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皇帝若崩,朝局如何?
第334章 皇帝若崩,朝局如何?
東宮麗正殿內,李弘正在處理著政務。
他心不在焉的翻看著奏章。
平日他處理這些浩書和奏章,就只是過眼,大多不會提出任何修改。
只有少數情況,極不合他心意,才會與東宮官員討論修改。
最近幾日,因東宮發生命案,他情緒低落,遇到不合意的奏章,也無興致去討論,呆呆坐著,直到下衙,仿佛一尊泥塑木雕。
過了良久,今日政事處理完畢,眾官員紛紛告退離開,李弘也準備回自己的寢殿了。
這時,一名官員起身,朝李弘拱手道:「殿下,臣有事稟告。」
李弘抬眼一看,原來是太子舍人王德儉,便坐了回去,問道:「王舍人有何事要說?」
王德儉低聲道:「能否請殿下屏退眾人?」
李弘揮了揮手,屏退了所有內侍宮人。
王德儉正要開口,側門內忽然走進來一名女子,手提佩劍,在李弘旁邊坐下。
李弘朝那女子喊了聲:「姑姑。」
來人正是新城公主,她了王德儉一眼後,說道:「東宮最近不安寧,為太子安危著想,本公主也在一旁隨聽,王舍人不見怪吧?」
王德儉看了公主一眼,眼中閃過一道複雜的神情,低聲道:「下官不敢。」
李弘道:「王舍人,你到底想和我說什麼啊?」
王德儉沉默了一會,低聲道:「臣本鄙陋無能之人,得太子恩器,委以重任,心中感佩,無以鳴表,請受臣一禮,禱祝太子身康體健,諸事順應,臣無復所求!」
語畢,跪在地上,行了九個叩首大禮,禮畢,起身又跳了一個簡短的禱祝舞禮,這才告退。
李弘一臉異,朝新城公主道:「姑姑,王舍人似乎有些不對勁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新城公主哼道:「此人心中有鬼,自然心事重重了。」
她受狄仁傑所託,暫居東宮,暗中保護太子,不要讓太子與王德儉單獨說話。
李弘愣道:「有什麼鬼?」
新城公主正要答話,內侍來報,李求見。
新城公主微笑道:「你面見大臣吧,我就不妨礙了。」轉身離去。
新城公主退出外堂後,回到後寢,只見李賢正在屋子裡踢鞠。
這小東西才五歲,竟將鞠球踢的不錯,八塊牛皮縫製的鞠球,在他腦袋上晃來晃去,愣是不落下。
新城公主笑著走了進去,道:「你這鞠技,可是跟太子學的嗎?」
李賢得意的道:「才不是呢,阿兄鞠踢的還沒我好,我是跟三兄學的。」
新城公主在榻上坐下,將劍放下,喝了口茶,道:「最近怎麼總看到你在這裡玩,不用去崇文館讀書的嗎?」
李賢道:「我向教習請了假。」
「請假做什麼,就為了玩?」新城公主奇道。
「才不是呢,我是為了保護阿兄安危,才特意請假。」
新城公主口中茶水差點噴出來,笑道:「就你個小東西,自己都保護不了,
還能保護別人?」
李賢一臉認真的望著她,道:「姑姑,你覺得如果有人要害阿兄,會怎麼做呢?」
新城公主道:「自然是找機會單獨與太子相處,然後動手啦!」
李賢搖頭道:「不會。」
新城公主道:「為什麼?」
李賢道:「官員進東宮都要搜身,身上沒有武器,要想殺阿兄,哪有那麼容易?只要阿兄叫一聲,或者發出動靜,外面的人一擁而上,他們必定失敗。」
新城公主一呆,竟然覺得這小東西說的還有幾分道理。
李賢道:「所以像您一樣,提著柄劍在阿兄旁邊,其實是多此一舉。」
新城公主伸手指在他額頭點了一下,沒好氣道:「人小鬼大,那你說說,對方要害你阿兄,要怎麼做?」
因為她手指一點,李賢失去平衡,頭上的球終於掉了下來。
李賢抱起球,爬到榻上坐下,拿起一塊糕點,塞入嘴巴里,道:「很簡單,
騙阿兄出宮!」
新城公主皺了皺眉,道:「太子可比你大了三歲,有那麼容易被騙嗎?」
李賢嘴裡塞的滿滿的,含糊不清的道:「那是你不了解阿兄,其實阿兄很好騙的。」
「怎麼騙?」
「阿兄心腸軟,只要告訴他民間發生了一件很悲慘的事,需他幫忙,他就很容易上當了。」
新城公主原本還是半開玩笑的心情跟他說話,聽到此處,不由認真了幾分。
「就算他被騙了,他畢竟是太子,要想出宮,自然會有人知道,別人定會勸止的呀?」
李賢撇了撇小嘴,道:「那還不容易?只要對方告訴阿兄,不要跟別人說,
然後讓阿兄以去太廟上香為由,便能溜出宮。」
新城公主一細想,還真有成功的可能性。
李賢抬頭看了她一眼,笑嘻嘻的道:「您就不怕哪一天,一覺醒來,阿兄突然失蹤了嗎?」
新城公主越聽越心驚。
雖然李賢說的情況有幾分孩子的想當然,但她確實沒想過,有人會把李弘誘騙出宮!
李賢越說越來勁了,小臉興奮的通紅。
「姑姑是婦人,晚上不能跟阿兄睡一起。我就不同了,我可以一直盯著他,
他想晚上溜去哪裡,都瞞不過我。所以只有我才能保護阿兄!」
新城公主笑道:「算你說的有幾分道理,那太子的安危,就拜託你了。
李賢眼珠子溜溜一轉,道:「那我這麼辛苦,您是不是應該給我點獎賞?」
新城公主笑道:「你要什麼獎賞?」
李賢露出一個討好的笑容,道:「我想吃怡糖,您下次入宮時,幫我帶幾塊。」
新城公主愣道:「這是民間小孩吃的東西,你怎麼突然想吃了?」
李賢嘟囊道:「我聽二姊說,糖比宮裡的點心蜜餞都好吃,所以想嘗一嘗,」
新城公主暗笑一聲,道:「畢竟是個孩子。」說道:「那好,你好好辦差,
保護好太子,改日我幫你帶幾塊便是。」
李賢大喜,又拿著鞠球玩了起來。
到了下午,狄仁傑親自來到東宮,找上新城公主,拱手道:「公主殿下,這幾日有勞您了,您可以回府了。」
新城公主道:「不用我了嗎?」
狄仁傑道:「我們已經找到另幾名主謀,網已經撒開,馬上就可以收網,太子殿下的安全,不會有事了。」
新城公主忙問:「另幾人是誰?」
狄仁傑頓時露出為難的神色,道:「暫時不便透漏,總而言之,此事與長孫駙馬無關。」
新城公主哼道:「當然與駙馬無關了,那駙馬的停職令,可以取消了吧?」
狄仁傑道:「那是自然,明日中書省應該就會下公文,恢復駙馬的職位。」
長孫詮因為屍體上玉佩的緣故,被列為嫌疑人,中書省幾位宰相商議後,停了他的職位,配合大理寺調查。
新城公主如此積極幫大理寺,也是想儘早幫丈夫洗脫嫌疑。
半個時辰後,新城公主便收拾好東西,離開了東宮,臨走時,李賢還不忘矚附她下次入宮帶糖。
回到公主府後,新城公主找上了丈夫,將情況與長孫詮全部說明。
長孫詮聽了後,皺眉道:「狄仁傑讓你注意王德儉,說明殺死符寶郎之人應該就是他。」
新城公主道:「我也是這般想。」
長孫詮道:「聽狄仁傑的口氣,王德儉似乎還不是主謀。」
新城公主道:「他岳父是許敬宗,你說會不會是許敬宗主使此事?」
長孫詮沉聲道:「此事還是與大兄商議一下為好。」當即派人,請長孫無忌過府。
半個時辰後,長孫無忌來到公主府,兩人在書房討論起此事。
長孫無忌聽到王德儉的名字後,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大兄,您說背後會不會是許敬宗指使?」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不會。許敬宗我還是了解的,他一生謹小慎微,不會做這種事。」
長孫詮皺眉道:「那會是誰指使王德儉?」
長孫無忌忽然問道:「你到了雍州府後,許昂對你態度如何?」
長孫詮心中一驚,知道長孫無忌懷疑到許昂了。
兩人同在雍州府辦公,許昂想偷他的玉佩並不困難,對他調查韋氏的案子,
也完全知悉。
只要計算好時間,完全可以陷害他「他表面對我還算客氣,但我能感受到,他對我藏著敵意。」長孫詮回答。
長孫無忌緩緩道:「這才正常。他比你大了近二十歲,你又把他的長史位置擠了下去,害他降為了司馬,他自然對你有敵意。」
長孫詮道:「您懷疑是他主使王德儉?」
長孫無忌點頭。
「那他為何要對付太子?」
長孫無忌沉吟了一會,緩緩道:「許昂,王德儉,這兩人原本都是擁武派的官員,他們行此事,恐怕並非個人原因。
長孫詮心中一動,道:「您懷疑是整個擁武派在行動?」
長孫無忌眯著眼道:「我剛剛得到兩個消息,通過這兩件事,其實就能分析是怎麼一回事了。」
長孫詮深知長孫無忌雖是白身,消息卻比自己靈通多了,也不問他哪兒來的消息,只問:「哪兩件事?」
「第一件,兩天前,尉遲恭悄悄率領一萬左衛軍士,出玄武門,朝著河東方向去了。」
長孫詮心中大驚,皇帝就在河東,尉遲恭突然領兵去河東,難道是皇帝出事了?
長孫無忌接著道:「第二件,京中原本擁武派的官員,都被金吾衛給盯住了,包括李義府。」
長孫詮愜道:「大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長孫無忌道:「你仔細一想,就能將所有事聯繫起來。尉遲恭領兵離京,說明皇帝遇到危險。擁武派官員被盯住,說明危險與擁武派官員有關!」
長孫詮道:「如此說來,東宮之事,也與陛下有關?」
長孫無忌嘆道:「我若沒猜錯,東宮之事,就是為了讓皇帝著急,引皇帝回京,他們才好在路上動手。」
長孫詮臉色慘白,道:「陛下會不會—」後面的話說不下去了。
長孫無忌笑道:「別慌,皇帝如果真出事了,李行事不會如此謹慎,早把他們抓起來了。」
長孫詮點點頭,平復了一下心情,道:「我還是不明白,擁武派官員為何要行此事?」
長孫無忌淡淡道:「原因其實並不難猜,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皇帝崩了,
朝局會怎樣?」
長孫詮一顆心瞬間被緊。
皇帝崩了,自然太子登基,太子年幼,皇后必將攝政。
朝臣哪有那麼輕易臣服皇后?那麼皇后要控制朝局,只有啟用那幫擁武派官員!
他還想到了另一件事。
倘若皇帝崩了,皇后肯定會對長孫一族趕盡殺絕,到時候,他們也不得不奮起反抗。
屆時局面一片混亂,所有人都將被捲入一場新的政治鬥爭中,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長孫無忌仿佛瞧出他的擔憂,笑道:「不必緊張,陛下身邊既有薛仁貴,又有上官儀。再者,王伏勝、王及善也都是精幹之人,不會讓陛下陷入危險。」
長孫詮嘆道:「但願如此。」
就在長孫詮為皇帝擔心的數日後,李治的巡狩大隊,與尉遲恭救駕的隊伍遇上了。
相遇的地點恰好在蒲州。
尉遲恭見皇帝無恙,也鬆了一口氣,當即調來船隻,護送皇帝過河。
此處的黃河比齊州的黃河洶湧多了,無法再乘坐樓船。
李治是坐一艘運河船過的黃河。
他站在船檐邊,抬頭望著遠處雄偉挺拔的山川,不由感慨。
上次還是站在函谷關上看黃河,如今則是坐在船上,仰望著群山。
此時距離歲末還有七八天,趕回長安綽綽有餘。
原本還以為今年要在外面過年了,沒想到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長安。
正感慨間,武媚娘從道上走了過來,手中拿著一件斗篷,道:「陛下,船頭風大,進艙里歇息吧。」
時值十二月,寒風刺骨,李治也確實有些挨不住了,披上斗篷,進入一件船艙。
兩人對坐在一張榻几上,武媚娘給他煮了一杯茶。
李治喝了一口後,身子暖和起來,將茶杯捧在手心裡,朝武媚娘道:「媚娘,你說這次的事,許敬宗和李義府有沒有參與?」
武媚娘放下茶壺,沉吟了一會,道:「李義府肯定不會參與。
李治點頭表示同意。
李義府已經是宰相了,官至極品,就算武媚娘執政,他頂多升爵位,沒必要因此冒如此大的風險。
「許敬宗呢?」他問。
武媚娘想了想,道:「此人一向謹慎,陛下又剛冊封他為太子賓客,妾身覺得他也不會在此時謀劃此事,倒是他的兒子—」
李治心中一動:「許昂?」
武媚娘點點頭,道:「陛下可還記得,年初時,您將長孫詮升為了雍州長史,許昂被降為了司馬。」
李治自然記得。
他並非無緣無故就給許昂降職,而是因鄭氏那件案子時,許昂明顯在祖護鄭氏,與長孫詮高下立判,故而降職。
武媚娘又接著道:「許昂這個人,妾身見過幾次,因為許敬宗對他過於嚴厲,所以他性子有些偏激。」
李治道:「嚴厲?」
武媚娘道:「是啊,凡是在外場合,他從未誇過許昂一次,動輒斥罵。陛下,您知道許彥伯嗎?」
李治想了想,道:「是許昂的兒子吧?」
武媚娘點頭道:「正是。許敬宗常對身邊人說,許昂這兒子,還比不上許彥伯這孫子。」
她當武昭儀的時候,與許敬宗等人接觸很多,為收服這些人,曾派人調查過他們,故而知道的很多。
李治皺眉道:「媚娘,你確認這是嚴厲嗎?我怎麼聽著,許敬宗不喜歡這個兒子?」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許敬宗史書編多了,思想很古板。所以在教兒子上,有些遷腐。依我看吶,他對許昂寄以厚望。」
李治搖頭道:「如此教子,許昂不偏激才怪。」
武媚娘點點頭,道:「所以妾身才說他遷腐。」端起茶杯,在手中盪了盪,
形成一個小小漩渦。
東宮麗正殿內,李弘正在處理著政務。
他心不在焉的翻看著奏章。
平日他處理這些浩書和奏章,就只是過眼,大多不會提出任何修改。
只有少數情況,極不合他心意,才會與東宮官員討論修改。
最近幾日,因東宮發生命案,他情緒低落,遇到不合意的奏章,也無興致去討論,呆呆坐著,直到下衙,仿佛一尊泥塑木雕。
過了良久,今日政事處理完畢,眾官員紛紛告退離開,李弘也準備回自己的寢殿了。
這時,一名官員起身,朝李弘拱手道:「殿下,臣有事稟告。」
李弘抬眼一看,原來是太子舍人王德儉,便坐了回去,問道:「王舍人有何事要說?」
王德儉低聲道:「能否請殿下屏退眾人?」
李弘揮了揮手,屏退了所有內侍宮人。
王德儉正要開口,側門內忽然走進來一名女子,手提佩劍,在李弘旁邊坐下。
李弘朝那女子喊了聲:「姑姑。」
來人正是新城公主,她了王德儉一眼後,說道:「東宮最近不安寧,為太子安危著想,本公主也在一旁隨聽,王舍人不見怪吧?」
王德儉看了公主一眼,眼中閃過一道複雜的神情,低聲道:「下官不敢。」
李弘道:「王舍人,你到底想和我說什麼啊?」
王德儉沉默了一會,低聲道:「臣本鄙陋無能之人,得太子恩器,委以重任,心中感佩,無以鳴表,請受臣一禮,禱祝太子身康體健,諸事順應,臣無復所求!」
語畢,跪在地上,行了九個叩首大禮,禮畢,起身又跳了一個簡短的禱祝舞禮,這才告退。
李弘一臉異,朝新城公主道:「姑姑,王舍人似乎有些不對勁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新城公主哼道:「此人心中有鬼,自然心事重重了。」
她受狄仁傑所託,暫居東宮,暗中保護太子,不要讓太子與王德儉單獨說話。
李弘愣道:「有什麼鬼?」
新城公主正要答話,內侍來報,李求見。
新城公主微笑道:「你面見大臣吧,我就不妨礙了。」轉身離去。
新城公主退出外堂後,回到後寢,只見李賢正在屋子裡踢鞠。
這小東西才五歲,竟將鞠球踢的不錯,八塊牛皮縫製的鞠球,在他腦袋上晃來晃去,愣是不落下。
新城公主笑著走了進去,道:「你這鞠技,可是跟太子學的嗎?」
李賢得意的道:「才不是呢,阿兄鞠踢的還沒我好,我是跟三兄學的。」
新城公主在榻上坐下,將劍放下,喝了口茶,道:「最近怎麼總看到你在這裡玩,不用去崇文館讀書的嗎?」
李賢道:「我向教習請了假。」
「請假做什麼,就為了玩?」新城公主奇道。
「才不是呢,我是為了保護阿兄安危,才特意請假。」
新城公主口中茶水差點噴出來,笑道:「就你個小東西,自己都保護不了,
還能保護別人?」
李賢一臉認真的望著她,道:「姑姑,你覺得如果有人要害阿兄,會怎麼做呢?」
新城公主道:「自然是找機會單獨與太子相處,然後動手啦!」
李賢搖頭道:「不會。」
新城公主道:「為什麼?」
李賢道:「官員進東宮都要搜身,身上沒有武器,要想殺阿兄,哪有那麼容易?只要阿兄叫一聲,或者發出動靜,外面的人一擁而上,他們必定失敗。」
新城公主一呆,竟然覺得這小東西說的還有幾分道理。
李賢道:「所以像您一樣,提著柄劍在阿兄旁邊,其實是多此一舉。」
新城公主伸手指在他額頭點了一下,沒好氣道:「人小鬼大,那你說說,對方要害你阿兄,要怎麼做?」
因為她手指一點,李賢失去平衡,頭上的球終於掉了下來。
李賢抱起球,爬到榻上坐下,拿起一塊糕點,塞入嘴巴里,道:「很簡單,
騙阿兄出宮!」
新城公主皺了皺眉,道:「太子可比你大了三歲,有那麼容易被騙嗎?」
李賢嘴裡塞的滿滿的,含糊不清的道:「那是你不了解阿兄,其實阿兄很好騙的。」
「怎麼騙?」
「阿兄心腸軟,只要告訴他民間發生了一件很悲慘的事,需他幫忙,他就很容易上當了。」
新城公主原本還是半開玩笑的心情跟他說話,聽到此處,不由認真了幾分。
「就算他被騙了,他畢竟是太子,要想出宮,自然會有人知道,別人定會勸止的呀?」
李賢撇了撇小嘴,道:「那還不容易?只要對方告訴阿兄,不要跟別人說,
然後讓阿兄以去太廟上香為由,便能溜出宮。」
新城公主一細想,還真有成功的可能性。
李賢抬頭看了她一眼,笑嘻嘻的道:「您就不怕哪一天,一覺醒來,阿兄突然失蹤了嗎?」
新城公主越聽越心驚。
雖然李賢說的情況有幾分孩子的想當然,但她確實沒想過,有人會把李弘誘騙出宮!
李賢越說越來勁了,小臉興奮的通紅。
「姑姑是婦人,晚上不能跟阿兄睡一起。我就不同了,我可以一直盯著他,
他想晚上溜去哪裡,都瞞不過我。所以只有我才能保護阿兄!」
新城公主笑道:「算你說的有幾分道理,那太子的安危,就拜託你了。
李賢眼珠子溜溜一轉,道:「那我這麼辛苦,您是不是應該給我點獎賞?」
新城公主笑道:「你要什麼獎賞?」
李賢露出一個討好的笑容,道:「我想吃怡糖,您下次入宮時,幫我帶幾塊。」
新城公主愣道:「這是民間小孩吃的東西,你怎麼突然想吃了?」
李賢嘟囊道:「我聽二姊說,糖比宮裡的點心蜜餞都好吃,所以想嘗一嘗,」
新城公主暗笑一聲,道:「畢竟是個孩子。」說道:「那好,你好好辦差,
保護好太子,改日我幫你帶幾塊便是。」
李賢大喜,又拿著鞠球玩了起來。
到了下午,狄仁傑親自來到東宮,找上新城公主,拱手道:「公主殿下,這幾日有勞您了,您可以回府了。」
新城公主道:「不用我了嗎?」
狄仁傑道:「我們已經找到另幾名主謀,網已經撒開,馬上就可以收網,太子殿下的安全,不會有事了。」
新城公主忙問:「另幾人是誰?」
狄仁傑頓時露出為難的神色,道:「暫時不便透漏,總而言之,此事與長孫駙馬無關。」
新城公主哼道:「當然與駙馬無關了,那駙馬的停職令,可以取消了吧?」
狄仁傑道:「那是自然,明日中書省應該就會下公文,恢復駙馬的職位。」
長孫詮因為屍體上玉佩的緣故,被列為嫌疑人,中書省幾位宰相商議後,停了他的職位,配合大理寺調查。
新城公主如此積極幫大理寺,也是想儘早幫丈夫洗脫嫌疑。
半個時辰後,新城公主便收拾好東西,離開了東宮,臨走時,李賢還不忘矚附她下次入宮帶糖。
回到公主府後,新城公主找上了丈夫,將情況與長孫詮全部說明。
長孫詮聽了後,皺眉道:「狄仁傑讓你注意王德儉,說明殺死符寶郎之人應該就是他。」
新城公主道:「我也是這般想。」
長孫詮道:「聽狄仁傑的口氣,王德儉似乎還不是主謀。」
新城公主道:「他岳父是許敬宗,你說會不會是許敬宗主使此事?」
長孫詮沉聲道:「此事還是與大兄商議一下為好。」當即派人,請長孫無忌過府。
半個時辰後,長孫無忌來到公主府,兩人在書房討論起此事。
長孫無忌聽到王德儉的名字後,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大兄,您說背後會不會是許敬宗指使?」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不會。許敬宗我還是了解的,他一生謹小慎微,不會做這種事。」
長孫詮皺眉道:「那會是誰指使王德儉?」
長孫無忌忽然問道:「你到了雍州府後,許昂對你態度如何?」
長孫詮心中一驚,知道長孫無忌懷疑到許昂了。
兩人同在雍州府辦公,許昂想偷他的玉佩並不困難,對他調查韋氏的案子,
也完全知悉。
只要計算好時間,完全可以陷害他「他表面對我還算客氣,但我能感受到,他對我藏著敵意。」長孫詮回答。
長孫無忌緩緩道:「這才正常。他比你大了近二十歲,你又把他的長史位置擠了下去,害他降為了司馬,他自然對你有敵意。」
長孫詮道:「您懷疑是他主使王德儉?」
長孫無忌點頭。
「那他為何要對付太子?」
長孫無忌沉吟了一會,緩緩道:「許昂,王德儉,這兩人原本都是擁武派的官員,他們行此事,恐怕並非個人原因。
長孫詮心中一動,道:「您懷疑是整個擁武派在行動?」
長孫無忌眯著眼道:「我剛剛得到兩個消息,通過這兩件事,其實就能分析是怎麼一回事了。」
長孫詮深知長孫無忌雖是白身,消息卻比自己靈通多了,也不問他哪兒來的消息,只問:「哪兩件事?」
「第一件,兩天前,尉遲恭悄悄率領一萬左衛軍士,出玄武門,朝著河東方向去了。」
長孫詮心中大驚,皇帝就在河東,尉遲恭突然領兵去河東,難道是皇帝出事了?
長孫無忌接著道:「第二件,京中原本擁武派的官員,都被金吾衛給盯住了,包括李義府。」
長孫詮愜道:「大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長孫無忌道:「你仔細一想,就能將所有事聯繫起來。尉遲恭領兵離京,說明皇帝遇到危險。擁武派官員被盯住,說明危險與擁武派官員有關!」
長孫詮道:「如此說來,東宮之事,也與陛下有關?」
長孫無忌嘆道:「我若沒猜錯,東宮之事,就是為了讓皇帝著急,引皇帝回京,他們才好在路上動手。」
長孫詮臉色慘白,道:「陛下會不會—」後面的話說不下去了。
長孫無忌笑道:「別慌,皇帝如果真出事了,李行事不會如此謹慎,早把他們抓起來了。」
長孫詮點點頭,平復了一下心情,道:「我還是不明白,擁武派官員為何要行此事?」
長孫無忌淡淡道:「原因其實並不難猜,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皇帝崩了,
朝局會怎樣?」
長孫詮一顆心瞬間被緊。
皇帝崩了,自然太子登基,太子年幼,皇后必將攝政。
朝臣哪有那麼輕易臣服皇后?那麼皇后要控制朝局,只有啟用那幫擁武派官員!
他還想到了另一件事。
倘若皇帝崩了,皇后肯定會對長孫一族趕盡殺絕,到時候,他們也不得不奮起反抗。
屆時局面一片混亂,所有人都將被捲入一場新的政治鬥爭中,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長孫無忌仿佛瞧出他的擔憂,笑道:「不必緊張,陛下身邊既有薛仁貴,又有上官儀。再者,王伏勝、王及善也都是精幹之人,不會讓陛下陷入危險。」
長孫詮嘆道:「但願如此。」
就在長孫詮為皇帝擔心的數日後,李治的巡狩大隊,與尉遲恭救駕的隊伍遇上了。
相遇的地點恰好在蒲州。
尉遲恭見皇帝無恙,也鬆了一口氣,當即調來船隻,護送皇帝過河。
此處的黃河比齊州的黃河洶湧多了,無法再乘坐樓船。
李治是坐一艘運河船過的黃河。
他站在船檐邊,抬頭望著遠處雄偉挺拔的山川,不由感慨。
上次還是站在函谷關上看黃河,如今則是坐在船上,仰望著群山。
此時距離歲末還有七八天,趕回長安綽綽有餘。
原本還以為今年要在外面過年了,沒想到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長安。
正感慨間,武媚娘從道上走了過來,手中拿著一件斗篷,道:「陛下,船頭風大,進艙里歇息吧。」
時值十二月,寒風刺骨,李治也確實有些挨不住了,披上斗篷,進入一件船艙。
兩人對坐在一張榻几上,武媚娘給他煮了一杯茶。
李治喝了一口後,身子暖和起來,將茶杯捧在手心裡,朝武媚娘道:「媚娘,你說這次的事,許敬宗和李義府有沒有參與?」
武媚娘放下茶壺,沉吟了一會,道:「李義府肯定不會參與。
李治點頭表示同意。
李義府已經是宰相了,官至極品,就算武媚娘執政,他頂多升爵位,沒必要因此冒如此大的風險。
「許敬宗呢?」他問。
武媚娘想了想,道:「此人一向謹慎,陛下又剛冊封他為太子賓客,妾身覺得他也不會在此時謀劃此事,倒是他的兒子—」
李治心中一動:「許昂?」
武媚娘點點頭,道:「陛下可還記得,年初時,您將長孫詮升為了雍州長史,許昂被降為了司馬。」
李治自然記得。
他並非無緣無故就給許昂降職,而是因鄭氏那件案子時,許昂明顯在祖護鄭氏,與長孫詮高下立判,故而降職。
武媚娘又接著道:「許昂這個人,妾身見過幾次,因為許敬宗對他過於嚴厲,所以他性子有些偏激。」
李治道:「嚴厲?」
武媚娘道:「是啊,凡是在外場合,他從未誇過許昂一次,動輒斥罵。陛下,您知道許彥伯嗎?」
李治想了想,道:「是許昂的兒子吧?」
武媚娘點頭道:「正是。許敬宗常對身邊人說,許昂這兒子,還比不上許彥伯這孫子。」
她當武昭儀的時候,與許敬宗等人接觸很多,為收服這些人,曾派人調查過他們,故而知道的很多。
李治皺眉道:「媚娘,你確認這是嚴厲嗎?我怎麼聽著,許敬宗不喜歡這個兒子?」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許敬宗史書編多了,思想很古板。所以在教兒子上,有些遷腐。依我看吶,他對許昂寄以厚望。」
李治搖頭道:「如此教子,許昂不偏激才怪。」
武媚娘點點頭,道:「所以妾身才說他遷腐。」端起茶杯,在手中盪了盪,
形成一個小小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