳的來到風亭。

  「師傅,我回來了。」他將嘴裡餅三兩口吃下,含糊不清的道。

  王伏勝問:「怎麼去了那麼久?」

  小樓笑了笑,道:「剛才可熱鬧了,您是沒見著,為了多爭點錢,有幾名相公差點打起來了。」

  王伏勝忙問究竟,小樓便將情況詳詳細細都說了。

  恰好風向忽變,卷著兩人嘀咕的聲音,灌入李治的耳中。

  李治迷迷糊糊睜開雙眼,下意識道:「伏勝,茶。」

  然而等了半天,卻是另一名內侍端著茶過來了。

  李治四顧一看,頓時瞧見王伏勝與小樓站在遠處說話,便喊道:「伏勝。」

  王伏勝聽了後,趕忙走了過來,低聲道:「大家,是不是臣等說話,吵醒您了?」

  李治喝了口茶,道:「也算不上,朕也睡足了。你們在那說什麼呢?」

  王伏勝道:「回陛下,小樓剛剛去了趟中書省,聽到朝中官員們正在集議,爭論的很厲害。」

  李治正要問爭論什麼,腦中一閃,便反應了過來,問:「是為了倭國賠償的那筆錢吧?」

  王伏勝道:「正是呢。」

  李治甩了甩胳膊,站起身,走到湖邊,問道:「他們都怎麼分的那筆錢?」

  王伏勝小步跟上,說道:「回陛下,經過清點,目前入庫的款子,一共有五萬兩金子,十萬兩銀子,其他珍寶,加起來也有三十多萬兩,一共也就是九十多萬貫錢。」

  李治抬手道:「等會,怎麼只有這麼一點?」

  王伏勝道:「回陛下,這只是第一批入庫的,另外得到消息,還有四批貨物,都已經在來長安的路上了,全部加起來,有五百三十多萬貫。」

  李治揮手道:「嗯,你繼續說吧。」

  王伏勝道:「這五百三十萬貫錢中,戶部要了一百萬貫,說是去年賑災,江南、淮南各地的常平倉、義倉都空了,需要重新購糧補上,防止又出現災害。」

  李治點點頭,既然是民生問題,那沒什麼好說的。

  「還有呢?」

  王伏勝道:「工部也要了一百萬兩,說是三門峽淤泥越積越多,光憑人工疏通,耗時耗力。閻相公準備在上游修建一個楗尾堰,用來控制水流,過濾沙石。此工程非常浩大,他原本想要兩百萬貫,結果遭到眾官員反對,只好降低為一百萬貫。」

  唐朝時期,修築堤堰,主要是以「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的方法,故而堤堰都叫楗尾堰。

  水利工程這種基礎建設,利國利民,李治也找不到理由拒絕。

  然而這樣一來,兩百萬貫就沒了。

  王伏勝又道:「另外兵部、禮部、吏部、刑部、國子監、將作監、太僕寺等部門,也都要了一筆錢,基本上全部分光了。」

  李治怔了怔,道:「全部分光了?」

  王伏勝點頭道:「是的,估計明日就會有奏疏遞上來。」

  李治沉默了一會,哼道:「他們就沒有給朕留一點?」

  王伏勝低下頭,小聲道:「是的。」

  李治哼道:「這幾年,朝廷打了不少仗,兵部要錢,朕可以理解。可禮部、刑部要錢做什麼?」

  王伏勝小聲道:「陛下,禮部負責各種大典,祭祀,宮廷宴會,還要給皇子們和公主開府。這些年來,花費著實不小。」

  李治道:「那刑部呢?」

  王伏勝道:「這些年來,我大唐南征北戰,消滅諸多國家和部落,得到大量官奴,有數萬張嘴,都由刑部負責養著,故而……」

  李治抬手道:「這些官奴都是青壯勞力,按理來說,應該給國家帶來增產才是,不應成為國家負擔。」

  王伏勝道:「陛下說的是,可該如何安置呢?」

  李治想了想,道:「給戶部傳一道旨意,將這些官奴分派到江南州縣,設立一個晉升制度,只要他們能繳納足一定賦稅,就免除官奴身份,列為良民。」

  「如此,刑部的錢不就省下了?」

  王伏勝趕忙道:「陛下英明,臣記下了。」

  李治道:「再說說,國子監要錢做什麼?」

  王伏勝道:「國子監希望在民間增設一些官學,能讓更多百姓讀書。不過很多官員反對此事,故而國子監只要到了五萬貫。」

  官員們反對此事,顯然是擔心更多庶民們都能讀上書,參加科舉,就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

  「刑部剛才省出多少錢來?」李治問。

  王伏勝道:「三十萬貫。」

  李治道:「再從國庫中拿出六十五萬貫,湊足一百萬貫,拿去給國子監,就說朕支持他們開設官學!」

  王伏勝低聲道:「是。」

  李治又將剩下的開支一一詢問,無用的當即節省,又省下二十多萬貫。

  李治正琢磨著這些錢是直接歸入內庫,還是用到別的地方。王及善忽然從遠處走了過來,朝李治見禮。

  「臣王及善拜見陛下!」

  李治抬手道:「王卿不必多禮,有什麼事嗎?」

  王及善咬了咬牙,道:「陛下,臣聽說兵部剛剛從國庫分撥了八十萬貫錢,其中有二十萬貫,用來撫恤前線將士。」

  李治見他雙目赤紅,額頭青筋暴起,顯得非常憤怒,心中奇怪。

  「是有這麼回事,朕也是剛剛聽到匯報。」

  王及善道:「臣剛剛去過兵部,想向郝尚書要五萬貫錢,撫恤陣亡在前線的內領府將士。郝尚書卻說,內領衛將士,不屬前線將士。」

  大唐有十二衛制度,由兵部管轄。

  內領衛是李治單獨開設的一衛,直接受他管轄,從不受兵部調令。

  王及善接著道:「臣非常不解,那些潛伏敵後的密探,他們雖不是直接拿刀槍殺敵,然而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並不弱於那些陣亡將士。」

  「他們死後,連一絲榮耀都無法得到,還會被所有人遺忘,難道他們不是我大唐功臣?為何無法得到撫恤?」

  李治見他越來越激動,趕忙安撫道:「他們當然是我大唐將士,朕絕不會忘了他們!」

  「朕這就下旨,給內領府撥出二十萬貫錢,撫恤這些陣亡的將士。」

  王及善吃了一驚,道:「陛下,二十萬貫太多了。」

  李治擺手道:「這二十萬貫錢,除了給你撫恤陣亡將士,還要在禁苑立一座巨大的石碑,刻下所有內領衛陣亡將士的名字,不能讓他們被遺忘!」

  王及善深吸一口氣,拱手跪地,肅然道:「臣替所有陣亡將士,多謝陛下恩典!」俯首叩地。

  另一邊,立政殿的武媚娘,也正因為這筆錢的支出而頭疼。

  準確來說,她是感到憤怒。

  這幫官員太不像話,當初她拿內庫的錢賑災,這幫官員們不住上奏稱讚,說她是賢后。

  如今國庫有錢了,他們就把自己這個賢后忘的一乾二淨!

  她雖不能像李治一樣,一道旨意,就能從官員們嘴裡奪食,但她也有自己的辦法。

  禮部的李敬玄,費了好大一番唇舌,才為禮部爭得一筆款項。

  結果他剛回到禮部喝茶時,手下文吏來報,武皇后派人送來一份帳單。

  李敬玄命人拿過來一看,頓時覺得頭大。

  原來帳單上詳細的標註著,這幾年來,皇子、公主們開府時,內庫的支出帳單。

  李敬玄哪還能不明白,武皇后這是找他要錢。

  李敬玄可不敢得罪這位皇后殿下,只好咬了咬牙,向立政殿回了一份公函,答應從他分得的三十萬貫錢中,挪出十萬貫,送到內庫。

  武媚娘收到他的回執後,這才滿意,不再追究此事。

  李敬玄做事一向分得清輕重。

  三日後,第一批運送到長安的款項中,剛好有十萬貫分撥到禮部,他二話不說,命人直接運送到內庫。

  武媚娘得了這筆錢後,也當即開始分派這筆錢。

  首先,她拿出三萬貫錢,分給後宮二十多座主宮。有嬪妃坐鎮的宮殿,則要多給幾倍。

  另外,再拿出兩萬貫,分配給登錄在冊的宮廷命婦,按照品級賞賜。

  比如常山公主得了兩千貫賞錢,江燕這個五品郡夫人,就只得了一百貫的賞賜。

  最後,又拿出三萬貫,送去內侍監和殿中省,賞賜給宮中的內侍和宮人。

  最高級的內侍王伏勝得了三百貫,張多海得了一百貫,何尚宮得了五十貫。

  低級內侍和宮人們,也人人有份。

  武媚娘又拿出兩千貫,送往武府,用來籌措幾日後武敏之加冠的大禮。

  最後的一萬八千貫,暫時留在內庫,以後逢年過節的時候,再分派賞賜。

  一場大封賞下來,後宮人人歡喜,呈現出一派祥和之氣。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