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長安奏報
第324章 長安奏報
自寶女王第二次登基後,倭國的都城,便遷移到飛鳥城。
遣唐使阿邊麻呂在唐朝待了四年後,因唐朝取消遣唐使,終於被寶女王召回了倭國。
倭國的王宮,名為飛鳥板蓋宮。
阿邊麻呂此刻,就跪在王宮後寢殿之中,向倭國最有權勢的兩人,寶女王和中大兄王子,匯報唐朝情況。
兩人都以跪坐的姿態,並坐上首。
寶女王坐在中間,中大兄王子坐在一旁。
寶女王今年已六十多歲,年輕時,縱然以美貌聞名,此時卻只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婦人。
無論如何,這位婦人都是倭國最高統治者。
當她聽到唐朝皇帝接待各國使節時,將倭國的位次排在新羅之後,冷哼一聲。
「唐朝皇帝無禮,竟如此羞辱本國。」
坐她旁邊的中大兄王子沉聲道:「無緣無故,唐朝皇帝怎會突然對我國變得冷淡?」
阿邊麻呂聽到此話,渾身一顫。
這位中大兄王子可不是好糊弄的,當初便是他,逼迫寶女王退位。
寶女王雖再次登基,卻也沒能力收拾他。
倭國權力,暫時由兩人共同執掌,形成一種奇妙的平衡。
「王子殿下,我也不知唐朝皇帝為何突然變了態度,之前沒有任何徵兆。」他低聲道。
中大兄王子冷冷道:「出現這種情況,你這個駐唐使難逃其咎,來人,把他拖下去,處以醢刑!」
醢刑便是將人剁成肉醬的刑法,原本是中原王朝出現的,後來慢慢傳到朝鮮、倭國。
阿邊麻呂聽到此話,差點嚇昏了過去。
寶女王哼了一聲,道:「明明是唐朝無禮,你卻斬殺本國大臣。王兒,你的銳氣去哪了?」
中大兄沉聲道:「母親,唐朝強大,應繼續派遣使節,前往唐朝學習。不可與之爭。」
寶女王又道:「百濟派人求援,請求我們出兵協助,我欲藉此良機,為本國謀一片肥沃陸地,你卻勸我,不要出兵。」
中大兄皇子道:「不錯,細作來報,唐朝位於營州、萊州的水軍,已在集結訓練,很可能有所行動。我們不應插手,以免與唐朝衝突!」
寶女王哼了一聲,道:「你如此畏懼唐朝,何以讓臣民安心?」
中大兄王子皺眉道:「母親,這並非畏懼,而是忍辱負重。」
寶女王冷聲道:「不必為自己找藉口。阿邊麻呂,你熟悉唐朝情況,你來說說,唐朝在營州、萊州,有多少水軍?」
阿邊麻呂趕忙道:「營萊二州水軍,滿編有五六十個折衝府,也就是五六萬人。不過大部分在務農。唐朝皇帝並未下令集結府兵,眼下只有一兩萬在編。」
寶女王道:「王兒,我倭國水軍有多少?」
中大兄道:「算上各國守護的兵力,差不多十二三萬。朝廷單獨可徵調的兵力,約莫六萬。」
倭國臨海,水軍數量和陸軍數量差不多。
寶女王又問:「唐朝戰船多少?」
阿邊麻呂道:「營州戰船不到兩百,萊州應該更少。」
寶女王道:「王兒,我們呢?」
中大兄道:「一千多艘。」
寶女王笑道:「聽到這些,你還畏懼唐朝嗎?」
中大兄沉聲道:「唐朝善戰,軍隊皆是精銳,不可小視。我們就算占據人數優勢,也未必能獲勝!」
寶女王搖頭道:「你最近越來越讓人失望了,你弟弟可比你有勇氣多了。這樣吧,明日召集大臣,聽聽朝臣們的意見。」
次日倭國朝會,寶女王提出此事。
倭國大臣紛紛贊同救援百濟,將來再找機會,逼迫百濟王割地。
因為此事,寶女王獲得大臣支持,壓過了中大兄王子。
她一直都想徹底掌握倭國權力,決定御駕親征,藉此機會,增加威望,到時便可不受中大兄掣肘。
中大兄這次爭鬥失利,卻並無絲毫沮喪。
他此時正在自家後院,與一名年輕大臣相對跪坐。
「鐮足,一切如你我預料,母親為壓制我,已決定舉全國之力,御駕親征!」他微笑道。
那大臣名叫中臣鐮足,是中大兄的智囊,聞聽此言,說道:「如此甚好,這次出征後,國家就是您的了。」
中大兄道:「筑紫朝倉宮那邊,都安排妥當了嗎?」
中臣鐮足道:「一切都安排好了。」
中大兄點點頭,道:「鐮足,與唐人的這一戰,必須取勝,否則他們不會尊重我們,接下來的談判,也不好展開了。」
中臣鐮足道:「您不必擔心,屬下已幫您選好了最佳的作戰人選。」
「誰?」
中臣鐮足道:「鬼島川清!」
中大兄道:「那個海盜?」
中臣鐮足沉聲道:「王子,此人雖是海盜,卻能憑數百人,不斷擊敗征討他的數千軍隊。他的海戰能力,本國無人能及。要對付唐朝這種敵人,只有他,是最合適的將領!」
中大兄一拍膝蓋,道:「好,只要能贏,什麼人我都可以用!你用個人偷偷把他換出來,等計劃成功,再任命他統領軍隊!」
……
李治的巡狩隊伍離開長安後,沿著潼關道一路向東。
從長安到虎牢關的這段路,便是夾在黃河與秦嶺之間的道路。
從空中俯瞰,便會發覺這條路更像是秦嶺這座巨大山脈的邊檐棧道,險峻異常。
親自走在這條路上,李治才知從洛陽運糧,為何如此艱難。
潼關以東,有一處黃巷坂,長約五里,被稱為「五里暗門」。
其道路狹窄險峻,暗無天日,走在其中,抬頭看不到天空。故曰暗門。
正是這樣的狹窄小路,導致陸路運糧不易,造成長安城缺糧的情況。
過潼關後,繼續向東,很快來到函谷關。
此關距離三門峽很近,李治想要瞧一瞧三門峽的情況,便下令隊伍駐紮在函谷關。
次日清晨,他只帶著薛仁貴、王及善等軍士,攀登上了函谷關最高峰,望氣台。
望氣台是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峰,最適合俯瞰山河。
函谷關和潼關一樣,都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美譽。
與潼關相比,函谷關還多了一處天險,那便是關口東邊的弘農澗。
正因此關建於澗谷之間,深險如函,故得名「函谷」。
函谷之內,先後修了三座關口,分別是:秦關、漢關和魏關。
李治所攀登的關口,便是秦關。
要想攻破這座關口,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澗。
當年六國伐秦,秦國便是仰仗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李治站在望氣台的城牆上,極目四方,此時方能深刻體會到山川地勢之美。
這種視覺上的衝擊,令人有種丹田衝出一股氣流,直衝腦門的感覺,酣暢淋漓,心中生出萬丈豪情。
長期積鬱心中的煩惱和憂愁,也在這一刻,隨之一空。
這種感受不身臨其境,萬難體會。
李治終於明白孫思邈為何讓他離開長安,尋訪名川大山。
這種心境上的豁然開朗,在長安城是不可能體會到的。
此時正值盛夏,山風鼓盪衣袍,吹散了炎熱之氣。
李治迎風而立,側頭望著北面的三門峽谷。
放眼望去,洶湧渾濁的河面上,能看到不少船隻正在航行。
數量不多,但航道已經通暢,可以為長安輸送物資。
最東邊有一座挺拔的高山,矗立河道中央,將上游滾滾而來的河水兩分。
受此山所阻,河水放緩。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此山就是中條山,又被稱為中流山,那麼原本的三門峽,就在上游那片狹窄的水道。
此時已看不到礁石,故而也無法判斷三座礁石的具體位置。
不過此時礁石已毀,水流依然洶湧,若礁石還在,可想其危險,難怪水道難以通暢。
正當李治看的入神時,身邊傳來一道輕柔的聲音,喚回他的思緒。
「陛下,該下山了。」
李治側頭一看,喊他的是武媚娘。
她穿著一身橘黃色的紅裙,裙衣在風中飄舞,高高的峨髻,也被夏風吹的凌亂。
李治笑道:「媚娘,你怎麼也來了?」
武媚娘將一縷秀髮挽到耳後,目視著黃河大川,微笑道:「弘兒派人送來消息,妾身便想著過來告訴陛下。另外,營州也傳來急奏。」
李治這次巡狩,第一個目的地是河北,故而提前下了命令,營州的軍報,直接送到他的鸞駕來。
李治先問起李弘派人傳來什麼消息。
武媚娘道:「好像是長孫無忌遇到行刺了。」
李治心中一凜:「受傷沒?」
武媚娘笑道:「陛下也太小看他了。此人縱是白身,想要殺他,不比潛入皇宮行刺容易多少。」
李治點點頭,道:「沒事就好,咱們下峰吧。」
回到行營,武媚娘剛伺候李治洗了把臉,薛仁貴便帶著高侃過來了,王及善也跟在後面。
李治走到案後坐下,抬手示意眾人不必多禮,將目光看向了高侃。
「高卿怎麼親自過來了?出什麼事了嗎?」
高侃拱手道:「回陛下,遼東半島局勢不穩,恐將發生一場大戰,故而劉都督派末將過來,和陛下說明情況!」
李治皺眉道:「如此說來,咱們訓練水軍的行為,沒能震懾住半島諸國?」
高侃道:「回陛下,高句麗和新羅都被咱們震懾住了,不敢妄動。只不過,倭國卻並不安分。」
李治目光閃爍:「他們有什麼行動?」
高侃道:「根據營州和萊州傳來的軍報,倭國軍隊,已在九州集結,大有傾巢而動的趨勢。」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根據線報,百濟王將自己的兒子,扶餘豐送到倭國,當做人質,請求倭國出兵相助!」
李治沉思了一會,道:「王卿,你去帶金娘子過來一趟。」
王及善道:「陛下,她已在帳外等候了。」說著出了帳,把金燕帶了進來。
李治目視著金燕,道:「金娘子,眼下百濟局勢,你可清楚?」
金燕道:「小女清楚。」
李治道:「朕原本並不想在半島開戰,但局勢有變,朕不能讓百濟落入倭國手中,故而決定出兵打擊倭人。」
話鋒一轉,道:「不過朕也不想幫百濟王,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金燕目光一閃,道:「小女明白。小女可前往百濟,勸說黑齒常之,讓他領兵歸附大唐,再向大唐請求援助!」
李治點點頭,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勞你辛苦一趟。王卿,你全力協助金娘子。」
王及善答應一聲,帶著金燕告退離開了。
王及善帶著金燕來到他的營帳,兩人分賓主而坐,商議起前往百濟之事。
王及善道:「金娘子,內領衛在營州已建外府。我會給你一道命令,你去營州後,拿給外府折衝都尉看,他自會助你。」
金燕道:「多謝將軍。」
王及善喝了口茶,道:「你去百濟後,可想好如何勸說黑齒常之嗎?」
金燕道:「我直接道明陛下意思,以如今百濟局勢,相信他會做出正確選擇。」
王及善目光閃動,道:「黑齒常之上面還有個扶餘福信,他若不同意歸附大唐,你又如何?」
金燕皺了皺眉,道:「眼下百濟這般局勢,他應該不會拒絕吧?」
王及善眯著眼,道:「你如果直接道明陛下意思,他不僅不會同意,還可能對你不利!」
金燕吃了一驚,道:「這是為何?」
王及善凝視著她,道:「你在長安這麼久,應該也知道陛下作風。蘇毗藍雅這個名字,你聽過嗎?」
金燕微微低頭,道:「聽人說過。」
王及善道:「那你應該知道,陛下很可能讓你成為下一個蘇毗藍雅,將來打下百濟,你就是百濟的都督。」
金燕心中一熱。
其實她也曾暗暗想過此事,此時聽王及善這樣說,顯然不是自己胡思亂想。
王及善接著道:「你母親在馬韓人中,很有威望,這也讓你在馬韓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光憑這一點,就會讓扶餘福信忌憚你。」
「倘若你還得到我大唐支持,扶餘福信就會更加恐懼。因為你在我們支持下,完全有能力殺了他,取他而代之。」
金燕深吸一口氣,道:「您說的不錯,他和扶餘義慈是一類人,肯定會殺了我!」
王及善道:「所以你不能直接亮明身份。」
金燕道:「那我該怎麼做呢?」
王及善緩緩道:「很簡單,你就以你自己的身份,返回百濟就可以了。」
金燕做了多年密探,並非愚笨之人,一點就透,道:「您是說,讓他們主動來找我?」
王及善微笑道:「眼下這種局勢下,他們正需幫手,你返回百濟,他們就會向你了解大唐情況,想知道是否能獲得大唐相助!」
金燕眼中閃過一道亮光,道:「那接下來,我再怎麼做呢?」
王及善擺手道:「剩下的你自己想辦法吧。總而言之,達成陛下交代給你的任務就行了。」
如今陷入危機的是百濟一方,大唐則是援助一方,所以此事並不困難。
金燕低頭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朝王及善道了謝,返回自己營帳,做好出行準備。
當天夜裡,她便帶上四名內領衛手下,出函谷關,往渡口方向而去,準備渡河前往河北。
次日清晨,李治的天子巡狩隊伍,也拔營啟程,繼續向東,朝洛陽進發。
(本章完)
自寶女王第二次登基後,倭國的都城,便遷移到飛鳥城。
遣唐使阿邊麻呂在唐朝待了四年後,因唐朝取消遣唐使,終於被寶女王召回了倭國。
倭國的王宮,名為飛鳥板蓋宮。
阿邊麻呂此刻,就跪在王宮後寢殿之中,向倭國最有權勢的兩人,寶女王和中大兄王子,匯報唐朝情況。
兩人都以跪坐的姿態,並坐上首。
寶女王坐在中間,中大兄王子坐在一旁。
寶女王今年已六十多歲,年輕時,縱然以美貌聞名,此時卻只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婦人。
無論如何,這位婦人都是倭國最高統治者。
當她聽到唐朝皇帝接待各國使節時,將倭國的位次排在新羅之後,冷哼一聲。
「唐朝皇帝無禮,竟如此羞辱本國。」
坐她旁邊的中大兄王子沉聲道:「無緣無故,唐朝皇帝怎會突然對我國變得冷淡?」
阿邊麻呂聽到此話,渾身一顫。
這位中大兄王子可不是好糊弄的,當初便是他,逼迫寶女王退位。
寶女王雖再次登基,卻也沒能力收拾他。
倭國權力,暫時由兩人共同執掌,形成一種奇妙的平衡。
「王子殿下,我也不知唐朝皇帝為何突然變了態度,之前沒有任何徵兆。」他低聲道。
中大兄王子冷冷道:「出現這種情況,你這個駐唐使難逃其咎,來人,把他拖下去,處以醢刑!」
醢刑便是將人剁成肉醬的刑法,原本是中原王朝出現的,後來慢慢傳到朝鮮、倭國。
阿邊麻呂聽到此話,差點嚇昏了過去。
寶女王哼了一聲,道:「明明是唐朝無禮,你卻斬殺本國大臣。王兒,你的銳氣去哪了?」
中大兄沉聲道:「母親,唐朝強大,應繼續派遣使節,前往唐朝學習。不可與之爭。」
寶女王又道:「百濟派人求援,請求我們出兵協助,我欲藉此良機,為本國謀一片肥沃陸地,你卻勸我,不要出兵。」
中大兄皇子道:「不錯,細作來報,唐朝位於營州、萊州的水軍,已在集結訓練,很可能有所行動。我們不應插手,以免與唐朝衝突!」
寶女王哼了一聲,道:「你如此畏懼唐朝,何以讓臣民安心?」
中大兄王子皺眉道:「母親,這並非畏懼,而是忍辱負重。」
寶女王冷聲道:「不必為自己找藉口。阿邊麻呂,你熟悉唐朝情況,你來說說,唐朝在營州、萊州,有多少水軍?」
阿邊麻呂趕忙道:「營萊二州水軍,滿編有五六十個折衝府,也就是五六萬人。不過大部分在務農。唐朝皇帝並未下令集結府兵,眼下只有一兩萬在編。」
寶女王道:「王兒,我倭國水軍有多少?」
中大兄道:「算上各國守護的兵力,差不多十二三萬。朝廷單獨可徵調的兵力,約莫六萬。」
倭國臨海,水軍數量和陸軍數量差不多。
寶女王又問:「唐朝戰船多少?」
阿邊麻呂道:「營州戰船不到兩百,萊州應該更少。」
寶女王道:「王兒,我們呢?」
中大兄道:「一千多艘。」
寶女王笑道:「聽到這些,你還畏懼唐朝嗎?」
中大兄沉聲道:「唐朝善戰,軍隊皆是精銳,不可小視。我們就算占據人數優勢,也未必能獲勝!」
寶女王搖頭道:「你最近越來越讓人失望了,你弟弟可比你有勇氣多了。這樣吧,明日召集大臣,聽聽朝臣們的意見。」
次日倭國朝會,寶女王提出此事。
倭國大臣紛紛贊同救援百濟,將來再找機會,逼迫百濟王割地。
因為此事,寶女王獲得大臣支持,壓過了中大兄王子。
她一直都想徹底掌握倭國權力,決定御駕親征,藉此機會,增加威望,到時便可不受中大兄掣肘。
中大兄這次爭鬥失利,卻並無絲毫沮喪。
他此時正在自家後院,與一名年輕大臣相對跪坐。
「鐮足,一切如你我預料,母親為壓制我,已決定舉全國之力,御駕親征!」他微笑道。
那大臣名叫中臣鐮足,是中大兄的智囊,聞聽此言,說道:「如此甚好,這次出征後,國家就是您的了。」
中大兄道:「筑紫朝倉宮那邊,都安排妥當了嗎?」
中臣鐮足道:「一切都安排好了。」
中大兄點點頭,道:「鐮足,與唐人的這一戰,必須取勝,否則他們不會尊重我們,接下來的談判,也不好展開了。」
中臣鐮足道:「您不必擔心,屬下已幫您選好了最佳的作戰人選。」
「誰?」
中臣鐮足道:「鬼島川清!」
中大兄道:「那個海盜?」
中臣鐮足沉聲道:「王子,此人雖是海盜,卻能憑數百人,不斷擊敗征討他的數千軍隊。他的海戰能力,本國無人能及。要對付唐朝這種敵人,只有他,是最合適的將領!」
中大兄一拍膝蓋,道:「好,只要能贏,什麼人我都可以用!你用個人偷偷把他換出來,等計劃成功,再任命他統領軍隊!」
……
李治的巡狩隊伍離開長安後,沿著潼關道一路向東。
從長安到虎牢關的這段路,便是夾在黃河與秦嶺之間的道路。
從空中俯瞰,便會發覺這條路更像是秦嶺這座巨大山脈的邊檐棧道,險峻異常。
親自走在這條路上,李治才知從洛陽運糧,為何如此艱難。
潼關以東,有一處黃巷坂,長約五里,被稱為「五里暗門」。
其道路狹窄險峻,暗無天日,走在其中,抬頭看不到天空。故曰暗門。
正是這樣的狹窄小路,導致陸路運糧不易,造成長安城缺糧的情況。
過潼關後,繼續向東,很快來到函谷關。
此關距離三門峽很近,李治想要瞧一瞧三門峽的情況,便下令隊伍駐紮在函谷關。
次日清晨,他只帶著薛仁貴、王及善等軍士,攀登上了函谷關最高峰,望氣台。
望氣台是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峰,最適合俯瞰山河。
函谷關和潼關一樣,都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美譽。
與潼關相比,函谷關還多了一處天險,那便是關口東邊的弘農澗。
正因此關建於澗谷之間,深險如函,故得名「函谷」。
函谷之內,先後修了三座關口,分別是:秦關、漢關和魏關。
李治所攀登的關口,便是秦關。
要想攻破這座關口,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澗。
當年六國伐秦,秦國便是仰仗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李治站在望氣台的城牆上,極目四方,此時方能深刻體會到山川地勢之美。
這種視覺上的衝擊,令人有種丹田衝出一股氣流,直衝腦門的感覺,酣暢淋漓,心中生出萬丈豪情。
長期積鬱心中的煩惱和憂愁,也在這一刻,隨之一空。
這種感受不身臨其境,萬難體會。
李治終於明白孫思邈為何讓他離開長安,尋訪名川大山。
這種心境上的豁然開朗,在長安城是不可能體會到的。
此時正值盛夏,山風鼓盪衣袍,吹散了炎熱之氣。
李治迎風而立,側頭望著北面的三門峽谷。
放眼望去,洶湧渾濁的河面上,能看到不少船隻正在航行。
數量不多,但航道已經通暢,可以為長安輸送物資。
最東邊有一座挺拔的高山,矗立河道中央,將上游滾滾而來的河水兩分。
受此山所阻,河水放緩。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此山就是中條山,又被稱為中流山,那麼原本的三門峽,就在上游那片狹窄的水道。
此時已看不到礁石,故而也無法判斷三座礁石的具體位置。
不過此時礁石已毀,水流依然洶湧,若礁石還在,可想其危險,難怪水道難以通暢。
正當李治看的入神時,身邊傳來一道輕柔的聲音,喚回他的思緒。
「陛下,該下山了。」
李治側頭一看,喊他的是武媚娘。
她穿著一身橘黃色的紅裙,裙衣在風中飄舞,高高的峨髻,也被夏風吹的凌亂。
李治笑道:「媚娘,你怎麼也來了?」
武媚娘將一縷秀髮挽到耳後,目視著黃河大川,微笑道:「弘兒派人送來消息,妾身便想著過來告訴陛下。另外,營州也傳來急奏。」
李治這次巡狩,第一個目的地是河北,故而提前下了命令,營州的軍報,直接送到他的鸞駕來。
李治先問起李弘派人傳來什麼消息。
武媚娘道:「好像是長孫無忌遇到行刺了。」
李治心中一凜:「受傷沒?」
武媚娘笑道:「陛下也太小看他了。此人縱是白身,想要殺他,不比潛入皇宮行刺容易多少。」
李治點點頭,道:「沒事就好,咱們下峰吧。」
回到行營,武媚娘剛伺候李治洗了把臉,薛仁貴便帶著高侃過來了,王及善也跟在後面。
李治走到案後坐下,抬手示意眾人不必多禮,將目光看向了高侃。
「高卿怎麼親自過來了?出什麼事了嗎?」
高侃拱手道:「回陛下,遼東半島局勢不穩,恐將發生一場大戰,故而劉都督派末將過來,和陛下說明情況!」
李治皺眉道:「如此說來,咱們訓練水軍的行為,沒能震懾住半島諸國?」
高侃道:「回陛下,高句麗和新羅都被咱們震懾住了,不敢妄動。只不過,倭國卻並不安分。」
李治目光閃爍:「他們有什麼行動?」
高侃道:「根據營州和萊州傳來的軍報,倭國軍隊,已在九州集結,大有傾巢而動的趨勢。」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根據線報,百濟王將自己的兒子,扶餘豐送到倭國,當做人質,請求倭國出兵相助!」
李治沉思了一會,道:「王卿,你去帶金娘子過來一趟。」
王及善道:「陛下,她已在帳外等候了。」說著出了帳,把金燕帶了進來。
李治目視著金燕,道:「金娘子,眼下百濟局勢,你可清楚?」
金燕道:「小女清楚。」
李治道:「朕原本並不想在半島開戰,但局勢有變,朕不能讓百濟落入倭國手中,故而決定出兵打擊倭人。」
話鋒一轉,道:「不過朕也不想幫百濟王,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金燕目光一閃,道:「小女明白。小女可前往百濟,勸說黑齒常之,讓他領兵歸附大唐,再向大唐請求援助!」
李治點點頭,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勞你辛苦一趟。王卿,你全力協助金娘子。」
王及善答應一聲,帶著金燕告退離開了。
王及善帶著金燕來到他的營帳,兩人分賓主而坐,商議起前往百濟之事。
王及善道:「金娘子,內領衛在營州已建外府。我會給你一道命令,你去營州後,拿給外府折衝都尉看,他自會助你。」
金燕道:「多謝將軍。」
王及善喝了口茶,道:「你去百濟後,可想好如何勸說黑齒常之嗎?」
金燕道:「我直接道明陛下意思,以如今百濟局勢,相信他會做出正確選擇。」
王及善目光閃動,道:「黑齒常之上面還有個扶餘福信,他若不同意歸附大唐,你又如何?」
金燕皺了皺眉,道:「眼下百濟這般局勢,他應該不會拒絕吧?」
王及善眯著眼,道:「你如果直接道明陛下意思,他不僅不會同意,還可能對你不利!」
金燕吃了一驚,道:「這是為何?」
王及善凝視著她,道:「你在長安這麼久,應該也知道陛下作風。蘇毗藍雅這個名字,你聽過嗎?」
金燕微微低頭,道:「聽人說過。」
王及善道:「那你應該知道,陛下很可能讓你成為下一個蘇毗藍雅,將來打下百濟,你就是百濟的都督。」
金燕心中一熱。
其實她也曾暗暗想過此事,此時聽王及善這樣說,顯然不是自己胡思亂想。
王及善接著道:「你母親在馬韓人中,很有威望,這也讓你在馬韓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光憑這一點,就會讓扶餘福信忌憚你。」
「倘若你還得到我大唐支持,扶餘福信就會更加恐懼。因為你在我們支持下,完全有能力殺了他,取他而代之。」
金燕深吸一口氣,道:「您說的不錯,他和扶餘義慈是一類人,肯定會殺了我!」
王及善道:「所以你不能直接亮明身份。」
金燕道:「那我該怎麼做呢?」
王及善緩緩道:「很簡單,你就以你自己的身份,返回百濟就可以了。」
金燕做了多年密探,並非愚笨之人,一點就透,道:「您是說,讓他們主動來找我?」
王及善微笑道:「眼下這種局勢下,他們正需幫手,你返回百濟,他們就會向你了解大唐情況,想知道是否能獲得大唐相助!」
金燕眼中閃過一道亮光,道:「那接下來,我再怎麼做呢?」
王及善擺手道:「剩下的你自己想辦法吧。總而言之,達成陛下交代給你的任務就行了。」
如今陷入危機的是百濟一方,大唐則是援助一方,所以此事並不困難。
金燕低頭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朝王及善道了謝,返回自己營帳,做好出行準備。
當天夜裡,她便帶上四名內領衛手下,出函谷關,往渡口方向而去,準備渡河前往河北。
次日清晨,李治的天子巡狩隊伍,也拔營啟程,繼續向東,朝洛陽進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