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頁
這不是六月里的軟殼蟹,而是重殼蟹,所謂重殼,是螃蟹有兩層的蟹殼,這兩個殼跟正常的青蟹殼完全不同。
外殼很薄,並不堅硬,內殼猶如雞蛋里覆蓋的那層薄膜,但那膜是褐色的。這兩層殼包住了裡頭的蟹膏和蟹黃,很肥厚,有海中人參的美譽。
「你拿這個做?」江盈知忍不住出聲,在她看來,這重殼蟹就該跟黃酒一起燉,倒不是最好吃,而是最合適。
王逢年回過頭說:「嗯,這個蟹好。」
江盈知能不知道這個蟹好嗎,她閉了閉眼,實在沒憋住,又問,「一定得要拿這個做?」
「很補,」王逢年回她,「給你補補。」
他甚至還拿出了已經燉好的魚膠,放在砂鍋里的,江盈知聞到了甜香,裡面放了芝麻、核桃肉,當歸、紅棗,滋補極好。
「你做的?」江盈知垂眸,她問了句。
王逢年輕描淡寫地說:「我燉的。」
實則學的時候老被他姨父罵,自己摸索著燉了一次又一次。
江盈知有點出神,說實話,送她東西都不太能感動她,因為有錢她自己也可以買,或者花錢讓別人做。
但是食物,很能反饋一個人的心意,真心或假意,都能知道。
像她外婆,在她發育期內,總是常燉魚膠給她吃,那個時候家裡每日煮粥做飯時的淘米水裡,總浸著魚膠。
尤其到了米魚汛時,她外婆三天兩頭拿米魚膠,用黃酒燉了給她吃,這樣個頭躥得快。
到了這裡,周巧女則是把魚膠藏在米缸里,隔一段日子,拿酒或是醬油倒進魚膠里,隔水燉好,那魚膠便成了軟彈的果凍。
一次吃不下,吃多了那就補過了頭,所以熱天裡,周巧女會每天給她和小梅,還有海娃吃一點。
等到這燉的膠吃完,下一次就開始嚯嚯雞,把養到沒多久的老母雞殺了,和黃魚膠一起燉。
如此反覆,所以即使忙碌,天氣陰晴變化,她們也沒有生過病。
江盈知每次吃魚膠的時候,都會感覺自己能吃到獨特的味道,那是情意。
所以她可以毫不猶豫
拒絕王逢年送的東西,但卻沒法拒絕這碗燉了很久的湯。
她沒有說拿走,而是鄭重地端起,喝了一口,這碗湯應該燉了許久,火候掌握得很差勁,紅棗肉都爛糊了,當歸發軟,核桃肉散了,糖倒是放得剛好,她嘗到了兩種魚膠。
一種是黃魚膠,一種是米魚膠,這兩種都是極補極好的膠,在這兩種膠質作用下,這碗湯變得黏黏糊糊,像在吃沒煮熟的燕窩。
那湯從喉嚨口滑下去,卻黏在她心裡。
江盈知拿勺子攪開那團膠狀,她輕聲地問,「為什麼?」
沒頭沒腦地問話,實則她問的是,為什麼要給她做飯。
王逢年卻聽懂了,他回,「過了秋得進補。」
這是海浦的習俗,秋補冬補,不過冷氣不生病。
江盈知喝了口黏糊糊的魚膠湯,她沒再說話,吃人嘴軟,心軟。
至於湯麵,那另說,面硬得咬不動。
王逢年也不懊喪,只是自顧自地說:「看來還得再練練。」
轉日他又帶了重殼蟹,還送給江盈知幾條大魚膠,有毛鱨魚的魚膠,其他是黃鱘魚的魚鰾,這個有黑色黃金的名頭,補腎益氣。
江盈知沒要,他把東西懸在橫樑上,很強盜做派。
王逢年轉身拿出一張紅契,是之前租船的契約,壓在桌子上。
關於船隻轉讓這件事,江盈知給錢,王逢年也很爽快地收了,並沒有藉此來提條件或者推脫。
感情不能在正事上拖後腿。
江盈知很喜歡這樣的態度,公事公辦,她拿回了這張契紙,這艘見證她頭次出海的船,到了她的手裡。
而她的新船已經開始動工。
不過她忙得壓根沒去看,自從推出了招牌菜,每日生意都很好,好到她壓根顧不上攤子。
可以直接說,她沒有辦法兼顧兩頭了,但攤子她又無法放棄,所以便又招了幾個人,由陳大發領著,專門忙活攤子的生意。
食鋪有招牌菜烤魚,攤子也有常駐菜,那就是敲魚面和敲蝦麵,這兩樣可以提前做好,只需要把湯頭先熬出來,這兩樣就可以直接燙熟,再澆湯。
除此之外,江盈知還推出了更適合攤子的魚餃。
不同於肉燕,是用肉捶打成皮包餡,魚餃是用魚肉敲成皮的,比敲魚面還要薄,柔韌而有彈性。
餡是精瘦肉加一點肥膘,還摻了蝦,這個餡瞧著倒不出奇,但江盈知放了些香料,這味道與市面哪家做的都不同。
把餡包在魚皮里,肉餡的粉能輕易透出來,等到鍋里,魚皮上面的芡粉逐漸消失,魚皮慢慢變得光滑,整張魚皮在高溫下緊縮,牢牢地包裹住肉餡。
雖然魚皮薄,彈性和韌性都不差,久煮不爛。
一隻魚餃,既有魚的滑嫩,又有肉的噴香,還有蝦的鮮甜爽口,全都匯聚在一起。
這讓攤子上的熟客都吃得贊不絕口,尤其是魚餃除了可以在攤子上吃現煮的,還能買沒煮過的,包在油紙包里外帶回家。<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外殼很薄,並不堅硬,內殼猶如雞蛋里覆蓋的那層薄膜,但那膜是褐色的。這兩層殼包住了裡頭的蟹膏和蟹黃,很肥厚,有海中人參的美譽。
「你拿這個做?」江盈知忍不住出聲,在她看來,這重殼蟹就該跟黃酒一起燉,倒不是最好吃,而是最合適。
王逢年回過頭說:「嗯,這個蟹好。」
江盈知能不知道這個蟹好嗎,她閉了閉眼,實在沒憋住,又問,「一定得要拿這個做?」
「很補,」王逢年回她,「給你補補。」
他甚至還拿出了已經燉好的魚膠,放在砂鍋里的,江盈知聞到了甜香,裡面放了芝麻、核桃肉,當歸、紅棗,滋補極好。
「你做的?」江盈知垂眸,她問了句。
王逢年輕描淡寫地說:「我燉的。」
實則學的時候老被他姨父罵,自己摸索著燉了一次又一次。
江盈知有點出神,說實話,送她東西都不太能感動她,因為有錢她自己也可以買,或者花錢讓別人做。
但是食物,很能反饋一個人的心意,真心或假意,都能知道。
像她外婆,在她發育期內,總是常燉魚膠給她吃,那個時候家裡每日煮粥做飯時的淘米水裡,總浸著魚膠。
尤其到了米魚汛時,她外婆三天兩頭拿米魚膠,用黃酒燉了給她吃,這樣個頭躥得快。
到了這裡,周巧女則是把魚膠藏在米缸里,隔一段日子,拿酒或是醬油倒進魚膠里,隔水燉好,那魚膠便成了軟彈的果凍。
一次吃不下,吃多了那就補過了頭,所以熱天裡,周巧女會每天給她和小梅,還有海娃吃一點。
等到這燉的膠吃完,下一次就開始嚯嚯雞,把養到沒多久的老母雞殺了,和黃魚膠一起燉。
如此反覆,所以即使忙碌,天氣陰晴變化,她們也沒有生過病。
江盈知每次吃魚膠的時候,都會感覺自己能吃到獨特的味道,那是情意。
所以她可以毫不猶豫
拒絕王逢年送的東西,但卻沒法拒絕這碗燉了很久的湯。
她沒有說拿走,而是鄭重地端起,喝了一口,這碗湯應該燉了許久,火候掌握得很差勁,紅棗肉都爛糊了,當歸發軟,核桃肉散了,糖倒是放得剛好,她嘗到了兩種魚膠。
一種是黃魚膠,一種是米魚膠,這兩種都是極補極好的膠,在這兩種膠質作用下,這碗湯變得黏黏糊糊,像在吃沒煮熟的燕窩。
那湯從喉嚨口滑下去,卻黏在她心裡。
江盈知拿勺子攪開那團膠狀,她輕聲地問,「為什麼?」
沒頭沒腦地問話,實則她問的是,為什麼要給她做飯。
王逢年卻聽懂了,他回,「過了秋得進補。」
這是海浦的習俗,秋補冬補,不過冷氣不生病。
江盈知喝了口黏糊糊的魚膠湯,她沒再說話,吃人嘴軟,心軟。
至於湯麵,那另說,面硬得咬不動。
王逢年也不懊喪,只是自顧自地說:「看來還得再練練。」
轉日他又帶了重殼蟹,還送給江盈知幾條大魚膠,有毛鱨魚的魚膠,其他是黃鱘魚的魚鰾,這個有黑色黃金的名頭,補腎益氣。
江盈知沒要,他把東西懸在橫樑上,很強盜做派。
王逢年轉身拿出一張紅契,是之前租船的契約,壓在桌子上。
關於船隻轉讓這件事,江盈知給錢,王逢年也很爽快地收了,並沒有藉此來提條件或者推脫。
感情不能在正事上拖後腿。
江盈知很喜歡這樣的態度,公事公辦,她拿回了這張契紙,這艘見證她頭次出海的船,到了她的手裡。
而她的新船已經開始動工。
不過她忙得壓根沒去看,自從推出了招牌菜,每日生意都很好,好到她壓根顧不上攤子。
可以直接說,她沒有辦法兼顧兩頭了,但攤子她又無法放棄,所以便又招了幾個人,由陳大發領著,專門忙活攤子的生意。
食鋪有招牌菜烤魚,攤子也有常駐菜,那就是敲魚面和敲蝦麵,這兩樣可以提前做好,只需要把湯頭先熬出來,這兩樣就可以直接燙熟,再澆湯。
除此之外,江盈知還推出了更適合攤子的魚餃。
不同於肉燕,是用肉捶打成皮包餡,魚餃是用魚肉敲成皮的,比敲魚面還要薄,柔韌而有彈性。
餡是精瘦肉加一點肥膘,還摻了蝦,這個餡瞧著倒不出奇,但江盈知放了些香料,這味道與市面哪家做的都不同。
把餡包在魚皮里,肉餡的粉能輕易透出來,等到鍋里,魚皮上面的芡粉逐漸消失,魚皮慢慢變得光滑,整張魚皮在高溫下緊縮,牢牢地包裹住肉餡。
雖然魚皮薄,彈性和韌性都不差,久煮不爛。
一隻魚餃,既有魚的滑嫩,又有肉的噴香,還有蝦的鮮甜爽口,全都匯聚在一起。
這讓攤子上的熟客都吃得贊不絕口,尤其是魚餃除了可以在攤子上吃現煮的,還能買沒煮過的,包在油紙包里外帶回家。<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