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鬼’說到最後,竟是越來越悽惶:即便知道孰忠孰jian,孰對孰錯,又有何用?誰又能耐一一改變?區區凡人想改易天命,無異於螳臂當車,便是自己生在武勛世家也難以成事,何況是這出身貧寒的小娃兒?
見小娃兒又恨又怒地盯著自己,‘鬼’不由苦笑:“不說了……以後都不說了。縱然知道了又有何用處,你又如何改變得了?罷了,我還有一絲魂元留在你體內,等你想聽我說的時候,再想辦法喚醒它……為什麼不告訴你怎麼喚醒?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時歲,命數……東明啊!東明……”說罷竟就此消失不見。
此時‘鬼’已把小娃兒困在夢中一年有餘,幾乎把百年來的大勢與更變都說了一遍。
那最後的悲嘆,年僅七歲的小娃兒卻是不懂的,可他曉得這個將自己困在夢裡的‘鬼’終於不在了!
他一骨碌翻下床,想要去跟雙親報喜,可走到那主屋時,卻驀然住了腳。
屋內是一個陌生的聲音:“小妹,一個傻子換那孫繼一個功名,你還不願嗎?不為自己想,也要為你小兒子想啊!你養著那傻子,除了廢糧之外又有什麼用?看著礙眼!你就應了吧。”
隱忍的啜泣從裡面傳來,最後那曾無比慈和地哼曲兒哄自己入睡的聲音終是說:“再兩天,兩天後你再來。”
小娃兒一呆。他不傻,相反,他比誰都曉事。聽完屋裡的對話,他像是被人當頭大了一棍,又悶又疼,渾渾噩噩地走回了房裡。約莫是因為春寒料峭,他冷得發顫,捲起被子又睡了過去。
這次沒有夢,他一直厭煩的那個‘鬼’當真沒有再出現。可是心裡卻更冷了。
隱隱約約地,他感覺到有人在為自己拉好被子。那雙手從他出生開始就抱著自己,那麼好那麼好,可是——兩天啊,兩天再來。再來做什麼呢?這個年代不能算好,真的不能算好,就好像‘鬼’所說的,有些地方吃人肉的也不是沒有,交換兒子來吃的也很常見。他們這邊雖然沒有這麼可怕,可也有一個駭人的風俗:殺人祭鬼!殺童男童女來祭鬼求安。
他雖然小,可是他也是知道的啊,都知道的啊……
他把自己藏在被裡,咬牙嗚咽著。
又是大半夜過去,清晨一聲雞啼傳來,又有人走進房裡。不是昨夜悄悄看了自己許久的母親,卻是光頭的好友郝光。
“泥鰍泥鰍,你再不醒你阿母就要把你送去‘祭鬼’了!快醒來啊泥鰍!”這面丑心善的小和尚又急又氣,發狠地說:“賣蛐蛐籠的錢你藏哪兒去了,快醒來分我!”
見床上的人還是一動不動,小和尚紅著眼走了。
躺著的人仿佛仍沒動彈。
卻已是淚流滿面。
兩天轉眼即過。這兩天裡,孫母總會在半夜來到他房裡,看了又看,瞧了又瞧,仿佛有千般萬般的不舍。
可是這一天終究是來了。他也知道原來是大舅搭的線,只要把他交出去,就能許父親一個功名。
坐在地牢里,小娃兒不動也不言,只靜靜地看著cháo濕的地面。
要死了嗎?依著以前的機警,他也不是逃不出去,縱然他‘睡’了一年多,這地牢也困不住他。可是他要逃嗎?要逃嗎?
他又想起那‘鬼’曾說“他恨官家昏庸,可是他仍願為東明一死,東明養他育他,他若不報,畜生不如。”
父母養他育他,他若不報,畜生不如。這是罵人的話,他不要擔著。
那‘鬼’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母要子死,子又怎麼能偷生?所以他不逃。
然而世事總是難料。誰會知道,在祭禮當日,當朝大儒李伯紀會剛巧在縣裡落腳?
這位一身正氣的好官嘆息一聲:“殺人能祭鬼,殺何以祭人?”然後讓左右救下那淪為祭品的娃兒,離開了這偏遠小縣。
也從此改變了他的運格。
然後大鬍子義父收了他做義子,李伯紀保他入國子監,郝光找來了,厲行也成了他的知交,日子過得很快活。過往種種已深鎖夢中,再也不曾記起。
直到義母死在匪賊刀下。
那麼好的義母啊,比母親更慈和的義母……他恨啊!
所以他借厲行的手殺光了那群匪賊。
然而匪賊死了,義母卻也活不過來,他也從此失了厲行這個好友。
可日子還是得繼續過。
而後遇上個喜歡說毒話的老道,遇上溫文守禮沈適,遇上喜歡了小妹的九郡王……遇上許許多多本難有交集的人。
越是年長,越是明白了幼時那夢中‘鬼’所說的話非虛,也越來越擔憂靖難降臨。
可怕歸怕,那一天終歸如期而至。
他勸堅守城門的大鬍子義父南逃,可這大男人卻哈哈一笑:“狄兵有何可懼?死有何可懼?義父決不後退半步!”最後笑聲漸小了,低聲吩咐:“照顧好你小妹……照顧好弟弟……義父……不走。”
恍恍惚惚地,他覺得那堅定到固執的身形無比熟悉,仿佛在哪兒見過——似乎是夢裡那‘鬼’說過,百年後,東明國破,無數將士死於城牆之上,閉眼前仍高呼:“東明!東明!”
何其相似啊!這樣的人,勸不了,也無法罵他愚傻——可敬他可畏他,卻不能折了他的心志,否則他們寧願一死。
“縱然知道了又有何用處,你又如何改變得了?”
夢中之‘鬼’最後的嘆息,再次在他心底清晰起來。如果早些重視起來、早些謀劃好,或許還可以改變!還是可以的!
他找上了老道,將那夢中之事一一相告,求他喚醒體內那絲魂元。
最後他與那‘鬼’在夢裡談了十天十夜,直至那絲魂元盡散,才重新打開房門走了出來。
只是此時他已不是孫家子,亦不是那吳懷璋,他身上已多了那來自百年後的託付,與那無數鮮血浸透的悲愴。從此笑不由己,哭也不由己,喜憂只與國運同。
第22章
一晃又是大半個月,就在東明使團即將抵達梁州、眼看臨京在望時,一個老熟人急匆匆地夜會國舅爺。
竟是久伏北狄境內的好友郝光。
“党項北襲!機會,這是一個機會!”啪地關上身後的窗,郝光就興奮地道:“如果操持得當,此事大有可為。”
國舅爺不由暗嘆:怎麼如今他認得的人都不愛走門?可他還沒出聲,就有人冷嘲:“就為這事擾人清夢?”
光頭郝光見鬼似地盯著那懶躺榻上的方笑世,不是因為被譏諷了,而是因為他出現在國舅爺房裡!
愣神老半天,郝光一拍腦門:“果然只能在這兒,否則蕭進不可能下狠手。”
方笑世瞥了他一眼:“腦筋倒還能用。”這誇人的話從他口裡說出來,總有些不對味。
郝光也知道方笑世言語向來淬毒,就是對上狄國國相蕭進他也敢指著鼻子大罵,自己就更不用說了——能得一句半夸半損的話那是幸事。
郝光一雙天生帶著幾分猥瑣的小眼在國舅與方笑世之間逡巡,支吾了老半天才問道:“你們早就知道党項會在這時候襲擊北地?”
被吵醒的方笑世輕蔑一笑,仰頭喝了口酒:“年初西夷党項人剛死了頭領,都忙著爭權呢,春耕誤了不打緊,他們本就不靠這個吃飯;可不曾發兵搶掠別國就不成了,他們舉國上下都靠這個過活,不干怎麼行?再說這會兒大勢初定,他們也需要這一戰來立威。党項人,可都是崇尚武力的,你不亮出刀子,沒人會服你。可這會兒楊家軍駐蜀中,蜀道又艱險,他們敢過來嗎?不敢。所以只能挑軟柿子捏,比如歸了狄國的陝州,其將、其官、其民總不是一心的,要拿下固然不易,可要搶完就走呢?絕非難事。那麼党項人北襲又何必大驚小怪?”
一番話說得郝光很服氣:“難怪蕭進留不住你就下令絕殺。”
方笑世說了這麼多卻不只是為了給郝光添堵,他抬手晃了晃手裡的小小雕花壇,目光卻落在國舅爺身上。他回東明,其實只為了國舅爺一人而已。這人待誰都親,但與誰都不親厚,心中圖謀無人能懂,可他卻隱隱摸到一些稜角——這也是有賴於十年來他在上京所觸及的機宜。趙德御信國舅爺,可不僅僅是因為國舅爺是吳皇后長兄,而是因為他們君臣的諸多計議都是由國舅爺操持的。大到當年的靖和和議,小到各地情報的搜羅,哪樣沒國舅爺經手?
可他功勞不占,品階不求,一轉頭又以國舅身份結交商賈、以司農寺少卿之名設那“標金宴”。這些年東明興農興商,趙德御民望越來越高,哪缺得了他的經營?
見小娃兒又恨又怒地盯著自己,‘鬼’不由苦笑:“不說了……以後都不說了。縱然知道了又有何用處,你又如何改變得了?罷了,我還有一絲魂元留在你體內,等你想聽我說的時候,再想辦法喚醒它……為什麼不告訴你怎麼喚醒?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時歲,命數……東明啊!東明……”說罷竟就此消失不見。
此時‘鬼’已把小娃兒困在夢中一年有餘,幾乎把百年來的大勢與更變都說了一遍。
那最後的悲嘆,年僅七歲的小娃兒卻是不懂的,可他曉得這個將自己困在夢裡的‘鬼’終於不在了!
他一骨碌翻下床,想要去跟雙親報喜,可走到那主屋時,卻驀然住了腳。
屋內是一個陌生的聲音:“小妹,一個傻子換那孫繼一個功名,你還不願嗎?不為自己想,也要為你小兒子想啊!你養著那傻子,除了廢糧之外又有什麼用?看著礙眼!你就應了吧。”
隱忍的啜泣從裡面傳來,最後那曾無比慈和地哼曲兒哄自己入睡的聲音終是說:“再兩天,兩天後你再來。”
小娃兒一呆。他不傻,相反,他比誰都曉事。聽完屋裡的對話,他像是被人當頭大了一棍,又悶又疼,渾渾噩噩地走回了房裡。約莫是因為春寒料峭,他冷得發顫,捲起被子又睡了過去。
這次沒有夢,他一直厭煩的那個‘鬼’當真沒有再出現。可是心裡卻更冷了。
隱隱約約地,他感覺到有人在為自己拉好被子。那雙手從他出生開始就抱著自己,那麼好那麼好,可是——兩天啊,兩天再來。再來做什麼呢?這個年代不能算好,真的不能算好,就好像‘鬼’所說的,有些地方吃人肉的也不是沒有,交換兒子來吃的也很常見。他們這邊雖然沒有這麼可怕,可也有一個駭人的風俗:殺人祭鬼!殺童男童女來祭鬼求安。
他雖然小,可是他也是知道的啊,都知道的啊……
他把自己藏在被裡,咬牙嗚咽著。
又是大半夜過去,清晨一聲雞啼傳來,又有人走進房裡。不是昨夜悄悄看了自己許久的母親,卻是光頭的好友郝光。
“泥鰍泥鰍,你再不醒你阿母就要把你送去‘祭鬼’了!快醒來啊泥鰍!”這面丑心善的小和尚又急又氣,發狠地說:“賣蛐蛐籠的錢你藏哪兒去了,快醒來分我!”
見床上的人還是一動不動,小和尚紅著眼走了。
躺著的人仿佛仍沒動彈。
卻已是淚流滿面。
兩天轉眼即過。這兩天裡,孫母總會在半夜來到他房裡,看了又看,瞧了又瞧,仿佛有千般萬般的不舍。
可是這一天終究是來了。他也知道原來是大舅搭的線,只要把他交出去,就能許父親一個功名。
坐在地牢里,小娃兒不動也不言,只靜靜地看著cháo濕的地面。
要死了嗎?依著以前的機警,他也不是逃不出去,縱然他‘睡’了一年多,這地牢也困不住他。可是他要逃嗎?要逃嗎?
他又想起那‘鬼’曾說“他恨官家昏庸,可是他仍願為東明一死,東明養他育他,他若不報,畜生不如。”
父母養他育他,他若不報,畜生不如。這是罵人的話,他不要擔著。
那‘鬼’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母要子死,子又怎麼能偷生?所以他不逃。
然而世事總是難料。誰會知道,在祭禮當日,當朝大儒李伯紀會剛巧在縣裡落腳?
這位一身正氣的好官嘆息一聲:“殺人能祭鬼,殺何以祭人?”然後讓左右救下那淪為祭品的娃兒,離開了這偏遠小縣。
也從此改變了他的運格。
然後大鬍子義父收了他做義子,李伯紀保他入國子監,郝光找來了,厲行也成了他的知交,日子過得很快活。過往種種已深鎖夢中,再也不曾記起。
直到義母死在匪賊刀下。
那麼好的義母啊,比母親更慈和的義母……他恨啊!
所以他借厲行的手殺光了那群匪賊。
然而匪賊死了,義母卻也活不過來,他也從此失了厲行這個好友。
可日子還是得繼續過。
而後遇上個喜歡說毒話的老道,遇上溫文守禮沈適,遇上喜歡了小妹的九郡王……遇上許許多多本難有交集的人。
越是年長,越是明白了幼時那夢中‘鬼’所說的話非虛,也越來越擔憂靖難降臨。
可怕歸怕,那一天終歸如期而至。
他勸堅守城門的大鬍子義父南逃,可這大男人卻哈哈一笑:“狄兵有何可懼?死有何可懼?義父決不後退半步!”最後笑聲漸小了,低聲吩咐:“照顧好你小妹……照顧好弟弟……義父……不走。”
恍恍惚惚地,他覺得那堅定到固執的身形無比熟悉,仿佛在哪兒見過——似乎是夢裡那‘鬼’說過,百年後,東明國破,無數將士死於城牆之上,閉眼前仍高呼:“東明!東明!”
何其相似啊!這樣的人,勸不了,也無法罵他愚傻——可敬他可畏他,卻不能折了他的心志,否則他們寧願一死。
“縱然知道了又有何用處,你又如何改變得了?”
夢中之‘鬼’最後的嘆息,再次在他心底清晰起來。如果早些重視起來、早些謀劃好,或許還可以改變!還是可以的!
他找上了老道,將那夢中之事一一相告,求他喚醒體內那絲魂元。
最後他與那‘鬼’在夢裡談了十天十夜,直至那絲魂元盡散,才重新打開房門走了出來。
只是此時他已不是孫家子,亦不是那吳懷璋,他身上已多了那來自百年後的託付,與那無數鮮血浸透的悲愴。從此笑不由己,哭也不由己,喜憂只與國運同。
第22章
一晃又是大半個月,就在東明使團即將抵達梁州、眼看臨京在望時,一個老熟人急匆匆地夜會國舅爺。
竟是久伏北狄境內的好友郝光。
“党項北襲!機會,這是一個機會!”啪地關上身後的窗,郝光就興奮地道:“如果操持得當,此事大有可為。”
國舅爺不由暗嘆:怎麼如今他認得的人都不愛走門?可他還沒出聲,就有人冷嘲:“就為這事擾人清夢?”
光頭郝光見鬼似地盯著那懶躺榻上的方笑世,不是因為被譏諷了,而是因為他出現在國舅爺房裡!
愣神老半天,郝光一拍腦門:“果然只能在這兒,否則蕭進不可能下狠手。”
方笑世瞥了他一眼:“腦筋倒還能用。”這誇人的話從他口裡說出來,總有些不對味。
郝光也知道方笑世言語向來淬毒,就是對上狄國國相蕭進他也敢指著鼻子大罵,自己就更不用說了——能得一句半夸半損的話那是幸事。
郝光一雙天生帶著幾分猥瑣的小眼在國舅與方笑世之間逡巡,支吾了老半天才問道:“你們早就知道党項會在這時候襲擊北地?”
被吵醒的方笑世輕蔑一笑,仰頭喝了口酒:“年初西夷党項人剛死了頭領,都忙著爭權呢,春耕誤了不打緊,他們本就不靠這個吃飯;可不曾發兵搶掠別國就不成了,他們舉國上下都靠這個過活,不干怎麼行?再說這會兒大勢初定,他們也需要這一戰來立威。党項人,可都是崇尚武力的,你不亮出刀子,沒人會服你。可這會兒楊家軍駐蜀中,蜀道又艱險,他們敢過來嗎?不敢。所以只能挑軟柿子捏,比如歸了狄國的陝州,其將、其官、其民總不是一心的,要拿下固然不易,可要搶完就走呢?絕非難事。那麼党項人北襲又何必大驚小怪?”
一番話說得郝光很服氣:“難怪蕭進留不住你就下令絕殺。”
方笑世說了這麼多卻不只是為了給郝光添堵,他抬手晃了晃手裡的小小雕花壇,目光卻落在國舅爺身上。他回東明,其實只為了國舅爺一人而已。這人待誰都親,但與誰都不親厚,心中圖謀無人能懂,可他卻隱隱摸到一些稜角——這也是有賴於十年來他在上京所觸及的機宜。趙德御信國舅爺,可不僅僅是因為國舅爺是吳皇后長兄,而是因為他們君臣的諸多計議都是由國舅爺操持的。大到當年的靖和和議,小到各地情報的搜羅,哪樣沒國舅爺經手?
可他功勞不占,品階不求,一轉頭又以國舅身份結交商賈、以司農寺少卿之名設那“標金宴”。這些年東明興農興商,趙德御民望越來越高,哪缺得了他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