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清蒸、蔥油、椒鹽、醬汁都能做,但它身子小,骨頭容易斷,江盈知喜歡拿它熬魚凍吃,現在天轉冷,海浦早晚溫差大,熬魚凍最好。
正好她又收了一批鮸魚膠,還可以熬魚膠凍,配一點醬油醋滋味就很好。
她正琢磨的時候,老船工把那些不起眼的小魚小蝦挑出去,他咦了聲,拽起一條很大的魚,大概有十來斤,丑得奇形怪狀。
軟塌塌,紅褐色皮,身體扁,張牙舞爪的模樣,瞧著就滲人。
「咦嘞,網了條海□□,」老船工顛了顛這條魚,撇了撇嘴,海浦沒人吃這玩意。
地上有□□,海里也有哈蟆,那就是鮟鱇魚。
漁民對這玩意很嫌棄,因為丑,渾身的肉疙瘩,尖利的牙口,滿身的黏液,屬於白送了都沒人要的那種。
「扔掉吧,」老船工詢問江盈知。
江盈知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她大喊,「不能扔。」
她可太喜歡鮟鱇魚了,魚肉暫且另說,她特別稀罕這魚的內臟,尤其是魚肝。
都說鰳魚吃魚白,鮸魚不能錯過鮸魚腦,那麼到鮟鱇魚這,那必須要吃魚肝。
魚大,裡頭的魚肝也大,這種魚肝的口感要有個參照物的話,那就是肥嫩堪比鵝肝,當然不新鮮而且筋膜連接沒去除完整,吃起會覺得腥氣滿滿。
除了魚肝,魚肉嫩,小刺特別少,魚皮也能吃,口感順滑有點韌勁,魚頭大,肥嘟嘟的,裡面連接身子的筋肉特別有嚼勁。
這種大魚的話,魚肚比手掌要大,處理好一燉,比豬肚還要好吃點,魚尾也可以單獨做一道菜,清蒸後倒點醬汁,肉很彈牙。
美中不足的是,處理挺麻煩。
不過這在江盈知面前都不算什麼,她囑咐陳強勝多撈點鮟鱇魚來,她好上新菜。
沒人吃的魚,在這片海域可不要太多,她要是喜歡,甚至大家能捕了白送她。
餘下的都是些小魚小蝦,但江盈知已經很滿足,尤其後面還見到了兩種小海鮮,更讓人高興。
一種是蟣蛄,個頭小,是魷魚的一種,所以也被稱為魷魚仔,雖然不大,肉質卻肥。
有的人好生吃,撈上來涮涮,直接蘸醬油,咬下一口,鮮甜的汁水會隨著噗嗤聲冒出來。
白灼也好吃,燉湯更加,鮮味濃,喝它燉出來的湯,像是春天裡長出的嫩春筍,遇上了臘肉,燉出來的醃篤鮮,那種鮮與鮮的碰撞,蟣蛄和鹹菜也能做到。
第二種是特別小的蝦,叫作蝦蟣,那真的是小到入水就看不見,還好它是暗紅色的。
小滿到端午,蝦蟣旺汛,江盈知錯過了,但是眼下是白露到霜降,蝦蟣可不少。
這種蝦用來提鮮最好,尤其用霜打的芥菜跟它同炒,滋味一絕。
陳強勝看了眼這蝦,他說:「那得晚些時候,要做專門的網。」
張蝦蟣不能用大網,要用苧麻和細棉布做,那孔眼跟針頭那麼大,把網套上竹竿,立在沙灘上,隨著潮水漲動就能網很多。
此時說話的時候,大家全都從船上下來,穿著棕鞋踩在望崗的沙灘上,看著匯聚到一塊的蝦蟣。
這片島嶼得天獨厚,前後幾座大島嶼,潮水流向總是往這裡來,大潮汛的時候上岸的海鮮會特別多。
而其他時節,魚汛會從這幾座島嶼穿過,停留在這片海域裡,比如這裡最出名的帶魚,又比如即將要過境的桂花黃魚。
江盈知別說巡島了,才剛踩到海灘上,個頭碩大的皮皮蝦撞到了她的棕鞋上,肥碩的青蟹慌忙打洞鑽進沙灘里,滿海灘的扇貝。
她眼神頓時就亮了,從海里的魚獲開始,到現在趕海的收貨,這簡直跟白撿有什麼區別。
「阿姐,」小梅踩著海水,語氣歡快地喊她,「來看蠣黃。」
江盈知順勢走了過去,那是長在近海處的幾
座大礁石,而這些礁石上,生長著很多崎嶇的貝殼,像是嵌了進去,顏色也不好看。
而她卻很驚喜,「生蚝。」
其實前幾天烤八鮮的時候才吃過,但這種吃的心情,跟在自己漁場長出來的不一樣。
她其實以前是喜歡叫蠣黃的,那時海浦的老人把它稱為蠣房,後來也叫牡蠣,再之後就是更出名的生蚝。
眼下還不是牡蠣最豐美的時候,到了冬季才肥,但是江盈知沒忍住,她開始打牡蠣,用帶來的小鐵鏟,沿著邊很輕鬆地鏟掉外殼。
那層生了綠苔的外殼一去掉,露出肥津津、雪白,盈滿汁水的肉。
野生的個頭比後世養殖的要大得多,肉也要肥得多。
江盈知完全克制不住,她有許久沒有趕過海了,如今把這一腔熱情全都用在打牡蠣上,敲下來的牡蠣,她小心放好,挨在石頭上。
她開始烤牡蠣,壓根不用額外的器具,只需要借用一下牡蠣堅硬的殼。
她是在石板上烤的,兩塊石板分得開了些,恰好架住了牡蠣,小火慢慢添,那火舔著蠣殼,蠣肉便在汁水裡滋滋作響。
不用過度烘烤,只要烤一會兒,便可以直接開吃,夾住重到往下墜的蠣肉,水滑的表面得吸溜著吃,到了舌頭逃不開被磕破的結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正好她又收了一批鮸魚膠,還可以熬魚膠凍,配一點醬油醋滋味就很好。
她正琢磨的時候,老船工把那些不起眼的小魚小蝦挑出去,他咦了聲,拽起一條很大的魚,大概有十來斤,丑得奇形怪狀。
軟塌塌,紅褐色皮,身體扁,張牙舞爪的模樣,瞧著就滲人。
「咦嘞,網了條海□□,」老船工顛了顛這條魚,撇了撇嘴,海浦沒人吃這玩意。
地上有□□,海里也有哈蟆,那就是鮟鱇魚。
漁民對這玩意很嫌棄,因為丑,渾身的肉疙瘩,尖利的牙口,滿身的黏液,屬於白送了都沒人要的那種。
「扔掉吧,」老船工詢問江盈知。
江盈知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她大喊,「不能扔。」
她可太喜歡鮟鱇魚了,魚肉暫且另說,她特別稀罕這魚的內臟,尤其是魚肝。
都說鰳魚吃魚白,鮸魚不能錯過鮸魚腦,那麼到鮟鱇魚這,那必須要吃魚肝。
魚大,裡頭的魚肝也大,這種魚肝的口感要有個參照物的話,那就是肥嫩堪比鵝肝,當然不新鮮而且筋膜連接沒去除完整,吃起會覺得腥氣滿滿。
除了魚肝,魚肉嫩,小刺特別少,魚皮也能吃,口感順滑有點韌勁,魚頭大,肥嘟嘟的,裡面連接身子的筋肉特別有嚼勁。
這種大魚的話,魚肚比手掌要大,處理好一燉,比豬肚還要好吃點,魚尾也可以單獨做一道菜,清蒸後倒點醬汁,肉很彈牙。
美中不足的是,處理挺麻煩。
不過這在江盈知面前都不算什麼,她囑咐陳強勝多撈點鮟鱇魚來,她好上新菜。
沒人吃的魚,在這片海域可不要太多,她要是喜歡,甚至大家能捕了白送她。
餘下的都是些小魚小蝦,但江盈知已經很滿足,尤其後面還見到了兩種小海鮮,更讓人高興。
一種是蟣蛄,個頭小,是魷魚的一種,所以也被稱為魷魚仔,雖然不大,肉質卻肥。
有的人好生吃,撈上來涮涮,直接蘸醬油,咬下一口,鮮甜的汁水會隨著噗嗤聲冒出來。
白灼也好吃,燉湯更加,鮮味濃,喝它燉出來的湯,像是春天裡長出的嫩春筍,遇上了臘肉,燉出來的醃篤鮮,那種鮮與鮮的碰撞,蟣蛄和鹹菜也能做到。
第二種是特別小的蝦,叫作蝦蟣,那真的是小到入水就看不見,還好它是暗紅色的。
小滿到端午,蝦蟣旺汛,江盈知錯過了,但是眼下是白露到霜降,蝦蟣可不少。
這種蝦用來提鮮最好,尤其用霜打的芥菜跟它同炒,滋味一絕。
陳強勝看了眼這蝦,他說:「那得晚些時候,要做專門的網。」
張蝦蟣不能用大網,要用苧麻和細棉布做,那孔眼跟針頭那麼大,把網套上竹竿,立在沙灘上,隨著潮水漲動就能網很多。
此時說話的時候,大家全都從船上下來,穿著棕鞋踩在望崗的沙灘上,看著匯聚到一塊的蝦蟣。
這片島嶼得天獨厚,前後幾座大島嶼,潮水流向總是往這裡來,大潮汛的時候上岸的海鮮會特別多。
而其他時節,魚汛會從這幾座島嶼穿過,停留在這片海域裡,比如這裡最出名的帶魚,又比如即將要過境的桂花黃魚。
江盈知別說巡島了,才剛踩到海灘上,個頭碩大的皮皮蝦撞到了她的棕鞋上,肥碩的青蟹慌忙打洞鑽進沙灘里,滿海灘的扇貝。
她眼神頓時就亮了,從海里的魚獲開始,到現在趕海的收貨,這簡直跟白撿有什麼區別。
「阿姐,」小梅踩著海水,語氣歡快地喊她,「來看蠣黃。」
江盈知順勢走了過去,那是長在近海處的幾
座大礁石,而這些礁石上,生長著很多崎嶇的貝殼,像是嵌了進去,顏色也不好看。
而她卻很驚喜,「生蚝。」
其實前幾天烤八鮮的時候才吃過,但這種吃的心情,跟在自己漁場長出來的不一樣。
她其實以前是喜歡叫蠣黃的,那時海浦的老人把它稱為蠣房,後來也叫牡蠣,再之後就是更出名的生蚝。
眼下還不是牡蠣最豐美的時候,到了冬季才肥,但是江盈知沒忍住,她開始打牡蠣,用帶來的小鐵鏟,沿著邊很輕鬆地鏟掉外殼。
那層生了綠苔的外殼一去掉,露出肥津津、雪白,盈滿汁水的肉。
野生的個頭比後世養殖的要大得多,肉也要肥得多。
江盈知完全克制不住,她有許久沒有趕過海了,如今把這一腔熱情全都用在打牡蠣上,敲下來的牡蠣,她小心放好,挨在石頭上。
她開始烤牡蠣,壓根不用額外的器具,只需要借用一下牡蠣堅硬的殼。
她是在石板上烤的,兩塊石板分得開了些,恰好架住了牡蠣,小火慢慢添,那火舔著蠣殼,蠣肉便在汁水裡滋滋作響。
不用過度烘烤,只要烤一會兒,便可以直接開吃,夾住重到往下墜的蠣肉,水滑的表面得吸溜著吃,到了舌頭逃不開被磕破的結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