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遊說大唐
第341章 遊說大唐
金燕一直沒有做聲,默默在一旁聽著。
過了半晌,道琛幾人談完,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
金燕這才向道琛問道:「您怎麼跟靺鞨、室韋討論起攻打高句麗的事了,咱們眼下敵人,不是義慈嗎?」
道琛走到案後坐下,喝了口酒,潤了潤嗓子,用百濟語道:「公主有所不知,剛才你不在的時候,這裡出了些情況。」
金燕道:「什麼情況?」
道琛沉著臉,道:「吐蕃使節、天竺各國使節、西域各國使節,一起向大唐皇帝請命,說大食王殘暴不仁,肆意征伐他國。希望大唐發仁義之師,領導各國,共擊大食!」
金燕皺了皺眉,道:「他們是怕大食入侵,故而說這些冠冕堂皇的話,無非想利用大唐,牽制大食。」
道琛道:「這是很顯然的事,如果大唐皇帝真的派軍隊對付大食,這對咱們可沒好處!」
金燕點了點頭。
倘若大唐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西邊,自然沒太多精力干涉遼東之事了。
道琛道:「所以我們需要支持靺鞨、室韋,請求大唐關注高句麗的威脅。大唐要滅高句麗,只能先幫我們消滅義慈,如此才能夾擊高句麗,你明白了嗎?」
金燕聽到此處,也不得不佩服道琛考量深遠。
其實對她來說,也害怕皇帝在卑路斯的蠱惑下,將目光放在西域,不再管百濟。
兩人在內領府內部,也一直在暗暗較著勁。
「那皇帝陛下是怎麼答覆他們的呢?」金燕問。
道琛道:「大唐皇帝並沒有答應他們。」
金燕笑道:「既是如此,您還擔心什麼呢?」
道琛沉聲道:「聽靺鞨使節說,永徽七年,波斯王子也來到長安,請求大唐出兵大食,被大唐皇帝直接拒絕。這次大唐皇帝雖沒有答應,卻也沒有拒絕,這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金燕聽了後,心中一驚。
道琛嘴裡的波斯王子,此刻就在內領府,只怕是他長期勸說,這才起到一定的作用。
「皇帝陛下去了何處?」她抬頭四處望了望。
道琛道:「與吐蕃使節交談之後,帶著幾名大臣去了偏殿。聽說吐蕃人正在與天竺聯手,對抗大食,大唐皇帝可能是想與手下大臣們,商議一下這件事。」
金燕抬頭望著通往偏殿的側門,一臉擔憂。
在內領府時,她就一直關注天竺情況,只可惜去百濟後,便斷了消息,也不知天竺情況如何。
倘若大食人真的攻入天竺腹地,只怕皇帝陛下不會置之不理。
……
承慶殿,偏殿。
李治高坐在龍椅上,軍方重要成員李勣、程知節、尉遲恭、薛仁貴、裴行儉全都坐在下手。
眾人都全神貫注,聽著王玄策講述天竺的情況。
只聽王玄策道:「去年八月,大食人向信德國發起過一次猛烈的攻擊,水路並進。」
「南天竺協助信德軍守水路,吐蕃人則幫助信德人鎮守陸路進攻。」
「在吐蕃人的幫助下,大食人陸路進軍很不順利,攻打一座城池時,久攻不下。」
「吐蕃欽陵瞅准機會,親自率領兩萬吐蕃軍,出城反擊,大敗大食人。隨後一路追擊,節節獲勝。」
「然而另一邊,大食人的水軍,卻擊敗了南天竺和信德軍。一路直奔信德國的都城。」
「信德軍在沒有通知吐蕃人的情況下,直接撤回都城,導致大食人的水軍切斷吐蕃人後路。」
「被欽陵擊敗的大食軍,又調過頭來,夾擊欽陵的吐蕃軍隊。雙方血戰了兩日,欽陵派人向信德和南天竺求救,兩軍卻龜縮不出,沒有參戰。」
「最終欽陵的吐蕃軍死傷慘重,欽陵死戰得以突圍,只剩下三千殘軍,撤回到信德都城。」
李治聽到此處,摸了摸下巴,道:「也就是說,吐蕃人讓天竺人給坑了?」
王玄策愣了一下,道:「陛下聖明,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尉遲恭罵道:「他娘的,天竺人這般打仗,就算咱們唐軍去了,只怕也要輸!」
李勣捻須道:「由此可見,陛下當初沒有派兵去天竺,是正確的選擇。」
薛仁貴低沉著聲音,道:「吐蕃人畢竟是被咱們給說動,才援助天竺人,也難怪他們來討要說法了。」
程知節眯著眼道:「薛將軍忒也老實了,吐蕃人精著呢,他們出兵是怕大食滅了信德,下一個目標是他們,這才出兵。」
尉遲恭笑道:「不錯,他們故意說是咱們害他們損兵折將,讓咱們放了祿東贊做補償,想得到美。」
李治目光看向李勣。
「李公以為如何?」
李勣捻須笑道:「陛下,依臣來看,吐蕃人其實是故意開一個高條件,等咱們拒絕,再提個簡單條件,咱們就不會拒絕了。」
李治目光一閃:「怎麼講?」
李勣道:「天竺的戰事,無論是誰的責任,都已經無關緊要。眼下局面是,吐蕃人元氣大傷,我大唐要消滅它,易如反掌。」
李治聽了後,怔住了。
還是這些老將心黑手狠,蠱惑吐蕃人去跟大食人打仗,結果打輸之後,還想著滅了人家。
王玄策沉聲道:「眼下落井下石,攻打吐蕃,有損我大唐聲譽,也容易引起昆藏人的反抗!」
李勣瞥了他一眼,道:「王副都護稍安勿躁,老夫只是將眼下情況講明,讓陛下清楚,並未說要攻打吐蕃。」
王玄策不做聲了。
李勣接著道:「吐蕃人怕我們趁機吞併他們,故而派使節過來,試圖讓我們產生愧疚感,再順勢讓我們釋放祿東贊。」
「倘若我們不答應,他們還會提出一個容易的條件。如此一來,我大唐被他們牽住鼻子,不會再考慮攻打吐蕃了。」
李治點點頭。
國家之間,不存在仁義道德,一切應以本國利益為重,才是對本國百姓最大的負責。
所以在面對吐蕃人時,他確實沒必要心生愧疚心理。
李治沉聲道:「李公以為,他們接下來會提什麼條件?」
李勣道:「眼下大食軍隊已包圍信德都城,吐蕃人定會提出,讓我大唐出兵相助,若是我們不出兵,他們也會撤退,將信德拱手讓給大食人。」
李治目光從眾人身上掃了一圈。
「諸卿以為,是否要出兵天竺?」
「臣不支持出兵。」
「臣也一樣!」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李勣、尉遲恭、程知節和薛仁貴一致反對。
王玄策嘴唇顫動了一下,最終還是說道:「臣附議。」
他在天竺待了多年,好幾次死在天竺,對這片土地有著一定的感情,原本是希望大唐出兵,順勢占據天竺。
然而,眼瞧其他將領一致反對,他也不好再提出異議。
李治目光看向裴行儉,道:「裴卿,你怎麼說。」
裴行儉微笑道:「依臣之見,大食人打到天竺更好。咱們先靜觀其變,讓大食人拉長戰線,也許能藉此機會,重創大食軍隊。」
李治點點頭,下旨道:「李卿,你負責去與吐蕃使節交涉,就說咱們拒絕釋放祿東贊,他若提出讓本國出兵,也一併拒絕。」
李勣拱手道:「老臣領命。」
商議完畢後,李治便帶著幾人,返回正殿,繼續飲宴。
李勣派人把吐蕃使節悉若請了過來,帶他來到偏殿,代表大唐,拒絕了吐蕃提出釋放祿東贊的請求。
悉若臉色漲紅,果然又提出讓大唐出兵天竺,李勣依然拒絕。
悉若咬牙道:「當初是大唐讓我們出兵救援信德,如今我軍兵敗,信德岌岌可危,大唐難道袖手旁觀?」
李勣道:「並非我大唐不願出兵,只因當年與大食簽了合約,不得插手天竺之事,本國皇帝也很無奈。」
悉若道:「貴國士兵可裝扮成吐蕃兵,誰能知曉?」
李勣怫然道:「本國皇帝一言九鼎,怎能做出這種偷偷摸摸的事?」
悉若道:「既然大唐不管了,那我們也不管了。」
李勣淡淡道:「那也由得貴國。」
悉若聽到此話後,臉色陣青陣紅,怒視著李勣。
李勣坦然與他對視,雙眸如湖面一般古井無波。
悉若的怒火,似乎無法對他的精神產生一絲一毫的影響。
悉若在眼前這位老者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絲熟悉,腦海中,猛然想起了祿東贊當年的教誨。
他深吸一口氣,滿臉怒色忽然消失了,朝李勣一拱手,低聲下氣的道:「倘若大食攻打我國,還請大唐救援。」
李勣見他如此態度,也微感詫異,道:「我曾聽人說,祿東贊長子悉若,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今日一見,倒與傳聞有些不符。」
悉若低頭不語。
李勣緩緩道:「你且放心,我們不會坐視大食人在天竺為所欲為。」
悉若拱手道:「小使還有一個小小請求。」
李勣道:「你說。」
「能否讓小使見家父一面。」
李勣道:「這個條件,我可以答應你。」
悉若道:「多謝。」
李勣與悉若交談時,正殿內也頗為熱鬧。
靺鞨、室韋、奚國使節全部出列,向李治請奏,說高句麗又在徵募新軍,訓練士卒,鍛造鎧甲,顯然野心勃勃,已成為遼東地區最大隱患。
他們還把高句麗襲擊營州的事拿出來說事,請求大唐帶領各國,出兵攻打高句麗。
李治哪還不清楚他們的小心思,只說道:「朕知道了,你們退下吧。」
幾國使節剛退下,新羅太子金法敏又出列請奏。
他先是一番祝賀之詞,接著便說道:「皇帝陛下,我新羅自貞觀二十二年,便臣服於大唐,年年朝貢,絕無異心。」
「最近,本國國內湧入一群馬韓細作,散播謠言,說我新羅要脫離大唐,不再朝貢,這顯然是居心叵測之人,想破壞新羅與大唐的關係,還望陛下明察。」
他這番話,是將責任推到百濟,說是百濟傳出謠言,離間兩國關係。
道琛大怒,便要出面反駁,卻被金燕拉住了。
金燕低聲道:「正使放心,大唐皇帝沒那麼容易被新羅人欺騙。」
道琛抬頭看去,只聽大唐皇帝還是那句話:「朕知道了,你退下吧。」心中暗喜。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金法敏心中一緊,正要再提賣馬之事。
道琛忽然出列,拱手道:「陛下,外臣和靺鞨使節、室韋使節、奚國使節,想一起向陛下獻舞!」
三國使節聽到此話,先是一愣,隨即恍然,道琛這是為討好大唐皇帝。
三人立即跟著出列,表示願意獻舞。
李治笑著擺擺手,道:「難得三位外卿有心,准奏。」
不一會,絲竹之聲伴隨著鼓樂聲,在大殿內有節奏的響了起來。
道琛幾人各自獻出本國舞蹈,動作雖不一致,卻另有一種味道。
眾人紛紛呼嘯喝彩,氛圍頓時熱烈了起來。
道琛跳舞之際,朝著金法敏靠了過去,手臂揮舞間,逼得金法敏不斷後退,最後退回到躡席旁邊。
金法敏朝他怒目而視。
在道琛等人帶頭下,大唐那群熱愛跳舞的官員也紛紛脫下衣袍,加入舞隊。
不一會,一場宴會變成了舞會,李治悄悄離開了大殿。
正當李治朝著甘露殿返回時,身後傳來呼喊聲。
「陛下。」
李治回頭一看,原來是高侃追了過來。
劉仁軌長期鎮守營州,所以每年歲末,要麼是派高侃回京,要麼派劉仁願回京。
李治腳步不停,等高侃追上來後,問:「高卿也有事要稟奏嗎?」
高侃忙道:「啟稟陛下,臣是奉劉都督之命,向陛下匯報一件瀚海都護府的事。」
李治道:「講。」
高侃低聲道:「臣冒昧問陛下一句,您在河東道時,是否下過旨意,召集東突厥各部酋長,在雲州面聖?」
李治想了想,道:「是有這麼回事,上官儀和張柬之向朕上奏,讓這些酋長伴駕,朕就准了。怎麼了?」
高侃這才將情況說明。
原來因為長安的突發狀況,李治沒有前往漠北,而是調頭回了長安。
張柬之等人也隨駕回京,便把雲州等候的這幫突厥人給忘了,害他們在雲州苦等了一個多月。
其實也不是張柬之等人馬虎,而是當時東宮出了事,皇帝又突然跟大隊分開。
如此情況下,張柬之和上官儀所有心思都在皇帝和太子身上,哪還顧得上雲州那幫胡酋?
等巡狩隊伍回到長安後,東宮的案情告破,張柬之這才想起了他們。
他派人給瀚海都護府打了聲招呼,說讓這幫人可以回去了。
這幫酋長放下手頭上的要務,在雲州干坐苦等,白白浪費一個月光陰,卻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到,還讓他們直接回去?
眾酋長都非常惱怒,一番商議下,決定前往瀚海都護府,向大唐表示抗議。
瀚海都護府的都護劉仁軌在營州,負責都護府日常事務的是一名長史。
那長史見這幫酋長鬧的厲害,只好將情況告訴了劉仁軌。
劉仁軌當時正準備派高侃入京,參加歲末朝拜,便讓高侃順便把此事奏報給皇帝。
李治聽到此處,陷入了沉思。
這件事,確實是大唐理虧,白白浪費了人家一個多月時間。
可話又說回來,東突厥的酋長原本就是大唐刺史。
若是別州刺史,別說等上皇帝一個月,就算等上一年半載,也不會多說什麼。
東突厥人如此興師動眾,正說明在他們心中,並未把自己當做大唐刺史。
再者,過上二十年左右,東突厥就會造反,建立後突厥汗國。
李治對這幫突厥人原本就無好感,此時聽了此事,心中更是不悅。
「高卿,你覺得此事該如何處理?」他問。
高侃道:「臣以為不是什麼大事,只需派一人前往瀚海都護府安撫,他們就不會鬧了。」
李治道:「那好,正日結束後,你親自去一趟瀚海都護府,除了安撫他們外,詳察東突厥內部情況,看他們是否有叛唐之心。」
高侃微微一驚,拱手道:「臣領旨。」
李治與高侃分開後,邁步急行,很快回到了甘露殿,
剛到殿外,便聽到裡面傳來清脆的聲音。
「阿姊,不能下那裡,要下這裡才對,啊不對,還是下這邊為好!」
「哎,你別吵行不行,都把我的思緒弄亂了!」
「哼,你們下哪裡都沒用,這一局我贏定了!」
李治聽了聽,好像是高安公主、義陽公主和李勇的聲音。
邁步進入寢殿,抬頭一看,只見三人正坐在自己的龍榻上,悠閒的下著棋。
對弈雙方是義陽公主和李勇。
高安公主坐在義陽公主身後,指指點點,宛如一個小軍師。
三人見李治進來後,都跳下龍榻,各自見禮。
「父親(耶耶)!」
李治走到榻上坐下,抬了抬手,道:「不必多禮,你們怎麼會在這裡?」
李勇搶著道:「孩兒是有事來問耶耶,結果等了您沒一會,妹妹們就過來了,閒來無事,我們就下起棋了。」
高安公主跟著道:「我和阿姊是想來向耶耶請安。」
李治朝李勇道:「三郎找我何事?」
李勇道:「父親,後天的禁苑狩獵,薛將軍會參加嗎?」
李治想了想,道:「應該不會參加吧。」
李勇不解道:「這是為何,去年薛將軍也沒參加,難道受了傷?」
李治緩緩道:「勇兒,你知道國家為何每年都要舉辦禁苑狩獵嗎?」
李勇搖了搖頭。
李治道:「第一,是激勵武將,防止他們懈怠,沉溺於安逸的生活中,荒疏武藝。第二,是為了從軍中選拔人才。」
「薛將軍若是參加,毫無疑問會得到第一,這容易打擊到下面將士的自信心,不利於年輕將領的成長。所以他主動請命,不再參加狩獵。你聽明白了嗎?」
李勇笑道:「孩兒明白了,是薛將軍太強才不參加,才不是因為他怕了姜恪!」
李治奇道:「怕姜恪?」
李勇哼道:「是啊,崇文館就有人說,薛將軍是因為怕了姜恪,去年才沒有參加,簡直胡說八道嘛!」
李治聽說是一幫小孩子吵嘴,便沒有再多問,道:「好了,既然問題解決了,你還有事嗎?」
李勇露出討好的笑容,道:「父親,孩兒今年是不是也可以離宮開府了?」
李治望著他,道:「你很想開府嗎?」
李勇用力點了點頭。
李治心想,李忠離京之後,成長頗大,所以讓皇子獨立一些,也是一件好事,當即點頭道:「那好,等過幾日朝會上,朕會下旨讓你開府。」
李勇大喜,道:「多謝父親!」
因為棋局還未下完,李治讓他們接著下,李勇欣喜之下,擺出長兄風範,讓了妹妹一局。
三人下完後,告退離開。
李治在寢殿裡休息了不一會,忽然聽到「咚咚咚」的腳步聲。
一個小身影奔了進來,朝李治喊道:「父親,不好啦,母親大發脾氣,要打斷賀蘭表兄的腿,您快去瞧瞧吧。」
李治抬頭一看,來的原來是李賢,只見他氣喘吁吁,小臉通紅,顯然是一路奔行而來。
「別急,慢慢說,你母親因為什麼發脾氣?」他問道。
李賢嘟囔道:「是因為表兄替一個姓蕭的官員求情。」
李治道:「蕭嗣業?」
李賢拍著小手,叫道:「對,就是蕭嗣業!」
李治點點頭,當即帶著李賢朝立政殿而去。
(本章完)
金燕一直沒有做聲,默默在一旁聽著。
過了半晌,道琛幾人談完,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
金燕這才向道琛問道:「您怎麼跟靺鞨、室韋討論起攻打高句麗的事了,咱們眼下敵人,不是義慈嗎?」
道琛走到案後坐下,喝了口酒,潤了潤嗓子,用百濟語道:「公主有所不知,剛才你不在的時候,這裡出了些情況。」
金燕道:「什麼情況?」
道琛沉著臉,道:「吐蕃使節、天竺各國使節、西域各國使節,一起向大唐皇帝請命,說大食王殘暴不仁,肆意征伐他國。希望大唐發仁義之師,領導各國,共擊大食!」
金燕皺了皺眉,道:「他們是怕大食入侵,故而說這些冠冕堂皇的話,無非想利用大唐,牽制大食。」
道琛道:「這是很顯然的事,如果大唐皇帝真的派軍隊對付大食,這對咱們可沒好處!」
金燕點了點頭。
倘若大唐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西邊,自然沒太多精力干涉遼東之事了。
道琛道:「所以我們需要支持靺鞨、室韋,請求大唐關注高句麗的威脅。大唐要滅高句麗,只能先幫我們消滅義慈,如此才能夾擊高句麗,你明白了嗎?」
金燕聽到此處,也不得不佩服道琛考量深遠。
其實對她來說,也害怕皇帝在卑路斯的蠱惑下,將目光放在西域,不再管百濟。
兩人在內領府內部,也一直在暗暗較著勁。
「那皇帝陛下是怎麼答覆他們的呢?」金燕問。
道琛道:「大唐皇帝並沒有答應他們。」
金燕笑道:「既是如此,您還擔心什麼呢?」
道琛沉聲道:「聽靺鞨使節說,永徽七年,波斯王子也來到長安,請求大唐出兵大食,被大唐皇帝直接拒絕。這次大唐皇帝雖沒有答應,卻也沒有拒絕,這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金燕聽了後,心中一驚。
道琛嘴裡的波斯王子,此刻就在內領府,只怕是他長期勸說,這才起到一定的作用。
「皇帝陛下去了何處?」她抬頭四處望了望。
道琛道:「與吐蕃使節交談之後,帶著幾名大臣去了偏殿。聽說吐蕃人正在與天竺聯手,對抗大食,大唐皇帝可能是想與手下大臣們,商議一下這件事。」
金燕抬頭望著通往偏殿的側門,一臉擔憂。
在內領府時,她就一直關注天竺情況,只可惜去百濟後,便斷了消息,也不知天竺情況如何。
倘若大食人真的攻入天竺腹地,只怕皇帝陛下不會置之不理。
……
承慶殿,偏殿。
李治高坐在龍椅上,軍方重要成員李勣、程知節、尉遲恭、薛仁貴、裴行儉全都坐在下手。
眾人都全神貫注,聽著王玄策講述天竺的情況。
只聽王玄策道:「去年八月,大食人向信德國發起過一次猛烈的攻擊,水路並進。」
「南天竺協助信德軍守水路,吐蕃人則幫助信德人鎮守陸路進攻。」
「在吐蕃人的幫助下,大食人陸路進軍很不順利,攻打一座城池時,久攻不下。」
「吐蕃欽陵瞅准機會,親自率領兩萬吐蕃軍,出城反擊,大敗大食人。隨後一路追擊,節節獲勝。」
「然而另一邊,大食人的水軍,卻擊敗了南天竺和信德軍。一路直奔信德國的都城。」
「信德軍在沒有通知吐蕃人的情況下,直接撤回都城,導致大食人的水軍切斷吐蕃人後路。」
「被欽陵擊敗的大食軍,又調過頭來,夾擊欽陵的吐蕃軍隊。雙方血戰了兩日,欽陵派人向信德和南天竺求救,兩軍卻龜縮不出,沒有參戰。」
「最終欽陵的吐蕃軍死傷慘重,欽陵死戰得以突圍,只剩下三千殘軍,撤回到信德都城。」
李治聽到此處,摸了摸下巴,道:「也就是說,吐蕃人讓天竺人給坑了?」
王玄策愣了一下,道:「陛下聖明,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尉遲恭罵道:「他娘的,天竺人這般打仗,就算咱們唐軍去了,只怕也要輸!」
李勣捻須道:「由此可見,陛下當初沒有派兵去天竺,是正確的選擇。」
薛仁貴低沉著聲音,道:「吐蕃人畢竟是被咱們給說動,才援助天竺人,也難怪他們來討要說法了。」
程知節眯著眼道:「薛將軍忒也老實了,吐蕃人精著呢,他們出兵是怕大食滅了信德,下一個目標是他們,這才出兵。」
尉遲恭笑道:「不錯,他們故意說是咱們害他們損兵折將,讓咱們放了祿東贊做補償,想得到美。」
李治目光看向李勣。
「李公以為如何?」
李勣捻須笑道:「陛下,依臣來看,吐蕃人其實是故意開一個高條件,等咱們拒絕,再提個簡單條件,咱們就不會拒絕了。」
李治目光一閃:「怎麼講?」
李勣道:「天竺的戰事,無論是誰的責任,都已經無關緊要。眼下局面是,吐蕃人元氣大傷,我大唐要消滅它,易如反掌。」
李治聽了後,怔住了。
還是這些老將心黑手狠,蠱惑吐蕃人去跟大食人打仗,結果打輸之後,還想著滅了人家。
王玄策沉聲道:「眼下落井下石,攻打吐蕃,有損我大唐聲譽,也容易引起昆藏人的反抗!」
李勣瞥了他一眼,道:「王副都護稍安勿躁,老夫只是將眼下情況講明,讓陛下清楚,並未說要攻打吐蕃。」
王玄策不做聲了。
李勣接著道:「吐蕃人怕我們趁機吞併他們,故而派使節過來,試圖讓我們產生愧疚感,再順勢讓我們釋放祿東贊。」
「倘若我們不答應,他們還會提出一個容易的條件。如此一來,我大唐被他們牽住鼻子,不會再考慮攻打吐蕃了。」
李治點點頭。
國家之間,不存在仁義道德,一切應以本國利益為重,才是對本國百姓最大的負責。
所以在面對吐蕃人時,他確實沒必要心生愧疚心理。
李治沉聲道:「李公以為,他們接下來會提什麼條件?」
李勣道:「眼下大食軍隊已包圍信德都城,吐蕃人定會提出,讓我大唐出兵相助,若是我們不出兵,他們也會撤退,將信德拱手讓給大食人。」
李治目光從眾人身上掃了一圈。
「諸卿以為,是否要出兵天竺?」
「臣不支持出兵。」
「臣也一樣!」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李勣、尉遲恭、程知節和薛仁貴一致反對。
王玄策嘴唇顫動了一下,最終還是說道:「臣附議。」
他在天竺待了多年,好幾次死在天竺,對這片土地有著一定的感情,原本是希望大唐出兵,順勢占據天竺。
然而,眼瞧其他將領一致反對,他也不好再提出異議。
李治目光看向裴行儉,道:「裴卿,你怎麼說。」
裴行儉微笑道:「依臣之見,大食人打到天竺更好。咱們先靜觀其變,讓大食人拉長戰線,也許能藉此機會,重創大食軍隊。」
李治點點頭,下旨道:「李卿,你負責去與吐蕃使節交涉,就說咱們拒絕釋放祿東贊,他若提出讓本國出兵,也一併拒絕。」
李勣拱手道:「老臣領命。」
商議完畢後,李治便帶著幾人,返回正殿,繼續飲宴。
李勣派人把吐蕃使節悉若請了過來,帶他來到偏殿,代表大唐,拒絕了吐蕃提出釋放祿東贊的請求。
悉若臉色漲紅,果然又提出讓大唐出兵天竺,李勣依然拒絕。
悉若咬牙道:「當初是大唐讓我們出兵救援信德,如今我軍兵敗,信德岌岌可危,大唐難道袖手旁觀?」
李勣道:「並非我大唐不願出兵,只因當年與大食簽了合約,不得插手天竺之事,本國皇帝也很無奈。」
悉若道:「貴國士兵可裝扮成吐蕃兵,誰能知曉?」
李勣怫然道:「本國皇帝一言九鼎,怎能做出這種偷偷摸摸的事?」
悉若道:「既然大唐不管了,那我們也不管了。」
李勣淡淡道:「那也由得貴國。」
悉若聽到此話後,臉色陣青陣紅,怒視著李勣。
李勣坦然與他對視,雙眸如湖面一般古井無波。
悉若的怒火,似乎無法對他的精神產生一絲一毫的影響。
悉若在眼前這位老者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絲熟悉,腦海中,猛然想起了祿東贊當年的教誨。
他深吸一口氣,滿臉怒色忽然消失了,朝李勣一拱手,低聲下氣的道:「倘若大食攻打我國,還請大唐救援。」
李勣見他如此態度,也微感詫異,道:「我曾聽人說,祿東贊長子悉若,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今日一見,倒與傳聞有些不符。」
悉若低頭不語。
李勣緩緩道:「你且放心,我們不會坐視大食人在天竺為所欲為。」
悉若拱手道:「小使還有一個小小請求。」
李勣道:「你說。」
「能否讓小使見家父一面。」
李勣道:「這個條件,我可以答應你。」
悉若道:「多謝。」
李勣與悉若交談時,正殿內也頗為熱鬧。
靺鞨、室韋、奚國使節全部出列,向李治請奏,說高句麗又在徵募新軍,訓練士卒,鍛造鎧甲,顯然野心勃勃,已成為遼東地區最大隱患。
他們還把高句麗襲擊營州的事拿出來說事,請求大唐帶領各國,出兵攻打高句麗。
李治哪還不清楚他們的小心思,只說道:「朕知道了,你們退下吧。」
幾國使節剛退下,新羅太子金法敏又出列請奏。
他先是一番祝賀之詞,接著便說道:「皇帝陛下,我新羅自貞觀二十二年,便臣服於大唐,年年朝貢,絕無異心。」
「最近,本國國內湧入一群馬韓細作,散播謠言,說我新羅要脫離大唐,不再朝貢,這顯然是居心叵測之人,想破壞新羅與大唐的關係,還望陛下明察。」
他這番話,是將責任推到百濟,說是百濟傳出謠言,離間兩國關係。
道琛大怒,便要出面反駁,卻被金燕拉住了。
金燕低聲道:「正使放心,大唐皇帝沒那麼容易被新羅人欺騙。」
道琛抬頭看去,只聽大唐皇帝還是那句話:「朕知道了,你退下吧。」心中暗喜。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金法敏心中一緊,正要再提賣馬之事。
道琛忽然出列,拱手道:「陛下,外臣和靺鞨使節、室韋使節、奚國使節,想一起向陛下獻舞!」
三國使節聽到此話,先是一愣,隨即恍然,道琛這是為討好大唐皇帝。
三人立即跟著出列,表示願意獻舞。
李治笑著擺擺手,道:「難得三位外卿有心,准奏。」
不一會,絲竹之聲伴隨著鼓樂聲,在大殿內有節奏的響了起來。
道琛幾人各自獻出本國舞蹈,動作雖不一致,卻另有一種味道。
眾人紛紛呼嘯喝彩,氛圍頓時熱烈了起來。
道琛跳舞之際,朝著金法敏靠了過去,手臂揮舞間,逼得金法敏不斷後退,最後退回到躡席旁邊。
金法敏朝他怒目而視。
在道琛等人帶頭下,大唐那群熱愛跳舞的官員也紛紛脫下衣袍,加入舞隊。
不一會,一場宴會變成了舞會,李治悄悄離開了大殿。
正當李治朝著甘露殿返回時,身後傳來呼喊聲。
「陛下。」
李治回頭一看,原來是高侃追了過來。
劉仁軌長期鎮守營州,所以每年歲末,要麼是派高侃回京,要麼派劉仁願回京。
李治腳步不停,等高侃追上來後,問:「高卿也有事要稟奏嗎?」
高侃忙道:「啟稟陛下,臣是奉劉都督之命,向陛下匯報一件瀚海都護府的事。」
李治道:「講。」
高侃低聲道:「臣冒昧問陛下一句,您在河東道時,是否下過旨意,召集東突厥各部酋長,在雲州面聖?」
李治想了想,道:「是有這麼回事,上官儀和張柬之向朕上奏,讓這些酋長伴駕,朕就准了。怎麼了?」
高侃這才將情況說明。
原來因為長安的突發狀況,李治沒有前往漠北,而是調頭回了長安。
張柬之等人也隨駕回京,便把雲州等候的這幫突厥人給忘了,害他們在雲州苦等了一個多月。
其實也不是張柬之等人馬虎,而是當時東宮出了事,皇帝又突然跟大隊分開。
如此情況下,張柬之和上官儀所有心思都在皇帝和太子身上,哪還顧得上雲州那幫胡酋?
等巡狩隊伍回到長安後,東宮的案情告破,張柬之這才想起了他們。
他派人給瀚海都護府打了聲招呼,說讓這幫人可以回去了。
這幫酋長放下手頭上的要務,在雲州干坐苦等,白白浪費一個月光陰,卻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到,還讓他們直接回去?
眾酋長都非常惱怒,一番商議下,決定前往瀚海都護府,向大唐表示抗議。
瀚海都護府的都護劉仁軌在營州,負責都護府日常事務的是一名長史。
那長史見這幫酋長鬧的厲害,只好將情況告訴了劉仁軌。
劉仁軌當時正準備派高侃入京,參加歲末朝拜,便讓高侃順便把此事奏報給皇帝。
李治聽到此處,陷入了沉思。
這件事,確實是大唐理虧,白白浪費了人家一個多月時間。
可話又說回來,東突厥的酋長原本就是大唐刺史。
若是別州刺史,別說等上皇帝一個月,就算等上一年半載,也不會多說什麼。
東突厥人如此興師動眾,正說明在他們心中,並未把自己當做大唐刺史。
再者,過上二十年左右,東突厥就會造反,建立後突厥汗國。
李治對這幫突厥人原本就無好感,此時聽了此事,心中更是不悅。
「高卿,你覺得此事該如何處理?」他問。
高侃道:「臣以為不是什麼大事,只需派一人前往瀚海都護府安撫,他們就不會鬧了。」
李治道:「那好,正日結束後,你親自去一趟瀚海都護府,除了安撫他們外,詳察東突厥內部情況,看他們是否有叛唐之心。」
高侃微微一驚,拱手道:「臣領旨。」
李治與高侃分開後,邁步急行,很快回到了甘露殿,
剛到殿外,便聽到裡面傳來清脆的聲音。
「阿姊,不能下那裡,要下這裡才對,啊不對,還是下這邊為好!」
「哎,你別吵行不行,都把我的思緒弄亂了!」
「哼,你們下哪裡都沒用,這一局我贏定了!」
李治聽了聽,好像是高安公主、義陽公主和李勇的聲音。
邁步進入寢殿,抬頭一看,只見三人正坐在自己的龍榻上,悠閒的下著棋。
對弈雙方是義陽公主和李勇。
高安公主坐在義陽公主身後,指指點點,宛如一個小軍師。
三人見李治進來後,都跳下龍榻,各自見禮。
「父親(耶耶)!」
李治走到榻上坐下,抬了抬手,道:「不必多禮,你們怎麼會在這裡?」
李勇搶著道:「孩兒是有事來問耶耶,結果等了您沒一會,妹妹們就過來了,閒來無事,我們就下起棋了。」
高安公主跟著道:「我和阿姊是想來向耶耶請安。」
李治朝李勇道:「三郎找我何事?」
李勇道:「父親,後天的禁苑狩獵,薛將軍會參加嗎?」
李治想了想,道:「應該不會參加吧。」
李勇不解道:「這是為何,去年薛將軍也沒參加,難道受了傷?」
李治緩緩道:「勇兒,你知道國家為何每年都要舉辦禁苑狩獵嗎?」
李勇搖了搖頭。
李治道:「第一,是激勵武將,防止他們懈怠,沉溺於安逸的生活中,荒疏武藝。第二,是為了從軍中選拔人才。」
「薛將軍若是參加,毫無疑問會得到第一,這容易打擊到下面將士的自信心,不利於年輕將領的成長。所以他主動請命,不再參加狩獵。你聽明白了嗎?」
李勇笑道:「孩兒明白了,是薛將軍太強才不參加,才不是因為他怕了姜恪!」
李治奇道:「怕姜恪?」
李勇哼道:「是啊,崇文館就有人說,薛將軍是因為怕了姜恪,去年才沒有參加,簡直胡說八道嘛!」
李治聽說是一幫小孩子吵嘴,便沒有再多問,道:「好了,既然問題解決了,你還有事嗎?」
李勇露出討好的笑容,道:「父親,孩兒今年是不是也可以離宮開府了?」
李治望著他,道:「你很想開府嗎?」
李勇用力點了點頭。
李治心想,李忠離京之後,成長頗大,所以讓皇子獨立一些,也是一件好事,當即點頭道:「那好,等過幾日朝會上,朕會下旨讓你開府。」
李勇大喜,道:「多謝父親!」
因為棋局還未下完,李治讓他們接著下,李勇欣喜之下,擺出長兄風範,讓了妹妹一局。
三人下完後,告退離開。
李治在寢殿裡休息了不一會,忽然聽到「咚咚咚」的腳步聲。
一個小身影奔了進來,朝李治喊道:「父親,不好啦,母親大發脾氣,要打斷賀蘭表兄的腿,您快去瞧瞧吧。」
李治抬頭一看,來的原來是李賢,只見他氣喘吁吁,小臉通紅,顯然是一路奔行而來。
「別急,慢慢說,你母親因為什麼發脾氣?」他問道。
李賢嘟囔道:「是因為表兄替一個姓蕭的官員求情。」
李治道:「蕭嗣業?」
李賢拍著小手,叫道:「對,就是蕭嗣業!」
李治點點頭,當即帶著李賢朝立政殿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