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長孫無忌的腦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6章 長孫無忌的腦補

  神龍殿最近被重新修繕過。

  寬闊的大殿,被一分為二,中間用一排格子門阻隔。

  東殿掛著兩張地圖,一張是大唐十道全境輿圖,另一張則是遼東輿圖。

  遼東地區的輿圖,比全境地圖詳細的多,除了大唐外,包含了高句麗、新羅、百濟和倭國。

  薛仁貴來到神龍殿時,發現李勣、程知節和尉遲恭都在東殿,正圍著遼東輿圖,大聲商議著。

  薛仁貴大步走了過去,只聽尉遲恭道:「不用想了,肯定是倭國那幫雜碎所為!」

  程知節道:「倭人應該沒那麼大膽,敢直接襲擊我大唐的運送隊。」

  尉遲恭哼了一聲,道:「他們已經在做戰前準備,要跟咱們打仗,還有什麼不敢的?」

  程知節搖頭道:「倭人要是敢插手百濟之事,自然要教訓他們。可眼下他們並未派軍隊,跟咱們破臉。這事不大可能是他們所為。」

  薛仁貴暗暗點頭。

  倭人為了在百濟的利益,確實想插手百濟之事,然而在大唐威懾下,一直龜縮在九州練兵。

  將來大唐出兵百濟,他們是否真的有勇氣與大唐為敵,還是兩說。

  況且就算他們派兵,幫助扶餘義慈,向大唐宣戰,那也只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大唐教訓他們之後,也不會進一步動手。

  可眼下情況不同了。

  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忽然襲擊大唐軍隊,這是取死之道,是要被滅國的。

  上一個這麼幹的是天竺人,襲擊唐使,被王玄策滅國。

  這還是天竺距離大唐遙遠的情況。

  最近幾年,薛仁貴也參與過三場滅國之戰,稱得上經驗豐富。

  遼東諸國盡在大唐鐵騎威懾之下,只要查出是誰幹的,大唐必定出兵征討,盡滅其國,不是什麼難事。

  倭人畢竟是一個存續數百年的國家,應該沒有如此不智。

  當他思索之際,尉遲恭還在跟程知節爭來爭去,李勣則喝著茶,一言不發。

  薛仁貴是晚輩,平日在三人面前,儘量低調,並沒有輕易發言,端坐在椅子上,靜候皇帝的到來。

  李治此時已經來到了神龍殿,站在殿外,也不知為何,並沒有進去。

  靜立片刻後,李治忽然來到西偏殿,從偏殿一扇門,繞到正殿。

  神龍殿正殿此時被一分為二,李治到了正殿西邊後,薛仁貴幾人並不知道。

  李治找了張椅子坐下,聽著隔壁尉遲恭和程知節的爭吵,露出思索之色。

  王伏勝暗暗奇怪,卻也沒有做聲。

  兩人爭了一會後,忽聽程知節開口道:「涼國公,你怎麼看待此事?」

  不一會,隔壁便傳來薛仁貴的聲音。

  「我以為此事不外乎三種情況。」

  此話一出,正在喝茶的李勣也抬起頭,看向了薛仁貴。

  程知節道:「哪三種情況?」

  薛仁貴緩緩道:「首先,這批物資由我大唐兩百軍士護送,一般的海賊,根本沒能力劫奪。說明此事背後,必定是一個國家。」

  李治聽了後,暗暗點頭。

  萊州周邊的海域,並無大的海賊,凡是人數達到一定規模的海賊,早就被萊州水軍給消滅掉了。

  尉遲恭哼道:「這一點很明顯了。」

  薛仁貴接著道:「那麼第一種情況,便是遼東某一個國家,對這批軍械產生貪念,故而派遣軍隊,襲擊了我們的運海船。」

  尉遲恭道:「那幫陸地國家,都沒什麼像樣的水師,更沒有海港,他們也沒那個能力!」

  薛仁貴點頭道:「是的,有能力做這件事的,必定是一個水軍實力很強的國家。」

  程知節捏著下巴,道:「考慮實力和距離的話,只有倭國、高句麗、百濟、新羅、耽羅這五個國家,有能力做這件事。」

  李勣忽然道:「程兄多算了一個,也漏算了一個。」

  程知節道:「哦,我多算了哪一個?」

  李勣道:「耽羅的軍隊只有兩千不到,船隻簡陋,就算全國軍力出動,也不是我兩百唐軍對手。」

  他征討過高句麗,所以對遼東情況更了解一些。

  程知節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又問:「那我少算了哪個國家?」

  李勣緩緩道:「蝦夷。」

  程知節愣道:「倭國北邊的那個長毛國?」

  中原王朝給四周國家取名,通常用他們的外貌特徵來取。

  比如倭國,因他們長得矮,取名為倭。

  天竺原本叫身毒,雖有音譯成份在內,卻也代表他們不愛乾淨,玄奘取經回來,才慢慢改為叫天竺。

  蝦夷這個名字,也和他們外貌有關,因為蝦夷人毛髮長如蝦須。

  李勣道:「正是蝦夷國,此國是由很多小島國共同構成,類似草原上的部落聯盟。他們長期與倭人為敵,實力不比新羅、百濟弱多少。」

  尉遲恭瞪眼道:「蝦夷人難道敢捋我大唐虎鬚?」

  李勣道:「我也只是說他們有這個可能。還是聽薛將軍繼續說吧。」

  薛仁貴朝李勣拱了拱手,道:「剛才說的是第一種情況,這五個國家都有可能,目的則是單純看中了軍械。」

  頓了一下,接著道:「接下來是第二種情況,此事是扶餘福信所為!」

  此話一出,三名老將都眯起了眼睛,沒有做聲。

  乍一看,不可能是扶餘福信所為,但仔細一想,正因為他知道大唐不會懷疑他,反而有可能行此事。

  那他的目的是什麼呢?

  可能是想引起大唐的憤怒,讓大唐儘快參與到戰事中,對倭國和義慈動手。

  這樣可以避免福信和義慈繼續內戰,福信就可以得到一個較為強大的百濟。

  不過李治卻知道,這種可能性不存在,倘若真是福信策劃,金燕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有。

  李勣沉吟片刻,問道:「不知薛將軍說的第三種可能,又是什麼?」

  薛仁貴道:「第三種可能,敵人的目標並非軍械,而是想在遼東地區製造混亂,他們坐收漁利。」

  程知節目光一閃,道:「高句麗?」

  百濟之戰,高句麗一直置身事外。

  然而他們卻也知道,大唐解決百濟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

  那麼他們故意製造混亂,挑動大唐儘快下場,對他們是有利可圖的。

  薛仁貴道:「不一定就是高句麗。依在下之見,這種情況下,除倭國和扶餘義慈外,其他三國都有可能。」

  薛仁貴的意思很簡單,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目標為了軍械,倭國和扶餘義慈動機最大。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就是扶餘福信所為。

  若是第三種,高句麗、新羅和蝦夷,反而有最大可能。

  尉遲恭皺眉道:「聽你這麼一說,不是更加複雜了嗎?」

  薛仁貴拱手道:「這只是在下一點淺見。」

  李治聽到此處,推開一扇格子門,邁步進入東殿,緩緩道:「薛卿的話,朕都聽到了,不過朕以為,眼下應該考慮的,不應該是此事本身。」

  四人急忙起身,朝李治見禮。

  敘禮畢,尉遲恭試探的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走到上首坐下,目光緩緩在幾人身上移動著。

  「有人襲殺我大唐將士,周圍那些國家,可都盯著我們的反應,若是不能做出迅速有力的回擊,必將產生極大的隱患。」

  尉遲恭道:「臣正是這麼考慮,管他是誰幹的,咱們就找嫌疑最大的倭國!若是畏畏縮縮,查來查去,那些小國還以為我們怕了倭國!」

  李治道:「尉遲愛卿之言,正合朕心。」

  李勣暗暗一驚,忙道:「陛下,若是真的指認倭國,咱們可得對倭國發動全面戰爭啊!」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李卿覺得不可嗎?」

  李勣沉聲道:「臣只是覺得,若因此次突發狀況,打亂多年來的戰略部署,恐非最佳選擇。」

  李治知道李勣的擔憂。

  倭國的體量並不弱於高句麗多少,又是一個島國,要消滅倭國,並非短時間內能做到。

  以大唐如今在遼東的部署,短時間內,只擁有消滅其中一個國家的能力。

  最⊥新⊥小⊥說⊥在⊥⊥⊥首⊥發!

  若是要對倭國動手,整個國家的戰略部署,都要發生調整。

  十年之內,都將沒有餘力再去消滅高句麗了。

  而李勣最大的心愿,就是消滅高句麗。

  李治道:「局勢發生變化,國家戰略也應變化。朕以為此事並非小事,若不能果斷出手,遼東局面,反而會更加失控!」

  李勣道:「那何不指認此事是高句麗所為,立刻對高句麗用兵?」

  李治擺手道:「朕說過了,眼下並非對高句麗用兵的時候。」

  「可是陛下……」

  李勣還要再說,李治擺手道:「此事不必再議,朕不管是誰幹的,都當做是倭國所為!」

  李勣望著皇帝的表情,總覺得他失去了平日的冷靜。

  只可惜尉遲恭、程知節和薛仁貴,都沒有站出來反對。

  李勣暗嘆一口氣,心中忽然想起了長孫無忌,若是他在這裡的話,應該會支持自己吧。

  長孫無忌正在後院水閣內,悠閒的看著書。

  原擁武派官員被一網打盡後,盯著長孫府的人明顯變少了。

  這說明以前盯著他的人中,有很多都是前擁武派官員。

  這其實無所謂,長孫無忌也根本沒把這幫人放在眼裡。

  他最近心態能這麼好的緣故,是因為武皇后終於不再派人盯著他了。

  自他與武皇后鬥法失敗後,這個女人一直是壓在他頭頂的一座大山。

  如今這座大山終於去壓別人了,他自然輕鬆多了。

  這時,一名家僕來報,李勣求見。

  長孫無忌坐直身子,道:「請他過來吧。」

  不一會,李勣便沿著小徑過來了,臉色凝重。

  長孫無忌奇道:「李兄,怎麼了?」

  李勣並未回話,只問:「有酒嗎?」

  長孫無忌點點頭,命下人上了酒。

  少頃,一壺美酒端了上來,李勣給自己和長孫無忌倒了一杯,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長孫無忌盯著他,道:「很少見你這樣,出什麼事了嗎?」

  李勣沉聲道:「長孫兄,有件事我想向你請教。」

  「請講。」

  李勣道:「我想問你一下,陛下被冊封為太子以前,是否與倭人接觸過?」

  長孫無忌皺眉道:「應該沒有。」

  李勣望著夕陽,喃喃道:「那就奇怪了,陛下為何如此厭惡倭人呢?」

  長孫無忌道:「你若是希望我回答的話,總要先告訴我出什麼事了吧?」

  李勣遂將軍械被劫、神龍殿議政的事說了。

  「這些年來,遼東戰略一直都以高句麗為目標,陛下卻因為此事,改變國家戰略,準備對倭國發動戰爭,實在令我不解!」

  長孫無忌淡淡道:「首先有一點我可以肯定,陛下以前從未接觸過倭人,不可能對倭人有什麼特別看法。」

  李勣皺眉道:「可陛下突然要對倭人發動戰爭,這該怎麼解釋?」

  長孫無忌慢條斯理的道:「這隻說明,陛下這樣做另有目的。」

  李勣道:「什麼目的?」

  長孫無忌端起酒杯,笑道:「我怎麼知道?這些年來,陛下無論做哪一件事,都有他的深意,我相信這次也不例外。」

  李勣感嘆道:「可能是我真的老了吧,實在想不透陛下的心思。」

  長孫無忌問:「眼下情況如何?陛下已經下旨要對倭人開戰了嗎?」

  李勣搖頭道:「那倒沒有,僅憑營州和萊州的兵馬,在百濟打敗倭人還行,不足以打到倭國本土。」

  長孫無忌道:「陛下準備調兵了?」

  李勣沉聲道:「陛下下了三道旨意,第一道,命令歐陽通南下,在江南道和淮南道,督建八百艘戰船。」

  「第二道,調兩萬羽林衛,前往萊州訓練。再徵調河南道、河北道三十座折衝府兵,調往營州都督府駐紮。由尉遲恭負責備戰事宜。」

  「第三道,傳旨戶部和少府監,讓他們提前徵調糧草軍械,運往萊州和營州。」

  長孫無忌微微一驚,道:「陛下這是真的在為大戰做準備。」

  李勣苦笑道:「這次的戰備準備,可比攻打吐蕃時的規模還要大。」

  長孫無忌喃喃自語道:「陛下這番安排,到底有什麼用意呢?倭國土地貧瘠,打下來也沒什麼好處啊。」

  李勣沉默不語。

  過了良久,長孫無忌忽然露出微笑,道:「我明白了。」

  李勣忙問:「哦?」

  長孫無忌問道:「陛下可有派人調查此事?」

  李勣道:「沒有。」

  長孫無忌道:「這就對了,此事畢竟發生在海上,就算讓狄仁傑去查,只怕也什麼都查不出來。」

  李勣點點頭,海洋廣闊,只怕連遇襲地點都找不到,更不提找出是誰幹的!

  長孫無忌笑道:「所以這件事,由我們自己去查,很難查出來,所以陛下才故意施加壓力,讓倭人去調查,證明清白!」

  李勣皺眉道:「讓倭人調查?」

  長孫無忌笑道:「不錯,倭國是海島之國,熟悉海事,海上的事讓他們來查,會比我們更有效率。」

  李勣沉默了一會,道:「倭人若是查不出來呢?」

  長孫無忌笑道:「放心,陛下既然如此做出安排,必定有後續手段,你我拭目以待便是。」

  李勣點了點頭,抬起頭,目光看向夕陽。

  ……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