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趙璦將使團安頓好,又去看國舅爺。國舅爺精神好了起來,笑著說:“世子,你來了?”
趙璦問道:“國舅沒事吧?”
“好多了。”國舅爺臉帶歉疚:“倒是耽誤了大家這麼久。”
“接下來走快些還是能趕上的。”趙璦寬慰了幾句,又去處理使團的各項事務。
國舅爺閉起眼想歇息,翻騰的思緒卻越來越紛雜。他走出房門,緩步走到迴廊盡頭,屋角鐸鈴隨風生響,猶如遠處傳來的梵音。
這河南東道落入狄國之手已有十年,十年以前,先帝趙徵信道尊道,民間到處是符紙、卦盤;如今狄主推崇佛道,民間又是另一番光景……變了樣啊,都已經變了樣。
縱然揮師北上,取回的還是東明疆土嗎?北地的東明百姓會歡欣鼓舞地迎納朝廷大軍嗎?不見得!
國舅爺有些出神,突聽身後一聲叫喚:“國舅。”
眉端憂思霎然消散無蹤,國舅爺回首笑道:“楊兄,使團可安頓好了?”
楊攸道:“托國舅之福,世子仍在處理使團事務。”
國舅爺漫應:“我若插手,楊兄恐怕會更不放心。”
這話楊攸沒接。
國舅爺正要再起話頭,卻聽前頭一陣爭執。側耳一聽,竟是幾個狄人要使團騰出客驛,說是有貴客要到。
此時趙璦已經趕到了,正讓懂狄語的人跟對方交涉。狄人趾高氣揚、客驛主人兩邊賠笑……國舅爺靜靜地聽著,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狄使到了東明是何等地跋扈,到了臨京城門仍騎馬疾行,可東明使團呢?連在這種小地方都有人敢挑釁!大人物?這地方哪來的大人物?不過是有人尋機生事!心中冷笑,國舅爺卻淡問:“楊兄,你還不下去?”
楊攸也不答:“國舅呢?”
“我有些乏了,楊兄去吧。”說罷便轉身入內,關上了房門。
——
使團離京將近一個月,朝中的風向也有了不少的改變。最大的變數當數福安王世子,這小胖子平日不顯山不露水,可到了吳後面前就分外機靈,跑前跑後逗得吳後十分開懷。趙德御似乎也對他頗為喜愛,偶爾派給他幾個不大不小的差使。眼見福安王世子得了聖寵,朝中不少見風使舵的大臣立刻就湊了上去。
因而南下犒軍的定陽王世子一回來,卻猛然發現:那個小胖子這會兒是意氣風發了,邊聽著一眾官員的奉承邊朝自己直笑。
明眼人也不是沒有。城南李府內,恭敬坐於李伯紀下首的沈適問道:“老師為何愁眉不解?”
李伯紀面色沉凝:“官家連番舉措,恐怕是想罷黃潛善相位……”
沈適入朝多年,心思也極為敏銳:“老師是怕國舅將取代黃潛善,成為黃黨之首?”
李伯紀不語。國舅爺的心思只能以“詭”稱之,不到他圖窮匕見的一刻,沒人能摸透他的心思。當初他有多喜愛吳懷璋這個學生,如今他就有多忌憚國舅爺這個人。
沈適沉思片刻,說道:“這也未嘗不是好事。國舅目前被削職去官,斷不可能一回朝就登上相位,就算他有所圖謀,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個機會。”
見沈適目光多了幾分銳利,李伯紀滿意地一笑:“看來年前之事,倒是讓你看清了不少。”當日沈適好意提醒國舅爺小心身邊之人,卻被國舅爺反手一擊,使得“清流”幾位要員被調離臨京。過後他雖然隱而未提,厲行回朝後卻一語點破。
原來厲行在國舅爺周圍安排了不少人,雖然沒聽見那日沈適與國舅爺到底說了什麼,卻也能猜出大概。對於沈適這種授人以柄的做法,厲行極不贊同。經厲行點醒,沈適面對國舅爺時那種複雜的心情也去了大半:他們畢竟不是一條道上的人,註定將背道而馳。
沈適微嘆:“這時候,使團怕已過了汴京了吧?”
提及汴京,李伯紀目光哀慟無比,手更是顫動不已,大罵:“汴京……他敢進去嗎?親手把北地七州送到狄國手裡的賣國賊子,他敢進汴京嗎?吳老弟的血還留在汴京城牆上,那個把汴京送去討好狄人的貪生小人敢進去嗎?”急火攻心,李伯紀不由猛咳起來。
沈適急忙上前,拍撫著李伯紀的背替他順氣:“老師莫氣,別傷了身體!”
“都半截身子入土了,還有什麼可顧忌的?”李伯紀臉色極差:“從之,你記住,決不能再顧念舊日‘情誼’……他一旦入朝,你必要設法將他壓制住!選立皇子之事必會惡了官家,你退出來,由我跟其他老臣去辦。你要做的,就是聯合其他人在黃潛善倒下之後一力剪除黃派餘黨,取代他們的位置!”
沈適見李伯紀神色堅決,唯有沉聲應道:“我明白了。”
此時細雨紛紛,洗得滿園春枝盈盈翠翠。曾有過的歡欣與喜樂仿佛也隨雨水落在那碧葉上,越聚越多,卻也越重越沉,最後終於滑下葉面,跌入泥濘,沾了污、染了濁,再也辨不清原本的面目。
這樣的東西,已經沒有人想把它盈掬在手,更沒有人還會將它放入心頭。與其珍重視之,不如跟其他人一樣抬腳在上面狠狠踩上幾下,並罵它污了自己的靴。
這樣至少好過一點。
第17章
縱然略有周折,東明使團還是在五月中旬抵達了上京。然而對於前來賀壽的東明使團,狄國並沒有多看重,隨意地安置在驛館便不管不顧。
東明使團所在的院落與從前東明的附國——高麗的使團相鄰。剛安頓好,已依附於狄國的高麗人就聞訊走了過來,冷語嘲諷:“不是天朝上國嗎?怎麼巴巴地跑來稱孫子?”當初的靖和和議之中,有一項便是趙德御奉狄主為叔父。天子自認為侄,那麼底下的一干人,自然是“孫子”!
護送東明使團的將士氣得漲紅了臉。眼看劍拔弩張,馬上就要起紛爭,國舅爺突然從裡頭走了出來,笑著招呼:“金使君,多年不見,風采依舊啊!”
那為首的高麗使者臉色一僵,連道:“你也在這?你怎麼也在這兒?”他一甩手,轉頭道:“我們走!”
竟是狼狽地回去了。
瞧見兩側的將士一臉莫名,國舅爺不吝解釋:“我與這高麗使者……有些交情。”笑了笑,他吩咐:“我出去一趟,世子若問起,便說我傍晚便回來。”
等守住院門的將士回神,他已經消失在驛館。
而在驛館的另一處,被國舅爺稱為“金進賢”的高麗使者正被同行的人問詢:“金大人,到底怎麼回事?大人好像……”
“好像很怕那個傢伙是吧?”金進賢臉色終於恢復了不少:“那傢伙是瘋子!當初狄國國君揮師南下,覆滅東明是指日可待,因而國主遣我等前去求附於狄,沒想到剛巧遇到這人入金營!當時狄人有意羞辱東明使臣,命人將我們這些使者領到軍中jì營旁的營帳等待召見。那jì營不時傳來東明女子的啼哭聲,還有不少狄兵在品頭論足,污言穢語不絕於耳。”
“一旁的狄軍偏將諷道:‘你們東明婦女果然了得!能同時伺候好幾個我們北狄的好兒郎!’這人卻笑應:‘那算什麼?如大人般英偉,當一人御數女才是。’然後與這偏將舉杯共酌,聊那汴京風流逸聞,還大談當初明欽宗為名jì柳一眉與大臣爭風吃醋之事。那嘴臉實在叫人噁心,可那偏將吃這套,兩人越聊越歡,只差沒把臂同游煙花巷!”
“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回憶逐漸清晰,金進賢臉色極為難看:“第二日狄主接見來使,在主將大營中設了一鍋煮沸的油水,裡頭滾著噁心的肉塊。狄主說:‘久聞王孫肉嫩美,只是不知烹調是否得當,明使可否替我稍嘗?’竟是人肉!而且還來自於東明王室!見那些肉塊被油燙得滋滋作響,許多人忍不住吐了出來,可這人卻從容接過雙箸,夾起肉塊往嘴裡送,而後答道:‘油烹易老,不若清炙來得鮮美。’”
一干高麗使者聞之色變。
金進賢接著道:“見為難不了他,狄主身後的狄國國相蕭進哈哈大笑,說:‘好!好!明使氣度果然不同於常人。那明使認為,這些小國來使當著主君的面儀態盡失,又該怎麼處置?’這人說:‘當誅!’”提及往事,金進賢神色驚悸:“當時為我高麗正使的朴正善大人,就是死在他手裡的!”金進賢沒有說出口的是那時他自己嚇得尿濕了褲襠,伏在地上不敢動彈。
這也是他聽到國舅爺那一句‘風采依舊’時狼狽逃退的原因——其中諷意,也只有當初在場的人才能知曉。
趙璦問道:“國舅沒事吧?”
“好多了。”國舅爺臉帶歉疚:“倒是耽誤了大家這麼久。”
“接下來走快些還是能趕上的。”趙璦寬慰了幾句,又去處理使團的各項事務。
國舅爺閉起眼想歇息,翻騰的思緒卻越來越紛雜。他走出房門,緩步走到迴廊盡頭,屋角鐸鈴隨風生響,猶如遠處傳來的梵音。
這河南東道落入狄國之手已有十年,十年以前,先帝趙徵信道尊道,民間到處是符紙、卦盤;如今狄主推崇佛道,民間又是另一番光景……變了樣啊,都已經變了樣。
縱然揮師北上,取回的還是東明疆土嗎?北地的東明百姓會歡欣鼓舞地迎納朝廷大軍嗎?不見得!
國舅爺有些出神,突聽身後一聲叫喚:“國舅。”
眉端憂思霎然消散無蹤,國舅爺回首笑道:“楊兄,使團可安頓好了?”
楊攸道:“托國舅之福,世子仍在處理使團事務。”
國舅爺漫應:“我若插手,楊兄恐怕會更不放心。”
這話楊攸沒接。
國舅爺正要再起話頭,卻聽前頭一陣爭執。側耳一聽,竟是幾個狄人要使團騰出客驛,說是有貴客要到。
此時趙璦已經趕到了,正讓懂狄語的人跟對方交涉。狄人趾高氣揚、客驛主人兩邊賠笑……國舅爺靜靜地聽著,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狄使到了東明是何等地跋扈,到了臨京城門仍騎馬疾行,可東明使團呢?連在這種小地方都有人敢挑釁!大人物?這地方哪來的大人物?不過是有人尋機生事!心中冷笑,國舅爺卻淡問:“楊兄,你還不下去?”
楊攸也不答:“國舅呢?”
“我有些乏了,楊兄去吧。”說罷便轉身入內,關上了房門。
——
使團離京將近一個月,朝中的風向也有了不少的改變。最大的變數當數福安王世子,這小胖子平日不顯山不露水,可到了吳後面前就分外機靈,跑前跑後逗得吳後十分開懷。趙德御似乎也對他頗為喜愛,偶爾派給他幾個不大不小的差使。眼見福安王世子得了聖寵,朝中不少見風使舵的大臣立刻就湊了上去。
因而南下犒軍的定陽王世子一回來,卻猛然發現:那個小胖子這會兒是意氣風發了,邊聽著一眾官員的奉承邊朝自己直笑。
明眼人也不是沒有。城南李府內,恭敬坐於李伯紀下首的沈適問道:“老師為何愁眉不解?”
李伯紀面色沉凝:“官家連番舉措,恐怕是想罷黃潛善相位……”
沈適入朝多年,心思也極為敏銳:“老師是怕國舅將取代黃潛善,成為黃黨之首?”
李伯紀不語。國舅爺的心思只能以“詭”稱之,不到他圖窮匕見的一刻,沒人能摸透他的心思。當初他有多喜愛吳懷璋這個學生,如今他就有多忌憚國舅爺這個人。
沈適沉思片刻,說道:“這也未嘗不是好事。國舅目前被削職去官,斷不可能一回朝就登上相位,就算他有所圖謀,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個機會。”
見沈適目光多了幾分銳利,李伯紀滿意地一笑:“看來年前之事,倒是讓你看清了不少。”當日沈適好意提醒國舅爺小心身邊之人,卻被國舅爺反手一擊,使得“清流”幾位要員被調離臨京。過後他雖然隱而未提,厲行回朝後卻一語點破。
原來厲行在國舅爺周圍安排了不少人,雖然沒聽見那日沈適與國舅爺到底說了什麼,卻也能猜出大概。對於沈適這種授人以柄的做法,厲行極不贊同。經厲行點醒,沈適面對國舅爺時那種複雜的心情也去了大半:他們畢竟不是一條道上的人,註定將背道而馳。
沈適微嘆:“這時候,使團怕已過了汴京了吧?”
提及汴京,李伯紀目光哀慟無比,手更是顫動不已,大罵:“汴京……他敢進去嗎?親手把北地七州送到狄國手裡的賣國賊子,他敢進汴京嗎?吳老弟的血還留在汴京城牆上,那個把汴京送去討好狄人的貪生小人敢進去嗎?”急火攻心,李伯紀不由猛咳起來。
沈適急忙上前,拍撫著李伯紀的背替他順氣:“老師莫氣,別傷了身體!”
“都半截身子入土了,還有什麼可顧忌的?”李伯紀臉色極差:“從之,你記住,決不能再顧念舊日‘情誼’……他一旦入朝,你必要設法將他壓制住!選立皇子之事必會惡了官家,你退出來,由我跟其他老臣去辦。你要做的,就是聯合其他人在黃潛善倒下之後一力剪除黃派餘黨,取代他們的位置!”
沈適見李伯紀神色堅決,唯有沉聲應道:“我明白了。”
此時細雨紛紛,洗得滿園春枝盈盈翠翠。曾有過的歡欣與喜樂仿佛也隨雨水落在那碧葉上,越聚越多,卻也越重越沉,最後終於滑下葉面,跌入泥濘,沾了污、染了濁,再也辨不清原本的面目。
這樣的東西,已經沒有人想把它盈掬在手,更沒有人還會將它放入心頭。與其珍重視之,不如跟其他人一樣抬腳在上面狠狠踩上幾下,並罵它污了自己的靴。
這樣至少好過一點。
第17章
縱然略有周折,東明使團還是在五月中旬抵達了上京。然而對於前來賀壽的東明使團,狄國並沒有多看重,隨意地安置在驛館便不管不顧。
東明使團所在的院落與從前東明的附國——高麗的使團相鄰。剛安頓好,已依附於狄國的高麗人就聞訊走了過來,冷語嘲諷:“不是天朝上國嗎?怎麼巴巴地跑來稱孫子?”當初的靖和和議之中,有一項便是趙德御奉狄主為叔父。天子自認為侄,那麼底下的一干人,自然是“孫子”!
護送東明使團的將士氣得漲紅了臉。眼看劍拔弩張,馬上就要起紛爭,國舅爺突然從裡頭走了出來,笑著招呼:“金使君,多年不見,風采依舊啊!”
那為首的高麗使者臉色一僵,連道:“你也在這?你怎麼也在這兒?”他一甩手,轉頭道:“我們走!”
竟是狼狽地回去了。
瞧見兩側的將士一臉莫名,國舅爺不吝解釋:“我與這高麗使者……有些交情。”笑了笑,他吩咐:“我出去一趟,世子若問起,便說我傍晚便回來。”
等守住院門的將士回神,他已經消失在驛館。
而在驛館的另一處,被國舅爺稱為“金進賢”的高麗使者正被同行的人問詢:“金大人,到底怎麼回事?大人好像……”
“好像很怕那個傢伙是吧?”金進賢臉色終於恢復了不少:“那傢伙是瘋子!當初狄國國君揮師南下,覆滅東明是指日可待,因而國主遣我等前去求附於狄,沒想到剛巧遇到這人入金營!當時狄人有意羞辱東明使臣,命人將我們這些使者領到軍中jì營旁的營帳等待召見。那jì營不時傳來東明女子的啼哭聲,還有不少狄兵在品頭論足,污言穢語不絕於耳。”
“一旁的狄軍偏將諷道:‘你們東明婦女果然了得!能同時伺候好幾個我們北狄的好兒郎!’這人卻笑應:‘那算什麼?如大人般英偉,當一人御數女才是。’然後與這偏將舉杯共酌,聊那汴京風流逸聞,還大談當初明欽宗為名jì柳一眉與大臣爭風吃醋之事。那嘴臉實在叫人噁心,可那偏將吃這套,兩人越聊越歡,只差沒把臂同游煙花巷!”
“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回憶逐漸清晰,金進賢臉色極為難看:“第二日狄主接見來使,在主將大營中設了一鍋煮沸的油水,裡頭滾著噁心的肉塊。狄主說:‘久聞王孫肉嫩美,只是不知烹調是否得當,明使可否替我稍嘗?’竟是人肉!而且還來自於東明王室!見那些肉塊被油燙得滋滋作響,許多人忍不住吐了出來,可這人卻從容接過雙箸,夾起肉塊往嘴裡送,而後答道:‘油烹易老,不若清炙來得鮮美。’”
一干高麗使者聞之色變。
金進賢接著道:“見為難不了他,狄主身後的狄國國相蕭進哈哈大笑,說:‘好!好!明使氣度果然不同於常人。那明使認為,這些小國來使當著主君的面儀態盡失,又該怎麼處置?’這人說:‘當誅!’”提及往事,金進賢神色驚悸:“當時為我高麗正使的朴正善大人,就是死在他手裡的!”金進賢沒有說出口的是那時他自己嚇得尿濕了褲襠,伏在地上不敢動彈。
這也是他聽到國舅爺那一句‘風采依舊’時狼狽逃退的原因——其中諷意,也只有當初在場的人才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