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正靜靜看著趙璦幾人的國舅爺聞言微抬手,替楊攸續滿一杯:“陳澈,歐陽東?”他想了想,笑道:“兩個可憐人——兩個把血撒錯了地方的可憐人。他們本來不用死的,至少不用死在午門。”
楊攸神色晦明不定:“為何?”
“其實楊兄真正想問的是他們之死是否有我在推波助瀾,對吧?”國舅爺漫笑:“我若說沒有,楊兄定是不信的。畢竟那是李老與我斷了師徒之義……那麼巧的時機,以楊兄之機敏,不可能猜不出發生了什麼事。”
瞧見楊攸眼神驟變,似恨似怒,國舅爺招來侍兒吩咐:“雲泉會完了之後,你替我們給那幾個小娃兒傳個信,”他指指下頭正等著雲泉書坊宣布雲泉會魁首的趙璦等人:“就說我與他們楊先生有事先走一步,叫他們自行歸去便可。”
侍兒機靈地應是。
國舅爺起身:“這兒不是說話的地方,楊兄且與我來。”
楊攸頓了頓,終是隨國舅爺離開了雲泉書坊。
沿著垂楊小道向山行,不多時就見一道觀現於眼前。門前兩個小道見是國舅爺到來,恭謹地在前方給他們領路。
越過大半個道觀,只見一亭臨風而立,幽靜而沉穆。入亭一看,方知這亭竟是占了半山好景,只消抬眼便可全覽雲泉盛況。
可惜這大好風光,卻無人有心賞玩。
“當年之事,說來也並不複雜。”相對坐定,國舅爺就直入正題:“陳澈、歐陽東,都是當時太學士子中的佼佼者,他們追隨李老,決意北伐,迎回兩聖。當初和議初定、南朝廷根基未穩,陳澈、歐陽東卻領著太學士子靜坐宮門,授人以柄。而李老的北伐主張也被黃潛善一黨泄露給狄使,自身難保。”
楊攸面色沉凝。
國舅爺淡道:“在那當口,若議北伐,便是得罪於當時仍在臨京的狄使;議迎兩聖,便是置官家於兩難之地——兩聖若歸來,官家將如何自處?為人臣者,當以君為先,就算不為官家分憂,也不應讓官家為難——因而他們雖罪不至死,卻不得不死。實不相瞞,當年勸官家殺士子的人中,有我一個。”
“殺寒門士子,既能立威、又堵了狄使之口,更不會開罪與世家豪族——好算計!”楊攸少年時做過不少狂妄之事,也結交過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後來東明遭逢國難,趙德御在臨京被擁立為新帝,他也不是沒想過要投效於南朝廷。然而他剛入臨京就聽到了兩位好友蒙冤而死的噩耗,而後便是李伯紀罷相,黃潛善當道,主和派得勢!這樣的朝廷,他豈甘效忠?面對稱得上是罪魁禍首之一的國舅爺,楊攸胸中怒意再度翻騰:“你可知此舉寒了天下多少人的心!更遑論黃潛善得勢,盡用jian佞……”
誅殺太學士子一事到底是對是錯,早就被人評說過無數回了,指著他鼻子罵的人也不在少數。因而國舅爺並不接話,只笑問:“會棋麼?”
見楊攸不答,又道:“這話問錯了,楊兄乃堂堂世子師,怎會不通棋藝?是吳某不該。”他抬手讓觀中道童送來棋子。
楊攸輕閉眼,依著國舅爺的意思取棋“猜先”。等到手執棋子,方才的急怒已然沉寂。
眼前這人雖然沒了官職,卻是能夠直抵聖聽的天子近親。人人皆罵他、惡他,可誰又敢真正得罪於他?
據理力爭?自己早過了可以快意恩仇的年紀。楊攸深吸一口氣,拱手賠禮:“攸多有得罪,還請國舅見諒。”
國舅爺隨意落下一子:“楊兄胸懷天下,心憂國運,談何得罪。楊兄但請放心,你我今日之談,絕不會落入他人之耳。”
楊攸已平靜下來,抬眼指出:“國舅絕非輕易交心之人。”交淺言深,與他們兩人來說都是異事。
“楊兄突然提起陳澈二人,恐怕是觸景而生吧?”國舅爺一笑:“我也是。”
楊攸略怔。
“我也有過良師尊長、我也有過知己好友、我也有過快快活活的年少時光……我也曾像他們一樣。楊兄不瞞你說,昔日我與你二哥有舊,對你的事早有耳聞。那日在清河王故宅見了你,我心裡是極失望的。因為在見你之前我總想著,你我之間有一個沒變也好。”國舅爺道:“可惜世事如刀,磨人心志削人稜角,誰也沒被放過。”
楊攸神色複雜。這種話出於國舅爺之口,聽來總有些古怪,畢竟他們不算故交、更非知己。
“偶有所感,楊兄莫怪。”似乎也覺有異,國舅爺不再多言,笑道:“今日聽楊兄替舊友鳴不平,我知楊兄志向未改。眼下有大功一件,不知楊兄敢不敢取?”
“大功?”
“年前狄使來催貢銀,我與狄使蕭進在此相見,他曾允我貢銀減半、南北通商之利。當時時機未到,我沒有應下。”國舅爺細說:“五月狄主生辰,我朝當遣使道賀,那正是讓它兌現的好機會。若楊兄有意,我可保清河王世子為正使。”
楊攸心頭劇震。若先前那些話算交淺言深,這話就已是推心置腹了。蕭進何許人?此人狄國舉足輕重,堪比國相。他私見國舅爺,還許下重利,所談之事必不簡單!聽國舅爺一一相告,楊攸不喜反疑:“助於世子,國舅有何圖謀?”
“圖謀?這就不能與楊兄細說了。楊兄若想知道,自去思量。”國舅爺笑笑:“楊兄只需答‘願去’或‘不願’即可。”
楊攸執棋之手微頓。
他對國舅爺的行事絕不認同,更惡他主和談、阻北伐。北地七州落入狄國之手、兩聖死於狄營,這等恥辱,誰能忍下?既然趙德御下不了決心,他便扶持趙璦登上帝位,靜待北定中原、一雪國恥之日到來!
一邊僅是自己對眼前此人的反感,一邊卻是趙璦能否立功得聖寵,楊攸深吸一口氣,放下私心應道:“攸替世子謝過國舅。”
第14章
雲泉會歸來後,國舅爺照舊是閒居莊中,仿佛那日的深談不曾發生過。
正是春耕時節,連片水田泛著粼粼波光。莊中的葡萄藤兒抽出了嫩芽,此時青青滿架,藤葉間的小卷鬚搖搖曳動,十分悅目。國舅爺心喜,遣人將長椅搬到架下,翹起兩腿坐那兒翻著閒書。
可惜沒清閒多久,就有人上門找事兒了。
“混帳東西!還有大半良田沒下苗,你也不管管!”司農寺寺卿魏光弼那把老嗓兒依然響亮,想必那身子骨健朗得很,還能多活幾十年。
國舅爺瞥了不請自來的魏老頭一眼,淡道:“我就愛晾著,賦稅照繳,你還能上表參我一本不成?”
這兩個月他丟了官削了職,那些曾對他百般逢迎討好的官員們作鳥獸散,而“清流”跟主戰派跟他本來就不是一條道上的,自然也不會來他這兒。若非他手裡還攥著許多幾大商會感興趣的東西,吳府別莊可真就門可羅雀了。
倒是這魏老頭來得勤,逮著空就繞道兒來斥他一頓,仿佛不罵罵他就不舒坦。
這會兒聽到國舅爺不知悔改的回應,魏老頭怒道:“怎麼不能參你?延誤春耕,擱哪兒都是大罪!”
“也只有你才這麼想。”瞧了瞧魏老頭曬得微黑的臉色、沾著泥星子的下衫,國舅爺搖搖頭,揮手叫人上茶:“我這沒官沒職的,誰來參我?”
魏老頭張口猛灌了幾口茶,雙眼有著老辣精光:“沒官沒職?不是所有人都瞎了眼的,至少司農寺那群小崽子還死等著你回去!真正熟知你的人,豈會不知你依仗的從來都不是品階?那些個沒眼色的,哼,在官道上走不遠。”
國舅爺一挑眉:“你還沒把司農寺整到一塊兒?”
“整一塊兒做什麼?”魏老頭狡猾一笑:“這樣挺好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有事爭著上,有功搶著立,可比一團和氣好多了。”
國舅爺淡瞥一眼:“老狐狸。”
“你實話跟我說,”魏老頭正色道:“往後你有何打算?準備何時回朝?”
“這事可不是我說了算。”國舅爺合攏手中書卷,笑應。
“我老兒入朝數十年,別的不好說,眼神倒是練出來了。”魏老頭銳利的目光直直地望向國舅爺:“你年不及三十,遇事卻不驚不躁,從不見你失措。每行一著,狀似無意,實則留著無數後手。如今的雲泉盛景、隱隱成型的‘商聯’……背後哪個少了你?就連朝中三派分據的局面,你也沒少左右!古語有云:先開者,謝獨早;伏久者,飛必高。這麼多年來你不出頭恐怕是怕木秀於林遭摧折,以你的個性,必要等時機成熟才肯顯露鋒芒。”
楊攸神色晦明不定:“為何?”
“其實楊兄真正想問的是他們之死是否有我在推波助瀾,對吧?”國舅爺漫笑:“我若說沒有,楊兄定是不信的。畢竟那是李老與我斷了師徒之義……那麼巧的時機,以楊兄之機敏,不可能猜不出發生了什麼事。”
瞧見楊攸眼神驟變,似恨似怒,國舅爺招來侍兒吩咐:“雲泉會完了之後,你替我們給那幾個小娃兒傳個信,”他指指下頭正等著雲泉書坊宣布雲泉會魁首的趙璦等人:“就說我與他們楊先生有事先走一步,叫他們自行歸去便可。”
侍兒機靈地應是。
國舅爺起身:“這兒不是說話的地方,楊兄且與我來。”
楊攸頓了頓,終是隨國舅爺離開了雲泉書坊。
沿著垂楊小道向山行,不多時就見一道觀現於眼前。門前兩個小道見是國舅爺到來,恭謹地在前方給他們領路。
越過大半個道觀,只見一亭臨風而立,幽靜而沉穆。入亭一看,方知這亭竟是占了半山好景,只消抬眼便可全覽雲泉盛況。
可惜這大好風光,卻無人有心賞玩。
“當年之事,說來也並不複雜。”相對坐定,國舅爺就直入正題:“陳澈、歐陽東,都是當時太學士子中的佼佼者,他們追隨李老,決意北伐,迎回兩聖。當初和議初定、南朝廷根基未穩,陳澈、歐陽東卻領著太學士子靜坐宮門,授人以柄。而李老的北伐主張也被黃潛善一黨泄露給狄使,自身難保。”
楊攸面色沉凝。
國舅爺淡道:“在那當口,若議北伐,便是得罪於當時仍在臨京的狄使;議迎兩聖,便是置官家於兩難之地——兩聖若歸來,官家將如何自處?為人臣者,當以君為先,就算不為官家分憂,也不應讓官家為難——因而他們雖罪不至死,卻不得不死。實不相瞞,當年勸官家殺士子的人中,有我一個。”
“殺寒門士子,既能立威、又堵了狄使之口,更不會開罪與世家豪族——好算計!”楊攸少年時做過不少狂妄之事,也結交過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後來東明遭逢國難,趙德御在臨京被擁立為新帝,他也不是沒想過要投效於南朝廷。然而他剛入臨京就聽到了兩位好友蒙冤而死的噩耗,而後便是李伯紀罷相,黃潛善當道,主和派得勢!這樣的朝廷,他豈甘效忠?面對稱得上是罪魁禍首之一的國舅爺,楊攸胸中怒意再度翻騰:“你可知此舉寒了天下多少人的心!更遑論黃潛善得勢,盡用jian佞……”
誅殺太學士子一事到底是對是錯,早就被人評說過無數回了,指著他鼻子罵的人也不在少數。因而國舅爺並不接話,只笑問:“會棋麼?”
見楊攸不答,又道:“這話問錯了,楊兄乃堂堂世子師,怎會不通棋藝?是吳某不該。”他抬手讓觀中道童送來棋子。
楊攸輕閉眼,依著國舅爺的意思取棋“猜先”。等到手執棋子,方才的急怒已然沉寂。
眼前這人雖然沒了官職,卻是能夠直抵聖聽的天子近親。人人皆罵他、惡他,可誰又敢真正得罪於他?
據理力爭?自己早過了可以快意恩仇的年紀。楊攸深吸一口氣,拱手賠禮:“攸多有得罪,還請國舅見諒。”
國舅爺隨意落下一子:“楊兄胸懷天下,心憂國運,談何得罪。楊兄但請放心,你我今日之談,絕不會落入他人之耳。”
楊攸已平靜下來,抬眼指出:“國舅絕非輕易交心之人。”交淺言深,與他們兩人來說都是異事。
“楊兄突然提起陳澈二人,恐怕是觸景而生吧?”國舅爺一笑:“我也是。”
楊攸略怔。
“我也有過良師尊長、我也有過知己好友、我也有過快快活活的年少時光……我也曾像他們一樣。楊兄不瞞你說,昔日我與你二哥有舊,對你的事早有耳聞。那日在清河王故宅見了你,我心裡是極失望的。因為在見你之前我總想著,你我之間有一個沒變也好。”國舅爺道:“可惜世事如刀,磨人心志削人稜角,誰也沒被放過。”
楊攸神色複雜。這種話出於國舅爺之口,聽來總有些古怪,畢竟他們不算故交、更非知己。
“偶有所感,楊兄莫怪。”似乎也覺有異,國舅爺不再多言,笑道:“今日聽楊兄替舊友鳴不平,我知楊兄志向未改。眼下有大功一件,不知楊兄敢不敢取?”
“大功?”
“年前狄使來催貢銀,我與狄使蕭進在此相見,他曾允我貢銀減半、南北通商之利。當時時機未到,我沒有應下。”國舅爺細說:“五月狄主生辰,我朝當遣使道賀,那正是讓它兌現的好機會。若楊兄有意,我可保清河王世子為正使。”
楊攸心頭劇震。若先前那些話算交淺言深,這話就已是推心置腹了。蕭進何許人?此人狄國舉足輕重,堪比國相。他私見國舅爺,還許下重利,所談之事必不簡單!聽國舅爺一一相告,楊攸不喜反疑:“助於世子,國舅有何圖謀?”
“圖謀?這就不能與楊兄細說了。楊兄若想知道,自去思量。”國舅爺笑笑:“楊兄只需答‘願去’或‘不願’即可。”
楊攸執棋之手微頓。
他對國舅爺的行事絕不認同,更惡他主和談、阻北伐。北地七州落入狄國之手、兩聖死於狄營,這等恥辱,誰能忍下?既然趙德御下不了決心,他便扶持趙璦登上帝位,靜待北定中原、一雪國恥之日到來!
一邊僅是自己對眼前此人的反感,一邊卻是趙璦能否立功得聖寵,楊攸深吸一口氣,放下私心應道:“攸替世子謝過國舅。”
第14章
雲泉會歸來後,國舅爺照舊是閒居莊中,仿佛那日的深談不曾發生過。
正是春耕時節,連片水田泛著粼粼波光。莊中的葡萄藤兒抽出了嫩芽,此時青青滿架,藤葉間的小卷鬚搖搖曳動,十分悅目。國舅爺心喜,遣人將長椅搬到架下,翹起兩腿坐那兒翻著閒書。
可惜沒清閒多久,就有人上門找事兒了。
“混帳東西!還有大半良田沒下苗,你也不管管!”司農寺寺卿魏光弼那把老嗓兒依然響亮,想必那身子骨健朗得很,還能多活幾十年。
國舅爺瞥了不請自來的魏老頭一眼,淡道:“我就愛晾著,賦稅照繳,你還能上表參我一本不成?”
這兩個月他丟了官削了職,那些曾對他百般逢迎討好的官員們作鳥獸散,而“清流”跟主戰派跟他本來就不是一條道上的,自然也不會來他這兒。若非他手裡還攥著許多幾大商會感興趣的東西,吳府別莊可真就門可羅雀了。
倒是這魏老頭來得勤,逮著空就繞道兒來斥他一頓,仿佛不罵罵他就不舒坦。
這會兒聽到國舅爺不知悔改的回應,魏老頭怒道:“怎麼不能參你?延誤春耕,擱哪兒都是大罪!”
“也只有你才這麼想。”瞧了瞧魏老頭曬得微黑的臉色、沾著泥星子的下衫,國舅爺搖搖頭,揮手叫人上茶:“我這沒官沒職的,誰來參我?”
魏老頭張口猛灌了幾口茶,雙眼有著老辣精光:“沒官沒職?不是所有人都瞎了眼的,至少司農寺那群小崽子還死等著你回去!真正熟知你的人,豈會不知你依仗的從來都不是品階?那些個沒眼色的,哼,在官道上走不遠。”
國舅爺一挑眉:“你還沒把司農寺整到一塊兒?”
“整一塊兒做什麼?”魏老頭狡猾一笑:“這樣挺好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有事爭著上,有功搶著立,可比一團和氣好多了。”
國舅爺淡瞥一眼:“老狐狸。”
“你實話跟我說,”魏老頭正色道:“往後你有何打算?準備何時回朝?”
“這事可不是我說了算。”國舅爺合攏手中書卷,笑應。
“我老兒入朝數十年,別的不好說,眼神倒是練出來了。”魏老頭銳利的目光直直地望向國舅爺:“你年不及三十,遇事卻不驚不躁,從不見你失措。每行一著,狀似無意,實則留著無數後手。如今的雲泉盛景、隱隱成型的‘商聯’……背後哪個少了你?就連朝中三派分據的局面,你也沒少左右!古語有云:先開者,謝獨早;伏久者,飛必高。這麼多年來你不出頭恐怕是怕木秀於林遭摧折,以你的個性,必要等時機成熟才肯顯露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