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被囚禁的君王
第358章 被囚禁的君王
六月盛夏,天氣酷熱。
此時距離李治回到長安,已有半年多。
這半年來的宮廷生活,讓張多海恢復了以往的身材,似乎比原來還要略胖一些。
張多海拖著這副胖軀,一路從鴻臚寺跑回了立政殿。
他原本就愛出汗,今日又格外酷熱,當他回到立政殿時,整個身子就像掉入水中一樣,濕得透透的。
陣陣汗臭味,從他身上飄散開來,周圍的宮人內侍們隔得老遠,都能夠聞到。
這種情況下,張多海自然不好去面見皇后。
他先在一間寬敞的屋子裡洗了個涼水澡。
洗完澡之後,還特意讓王洪給他洗腳。
他的腳臭比汗臭更甚,王洪卻不敢露出絲毫的嫌棄之色,一臉微笑的幫他搓著腳。
王洪擦腳的時候,張多海還故意將水濺到他臉上。
全身洗的乾乾淨淨之後,張多海穿著一身嶄新的衣服,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剛剛小憩了一刻鐘,正坐在榻上打坐。
張多海不敢打擾,侍立一旁。
武媚娘卻睜開雙眼,問道:「各國使節都來了?」
她平日都會打完坐再問話,今日提前就問,可見她對此事的關注。
「回殿下,遼東大國小國,幾乎都來了,只有兩個國家的使節團沒來!」
「哪兩個國家?」
張多海道:「一個是高句麗,一個是蝦夷!」
武媚娘皺眉道:「蝦夷?吾怎麼從未聽過?」
張多海笑道:「臣也沒聽過,好像是倭國附近的一個小國家,從未來我大唐朝貢。」
武媚娘問道:「朝中哪位大臣,對蝦夷最為了解?」
張多海想了想,道:「應該是李太尉吧。」
武媚娘道:「那就請李太尉過來一趟吧。」
一個多時辰後,李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在正殿接見了他,對他甚是敬重,李見禮時,她起身還了半禮。
「冒味請李公過來,還望見諒。」她微笑著道。
李拱手道:「老臣不敢,只是不知皇后殿下請老臣過來,所為何事?」
「李公坐下說話吧。」
武媚娘做了個請的手勢,待他落座後,說道:「吾聽人說,各國使節都已來到長安,皆為軍械之事,唯獨兩國未至。」
李道:「是的,高句麗和蝦夷國的使節,都沒有來。」
武媚娘道:「吾也聽過不少國家名字,卻從未聽過蝦夷,李公能和吾說一下此國的情況嗎?」
李沉吟片刻,說道:「回皇后殿下,此國位於倭國以北的一眾島嶼之中。
彼地寒冷,極難生存,故而他們有著很強的忍耐性。與倭國爭鬥數百年而不滅,
自有其存國之道。而且他們曾攻打過高句麗。」
武媚娘奇道:「他們敢攻打高句麗,那實力應該不差吧。」
李笑道:「他們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並不知高句麗強大,攻打高句麗的軍隊只有一千多人,被高句麗地方道使給消滅了。」
「後來還是高句麗與倭國人互通聯繫時,才知道他們是蝦夷人。」
武媚娘問道:「那他們到底有多少軍隊?」
李沉吟道:「這種國家,只要是成年男子,都能上戰場。根據高句麗的說法,他們應該有上萬軍隊,不然無法抵禦倭國。」
武媚娘聽了後,點點下巴。
這個國家雖落後野蠻,卻也有著犯案的能力。
解了心中疑惑後,武媚娘便讓李退下了,她召來張多海,朝他吩道:「派人告訴敏之,讓他和吳王將調查方向,放在蝦夷人身上。」
張多海奇道:「殿下,高句麗人不用調查嗎?」
武媚娘斜了他一眼,道:「劉仁軌就在營州,你覺得他知道此事後,會不去調查?」
以劉仁軌的能力,如果真是高句麗所為,他肯定會比李吉、賀蘭敏之兩個毛頭小子,更早調查出來。
與其讓他們分心,不如只給他們定一個懷疑對象,讓這兩個少年人去碰碰運氣。
張多海領略了她的意思,笑道:「那也是,臣這就派人傳話。」
武媚娘並未猜錯,軍械被劫之後,劉仁軌便一直在關注此事。
他長期鎮守營州,負責在最前線,執行大唐消滅高句麗的戰略計劃。
如今的突發狀況,也讓他頗為頭疼。
都督府書房內,劉仁軌手中握著內領衛剛剛傳來的密報,眉頭緊皺。
「都督,怎麼了?」劉仁願問道。
劉仁軌道:「老夫剛剛得到消息,倭國派遣使節,已經抵達了長安,除此之外,新羅、、室韋等國,也都派了使節。」
劉仁願道:「那應該就不是他們了。」
姜恪道:「那也不一定,某個國家做下此事,怕我們懷疑,故意派遣使節來解釋,也是有可能的。」
劉仁軌沉聲道:「現在的問題是,有兩個國家,並未派遣使節。」
劉仁願問:「是誰?」
劉仁軌道:「高句麗和蝦夷!」
劉仁願愣道:「蝦夷?怎麼沒聽過?」
姜恪道:「蝦夷是倭國北面的一個國家。」
劉仁願吃驚道:「你怎麼知道?」
這小子才來幾天啊,竟然知道的比他還多?
姜恪笑道:「我也是翻閱都督府庫房中的一份舊文案,才看到過這個名字。」
劉仁軌道:「蝦夷的事可以不管,高句麗卻就在旁邊,此事是否與他們有關,我們必須查清楚!」
他和李一樣,為了消滅高句麗,謀劃數年,不希望皇帝掉頭去打倭國。
姜恪道:「各國使節既然都去了長安,我們只需等陛下的決斷就行了,都督何必多此一舉?」
劉仁軌看了他一眼,道:「姜將軍,你要記住,邊關之將,往往能比廟堂更了解實際情況,做出對國家更有利的選擇。倘若此事真是高句麗所為,你我卻一無所知,導致陛下做出錯誤決斷,那你我都有失職之罪!」
姜恪微微一愜,拱手道:「末將明白了。」
劉仁願問道:「都督,高句麗跟倭國不同,早就跟咱們破臉了,只怕不會配合咱們調查。」
劉仁軌沉聲道:「調查此事,不必派人去高句麗,只需做兩件事。」
「哪兩件事?」兩人齊聲問。
「首先,你二人各領一支人馬,進入高句麗境內,給他們施加壓力!接下來,老夫再給泉蓋蘇文修書一封!」
高句麗的都城名為平壤,又被稱為平陽城。
此城得名,便是因為一個平字。
四下里開闊平坦,一覽無遺,是一片豐茂的平原沃土。
然而最近幾日,平陽城內,卻陷入了混亂。
各國細作在城內肆虐,極為猖獗,還有被細作買通的官員,幫著打掩護。
平陽城原本就是遼東大城,各國在平陽城都有細作。
此時的情形,就仿佛是一鍋沸水注入平陽城,城中細作都開始活動起來。
他們的目標一樣,都是為了查探大唐軍械被劫,是否與高句麗有關!
查探過程中,已經發生了十幾起人命,還有四處地方發生火災。
平陽城和長安一樣,城北繁華,故而成為細作們重點關注對象,變得十分混亂。
相比之下,偏僻的城南反而一片安寧,不受侵擾。
入夜,明月盈盈,星辰稀稀。
城南一座宮殿之內,一名男子正沿著走廊,快步急行。
這座宮殿並不大,卻戒備森嚴,從空中俯瞰,整座宮殿都被土兵給圍住了。
整個平陽城內,除了王宮之外,沒有哪個地方,能比此處更加森嚴。
原因很簡單,住在這座宮殿中的人,正是高句麗的君王,寶藏王!
寶藏王名為高寶藏。
身為國君,他卻只能住在這樣一座狹小的宅邸,本該屬於他的王宮,卻被泉蓋蘇文父子霸占。
宮殿十分破敗,侍從很少,官員更是禁止進入。
那名走在走廊上的男子卻是個例外。
他不僅是高句麗的官員,還是一名外戚,名叫安岑,是高寶藏王后的弟弟。
在一名侍從的帶領下,安岑很快來到一間大屋。
屋中光線昏暗,站著一男一女,男的約莫三十七八歲,留著濃密的黑色鬍鬚,女子三十左右,容貌秀麗。
這兩人正是寶藏王和安王后。
安岑瞧見他們後,跪倒在地,泣聲道:「大王,王后,你們受苦了。」
寶藏王將他扶了起來,哽咽道:「難得你還念著我們。」
安王后朝那名侍從打了個眼色,讓他在門後守著,隨即關緊門,朝安岑問:「沒被發現吧?」
安岑道:「最近城中細作猖獗,一片混亂,泉蓋蘇文非常惱怒,正忙著捉拿細作,不會注意到這裡。」
寶藏王驚道:「出什麼事了嗎?」
安岑道:「唐人給百濟援助一批物資,在海上被人劫了,兩百唐軍都死了。
唐朝皇帝震怒,在遼東集結大軍,各國都很害怕,懷疑是高句麗所為,故而派細作調查!」
寶藏王問道:「是泉蓋蘇文乾的嗎?」
安岑搖頭道:「我也不知,不過瞧這情況,十有八九,就是他所為!」
寶藏王釀跪兩步,呆呆道:「這個逆賊,高句麗果然要毀在他手中了!」
安王后目光灼灼的道:「大王,這是個機會!」
寶藏王愣道:「什麼機會?」
安王后道:「可以讓安岑去收集證據,找大唐皇帝告發泉蓋蘇文,引唐軍滅了這賊子!」
寶藏王變色道:「唐軍若是來了,還肯走嗎?這不是勾結外敵嗎?」
安王后急道:「不利用外力,如何斗得過這賊子?唐人得了高句麗,要想治理,還不得靠您?總比困在此處一輩子要好啊!」
安岑也勸道:「大王,泉蓋蘇文遲早會稱王,您不找唐人的話,高句麗也要滅亡!」
寶藏王嘆了口氣,道:「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安王后囑咐道:「安岑,你調查時,一定要小心,莫要被發現,否則我和大王,都有危險!」
安岑答應道:「姊姊放心,我一定謹慎!」
安王后取出一張絲帕,朝寶藏王道:「大王,請您寫一封血書,安岑若是調查出證據,便能憑此血書,去找唐人。」
寶藏王顫聲道:「血、血書?」
安王后摸出一柄匕首,在雪白的手腕上一划,鮮血頓時從傷口流淌出來。
「大王就用妾身的血寫吧!」
寶藏王點點頭,蘸著安王后的血,很快寫下一封血書,安皇后取出一方小印,這是寶藏王的王印,在上面蓋了章,交給安岑。
安岑收好血書,向兩人行了一禮,正身離開。
然而當他推開大門時,只覺後背一涼,如墮冰窖。
原來大門之後,站著一大群人,為首之人,正是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
安岑回頭看了一眼寶藏王和安王后,見兩人皆面色蒼白,深吸一口氣,硬著頭皮朝泉蓋蘇文行禮。
「下官安岑,拜見莫離支。」
泉蓋蘇文一身戎甲,滿臉殺氣,森然道:「安末客(末客相當於中郎將),
本人應該下過令,不准任何官員進入王宮,就算你是皇親國戚,也不該出現在這裡!」
安岑道:「是大王聽說了唐人在營州增兵,憂心國家,這才召我詢問!」
安王后搖了搖寶藏王手臂,讓他出聲配合,寶藏王卻閉緊嘴巴,一言不發。
泉蓋蘇文進入屋內,厲聲道:「這不是理由,你雖是國舅,犯了律法,一樣是死罪!」
安王后嬌叱道:「那不過是你的命令,並非我高句麗律法!」
泉蓋蘇文咧嘴一笑,道:「在高句麗,我的話,就是律法!」
拔刀出鞘,刀光閃過,鮮血濺,安岑倒在了血泊之中。
六月盛夏,天氣酷熱。
此時距離李治回到長安,已有半年多。
這半年來的宮廷生活,讓張多海恢復了以往的身材,似乎比原來還要略胖一些。
張多海拖著這副胖軀,一路從鴻臚寺跑回了立政殿。
他原本就愛出汗,今日又格外酷熱,當他回到立政殿時,整個身子就像掉入水中一樣,濕得透透的。
陣陣汗臭味,從他身上飄散開來,周圍的宮人內侍們隔得老遠,都能夠聞到。
這種情況下,張多海自然不好去面見皇后。
他先在一間寬敞的屋子裡洗了個涼水澡。
洗完澡之後,還特意讓王洪給他洗腳。
他的腳臭比汗臭更甚,王洪卻不敢露出絲毫的嫌棄之色,一臉微笑的幫他搓著腳。
王洪擦腳的時候,張多海還故意將水濺到他臉上。
全身洗的乾乾淨淨之後,張多海穿著一身嶄新的衣服,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剛剛小憩了一刻鐘,正坐在榻上打坐。
張多海不敢打擾,侍立一旁。
武媚娘卻睜開雙眼,問道:「各國使節都來了?」
她平日都會打完坐再問話,今日提前就問,可見她對此事的關注。
「回殿下,遼東大國小國,幾乎都來了,只有兩個國家的使節團沒來!」
「哪兩個國家?」
張多海道:「一個是高句麗,一個是蝦夷!」
武媚娘皺眉道:「蝦夷?吾怎麼從未聽過?」
張多海笑道:「臣也沒聽過,好像是倭國附近的一個小國家,從未來我大唐朝貢。」
武媚娘問道:「朝中哪位大臣,對蝦夷最為了解?」
張多海想了想,道:「應該是李太尉吧。」
武媚娘道:「那就請李太尉過來一趟吧。」
一個多時辰後,李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在正殿接見了他,對他甚是敬重,李見禮時,她起身還了半禮。
「冒味請李公過來,還望見諒。」她微笑著道。
李拱手道:「老臣不敢,只是不知皇后殿下請老臣過來,所為何事?」
「李公坐下說話吧。」
武媚娘做了個請的手勢,待他落座後,說道:「吾聽人說,各國使節都已來到長安,皆為軍械之事,唯獨兩國未至。」
李道:「是的,高句麗和蝦夷國的使節,都沒有來。」
武媚娘道:「吾也聽過不少國家名字,卻從未聽過蝦夷,李公能和吾說一下此國的情況嗎?」
李沉吟片刻,說道:「回皇后殿下,此國位於倭國以北的一眾島嶼之中。
彼地寒冷,極難生存,故而他們有著很強的忍耐性。與倭國爭鬥數百年而不滅,
自有其存國之道。而且他們曾攻打過高句麗。」
武媚娘奇道:「他們敢攻打高句麗,那實力應該不差吧。」
李笑道:「他們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並不知高句麗強大,攻打高句麗的軍隊只有一千多人,被高句麗地方道使給消滅了。」
「後來還是高句麗與倭國人互通聯繫時,才知道他們是蝦夷人。」
武媚娘問道:「那他們到底有多少軍隊?」
李沉吟道:「這種國家,只要是成年男子,都能上戰場。根據高句麗的說法,他們應該有上萬軍隊,不然無法抵禦倭國。」
武媚娘聽了後,點點下巴。
這個國家雖落後野蠻,卻也有著犯案的能力。
解了心中疑惑後,武媚娘便讓李退下了,她召來張多海,朝他吩道:「派人告訴敏之,讓他和吳王將調查方向,放在蝦夷人身上。」
張多海奇道:「殿下,高句麗人不用調查嗎?」
武媚娘斜了他一眼,道:「劉仁軌就在營州,你覺得他知道此事後,會不去調查?」
以劉仁軌的能力,如果真是高句麗所為,他肯定會比李吉、賀蘭敏之兩個毛頭小子,更早調查出來。
與其讓他們分心,不如只給他們定一個懷疑對象,讓這兩個少年人去碰碰運氣。
張多海領略了她的意思,笑道:「那也是,臣這就派人傳話。」
武媚娘並未猜錯,軍械被劫之後,劉仁軌便一直在關注此事。
他長期鎮守營州,負責在最前線,執行大唐消滅高句麗的戰略計劃。
如今的突發狀況,也讓他頗為頭疼。
都督府書房內,劉仁軌手中握著內領衛剛剛傳來的密報,眉頭緊皺。
「都督,怎麼了?」劉仁願問道。
劉仁軌道:「老夫剛剛得到消息,倭國派遣使節,已經抵達了長安,除此之外,新羅、、室韋等國,也都派了使節。」
劉仁願道:「那應該就不是他們了。」
姜恪道:「那也不一定,某個國家做下此事,怕我們懷疑,故意派遣使節來解釋,也是有可能的。」
劉仁軌沉聲道:「現在的問題是,有兩個國家,並未派遣使節。」
劉仁願問:「是誰?」
劉仁軌道:「高句麗和蝦夷!」
劉仁願愣道:「蝦夷?怎麼沒聽過?」
姜恪道:「蝦夷是倭國北面的一個國家。」
劉仁願吃驚道:「你怎麼知道?」
這小子才來幾天啊,竟然知道的比他還多?
姜恪笑道:「我也是翻閱都督府庫房中的一份舊文案,才看到過這個名字。」
劉仁軌道:「蝦夷的事可以不管,高句麗卻就在旁邊,此事是否與他們有關,我們必須查清楚!」
他和李一樣,為了消滅高句麗,謀劃數年,不希望皇帝掉頭去打倭國。
姜恪道:「各國使節既然都去了長安,我們只需等陛下的決斷就行了,都督何必多此一舉?」
劉仁軌看了他一眼,道:「姜將軍,你要記住,邊關之將,往往能比廟堂更了解實際情況,做出對國家更有利的選擇。倘若此事真是高句麗所為,你我卻一無所知,導致陛下做出錯誤決斷,那你我都有失職之罪!」
姜恪微微一愜,拱手道:「末將明白了。」
劉仁願問道:「都督,高句麗跟倭國不同,早就跟咱們破臉了,只怕不會配合咱們調查。」
劉仁軌沉聲道:「調查此事,不必派人去高句麗,只需做兩件事。」
「哪兩件事?」兩人齊聲問。
「首先,你二人各領一支人馬,進入高句麗境內,給他們施加壓力!接下來,老夫再給泉蓋蘇文修書一封!」
高句麗的都城名為平壤,又被稱為平陽城。
此城得名,便是因為一個平字。
四下里開闊平坦,一覽無遺,是一片豐茂的平原沃土。
然而最近幾日,平陽城內,卻陷入了混亂。
各國細作在城內肆虐,極為猖獗,還有被細作買通的官員,幫著打掩護。
平陽城原本就是遼東大城,各國在平陽城都有細作。
此時的情形,就仿佛是一鍋沸水注入平陽城,城中細作都開始活動起來。
他們的目標一樣,都是為了查探大唐軍械被劫,是否與高句麗有關!
查探過程中,已經發生了十幾起人命,還有四處地方發生火災。
平陽城和長安一樣,城北繁華,故而成為細作們重點關注對象,變得十分混亂。
相比之下,偏僻的城南反而一片安寧,不受侵擾。
入夜,明月盈盈,星辰稀稀。
城南一座宮殿之內,一名男子正沿著走廊,快步急行。
這座宮殿並不大,卻戒備森嚴,從空中俯瞰,整座宮殿都被土兵給圍住了。
整個平陽城內,除了王宮之外,沒有哪個地方,能比此處更加森嚴。
原因很簡單,住在這座宮殿中的人,正是高句麗的君王,寶藏王!
寶藏王名為高寶藏。
身為國君,他卻只能住在這樣一座狹小的宅邸,本該屬於他的王宮,卻被泉蓋蘇文父子霸占。
宮殿十分破敗,侍從很少,官員更是禁止進入。
那名走在走廊上的男子卻是個例外。
他不僅是高句麗的官員,還是一名外戚,名叫安岑,是高寶藏王后的弟弟。
在一名侍從的帶領下,安岑很快來到一間大屋。
屋中光線昏暗,站著一男一女,男的約莫三十七八歲,留著濃密的黑色鬍鬚,女子三十左右,容貌秀麗。
這兩人正是寶藏王和安王后。
安岑瞧見他們後,跪倒在地,泣聲道:「大王,王后,你們受苦了。」
寶藏王將他扶了起來,哽咽道:「難得你還念著我們。」
安王后朝那名侍從打了個眼色,讓他在門後守著,隨即關緊門,朝安岑問:「沒被發現吧?」
安岑道:「最近城中細作猖獗,一片混亂,泉蓋蘇文非常惱怒,正忙著捉拿細作,不會注意到這裡。」
寶藏王驚道:「出什麼事了嗎?」
安岑道:「唐人給百濟援助一批物資,在海上被人劫了,兩百唐軍都死了。
唐朝皇帝震怒,在遼東集結大軍,各國都很害怕,懷疑是高句麗所為,故而派細作調查!」
寶藏王問道:「是泉蓋蘇文乾的嗎?」
安岑搖頭道:「我也不知,不過瞧這情況,十有八九,就是他所為!」
寶藏王釀跪兩步,呆呆道:「這個逆賊,高句麗果然要毀在他手中了!」
安王后目光灼灼的道:「大王,這是個機會!」
寶藏王愣道:「什麼機會?」
安王后道:「可以讓安岑去收集證據,找大唐皇帝告發泉蓋蘇文,引唐軍滅了這賊子!」
寶藏王變色道:「唐軍若是來了,還肯走嗎?這不是勾結外敵嗎?」
安王后急道:「不利用外力,如何斗得過這賊子?唐人得了高句麗,要想治理,還不得靠您?總比困在此處一輩子要好啊!」
安岑也勸道:「大王,泉蓋蘇文遲早會稱王,您不找唐人的話,高句麗也要滅亡!」
寶藏王嘆了口氣,道:「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安王后囑咐道:「安岑,你調查時,一定要小心,莫要被發現,否則我和大王,都有危險!」
安岑答應道:「姊姊放心,我一定謹慎!」
安王后取出一張絲帕,朝寶藏王道:「大王,請您寫一封血書,安岑若是調查出證據,便能憑此血書,去找唐人。」
寶藏王顫聲道:「血、血書?」
安王后摸出一柄匕首,在雪白的手腕上一划,鮮血頓時從傷口流淌出來。
「大王就用妾身的血寫吧!」
寶藏王點點頭,蘸著安王后的血,很快寫下一封血書,安皇后取出一方小印,這是寶藏王的王印,在上面蓋了章,交給安岑。
安岑收好血書,向兩人行了一禮,正身離開。
然而當他推開大門時,只覺後背一涼,如墮冰窖。
原來大門之後,站著一大群人,為首之人,正是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
安岑回頭看了一眼寶藏王和安王后,見兩人皆面色蒼白,深吸一口氣,硬著頭皮朝泉蓋蘇文行禮。
「下官安岑,拜見莫離支。」
泉蓋蘇文一身戎甲,滿臉殺氣,森然道:「安末客(末客相當於中郎將),
本人應該下過令,不准任何官員進入王宮,就算你是皇親國戚,也不該出現在這裡!」
安岑道:「是大王聽說了唐人在營州增兵,憂心國家,這才召我詢問!」
安王后搖了搖寶藏王手臂,讓他出聲配合,寶藏王卻閉緊嘴巴,一言不發。
泉蓋蘇文進入屋內,厲聲道:「這不是理由,你雖是國舅,犯了律法,一樣是死罪!」
安王后嬌叱道:「那不過是你的命令,並非我高句麗律法!」
泉蓋蘇文咧嘴一笑,道:「在高句麗,我的話,就是律法!」
拔刀出鞘,刀光閃過,鮮血濺,安岑倒在了血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