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陛下,何不封禪泰山?
第197章 陛下,何不封禪泰山?
一月初三的禁苑狩獵,李治沒有再參加,讓越王李貞代替自己主持。
唐朝的將領也換了批人選,裴行儉、高侃、蕭嗣業、程務挺和周智度。
全都是年輕一輩的將領,李治已經有意識在培養大唐下一代將領。
最終結果出爐,大唐獲勝,裴行儉也在這一場狩獵大放異彩,狩獵超過六十隻獵物。
李治頭疾的事,前朝後宮不少人應該都察覺到了什麼,卻也不敢多言,故而風波很快平息。
初三的夜晚,李治來到立政殿。
他脫好衣服後,躺在立政殿那張舒適的寢榻上,將武媚娘抱在懷裡,伸手輕撫她的臉頰。
「媚娘,朕頭疾的事,你應該已經知道了吧。」
武媚娘抬頭望著他,幽幽道:「妾身已聽孫神醫說過了。」
李治笑道:「那你為何沒有來找朕?」
武媚娘輕輕道:「妾身知道陛下一定煩惱,不敢打擾,故而一直在殿內等著陛下。」
李治伸出一根手指,在她長長的睫毛上抹了抹,嘆道:「你總是那麼懂事。
三年之後,朕便要以巡獵之名,離開長安,調養身子,媚娘,你想跟朕一起去嗎?」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道亮光,道:「妾身是您的皇后,陛下去哪,妾身自然跟到哪。」
頓了一下,眉頭一皺:「只不過———.」
李治道:「怎麼?」
武媚娘道:「妾身和陛下離開後,妾身怕世家派系死灰復燃,那些清流官員也未必可靠,難免不會成為下一個長孫無忌。」
李治見她緊眉頭,認真思索的模樣,伸手指點了點她的鼻子,笑道:「你倒比朕還憂慮。」
武媚娘嗔道:「妾身不是替陛下在考慮嗎?陛下還笑我。」
李治笑道:「不必擔憂,朕打算立弘兒為太子,由他監國,大臣們就不會有多餘心思了。」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道異彩,低聲道:「只恐弘兒還小,無法擔當監國重任。」
李治道:「放心吧,有大臣們輔佐呢,況且三年之後,弘兒也快十歲了,也不小了。」
武媚娘忽然扭動了一下身子,靠在李治肩膀上,側頭望著他,道:「陛下,
妾身有個想法,也不知該不該說。」
李治笑道:「說吧。」
武媚娘道:「妾身一直覺得,神佛之事,不可盡信,卻也不可不信。」
「媚娘,你想說什麼?」李治眉頭一皺。
武媚娘柔聲道:「九郎,妾身能生三子,你就不覺得很奇妙嗎?冥冥之中,
似乎真的有某種力量,在護佑著妾身。」
李治默然不語,這就是封建迷信。
武媚娘這般理智的女人,一樣會被其所影響,將偶然之事與神明聯繫起來。
武媚娘輕輕道:「九郎,你是天子,必定得到上天護佑,何不去泰山封禪,
向天地禱告,也許你的風疾就能痊癒了呢?」
李治道:「你讓朕封禪泰山?」
武媚娘忙道:「妾身只是提議,縱然無用也無妨,也能彰顯大唐之威,若真能治癒頭疾,豈不是好?」
李治沉聲道:「媚娘,封禪這種事,勞民傷財,可並不是無用也無妨。」
武媚娘低下頭,道:「妾身只是————」
李治嘆了口氣,道:「朕知道你關心朕的身子,不過神佛之事信不得,能夠相信的只有孫神醫。」
武媚娘低聲道:「妾身知道了。」
次日清晨,李治、武媚娘和李弘三人在立政殿用膳。
李治警了一眼安靜用飯的李弘,忽然道:「弘兒,最近可一直在踢鞠球?
,
李弘忙放下碗筷,拱手道:「回父親,每月三次的鞠學,孩兒從未落下,
自覺頗有長進。」
武媚娘笑道:「這孩子不僅在練習鞠,還開始學習弓箭,射術也似模似樣了。」
李治因為自己身體的緣故,十分重視李弘的身體,當即道:「待會吃完後,
射給我瞧瞧。」
膳後,李弘站在樹前兩丈開外,用一柄特製小弓,連射三箭,全部射中掛在樹上的靶心。
李治點了點頭,道:「不錯,以後繼續保持,朕就是小時候沒注意鍛鍊,身子骨太弱,頭疾才早早發作。」
武媚娘聽到此話,心中一驚,暗道:「九郎應該是擔心弘兒也有天疾,才一直讓他鍛鍊身體。」
離開立政殿後,李治回到甘露殿,剛來到後殿,便有一名內侍過來通傳,說鴻臚寺卿戴至德求見。
李治來到正殿,命人傳戴至德入殿。
敘禮畢,戴至德道:「陛下,倭國又派來了使節團,希望和永徽四年一樣,
留在長安,學習我大唐禮儀。」
李治皺了皺眉,翻動著永徽四年的記憶,這才知道倭國遣唐使已經來過大唐兩次了。
一次是貞觀四年,一次便是永徽四年。
「你覺得可以同意此事嗎?」他問。
戴至德見李治表情,隱隱覺得皇帝態度有變,小心翼翼道:「陛下,永徽四年,他們就來過一次,其中還有一位道昭和尚,拜師玄奘法師為師,學了三年佛法,去年才回倭國。」
李治冷淡道:「當時是當時,現在是現在,朕問的是現在,你覺得此事可行嗎?」
皇帝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了,按理來說,戴至德應該立刻順著皇帝的意思,
拒絕他們。
然而倭人這次來唐的經歷,非常坎坷,讓戴至德生出一起側隱之心。
「陛下,那些倭人心慕我大唐禮儀,為來大唐,漂流到一座島上,使節被島上蠻人殺死。」
李治皺眉道:「使節都死了,怎麼還有使節來長安?」
戴至德趕忙解釋道:「副使帶著一小部分人逃了出來,跋山涉水,來到長安,足見其慕唐之心!」
李治道:「既然如此,他們的國書、貢品從何而來?」
「這——」戴至德愣住了。
李治沉聲道:「這兩年外交使節上,頻頻出問題,戴卿,你去年的考評是中上,你自己覺得合適嗎?」
戴至德跪倒在地,叩首道:「臣有失職之罪,請陛下責罰!」
李治道:「朕再問你一句,倭國的要求,你覺得可以答應嗎?」
戴至德昂首道:「島國之民,不堪教化,斷不可答應。」
李治點點頭,揮手道:「退下吧。」
今天是初四,是正日大長假最後一天。
李治回到寢殿後,坐在暖榻上,思索了片刻,吩咐道:「伏勝,讓薛仁貴、
蘇定方、李、裴行儉進宮一趟,在神龍殿議事。」
一個時辰後,王伏勝來報,說四人都已經在神龍殿等著了。
李治這才邁步前往神龍殿,從後門進去,繞側門進入大殿。
李四人正站在殿內說話,見李治進來後,齊齊見禮。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禮,都坐吧,今日請四位愛卿過來,是為了商議對吐蕃用兵之事。」走到北面龍案後坐下。
四人聽到此話後,以蘇定方最為欣喜。
去年皇帝把他調到營州,他還擔心皇帝不想讓他參加吐蕃之戰,由薛仁貴取代自己。
李治緩緩道:「李公,你先把如今的吐蕃局勢,和蘇卿、裴卿說一下吧。
李應了一聲,說道:「去年薛將軍將蘇毗藍雅帶入長安,後來陛下又將蘇毗人陵贊釋放。如今蘇毗茹的三個部落,已漸生不睦,與吐蕃的關係,也非常微妙。」
「只要今年我等繼續挑撥,利用蘇毗女王在長安的優勢,很可能促使蘇毗分裂。蘇毗一亂,吐蕃其他地方也可能跟著混亂,到時候,便是對吐蕃用兵的最佳良機。」
蘇定方和裴行儉聽完後,都露出沉思之色。
李治緩緩道:「機會稍縱即逝,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戰爭準備,蘇將軍,朕將任命你為安西大都護,你在安西厲兵秣馬,隨時做好攻打吐蕃的準備!」
蘇定方肅然道:「臣領旨!」
李治忽然站起身,來到牆上掛著的輿圖前,朝裴行儉道:「裴卿,你久在安西,可知從安西都護府進攻吐蕃,有哪些線路可走?」
裴行儉等人紛紛起身,來到輿圖旁邊。
「回陛下,據臣所知,有三條路線可進入吐蕃,分別是:西面一路、東面一路、東西之間還有一路。」
蘇定方去年雖一直在遼東,心中卻念念不忘自己攻打吐番的策略,指了指吐谷渾的北邊,問道:「東路可是走的烏海?」
裴行儉道:「正是烏海。」
李治微微側頭,道:「蘇將軍,你不能走烏海。」
蘇定方一:「為何?」
李治抬頭望著輿圖,道:「你看,烏海位於吐谷渾境內,而吐蕃一直防備著吐谷渾,要想達到奇襲吐蕃的戰略,就不能從吐谷渾走!」
蘇定方點了點頭,同意了李治的說法。
李治看向裴行儉,道:「裴卿,你繼續說吧。「
裴行儉伸手指著安西都護府的最西邊,一路向下。
「陛下請看,蔥嶺通道有一條路,穿大小勃律國,直達吐番邏些城,此路是吐蕃人與西域的商道,原本最適合行軍。」
大勃律已經臣服大食國,若從他們那邊借道,縱然他們不敢拒絕,也有極大的可能泄露,不可採用。
「中路呢?」李治問。
裴行儉指著安西都護府西南方向,道:「中路走的是于闐,從崑崙山和喀喇崑崙之間穿過,臣聽商人們說,此條路線南下,沿途有大片荒蕪之地,沒有水草,沒有部落,後勤非常艱難。
李治眼中閃動著亮光。
裴行儉說的這條路,應該就是葛爾丹大策凌攻打西藏的路線。
雖然補給困難,但正因為有大片無人區做掩護,行軍非常隱蔽,不需要太多人馬。
再讓薛仁貴的主力部隊由東路進攻,以做牽制,讓六詔國從南邊進攻,吐番人很難察覺到還有一支唐軍從北面奇襲而來。
李治看向蘇定方,道:「蘇將軍,你看這條路線如何?」
蘇定方仔細盯著地圖,沉默良久後,說道:「臣願意一試!」
李進言道:「陛下,何不問一下蘇毗藍雅,她從蘇毗逃往西域,應該非常熟悉吐蕃與西域的路線。」
李治一拍手,道:「還是李公想的周到,伏勝,去請蘇毗夫人過來一趟。」
等候蘇毗的間隙,李治又和幾人商議了一番蘇定方奇襲的行軍細節。
李、裴行儉都認為,軍隊人數不用太多,應該做好充分的後勤工作,這一點與李治不謀而合。
商議了一陣後,內侍來報,蘇毗藍雅已在殿外候見。
「傳她進來吧。」
不一會,蘇毗藍雅進入殿內。
敘禮畢,李治命李把情況跟她簡單說了。
蘇毗藍雅得知李治在籌備攻打吐蕃的計劃後,非常喜悅。
「陛下,我和部落子民走的是東邊這條路,繞過積石山,來到大唐涼州,再向西過庭州,進入草原。」
蘇毗藍雅這條路線是青海入西藏的路線,和蘇定方的烏海線路相隔不遠。
「蘇毗夫人,那你瞧瞧,我們定好的這條攻打邏些城的行軍路線,可行嗎?」李治道。
蘇毗藍雅盯著于闐看了一會,目光緩緩下移,最終定格在邏些城。
「這條路線很難走,不過若能穿過,定能讓吐蕃人措手不及!陛下,藍雅願隨大軍同行,擔任軍隊嚮導。」
李治欣然道:「好,只要你能建立此功,將來打下吐蕃,朕會讓你繼續統治蘇毗地區。」
藍雅欣喜道:「多謝陛下!」
一月初三的禁苑狩獵,李治沒有再參加,讓越王李貞代替自己主持。
唐朝的將領也換了批人選,裴行儉、高侃、蕭嗣業、程務挺和周智度。
全都是年輕一輩的將領,李治已經有意識在培養大唐下一代將領。
最終結果出爐,大唐獲勝,裴行儉也在這一場狩獵大放異彩,狩獵超過六十隻獵物。
李治頭疾的事,前朝後宮不少人應該都察覺到了什麼,卻也不敢多言,故而風波很快平息。
初三的夜晚,李治來到立政殿。
他脫好衣服後,躺在立政殿那張舒適的寢榻上,將武媚娘抱在懷裡,伸手輕撫她的臉頰。
「媚娘,朕頭疾的事,你應該已經知道了吧。」
武媚娘抬頭望著他,幽幽道:「妾身已聽孫神醫說過了。」
李治笑道:「那你為何沒有來找朕?」
武媚娘輕輕道:「妾身知道陛下一定煩惱,不敢打擾,故而一直在殿內等著陛下。」
李治伸出一根手指,在她長長的睫毛上抹了抹,嘆道:「你總是那麼懂事。
三年之後,朕便要以巡獵之名,離開長安,調養身子,媚娘,你想跟朕一起去嗎?」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道亮光,道:「妾身是您的皇后,陛下去哪,妾身自然跟到哪。」
頓了一下,眉頭一皺:「只不過———.」
李治道:「怎麼?」
武媚娘道:「妾身和陛下離開後,妾身怕世家派系死灰復燃,那些清流官員也未必可靠,難免不會成為下一個長孫無忌。」
李治見她緊眉頭,認真思索的模樣,伸手指點了點她的鼻子,笑道:「你倒比朕還憂慮。」
武媚娘嗔道:「妾身不是替陛下在考慮嗎?陛下還笑我。」
李治笑道:「不必擔憂,朕打算立弘兒為太子,由他監國,大臣們就不會有多餘心思了。」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道異彩,低聲道:「只恐弘兒還小,無法擔當監國重任。」
李治道:「放心吧,有大臣們輔佐呢,況且三年之後,弘兒也快十歲了,也不小了。」
武媚娘忽然扭動了一下身子,靠在李治肩膀上,側頭望著他,道:「陛下,
妾身有個想法,也不知該不該說。」
李治笑道:「說吧。」
武媚娘道:「妾身一直覺得,神佛之事,不可盡信,卻也不可不信。」
「媚娘,你想說什麼?」李治眉頭一皺。
武媚娘柔聲道:「九郎,妾身能生三子,你就不覺得很奇妙嗎?冥冥之中,
似乎真的有某種力量,在護佑著妾身。」
李治默然不語,這就是封建迷信。
武媚娘這般理智的女人,一樣會被其所影響,將偶然之事與神明聯繫起來。
武媚娘輕輕道:「九郎,你是天子,必定得到上天護佑,何不去泰山封禪,
向天地禱告,也許你的風疾就能痊癒了呢?」
李治道:「你讓朕封禪泰山?」
武媚娘忙道:「妾身只是提議,縱然無用也無妨,也能彰顯大唐之威,若真能治癒頭疾,豈不是好?」
李治沉聲道:「媚娘,封禪這種事,勞民傷財,可並不是無用也無妨。」
武媚娘低下頭,道:「妾身只是————」
李治嘆了口氣,道:「朕知道你關心朕的身子,不過神佛之事信不得,能夠相信的只有孫神醫。」
武媚娘低聲道:「妾身知道了。」
次日清晨,李治、武媚娘和李弘三人在立政殿用膳。
李治警了一眼安靜用飯的李弘,忽然道:「弘兒,最近可一直在踢鞠球?
,
李弘忙放下碗筷,拱手道:「回父親,每月三次的鞠學,孩兒從未落下,
自覺頗有長進。」
武媚娘笑道:「這孩子不僅在練習鞠,還開始學習弓箭,射術也似模似樣了。」
李治因為自己身體的緣故,十分重視李弘的身體,當即道:「待會吃完後,
射給我瞧瞧。」
膳後,李弘站在樹前兩丈開外,用一柄特製小弓,連射三箭,全部射中掛在樹上的靶心。
李治點了點頭,道:「不錯,以後繼續保持,朕就是小時候沒注意鍛鍊,身子骨太弱,頭疾才早早發作。」
武媚娘聽到此話,心中一驚,暗道:「九郎應該是擔心弘兒也有天疾,才一直讓他鍛鍊身體。」
離開立政殿後,李治回到甘露殿,剛來到後殿,便有一名內侍過來通傳,說鴻臚寺卿戴至德求見。
李治來到正殿,命人傳戴至德入殿。
敘禮畢,戴至德道:「陛下,倭國又派來了使節團,希望和永徽四年一樣,
留在長安,學習我大唐禮儀。」
李治皺了皺眉,翻動著永徽四年的記憶,這才知道倭國遣唐使已經來過大唐兩次了。
一次是貞觀四年,一次便是永徽四年。
「你覺得可以同意此事嗎?」他問。
戴至德見李治表情,隱隱覺得皇帝態度有變,小心翼翼道:「陛下,永徽四年,他們就來過一次,其中還有一位道昭和尚,拜師玄奘法師為師,學了三年佛法,去年才回倭國。」
李治冷淡道:「當時是當時,現在是現在,朕問的是現在,你覺得此事可行嗎?」
皇帝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了,按理來說,戴至德應該立刻順著皇帝的意思,
拒絕他們。
然而倭人這次來唐的經歷,非常坎坷,讓戴至德生出一起側隱之心。
「陛下,那些倭人心慕我大唐禮儀,為來大唐,漂流到一座島上,使節被島上蠻人殺死。」
李治皺眉道:「使節都死了,怎麼還有使節來長安?」
戴至德趕忙解釋道:「副使帶著一小部分人逃了出來,跋山涉水,來到長安,足見其慕唐之心!」
李治道:「既然如此,他們的國書、貢品從何而來?」
「這——」戴至德愣住了。
李治沉聲道:「這兩年外交使節上,頻頻出問題,戴卿,你去年的考評是中上,你自己覺得合適嗎?」
戴至德跪倒在地,叩首道:「臣有失職之罪,請陛下責罰!」
李治道:「朕再問你一句,倭國的要求,你覺得可以答應嗎?」
戴至德昂首道:「島國之民,不堪教化,斷不可答應。」
李治點點頭,揮手道:「退下吧。」
今天是初四,是正日大長假最後一天。
李治回到寢殿後,坐在暖榻上,思索了片刻,吩咐道:「伏勝,讓薛仁貴、
蘇定方、李、裴行儉進宮一趟,在神龍殿議事。」
一個時辰後,王伏勝來報,說四人都已經在神龍殿等著了。
李治這才邁步前往神龍殿,從後門進去,繞側門進入大殿。
李四人正站在殿內說話,見李治進來後,齊齊見禮。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禮,都坐吧,今日請四位愛卿過來,是為了商議對吐蕃用兵之事。」走到北面龍案後坐下。
四人聽到此話後,以蘇定方最為欣喜。
去年皇帝把他調到營州,他還擔心皇帝不想讓他參加吐蕃之戰,由薛仁貴取代自己。
李治緩緩道:「李公,你先把如今的吐蕃局勢,和蘇卿、裴卿說一下吧。
李應了一聲,說道:「去年薛將軍將蘇毗藍雅帶入長安,後來陛下又將蘇毗人陵贊釋放。如今蘇毗茹的三個部落,已漸生不睦,與吐蕃的關係,也非常微妙。」
「只要今年我等繼續挑撥,利用蘇毗女王在長安的優勢,很可能促使蘇毗分裂。蘇毗一亂,吐蕃其他地方也可能跟著混亂,到時候,便是對吐蕃用兵的最佳良機。」
蘇定方和裴行儉聽完後,都露出沉思之色。
李治緩緩道:「機會稍縱即逝,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戰爭準備,蘇將軍,朕將任命你為安西大都護,你在安西厲兵秣馬,隨時做好攻打吐蕃的準備!」
蘇定方肅然道:「臣領旨!」
李治忽然站起身,來到牆上掛著的輿圖前,朝裴行儉道:「裴卿,你久在安西,可知從安西都護府進攻吐蕃,有哪些線路可走?」
裴行儉等人紛紛起身,來到輿圖旁邊。
「回陛下,據臣所知,有三條路線可進入吐蕃,分別是:西面一路、東面一路、東西之間還有一路。」
蘇定方去年雖一直在遼東,心中卻念念不忘自己攻打吐番的策略,指了指吐谷渾的北邊,問道:「東路可是走的烏海?」
裴行儉道:「正是烏海。」
李治微微側頭,道:「蘇將軍,你不能走烏海。」
蘇定方一:「為何?」
李治抬頭望著輿圖,道:「你看,烏海位於吐谷渾境內,而吐蕃一直防備著吐谷渾,要想達到奇襲吐蕃的戰略,就不能從吐谷渾走!」
蘇定方點了點頭,同意了李治的說法。
李治看向裴行儉,道:「裴卿,你繼續說吧。「
裴行儉伸手指著安西都護府的最西邊,一路向下。
「陛下請看,蔥嶺通道有一條路,穿大小勃律國,直達吐番邏些城,此路是吐蕃人與西域的商道,原本最適合行軍。」
大勃律已經臣服大食國,若從他們那邊借道,縱然他們不敢拒絕,也有極大的可能泄露,不可採用。
「中路呢?」李治問。
裴行儉指著安西都護府西南方向,道:「中路走的是于闐,從崑崙山和喀喇崑崙之間穿過,臣聽商人們說,此條路線南下,沿途有大片荒蕪之地,沒有水草,沒有部落,後勤非常艱難。
李治眼中閃動著亮光。
裴行儉說的這條路,應該就是葛爾丹大策凌攻打西藏的路線。
雖然補給困難,但正因為有大片無人區做掩護,行軍非常隱蔽,不需要太多人馬。
再讓薛仁貴的主力部隊由東路進攻,以做牽制,讓六詔國從南邊進攻,吐番人很難察覺到還有一支唐軍從北面奇襲而來。
李治看向蘇定方,道:「蘇將軍,你看這條路線如何?」
蘇定方仔細盯著地圖,沉默良久後,說道:「臣願意一試!」
李進言道:「陛下,何不問一下蘇毗藍雅,她從蘇毗逃往西域,應該非常熟悉吐蕃與西域的路線。」
李治一拍手,道:「還是李公想的周到,伏勝,去請蘇毗夫人過來一趟。」
等候蘇毗的間隙,李治又和幾人商議了一番蘇定方奇襲的行軍細節。
李、裴行儉都認為,軍隊人數不用太多,應該做好充分的後勤工作,這一點與李治不謀而合。
商議了一陣後,內侍來報,蘇毗藍雅已在殿外候見。
「傳她進來吧。」
不一會,蘇毗藍雅進入殿內。
敘禮畢,李治命李把情況跟她簡單說了。
蘇毗藍雅得知李治在籌備攻打吐蕃的計劃後,非常喜悅。
「陛下,我和部落子民走的是東邊這條路,繞過積石山,來到大唐涼州,再向西過庭州,進入草原。」
蘇毗藍雅這條路線是青海入西藏的路線,和蘇定方的烏海線路相隔不遠。
「蘇毗夫人,那你瞧瞧,我們定好的這條攻打邏些城的行軍路線,可行嗎?」李治道。
蘇毗藍雅盯著于闐看了一會,目光緩緩下移,最終定格在邏些城。
「這條路線很難走,不過若能穿過,定能讓吐蕃人措手不及!陛下,藍雅願隨大軍同行,擔任軍隊嚮導。」
李治欣然道:「好,只要你能建立此功,將來打下吐蕃,朕會讓你繼續統治蘇毗地區。」
藍雅欣喜道:「多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