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頁
「全隊執弩弓準備,跟我沖。」
本來柔然的部落被鮮卑人堵到後還在整隊階段,他們本想著鮮卑人這裡也仍舊需要一點時間,誰知道隊伍裡面卻突然衝出來一隊人馬。
儘管重甲騎兵在近距離看的時候給人的感覺無比震撼,但是老遠望去五十人的規模是遠遠不及千人隊的。所以柔然也好匈人的使者也罷,內心都升起了一股這群人在找死的想法。
「每人各自瞄準目標,開始散射。」在目測進入有效射程後,在隊長的一聲命令之下,整隊騎兵放下韁繩雙手執弩開始射擊。
因為鮮卑人手裡的強弩有效射程要大於柔然人手裡的弓箭,而拓跋珪雖然沒有得到漢人的諸葛連弩那種誇張兵器,但也給他的精銳騎兵隊配備了快速上弦的機關弩。所以在觀戰的使者看起來,鮮卑人這裡單方面射了兩輪之後雙方才進入了對射階段。要不是五十對一千的數字對比太過誇張,剛剛那兩輪散射過後鮮卑人就可以原地慶祝勝利了。
而這還僅僅是鮮卑人這邊裝備碾壓的開始,當對面的柔然開始還擊,鮮卑人連躲也不躲,騎著馬匹就朝著箭雨的方向衝鋒,被特別設計用來防禦流矢的護甲很好地發揮了它的優勢,讓這五十人沒有任何傷亡地衝到了對方陣前。
此時的鮮卑人早就已經將弓弩掛回去換成了執刀的姿勢,而全身重甲的第二個優勢在此時此刻徹底展現。騎兵們壓根不在乎對面柔然人的隊形,只是認準一處人馬密集的地方就直接撞了進去。有重甲保護的馬匹帶著近乎倍於對面的重量撞上肉身的馬匹,痛苦的嘶鳴聲此起彼伏。而騎兵們如閒庭信步般順手補刀,或人或馬,他們所過之處不留任何活物。
「惡鬼,你們都是惡鬼!!」
在穿插進行了幾次同樣的掃蕩之後,這一隊騎兵如今人人浴血,在剩下的柔然人眼裡,他們就是地獄歸來的索命惡鬼,於是在不到一刻鐘的時間裡,這一整個部落的柔然人徹底崩潰了,他們丟棄同伴,不顧家人,以一種瘋狂的方式驅使身下的馬匹離開此處。而那整隊騎兵在點殺了幾個射程範圍內的敗軍後選擇控制住剩下的老弱婦孺。
「啟稟可汗,敵部主力已經潰敗,除少數人等逃離戰場之外,其餘盡皆伏誅,總共耗時一刻不到,幸不辱命。」
臉上都是血的隊長在對著拓跋珪報告之後意味深長地看了旁邊的使者一眼,邊看還邊挑釁地舔掉了自己嘴唇上屬於敵人的熱血。曾經斷言鮮卑人已經丟掉祖先血性的使者在雙方的對視里迅速敗下陣來,他別過臉去不敢再直視這位鮮卑勇士。
被這一戰的戰果震懾住了的使者迅速向拓跋珪表示,匈人的東歸也許還是個不成熟的考量,他會將此行所見所聞回去稟告他們的單于,請他三思而後行。
已經達成自己目標的拓跋珪自然不會告訴對方,要湊成這樣一隊重甲騎兵需要的代價極大,整個大魏朝也沒有幾隊這樣的人馬。不管如何,至少幾十年之內,大魏朝不用擔心西域那一塊再出現什麼強勁的對手了。
數月之後,已經回到匈人部落里的使者在和他們的單于匯報此行的所見所聞。
「是這樣嗎?東方的帝國強大到匈人無法戰勝嗎?」
此時此刻,匈人部落的首領烏爾丁臉上露出了一陣既嚮往又落寞的神情。嚮往的是他想親眼見證他的使者口中那支無敵之師能強大到何種地步;落寞的是因為這支無敵之師的存在,匈人恐怕再也回不去祖先所在之地了。
「是的,單于,他們遠比我所能形容的要更強大。」
「那依你之見,有什麼是我們能向鮮卑人學習的嗎?」
「我覺得匈人不能再以鬆散的部落狀態存在了,我們必須建立我們自己的國家,這樣才能像那些鮮卑人一樣更好地發揮出匈人的力量。」
「報!」此時一個傳令兵從遠處飛馳而來。
「報告單于,您的兒子蒙杜克差我前來稟報,他的女人又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他想請單于為您的孫子取一個名字。」
「名字?」這並不是烏爾丁的第一個孫子,何況他正在因為回不去東邊而內心感傷,他望向身邊的那條河流,心裡想的卻是他的子子孫孫恐怕只能一直生活在這條河流邊上了。
「就以這條河作為他的名字吧,在阿提河邊誕生的孩子,就取名為阿提拉吧。」
「是,單于。」
「東邊去不了的話,也許可以試試去西邊,那群白皮羔羊應該不會像東邊的鮮卑人那樣強大,你覺得呢?」
「單于說得有,白皮的羔羊們天生就該被牧人驅趕和宰殺,而匈人自然就該成為這個牧人。」
一切就像烏爾丁和使者計劃的那樣,匈人開始建立屬於他們的帝國,然後一代代一路往西,等到那個叫阿提拉的孩子長大後,整個歐洲都恐懼於這位牧羊人手裡的鐵鞭,他們給了阿提拉這樣一個稱呼——
上帝之鞭。
作者有話說:
關於匈人帝國到底是不是匈奴人的後代其實是有爭議的,這裡就權當他們是了。以及阿提拉名字的來源也是有多種說法的,這裡取了其中一種,阿提河就是如今的伏爾加河,也就是毛子的母親河,這麼一來就比較顯得這條河邊誕生的人對歐洲有特攻buff。
我國的重甲騎兵巔峰期差不多就是南北朝的北朝一直延續到大唐,這比西歐那群鐵皮罐頭要早幾百年,在冷兵器年代人馬俱甲基本上等於陸地坦克,實際戰力可查。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後有場戰役里有一段就是西魏帶著60騎鐵甲軍沖東魏中軍,然後把對面整個陣型直接撕開了。這場戰役最後結果是一萬對二十萬大軍勝利。
本來柔然的部落被鮮卑人堵到後還在整隊階段,他們本想著鮮卑人這裡也仍舊需要一點時間,誰知道隊伍裡面卻突然衝出來一隊人馬。
儘管重甲騎兵在近距離看的時候給人的感覺無比震撼,但是老遠望去五十人的規模是遠遠不及千人隊的。所以柔然也好匈人的使者也罷,內心都升起了一股這群人在找死的想法。
「每人各自瞄準目標,開始散射。」在目測進入有效射程後,在隊長的一聲命令之下,整隊騎兵放下韁繩雙手執弩開始射擊。
因為鮮卑人手裡的強弩有效射程要大於柔然人手裡的弓箭,而拓跋珪雖然沒有得到漢人的諸葛連弩那種誇張兵器,但也給他的精銳騎兵隊配備了快速上弦的機關弩。所以在觀戰的使者看起來,鮮卑人這裡單方面射了兩輪之後雙方才進入了對射階段。要不是五十對一千的數字對比太過誇張,剛剛那兩輪散射過後鮮卑人就可以原地慶祝勝利了。
而這還僅僅是鮮卑人這邊裝備碾壓的開始,當對面的柔然開始還擊,鮮卑人連躲也不躲,騎著馬匹就朝著箭雨的方向衝鋒,被特別設計用來防禦流矢的護甲很好地發揮了它的優勢,讓這五十人沒有任何傷亡地衝到了對方陣前。
此時的鮮卑人早就已經將弓弩掛回去換成了執刀的姿勢,而全身重甲的第二個優勢在此時此刻徹底展現。騎兵們壓根不在乎對面柔然人的隊形,只是認準一處人馬密集的地方就直接撞了進去。有重甲保護的馬匹帶著近乎倍於對面的重量撞上肉身的馬匹,痛苦的嘶鳴聲此起彼伏。而騎兵們如閒庭信步般順手補刀,或人或馬,他們所過之處不留任何活物。
「惡鬼,你們都是惡鬼!!」
在穿插進行了幾次同樣的掃蕩之後,這一隊騎兵如今人人浴血,在剩下的柔然人眼裡,他們就是地獄歸來的索命惡鬼,於是在不到一刻鐘的時間裡,這一整個部落的柔然人徹底崩潰了,他們丟棄同伴,不顧家人,以一種瘋狂的方式驅使身下的馬匹離開此處。而那整隊騎兵在點殺了幾個射程範圍內的敗軍後選擇控制住剩下的老弱婦孺。
「啟稟可汗,敵部主力已經潰敗,除少數人等逃離戰場之外,其餘盡皆伏誅,總共耗時一刻不到,幸不辱命。」
臉上都是血的隊長在對著拓跋珪報告之後意味深長地看了旁邊的使者一眼,邊看還邊挑釁地舔掉了自己嘴唇上屬於敵人的熱血。曾經斷言鮮卑人已經丟掉祖先血性的使者在雙方的對視里迅速敗下陣來,他別過臉去不敢再直視這位鮮卑勇士。
被這一戰的戰果震懾住了的使者迅速向拓跋珪表示,匈人的東歸也許還是個不成熟的考量,他會將此行所見所聞回去稟告他們的單于,請他三思而後行。
已經達成自己目標的拓跋珪自然不會告訴對方,要湊成這樣一隊重甲騎兵需要的代價極大,整個大魏朝也沒有幾隊這樣的人馬。不管如何,至少幾十年之內,大魏朝不用擔心西域那一塊再出現什麼強勁的對手了。
數月之後,已經回到匈人部落里的使者在和他們的單于匯報此行的所見所聞。
「是這樣嗎?東方的帝國強大到匈人無法戰勝嗎?」
此時此刻,匈人部落的首領烏爾丁臉上露出了一陣既嚮往又落寞的神情。嚮往的是他想親眼見證他的使者口中那支無敵之師能強大到何種地步;落寞的是因為這支無敵之師的存在,匈人恐怕再也回不去祖先所在之地了。
「是的,單于,他們遠比我所能形容的要更強大。」
「那依你之見,有什麼是我們能向鮮卑人學習的嗎?」
「我覺得匈人不能再以鬆散的部落狀態存在了,我們必須建立我們自己的國家,這樣才能像那些鮮卑人一樣更好地發揮出匈人的力量。」
「報!」此時一個傳令兵從遠處飛馳而來。
「報告單于,您的兒子蒙杜克差我前來稟報,他的女人又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他想請單于為您的孫子取一個名字。」
「名字?」這並不是烏爾丁的第一個孫子,何況他正在因為回不去東邊而內心感傷,他望向身邊的那條河流,心裡想的卻是他的子子孫孫恐怕只能一直生活在這條河流邊上了。
「就以這條河作為他的名字吧,在阿提河邊誕生的孩子,就取名為阿提拉吧。」
「是,單于。」
「東邊去不了的話,也許可以試試去西邊,那群白皮羔羊應該不會像東邊的鮮卑人那樣強大,你覺得呢?」
「單于說得有,白皮的羔羊們天生就該被牧人驅趕和宰殺,而匈人自然就該成為這個牧人。」
一切就像烏爾丁和使者計劃的那樣,匈人開始建立屬於他們的帝國,然後一代代一路往西,等到那個叫阿提拉的孩子長大後,整個歐洲都恐懼於這位牧羊人手裡的鐵鞭,他們給了阿提拉這樣一個稱呼——
上帝之鞭。
作者有話說:
關於匈人帝國到底是不是匈奴人的後代其實是有爭議的,這裡就權當他們是了。以及阿提拉名字的來源也是有多種說法的,這裡取了其中一種,阿提河就是如今的伏爾加河,也就是毛子的母親河,這麼一來就比較顯得這條河邊誕生的人對歐洲有特攻buff。
我國的重甲騎兵巔峰期差不多就是南北朝的北朝一直延續到大唐,這比西歐那群鐵皮罐頭要早幾百年,在冷兵器年代人馬俱甲基本上等於陸地坦克,實際戰力可查。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後有場戰役里有一段就是西魏帶著60騎鐵甲軍沖東魏中軍,然後把對面整個陣型直接撕開了。這場戰役最後結果是一萬對二十萬大軍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