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國舅爺沒應聲。
“國舅莫不是也如朝中‘清流’一樣,覺得朕當不好這一國之君!”無子本就是趙德御的一塊心病,朝中眾臣因議立皇子而惡了他的不在少數。如今連最為信賴的妻舅都這樣,趙德御哪有不怒火中燒的道理?
國舅爺斂首應道:“臣不敢。”
趙德御強壓下怒火:“國舅不為自己辯解?”
國舅爺依然維持畢恭畢敬的姿態:“官家正在氣頭上,若不將怒氣發出來,也聽不進臣的辯解。”
趙德御與國舅爺相交十餘年,哪會聽不出他話外之意。當下就緩下臉色,說道:“國舅心中若有計較,早早與我商量便是。”
“臣也是臨時起意。”國舅爺道:“那日雲泉會偶遇幾位世子,臣便遣人前去考察定陽王世子與清河王世子。然而那定陽王世子機心過重,缺了氣度;清河王世子雖仁善,卻少了幾分果斷……”
聽他隨口評議著眾世子,趙德御卻毫不怪罪,反而指著國舅爺問道:“幾位世子怎麼會在雲泉聚首,國舅肯定暗裡操持過吧?”
國舅爺也不否認,淡笑:“臣觀黃老對定陽王世子讚譽有加,武將與‘清流’則是多次嘉許清河王世子,兩位世子在朝臣中所得的讚譽不相上下。”
趙德御哼道:“讚譽?國舅說得太客氣了,我看他們早已想著要扶誰登基!”
聽得趙德御的誅心之論,國舅爺眉都沒皺一下。若說誰對趙德御的多疑與優柔最了解,那自然當數國舅爺——這些年來他應和趙德御時幾乎把朝中百官都罵過許多遍。
只不過這種話趙德御能說,國舅爺卻不能說。他抬首問道:“官家可是仍想著要罷黃老相位?”
“那老匹夫!”趙德御擊案:“這幾年來他對我逼迫更甚,時機一到,我必除之!”
“官家正當壯年,不願早立皇子埋下禍端。若除黃老,定陽王世子失了依仗。到時百官一致推舉清河王為儲君,官家便會陷入兩難之境,進退不得。”
趙德御目光漸寒:“國舅可有良策?”
“一是在罷相之前先選出另一位世子,隨意派幾個差使。只要百官察覺官家對他的‘看重’,不消多時他便能與兩位世子抗衡。如此一來縱然定陽王世子在朝中少了依恃,百官也不至於連成一氣。”國舅爺道:“二是以計間之,使他們不能與朝臣深交,寵辱俱由官家拿捏在手。”這樣的儲君,立了又如何?權柄仍是握在趙德御手上。
聽出國舅爺語中未盡之言,趙德御靜靜看著他許久,突然開口問道:“國舅也是以此自處?”國舅爺是他最為信賴的臣下,也是唯一一個他能交心的人,因而聽聞他與清河王世子師徒多有往來時,他才會怒極地召見國舅爺。然而聽國舅爺細細道來,趙德御才驀然察覺,國舅爺所處的位置與他口中說的是多麼相似:不交朝臣、不結朋黨,不邀功、不請賞……榮寵全由他定奪。
想到國舅爺這些年來不僅不曾受擢升,反倒被言官參得削職去官,趙德御心中煩亂起來:其中固然是有國舅爺過於疏懶的緣故,可何曾不是因為自己從未替他爭取?
莫非自己真是那薄情寡恩之人?趙德御心中突然愧疚起來,抬手取了一本奏摺:“國舅,狄主生辰將至,你可願出使狄國?”
國舅爺略略一頓,便藉機提議讓清河王世子為使。只不過在趙德御這兒卻只說藉此機會行計,絕口不提那立功之事。
於是君臣二人又如往常一般談笑計議起來,等國舅爺離開勤政殿,已是薄暮時分。
國舅爺正要離宮回別莊,卻見一人形色焦急地走來,竟是暌違多日的沈適。
國舅爺頓步,喚道:“從之。”
“國舅。”沈適一臉複雜:“近來可好?”
“極好。”朝堂上的交鋒看似他慘敗,實則‘清流’失去的更多,相較起來,他確實是極好。國舅笑問:“從之行色匆匆,所為何事?”
沈適略一遲疑,緩緩說道:“老師病重,需千年老參為藥引,我想入宮求藥。”
能讓沈適稱為老師的,也只有李老一人。國舅爺心中悲憂難辨,面上卻說道:“宮中的確曾有一株千年老參,不過如今卻在我府中,從之隨我去取吧。”
沈適知國舅爺曾為幼弟搜羅天下名藥,向趙德御要了那千年老參倒也不稀奇,於是感激地道:“我替老師謝過國舅。”
國舅爺聽他喊得生疏,也不再多說,領著沈適回府取藥。
吳衡去了南方、國舅爺幽居別莊,如今的吳府已少了幾分人氣。家僕見國舅爺歸來,驚懼地迎上,戰戰兢兢地弓著身子領路——小少爺不在,他們可不敢盼這國舅爺會心慈手軟。
國舅爺對下人的憂懼恍若未覺,與沈適一起走往前廳。沒過多久,得了國舅爺吩咐的吳府管家就把那支千年老參送了上來。
心憂李老的病情,沈適當下就要告辭。國舅爺也不挽留,一路送他到門外,才道:“莫要讓李老知道這是我給的,就說是官家賜下的吧。”
沈適微怔,卻還是點點頭,乘上國舅爺招來的軟轎前往李府。
國舅爺望著軟轎消失在街口,回身卻猛然發覺夜色已至,府上點了燈,此時內外通明,明晃晃地亮眼。
國舅爺想了想,沒有入內,喊來軟轎回城外別莊。
舊友算計、幼弟離家、李老病重……近來的變故一一掠過眼前,國舅爺閉上眼,思緒隨著軟轎的輕晃而飛轉。這些並不令人高興的事他極少想起,大多也只是在心頭一晃而過,只是一旦周遭寂靜下來,心中那悲喜難辨的感覺就會越來越清晰……
“先生,你可算回來了!”
伴著一聲喜悅的叫喚,轎子停了下來。落轎一看,原來是李寶在別莊前探頭探腦地候著他。
沒等國舅爺回應,李寶就自顧自地說開了:“先生你知不知道他們有多煩……以前那些老帳房是腦子轉不過彎來,現在這些小崽子是腦筋太活了,提了好多我答不了的難題!先生你可得好好教我,不然我可沒臉繼續教他們了……”
聽李寶皺著一張臉訴苦,國舅爺不由笑了起來。
萬物推新,更迭不斷,強留總是留不住的。世事皆如此,何況是人?
第16章
清河王世子使狄的事很快就定下了。這還是虧了趙德御推挪收移的太極功夫耍得好:黃潛善一黨還沒來得及吵開,他就大手一揮下旨讓定陽王世子南下犒軍。
所有人都沒聲了。
相較於前兩道任命翻起的波瀾,最後一道旨意顯得非常平淡:吳後喜福安王世子至孝,特賜宮行令,出入無禁。
狄國上京與臨京隔了六州之遠,狄主生辰在五月中旬,東明使團不日便要啟行。國舅爺也在使者之列,明眼人都知曉趙德御想藉此機會讓國舅爺重歸朝堂,可趙德御給的甜棗實在太大了,他們捨不得反對。
一切議定後,以趙璦為正使、國舅爺為副使的東明使團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所謂的浩蕩指的是“禮車”,一箱箱“賀銀”、一匹匹錦帛,然後是難以計數的珍寶、鹽茶——押送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身為副使的國舅爺肩負著核對禮單的要責,可他語重心長地以長輩的身份囑咐趙璦:“機會難得,外甥你得把握啊!這事就交予你去辦吧。”當下就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轉身跟前來送別的官員道別。
由於帶著大批貴重的賀禮,車隊走得並不快,離了臨京大半個月才駛到離汴梁不遠的一個附縣。這縣不大,如果不是刻意問詢,很少人會記得它的名字:安平縣。
使團之所以會在安平縣停了下來,是因為國舅爺突然病倒。大夫也瞧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說國舅爺一路舟車勞頓,疲乏了。
趙璦與楊攸去看過幾回,國舅爺閉著眼在睡,臉色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那乏意卻是掩藏不住的。
趙璦只好吩咐使團停下來,等國舅爺好起來再繼續前行。這一等就是六日,屈指算算,再不啟程就會錯過狄主生辰。
楊攸正要勸趙璦立刻出發,卻見國舅爺從房裡走了出來,雖然精神還是不太好,可總算沒什麼大礙了。
稍作整頓之後,使團重新北行。這次走得有些急,經過汴京時天色尚早,於是沒再進城,直接往北。
本來趙璦為國舅爺安排了馬車,可國舅爺沒坐上去,獨自騎馬走在最前頭。大概是病體未愈,平日那不離臉的笑不見了,反倒帶著幾分沉鬱。走到日薄西山,天色漸沉,使團已遠離汴京,再回頭,連個隱約的輪廓都瞧不見了。
“國舅莫不是也如朝中‘清流’一樣,覺得朕當不好這一國之君!”無子本就是趙德御的一塊心病,朝中眾臣因議立皇子而惡了他的不在少數。如今連最為信賴的妻舅都這樣,趙德御哪有不怒火中燒的道理?
國舅爺斂首應道:“臣不敢。”
趙德御強壓下怒火:“國舅不為自己辯解?”
國舅爺依然維持畢恭畢敬的姿態:“官家正在氣頭上,若不將怒氣發出來,也聽不進臣的辯解。”
趙德御與國舅爺相交十餘年,哪會聽不出他話外之意。當下就緩下臉色,說道:“國舅心中若有計較,早早與我商量便是。”
“臣也是臨時起意。”國舅爺道:“那日雲泉會偶遇幾位世子,臣便遣人前去考察定陽王世子與清河王世子。然而那定陽王世子機心過重,缺了氣度;清河王世子雖仁善,卻少了幾分果斷……”
聽他隨口評議著眾世子,趙德御卻毫不怪罪,反而指著國舅爺問道:“幾位世子怎麼會在雲泉聚首,國舅肯定暗裡操持過吧?”
國舅爺也不否認,淡笑:“臣觀黃老對定陽王世子讚譽有加,武將與‘清流’則是多次嘉許清河王世子,兩位世子在朝臣中所得的讚譽不相上下。”
趙德御哼道:“讚譽?國舅說得太客氣了,我看他們早已想著要扶誰登基!”
聽得趙德御的誅心之論,國舅爺眉都沒皺一下。若說誰對趙德御的多疑與優柔最了解,那自然當數國舅爺——這些年來他應和趙德御時幾乎把朝中百官都罵過許多遍。
只不過這種話趙德御能說,國舅爺卻不能說。他抬首問道:“官家可是仍想著要罷黃老相位?”
“那老匹夫!”趙德御擊案:“這幾年來他對我逼迫更甚,時機一到,我必除之!”
“官家正當壯年,不願早立皇子埋下禍端。若除黃老,定陽王世子失了依仗。到時百官一致推舉清河王為儲君,官家便會陷入兩難之境,進退不得。”
趙德御目光漸寒:“國舅可有良策?”
“一是在罷相之前先選出另一位世子,隨意派幾個差使。只要百官察覺官家對他的‘看重’,不消多時他便能與兩位世子抗衡。如此一來縱然定陽王世子在朝中少了依恃,百官也不至於連成一氣。”國舅爺道:“二是以計間之,使他們不能與朝臣深交,寵辱俱由官家拿捏在手。”這樣的儲君,立了又如何?權柄仍是握在趙德御手上。
聽出國舅爺語中未盡之言,趙德御靜靜看著他許久,突然開口問道:“國舅也是以此自處?”國舅爺是他最為信賴的臣下,也是唯一一個他能交心的人,因而聽聞他與清河王世子師徒多有往來時,他才會怒極地召見國舅爺。然而聽國舅爺細細道來,趙德御才驀然察覺,國舅爺所處的位置與他口中說的是多麼相似:不交朝臣、不結朋黨,不邀功、不請賞……榮寵全由他定奪。
想到國舅爺這些年來不僅不曾受擢升,反倒被言官參得削職去官,趙德御心中煩亂起來:其中固然是有國舅爺過於疏懶的緣故,可何曾不是因為自己從未替他爭取?
莫非自己真是那薄情寡恩之人?趙德御心中突然愧疚起來,抬手取了一本奏摺:“國舅,狄主生辰將至,你可願出使狄國?”
國舅爺略略一頓,便藉機提議讓清河王世子為使。只不過在趙德御這兒卻只說藉此機會行計,絕口不提那立功之事。
於是君臣二人又如往常一般談笑計議起來,等國舅爺離開勤政殿,已是薄暮時分。
國舅爺正要離宮回別莊,卻見一人形色焦急地走來,竟是暌違多日的沈適。
國舅爺頓步,喚道:“從之。”
“國舅。”沈適一臉複雜:“近來可好?”
“極好。”朝堂上的交鋒看似他慘敗,實則‘清流’失去的更多,相較起來,他確實是極好。國舅笑問:“從之行色匆匆,所為何事?”
沈適略一遲疑,緩緩說道:“老師病重,需千年老參為藥引,我想入宮求藥。”
能讓沈適稱為老師的,也只有李老一人。國舅爺心中悲憂難辨,面上卻說道:“宮中的確曾有一株千年老參,不過如今卻在我府中,從之隨我去取吧。”
沈適知國舅爺曾為幼弟搜羅天下名藥,向趙德御要了那千年老參倒也不稀奇,於是感激地道:“我替老師謝過國舅。”
國舅爺聽他喊得生疏,也不再多說,領著沈適回府取藥。
吳衡去了南方、國舅爺幽居別莊,如今的吳府已少了幾分人氣。家僕見國舅爺歸來,驚懼地迎上,戰戰兢兢地弓著身子領路——小少爺不在,他們可不敢盼這國舅爺會心慈手軟。
國舅爺對下人的憂懼恍若未覺,與沈適一起走往前廳。沒過多久,得了國舅爺吩咐的吳府管家就把那支千年老參送了上來。
心憂李老的病情,沈適當下就要告辭。國舅爺也不挽留,一路送他到門外,才道:“莫要讓李老知道這是我給的,就說是官家賜下的吧。”
沈適微怔,卻還是點點頭,乘上國舅爺招來的軟轎前往李府。
國舅爺望著軟轎消失在街口,回身卻猛然發覺夜色已至,府上點了燈,此時內外通明,明晃晃地亮眼。
國舅爺想了想,沒有入內,喊來軟轎回城外別莊。
舊友算計、幼弟離家、李老病重……近來的變故一一掠過眼前,國舅爺閉上眼,思緒隨著軟轎的輕晃而飛轉。這些並不令人高興的事他極少想起,大多也只是在心頭一晃而過,只是一旦周遭寂靜下來,心中那悲喜難辨的感覺就會越來越清晰……
“先生,你可算回來了!”
伴著一聲喜悅的叫喚,轎子停了下來。落轎一看,原來是李寶在別莊前探頭探腦地候著他。
沒等國舅爺回應,李寶就自顧自地說開了:“先生你知不知道他們有多煩……以前那些老帳房是腦子轉不過彎來,現在這些小崽子是腦筋太活了,提了好多我答不了的難題!先生你可得好好教我,不然我可沒臉繼續教他們了……”
聽李寶皺著一張臉訴苦,國舅爺不由笑了起來。
萬物推新,更迭不斷,強留總是留不住的。世事皆如此,何況是人?
第16章
清河王世子使狄的事很快就定下了。這還是虧了趙德御推挪收移的太極功夫耍得好:黃潛善一黨還沒來得及吵開,他就大手一揮下旨讓定陽王世子南下犒軍。
所有人都沒聲了。
相較於前兩道任命翻起的波瀾,最後一道旨意顯得非常平淡:吳後喜福安王世子至孝,特賜宮行令,出入無禁。
狄國上京與臨京隔了六州之遠,狄主生辰在五月中旬,東明使團不日便要啟行。國舅爺也在使者之列,明眼人都知曉趙德御想藉此機會讓國舅爺重歸朝堂,可趙德御給的甜棗實在太大了,他們捨不得反對。
一切議定後,以趙璦為正使、國舅爺為副使的東明使團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所謂的浩蕩指的是“禮車”,一箱箱“賀銀”、一匹匹錦帛,然後是難以計數的珍寶、鹽茶——押送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身為副使的國舅爺肩負著核對禮單的要責,可他語重心長地以長輩的身份囑咐趙璦:“機會難得,外甥你得把握啊!這事就交予你去辦吧。”當下就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轉身跟前來送別的官員道別。
由於帶著大批貴重的賀禮,車隊走得並不快,離了臨京大半個月才駛到離汴梁不遠的一個附縣。這縣不大,如果不是刻意問詢,很少人會記得它的名字:安平縣。
使團之所以會在安平縣停了下來,是因為國舅爺突然病倒。大夫也瞧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說國舅爺一路舟車勞頓,疲乏了。
趙璦與楊攸去看過幾回,國舅爺閉著眼在睡,臉色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那乏意卻是掩藏不住的。
趙璦只好吩咐使團停下來,等國舅爺好起來再繼續前行。這一等就是六日,屈指算算,再不啟程就會錯過狄主生辰。
楊攸正要勸趙璦立刻出發,卻見國舅爺從房裡走了出來,雖然精神還是不太好,可總算沒什麼大礙了。
稍作整頓之後,使團重新北行。這次走得有些急,經過汴京時天色尚早,於是沒再進城,直接往北。
本來趙璦為國舅爺安排了馬車,可國舅爺沒坐上去,獨自騎馬走在最前頭。大概是病體未愈,平日那不離臉的笑不見了,反倒帶著幾分沉鬱。走到日薄西山,天色漸沉,使團已遠離汴京,再回頭,連個隱約的輪廓都瞧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