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
亦安對這些心知肚明,便安撫道,「本意不是為責怪府丞,只照朝廷的條例辦事,便不會有什麼錯處。」
安王在一旁看著亦安理事,眼神都落在亦安身上,滿眼都是笑意。
此後一連幾日,亦安和安王都會一同在宗人府正堂理事。
第147章 襄理
不出亦安所料, 即便自己已經耳提面命,宗人府的官員依然還是有疏漏的。
除去三位世襲親王外,不世襲的宗藩中, 依然有不少宗室仍在繁衍, 其中不乏有犯法被廢除爵位的庶人。而即便是庶人,也能得到最低限度的供養, 僅限於餓不死而已。
也有存在特殊情況的宗室, 比如本人早亡,嗣子卻沒有到承爵的年紀, 家中無以為繼,便可以提請宗人府, 先支取本爵位一半俸祿,以供使用。
類似例子不在少數,而亦安卻發現, 有些宗室並沒有按例如數撥給,多多少少都會缺一點兒。
亦安當即指了出來, 讓張府丞立刻改條子, 如數撥給。
張府丞有些支吾道,「稟王妃,這些都是按往年的例辦的, 今年突然變了,恐生事端。」若是這些宗室來鬧,要把以往缺的補上, 那宗人府說不得立時就要虧空起來。
亦安只道,「按本位的意思辦, 若有人來,本位自然會與其分說。」意思便是這個鍋不用張府丞來背。
張府丞鬆了口氣, 王妃既然已經把話說到了這份兒上,那他也沒什麼好顧忌的。
亦安又道,「以往定、端兩藩宗室,是否由兩位親王代為支取?」這便是兩位親王的特殊之處。其餘宗藩明面兒上沒有高位親王轄制,都是派府中長史前往宗人府支取祿米例銀。而定王和端王因為是本藩爵位最高者,且永世不降,兩藩宗室的祿米例銀便是交到兩位親王手中,由其代為發放。
張府丞忙應道,「一向如此。」
亦安想了想,便道,「今年還是按這個例,只是祿米成色要按律令來。」在祿米上剋扣宗室,宗人府官員尚且沒有這個膽子,且他們的油水本就不在在這上面。凡是來往宗人府請託的宗室,又有哪個是靠例銀和祿米過活的呢。
但是祿米的成色就有的說了,一般是當季的新米和去年的陳米對半,粳米和糙米對半。不過如舞陽長公主、臨清公主這些,幾乎全部都是當季新米。而有些宗室卻只能領到次年陳米,或者次次年的陳米。
霉米不會出現在清單上,這是底線。真要吃死了宗室,宗人府的官員也擔待不起,至少要一命抵一命。
在封印之前,這些差事必是要辦的。
而在辦事之前,亦安將宗人府官員聚在一處,指著桌上的紅封,對眾人笑道,「王爺初掌宗人府,諸位都是老人,年關將近,不過討個彩頭。望與諸位一道,將這個年過好。」再怎麼說,聖人明面上也是教安王管宗人府,凡事需得借他的名義才是。
宗人府官員你看我我看你,最後在亦安的微笑中上前拿了紅封,再向亦安道謝,這也是舊例。便是要作法開端,也不能將所有宗人府的官員一網打盡。需徐徐圖之,不能揪住一點兒錯處不放,一桿子打翻一船人。也不能太過縱容,讓下屬失去敬畏之心。
然而第二天就有御史上奏疏彈劾亦安,言其牝雞司晨,有越俎代庖之嫌。
這件事還是田順義告訴亦安的。太子雖然監國,可並沒有第一時間就讓人把奏疏往東宮送。
這倒不是聖人壓著,而是太子自己提的。太子在聖人面前好話說盡,把這件事才拖到正月後開印再辦。而後立馬去找了陸太傅,請外援去了。
「太傅乃國之重臣,當次危機時刻,萬望老先生教我。」一見面,太子就對陸太傅行了大禮。
這把陸望嚇得不輕,還以為太子有什麼至急為難的事。好歹把太子扶起來後,一聽太子來意,陸望這才鬆了一口氣。
原來太子的話還真是字面意思,他是真的想請陸望教導自己。聖人突然讓太子監國,太子心裡實在沒底。左思右想之下,還是來找陸望求救。
無它,陸望名聲實在太好。
相比於親家白閣老,陸望無論是在士林還是朝野,都享有崇高名望。
自從白閣老成為內閣首輔,和亦安成為安王妃以來,白閣老在百官心中,已經是四六開了。
四成官員認為白閣老老奸巨猾,自從親孫女成為王妃,依仗聖人恩寵,行事預發無所顧忌,大有成為下一個秦首輔的跡象。
不對,現在的情勢,已經去職的秦首輔反而要比白閣老名聲要好點,有不少官員已經開始懷念起前任首輔來。
畢竟秦首輔沒有一個做親王妃的孫女,雖然秦家和慎國公家是姻親關係,但比起管著宗人府的安王來說,還是很有差距的。
有四成官員認為白閣老在朝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是年紀大了,力不從心而已。
至於剩下的兩成官員,對首輔的態度很是保守。以往秦閣老在首輔位時,這些人便沒什麼看法。如今白閣老在首輔位,這些人依舊沒什麼看法。
而陸太傅既為士林所傾,眼下又掌管詹事府,可謂是太子求教的不二人選。
太子這樣誠懇,陸太傅也只能應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安王在一旁看著亦安理事,眼神都落在亦安身上,滿眼都是笑意。
此後一連幾日,亦安和安王都會一同在宗人府正堂理事。
第147章 襄理
不出亦安所料, 即便自己已經耳提面命,宗人府的官員依然還是有疏漏的。
除去三位世襲親王外,不世襲的宗藩中, 依然有不少宗室仍在繁衍, 其中不乏有犯法被廢除爵位的庶人。而即便是庶人,也能得到最低限度的供養, 僅限於餓不死而已。
也有存在特殊情況的宗室, 比如本人早亡,嗣子卻沒有到承爵的年紀, 家中無以為繼,便可以提請宗人府, 先支取本爵位一半俸祿,以供使用。
類似例子不在少數,而亦安卻發現, 有些宗室並沒有按例如數撥給,多多少少都會缺一點兒。
亦安當即指了出來, 讓張府丞立刻改條子, 如數撥給。
張府丞有些支吾道,「稟王妃,這些都是按往年的例辦的, 今年突然變了,恐生事端。」若是這些宗室來鬧,要把以往缺的補上, 那宗人府說不得立時就要虧空起來。
亦安只道,「按本位的意思辦, 若有人來,本位自然會與其分說。」意思便是這個鍋不用張府丞來背。
張府丞鬆了口氣, 王妃既然已經把話說到了這份兒上,那他也沒什麼好顧忌的。
亦安又道,「以往定、端兩藩宗室,是否由兩位親王代為支取?」這便是兩位親王的特殊之處。其餘宗藩明面兒上沒有高位親王轄制,都是派府中長史前往宗人府支取祿米例銀。而定王和端王因為是本藩爵位最高者,且永世不降,兩藩宗室的祿米例銀便是交到兩位親王手中,由其代為發放。
張府丞忙應道,「一向如此。」
亦安想了想,便道,「今年還是按這個例,只是祿米成色要按律令來。」在祿米上剋扣宗室,宗人府官員尚且沒有這個膽子,且他們的油水本就不在在這上面。凡是來往宗人府請託的宗室,又有哪個是靠例銀和祿米過活的呢。
但是祿米的成色就有的說了,一般是當季的新米和去年的陳米對半,粳米和糙米對半。不過如舞陽長公主、臨清公主這些,幾乎全部都是當季新米。而有些宗室卻只能領到次年陳米,或者次次年的陳米。
霉米不會出現在清單上,這是底線。真要吃死了宗室,宗人府的官員也擔待不起,至少要一命抵一命。
在封印之前,這些差事必是要辦的。
而在辦事之前,亦安將宗人府官員聚在一處,指著桌上的紅封,對眾人笑道,「王爺初掌宗人府,諸位都是老人,年關將近,不過討個彩頭。望與諸位一道,將這個年過好。」再怎麼說,聖人明面上也是教安王管宗人府,凡事需得借他的名義才是。
宗人府官員你看我我看你,最後在亦安的微笑中上前拿了紅封,再向亦安道謝,這也是舊例。便是要作法開端,也不能將所有宗人府的官員一網打盡。需徐徐圖之,不能揪住一點兒錯處不放,一桿子打翻一船人。也不能太過縱容,讓下屬失去敬畏之心。
然而第二天就有御史上奏疏彈劾亦安,言其牝雞司晨,有越俎代庖之嫌。
這件事還是田順義告訴亦安的。太子雖然監國,可並沒有第一時間就讓人把奏疏往東宮送。
這倒不是聖人壓著,而是太子自己提的。太子在聖人面前好話說盡,把這件事才拖到正月後開印再辦。而後立馬去找了陸太傅,請外援去了。
「太傅乃國之重臣,當次危機時刻,萬望老先生教我。」一見面,太子就對陸太傅行了大禮。
這把陸望嚇得不輕,還以為太子有什麼至急為難的事。好歹把太子扶起來後,一聽太子來意,陸望這才鬆了一口氣。
原來太子的話還真是字面意思,他是真的想請陸望教導自己。聖人突然讓太子監國,太子心裡實在沒底。左思右想之下,還是來找陸望求救。
無它,陸望名聲實在太好。
相比於親家白閣老,陸望無論是在士林還是朝野,都享有崇高名望。
自從白閣老成為內閣首輔,和亦安成為安王妃以來,白閣老在百官心中,已經是四六開了。
四成官員認為白閣老老奸巨猾,自從親孫女成為王妃,依仗聖人恩寵,行事預發無所顧忌,大有成為下一個秦首輔的跡象。
不對,現在的情勢,已經去職的秦首輔反而要比白閣老名聲要好點,有不少官員已經開始懷念起前任首輔來。
畢竟秦首輔沒有一個做親王妃的孫女,雖然秦家和慎國公家是姻親關係,但比起管著宗人府的安王來說,還是很有差距的。
有四成官員認為白閣老在朝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是年紀大了,力不從心而已。
至於剩下的兩成官員,對首輔的態度很是保守。以往秦閣老在首輔位時,這些人便沒什麼看法。如今白閣老在首輔位,這些人依舊沒什麼看法。
而陸太傅既為士林所傾,眼下又掌管詹事府,可謂是太子求教的不二人選。
太子這樣誠懇,陸太傅也只能應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