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冊立儲君
第198章 冊立儲君
一月初五,新年的第一個朝會,李治宣布了兩件大事。
第一,立皇五子李弘為皇太子。
李弘身為皇后的嫡長子,又因從小聰慧好學,孝順仁德,早就被群臣當做了太子。
原本可能反對此事的長孫無忌、韓璦等人,也都相繼離開了朝堂。
所以李治提出立他為太子,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朝堂之上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不過冊立太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太子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坐鎮東宮,
也有自己的一套官員小班子。
李治在冊封李弘為太子後,李上奏,新設太子賓客一職,掌調護侍從規諫李這是為了替李治將來巡狩天下做準備,好讓更多人能夠輔佐太子,李治也就不必擔心了。
李治從其言,以李為太子太師,以于志寧為太子太傅,以劉仁軌、盧承慶、閻立本、李義府四人為太子賓客。
上官儀兼任太子詹事。
另外又從各州縣官員中,考評前三等之中,抽取優秀人才,擔任太子屬官。
從三省六部之中,挑選能幹之臣,入東宮為太子庶子、太子舍人、太子洗馬。
詹事府統家令等三寺,從九卿中補充。左右率等十府,俱從十二衛中列補武將充任。
一番填補之後,東宮有如一個小小朝廷,可以單獨處理一小部分的朝政了。
這次的朝堂官員變動,可以完全代表皇帝的心思了。
擔任太子賓客的四人,正是最得皇帝重用的幾人,唯一令人意外的是,李義府竟然也在其中。
這次的朝堂考評也出來了,李治不再管擁武派、世家派還是清流,能者上位,無能者貶官。
清流、世家派系中都有人被貶,也有不少人被提了上來,派系之分,漸漸被打亂。
當初因長孫無忌、以及對抗長孫無忌而形成的朝堂派系,不知不覺已經變得模糊。
最受影響的是擁武派,他們這兩年一心琢磨著鑽營取巧,提高官位,以公謀私,很多行為都過了紅線。
以前李治為了維持朝堂穩定,故而沒有理會他們。
如今見他們依然不知收斂,也就不再手軟,該降職的降職,該革職拿問的拿問。
原本他這一番動手,可能會讓朝堂以為他對皇后不滿,所以才對擁武派官員動手。
如今因李弘被立為太子,影響剛好對沖了,皇后的地位依然穩如泰山,朝堂的風波也降到了最低。
唯一受損的就是那些擁武派官員了。
李敬玄、許敬宗、崔義玄等人還好,都把分內之事做的很好,並未受到波及。
李義府更不提,喜得太子賓客一職,前途無量,只怕很快又能拜相。
袁公瑜、王德儉、侯善業等人,卻全都被貶了職,外放的外放,降品的降品袁公瑜最慘,他擔任大理寺中丞時,得罪了不少人,而且當年還在朝堂之上彈劾過裴行儉。
裴行儉並未忘記此事,雖然此事幕後是武皇后主使,但裴行儉已經與武皇后緩和了關係。
如今武皇后與袁公瑜也幾乎斷了聯繫,裴行儉也就不客氣了,上奏彈劾袁公瑜。
李治對裴行儉的奏章自然要重視幾分,為了讓他在安西好好辦差,下旨將袁公瑜貶出長安,擔任一個小縣的縣丞。
袁公瑜無可奈何,只好來到李義府的府邸,向李義府求情。
李義府倒並沒有將他拒之門外,命人將袁公瑜請入書房。
「李兄,袁某實在走投無路,只能來求你,還請你看在當初我提醒你的份上,幫我一把。」
當初李義府得罪了長孫無忌,險些被長孫無忌貶出長安。
幸得袁公瑜提醒了他,李義府才連夜向皇帝效忠,被李治留在了長安。
李義府給他斟了杯茶,感嘆道:「袁兄,不是李某不幫你,如今朝局動盪,
人人自危,李某保住自身,尚且吃力,實在保不住你。」
這明顯是推脫之言。
縱然別人自身難保,李義府新任太子賓客,絕不在其中。
袁公瑜咬了咬牙,道:「李兄,我知道你在記恨那天朝會上,你請求更改氏族志時,我沒有開口幫你說話。」
李義府端起茶杯,吹了口熱氣,淡淡道:「那你自己說說,那件事上,你們是否做的不厚道呢?」
袁公瑜長嘆一口氣,道:「不錯,是我當時太昔身,見你和李相受眾人攻擊,害怕畏縮了。我無話可說。」
李義府看了他一眼,道:「袁兄能坦誠相告,總算還把李某當朋友。你放心,眼下我保不住你,但時機成熟,我會設法將你調回長安。」
袁公瑜不再多言,拱了拱手,道:「一切仰仗李兄了。」
轉身走了幾步後,袁公瑜忽然回過頭,道:「李兄,有件事我要告訴你。」
「請講。」
袁公瑜道:「許敬宗似乎對你非常不滿,我曾找他談心過一次,他說你心機深沉,讓我小心你。」
李義府眼中閃過一道冷光,道:「多謝相告,只怕這些話他不止對你一人說過吧。」
袁公瑜道:「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告辭。」快步離去。
在李治無差別的一番遷調之後,擁武派分崩離析,再沒有這個小集團。
李義府也因袁公瑜的一番話,和許敬宗撕破臉皮,原本如膠似漆的兩人,變得和仇人一樣。
李治此時也沒耐心再去慢慢維持朝堂的平衡。
時間有限,在這三年裡,他不僅要解決吐蕃,也打算將幾個重要的改革,儘快推進。
第一個便是田制。
唐朝的田制是均田制,這個制度與唐朝的府兵制,共同創就了大唐的強大。
然而李治非常清楚,王朝走到後期,土地兼併難以避免。
別的王朝土地兼併影響的是經濟,唐朝不同,隨著均田制瓦解,府兵制也會崩潰,故而安史之亂後,唐朝再也難以振作起來。
其實在唐高宗的晚年,土地兼併就已經很嚴重了。
唐高宗一死,武媚娘放飛自我,只顧著擴充男寵,貴戚橫行,衛士被貴族官僚借為私家役使,導致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
其實就算武媚娘晚年沒有昏,府兵也註定會破壞。
因為府兵制無法承擔過於頻繁的戰事,也無法長線作戰。
府兵終究是農民,讓他們一直打仗,遲早會心生怨憤,也影響農事。
趁著眼下府兵還未崩壞,及早過渡為募兵制才是正理。
府兵制與均田制掛鉤,所以修改兵制之前,也必須修改田制。
李治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照抄後世答案,採用租田制。
其實歷朝歷代的田制,都在追求同一個目標,讓土地產出達到最大化,國家自然強大。
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執政者都會發現,只有把田給老百姓自己種,他們才會有最大的積極性。
然而百姓畢竟是弱勢群體,田地最終總會被強勢的權貴兼併。
權貴們通過收租的方法,剝削百姓,過著安逸的生活,直到王朝被推翻,他們也被翻身做主的百姓殺死,然後開啟下一個王朝。
換句話說,田制的最大敵人,就是土地兼併。
把田給百姓們,好是好,可他們守不住,於是租田製得以誕生。
以象徵性價錢,將田地租給百姓,期限七十年。
百姓可以耕種一輩子,田地又屬於國家,百姓們無法出售,權貴們也難以搶奪。
李治也不知道租田制會不會有毀壞的一天,不過至少比均田制要穩妥一些。
先改田制,再改稅制,最後改兵制,這就是李治原本打算慢慢推行的計劃。
如今不得不加快步伐。
話雖如此,要推行第一步的租田制,肯定會遇到極大的阻礙。
李治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百姓們能都有田耕種,可百姓們不知道他的想法,他們不會這樣想。
他們會覺得田耕的好好的,朝廷突然就要收走他們的土地,這沒道理啊,豈能夠干休?
一個處理不好,也許會天下大亂。
這天中午,李治將劉仁軌、盧承慶、閻立本、杜正倫、辛茂將、上官儀等大臣喊到甘露殿,想跟他們商議一下如何平穩的實施租田制。
不料,他剛提出租田制,立刻遭到眾臣反對。
一月初五,新年的第一個朝會,李治宣布了兩件大事。
第一,立皇五子李弘為皇太子。
李弘身為皇后的嫡長子,又因從小聰慧好學,孝順仁德,早就被群臣當做了太子。
原本可能反對此事的長孫無忌、韓璦等人,也都相繼離開了朝堂。
所以李治提出立他為太子,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朝堂之上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不過冊立太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太子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坐鎮東宮,
也有自己的一套官員小班子。
李治在冊封李弘為太子後,李上奏,新設太子賓客一職,掌調護侍從規諫李這是為了替李治將來巡狩天下做準備,好讓更多人能夠輔佐太子,李治也就不必擔心了。
李治從其言,以李為太子太師,以于志寧為太子太傅,以劉仁軌、盧承慶、閻立本、李義府四人為太子賓客。
上官儀兼任太子詹事。
另外又從各州縣官員中,考評前三等之中,抽取優秀人才,擔任太子屬官。
從三省六部之中,挑選能幹之臣,入東宮為太子庶子、太子舍人、太子洗馬。
詹事府統家令等三寺,從九卿中補充。左右率等十府,俱從十二衛中列補武將充任。
一番填補之後,東宮有如一個小小朝廷,可以單獨處理一小部分的朝政了。
這次的朝堂官員變動,可以完全代表皇帝的心思了。
擔任太子賓客的四人,正是最得皇帝重用的幾人,唯一令人意外的是,李義府竟然也在其中。
這次的朝堂考評也出來了,李治不再管擁武派、世家派還是清流,能者上位,無能者貶官。
清流、世家派系中都有人被貶,也有不少人被提了上來,派系之分,漸漸被打亂。
當初因長孫無忌、以及對抗長孫無忌而形成的朝堂派系,不知不覺已經變得模糊。
最受影響的是擁武派,他們這兩年一心琢磨著鑽營取巧,提高官位,以公謀私,很多行為都過了紅線。
以前李治為了維持朝堂穩定,故而沒有理會他們。
如今見他們依然不知收斂,也就不再手軟,該降職的降職,該革職拿問的拿問。
原本他這一番動手,可能會讓朝堂以為他對皇后不滿,所以才對擁武派官員動手。
如今因李弘被立為太子,影響剛好對沖了,皇后的地位依然穩如泰山,朝堂的風波也降到了最低。
唯一受損的就是那些擁武派官員了。
李敬玄、許敬宗、崔義玄等人還好,都把分內之事做的很好,並未受到波及。
李義府更不提,喜得太子賓客一職,前途無量,只怕很快又能拜相。
袁公瑜、王德儉、侯善業等人,卻全都被貶了職,外放的外放,降品的降品袁公瑜最慘,他擔任大理寺中丞時,得罪了不少人,而且當年還在朝堂之上彈劾過裴行儉。
裴行儉並未忘記此事,雖然此事幕後是武皇后主使,但裴行儉已經與武皇后緩和了關係。
如今武皇后與袁公瑜也幾乎斷了聯繫,裴行儉也就不客氣了,上奏彈劾袁公瑜。
李治對裴行儉的奏章自然要重視幾分,為了讓他在安西好好辦差,下旨將袁公瑜貶出長安,擔任一個小縣的縣丞。
袁公瑜無可奈何,只好來到李義府的府邸,向李義府求情。
李義府倒並沒有將他拒之門外,命人將袁公瑜請入書房。
「李兄,袁某實在走投無路,只能來求你,還請你看在當初我提醒你的份上,幫我一把。」
當初李義府得罪了長孫無忌,險些被長孫無忌貶出長安。
幸得袁公瑜提醒了他,李義府才連夜向皇帝效忠,被李治留在了長安。
李義府給他斟了杯茶,感嘆道:「袁兄,不是李某不幫你,如今朝局動盪,
人人自危,李某保住自身,尚且吃力,實在保不住你。」
這明顯是推脫之言。
縱然別人自身難保,李義府新任太子賓客,絕不在其中。
袁公瑜咬了咬牙,道:「李兄,我知道你在記恨那天朝會上,你請求更改氏族志時,我沒有開口幫你說話。」
李義府端起茶杯,吹了口熱氣,淡淡道:「那你自己說說,那件事上,你們是否做的不厚道呢?」
袁公瑜長嘆一口氣,道:「不錯,是我當時太昔身,見你和李相受眾人攻擊,害怕畏縮了。我無話可說。」
李義府看了他一眼,道:「袁兄能坦誠相告,總算還把李某當朋友。你放心,眼下我保不住你,但時機成熟,我會設法將你調回長安。」
袁公瑜不再多言,拱了拱手,道:「一切仰仗李兄了。」
轉身走了幾步後,袁公瑜忽然回過頭,道:「李兄,有件事我要告訴你。」
「請講。」
袁公瑜道:「許敬宗似乎對你非常不滿,我曾找他談心過一次,他說你心機深沉,讓我小心你。」
李義府眼中閃過一道冷光,道:「多謝相告,只怕這些話他不止對你一人說過吧。」
袁公瑜道:「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告辭。」快步離去。
在李治無差別的一番遷調之後,擁武派分崩離析,再沒有這個小集團。
李義府也因袁公瑜的一番話,和許敬宗撕破臉皮,原本如膠似漆的兩人,變得和仇人一樣。
李治此時也沒耐心再去慢慢維持朝堂的平衡。
時間有限,在這三年裡,他不僅要解決吐蕃,也打算將幾個重要的改革,儘快推進。
第一個便是田制。
唐朝的田制是均田制,這個制度與唐朝的府兵制,共同創就了大唐的強大。
然而李治非常清楚,王朝走到後期,土地兼併難以避免。
別的王朝土地兼併影響的是經濟,唐朝不同,隨著均田制瓦解,府兵制也會崩潰,故而安史之亂後,唐朝再也難以振作起來。
其實在唐高宗的晚年,土地兼併就已經很嚴重了。
唐高宗一死,武媚娘放飛自我,只顧著擴充男寵,貴戚橫行,衛士被貴族官僚借為私家役使,導致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
其實就算武媚娘晚年沒有昏,府兵也註定會破壞。
因為府兵制無法承擔過於頻繁的戰事,也無法長線作戰。
府兵終究是農民,讓他們一直打仗,遲早會心生怨憤,也影響農事。
趁著眼下府兵還未崩壞,及早過渡為募兵制才是正理。
府兵制與均田制掛鉤,所以修改兵制之前,也必須修改田制。
李治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照抄後世答案,採用租田制。
其實歷朝歷代的田制,都在追求同一個目標,讓土地產出達到最大化,國家自然強大。
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執政者都會發現,只有把田給老百姓自己種,他們才會有最大的積極性。
然而百姓畢竟是弱勢群體,田地最終總會被強勢的權貴兼併。
權貴們通過收租的方法,剝削百姓,過著安逸的生活,直到王朝被推翻,他們也被翻身做主的百姓殺死,然後開啟下一個王朝。
換句話說,田制的最大敵人,就是土地兼併。
把田給百姓們,好是好,可他們守不住,於是租田製得以誕生。
以象徵性價錢,將田地租給百姓,期限七十年。
百姓可以耕種一輩子,田地又屬於國家,百姓們無法出售,權貴們也難以搶奪。
李治也不知道租田制會不會有毀壞的一天,不過至少比均田制要穩妥一些。
先改田制,再改稅制,最後改兵制,這就是李治原本打算慢慢推行的計劃。
如今不得不加快步伐。
話雖如此,要推行第一步的租田制,肯定會遇到極大的阻礙。
李治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百姓們能都有田耕種,可百姓們不知道他的想法,他們不會這樣想。
他們會覺得田耕的好好的,朝廷突然就要收走他們的土地,這沒道理啊,豈能夠干休?
一個處理不好,也許會天下大亂。
這天中午,李治將劉仁軌、盧承慶、閻立本、杜正倫、辛茂將、上官儀等大臣喊到甘露殿,想跟他們商議一下如何平穩的實施租田制。
不料,他剛提出租田制,立刻遭到眾臣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