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李治的好幫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99章 李治的好幫手

  「陛下,均田制是祖制,且一直施行良好,不可輕改啊!」杜正倫勸道。

  盧承慶也跟著道:「府兵制以均田制為根本,倘若更改均田制,府兵制也會遭到破壞!」

  李治聽到兩人反對,沉默不語。

  盧承慶和杜正倫都是自己一手提拔,連他們都反對,群臣的反應可以預見。

  李治看了劉仁軌一眼,道:「劉卿,你怎麼看?」

  劉仁軌思索了一會,道:「老臣明白陛下的初衷,是為了應對土地兼併,只是田制乃國家根本,需得謹慎。」

  他去過河北,深知土地兼併的嚴重性,所以言辭更溫和一些,並未直接反對盧承慶聽到「土地兼併」幾個字,臉色變得不自然起來。

  河北之事,范陽盧氏確實有參與,是南祖房所為,然而劉仁軌當初一個招呼不打,就把此事捅出來,讓他非常不滿。

  「陛下,朝廷一直嚴禁土地兼併,縱然有些許逾規行為,也會嚴厲打擊,臣以為不能因為一件個例,就撬動國家基石。」盧承慶再次勸說道。

  李治目光轉動,從其他大臣身上一掃而過,道:「都說說,你們都是怎麼想的。」

  辛茂將略一沉吟,微笑道:「臣十分贊同陛下抑制土地兼併的決心,只是臣以為,此事牽扯太大,應緩緩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上官儀道:「陛下,倘若施行此政策,百姓未必明白您的苦心,需得先設法讓百姓理解,才可施行。」

  眾人之中,他是唯一仔細考慮過此事施行會面臨的阻礙,而並非下意識反對。

  從每個人的話語中,李治也大概明白了他們的心態。

  盧承慶和杜正倫掌管著戶部,故而最看重田制的穩定,思想較為保守,不願意進行激烈改革。

  閻立本和辛茂將是溫和派,並不強烈反對,但也覺得應該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

  劉仁軌和上官儀應該也認識到了土地兼併的問題,心中有幾分支持,只是擔心一錘子砸下去,把國家砸亂了,所以也不敢完全支持。

  便在這時,李義府朗聲道:「臣同意陛下的政策。要抑制土地兼併,非下重手不可,陛下聖明,臣相信眼下田制不會出現問題,然而將來又如何,就難以保證了。」

  意思就是,皇帝英明的情況下,均田制還可以維持。

  然而將來出現不肖子孫,或者大奸大惡之臣,把持朝政,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被破壞,那國家危害就大了。

  李義府就是那種不管皇帝說什麼,他先表示支持再說,然後再來想理由,怎麼解釋。

  他的這番表態,讓李治很滿意。

  朝堂之上,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完全支持自己的人,很多政策才能得以推行。

  盧承慶急忙道:「陛下,要控制土地兼併,還可想其他策略,均田制關係重大,不可輕改啊!」

  李義府正要反駁,李治抬了抬手,道:「今日就議到此處,大家先散了吧。」

  他這次召集眾人,本來就只是試探一下眾人反應。

  倘若眾人反應不大,那就再商議好細節,改日拿到朝堂上推行。

  如今反對聲音很大,那就需要想一些法子,做些修改,另外也做一下大臣工作,才能更好的推進改革。

  最好的突破點還是土地兼併。

  從剛才的談話來看,大臣們都知道土地兼併的危害,只是並不認為完全是均田制的原因。

  李治坐在龍椅上思索了片刻,道:「伏勝,讓高有道、盧照鄰----啊不,讓郭正一、元萬頃過來一趟。」

  這件事涉及到盧承慶,李治擔心自己的部署泄露,便不打算用盧照鄰了。

  不一會,元萬頃二人一起來到正殿,向李治見禮。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禮,這幾年,你二人替朕處理了不少政務,朕想向你們問一個問題。」

  兩人齊聲道:「臣等恭候陛下垂詢。」

  李治道:「你們處理了近兩年政務,我大唐十道三百五十六州的情況,你們可清楚?」

  郭正一道:「大致瞭然。」

  元萬頃道:「臣也一樣。」

  李治道:「那依你們之見,各道州縣,哪個地區的土地兼併,最為嚴重?」

  兩人都吃了一驚,對視一眼後,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看最近,應該是河北地區。」

  李治道:「那從長遠來看呢?」

  郭正一道:「當屬江南地區。」

  李治繼續追問道:「江南何處土地兼併最為嚴重?」

  郭正一遲疑了一下,道:「微臣也不能確定,不過從各地奏章來看,常州蘭陵一帶,最為嚴重。」

  常州的蘭陵縣,正是蘭陵蕭氏的聚居地。

  蘭陵蕭氏原本是東海郡蘭陵人,後來蕭氏一族,南遷到常州,建立僑郡蘭陵郡,與北方同名,被稱為南蘭陵。

  開唐以後,江南世族相繼凋零,只有蕭氏憑著蕭璃降唐之功勞,在大唐為蕭氏找到一片立身之地。

  換句話說,蕭氏在關中都能有如此的影響力,在江南更不用提,只怕相當於土皇帝了。

  土地這種東西,永遠是和家族勢力掛鉤,一個家族強大了,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兼併土地。

  南北朝時期,那些江南大世族瓜分了江南大部分土地,相當於裂土封王,土地上的百姓也成為他們私兵。

  這也正是南朝打不過北朝的原因。

  李治原本不想這麼快收拾蘭陵蕭氏,然而為了改革大計,也只能先拿蕭氏開刀了。

  「郭卿,元卿,你二人去一趟戶部,看一下常州的戶籍地冊,朕想要知道,

  蕭氏如今有多少土地。」

  兩人領命去了。

  到了下午,兩人來到甘露殿回報,李治在寢殿接見了二人,道:「辛苦你們了,情況如何?」

  兩人臉色都非常凝重。

  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從戶部統計的戶籍地冊來看,蕭氏全族也只有八千畝田,然而臣等仔細查看過常州的稅收,發現常州人口一直在上升,稅收卻在逐年下降。」

  李治心中一動。

  一般地方豪紳占田多的地方,稅收都會慢慢降低。

  原因也很艱難,地方豪紳權勢極大,能夠想到各種偷稅漏稅的法子,地方官府也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敢得罪他們。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豪紳把田占了,百姓們只能給他們當佃戶,耕田的積極性自然比不上耕自家的田。

  李治抬頭看了兩人一眼,對兩人的能力高看了一眼,道:「你們這事辦的很不錯,那可知道蕭氏實際有多少田產呢?」

  元萬頃拱手道:「陛下,您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一定查出來。」

  李治想了想,擺手道:「不必了,這件事朕自有主張,你們辛苦了,回去忙自己的事吧。」

  兩人見皇帝沒有再派差事,心中都有些失望,告退離去。

  李治站起身,披上一件斗篷,朝著立政殿而去。

  他這次對付蘭陵蕭氏,必須悄無聲息的進行,不能讓大臣們察覺到。

  否則他們就會看出來,李治處理蕭氏,還是為了修改田制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對付蘭陵蕭氏,最好的人選不必多想,就是自己那位精力旺盛、又眶毗必報的皇后了。

  凡是得罪過她的人,她基本上不會放過,蕭淑妃、王皇后、長孫無忌皆是如此。

  要不是李治一直約束著她,只怕她早就大開殺戒,將這三人都弄死了。

  毫無疑問,她一定清楚蘭陵蕭氏的所有情況,那麼眼下她就是自己最好的幫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