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想回到祖地,回到祖先們生活過的地方。漢人曾經將祖先們逐出了他們的土地,使他們不得不一路西遷。如今漢人既然失敗了,那麼祖先的子孫們自然應該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反正鮮卑人已經忘記了祖先的生活方式,選擇向漢人靠攏以漢人的方式活著,那麼匈人身為祖先的其他子嗣,應該就有權利繼承祖先的土地和草場。」

  「什麼?!」

  「大膽!!」

  一時大魏的朝堂之上出現了不太適合出現在朝堂的一幕,已經被拓跋珪要求著裝和禮儀向漢人靠攏的胡人們有的開始撩袖子握緊拳頭,有的則是把手裡的笏板換了種握法,讓它看起來更像個能用來敲頭的鈍器,大家都是一副隨時準備衝過去和使者干架的樣子。

  而聽不懂這個使者到底說了什麼挑釁之詞的漢人大臣們,本著要在這個髒兮兮的蠻猴子一樣的匈人面前展現出新生的大魏朝已經向文明禮儀之邦靠攏了,三三兩兩地拖住身邊衝動的胡人大臣們,嘴裡還在勸著「稍安勿躁,一切憑陛下定奪」。

  「可以。」拓跋珪輕輕兩個字讓滿朝文武楞在那裡,也讓那個使者本人一愣。

  本來使者看見大魏朝的規模之後想著他的要求可能不會輕易被答應,想來是鮮卑人學了漢人的生活模式後,連脾氣也開始像漢人那樣軟弱了。然而這個使者還沒來得及欣喜,拓跋珪就補上了下一句。

  「最好的那些草原是鮮卑人的祖地,現在也依舊是我們的土地。至於剩下那些更北面的苦寒之地,那本來就是鮮卑人不要的地方,現在被那些軟弱的柔然人占著。不需要的土地給誰不是給呢,何況匈人的確是兄弟。想來你們既然有能力打敗阿蘭人和哥特人,那麼打敗柔然人自然也不在話下,到時候兩家兄弟再次成為鄰居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本來還群情激動的大臣們聽見拓跋珪的這句話後,各自神情輕鬆起來。雖然胡人更崇尚使用單純的武力解決問題,但漢人的這種驅虎吞狼讓狗來咬狗的計謀,如果是自己這邊使用的話,的確是有另一種不同於直接喊打喊殺的快感。

  「好啊。」然而使者的城府也遠超這些大臣們的想像,也許匈人部落是真的有些實力,大臣們又開始疑惑地打量起使者來。

  「只要我部可以打敗柔然人,陛下就承認柔然的土地歸我們了對吧?那我就這樣回去稟報單于了。」

  「這樣吧,今年例行對柔然的那場征討就在近日了,使者既然趕上了,那就一起參加吧,也能順便探探柔然的底細,到時候一起給你們的單于帶個信去。」

  拓跋珪一句話給這件事敲定了一個結局,然後揮揮手讓使者退下去了。

  「陛下,如果放任匈人回歸,他們和柔然爭地之餘,會不會對我朝造成新的威脅?」胡人入關之後經過漢人的一些薰陶,思維模式總算沒有那麼簡單了。

  「既然他們已經有了想法,如果他們真有實力,孤即便不同意,他們也一樣會攻打柔然。而如果他們沒有,在看了柔然的戰力之後自然就會知難而退。無論怎樣,我們熟悉的柔然都會成為衡量我們不熟悉的匈人的一道標尺。匈人部落到底是強是弱,總可以從那人看完那場戰爭的反應後窺見一二。」

  得知皇帝意圖的眾臣們恭敬地行禮,順便再奉上一個「陛下聖明」作為結語。

  「記住,最好的土地永遠是留給最強者的,眾卿只需繼續努力,讓我大魏朝事事不落於人後,自然就能無懼一切變數。」

  「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2.

  當匈人使者隨著大魏的軍隊來到草原的時候,他才確切感受到國家和部落在進行一場戰爭時的規模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真正到達戰場的北魏軍隊的數量並不比匈人自己開啟一場戰爭時的人數更多,但整個戰爭準備過程當中所使用的人數是完全不一樣的。

  匈人部落里一旦開戰,所有成年男子能騎馬的統統都需要上戰場,每個人攜帶好自己的弓箭、刀斧、馬匹和乾糧就直接向目標地點行軍了。

  但鮮卑人的作戰要遠比這複雜得多,融入了漢人文化的鮮卑人也開始注重裝備的配備。使者眼看著一人一馬的騎兵背後有數倍於他數量的輔兵負責運輸武器、護甲、彈藥、糧草等等一切資材。

  而這些資材的先進程度也讓匈人使者實際感受到了蠻荒和文明之間的差距,如果說使者目睹輔兵們開始為騎兵穿著整套全身甲的時候,眼裡流露出的只是羨慕的話,等輔兵們拿出戰馬的全身甲的時候他臉上是根本掩蓋不住的震驚。

  「戰……戰馬也要披甲,這難道不浪費嗎?」使者看著面無表情在一旁督戰的拓跋珪,想弄清楚這是不是只是鮮卑人為了誇耀自己的財富而做的無用功。

  「你,帶上你的一隊人馬出列。」拓跋珪點了點先全副武裝完畢的那個騎兵隊的隊長,後者帶著他那一隊的其餘四十九人一同站出來到了隊伍跟前。

  「對面的部落應該夠一個千人部,你一個小隊足夠擊潰他們了嗎?」

  「回可汗,請給我一刻鐘時間。」

  「那去吧,其他人就一邊準備一邊在這裡給你掠陣,你若是一刻鐘內不拿下對面,那這個隊長你也不必再做了。」

  「請可汗放心。」那位隊長行完禮後就回過身取下了馬匹上掛著的一副弩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