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公主府的茶會
第348章 公主府的茶會
大唐經濟繁榮,思想開放,女子騎馬出遊,拋頭露面,皆是常有之事。
然而那也多是已婚女子,隨夫外出。
未婚女子雖也能出門,卻都是坐馬出行,又或與手帕交同行,極少與男子出遊。
唐朝時期,男女之間的婚事,也多是父母之命,媒之言。
與以往朝代不同的是,唐朝女子也多了一些自己選擇的機會。
大唐共有兩大節日,允許未婚男女出遊,除了遊玩之外,這些年輕男女都會趁機尋找中意之人。
這兩大節日中,最盛大的節日便是一月十五上元節。
上元節代表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
這天會解除宵禁,全城狂歡。
長安城年輕男女都會提著燈籠,走在大街上,欣賞著樹枝上掛著的彩燈,一邊走一邊唱著歌兒。
在這種浪漫的氛圍下,某一個暮然回首,便有可能尋到一生都在追逐的那道身影。
三月初三的上巳節與上元節不同。
上已節並不如上元節盛大,卻是專為男女準備的節日。
男女們在水邊飲宴、郊外遊春,尋覓著伴守一生的良人。
「如此說來,你和盧照鄰便是在上已節認識的了?」李治詢問。
常山公主臉色微紅,輕輕點了點頭。
今日她和新城公主一起回公主院探親。
高安公主知她心意,把李治也請了過來。
李治與妹子閒話時,問起她怎麼跟盧照鄰認識的,常山公主這才將兩人相識情況說明。
「兄長,曲水流觴的習俗你知道嗎?」新城公主忽然問。
「自然知曉。」李治點點頭。
曲水流觴是上已節衍生出的一種活動東普時期,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四十一名友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這群名仕將一種帶耳的酒杯,放在水上漂浮,停在哪位名士前,就要罰酒三觴,並作詩吟賦。
最終,四十一人共作了三十七首詩,
王羲之將其匯集成冊,並作序,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此等風雅之事,自然廣為流傳。
自那以後,上已節便多了曲水流觴的活動,大家將盛滿酒的酒杯順流而下,
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將杯中酒滿飲。
新城公主道:「那日我和阿姊去曲江池,找了處臨池水畔,忽然間,上游飄來一隻酒杯,停在阿姊面前。阿姊拿起來後,杯中卻無酒,只一紙短箋,上面寫了首詩,描述著曲江的美麗風景。」
「這首詩就是盧照鄰寫的吧?」李治猜測。
新城公主笑道:「正是如此。如今的曲水流觴,未婚男子都會將自己的詩詞放在杯中,藉此覓得良配。」
「真好玩!」高安公主拍手笑道,轉頭一看,卻見義陽公主眼中閃著一種奇異之色。
「阿姊,你怎麼了?」她好奇的問。
義陽公主面色微紅,低著頭道:「沒什麼。」
「對了,那日還發生了一件好玩的事呢。」新城公主忽然噗一笑。
「什麼好玩之事?」高安公主忙問。
新城公主笑道:「那日還有一名滎陽鄭氏女子,就在我和阿姊旁邊,也有一隻酒杯停在她面前,裡面也有一首詩,你們猜怎麼著?」
「莫非那首詩沒有作好?」李治問。
「阿兄猜錯了喲,那首詩作的極好,比盧駙馬那首還好呢。」新城公主露出一個狡點的笑容。
「是不是那鄭氏女子撈酒杯時,不小心掉入水中?」高安公主也提出自己的猜測。
新城公主笑道:「也不是。義陽,你也來猜猜看。」
義陽公主想了想,道:「莫非詩上沒有留名姓?」
新城公主搖頭道:「錯了,那首詩上不僅留了名字,還留了字,複姓上官,
單名純,字公璧,別字庭芝。」
這個時期的人,取兩個字是一種很騷氣的行為,要麼極有才學,要麼就是草包,附庸風雅。
李治聽此人姓上官,下意識將其歸類到前者。
新城公主接著道:「那鄭氏女子很是喜悅,和阿姊一樣,在水畔等候。不久,那上官純便先來了。」
說到這,警了李治一眼。
「阿兄可知那上官純是誰?」
「複姓上官的人可不少,我怎會知道?」李治搖頭。
新城公主道:「那上官純可是上官相公的兒子喲。」
李治聞言,微微一愣。
上官儀只有一個兒子,如此說來,不就是上官婉兒的父親嗎?
高安公主見他表情,忙搖著他手臂,道:「耶耶,這個上官純有什麼問題嗎?」
李治沒有做聲。
總不能說,這個上官純將來會生一個青史留名的「女宰相」。
不過話又說回來,武媚娘不能進化成女皇的話,上官婉兒這個女宰相,以後也沒舞台了。
「沒什麼,朕只是想起來,這個上官純考了幾年科舉,都未考中,文采並不出眾。」他隨口道。
高安公主驚奇道:「那他怎能作出那般好詩?」
新城公主道:「這便是問題所在,當時我們和那鄭氏女都不知上官純的底細,那鄭氏女還折柳相贈。」
「過了一陣,我們聽說上官相公去鄭府求親,卻被拒絕。好奇之下,便去打聽,後來才知,上官純當日所作之詩詞,竟是他父親的作品。」
高安公主聽了後,捂著肚子大笑,其他幾女也露出笑容。
李治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上官儀的兒子如此不堪,也不知最後怎麼娶到鄭氏女的。
他沒記錯的話,上官婉兒的母親就是滎陽鄭氏出身,這說明上官純最後還是得手了!
常山公主最為細心,注意到他神情有異,問:「兄長,怎麼了?」
李治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覺得,這個上官純,最後還是會娶到鄭氏女。」
新城公主道:「我才不信,我若是鄭氏女,絕不會嫁給他。」
李治笑了笑,也不多做解釋。
幾女繼續暢談,話題又轉到了常山公主開的一個茶會。
大唐雖然有兩大相親節,然而光憑這兩個節日,是無法滿足大唐少男少女日益強烈的情感。
在這種情感需求下,長安貴族之間,形成一種特有的茶會,為素未蒙面的男女提供相識的機會。
這種茶會通常由一對很有地位的夫妻舉辦。
女主人邀請女客,男主人邀請男客。
當男客們吟詩暢談時,女賓客們便可以悄悄打量他們。
若是看中誰人,便折柳相送。
長安城這種茶會很多,然而最近以來,最受青年男女追捧的茶會,要數常山公主府的茶會了。
常山公主嫁給盧照鄰已有一年。
她對自己的婚姻非常滿意,喜悅之下,便萌生出撮合更多美滿婚姻的念頭。
當她把想法告訴盧照鄰後,夫妻倆一拍即合。
夫妻倆一個是大唐公主,一個是范陽盧氏最優秀的子弟。
故而公主府的茶會等級很高,就連七大世族的女子,都曾去過公主府,挑選意中人。
公主府後園有一座望樓,望樓旁邊有一片柳池。
每次茶會時,盧照鄰便會在柳池內鋪下幾十張席。
受邀的青年俊傑們,在柳城之內,飲茶下棋,吟詩作畫。
那些貴族嬌女們,則在常山公主的陪同下,站在望樓之上,打量著下方的青年俊傑們。
李治想像著那種畫面,也覺得挺有意思,與以前朝代相比,大唐確實開放多了。
李治還有政務要處理,又陪她們聊了一陣,便離開了公主院。
他走後不久,常山公主和新城公主也離開了。
高安公主想著最近幾日沒有去向鄭貴妃請安了,用過午膳後,便朝著薰風殿而去。
來到薰風殿,卻聽女官楚楚說,鄭貴妃正在殿內,與宰相上官儀的夫人說話,便轉頭去東院找朱才人。
上官儀的夫人姓陳,是南朝陳後主的後裔,身上也有皇家血脈。
大家族之間的關係,總是千絲萬縷,緊密相連。
陳夫人的一名堂妹便嫁入了滎陽鄭氏某一房,所以她與鄭貴妃也沾著幾分親戚關係。
鄭貴妃自然知道陳夫人為何而來。
昨晚她父親鄭開舉便派人往宮裡送來消息,說上官氏有意與鄭氏聯姻。
上官儀已經拜相,鄭氏也不好直接拒絕,鄭開舉只好將情況告訴女兒,讓鄭貴妃拿主意。
鄭貴妃對此事也拿不定主意,能夠跟上官氏聯姻也不錯,可她並不了解上官純品性,不願為了政治聯姻,將妹子推入火坑。
所以她與陳夫人說話時,儘量避實就虛,不肯給出直接答覆。
陳夫人試探半天,也沒落到一句準話,便告辭離開了。
不料,陳夫人剛走,便有內侍來報,說鄭家三娘子求見,正在長樂門外等候世家大族會將族中未出嫁的女子,根據年齡排名。
鄭若煙便是鄭氏一族中,年齡排第三位的未出嫁女子。
鄭若煙的父親名叫鄭開甫,是鄭開舉的弟弟,所以鄭若煙算是鄭貴妃的堂妹當年因鄭氏的一件案子,滎陽鄭氏內部發生一場權利爭鬥。
鄭仁泰這一房,因為當初將鄭貴妃送進了宮,所以鄭貴妃這一房,也不好爭奪他家主的位置。
後來因為鄭玄楷之案,引得鄭貴妃受了罰,兩房之間關係出現裂痕。
鄭貴妃的父親鄭開舉把弟弟鄭開甫接到長安,兄弟兩人一起聯手,逼迫鄭仁泰讓出家主之位。
原本鄭仁泰並不退讓,憑著自己多年經營的人脈,與鄭開舉分庭抗禮。
直到二月份,蕭嗣業突然病逝,鄭仁泰失去強援,族內中人,也越來越多向鄭開舉靠攏。
鄭仁泰無奈之下,只好把族長之位讓給了鄭開舉。
鄭若煙便是鄭開甫的女兒。
她今年十九歲,容貌秀麗,並不遜色於鄭貴妃,眼角還有一顆淚痣,更顯嫵媚。
鄭貴妃其實很喜歡這個堂妹,自從鄭開甫一家來了長安後,便經常召鄭若煙入宮。
鄭若煙同樣對入宮很積極。
鄭貴妃看得出來,她很想引起皇帝注意,只可惜,李治見過鄭若煙幾次,都沒有特別反應。
鄭若煙今日入宮,顯然是另有原因,她剛來到殿內,拜過了禮,便朝鄭貴妃問:「姊姊,宰相夫人可是入宮過?」
「你消息倒快,她前腳走,你後腳就來了。」鄭貴妃起身過去,拉著她在榻上坐下。
鄭若煙幽幽道:「姊姊,父親見我不能入宮,已決定將我嫁入上官氏。」
鄭貴妃問道:「你不願嫁入上官氏嗎?」
鄭若煙沉默了一會,低聲道:「那上官純門第雖不錯,可他拿父親的詩詞,
冒名頂替。小妹擔心他不是個實誠人,如何託付終身?」
鄭貴妃道:「那你可有中意之人?」
鄭若煙臉上飛起一絲紅霞,低下了頭。
鄭貴妃見她表情,便知她有了意中人,笑道:「和我說說吧。」
鄭若煙用極低的聲音,道:「也算不上中意,只是有幾分欽佩。他叫司馬承禎,滑州長史司馬仁最的兒子,不僅文采斐然,且精通音律。」
鄭貴妃眉道:「司馬氏嗎?門第可不太好啊。」
這個時期,只要姓司馬的人,幾乎都能跟普朝沾點關係。
普朝司馬氏的所作所為,為世人所鄙,故而司馬氏在當下時代,很不受歡迎,各大世族,都恥於與司馬氏聯姻。
鄭若煙眉道:「小妹也正為此頭疼。若是嫁入司馬氏,父母定會不喜,姊姊覺得我該如何是好呢?」
鄭貴妃想了一會,道:「你剛才說司馬承禎精通音律?」
鄭若煙點點頭,走到琴台前,朝鄭貴妃微笑道:「姊姊,借你鳳尾琴一用,
我把他創作的一首曲子,奏給你聽。」
鄭貴妃目光一閃,讚嘆道:「竟能自創曲樂,果然不凡。」
鄭若煙身為鄭氏女,和鄭貴妃一樣,從小接受最優良的教育,琴棋書畫,樣樣皆通。
只見她手指滑動間,一曲悠揚婉轉的曲子,便在殿內響了起來。
大唐經濟繁榮,思想開放,女子騎馬出遊,拋頭露面,皆是常有之事。
然而那也多是已婚女子,隨夫外出。
未婚女子雖也能出門,卻都是坐馬出行,又或與手帕交同行,極少與男子出遊。
唐朝時期,男女之間的婚事,也多是父母之命,媒之言。
與以往朝代不同的是,唐朝女子也多了一些自己選擇的機會。
大唐共有兩大節日,允許未婚男女出遊,除了遊玩之外,這些年輕男女都會趁機尋找中意之人。
這兩大節日中,最盛大的節日便是一月十五上元節。
上元節代表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
這天會解除宵禁,全城狂歡。
長安城年輕男女都會提著燈籠,走在大街上,欣賞著樹枝上掛著的彩燈,一邊走一邊唱著歌兒。
在這種浪漫的氛圍下,某一個暮然回首,便有可能尋到一生都在追逐的那道身影。
三月初三的上巳節與上元節不同。
上已節並不如上元節盛大,卻是專為男女準備的節日。
男女們在水邊飲宴、郊外遊春,尋覓著伴守一生的良人。
「如此說來,你和盧照鄰便是在上已節認識的了?」李治詢問。
常山公主臉色微紅,輕輕點了點頭。
今日她和新城公主一起回公主院探親。
高安公主知她心意,把李治也請了過來。
李治與妹子閒話時,問起她怎麼跟盧照鄰認識的,常山公主這才將兩人相識情況說明。
「兄長,曲水流觴的習俗你知道嗎?」新城公主忽然問。
「自然知曉。」李治點點頭。
曲水流觴是上已節衍生出的一種活動東普時期,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四十一名友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這群名仕將一種帶耳的酒杯,放在水上漂浮,停在哪位名士前,就要罰酒三觴,並作詩吟賦。
最終,四十一人共作了三十七首詩,
王羲之將其匯集成冊,並作序,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此等風雅之事,自然廣為流傳。
自那以後,上已節便多了曲水流觴的活動,大家將盛滿酒的酒杯順流而下,
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將杯中酒滿飲。
新城公主道:「那日我和阿姊去曲江池,找了處臨池水畔,忽然間,上游飄來一隻酒杯,停在阿姊面前。阿姊拿起來後,杯中卻無酒,只一紙短箋,上面寫了首詩,描述著曲江的美麗風景。」
「這首詩就是盧照鄰寫的吧?」李治猜測。
新城公主笑道:「正是如此。如今的曲水流觴,未婚男子都會將自己的詩詞放在杯中,藉此覓得良配。」
「真好玩!」高安公主拍手笑道,轉頭一看,卻見義陽公主眼中閃著一種奇異之色。
「阿姊,你怎麼了?」她好奇的問。
義陽公主面色微紅,低著頭道:「沒什麼。」
「對了,那日還發生了一件好玩的事呢。」新城公主忽然噗一笑。
「什麼好玩之事?」高安公主忙問。
新城公主笑道:「那日還有一名滎陽鄭氏女子,就在我和阿姊旁邊,也有一隻酒杯停在她面前,裡面也有一首詩,你們猜怎麼著?」
「莫非那首詩沒有作好?」李治問。
「阿兄猜錯了喲,那首詩作的極好,比盧駙馬那首還好呢。」新城公主露出一個狡點的笑容。
「是不是那鄭氏女子撈酒杯時,不小心掉入水中?」高安公主也提出自己的猜測。
新城公主笑道:「也不是。義陽,你也來猜猜看。」
義陽公主想了想,道:「莫非詩上沒有留名姓?」
新城公主搖頭道:「錯了,那首詩上不僅留了名字,還留了字,複姓上官,
單名純,字公璧,別字庭芝。」
這個時期的人,取兩個字是一種很騷氣的行為,要麼極有才學,要麼就是草包,附庸風雅。
李治聽此人姓上官,下意識將其歸類到前者。
新城公主接著道:「那鄭氏女子很是喜悅,和阿姊一樣,在水畔等候。不久,那上官純便先來了。」
說到這,警了李治一眼。
「阿兄可知那上官純是誰?」
「複姓上官的人可不少,我怎會知道?」李治搖頭。
新城公主道:「那上官純可是上官相公的兒子喲。」
李治聞言,微微一愣。
上官儀只有一個兒子,如此說來,不就是上官婉兒的父親嗎?
高安公主見他表情,忙搖著他手臂,道:「耶耶,這個上官純有什麼問題嗎?」
李治沒有做聲。
總不能說,這個上官純將來會生一個青史留名的「女宰相」。
不過話又說回來,武媚娘不能進化成女皇的話,上官婉兒這個女宰相,以後也沒舞台了。
「沒什麼,朕只是想起來,這個上官純考了幾年科舉,都未考中,文采並不出眾。」他隨口道。
高安公主驚奇道:「那他怎能作出那般好詩?」
新城公主道:「這便是問題所在,當時我們和那鄭氏女都不知上官純的底細,那鄭氏女還折柳相贈。」
「過了一陣,我們聽說上官相公去鄭府求親,卻被拒絕。好奇之下,便去打聽,後來才知,上官純當日所作之詩詞,竟是他父親的作品。」
高安公主聽了後,捂著肚子大笑,其他幾女也露出笑容。
李治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上官儀的兒子如此不堪,也不知最後怎麼娶到鄭氏女的。
他沒記錯的話,上官婉兒的母親就是滎陽鄭氏出身,這說明上官純最後還是得手了!
常山公主最為細心,注意到他神情有異,問:「兄長,怎麼了?」
李治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覺得,這個上官純,最後還是會娶到鄭氏女。」
新城公主道:「我才不信,我若是鄭氏女,絕不會嫁給他。」
李治笑了笑,也不多做解釋。
幾女繼續暢談,話題又轉到了常山公主開的一個茶會。
大唐雖然有兩大相親節,然而光憑這兩個節日,是無法滿足大唐少男少女日益強烈的情感。
在這種情感需求下,長安貴族之間,形成一種特有的茶會,為素未蒙面的男女提供相識的機會。
這種茶會通常由一對很有地位的夫妻舉辦。
女主人邀請女客,男主人邀請男客。
當男客們吟詩暢談時,女賓客們便可以悄悄打量他們。
若是看中誰人,便折柳相送。
長安城這種茶會很多,然而最近以來,最受青年男女追捧的茶會,要數常山公主府的茶會了。
常山公主嫁給盧照鄰已有一年。
她對自己的婚姻非常滿意,喜悅之下,便萌生出撮合更多美滿婚姻的念頭。
當她把想法告訴盧照鄰後,夫妻倆一拍即合。
夫妻倆一個是大唐公主,一個是范陽盧氏最優秀的子弟。
故而公主府的茶會等級很高,就連七大世族的女子,都曾去過公主府,挑選意中人。
公主府後園有一座望樓,望樓旁邊有一片柳池。
每次茶會時,盧照鄰便會在柳池內鋪下幾十張席。
受邀的青年俊傑們,在柳城之內,飲茶下棋,吟詩作畫。
那些貴族嬌女們,則在常山公主的陪同下,站在望樓之上,打量著下方的青年俊傑們。
李治想像著那種畫面,也覺得挺有意思,與以前朝代相比,大唐確實開放多了。
李治還有政務要處理,又陪她們聊了一陣,便離開了公主院。
他走後不久,常山公主和新城公主也離開了。
高安公主想著最近幾日沒有去向鄭貴妃請安了,用過午膳後,便朝著薰風殿而去。
來到薰風殿,卻聽女官楚楚說,鄭貴妃正在殿內,與宰相上官儀的夫人說話,便轉頭去東院找朱才人。
上官儀的夫人姓陳,是南朝陳後主的後裔,身上也有皇家血脈。
大家族之間的關係,總是千絲萬縷,緊密相連。
陳夫人的一名堂妹便嫁入了滎陽鄭氏某一房,所以她與鄭貴妃也沾著幾分親戚關係。
鄭貴妃自然知道陳夫人為何而來。
昨晚她父親鄭開舉便派人往宮裡送來消息,說上官氏有意與鄭氏聯姻。
上官儀已經拜相,鄭氏也不好直接拒絕,鄭開舉只好將情況告訴女兒,讓鄭貴妃拿主意。
鄭貴妃對此事也拿不定主意,能夠跟上官氏聯姻也不錯,可她並不了解上官純品性,不願為了政治聯姻,將妹子推入火坑。
所以她與陳夫人說話時,儘量避實就虛,不肯給出直接答覆。
陳夫人試探半天,也沒落到一句準話,便告辭離開了。
不料,陳夫人剛走,便有內侍來報,說鄭家三娘子求見,正在長樂門外等候世家大族會將族中未出嫁的女子,根據年齡排名。
鄭若煙便是鄭氏一族中,年齡排第三位的未出嫁女子。
鄭若煙的父親名叫鄭開甫,是鄭開舉的弟弟,所以鄭若煙算是鄭貴妃的堂妹當年因鄭氏的一件案子,滎陽鄭氏內部發生一場權利爭鬥。
鄭仁泰這一房,因為當初將鄭貴妃送進了宮,所以鄭貴妃這一房,也不好爭奪他家主的位置。
後來因為鄭玄楷之案,引得鄭貴妃受了罰,兩房之間關係出現裂痕。
鄭貴妃的父親鄭開舉把弟弟鄭開甫接到長安,兄弟兩人一起聯手,逼迫鄭仁泰讓出家主之位。
原本鄭仁泰並不退讓,憑著自己多年經營的人脈,與鄭開舉分庭抗禮。
直到二月份,蕭嗣業突然病逝,鄭仁泰失去強援,族內中人,也越來越多向鄭開舉靠攏。
鄭仁泰無奈之下,只好把族長之位讓給了鄭開舉。
鄭若煙便是鄭開甫的女兒。
她今年十九歲,容貌秀麗,並不遜色於鄭貴妃,眼角還有一顆淚痣,更顯嫵媚。
鄭貴妃其實很喜歡這個堂妹,自從鄭開甫一家來了長安後,便經常召鄭若煙入宮。
鄭若煙同樣對入宮很積極。
鄭貴妃看得出來,她很想引起皇帝注意,只可惜,李治見過鄭若煙幾次,都沒有特別反應。
鄭若煙今日入宮,顯然是另有原因,她剛來到殿內,拜過了禮,便朝鄭貴妃問:「姊姊,宰相夫人可是入宮過?」
「你消息倒快,她前腳走,你後腳就來了。」鄭貴妃起身過去,拉著她在榻上坐下。
鄭若煙幽幽道:「姊姊,父親見我不能入宮,已決定將我嫁入上官氏。」
鄭貴妃問道:「你不願嫁入上官氏嗎?」
鄭若煙沉默了一會,低聲道:「那上官純門第雖不錯,可他拿父親的詩詞,
冒名頂替。小妹擔心他不是個實誠人,如何託付終身?」
鄭貴妃道:「那你可有中意之人?」
鄭若煙臉上飛起一絲紅霞,低下了頭。
鄭貴妃見她表情,便知她有了意中人,笑道:「和我說說吧。」
鄭若煙用極低的聲音,道:「也算不上中意,只是有幾分欽佩。他叫司馬承禎,滑州長史司馬仁最的兒子,不僅文采斐然,且精通音律。」
鄭貴妃眉道:「司馬氏嗎?門第可不太好啊。」
這個時期,只要姓司馬的人,幾乎都能跟普朝沾點關係。
普朝司馬氏的所作所為,為世人所鄙,故而司馬氏在當下時代,很不受歡迎,各大世族,都恥於與司馬氏聯姻。
鄭若煙眉道:「小妹也正為此頭疼。若是嫁入司馬氏,父母定會不喜,姊姊覺得我該如何是好呢?」
鄭貴妃想了一會,道:「你剛才說司馬承禎精通音律?」
鄭若煙點點頭,走到琴台前,朝鄭貴妃微笑道:「姊姊,借你鳳尾琴一用,
我把他創作的一首曲子,奏給你聽。」
鄭貴妃目光一閃,讚嘆道:「竟能自創曲樂,果然不凡。」
鄭若煙身為鄭氏女,和鄭貴妃一樣,從小接受最優良的教育,琴棋書畫,樣樣皆通。
只見她手指滑動間,一曲悠揚婉轉的曲子,便在殿內響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