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一萬鎧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9章 一萬鎧甲

  「,什麼聲音?」

  正在和朱才人的幾名婢女玩猜枚的高安公主,猛地抬起頭來。

  朱才人去蓬萊殿拜訪楊才人了,高安公主來到東院後,找不到人,閒來無事,便與三名宮人玩起了猜枚。

  結果這一玩就忘了時辰。

  「回公主殿下,好像是正殿傳來的聲音,聽起來應該是貴妃娘子的鳳尾琴彈出來的聲音。」一名從正殿調過來的宮人說道。

  高安公主將身前銅錢分成三堆,一人分一堆,推了過去,道:「不玩了,剩下的都給你們吧。」

  三名宮人都欣喜著道謝。

  高安公主離開東院,一路來到正殿門外,探頭朝里看去,卻發現鄭貴妃端坐上首,坐在琴台撫琴的是另一名陌生女子。

  只見那女子容貌秀麗,端坐琴台前,有如神妃仙子,手指滑動間,一串串悅耳的音符從指尖躍出。

  高安公主受鄭貴妃薰陶,精通音律,靠在門邊,手指跟隨著音律,有節奏的敲打著大腿。

  這曲子音律歡快,節奏舒緩,有如春風拂面,令人置身於一片草原之中,鼻間仿佛還能聞到草木清香。

  不久,一曲奏完,高安公主仍閉著雙眼,意猶未盡。

  「安兒,快過來吧。」鄭貴妃早注意到她了,朝她招了招手。

  高安公主這才回過神,快步過去,在鄭貴妃介紹下,向鄭若煙行了一禮。

  「妾身不敢受公主大禮。」鄭若煙屈身斂社。

  高安公主一時不知怎麼喊對方,轉頭看向鄭貴妃。

  「安兒,就喊三娘吧。」鄭貴妃指引道。

  高安公主愣了一下,盯著鄭若煙,驚奇道:「您就是那位鄭氏三娘子?」

  鄭若煙微微一笑,道:「公主殿下知道小女嗎?」

  高安公主瞪大眼睛望著她,道:「我聽別人提過你的名字,說你特別美,現在一瞧,果然是真的呀。」

  鄭若煙微笑道:「公主殿下長大後,一定也是個大美人。」

  高安公主對這位鄭三娘子很有好感,便沒有告退,聽她跟鄭貴妃談話。

  鄭貴妃向鄭若煙問起剛才那首曲子來歷。

  鄭若煙輕輕道:「回姊姊,此曲名叫飛鶴玉霄,是司馬郎君遊覽嵩山之後所創。」

  鄭貴妃平生最喜愛音律,聽到司馬承禎創出如此妙曲,對他好感大增,言談之中,已經偏向司馬承禎。

  鄭若煙卻還有猶疑,嘆道:「只可惜他的門第,父母恐難以接受。」

  鄭貴妃微笑道:「此人大才,必能金榜題名,屆時,我再派人去你父母那裡說上幾句話,此事應該能成。」

  鄭若煙聽她如此說,也終於拿定了主意,微笑道:「小妹都聽貴妃姊姊的。

  」

  待鄭若煙告退離去後,高安公主朝鄭貴妃問:「姨娘,您這位堂妹是準備嫁給那個姓司馬的人嗎?」

  鄭貴妃走到琴台邊,一邊撥弄琴弦,一邊說道:「是啊。」

  從她撥弄的旋律來看,正是鄭若煙剛才彈奏的飛鶴玉霄。

  高安公主此時興趣卻不在曲子上,又問:「那她不嫁給上官純了嗎?」

  鄭貴妃隨口道:「應該不會吧。」

  高安公主眨了眨眼,心道:「父親還說鄭三娘子一定會嫁給上官純,嘿嘿這回父親可弄錯了。」

  她眼珠子一轉,告別鄭貴妃,快步來到甘露殿,通傳進入殿內,卻見李治正在和王及善說話。

  高安公主聽了幾句,好像是在說百濟的事,便沒去多聽,走到李治旁邊,依偎在他腿上。

  李治摸了摸她的頭,繼續和王及善說著話,過了半響,王及善終於告退離開了。

  「安兒,找朕有事嗎?」李治低頭問道。

  高安公主嘻嘻一笑,道:「耶耶,您剛才在公主院時,是不是說鄭家三娘子,一定會嫁給上官純?」

  「我可沒說一定,而是有可能。」李治糾正道。

  高安公主手肘撐在他腿上,仰著頭,道:「那孩兒跟您打個賭,她不會嫁上官純。」

  李治見她眉飛色舞的小模樣,就知道她肯定聽到什麼消息。

  對現在的李治來說,很多歷史已經變化,他也不會強求按照原來軌跡發展。

  上官純到底能不能娶鄭氏,他也不會太多干涉。

  「那好,你想賭什麼?」

  高安公主道:「若是孩兒贏了,上已節那日,希望父親准許我和阿姊也出宮去玩。」

  李治愣道:「你才這么小,難道也想嫁人了?」

  高安公主紅著臉,道:「才不是呢,孩兒只是想瞧瞧熱鬧,那麼多酒杯飄在曲江池上,一定好玩。」

  李治想了想,道:「那好吧。」

  高安公主眨了眨眼,道:「那女兒告退了。」

  李治隨意揮了揮手。

  高安公主飛快的離開屋子,捂著嘴偷笑道:「耶耶真糊塗,都沒問我輸了要怎麼樣呢,嘻嘻,到時候輸了我可不認罰!」

  話雖如此,她畢竟也不想輸,接下來幾日,乾脆搬到薰風殿,每天都要向鄭貴妃詢問鄭三娘子的情況,防止她變心,害自己輸了。

  好在一切順利,時間飛逝,很快來到二月下旬,科舉揭榜之日。

  這天上午,鄭若煙又入宮了一趟。

  高安公主得到消息後,趕忙來到薰風殿。

  進入殿內,卻見鄭貴妃又坐在琴台邊,學習那首飛鶴玉霄曲,四顧一看,卻看不到鄭若煙人影。

  「姨娘,您那位堂妹呢?」她走過去問。

  鄭貴妃道:「她啊,已經走了。」

  高安公主忙問:「那她和司馬承禎的大婚,已經定下來了吧?」

  鄭貴妃看了她一眼,笑道:「你小小年紀,最近怎麼總追著這種事問個不停?」

  「您快說嘛!」高安公主撒嬌道。

  鄭貴妃無奈的道:「她已經跟上官氏『文訂』(訂婚),不會嫁給司馬氏了。」

  高安公主一臉錯:「這—·怎麼會這樣?」

  鄭貴妃嘆道:「那司馬承禎科舉不中,跑去嵩山做道土了。」

  高安公主:

  」.....

  窗戶都關的很緊,屋子裡依然是一片昏暗,卻聞不到那種刺鼻的藥味了。

  許敬宗也已經仔細打理過自己了,不再是那副披頭散髮的狼狐樣。

  許敬宗家的僕人都已經被帶走了,伺候他的是李敬玄特意派來的四名僕人,

  四名婢女。

  這八人都是細心伶俐之人,顯然是李敬玄特意從府上精挑細選後,才派過來的。

  此刻,這八人都守在門外。

  屋子裡只有許敬宗和李敬玄兩個人,

  「他通過了?」許敬宗兩手微微發顫,昏黃的眼眶中,閃動著渾濁的霧氣。

  李敬玄感慨道:「其實彥伯發揮的並不好。多虧陛下這幾年的科舉改革,錄取人數一直在增加,這次更是錄取超過五百人,彥伯的名次是四百七十八位。將來回來後,也只能先從吏員做起。」

  許敬宗兩隻顫抖的手握在一起,沙啞著聲音,道:「過了就好,過了就好。

  ?

  李敬玄又道:「因皇后殿下求情,陛下只給他處以五年流刑,五年之後,許兄就能再看到他了。」

  許敬宗喃喃道:「五年,也不知老夫還能不能再活五年。」

  李敬玄道:「許兄不在朝堂,正好可以在家安心修養。彥伯那邊,小弟自會照應周全。」

  許敬宗望著李敬玄,感慨道:「敬玄,這次多謝你了。」

  李敬玄正色道:「你我之間,何必說這些話。若不是你幫忙,我也不可能那麼快掌控禮部,讓科舉順利進行。」

  許敬宗點點頭,不再糾結,說道:

  「還請老弟幫我轉告彥伯,只要他熬過這五年,將來這五年的經歷,將成為他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李敬玄道:「一定轉到。

  3

  許敬宗身子往榻上靠了靠,問道:「這次科舉的頭甲是誰?」

  李敬玄道:「一個叫譚陽的河北寒門。駱賓王也中了,第八名。」

  許敬宗道:「這不奇怪,以他的才能,進前三甲都是有可能的。」

  李敬玄道:「陛下今年降低了詩詞類的權重,否則他很有機會進前三甲。另外,前十之中,有七名都是寒門出身。」

  許敬宗感慨道:「寒門出身的學子本就更能吃苦,陛下給他們提供了向上渠道,他們能不拼命讀書嗎?」

  兩人都非望族出身。

  尤其是李敬玄,名義上是趙郡李氏,其實和李義府一樣,都是寒門出身,顯赫之後,聯宗於趙郡李氏。

  所以李敬玄對眼下的情況,是樂於見到的。

  「許兄,皇后殿下已經做了安排,明天孫思邈會來府上給你治病,等他離開後,就會對外宣布,你的癲病治好了。」

  許敬宗感慨道:「讓皇后殿下費心了。」

  李敬玄微笑道:「這說明當初許兄帶著我們,支持皇后,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袁公瑜、侯善業他們若是再有些耐心,等上幾年,也許不會落此下場。」

  許敬宗微微側頭,顯然不願再提這個話題。

  李敬玄道:「情況就是這些,許兄還有什麼想問的嗎?」

  許敬宗道:「最近邊關情況如何?尤其是昆藏地區和營州?」

  李敬玄笑道:「許兄,你既然已經賦閒在家,何不安心靜養,這些事就別操心了。」

  許敬宗感嘆道:「以前老夫坐朝時,總想能在家休養,不理政事。可在家中這段日子,卻始終放不下朝中之事。老夫現在才明白,長孫無忌為何留在長安了。」

  李敬玄沉默了一會,道:「昆藏情況不太好。吐蕃人一走,信德國和南天竺諸國,都向大食人投降了。」

  許敬宗心中一凜,問道:「朝廷準備如何應對?

  李敬玄嘆道:「暫時沒有任何動靜,也不知那些武將,向陛下提了什麼意見,

  許敬宗想了想,擺手笑道:「不必急,政事上,那幫子將軍雖提不出什麼好主意,可在軍事上,他們還是要比你我更擅長一些。」

  李敬玄沉默不語,心中顯然並不認同。

  許敬宗又問:「營州那邊有什麼消息,百濟局勢如何?」

  李敬玄道:「我去問過郝處俊,聽他說,在我大唐支持下,扶餘福信在百濟的地位,已經越來越穩固了。」

  二月時節,長安城萬國朝會的情況,便以極快的速度,傳到了遼東各個地區道琛和金燕的使節團還未返回百濟,福信便先一步收到了消息。

  他當即廣發告示,又派人四處宣傳,將長安城發生的事,告訴百濟子民知道。

  一開始還有人表示懷疑,不相信福信派出的使節,能在長安城獲得這麼大的禮遇。

  後來慢慢有回國的百濟人證實了這一點,國又派來使節拜訪福信,百濟國的子民才終於相信了此事。

  一時間,福信的威望不斷上漲,又有兩個中立的郡將,向福信表示效忠。

  等到了二月中旬,金燕和道琛返回百濟時,兩人受到了百濟子民熱情的接待福信把兩人請入王宮,親自設宴,為兩人接風洗塵。

  參宴的只有四人,除福信外,便只剩下黑齒常之、道琛和金燕。

  這三人也是福信最信任的人。

  福信還沒有開始喝酒,卻仿佛已經醉了,滿臉通紅,朝著道琛、金燕笑道:「兩位此次一番出使,竟讓兩名郡將臣服於我,稱得上居功甚偉,我敬你們一杯!」

  飲畢,道琛道:「大王,此次出使長安,臣可不僅獲得了大唐皇帝的支持,

  還與勒、室韋強化了關係。」

  福信笑道:「我知道,勒已經派使節過來了,向咱們表示友好。」

  道琛道:「我們回來的路上,順道去了趟勒,拜見了勒酋長,乞乞仲象,他告訴我們,新羅想要買他們的馬,已被他們拒絕,為表示友好,他們願意向本國提供最好的戰馬!」

  福信大喜,道:「太好了,耽羅王那個王八蛋,殺了我派去的使節,說只願向義慈供馬,我正憂愁呢,左王就替我解決了麻煩。」

  黑齒常之忽然道:「兩位不在國內時,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金燕問:「何事?」

  福信接過話頭,道:「說來你們可能不信,上個月,有一名倭人闖入熊津港,說要見我。」

  道琛吃了一驚,道:「倭人?大王,倭人狡猾,您可要小心啊!」

  福信眯著眼道:「他就一人,我有何懼?左王有所不知,這個倭人,給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道琛問道:「哦,什麼好消息?」

  福信笑道:「他告訴我說,他本是筑紫朝倉宮的一名侍衛,效忠於寶女王。

  結果因為聽到一個秘密,受到中大兄王子追殺,希望我能庇護他!」

  道琛聽得一臉糊塗,道:「他聽到什麼了,中大兄竟要殺他?」

  福信哈哈一笑,道:「中大兄那小子,竟然想要政變,謀害寶女王,你們說這是不是一個好消息?」

  道琛大喜,道:「倭人內訂,對咱們百利而無一害啊!」

  福信仰首朝著虛空禱告,道:「大唐幫我,倭國內訂,這一定是光明佛在保佑我成為百濟王,我亦絕不辜負光明佛的指引!」朝著虛空拜了幾拜。

  金燕等他禱告完畢,問道:「大王,那名倭人呢?」

  福信笑道:「當然是宰了,還留著作甚。」

  金燕想了想,道:「大王,何不把這個消息告訴寶女王,一樣能讓倭國內訂。」

  福信皺眉道:「若是告訴那老女人,她就有可能在爭鬥中獲勝了。便是她一力主張幫助義慈,插手百濟之事,何必讓她知曉?」

  金燕道:「可就算中大兄成功了,也不一定會撤兵。寶女王和中大兄相比,

  大王更願意面對哪一個對手呢?」

  福信陷入了沉思。

  道琛道:「公主說的有理,寶女王雖可恨,卻只是個女人。那中大兄長期在國內改革,雄心勃勃,這種敵人更為可怕!」

  福信道:「黑齒將軍,你覺得呢?」

  黑齒常之道:「大王,無論告不告訴寶女王,對我們都有利,何不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唐?」

  福信愣道:「告訴大唐做什麼?」

  黑齒常之道:「左王說了,大唐皇帝不喜倭國,既是如此,讓大唐皇帝做決定,他可以選一個對大唐更有利的結果。」

  福信道:「這對咱們有什麼好處?」

  黑齒常之道:「一來可以更加交好大唐,二來,可以借這個機會,找大唐要一批軍械。」

  福信目光一閃,道:「要得到嗎?」

  黑齒常之道:「不試一試,怎麼知道要不到呢?」

  道琛道:「黑齒將軍想要什麼,戰馬嗎?」

  黑齒常之沉聲道:「我們這裡並非平原,戰馬的作用不如鎧甲,大唐人製造的鎧甲,最為堅實耐用,若是能要到一萬套鎧甲,我們擊敗義慈軍的勝算,就大得多了!」

  福信大喜,道:「不錯,若有一萬鎧甲,組成一支鐵甲軍,義慈絕不是我們對手!」

  道琛遲疑道:「一萬鎧甲,可不是小數目,只怕大唐不肯給。」

  福信笑道:「就像黑齒將軍說的,試上一試,總不會吃虧,少一些也無妨。

  左王,公主,只能勞煩兩位再跑一趟長安了。」

  兩人對視一眼,行了一個百濟禮節,齊聲領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