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夕陽絢麗多彩,晚霞灑下橘紅色的光輝,將金水河照成了一片橙紅色。

  李治站在千步廊一處行亭,望著波光瀲灩的水面,腦中思緒,仿佛水面一般,起伏不定。

  自來到大唐後,他一直以後世為標尺,以史書為量度,儘量讓自己保持冷靜頭腦,這才形成如今局面。

  但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偏好。

  如果說李勣執著於高句麗的話,李治心中也一直暗藏著消滅倭國的心思。

  以前他沒有動手,是因為此事太過荒誕。

  在滿朝文武看來,倭國貧瘠,屬於鳥不拉屎的地方,打這樣一片土地,徒耗人力,管理也難,必定滿朝反對。

  這樣的情況下,李治也不好一意孤行,故而只能將心思藏著,等解決遼東三國,再將劍鋒指向倭國。

  可如今不同,兩百唐軍被殺,足以激起唐人憤慨。

  剛才他故意聽薛仁貴幾人討論,就是想了解他們對此事的看法。

  後來他提出攻打倭國,也只有李勣一人反對。

  站在大唐的角度來說,李勣是對的,但是李治這次不打算聽他的。

  滅倭,雖不利時局,也不利大唐,卻利在千秋!

  「陛下,皇后殿下請您過去一趟。」王伏勝忽然道。

  李治點了點頭,收回思緒,朝著立政殿而去。

  武媚娘和李勣一樣,是極為理智的人,她肯定也會勸說自己,不要攻打倭國。

  以前可以不管她的想法。

  但如今武媚娘恪守本分,只有對她表現出足夠的敬重,她才會繼續朝著賢后方向變化,需得解釋一番。

  不過,要糊弄她可不容易,該找個什麼樣的理由呢?

  不一會,李治來到立政殿寢殿,武媚娘將他請入殿內。

  「媚娘,什麼東西這麼香啊?」李治一進屋,就聞到陣陣香氣。

  武媚娘走到一張長案邊,伸手抓住一隻酒瓶,笑道:「這是妾身剛釀製的百卉酒,正要請陛下品嘗。」

  倒了一杯酒,遞給了李治。

  酒液呈淡綠色,幽香之中,混雜著幾分酒味。

  李治搖了搖酒杯,發現酒液很濃,應該釀製了很久,輕輕抿了一口,入口微甜,甜中還帶著一股苦味,應該是摻了藥,類似藥酒,有滋補之效。

  李治心中有事,喝了一杯後,便抬手示意武媚娘不必再添酒,朝她問道:「媚娘,你找朕過來,是為了攻打倭國之事吧?」

  武媚娘道:「是的。」

  李治咳了一聲,道:「朕知道你反對,不過朕是這樣想的……」

  武媚娘眨了眨眼,道:「陛下,妾身並不反對啊。」

  「你不反對?」李治一愣。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妾身一開始也很不解,不過妾身知道陛下必有深意,便苦苦思索,後來總算明白了陛下的深意。」

  「朕的深意?」李治喃喃重複。

  武媚娘拍了拍手掌,宮人玉屏捧著一柄紅色的弓進來了。

  這柄弓比一般的弓小一些,由紅漆塗成,曲線優美,好似一輪彎月,弓身上雕刻著精緻的百鳥圖案。

  這是武媚娘專用的百鳳弓,用的是一支金色的箭矢,箭頭用布裹成圓球形,無法傷人。

  她接過弓和箭,挺直腰身,兩腿前後微分,拈弓搭箭,扣拉弓弦。

  這一刻,李治在她身上看到幾分巾幗之氣。

  武媚娘命五名宮人站在對面,將弓弦拉滿,瞄準她們,側頭看了李治一眼。

  「陛下,妾身猜對了嗎?」她微笑著問。

  李治心中納悶,臉上卻不動聲色,道:「媚娘,你力氣挺大啊,能將弓弦拉滿。」

  「此弓的弓弦是妾身命人特製,比一般弓弦要軟。」

  武媚娘解釋了一句,又接著道:「陛下此舉,便和妾身拉弓一般,弓弦拉滿,對準五國。五國受驚,必定希望弓弦指向別人。」

  「哦,接著說。」李治眯著眼,露出一副高深莫測的表情。

  武媚娘道:「五國之中,只有一個犯國,另外四國,都是被平白牽扯進來。這四國定會全力調查出真相,藉此擺脫危機。」

  「不錯,還有嗎?」李治將兩隻放在背後的手捏了捏,微笑著問。

  武媚娘拉了半天,手臂有些酸麻,便鬆開了一些,說道:「真正的犯國,行為肯定會與其他四國不同,他們會拼命阻止調查,很容易就能瞧出端倪。」

  李治仰頭望著天花板,默然不語。

  武媚娘將百鳳弓遞給侍女,來到李治身邊,觀察著他表情,道:「陛下,妾身猜錯了嗎?」

  李治「咳」了一聲,也不去解釋,道:「媚娘,照你這麼說,其他四國,很快會查出犯下此案的國家了?」

  武媚娘道:「妾身確是這麼想的,不過妾身對外邦之事,所知不多,也無十足把握。」

  李治感微笑道:「那就別想了,反正朕這步棋已經下了。接下來,就看倭國人的應對了。」

  ……

  「母親,情勢危急,還請您以國家為重,冷靜一些!」

  「冷靜?我看是你該冷靜一下了!此事並非我們所為,唐人卻指責是我們幹的,簡直欺人太甚!」

  倭國的筑紫朝倉宮內,中大兄和寶女王爆發了激烈的爭執。

  中大兄上前一步,道:「您還不明白問題的嚴重性,倘若咱們不解釋清楚,就不僅僅是跟唐人打一仗那麼簡單了。」

  寶女王端坐上首,淡淡道:「哦,那又會如何?」

  中大兄一字字的道:「我們將有滅國之危!」

  寶女王愣了一下,隨即笑道:「阿倍將軍,聽到沒有,就因唐人兩百名士兵,被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強人給襲擊了,咱們倭國就有滅國之危咯。」

  阿倍比羅夫跪坐在躡席上,淡淡道:「王子殿下畢竟年輕,經歷少了些,被唐人給嚇住了,也情有可原。」

  中大兄並不受他挑釁,背負雙手而立,沉聲道:「鐮足,你和大家說一下,唐人的一貫作風。」

  中臣鐮足應了一聲,站起身,向寶女王和阿倍比羅夫行了一禮,說:

  「從漢朝時期,中原王朝就有個規矩,使節被殺,便視為宣戰,無論多遠,他們都會派兵討伐,滅其國,擒其王!」

  此話一出,寶女王臉色微變,冷哼道:「我們在陸地上,或許打不過他們,但在大海上,優勢卻在我們,阿倍將軍,我沒說錯吧?」

  阿倍比羅夫昂然道:「女王殿下說的一點不錯,海上作戰,我大倭不懼任何人!」

  中大兄凝視著寶女王,道:「如此說來,母親決定與唐人一戰了?」

  寶女王揚了揚眉,道:「不錯,我們有兵力優勢,有戰船優勢,還有阿倍將軍,他們若敢來侵犯,必讓他們有來無回!」

  以蘇我赤兄為首的幾名倭國大臣,頓時大聲附和,讚揚女王英明。

  寶女王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這次參加議政的共有八名大臣,是倭國權力最高的人。

  倭國施行律令政,最高政治長官為太政大臣,由中大兄擔任。

  太政官統治八省:中務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

  這八人便是八高官官,每一個人背後,都代表著一個龐大而古老的家族。

  不久前,這八人之中,有六人在支持寶女王。

  然而如今,原本支持她的物部氏和藤原氏,竟然都默不作聲。

  就連她一直器重的兒子大海人王子,也沒有做聲。

  這讓寶女王終於明白過來,中大兄早已收服這些人,只是隱忍不發。

  一直願意隱忍的中大兄,竟因為唐人的緣故,暴露全部實力,這也讓寶女王暗暗心驚。

  便在這時,阿邊麻呂快步進入殿內。

  以他的地位,是沒資格參加議事的,頓時受到八省大臣的呵斥。

  「麻呂,這裡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注意你的身份,還不退下!」

  阿邊麻呂跪在地上,雙手扶地,叩首道:「女王殿下,諸位王子大臣,新羅派人剛剛傳來一個消息,情況緊急,麻呂我才冒昧闖入。」

  「出什麼事了?」寶女王出聲為他解圍。

  最⊥新⊥小⊥說⊥在⊥⊥⊥首⊥發!

  阿邊麻呂抬起頭,道:「根據新羅人的消息,唐人正在向營州、萊州大量增兵。」

  寶女王又問:「增兵了多少?」

  阿邊麻呂道:「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唐人常備軍力就有六十多萬,若是真的準備對外宣戰,至少會調十萬以上吧。」

  寶女王面色微白,朝阿倍比羅夫看了過去。

  阿倍沉聲道:「女王殿下不必擔心,唐人就算兵多,也沒有船,無法在海上鋪開兵力。」

  中臣鐮足道:「阿倍將軍錯了,當年唐朝攻打高句麗,因戰船不足,唐朝皇帝便下了命令,結果四個月,便造船四百艘,運載軍糧。」

  蘇我赤兄哼道:「運糧船而已,定是些小船,比不上咱們的戰船。」

  中臣鐮足瞥了他一眼,道:「筑紫率錯了,唐人造的運糧船,每一艘,都比女王殿下的烏丸號更大!」

  蘇我赤兄怒道:「胡說八道,怎麼可能有這麼荒唐的事!」

  中臣鐮足平靜的道:「您雖沒去過唐朝,也可以去問一下去過唐朝的人,問問他們唐人造的船如何。」

  「阿邊次官,是真的嗎?」寶女王臉色越發難看了。

  阿邊麻呂低聲道:「差不多吧。」

  寶女王又看向了阿倍比羅夫,然而這次阿倍也低下了頭。

  寶女王深吸一口氣,轉頭看向中大兄,道:「王兒,依你之見,要如何才能避免唐人攻打我倭國?」

  中大兄道:「第一,全力找出是誰襲擊了唐人的船隻,如此才能平息唐人的憤怒。第二,派遣使節,前往長安,向唐人解釋。」

  寶女王愣道:「他們還聽得進解釋嗎?」

  中大兄道:「不找出真兇,他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派遣使節,是為表示姿態,這一點,不可缺少。」

  倭人非常重視上下關係,寶女王點點頭,道:「依你之見,派誰比較好呢?」

  中大兄目光看向了阿邊麻呂,淡淡道:「只有辛苦阿邊次官,再去一趟長安了。」

  阿邊麻呂臉色慘白,求助的看向寶女王。

  這時候去長安,還有命回來嗎?

  然而寶女王這次卻沒有再幫他,說道:「阿邊次臣,事關國家安危,只有請你不辭辛勞,再使大唐了。」

  阿邊麻呂見寶女王目光冷冽,只好苦笑道:「下臣領命!」

  ……

  海水不斷拍打著岩石,浪花聲中,隱隱夾雜著倭國士兵們操練的聲音。

  紅日已經落到地平線以下。

  中大兄站在石台上,極目遠眺。

  黃昏時的海浪,比白日要平靜一些,但海底之下的暗流,卻要更加兇險。

  中大兄迎著海風,張開雙臂,嘴角勾出一抹微笑。

  「王子殿下,眼下局勢如此兇險,您似乎卻非常高興。」中臣鐮足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鐮足,我一向覺得,兇險與機遇並存,你沒有這種感覺嗎?」

  中臣鐮足沉默了一會,道:「屬下並沒有您那般過人的視野,只看到危機,並未看到機遇。」

  中大兄微微一笑,道:「那是因為你沒能跳出這個局來看問題。你覺得襲擊唐軍的事,是誰幹的?」

  中臣鐮足思索了一會,道:「有能力消滅兩百唐軍的力量不多,除了我們之外,在這片海域,也只有五六股力量。」

  中大兄伸出四根手指。

  「除咱們之外,只有四人,有這個能力。」

  「哪四人?」

  「泉蓋蘇文、金春秋、扶餘義慈、蝦夷男鹿。」

  中臣鐮足點點頭:「不錯。」

  中大兄放下一根手指,道:「扶餘義慈要做此事,定會跟母親打招呼,從母親剛才態度來看,他可以排除。」

  中大兄又放下一根手指:「金春秋縱有這個心,卻沒這個膽量,他也可以排除。」

  中臣鐮足心中一動,道:「所以只剩下泉蓋蘇文和蝦夷男鹿有這個可能了?」

  中大兄微笑道:「唐人早就想打高句麗,如果真是他們所為,唐軍定會出兵。我們則可趁他們無暇他顧,幫助義慈,擊敗福信!」

  「如果是蝦夷男鹿呢?」

  中大兄道:「那就更好了,唐人縱能擊敗蝦夷人,卻無法占據蝦夷群島。等他們走後,我們便可趁蝦夷虛弱,消滅這個難纏的敵人。」

  中臣鐮足敬服道:「殿下深謀遠慮,卑職佩服。」

  中大兄緩緩道:「不過,要想將危局轉為對我們有利的局面,必須查出是哪一家所為,拿到確鑿證據,讓大唐皇帝信服才行!」

  中臣鐮足道:「卑職一定竭盡全力,完成此事。」

  中大兄抬手道:「不,事關重大,我必須動用所有力量,你的人只負責蝦夷就行了。」

  「那高句麗呢?」

  中大兄道:「放心,我讓大海人去調查了。」

  大唐在邊境增兵的消息,很快也傳遍遼東各國。

  這對每個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沒人喜歡大唐鐵騎。

  就連靺鞨、室韋這些與此事無關的國家,瞧見營州唐軍增多,也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營州原本的唐軍就有三萬,皆是騎兵,如今又調來三萬騎兵,整整六萬唐軍鐵騎,仿佛一柄利劍,懸在每一個國家的頭頂。

  在這種重壓之下,不僅倭國遣使長安,遼東各個國家,也都派出使節,前往長安,探聽情況,以免這柄劍落到自家頭上。

  正如武媚娘所形容的那樣,在大唐拉滿弓弦的情況下,各國的反應出奇的一致。

  只有兩個國家例外,沒有派遣使節。

  那便是,高句麗和蝦夷。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