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冊封賢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1章 冊封賢妃

  李治坐在臨湖殿,靜靜沉思了一會,朝王伏勝吩附道:「讓薛卿過來見朕。

  1

  薛仁貴如今又回到禁苑當值,接到通傳後,不一會便過來了。

  敘禮畢,李治讓他坐下說話,朝他問道:「薛卿,我大唐水軍情況,你可知曉?」

  薛仁貴沉吟片刻,說道:「據臣所知,本朝水軍折衝府共有八十多個,分布在沿海地區,其中營州、萊州、交州三處的水軍折衝府最多。」

  營州和萊州的水軍,都是為了對付高句麗和百濟。交州水軍,則是為了震南洋諸國。

  八十多個折衝府,也就是八萬左右的水軍,與大唐龐大的陸軍相比,並不算多。

  這也正常,畢竟大唐主要敵人還是在陸地。

  李治又問道:「我朝水軍用的是什麼戰船呢?」

  薛仁貴拱手道:「陛下恕罪,這些臣就不知道了。」

  王伏勝輕聲道:「陛下,既與戰船有關,您何不召閻相詢問?」

  唐朝的戰船,多由工部下轄的水部督造,閻立本擔任工部尚書,又是建造大家,對這些自然了解。

  李治當即召閻立本來臨湖殿覲見。

  半個時辰後,閻立本來到臨湖殿,李治向他詢問起造船之事。

  閻立本微笑道:「回陛下,目前我大唐水軍中,一共有六種最常用的船種。」

  李治忙問是哪六種。

  閻立本道:「第一種是鬥艦。」轉頭看向王伏勝,道:「王大監,能否替我取來紙筆。」

  王伏勝微笑著答應了,命人取來紙筆,放在桌子上。

  李治素知閻立本精於作畫,定是想畫出鬥艦,讓自己更能直觀的了解。

  果不其然,閻立本運筆如風,不一會,一艘戰船躍然紙上。

  閻立本用筆指著這艘戰船的階梯,道:「陛下請看,此船採取梯級結構,軍士們梯級分布,戰鬥時能夠充分發揮人員優勢。」

  薛仁貴瞧見後,也暗贊一聲。

  如此設計,土兵們射箭時方便許多,不必擔心射到前面之人。

  李治注意到閻立本在船四周畫了很多高高的桅杆,上面卻並無橫杆,無法掛帆,便問:「閻卿,這些杆子是做什麼用的?」

  閻立本笑道:「陛下,這東西叫」拍杆,用絞繩控制,懸掛重物,用來拍打靠近的小船,是我軍水戰利器!」

  李治點點頭,道:「好,你接著說其他船吧。」

  閻立本很快又畫了一艘船。

  這艘船比剛才的鬥艦更大,而且很高,船上建有三層小樓,瞧見這結構,便能猜到這是什麼船了。

  「閻卿,這是樓船吧?」

  閻立本笑道:「正是,此船可以居高臨下,使用紋車弩,適合攻城,在江河之上能發揮威力,海戰卻容易傾覆。」

  李治點點頭,這船重心太高,一個海浪過來,船就翻了。

  閻立本隨即又畫下第三艘戰船。

  這艘船頭低尾高,前寬後窄,船上左右各置浮板四到八具,形如翅膀。

  「陛下請看,這艘船名為海鵑船。仿照海外型建造,能航行於驚濤駭浪之中,雖風浪漲天,無有傾側,還有排水加速之能,是我軍最強大的海戰主艦!」

  李治贊道:「果然不凡。」

  閻立本道:「以上三種戰船,是我軍主力戰艦,另外還有小型船走、中型船幢、傳令船等,協調作戰,使得我軍海戰時,能發揮出最大戰力!」

  李治聽到此處,終於明白百濟與大唐水師交鋒後,為何一觸即潰。

  大唐水軍無論裝備還是戰術思想,都碾壓這個時期的外國水軍,雙方戰爭素養差距太大。

  這麼一想,劉仁軌能在白沙江之戰中擊敗倭國水軍,其實也是大唐將領的正常水準發揮。

  李治緩緩道:「伏勝,傳旨萊州和營州,讓他們訓練水軍,做好作戰準備。」

  薛仁貴心中一凜,目光熾熱的道:「陛下,是要對遼東作戰了嗎?」

  李治道:「先讓劉仁軌準備著,威鑷一下遼東臨海諸國,若不能止戰,那就參戰!」

  李治的想法很簡單,他雖不想現在就用兵遼東,但更不願百濟被某一方吞併,尤其是倭國。

  如果半島真的打起來了,大唐也不能自縛手腳,既有水軍利器,何必畏首畏尾,該打就打,不必客氣。

  李治心中一定,便命薛仁貴和閻立本退下了。

  他返回甘露殿寢殿,開始琢磨著出行的事了。

  以他如今對朝堂的掌控,就算離京,也不會出什麼大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多做一些布置,也絕不會有壞處。

  他沉思片刻,命人傳來紙筆,大手疾揮,很快寫下一道旨意,蓋上玉印。

  他將旨意放入一隻鎏金匣子內,隨即讓王伏勝準備微服出宮事宜。

  兩刻鐘後,王伏勝準備妥當,李治當即出了皇宮,坐著馬車朝英國公府而去。

  來到英國公府,徑直穿過府門,剛進庭院,便見李帶著人匆匆過來迎駕。

  李治笑道:「李卿不必多禮,朕突然過來,沒打擾到你休養吧?」

  李拱手道:「臣年老體衰,無法坐衙,故在家休養,實在愧領朝廷俸祿。」

  去年營州大捷,眾臣提議攻打高句麗之事,被李治否了後,李便一直在家休養,沒有上朝。

  李治本來早就想來看看他,安撫幾句,後因宮廷宗室的幾件事給耽擱,一直給忘了。

  他已經來過李府好幾次了,對這裡頗為熟悉,信步而行,徑直朝書房而去。

  李則跟隨在後。

  不一會,來到書房,李治讓王伏勝帶人守在門外,走到桌案後坐下,朝李道:「李卿,坐吧。」

  「謝陛下。」李在距離李治最近的椅子上坐下。

  李治望著他,緩緩道:「李卿,朕知道你一直以來的心愿,是能夠帶兵攻滅高句麗,完成先帝遺願。朕同樣想滅了高句麗,只不過,時機還未成熟。」

  李動容道:「陛下說的時機是什麼?」

  李治反問道:「依李卿之見,眼下高句麗內部,是否穩定?」

  李沉吟道:「泉蓋蘇文竊權,把持國政,高句麗內部肯定有反對他的勢力,不過這些人,鬥不過泉蓋蘇文。」

  李治點點頭,道:「那朕再問你,如果泉蓋蘇文死了,高句麗又會如何?」

  李斷然道:「高句麗必定內亂!」隨即露出訝色,道:「陛下之意,泉蓋蘇文命不久矣?」

  李治道:「無論他會不會死,隨著他衰老,對高句麗的控制都會降低,高句麗必定生亂。到時候,便是最好的機會。」

  李低頭思索了一會,道:「臣明白了。」

  李治又道:「朕相信以我唐軍之銳,現在攻打高句麗,也能取勝。但高句麗國土龐大,人口眾多,若不能儘快消滅高句麗,河北剛剛恢復的民生,必將遭到嚴重的破壞。」

  李道:「陛下說的是。」

  李治笑道:「你放心,將來只要對高句麗用兵,朕一定讓你掛帥,這是朕給你的承諾!」

  說著拍了拍手。

  王伏勝從外走了進來,手上奉著鎏金匣子,遞給了李。

  李小心翼翼的接過,打開一看,裡面竟是一份中旨,冊封他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統率各路大軍,攻打高句麗。

  這一瞬間,李內心大受觸動。

  其實李治誤會了一件事,李執著的並非是高句麗,而是渴望在人生最後的這段歲月,還能再上一次沙場。

  再聽一聽那金鼓聲鳴響、馬蹄聲奔雷、羽箭聲嘯空、衝殺聲震天。

  再感受一番馳騁沙場、金戈鐵馬的波瀾壯闊。

  如此,他的人生再無遺憾。

  他年紀已老,自知比不上蘇定方、薛仁貴這兩位傑出將領,甚至也不如裴行儉、高侃、周智度那些新秀將領有銳氣。

  他只剩下經驗。

  然而這些經驗大多已派不上用場,因為他原先對付過的敵人,大多已被消滅。

  只有高句麗依然存活。

  當初征討高句麗,李是主帥之一,負責統率陸軍,有著豐富的經驗,對高句麗的軍力地形,都極為了解。

  唐軍若是攻打高句麗,他便是最有機會掛帥的人選,這才是他執著於攻打高句麗的原因。

  如今皇帝向他承諾,將來由他掛帥,他心中再無任何顧慮,即首泣聲道:「老臣多謝陛下信賴!」

  李治過去將他扶了起來,微笑道:「你我之間,何須如此?朕離京之後,還要將長安城囑託於你。」

  李沉聲道:「陛下儘管放心,有臣在長安,絕不讓那些宵小之輩得逞!」

  李治欣然道:「有李卿這句話,朕可安心了。」

  到了酉時左右,李治離開李府,返回後宮,在甘露殿打了個轉後,徑直前往蓬萊殿。

  義陽公主搬去公主院後,蓬萊殿變得冷清了幾分,徐槿性子喜靜,倒也並不在意。

  聽說皇帝正朝宮殿過來後,她趕忙放下詩集,帶著侍從出門迎駕。

  將李治迎入殿內後,徐槿命人奉茶,隨即吩咐蝶兒,去尚食局傳李治喜歡的膳食。

  李治與她一起用了晚膳後,並未離去,而是陪著她坐在榻上,一起談論前朝趣事。

  徐槿心中暗喜,知道皇帝今夜會留下,便將最近在書本中看到的趣事典故,

  紛紛說給李治聽。

  她知道李治喜歡六朝歷史,故而講的故事都與歷史有關,很多都是野史。

  待她說完之後,李治就會將正史拿出來跟野史對照,相互印證。

  兩人聊到亥時左右,李治用過茶點後,看起了書,徐槿則在一旁伺候,按肩捶腿。

  到了亥時中旬,她又伺候李治在浴盆泡了澡,兩人便干起了正事。

  雲雨之後,徐槿靠在李治懷裡,低聲道:「陛下最近來妾身這裡的次數變多了。」

  李治低頭看著她,道:「你不高興嗎?」

  徐槿搖了搖頭,低聲道:「妾身只是有些奇怪,是不是——-鄭姊姊和陛下說了什麼?」

  李治輕撫她的秀髮,柔聲道:「充容,朕平日雖很少插手後宮事務,但後宮的事,朕心裡有數,不必貴妃說,朕也知道怎麼回事。」

  徐槿仰著頭,漆黑的眸子凝望著李治,道:「陛下都知道了嗎?」

  李治感慨道:「朕自然知道,你肯留在宮中,是為貴妃著想。其實像你這種過於溫順的性子,並不適合待在後宮中。」

  徐槿眼眶一紅,將頭埋在李治肩上,道:「只要陛下心中還有妾身,妾身便不後悔。」

  李治輕輕拍打她的後背,道:「你放心,朕答應過你,不會讓你受委屈。這個月中旬的朔望朝上,朕會下旨,冊封你為賢妃。」

  徐槿聽了後,渾身一顫,側過頭,凝望著李治,道:「陛下,妾身無子,只恐...」

  李治打斷道:「在這後宮之中,無人比你更識大體。在朕心中,賢妃這個稱號,除你之外,再無人可當的起!」

  徐槿微微一笑,眸中水氣凝結,眼角流下兩行清淚,只覺皇帝能如此知她,

  縱然立時死了,也心甘情願。

  次日下午,李治前往立政殿,將普升徐槿賢妃的意思,告訴了武皇后。

  武媚娘低聲道:「她跟隨陛下有十多年了,性子一向知書達理,冊封賢妃,

  倒也合適。」

  其實看得出來,武媚娘並不是非常支持這件事。

  不過李治心意已決,四月十五的朔望朝上,便宣布了對徐槿的進封。

  他的理由也很正當,後宮需要一位四夫人坐鎮,才能保證宮廷不亂。

  貴妃要隨皇帝出行,那麼再冊封一位四夫人,順理成章。

  故而朝臣們都沒有反對。

  時間流轉,很快到了五月,李治將一件件事都安排妥當,這天下午,他命人將李弘召到立政殿。

  「孩兒拜見父親。」李弘拱手道。

  李治並未讓他坐下,目光直視著他,道:「弘兒,朕馬上就要離京了,有些話要交代你。」

  李弘恭敬的道:「是。」

  李治道:「朝中政務,朕已經都交代好了,只有部分極重要的機密,會送到朕手中,剩下的浩書,會從甘露殿送到東宮,交由你批閱。」

  李弘心中一凜,道:「孩兒一定謹慎批閱。」

  李治笑了笑,道:「你也不必太緊張,那些浩書,都由宰相們商議過,高有道他們幾個也會幫你閱一遍,只有少數有爭議的拿給你看。」

  李弘吃驚問:「父親,這些有爭議的奏章,孩兒只怕難以決斷。」

  李治道:「不必擔心,你若是拿不定主意,打回去就行,他們自會重新修改李弘道:「是。」

  李治接著道:「長安城內,若是發生什麼大的變故,你難以決斷,可以去找英國公,向他請教。」

  李弘道:「孩兒記住了。」

  李治擺手道:「好了,就這些,你退下吧。」

  李弘應諾一聲,告退離開了。

  他一路朝著東宮返回,從立政殿經過時,有內侍過來傳令,說皇后請他過去一趟。

  李弘只好又來到立政殿,向母親見了禮。

  武媚娘將他拉到身邊,凝視著他,道:「弘兒,我和你父親馬上要走了,你會不會害怕?」

  李弘遲疑了一下,道:「孩兒只是有些不舍,並不害怕。」

  武媚娘欣慰道:「果然是長大了。不過我們離開後,長安城若是出了事,你解決不了,又該怎麼辦呢?」

  李弘道:「父親說了,有事不決,就問太師!」

  武媚娘笑了笑,道:「你父親的話自然不錯,不過娘再教你一個更穩妥的秘訣。」

  李弘欣喜道:「是什麼?」

  武媚娘道:「無論出了何事,只要你覺得難以決斷,立刻派人給我們傳消息,等你父親的旨意傳回來了,你再決定,不要自作主張!」

  李弘愣了愣,道:「這樣父親會不會生氣?」

  武媚娘微笑道:「當然不會。你本來就是個孩子,遇到事情找父母,這很正常。只要事事問過我們,就不會犯下大錯。」

  李弘頓時感覺輕鬆多了,用力點了點頭,道:「孩兒記住了。」

  武媚娘又和他囑咐了一些話,便讓他退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