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大皇子的成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5章 大皇子的成長

  洛陽為天下中心,古之中國,便是用來稱呼洛陽平原。

  洛陽城內也有一座皇宮,名為洛陽宮,又叫紫薇城,是楊廣所建。

  洛陽宮役使一百七十多萬人修建而成,僅用兩個月就建好,是歷朝歷代,修建最快的皇宮。

  隋朝的第一次萬國來朝,便是在洛陽宮中舉辦。

  只可惜,這座宮殿修建才十幾年,隋朝便即滅亡,洛陽宮也空置下來。

  直到貞觀六年,太宗改洛陽為東都,自那以後,偶爾臨幸洛陽宮。

  洛陽宮對武媚娘也有特殊的意義,她本就是洛陽人,也是在洛陽宮被冊封為才人。

  不過對李治來說,他對宮廷殿宇已經厭煩,更喜歡遊覽名山大川。

  他在洛陽宮只住了三天,便繼續向東,出虎牢關後,終於進入河南道。

  李治雖決定去河北,但具體巡狩路線,完全由他和孫思邈私下商談。

  這一日,天子巡狩隊來到滎陽,李治坐在龍輦上,望著外面的風景,只覺此處風景秀麗。

  「媚娘,你可知滎陽有什麼名山大川嗎?」他朝身邊的武媚娘問。

  武媚娘笑道:「陛下何不問貴妃?」

  鄭貴妃出身滎陽鄭氏,此處正是她的家鄉所在。

  李治微微一笑,道:「朕倒把她給忘了。」當即命人停下輦車,去喊鄭貴妃覲見。

  四位嬪妃的車駕,就跟在李治龍輦後面。

  鄭貴妃正抱著孩子,跟劉充嬡、朱才人、楊才人介紹各處風景,聽到皇帝召見,將李仁遞給劉充嬡,下了車,來到李治的龍輦。

  李治向他問起滎陽有何名山大川。

  鄭貴妃微微一笑,道:「陛下,您熟知各朝歷史,可知滎陽如何得名的嗎?」

  李治想了想,搖頭道:「不知。」

  鄭貴妃道:「古時太行之水南下至濟源,稱濟水,濟水入黃河,南溢為滎,聚集成澤,稱為滎澤。戰國時期,韓國在滎澤北築城,故名滎陽。」

  古時,水北為陽,很多建在水北的城池,由水名加「陽」組成,洛陽、襄陽皆是如此。

  李治笑道:「想不到貴妃竟也如此博聞廣識。」

  鄭貴妃笑道:「別處由來,妾身不知,但身為滎陽人,連這都不知,就太不像話啦。」

  李治又問起滎陽山水,鄭貴妃也細心的介紹。

  從滎陽名稱就能得知,此處為多水之地,境內有黃河、索河、汜河、枯河、賈峪河、須水河六條河流。

  另外,滎陽還有一條有名的運河,名為鴻溝。

  當年劉邦、項羽在滎陽交戰四年,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除河流外,滎陽也有很多名山,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嵩山。

  不過嚴格來說,嵩山位於滎陽南邊的嵩陽縣,不能算是滎陽的風景。

  除山河之外,滎陽還有很多道觀寺廟,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海寺。

  據說李世民小時候有眼疾,後在此寺拜佛後,眼疾才被治好,後命尉遲恭修築此寺,規模如海,故名大海寺。

  李治聽鄭貴妃介紹完後,便在滎陽駐紮幾日,先後去鴻溝、大海寺瞧了瞧,後來又爬了嵩山。

  五日後,他才下令大隊離開滎陽,朝著鄭州治所成皋而去。

  鄭王李元禮原本還琢磨著找個什麼理由,不去見皇帝。

  兒子李茂的事,讓他心灰意冷,回到鄭州的這半年,已經不怎麼管理政務了,更不願見皇帝。

  不過他很快就不用煩惱了,因為皇帝從成皋繞了過去,徑直朝著兗州去了。

  兗州境內,有五嶽之首的泰山。

  李治此時也不得不感慨,他雖不打算來泰山封禪,但還是免不了來上一遭。

  這是孫思邈的提議。

  在這位藥王眼中,泰山山勢雄闊,風物繁華,是一處養性的絕佳所在。

  而且泰山山腳有一座小山,名為徂徠山,此山雖其貌不揚,卻下連地脈,山上有一片溫泉。

  孫思邈曾遊歷於此,發覺住在此山附近的人,都身輕體健,壽命高於別處村鎮。

  一番調查,才發覺是此泉之故。

  經常泡溫泉,能舒筋活血,令人身輕體健,身體健康,百病退散,故而村民得以高壽。

  孫思邈將此泉記錄在醫書之中,後來才慢慢研究出溫泉、針灸、草藥相配合的溫泉療法。

  李治登過泰山,又在徂徠山泡了三次溫泉,每次泡完後,由甄廣舟施針,孫思邈施藥。

  這般治療三次後,只覺精神似乎又旺健了幾分。

  巡狩大隊繼續向北,李治並不入城,也不派人通知州縣官員,只派隨行官吏去探訪民生。

  各州縣官員並不知道皇帝從境內通過,只有少部分像鄭王一樣消息靈通之人,才知曉一二。

  這些知道皇帝在附近的官員,在未得旨意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見駕。

  他們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每日朝辰晚戌,升堂問案,又打發手下官吏盡心辦差,與民為善,儘量給皇帝留一個好印象。

  微服探訪各州縣之事,由上官儀負責。

  當李治離開兗州前往齊州時,他拿著一本小冊子,過來向李治匯報。

  裡面記錄了沿途尋訪的所有州縣民生情況、以及官員風評。

  李治將小冊子看了一眼,便讓王伏勝收起來了。

  等到了年底考核時,他要用這本小冊子的記錄,與吏部官員上呈的考核結果,做一個對比。

  齊州是入河北的最後一處地方,再往東便是山東,只能走海路去河北。

  齊州北渡黃河的渡口很多,其中濼口渡最為有名,地處水陸樞紐,素有「齊魯第一渡」之稱。

  李治遂傳下旨意,在濼口渡過大河。

  李治這一行人數眾多,還有大量車馬,用民船渡河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薛仁貴建議下,李治下旨從萊州調軍艦過來渡河。

  李治離京之前,便對水軍很感興趣,還下令萊州訓練水軍。

  此時正好藉機瞧一瞧大唐的戰艦,是何模樣。

  不到十日,萊州水軍總管孫仁師便帶著三千水軍,東渡而來,隨行的還有陳王李忠。

  李忠是萊州刺史,聽孫仁師說皇帝下旨,調三千水軍前往濼口渡,便跟著孫仁師一起來見駕了。

  孫仁師也不知是不是得到過吩咐,帶來的水師不多,但每一種船都帶了一艘,其中還有一艘樓船。

  這些船與閻立本畫的幾乎一樣,只是尺寸放大了無數倍,尤其是樓船,比李治想像的還要大,高達近兩丈。

  第二天一清早,李治便坐上樓船,朝著黃河北岸而去。

  他站在樓船頂端,手按女牆,迎風而立,遙望著遠處一覽無遺的河北平原,朝身後的李忠道:「忠兒,你出蕃半年來,可有收穫?」

  李忠低聲道:「孩兒按照父親教誨,探訪民情,體察民生。直到今日,孩兒才知普通民眾之生計,有多麼不易。」

  李治側頭看了他一眼。

  短短半年時間,李忠說話的語氣、以及人的氣質,都發生顯著變化。

  果然,人只有獨立之後,才會成長最快。

  李忠忽然問道:「父親,您為何突然下旨訓練水軍?」

  李治道:「這是為戰事做準備,百濟內亂,遼東半島局勢將發生變化,所以咱們也得早做準備。」

  李忠道:「聽您這麼一說,看來孫將軍沒有猜錯。」

  李治側頭一瞥,道:「孫將軍?」

  李忠忙道:「就是孫仁師將軍。您傳來旨意的時候,孩兒親自前往水寨,檢閱水軍。當時孫將軍告訴孩兒,一定是遼東諸國發生變故,您才下此旨意。」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忠兒,你在地方時,要多聽多看,恪守本分,不要插手別人的事務。要虛心向別人學習。」

  李忠這個刺史,按理是管不到孫仁師這個水軍總管,只因他親王身份,孫仁師才任由他檢閱水軍。

  李忠忙道:「孩兒記住了。」

  齊州之北是德州,又被稱為「平原郡」,當年劉備討伐黃巾之後,便是被封在此處任職。

  從名字就能聽出,平原郡是一片一覽無遺的平原,地勢平坦,夏季多雨,秋季涼爽。

  此時正值夏末初秋之際,雨水豐沛。

  李治到德州的第二天,便下起了雨,雨不大,卻持續了三天。

  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車檐上,馬車內的太平公主又哭了起來,她一哭,李旦便跟著哭。

  李治將孩子交給武媚娘去哄,自己戴上斗笠,穿上蓑衣,跑出去透氣去了。

  武媚娘明顯能感覺出來,這幾日,皇帝心境開闊多了。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她向孫思邈問過,皇帝最近的情況穩定,頭疾之狀已在好轉,這讓她心情也好起來了。

  龍輦後面的馬車內,八皇子李仁聽到雨聲後,並不哭鬧,睜著一雙大眼睛,好奇的望著車窗外。

  他如此乖巧,鄭貴妃也輕鬆很多,將他交給保傅抱著,和其他幾位嬪妃們玩起了博戲。

  幾位嬪妃們一邊玩著博戲,一邊聊著瑣碎之事。

  她們不像武皇后一樣操心大事小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侍奉皇帝。

  這一趟出來,跟外出郊遊沒什麼兩樣,一個個如同脫籠的鳥兒,玩的興致勃勃。

  就連一向多愁善感的楊才人,此時臉上也多了幾分明快的笑容。

  只聽她說道:「馬上就到滄州了,朱妹妹,你的家鄉就在滄州吧?」

  朱貞蓮感慨道:「是啊,滄州魯城縣,陛下最先試行免徭役的地方。這麼久沒回,也不知變化大不大。」

  幾女聊到此處,便討論起皇帝為何要免除徭役。

  鄭貴妃和楊才人雖是大家出身,對此事卻答不上來。

  還是朱貞蓮將原因跟幾人詳細解釋了。

  以前官府徵調徭役,大家都是強征做事,幹活毫無積極性,很多簡單工事,卻要很久才能完成。

  而且很多人家裡還有農事,因徭役緣故,耽誤農事,導致產出不高。

  取消徭役後,由官府花錢征幕民力,大家有錢拿,幹活積極,工事修的又好又快。

  忙於農活的人,可專心干農活。

  農事不忙的人,則可去接工,大家各忙各的,只要肯吃苦,所有人都可以賺錢養家。

  幾女聽完後,都恍然大悟。

  劉充嬡望著車窗外被雨水拍打的路面,道:「怪道呢,到河北後,路就好走多了,下雨也不打滑。」

  鄭貴妃道:「聽說河北最先實施招募民力的政策,料來是這個緣故,路道橋渠,都修的更好。」

  其實不止這個原因,在徭役改革前,河北的徭役負擔最重,百姓們都精於民間工事。

  等官府施行招募民工的政策時,這些人便有了用武之地。

  他們憑著熟練的工藝,讓河北各個州縣的交通路況,得到大幅提高。

  路好走了,商業也會跟著繁榮。

  河北民生的恢復,離不開這些路況的改善。

  劉充嬡笑道:「如此說來,等到了魯城縣,路就會更好走了。」

  朱貞蓮微微一笑,心中也極為期待,再見到家鄉後,也不知家鄉會有怎樣的變化。

  第二天,雨停了,隊伍行進速度又加快了幾分。

  滄州名山不多,李治逗留了兩日後,便直奔下一個目的地,幽州。

  離京後,眾女每月侍寢的安排又有調整,依然是按照位份來排,鄭貴妃位份高,侍寢機會也多,今夜正輪到她。

  侍寢時,她向皇帝提議,繞道去魯城縣瞧瞧。

  李治經她提醒,也想知道魯城縣這座模範縣的發展情況。

  當即傳下旨意,調整路線,朝魯城縣繞了過去。

  當隊伍進入魯城縣境內時,情況卻完全脫離李治的想像。

  這裡的基建工事,不僅比不上河北別的州縣,甚至還比不上河南道。

  隊伍來到魯城縣十里之外,就停下來了。

  這並非李治下令,而是薛仁貴來報,前方兩里之外的一座橋樑斷了,過不去。

  李治只好命隊伍在附近一處河岸旁紮營。

  他召來上官儀、薛元超等幾名官員,讓他們去魯城縣調查,是什麼原因,導致魯城縣發展成這個模樣。

  幾人剛走,朱貞蓮也找了過來。

  「陛下,這裡是妾身的家鄉,請讓妾身也去查探一番吧,一定能找出問題所在!」

  李治想了想,道:「那好,朕讓王及善跟著你,一路小心。」

  幾人一去便是一整天,直到第二天中午,朱貞蓮才和官員們一起回來了。

  李治先在帳內接見了朱貞蓮,向她詢問情況。

  「貞蓮,你可找到癥結所在?」

  朱貞蓮一臉凝重的點點頭,道:「妾身和幾位官員商議過,已確認了問題出在哪了。」

  「在哪?」

  朱貞蓮道:「自您取消徭役後,魯城縣各種工事,都通過招募民間百姓完成,許多百姓自髮結成社團,承接工事。」

  「最開始,一切井然有序,有人務農,有人接社幹活,田裡產出越來越多,城中商業也越來越繁華,大家日子都過得越來越好。可自長孫縣尉調走後,便出現了問題!」

  李治心中一緊,道:「什麼問題?」

  朱貞蓮道:「社團多了,競爭變得激烈,一開始官家選哪家社團,看的是誰的口碑好,能力強。後來那些落選的人,竟通過賄賂縣府官員,用不公正的手段,拿下資格。」

  「那些人花錢賄賂官府,為將錢撈回來,就壓低工錢,拖欠工錢不給。不少人都不再願結社,回家務農,官府工事,已經被少數幾家結社給包攬了。」

  「他們一邊賄賂官員,一邊偷工減料,壓榨工人,有時還剋扣工錢。工人們哪還能好好幹活?修建出的工事,經常出現問題!」

  李治聽完後,沉默良久,緩緩道:「是朕疏忽了,既將工事轉接給民間社團,就該料到這種情況出現。」

  「陛下,事情還能挽回嗎?」朱貞蓮小心翼翼的問。

  李治道:「當然可以。任何新事物出現,都會出現相應問題,只需解決問題便是,不能因此亂了手腳。」

  朱貞蓮笑道:「妾身還以為出了大事呢,聽您一說,也就放心了。」

  李治道:「好了,你去休息吧。」

  朱貞蓮告退後,李治又派人把上官儀等人召了過來,詢問此事。

  這些朝臣,都是李治精挑細選的精幹之人,在等候召見時,便已想好各種對策。

  有人提出完善律法,有人提議加強監督,還有人提出在縣府新設官職,由朝廷直接管轄。

  此事具體根治之法,李治決定等回長安後,再集思廣益,仔細斟酌。

  眼下當務之急,是先嚴懲魯城縣那些受賄的貪官污吏,震懾其他官員,以防形成風氣!

  他當即下了一道旨意,任命上官儀為黜陟使,留在滄州,偵辦魯城縣一班貪污官員的不法行為。

  李治的巡狩大隊,則繼續向北,朝著幽州進發。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