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頁
大曆九年,神宗堪堪坐穩皇位。
就聽聞淮河水患,懷仁監治不力, 以至於鳳陽以下, 洪浪滔天、浮屍千里。
他日夜不怠, 徹查病灶, 終是將尸位素餐的蛀蟲殺的殺、貶的貶。
好不容易穩住局面, 又因顧准守城不力致李江謀反。
江南亂起,一發不可收拾,神宗一怒之下, 廢黜不思進取、屢次壞事的懷仁, 雲鶴這位帝師自然也受牽累, 被貶密州。
雲鶴、顧准師徒徹底決裂。
以雲鶴為首、把持朝政數十年的文臣集團也開始分離崩析。
十五年, 歷時六載,蘇侯終於平定江淮民亂。
神宗論功行賞, 一旨封誥特許老將卸甲頤養天年。
皇帝如此急赤白臉謀奪兵權。
失去倚仗的太子,自以為大勢已去,聽信文臣慫恿, 乾脆起事反了。
既無兵卒,也無弓弩,這宮自然沒有逼成,反落了個貶戍漳州的下場。
雲鶴聞訊,老淚縱橫。
自請從密州一同前往漳州。
神宗仁慈, 允了這請旨。
可這雲鶴亦非善類,十九年二王之亂, 他趁機遞出密信召集各處親信一同勤王。
最終二王事敗,愍王餘孽一夜之間也悉數伏誅。
神宗終是忍無可忍, 動了殺心。
哪知降罪的聖旨還沒走到漳州,禍首二人就先一步畏罪自殺。
這便是神宗欽定的「真相」。
在這個故事版本里,他是個好皇帝,好叔叔,仁義、大度、寬厚、包容。
懷仁卻像個沒長大的孩子。
軟耳根,沒主見,被一群居心叵測的文臣掣肘。
而雲鶴,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這番李詹士與方尚書搭台,二人一唱一和。
三言兩語間,顧氏不惑樓就成了同雲鶴一般無二的逆黨。
可憐顧氏一門三星,一星作為地方官進京述職,無權上朝。
一星苦哈哈押解糧草赴北境增援,不在朝上。
還有一星六科觀政,遠在外殿班列最末,聽得見卻說不上話。
平白由人扛著桶往頭上潑糞,當真憋屈。
好在內殿新進士里還有一二中用的。
好兄弟被黑,粉頭原疏第一個不認,那芝麻鼠膽瞬間充氣成虎膽。
他膝行出列,「陛下明鑑,不惑樓教的是不是異端邪說,學生最有發言權!
方大人誣告都編不像樣,若我等真受逆黨荼毒,今日豈能站在此處?更不可能得入陛下法眼!」
言外之意,他們是皇帝欽點的三甲,如果他們有問題,那皇帝的腦子一樣有問題。
心上人面前,黃五也不甘落後,此時據理力爭。
「我本白丁商賈,得中進士,便是從不惑樓入門書開始學起。
從教材詳解到時策熱點,學生親眼見著顧悄累句成篇,能作證的不止我一人,方大人一句皆系逆黨遺留,實乃無中生有,其心可誅!」
有人打頭,新進士里陸續有人站出來替顧氏幫腔。
其中不少並非不惑樓學生,只是有幸在殿試前一窺不惑樓教案,就此拜服。
「學生也曾研習過不惑樓書目,不曾見過大人所說謀逆之論。」
「學生以為,黨爭不應牽連文教。不惑樓並非書蠹只知鑽營舉業,私下還遵聖人言教,有教無類,與貧苦人家免費讀寫,實在不像大人說得那般不堪。」
「學生亦不信。」
「學生……」
肅肅朝堂,群臣大氣不敢喘,新進士們慷慨激昂。
對比起來,老皇帝神色晦暗不明,倒顯得過於冷淡。
「哦?」
他睨向方尚書,這一聲壓在喉頭的「哦」字就很玄妙。
老方一哽,突然不確定了。
他這「心腹」當得委實不易。
太子死後,神宗心思越發難以揣摩。
原本他還能摸到的兩三分,眼下卻是半點都挨不著了。
不知帝王真正意圖,每一步便都如臨深淵。
稍稍行差踏錯一點,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可他不得不鋌而走險。
實在是柳巍那廝無恥,臨死也要拉他墊背。
顧命一事,若他沒個交代,那方氏也就走到頭了。
歙縣方氏,原就不是什麼世家大族。
早年方家先祖隨太祖起義,靠著血汗與忠心一步步從底層爬上來。
太祖登基後論功行賞,先祖受封,實現階級跨越,自此更是勤勉。
他一生不曾為親屬家眷謀求一官半職,天命之年急流勇退,以傷病告老,回鄉專心教導後人恪謹讀書,漸漸方氏入仕子孫多起來,家族興旺,這才成一方新貴。
先祖仙逝後,方家交到他手中。
適逢高武兩宗爭位,他掐准風向說服全族暗裡投了神宗。
至此,他平步青雲,官至次輔。
方氏也攀至頂峰。闔族先後出了七位進士,二十多個舉人。
江南大姓,朱張顧陸,他們方家卻能排在首位。
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不外如是。
一朝躋身其中,又豈甘就此落敗?
尤其還是被柳巍那樣一個匹夫絆倒。
方徵音不甘心!
何況……何況他任上確有瑕弊,難以開脫。
顧氏、泰王借湖北、江西賑災案,捏住他命脈分毫不讓,如此就休怪他先發制人!
就聽聞淮河水患,懷仁監治不力, 以至於鳳陽以下, 洪浪滔天、浮屍千里。
他日夜不怠, 徹查病灶, 終是將尸位素餐的蛀蟲殺的殺、貶的貶。
好不容易穩住局面, 又因顧准守城不力致李江謀反。
江南亂起,一發不可收拾,神宗一怒之下, 廢黜不思進取、屢次壞事的懷仁, 雲鶴這位帝師自然也受牽累, 被貶密州。
雲鶴、顧准師徒徹底決裂。
以雲鶴為首、把持朝政數十年的文臣集團也開始分離崩析。
十五年, 歷時六載,蘇侯終於平定江淮民亂。
神宗論功行賞, 一旨封誥特許老將卸甲頤養天年。
皇帝如此急赤白臉謀奪兵權。
失去倚仗的太子,自以為大勢已去,聽信文臣慫恿, 乾脆起事反了。
既無兵卒,也無弓弩,這宮自然沒有逼成,反落了個貶戍漳州的下場。
雲鶴聞訊,老淚縱橫。
自請從密州一同前往漳州。
神宗仁慈, 允了這請旨。
可這雲鶴亦非善類,十九年二王之亂, 他趁機遞出密信召集各處親信一同勤王。
最終二王事敗,愍王餘孽一夜之間也悉數伏誅。
神宗終是忍無可忍, 動了殺心。
哪知降罪的聖旨還沒走到漳州,禍首二人就先一步畏罪自殺。
這便是神宗欽定的「真相」。
在這個故事版本里,他是個好皇帝,好叔叔,仁義、大度、寬厚、包容。
懷仁卻像個沒長大的孩子。
軟耳根,沒主見,被一群居心叵測的文臣掣肘。
而雲鶴,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這番李詹士與方尚書搭台,二人一唱一和。
三言兩語間,顧氏不惑樓就成了同雲鶴一般無二的逆黨。
可憐顧氏一門三星,一星作為地方官進京述職,無權上朝。
一星苦哈哈押解糧草赴北境增援,不在朝上。
還有一星六科觀政,遠在外殿班列最末,聽得見卻說不上話。
平白由人扛著桶往頭上潑糞,當真憋屈。
好在內殿新進士里還有一二中用的。
好兄弟被黑,粉頭原疏第一個不認,那芝麻鼠膽瞬間充氣成虎膽。
他膝行出列,「陛下明鑑,不惑樓教的是不是異端邪說,學生最有發言權!
方大人誣告都編不像樣,若我等真受逆黨荼毒,今日豈能站在此處?更不可能得入陛下法眼!」
言外之意,他們是皇帝欽點的三甲,如果他們有問題,那皇帝的腦子一樣有問題。
心上人面前,黃五也不甘落後,此時據理力爭。
「我本白丁商賈,得中進士,便是從不惑樓入門書開始學起。
從教材詳解到時策熱點,學生親眼見著顧悄累句成篇,能作證的不止我一人,方大人一句皆系逆黨遺留,實乃無中生有,其心可誅!」
有人打頭,新進士里陸續有人站出來替顧氏幫腔。
其中不少並非不惑樓學生,只是有幸在殿試前一窺不惑樓教案,就此拜服。
「學生也曾研習過不惑樓書目,不曾見過大人所說謀逆之論。」
「學生以為,黨爭不應牽連文教。不惑樓並非書蠹只知鑽營舉業,私下還遵聖人言教,有教無類,與貧苦人家免費讀寫,實在不像大人說得那般不堪。」
「學生亦不信。」
「學生……」
肅肅朝堂,群臣大氣不敢喘,新進士們慷慨激昂。
對比起來,老皇帝神色晦暗不明,倒顯得過於冷淡。
「哦?」
他睨向方尚書,這一聲壓在喉頭的「哦」字就很玄妙。
老方一哽,突然不確定了。
他這「心腹」當得委實不易。
太子死後,神宗心思越發難以揣摩。
原本他還能摸到的兩三分,眼下卻是半點都挨不著了。
不知帝王真正意圖,每一步便都如臨深淵。
稍稍行差踏錯一點,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可他不得不鋌而走險。
實在是柳巍那廝無恥,臨死也要拉他墊背。
顧命一事,若他沒個交代,那方氏也就走到頭了。
歙縣方氏,原就不是什麼世家大族。
早年方家先祖隨太祖起義,靠著血汗與忠心一步步從底層爬上來。
太祖登基後論功行賞,先祖受封,實現階級跨越,自此更是勤勉。
他一生不曾為親屬家眷謀求一官半職,天命之年急流勇退,以傷病告老,回鄉專心教導後人恪謹讀書,漸漸方氏入仕子孫多起來,家族興旺,這才成一方新貴。
先祖仙逝後,方家交到他手中。
適逢高武兩宗爭位,他掐准風向說服全族暗裡投了神宗。
至此,他平步青雲,官至次輔。
方氏也攀至頂峰。闔族先後出了七位進士,二十多個舉人。
江南大姓,朱張顧陸,他們方家卻能排在首位。
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不外如是。
一朝躋身其中,又豈甘就此落敗?
尤其還是被柳巍那樣一個匹夫絆倒。
方徵音不甘心!
何況……何況他任上確有瑕弊,難以開脫。
顧氏、泰王借湖北、江西賑災案,捏住他命脈分毫不讓,如此就休怪他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