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頁
別看太子眼下還沒有顯出什麼才能,但畢竟是未來的聖人,性子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對於輔佐當下的太子,陸太傅是不牴觸的。再說,這也是還聖人當年的情。
彈劾的奏疏雖然被聖人留中,可也只是一時而已。新年前的最後一次大朝,便有御史當殿諫言。
「陛下將宗人府交給安王,原以安王為宗室中貴者,必能為陛下分憂。然臣聽聞宗人府內安王妃實領其事,眾官皆以安王妃之命行事,此乃陰陽顛倒,請陛下察之。」崔御史這話,比那一位說亦安牝雞司晨的大臣,實則要委婉幾分,但核心意思不變。
聖人並未說話,而是看向安王,似乎是在等他回答。
安王連忙出列,面上神色不見慌張,很是平靜道,「宗人府乃天子家事,臣既擔了這個差事,不敢疏心。幸有王妃襄助,方能使宗人府運轉自如。且王妃也是宗室女眷,又是臣之妻,替臣參詳一二亦無不可,請聖人明鑑。」這話說得後面的官員們險些抽了嘴角,以往沒有宗令的時候,也沒見宗人府癱瘓啊?
這話也就是糊弄外行,做過一部主官的都知道。但聖人明顯接受了安王的狡辯,只對那位御史說了句,「此乃朕之家事,卿等勿慮之。」
聖人早就有言在先,讓亦安幫著安王理事。御史這樣,也只是擔憂亦安弄權,以此結交勛戚,擴展自己的勢力。
不過有亦安這個安王妃的身份在,似乎不必通過宗人府,也能達到結交勛戚的目的。
眼下看到聖人心意已定,御史們便不再多言。
說到底,這不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將近年關,亦安卻愈發輕鬆不得。
不是為宗人府,而是宮裡出了事。
自楚貴妃將宮務交給太子妃以後,便在鍾粹宮帶起了孩子,嘉順郡主和那位殿下就住在隔壁的永昌殿。楚貴妃這樣的年紀,也算是含飴弄孫,日子倒清閒起來。
不過這可苦了太子妃,她的身子本就是強撐著,楚貴妃放權得不含糊,一點也不留戀宮權,這對太子妃而言固然是好的,她可以通過襄理宮務,儘快在後宮之中建立自己的班底和權威。
然而太子妃的身體著實不能經得起操勞,便是拉上兒媳延熹郡王妃,也只是勉強而已。宮裡高位妃嬪雖然只剩下兩位,但滿宮的太監、宮女也是要生活的,這些人都需要太子妃去調度。
正月初三,延熹郡王妃突然暈厥,隨後被診出一月出頭的身孕。數日前太醫院醫正便告誡延熹郡王妃,她很有可能懷上身孕,建議臥床靜養,待半個多月後再診。
但那會兒正是宮裡忙著過年的時候,又有聖人的萬壽慶典在,延熹宮略一時不為了鬧得東宮人心惶惶,二是實在逼得沒辦法。婆婆太子妃身子骨且不如她,只看著康健罷了。她若再不站出來,這闔宮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在背地裡抱怨。
誰知道過了沒幾日,林醫正正在家中休養,便被急召入宮。起初林太醫還以為是聖人有什麼不好,細問之下才知道是延熹郡王妃暈厥。
林太醫本來就為聖人的身體擔憂,雖然出事的不是聖人,但聽到是延熹郡王妃暈厥,同樣讓林太醫吃了一驚。他驟然想起前幾日曾為郡王妃請過脈,當時便有懷孕的跡象。只是脈相十分淺薄,即便醫術高深如林太醫,也不能斷定郡王妃這就是懷有身孕。
若天家子嗣有了萬一,這後果同樣嚴重。
等林太醫到了東宮,宋尚食早就等在殿外。
宋尚食只來得及對林太醫說一句話,「郡王妃似有身孕。」十拿九穩的話宋尚食同樣不會說。
林太醫心內苦澀,面上卻沒有表露出來。
及至殿內,經過宋尚食緊急施救,郡王妃已經清醒過來,只是面色極為蒼白,看著比太子妃還要弱上兩分。
一旁的延熹郡王也是急得團團轉,太子去了陸太傅家中,眼下估計剛得到消息,正在往宮裡趕。
林太醫剛搭上延熹郡王妃的脈,心內便鬆了一口氣,問題不大。
繼而林太醫又細細診了一回,方才確定,郡王妃確有一月出頭的身孕無疑。
隨後林太醫先是對一旁的延熹郡王報喜,復又十分嚴肅道,「郡王妃日夜操勞,胎相已有不穩之相,日後必須靜養。」延熹郡王連連點頭,他知道妻子近日來著實操勞不少。為著宮裡的事,延熹郡王妃乾脆直接住在了東宮,連不滿三歲的女兒都交給了王府女史去帶。
等到太子急忙趕回時,林太醫已經開好了藥房,東宮裡瀰漫著一股清淡的藥味兒。太子已經習慣了滿是藥味兒的東宮,太子妃一直在用補藥,煎藥的爐子就沒熄過火。
待問明了兒媳的情況,太子先鬆了一口氣,復又露出喜意來。
無它,兒子膝下至今無子,他也沒有正經的孫子。如今兒媳好不容易懷上第二胎,要是男胎,那聖人就有了曾孫,他也有了孫子。
太子給林太醫和宋尚食各一個厚厚的紅封,叮囑兩人一定要照看好郡王妃這一胎。
林太醫和宋尚食自然應下不提。
但延熹郡王妃這下是歇下了,可宮裡的事兒還得有人辦。楚貴妃年邁,太子妃也要靜養,太子日夜前往陸府,總不能教延熹郡王自己來吧?關鍵他也不會啊!<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彈劾的奏疏雖然被聖人留中,可也只是一時而已。新年前的最後一次大朝,便有御史當殿諫言。
「陛下將宗人府交給安王,原以安王為宗室中貴者,必能為陛下分憂。然臣聽聞宗人府內安王妃實領其事,眾官皆以安王妃之命行事,此乃陰陽顛倒,請陛下察之。」崔御史這話,比那一位說亦安牝雞司晨的大臣,實則要委婉幾分,但核心意思不變。
聖人並未說話,而是看向安王,似乎是在等他回答。
安王連忙出列,面上神色不見慌張,很是平靜道,「宗人府乃天子家事,臣既擔了這個差事,不敢疏心。幸有王妃襄助,方能使宗人府運轉自如。且王妃也是宗室女眷,又是臣之妻,替臣參詳一二亦無不可,請聖人明鑑。」這話說得後面的官員們險些抽了嘴角,以往沒有宗令的時候,也沒見宗人府癱瘓啊?
這話也就是糊弄外行,做過一部主官的都知道。但聖人明顯接受了安王的狡辯,只對那位御史說了句,「此乃朕之家事,卿等勿慮之。」
聖人早就有言在先,讓亦安幫著安王理事。御史這樣,也只是擔憂亦安弄權,以此結交勛戚,擴展自己的勢力。
不過有亦安這個安王妃的身份在,似乎不必通過宗人府,也能達到結交勛戚的目的。
眼下看到聖人心意已定,御史們便不再多言。
說到底,這不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將近年關,亦安卻愈發輕鬆不得。
不是為宗人府,而是宮裡出了事。
自楚貴妃將宮務交給太子妃以後,便在鍾粹宮帶起了孩子,嘉順郡主和那位殿下就住在隔壁的永昌殿。楚貴妃這樣的年紀,也算是含飴弄孫,日子倒清閒起來。
不過這可苦了太子妃,她的身子本就是強撐著,楚貴妃放權得不含糊,一點也不留戀宮權,這對太子妃而言固然是好的,她可以通過襄理宮務,儘快在後宮之中建立自己的班底和權威。
然而太子妃的身體著實不能經得起操勞,便是拉上兒媳延熹郡王妃,也只是勉強而已。宮裡高位妃嬪雖然只剩下兩位,但滿宮的太監、宮女也是要生活的,這些人都需要太子妃去調度。
正月初三,延熹郡王妃突然暈厥,隨後被診出一月出頭的身孕。數日前太醫院醫正便告誡延熹郡王妃,她很有可能懷上身孕,建議臥床靜養,待半個多月後再診。
但那會兒正是宮裡忙著過年的時候,又有聖人的萬壽慶典在,延熹宮略一時不為了鬧得東宮人心惶惶,二是實在逼得沒辦法。婆婆太子妃身子骨且不如她,只看著康健罷了。她若再不站出來,這闔宮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在背地裡抱怨。
誰知道過了沒幾日,林醫正正在家中休養,便被急召入宮。起初林太醫還以為是聖人有什麼不好,細問之下才知道是延熹郡王妃暈厥。
林太醫本來就為聖人的身體擔憂,雖然出事的不是聖人,但聽到是延熹郡王妃暈厥,同樣讓林太醫吃了一驚。他驟然想起前幾日曾為郡王妃請過脈,當時便有懷孕的跡象。只是脈相十分淺薄,即便醫術高深如林太醫,也不能斷定郡王妃這就是懷有身孕。
若天家子嗣有了萬一,這後果同樣嚴重。
等林太醫到了東宮,宋尚食早就等在殿外。
宋尚食只來得及對林太醫說一句話,「郡王妃似有身孕。」十拿九穩的話宋尚食同樣不會說。
林太醫心內苦澀,面上卻沒有表露出來。
及至殿內,經過宋尚食緊急施救,郡王妃已經清醒過來,只是面色極為蒼白,看著比太子妃還要弱上兩分。
一旁的延熹郡王也是急得團團轉,太子去了陸太傅家中,眼下估計剛得到消息,正在往宮裡趕。
林太醫剛搭上延熹郡王妃的脈,心內便鬆了一口氣,問題不大。
繼而林太醫又細細診了一回,方才確定,郡王妃確有一月出頭的身孕無疑。
隨後林太醫先是對一旁的延熹郡王報喜,復又十分嚴肅道,「郡王妃日夜操勞,胎相已有不穩之相,日後必須靜養。」延熹郡王連連點頭,他知道妻子近日來著實操勞不少。為著宮裡的事,延熹郡王妃乾脆直接住在了東宮,連不滿三歲的女兒都交給了王府女史去帶。
等到太子急忙趕回時,林太醫已經開好了藥房,東宮裡瀰漫著一股清淡的藥味兒。太子已經習慣了滿是藥味兒的東宮,太子妃一直在用補藥,煎藥的爐子就沒熄過火。
待問明了兒媳的情況,太子先鬆了一口氣,復又露出喜意來。
無它,兒子膝下至今無子,他也沒有正經的孫子。如今兒媳好不容易懷上第二胎,要是男胎,那聖人就有了曾孫,他也有了孫子。
太子給林太醫和宋尚食各一個厚厚的紅封,叮囑兩人一定要照看好郡王妃這一胎。
林太醫和宋尚食自然應下不提。
但延熹郡王妃這下是歇下了,可宮裡的事兒還得有人辦。楚貴妃年邁,太子妃也要靜養,太子日夜前往陸府,總不能教延熹郡王自己來吧?關鍵他也不會啊!<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