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皇帝離京
第322章 皇帝離京
六月初六,是李治定好的出行之日。
出行人選已經定好了,除後宮嬪妃之外,還帶上了李顯、李旦、李令月和李仁。
另有孫思邈和兩名御醫隨行。
朝臣人選也終於確定。
文官以上官儀為首,另有張柬之、李敬玄、薛元超等三十多人,涵蓋三省六部、九卿、五監各個部門。
武將則以薛仁貴、王及善為首,除千牛衛、金吾衛隨駕保護外,還有一萬羽林衛隨行。
出行前的一日,李治給所有隨行官員都放了一天假。
薛仁貴多年軍旅生活,雖沐假在家,早上還是起的很早。
當薛訥揉著眼晴起床,推開屋門時,便見薛仁貴正在後院射靶練箭。
很多人都問過薛訥,他父親練習弓箭有什麼訣竅,薛訥的回答總是一樣,就是簡單的射靶。
然而別人總是不信。
薛訥望著父親射靶,嘟囊道:「父親就是射靶嘛,他們為何不信呢?」
瞧著瞧著,他終於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
薛仁貴每次箭之前,都會將弓弦拉的滿滿的,長時間不鬆手。
看起來像是在瞄準,然而瞄準哪需要那麼久?
薛訥年紀長了幾歲,見識也高了,一拍腦袋,道:「啊,我明白了,父親故意把弓弦長時間拉著,是為了練習臂力。」
然而看了半響,又發現不對。
薛仁貴有時候拉很久,有時候又拉了不一會,就射了出去,時間不定。
薛訥好奇之下,便呆呆在一旁看著,過了好半響,終於恍然。
每次起大風的時候,薛仁貴才會射箭。
風會影響弓箭準度,薛仁貴是故意在起風的時候,練習箭術,從而把握住起風對箭矢飛行的影響。
正當他想的入神時,母親柳氏的聲音從走廊上傳了過來。
「薛訥,你在幹什麼,都快遲到了!」
薛訥趕忙應了一聲。
另一邊,薛仁貴聽到聲音後,也側頭看了過來,這才注意到妻子和兒子都站在一旁,將弓箭拋給下人,大步走了過去。
柳氏朝薛仁貴斜了一眼,埋怨道:「難得放一天假,幹嘛起這麼早呢?」
薛仁貴道:「習慣了,到了時辰就睡不著。」
早膳已經準備好,一家人都坐在後堂用膳,薛仁貴難得與兒子相處,趁機問了些學業上的事。
薛訥在崇文館讀書很是用功,對答的很流利。
薛仁貴見此,非常滿意,朝薛訥道:「訥兒,陛下馬上要離京,我也要相隨,你跟在太子身邊,平日要注意一些,別讓太子接近小人。」
薛訥「哦」了一聲。
柳氏皺眉道:「訥兒才十歲,你怎麼和他說這些話?」
薛仁貴挑眉道:「那有什麼?太子不也才七歲嗎,已能幫陛下分憂了。訥兒既封了爵,又跟在太子身邊,就要盡到臣子本分。」
柳氏低頭不說話了。
薛仁貴的官雖越做越大,夫妻兩人又常年不得見面,相互間已多了幾分疏遠。
但薛仁貴只要一想起妻子當初不顧家人阻攔,也要跟隨自己,後來又激勵自己從軍,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他見妻子一副委屈模樣,心中便升起滿腔柔情。
「好了,我不說了,你別生氣了。」伸手握住妻子的手。
柳氏這才轉嗔為喜,幫他夾了塊羊肉,笑道:「你多吃點,我送訥兒去崇文館了。」
薛仁貴點點頭,道:「等會我也要去辦點事,中午你不用留我的膳食了。」
柳氏應了一聲,拿了兩張肉餅,讓薛訥抓著吃,帶著他去上學了。
薛仁貴繼續坐著用食,只可惜,這頓飯竟不得安寧。
一頓飯的功夫不到,便有三撥人過來拜訪,全都是薛氏族人。
薛仁貴問了名字,全都是不認識的,便一個都沒見,朝管家問道:「府中總是這麼多客人嗎?」
管家笑道:「是啊,都自稱是您的親戚。」
薛仁貴哼道:「我哪兒來那麼多親戚?」
管家笑道:「阿郎,您可是一品國公,羽林衛大將軍,河東姓薛的誰不想來巴結您,跟您攀個親戚?就連薛氏族長,也常來拜訪夫人呢。」
薛仁貴道:「夫人全部都見嗎?
管家笑道:「當然不會。認識的親戚,娘子才會請進來招待。不認識但聽過名字的,娘子會給點盤纏,打發走。那些名字也沒聽過的,就直接轟走。」
薛仁貴點點頭,自家夫人這樣處置,倒也妥當。
薛仁貴這一頓早膳,比平常人一天都吃的多。
吃完之後,他徑直朝著大理寺而去,
進了大理寺,在一名文吏帶領下,朝著狄仁傑的辦公房而行。
經過一片寬闊的庭院時,只聽棍棒聲響,側頭一看,卻見幾名漢子正在練習武藝。
薛仁貴看了一眼後,不由停住腳步。
動手的有五人,武藝都不差,尤其是中間那名年輕人,手中哨棒揮舞的毫無破綻,以一敵四,猶占上風。
只見那四人站住四個方位,棍棒齊出,封住年輕人所有角落。
年輕人以棍撐地,雙足連踏,轉了一個方圓,將四人全部踢飛。
薛仁貴贊道:「好。」
那年輕人尋聲看來,虎目一閃,大步走了過來,拱手道:「您就是薛禮薛大將軍吧?卑職李進,見過大將軍。」
薛仁貴聽過他名字,笑道:「李將軍武藝不凡,令人佩服。」
李元芳目光灼灼的道:「薛將軍,不知能否指點一下卑職?」
薛仁貴見他如此直接,露出訝色,隨即笑道:「那你我就切一下吧,點到即止。」
那四名被李元芳打敗的漢子,是大理寺武藝最好的四名捕賊官,平日對李元芳的武藝,極為欽佩。
此刻見他竟要挑戰大唐軍中最負盛名的武將,都露出激動和志芯的表情,在一旁觀戰。
只見薛仁貴和李元芳手持哨棒,來到空地。
李元芳雙手持棒,斜握胸前,薛仁貴單手持棒,反握身後。
李元芳足尖一點,率先沖了過去,面對薛仁貴這樣的對手,任何試探和留手都是多餘,既不尊重對方,也是在羞辱自己。
所以他一開始就使出全力。
棒影晃動間,「里啪啦」的聲音不絕於耳。
李元芳已在幾息之間,擊出四五棒,卻都被薛仁貴持棒封住。
李元芳忽然棒勢轉低,如鞭子一般,掃向薛仁貴下路。
「邦」的一聲,薛仁貴長棍地,擋住來棒,橫腿踢在棍上,盪開李元芳棍勢,長棍在脖子上轉了一圈,打向李元芳肩頭。
李元芳匆忙招架一棍,後退三步,反激起鬥志,喊了聲「好」,又沖了上去。
李元芳全力猛攻,棒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然而無論如何變化,卻破不開薛仁貴的守勢。
斗到三十合左右,李元芳見依然傷不到薛仁貴分毫,自知不敵,收棒退開,
朝薛仁貴拱手道:「多謝將軍指點。」
薛仁貴贊道:「李將軍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武藝,將來成就,必在薛某之上。」
李元芳笑道:「您是來找狄寺卿的吧,我引您去見他。」
薛仁貴抬手道:「不,其實找你也一樣。李將軍,你能帶我去一趟卷宗室嗎?」
大理寺所有案子都會備份存檔,放在卷宗室,以備將來查看。
這本是大理寺重地,一般人輕易不得入內。
不過薛仁貴是當朝國公,李元芳略一遲疑,道:「好,請隨我來。」帶著薛仁貴朝卷宗室去了。
一共有六間存卷庫房,都坐落在大理寺署第三進院,西邊的一處院落中。
李元芳問起薛仁貴要看哪個時期的案件卷宗。
薛仁貴道:「永徽三年,房遺愛謀反的卷宗。」
李元芳微微一驚,道:「薛將軍,這個案子牽涉較重,放在最裡面那間庫房,連我也需得狄寺卿同意,方能去查閱。」
薛仁貴道:「我不用看原卷宗,只需看吳王李恪平反的卷宗,也需狄寺卿同意嗎?」
吳王李恪平反之案,是由狄仁傑親自辦理。
當時長孫無忌拿出太宗遺旨,想對付武皇后。
結果皇帝借吳王之事,把他革去官職爵位,關入昭陵,這也就是近幾年的事。
李元芳奇道:「這份卷宗就在甲三庫房中,您為何忽然要看此卷宗?」
薛仁貴道:「我也是受人之託。對了,聽說吳王被平冤昭雪時,那些被長孫無忌冤枉的其他宗室,也有很多被平反,是嗎?」
李元芳道:「只有蜀王李被平反,改封涪陵王。」
李屬於受李恪連坐,才被貶為平民,故而李恪平反,他也順理成章被平反薛仁貴問道:「江夏王李道宗呢?」
李元芳皺眉道:「陛下並未下旨給他平反,不過也下了另一道旨意,將李道宗的親族全部免罪。」
薛仁貴道:「聽說李道宗有兩個兒子,如今可在長安?」
李元芳搖頭道:「那就不清楚了,二人既然免罪,去哪裡都有可能。」
薛仁貴皺眉不語。
李元芳道:「您與江夏王認識嗎?為何要找他的兩個兒子?」
薛仁貴道:「不,我只是受文成公主殿下所託。」
李元芳想了想,道:「這二人下落,大理寺卷宗內不會有記載,不過您可以去戶部查一下,他們脫了罪籍,定要重新入籍,只需查到他們新的戶籍,就知道他們在哪了。」
薛仁貴點了點頭,拱手道:「多謝。」
離開大理寺後,薛仁貴並未前往戶部。
調查李家兄弟的事,非一日可以完成,他馬上就要離京,只能囑託給朋友了。
薛仁貴朋友不多,多是粗心的軍中大漢,找人這種細心活,拜託他們肯定不合適。
他思索了一會,心中很快有了最好人選,策馬朝著高有道的府邸而去。
敲了敲門,門仆把他請入高府,朝他笑道:「我家阿郎還未下衙回來,將軍且在外堂等一會。」
薛仁貴在外堂等候時,杜蓉出來跟他見了一面,命人上了茶,隨即返回後院了。
薛仁貴正等的發困時,忽見門口一顆小腦袋從門後探了出來,定晴一看,竟是個粉雕玉琢的女童。
薛仁貴暗暗異:「高兄與杜娘子成婚才幾年,哪兒來這麼大的孩子?」朝那女童招了招手。
那女童也不怕他,嘻嘻一笑,背著手走了進來,仰著小臉,道:「你就是薛禮大將軍嗎?」
薛仁貴笑道:「是啊,你認得我嗎?
女童道:「我聽很多人都在說你,有人說你身高兩丈,六隻手臂,所以想來瞧瞧,你是不是比別人高一些,多幾雙手!」
薛仁貴哈哈一笑,道:「薛某和普通人一樣,只有兩隻手,更不可能有兩丈高。」
女童好奇的道:「那你怎麼那麼厲害,聽說胡人聽到你的名字,就嚇得跪在地上叩頭。」
薛仁貴笑道:「也沒什麼,他們怕的其實不是我,而是大唐。」
女童點點腦袋,拍手笑道:「我就知道是假的,人怎麼能長那麼高呢?」
薛仁貴望著女童,摸著下巴,暗思道:「也不知這娃娃是誰,與高兄什麼關係,若是家世清白,倒可以給納兒定個早親。」
便在這時,忽聽外面傳來一道喊聲。
「阿郎回來了。」
不一會,高有道便走了進來,那女童朝高有道喊道:「阿耶,您回來了。」
薛仁貴吃驚道:「高兄,這是你女兒?」
高有道知道薛仁貴誤會了,忙道:「他是我夫人一個堂兄的女兒,認我做義父。」
摸了摸杜語荷的腦袋,道:「去找阿娘玩吧。」
杜語荷脆聲答應了,還朝薛仁貴打了聲招呼,這才離開。
薛仁貴甚是喜愛這女童,笑道:「這孩子禮儀教的不錯,不知可定了婚配?
多高有道瞧出薛仁貴的意思,怕他誤會,趕忙道:「薛兄,此事說來話長,我們去書房說吧。」
兩人到了書房,高有道將杜語荷被皇后看中的情況說了,薛仁貴點點頭,再不提此事。
高有道問起他來意,薛仁貴便將要找李家兄弟的事說了。
高有道奇道:「薛兄為何突然要找他們?」
薛仁貴苦笑道:「我也是受文成公主之託,前陣子忙著訓練羽林衛,沒顧得上,卻不想又要跟隨陛下離京,只好把此事拜託高兄了。」
薛仁貴治理昆藏時,多得文成公主相助,又欽佩她的經歷,後來文成公主前來託付此事,實在難以拒絕。
高有道笑道:「既是薛兄交代,小弟一定辦好此事。」
薛仁貴道了聲謝,又和高有道喝了一陣酒,這才回了家。
次日清晨,薛仁貴還是早早起床,練習弓箭,又用了膳食,辰鼓聲一響,便入了宮。
來到禁苑時,只見偌大的禁苑內,十分忙碌。
皇帝出巡的隊伍已經準備好了,除了隨行人員外,還有生活用度物品。
李治本人的東西倒並不多,反倒是武皇后和幾位嬪妃們,帶上一大堆東西,
再加上官員們也帶了些隨行僕從和物品。
加起來一共有兩百多輛馬車。
原本定在中午出發,結果耽擱了一陣,直到未時二刻,才一切準備妥當。
千牛衛和金吾衛在前擺開儀仗開路,李治的出巡隊伍在中間,薛仁貴則率領一萬羽林衛跟在後面。
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昭運門而出,過滬水,很快拐入潼關道,朝著潼關方向而去。
六月初六,是李治定好的出行之日。
出行人選已經定好了,除後宮嬪妃之外,還帶上了李顯、李旦、李令月和李仁。
另有孫思邈和兩名御醫隨行。
朝臣人選也終於確定。
文官以上官儀為首,另有張柬之、李敬玄、薛元超等三十多人,涵蓋三省六部、九卿、五監各個部門。
武將則以薛仁貴、王及善為首,除千牛衛、金吾衛隨駕保護外,還有一萬羽林衛隨行。
出行前的一日,李治給所有隨行官員都放了一天假。
薛仁貴多年軍旅生活,雖沐假在家,早上還是起的很早。
當薛訥揉著眼晴起床,推開屋門時,便見薛仁貴正在後院射靶練箭。
很多人都問過薛訥,他父親練習弓箭有什麼訣竅,薛訥的回答總是一樣,就是簡單的射靶。
然而別人總是不信。
薛訥望著父親射靶,嘟囊道:「父親就是射靶嘛,他們為何不信呢?」
瞧著瞧著,他終於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
薛仁貴每次箭之前,都會將弓弦拉的滿滿的,長時間不鬆手。
看起來像是在瞄準,然而瞄準哪需要那麼久?
薛訥年紀長了幾歲,見識也高了,一拍腦袋,道:「啊,我明白了,父親故意把弓弦長時間拉著,是為了練習臂力。」
然而看了半響,又發現不對。
薛仁貴有時候拉很久,有時候又拉了不一會,就射了出去,時間不定。
薛訥好奇之下,便呆呆在一旁看著,過了好半響,終於恍然。
每次起大風的時候,薛仁貴才會射箭。
風會影響弓箭準度,薛仁貴是故意在起風的時候,練習箭術,從而把握住起風對箭矢飛行的影響。
正當他想的入神時,母親柳氏的聲音從走廊上傳了過來。
「薛訥,你在幹什麼,都快遲到了!」
薛訥趕忙應了一聲。
另一邊,薛仁貴聽到聲音後,也側頭看了過來,這才注意到妻子和兒子都站在一旁,將弓箭拋給下人,大步走了過去。
柳氏朝薛仁貴斜了一眼,埋怨道:「難得放一天假,幹嘛起這麼早呢?」
薛仁貴道:「習慣了,到了時辰就睡不著。」
早膳已經準備好,一家人都坐在後堂用膳,薛仁貴難得與兒子相處,趁機問了些學業上的事。
薛訥在崇文館讀書很是用功,對答的很流利。
薛仁貴見此,非常滿意,朝薛訥道:「訥兒,陛下馬上要離京,我也要相隨,你跟在太子身邊,平日要注意一些,別讓太子接近小人。」
薛訥「哦」了一聲。
柳氏皺眉道:「訥兒才十歲,你怎麼和他說這些話?」
薛仁貴挑眉道:「那有什麼?太子不也才七歲嗎,已能幫陛下分憂了。訥兒既封了爵,又跟在太子身邊,就要盡到臣子本分。」
柳氏低頭不說話了。
薛仁貴的官雖越做越大,夫妻兩人又常年不得見面,相互間已多了幾分疏遠。
但薛仁貴只要一想起妻子當初不顧家人阻攔,也要跟隨自己,後來又激勵自己從軍,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他見妻子一副委屈模樣,心中便升起滿腔柔情。
「好了,我不說了,你別生氣了。」伸手握住妻子的手。
柳氏這才轉嗔為喜,幫他夾了塊羊肉,笑道:「你多吃點,我送訥兒去崇文館了。」
薛仁貴點點頭,道:「等會我也要去辦點事,中午你不用留我的膳食了。」
柳氏應了一聲,拿了兩張肉餅,讓薛訥抓著吃,帶著他去上學了。
薛仁貴繼續坐著用食,只可惜,這頓飯竟不得安寧。
一頓飯的功夫不到,便有三撥人過來拜訪,全都是薛氏族人。
薛仁貴問了名字,全都是不認識的,便一個都沒見,朝管家問道:「府中總是這麼多客人嗎?」
管家笑道:「是啊,都自稱是您的親戚。」
薛仁貴哼道:「我哪兒來那麼多親戚?」
管家笑道:「阿郎,您可是一品國公,羽林衛大將軍,河東姓薛的誰不想來巴結您,跟您攀個親戚?就連薛氏族長,也常來拜訪夫人呢。」
薛仁貴道:「夫人全部都見嗎?
管家笑道:「當然不會。認識的親戚,娘子才會請進來招待。不認識但聽過名字的,娘子會給點盤纏,打發走。那些名字也沒聽過的,就直接轟走。」
薛仁貴點點頭,自家夫人這樣處置,倒也妥當。
薛仁貴這一頓早膳,比平常人一天都吃的多。
吃完之後,他徑直朝著大理寺而去,
進了大理寺,在一名文吏帶領下,朝著狄仁傑的辦公房而行。
經過一片寬闊的庭院時,只聽棍棒聲響,側頭一看,卻見幾名漢子正在練習武藝。
薛仁貴看了一眼後,不由停住腳步。
動手的有五人,武藝都不差,尤其是中間那名年輕人,手中哨棒揮舞的毫無破綻,以一敵四,猶占上風。
只見那四人站住四個方位,棍棒齊出,封住年輕人所有角落。
年輕人以棍撐地,雙足連踏,轉了一個方圓,將四人全部踢飛。
薛仁貴贊道:「好。」
那年輕人尋聲看來,虎目一閃,大步走了過來,拱手道:「您就是薛禮薛大將軍吧?卑職李進,見過大將軍。」
薛仁貴聽過他名字,笑道:「李將軍武藝不凡,令人佩服。」
李元芳目光灼灼的道:「薛將軍,不知能否指點一下卑職?」
薛仁貴見他如此直接,露出訝色,隨即笑道:「那你我就切一下吧,點到即止。」
那四名被李元芳打敗的漢子,是大理寺武藝最好的四名捕賊官,平日對李元芳的武藝,極為欽佩。
此刻見他竟要挑戰大唐軍中最負盛名的武將,都露出激動和志芯的表情,在一旁觀戰。
只見薛仁貴和李元芳手持哨棒,來到空地。
李元芳雙手持棒,斜握胸前,薛仁貴單手持棒,反握身後。
李元芳足尖一點,率先沖了過去,面對薛仁貴這樣的對手,任何試探和留手都是多餘,既不尊重對方,也是在羞辱自己。
所以他一開始就使出全力。
棒影晃動間,「里啪啦」的聲音不絕於耳。
李元芳已在幾息之間,擊出四五棒,卻都被薛仁貴持棒封住。
李元芳忽然棒勢轉低,如鞭子一般,掃向薛仁貴下路。
「邦」的一聲,薛仁貴長棍地,擋住來棒,橫腿踢在棍上,盪開李元芳棍勢,長棍在脖子上轉了一圈,打向李元芳肩頭。
李元芳匆忙招架一棍,後退三步,反激起鬥志,喊了聲「好」,又沖了上去。
李元芳全力猛攻,棒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然而無論如何變化,卻破不開薛仁貴的守勢。
斗到三十合左右,李元芳見依然傷不到薛仁貴分毫,自知不敵,收棒退開,
朝薛仁貴拱手道:「多謝將軍指點。」
薛仁貴贊道:「李將軍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武藝,將來成就,必在薛某之上。」
李元芳笑道:「您是來找狄寺卿的吧,我引您去見他。」
薛仁貴抬手道:「不,其實找你也一樣。李將軍,你能帶我去一趟卷宗室嗎?」
大理寺所有案子都會備份存檔,放在卷宗室,以備將來查看。
這本是大理寺重地,一般人輕易不得入內。
不過薛仁貴是當朝國公,李元芳略一遲疑,道:「好,請隨我來。」帶著薛仁貴朝卷宗室去了。
一共有六間存卷庫房,都坐落在大理寺署第三進院,西邊的一處院落中。
李元芳問起薛仁貴要看哪個時期的案件卷宗。
薛仁貴道:「永徽三年,房遺愛謀反的卷宗。」
李元芳微微一驚,道:「薛將軍,這個案子牽涉較重,放在最裡面那間庫房,連我也需得狄寺卿同意,方能去查閱。」
薛仁貴道:「我不用看原卷宗,只需看吳王李恪平反的卷宗,也需狄寺卿同意嗎?」
吳王李恪平反之案,是由狄仁傑親自辦理。
當時長孫無忌拿出太宗遺旨,想對付武皇后。
結果皇帝借吳王之事,把他革去官職爵位,關入昭陵,這也就是近幾年的事。
李元芳奇道:「這份卷宗就在甲三庫房中,您為何忽然要看此卷宗?」
薛仁貴道:「我也是受人之託。對了,聽說吳王被平冤昭雪時,那些被長孫無忌冤枉的其他宗室,也有很多被平反,是嗎?」
李元芳道:「只有蜀王李被平反,改封涪陵王。」
李屬於受李恪連坐,才被貶為平民,故而李恪平反,他也順理成章被平反薛仁貴問道:「江夏王李道宗呢?」
李元芳皺眉道:「陛下並未下旨給他平反,不過也下了另一道旨意,將李道宗的親族全部免罪。」
薛仁貴道:「聽說李道宗有兩個兒子,如今可在長安?」
李元芳搖頭道:「那就不清楚了,二人既然免罪,去哪裡都有可能。」
薛仁貴皺眉不語。
李元芳道:「您與江夏王認識嗎?為何要找他的兩個兒子?」
薛仁貴道:「不,我只是受文成公主殿下所託。」
李元芳想了想,道:「這二人下落,大理寺卷宗內不會有記載,不過您可以去戶部查一下,他們脫了罪籍,定要重新入籍,只需查到他們新的戶籍,就知道他們在哪了。」
薛仁貴點了點頭,拱手道:「多謝。」
離開大理寺後,薛仁貴並未前往戶部。
調查李家兄弟的事,非一日可以完成,他馬上就要離京,只能囑託給朋友了。
薛仁貴朋友不多,多是粗心的軍中大漢,找人這種細心活,拜託他們肯定不合適。
他思索了一會,心中很快有了最好人選,策馬朝著高有道的府邸而去。
敲了敲門,門仆把他請入高府,朝他笑道:「我家阿郎還未下衙回來,將軍且在外堂等一會。」
薛仁貴在外堂等候時,杜蓉出來跟他見了一面,命人上了茶,隨即返回後院了。
薛仁貴正等的發困時,忽見門口一顆小腦袋從門後探了出來,定晴一看,竟是個粉雕玉琢的女童。
薛仁貴暗暗異:「高兄與杜娘子成婚才幾年,哪兒來這麼大的孩子?」朝那女童招了招手。
那女童也不怕他,嘻嘻一笑,背著手走了進來,仰著小臉,道:「你就是薛禮大將軍嗎?」
薛仁貴笑道:「是啊,你認得我嗎?
女童道:「我聽很多人都在說你,有人說你身高兩丈,六隻手臂,所以想來瞧瞧,你是不是比別人高一些,多幾雙手!」
薛仁貴哈哈一笑,道:「薛某和普通人一樣,只有兩隻手,更不可能有兩丈高。」
女童好奇的道:「那你怎麼那麼厲害,聽說胡人聽到你的名字,就嚇得跪在地上叩頭。」
薛仁貴笑道:「也沒什麼,他們怕的其實不是我,而是大唐。」
女童點點腦袋,拍手笑道:「我就知道是假的,人怎麼能長那麼高呢?」
薛仁貴望著女童,摸著下巴,暗思道:「也不知這娃娃是誰,與高兄什麼關係,若是家世清白,倒可以給納兒定個早親。」
便在這時,忽聽外面傳來一道喊聲。
「阿郎回來了。」
不一會,高有道便走了進來,那女童朝高有道喊道:「阿耶,您回來了。」
薛仁貴吃驚道:「高兄,這是你女兒?」
高有道知道薛仁貴誤會了,忙道:「他是我夫人一個堂兄的女兒,認我做義父。」
摸了摸杜語荷的腦袋,道:「去找阿娘玩吧。」
杜語荷脆聲答應了,還朝薛仁貴打了聲招呼,這才離開。
薛仁貴甚是喜愛這女童,笑道:「這孩子禮儀教的不錯,不知可定了婚配?
多高有道瞧出薛仁貴的意思,怕他誤會,趕忙道:「薛兄,此事說來話長,我們去書房說吧。」
兩人到了書房,高有道將杜語荷被皇后看中的情況說了,薛仁貴點點頭,再不提此事。
高有道問起他來意,薛仁貴便將要找李家兄弟的事說了。
高有道奇道:「薛兄為何突然要找他們?」
薛仁貴苦笑道:「我也是受文成公主之託,前陣子忙著訓練羽林衛,沒顧得上,卻不想又要跟隨陛下離京,只好把此事拜託高兄了。」
薛仁貴治理昆藏時,多得文成公主相助,又欽佩她的經歷,後來文成公主前來託付此事,實在難以拒絕。
高有道笑道:「既是薛兄交代,小弟一定辦好此事。」
薛仁貴道了聲謝,又和高有道喝了一陣酒,這才回了家。
次日清晨,薛仁貴還是早早起床,練習弓箭,又用了膳食,辰鼓聲一響,便入了宮。
來到禁苑時,只見偌大的禁苑內,十分忙碌。
皇帝出巡的隊伍已經準備好了,除了隨行人員外,還有生活用度物品。
李治本人的東西倒並不多,反倒是武皇后和幾位嬪妃們,帶上一大堆東西,
再加上官員們也帶了些隨行僕從和物品。
加起來一共有兩百多輛馬車。
原本定在中午出發,結果耽擱了一陣,直到未時二刻,才一切準備妥當。
千牛衛和金吾衛在前擺開儀仗開路,李治的出巡隊伍在中間,薛仁貴則率領一萬羽林衛跟在後面。
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昭運門而出,過滬水,很快拐入潼關道,朝著潼關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