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大唐的經濟制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9章 大唐的經濟制裁

  武媚娘聽李治要在自己的宮殿,召見蕭嗣業,朝張多海打了個眼色。

  不一會,殿內多了四名宮人。

  這四人都是武媚娘派人嚴格訓練過的宮人,習過武藝。

  當武媚娘要召見一些她不信任的人時,便會讓四人伴駕,防止意外。

  大半個時辰後,蕭嗣業來到了立政殿。

  「臣蕭嗣業,拜見陛下,拜見皇后殿下!」他拱手道。

  李治一言不發的打量著他。

  蕭嗣業等了半響,見沒有回應,抬頭看了李治一眼,異道:「陛下,怎麼了?」

  李治其實早就猜到蕭嗣業不可能直接認罪。

  謀反之罪,緣坐整個家族,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直接承認。

  他召見蕭嗣業,只是想從他臉上瞧出一絲破綻。

  然而蕭嗣業臉上看不到任何破綻,臉上的異,驚訝,志芯混雜在一起。

  任何正常的大臣瞧見他現在的態度,大都會露出類似的表情。

  李治沉默了一會,淡淡道:「蕭嗣業,你可知罪?」

  蕭嗣業吃了一驚,跪地道:「臣不知犯了何罪,請陛下示下。」

  李治道:「你自以為做的天衣無縫,卻沒想到,身邊一直有人盯著你吧?」

  蕭嗣業錯愣道:「臣愚鈍,不明白陛下說的是哪件事。」

  李治緩緩道:「你故意把郝處俊調走,以為他就一點不知情嗎?他在兵部深耕多年,根基比你深,你的一舉一動,他可都看在眼裡。」

  蕭嗣業證了證。

  武媚娘一唱一和的道:「蕭嗣業,你是不是以為全天下就你一個聰明人?你故意接近武府,討好於吾,就是為了降低吾的戒心。你卻不知,吾也在你身邊安插了人。」

  蕭嗣業沉默了。

  李治繼續道:「你也小看了狄仁傑。他一眼就瞧出,虞氏的案子,是有人精心布置,想將他誘導向韓王。他故意抓捕韓王,就是為了讓你降低警惕。」

  蕭嗣業嘆息一聲。

  李治見他如此神情,便道:「你肯認罪了嗎?」

  蕭嗣業低聲道:「這次陛下遇刺,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臣本該死,陛下想要臣來扛下所有罪名,臣也無話可說。」

  他的語氣帶著一股深沉的悲哀,仿佛皇帝找不到兇手,要拿他當替罪羊一樣。

  李治皺了皺眉,沒有做聲了。

  武媚娘冷笑道:「蕭嗣業,你行事的那日,將郝處俊調到洛陽,已經暴露了自己,還敢狡辯?」

  蕭嗣業看了武皇后一眼,道:「皇后殿下,郝處俊並非臣調去洛陽,而是他自己請命去洛陽。您若不信,可召他覲見,臣願與他對質。」

  武媚娘淡淡道:「那不過是你要的小使倆,故意引誘他自己去洛陽。」

  蕭嗣業嘆道:「殿下若如此說,臣無話可說,即刻請死。」

  李治與武媚娘對視一眼,一時間,兩人都無法在他身上發現破綻。

  李治揮了揮手,道:「你先退下吧。」

  蕭嗣業跪倒在地,叩首道:「臣告退。」步履的離開,仿佛一個即將含冤赴死之人。

  武媚娘等他離去後,進言道:「陛下,不管此人是不是裝的,都是個隱患,

  不能再將他留在朝堂。」

  李治點點頭,道:「朕明白,正日大朝會上,倘若狄仁傑還查不出證據,朕會借失職的罪名,將他貶到外州。」

  蕭嗣業一路失魂落魄的回到蕭府,誰跟他說話,他也沒有任何反應,仿佛三魂少了一魂。

  回到書房後,他靜靜靠坐著,仰望天花板。

  蕭至忠忽然來到屋中,拱手道:「族長,周駙馬求見。」

  蕭嗣業道:「不見,從今日起,誰來拜訪,一概不見。」

  「族長,陛下召您入宮,可是為了———」」

  蕭嗣業忽然望著他,道:「至忠,知情的人,還剩下幾個?」

  蕭至忠道:「除侄兒外,還有五人,都是信得過的人。其餘的人,都處理乾淨了。」

  蕭嗣業嘆了口氣,道:「將他們五人也都處理了吧。」

  蕭至忠臉色瞬間變得慘白,這句話便說明,皇帝已經懷疑到蕭府了。

  沉默良久後,他低聲道:「侄兒明白了。等解決他們後,侄兒也會自行了斷蕭嗣業抬手道:「不,他們可以死,你卻不能,我也不能。」

  蕭至忠愣了一下。

  蕭嗣業沉聲道:「他們在暗處,死了也無人知曉。你我卻不同,若是死了,

  在皇帝看來,不過畏罪自盡罷了。蕭氏一族,還是難逃厄運。」

  蕭至忠臉色更加難看。

  也就是說,他必須活著,還要在大理寺的殘酷拷問中,保守秘密,不露破綻,這比死更加痛苦。

  蕭嗣業沉聲道:「我知道這很艱難,都怪我謀劃不周,才導致這種後果。你若想死,我不攔你。」

  蕭至忠深吸一口氣,道:「一切都是為了家族,並不能怪族長。侄兒去辦事了。」轉身離去。

  李治回到長安後,要忙的事情很多。

  他見蕭嗣業不露破綻,也沒工夫多耗心神,將此事扔給狄仁傑去處理了。

  此時距離正日只有兩天,他需要翻閱各地送上來的考評,決定明年的人事變動。

  許敬宗既然瘋了,禮部尚書便空出來了。

  李義府也牽扯到這次的事件中,袁公瑜四人就是他提拔的。

  雖然根據袁公瑜的供詞,他並未參與此事,但他依然有很大的責任,宰相肯定要罷免。

  如此一來,中書令空出來一位,需得另外選擇新的中書令。

  這都需要他仔細斟酌。

  經過兩日忙碌之後,時間終於來到了正日大朝會。

  一大清早,群臣便在朱雀門外聚集了。

  皇帝就像一顆壓艙石,當他回到長安後,朝臣們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再無前幾日的焦躁。

  東宮的案子已經交給大理寺審問,也沒有人再去多關心。

  大臣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年終考評!

  這幾年,朝局紛亂,擁武派、世家派系先後失勢。

  只有清流經歷一場小挫折後,又再慢慢起勢。

  自從劉仁軌被罷相後,徐孝德聽從上官儀的建議,取消了清流的聚會。

  大家都保持著距離,在朝中的形勢反而更好了。

  徐孝德已經坐穩了吏部尚書,劉仁軌雖在營州,在朝中的威望卻不降反升,

  一日高過一日。

  上官儀這次跟隨皇帝出巡,被封為陟使,沿途辦了很多事,深受皇帝器重前幾日,便有許多人都在討論,李義府被罷相後,將由上官儀取代。

  直到昨日,徐孝德那裡傳來確切消息,皇帝已經擬好旨意,拜上官儀為中書令。

  正因如此,當上官儀的馬車停在朱雀門外時,便有一大群朝臣圍了過來。

  原來的宰相李義府,卻已經無人問津,一個人站在角落處,默默望著被群臣圍住的上官儀。

  上官儀與眾人寒暄之後,來到徐孝德身邊,拱手笑道:「恭喜徐公,令郎不日就要調回長安。」

  徐孝德的兒子名叫徐齊聊,當年在東宮擔任教習。

  後因徐槿升了婕妤,徐孝德升為吏部侍郎,徐齊主動請旨外放。

  他在地方上政績斐然,風評極佳,皇帝已經擬旨,將他調回長安,充任禮部員外郎。

  徐孝德拱手笑道:「也要恭喜上官兄拜相。」

  兩人寒暄幾句後,徐孝德問起劉仁軌的情況。

  上官儀笑道:「我在幽州時與他見過一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老劉氣色比以前好多了。依我看吶,他這個營州都督,比宰相當的還舒服咧。」

  徐孝德笑道:「他也算是給我們長臉了,以前那幫武將跟咱們論起兵事,一個個趾高氣揚,自以為了不起,如今也收斂多了。」

  上官儀感嘆道:「其實劉兄是個特例,也並不是所有文官調到邊境,都能像他一樣,一鳴驚人。」

  徐孝德捻須笑道:「那也是,若是讓老夫領兵對付那些胡人,只怕晚上睡都睡不安穩。」

  上官儀看了他一眼,道:「徐兄也是個特例。」

  徐孝德瞪眼道:「你這是在說老夫膽小嗎?」

  上官儀笑了笑,忽然警見張柬之過來了,朝他一拱手,道:「徐兄,失陪片刻。」

  邁步朝張柬之走了過去。

  張柬之目光轉動,似乎正在找什麼人,瞧見上官儀過來後,拱手道:「上官相公有禮了。」

  上官儀笑道:「張侍郎,你我同伴聖駕巡狩,關係與別人不同,不必如此客氣。」

  張柬之愣了一下,道:「侍郎?」

  上官儀笑道:「張老弟還不知道吧,陛下已經擬旨,升你為中書侍郎,以後你我又是同僚了。」

  張柬之臉上閃過一絲喜色,拱手道:「那以後要請您多關照了。」

  上官儀笑道:「那是自然,走,我帶你去認識幾個人。」

  張柬之卻彎腰拱手,道:「多謝相公美意,不過在下有些事要找李相。」

  上官儀愣了一下,側頭朝李義府看了過去,只見他也正朝這邊望著。

  張柬之原本就是李義府的門生,如今李義府失勢,他卻能不離不棄,也算得上有情有義。

  上官儀想到此處,便沒有著惱,朝張柬之道:「也好,那你去吧。」

  張柬之又行了一禮,轉身朝李義府走了過去。

  來到李義府身邊,見他臉色蒼白,勸慰道:「李相,世事變幻,難以測度,

  守住本心,淡然處之,相信過上幾年,陛下會重新啟用您的。」

  李義府沉聲道:「不,這次是我識人不明,罪有應得。陛下沒有將我逐出朝堂,已是寬宏大量了。」

  張柬之對此事知道的並不完全清楚,正要詢問。

  李義府道:「柬之,這事你不要多問,知道了沒有多少好處。」

  張柬之點點頭,果然不問了。

  李義府望著他,微笑道:「無論如何,我至少沒有看錯你。柬之,以後你在朝堂上,要多加小心,尤其是提拔下屬,定要擦亮眼睛。」

  張柬之拱手道:「在下謹記。」

  李義府忽然轉過頭,目光看向橫街方向,只見蕭嗣業正從遠處走了過來。

  張束之順著他目光看過去,不由微微一愣。

  蕭嗣業此時的模樣,與李義府竟有八九分相像,面色陰沉,臉色蒼白,神情鬱郁。

  李義府是因為受袁公瑜牽扯,受無妄之災,即將被罷相。

  蕭嗣業又是因為什麼,露出這副表情?

  「蕭尚書這是怎麼了?」張柬之異的問。

  李義府皺了皺眉,沒有說話。

  因為袁公瑜的緣故,他對案情知之甚深。

  原以為是許昂策劃此事,可後來虞氏被殺,狄仁傑又抓捕了韓王,讓他知道此事並沒那麼簡單。

  最近大理寺似乎又調查起蕭府,所以他琢磨著,此事可能與蕭府也有關係。

  此時瞧見蕭嗣業的模樣,也證實了這一點。

  皇帝肯定懷疑上蕭嗣業,故而蕭嗣業擔驚受怕之下,精神抑鬱,這才變成這樣。

  瞧蕭嗣業這個樣子,十有八九和他一樣,只是受到無故牽連罷了。

  李義府此時頗能體諒蕭嗣業的處境,產生一種同病相憐的心情。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袁公瑜的認罪信,皇帝並未懷疑到他,他的處境比蕭嗣業好一些。

  李義府收回目光,感嘆道:「他也只是個可憐人罷了。」

  西北角方向,狄仁傑和李元芳也正在打量蕭嗣業。

  「狄寺卿,你這次終於錯了一次吧,瞧蕭嗣業那樣,怎麼可能是幕後之人?

  」李元芳笑道。

  狄仁傑凝視著蕭嗣業,緩緩道:「人可以偽裝,證據卻不會。除非有確鑿證據證明此事與他無關,否則不能排除他的嫌疑。」

  李元芳道:「可咱們已經將蕭府查了個遍,也對蕭至忠幾人訊問過,還上了刑,並未有任何可疑之處啊!」

  狄仁傑道:「你別忘了,咱們這次要對付的可是敢刺駕的人,哪有那麼容易讓我們抓到破綻?」

  李元芳心中一凜:「那倒也是。」

  兩刻鐘後,鐘鼓聲響,上官儀站在朱雀門外,高喊:「入朝!」

  正日大朝會,規矩比平常更嚴格一些。

  在京官員、各地都督刺史、各國使節,都按照嚴格的順位入朝。

  道琛和金燕作為百濟正副使,也在人群中排隊。

  唐朝京官最先入門,外官次之,他們外國使節則走在最後頭。

  道琛此時非常愉快,因為大唐將百濟的位置,剛好排在新羅前頭。

  他警了一眼身後的金法敏,見他臉色鐵青,心中更痛快了,朝金燕笑道:「有些人啊,嘴裡念叻著不來大唐朝拜,結果卻還是來了,真是說話如放屁!」

  新羅王金春秋自從聽說大唐與百濟搭上後,便如在喉,晚上睡覺都不痛快他最大的目標便是收復百濟,統一三韓。

  如今百濟內亂,正是天賜良機,大唐卻要橫插一腳,阻止他的抱負,怎不令人生氣?

  後來有大臣告訴他說,大唐並未派使節前往百濟,冊封扶餘福信。

  新羅君臣一番商議,都覺得大唐皇帝是擔心新羅不滿,這才不敢隨意冊封。

  在太子金法敏的建議下,新羅對外放出消息,倘若大唐要收百濟為屬國,新羅便不再臣服大唐。

  換句話說,就是告訴大唐皇帝,小弟你只能選一個,到底是要百濟還是新羅,你看著辦吧。

  如今百濟混亂,實力遠不如新羅。

  大唐要想對付高句麗,新羅才是最好的幫手。

  所以新羅君臣都覺得,大唐皇帝肯定會選自己。

  結果沒過多久,大唐的使節便前往百濟,承認了百濟屬國地位,冊封扶餘福信為百濟王。

  金春秋得知後,大為惱怒,便對外宣稱,今年不去大唐朝貢,而是派遣使節前往高句麗和倭國,互通友好。

  結果到了歲末,新羅的使節還是出現在了長安城,使節首領又是太子金法敏金法敏原本就因此事心中悶,聽到道琛冷言冷語,再也忍耐不住,怒聲道:「你們百濟馬上就要消失了,得意什麼?」

  道琛並不理他,只朝金燕問:「你可聽到犬吠之聲?」

  金燕笑道:「聽到了,還有些氣急敗壞呢。」

  金法敏額頭青筋暴起,已經快忍不住動手了。

  忽聽前面有人用唐語喊道:「後面的小國,安靜點!」

  金法敏大怒,道:「我是新羅太子,你是哪一國使節,敢在我新羅面前稱大國?」

  那使節沉著臉,道:「本人吐蕃使節,悉若!」

  金法敏頓時不敢做聲了。

  吐蕃雖然被大唐打敗,趕到了天竺,但聽說最近又與大唐重歸於好了。

  當年的吐蕃,可是能與大唐、大食分庭抗禮的強國,名聲響亮!

  如今雖然衰弱不少,但也就這幾年的事,在諸國心中,吐蕃依然不能輕易招惹。

  一旁的金仁問拉住金法敏,低聲道:「兄長,別忘了咱們此行目的。」

  金法敏點了點頭,借坡下驢,不敢嗆聲了。

  他們這次來到唐朝,是因為原本跟他們海路通商的耦人,突然不再賣馬給他們了。

  新羅地理位置惡劣,本土無法生產良馬,周圍能夠買馬的只有兩處地方,一個是耽羅國,一個是高句麗。

  高句麗與新羅敵對,自然不可能賣馬給他們。

  耽羅是百濟屬國,只向百濟供馬,更不可能賣給他們。

  新羅無奈之下,只能走海路,向和大唐買馬,雖然海路危險,不能買太多,卻是新羅最重要的馬匹來源。

  眼瞧著遼東半島馬上要大戰,倭國、大唐都插手進來,新羅自然要做好充足的戰備工作。

  幾個月前,金春秋便下令,讓負責海運的大臣,從大唐和勒耦多買馬匹,以備大戰。

  誰知,大唐突然下了禁令,不向新羅賣馬。

  新羅對外宣稱,不像大唐朝貢,他們不賣很正常。

  結果又過了不久,鞋人也突然不肯賣馬給他們了。

  金春秋一問,才知是營州都督劉仁軌突然向耦下了嚴令,不准給新羅供馬。

  契丹被滅還不到兩年,人哪敢違抗唐人的命令,只好終止了這項交易。

  金春秋聽了後,惱怒之餘,也終於感到害怕了。

  他趕忙派遣金法敏和金仁問出使大唐,盡力修復兩國關係,解決一下馬匹禁運的問題。

  既然有求於唐人,金法敏再生氣,也只好憋在心裡,一言不發的跟在百濟使節後頭,穿過了朱雀門。

  進門之後,沿著承天門大街一路向北,很快來到承天門。

  便在這時,遠處過來一名胖胖的唐人,來到一眾使節跟前,高聲喊道:「百濟副使金燕何在?」

  金燕認得那人是皇后身邊的內侍張多海,趕忙道:「小女便是金燕,貴人有禮了。」

  張多海笑眯眯的道:「皇后殿下有旨,召金燕副使覲見。」

  此話一出,各國使節紛紛動容。

  他們朝拜大唐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大唐皇后將副使請了過去。

  這個百濟副使到底是什麼人,竟然能得到大唐皇后青睞?

  悉若朝身邊副使問道:「百濟是哪個國家,怎麼從未聽過?」

  副使道:「跟新羅挨著,體量差不多的小國,以前臣服高句麗,跟大唐作對,也不知何時,歸附唐朝。」

  悉若點點頭。

  一時間,各國使節相互竊竊私語,都在討論著百濟國。

  不少人甚至朝著道琛客氣的打起招呼。

  金法敏瞧見後,又是惱怒,又是羨慕。

  道琛喜出望外,積極與各國使節友好交流,發展外交。

  金燕則跟著張多海朝東而行,從長樂門入宮,朝著立政殿而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