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頁
賈詡當年都被閻忠評價過有良、平之才,因為他們都算是西涼地區的人,所以內部圈子裡面都會進行吹捧。
當時北方地區也就是并州這個地方,他們推選出來的人是郭林宗。
此人有品鑑識別人物的才能,當然這人確實也有能力,但也是他們這個地區自己推出來的代表。
許劭就算是中原地區出名的代表了,也是評價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的那個人。
世道風氣如此,所以每個圈子裡面都會共同推選出一兩個能人,給大家造點名氣,讓大家一起出名。
龐德公自然就是荊州這個地方的代表了。
按照時人對此人的評價,那真的是一個高潔隱士,帶著一家人隱居在山林之中,自己耕種,自己勞作。
與此同時,還經常和周邊一些名士聚會,以彈琴讀書作為樂趣,可謂是逍遙自在。
對於讀書人而言,這確實是一個高潔的隱士,不慕名利,一心隱居,偶爾再點評一下天下名人。
但對於楊秋來說,這都是虛的,她還沒做過農民嗎?
農民天天在地里勞作,起早貪黑幹完活,晚上只想累得躺下,然後每天還吃不飽。
真正的農民是沒有時間彈琴、讀書、娛樂的。
所以這些所謂的隱士,不知道在當地有幾百畝地或者上千畝地,然後僱傭了佃農耕作,自己偶爾在下地體驗一下農家樂而已。
所以楊秋對這些人沒有絲毫濾鏡。
在昭國若有隱居的名士,楊秋都沒興趣打聽一下。
更何況按照記載,龐德公的兒子孫子最後可都是做了官,富貴了幾代。
「龐公不辭辛勞,千里而來,一路舟車勞頓。
不知龐公現下起居可好?所居之處可還舒適?飲食是否合口?若有人膽敢慢待龐公,吾定不輕饒。」
雖說揣測到對方是為了荊州利益而來,但在沒有具體交談荊州利益之時,楊秋的態度還是非常禮遇的。
龐德公和身邊的隨從親人來到長安,其實已經有五天了。
從荊州被圍攻之後,荊州周邊的人都著急了起來,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和劉表綁定的那些親信家族,現在當然不能離開荊州。
但是龐德公作為一位天下名士,若想要離開荊州,問題其實不大。
畢竟昭國軍隊軍紀甚嚴,打仗就是打仗,不管當地的世家大族是什麼情況,那也是在統治之後,頒布新的律法不聽從後再進行管理,而不是一開始就進行屠殺掠奪。
所以龐德公這邊提出要來長安之後,軍隊那邊就直接放行了。
花費了接近半個月的時間,一行人才終於到達長安。
而龐德公年紀已經很大了,所以休整了好幾天才算是恢復精力,中間又見了諸葛亮等一些荊州人,之後這才來拜訪楊秋。
「承蒙掛念,長安一切皆安。大王聖明,關中之地於其治下,盡顯繁華昌盛之象。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真乃太平之景。
老朽至此數日,佳肴美饌,目不暇接,更遇諸多故舊。見他們才學精進,可知長安實乃鍾靈毓秀之福地。
老朽在荊州之時,便聞大王令鄭公主持鹽鐵之論。數月以來,長安賢達之士皆踴躍參與,共襄盛舉。
如此盛事,老朽雖年邁,亦難抑好奇之心,遂前來一觀,望大王莫笑老朽孟浪之舉。」
楊秋在心中笑了一聲老狐狸,倒也不拆穿對方的真實意圖。
「聽說龐公帶了幾位年輕俊才過來,長安學子甚多,不妨讓這些年輕人多交朋友。
若有興趣,亦可以參與辯論,少年人當意氣風發,揮斥方遒,長安學風寬容,我也希望多一些荊州的學子們參與。」
此言一出,龐德公笑了,然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少年人未經世事,學識到底是淺薄了些。好在長安學風寬和,不管是今文經還是古文經,似乎都能在此處辯駁研討。
而且長安太學裡的大儒名士,既有秉持今文經學的,也有鑽研古文經學的,由此可見大王在經學這一方面頗為寬容。
過去幾日,我特地查看了昭國過去幾年科舉考試的題目,發現其中既有今文經學的見解,也有古文經學的觀點。
大王這是要推動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相互融合嗎?」
此言一出,楊秋忍不住笑了一聲,終於說到正題了。
「龐公以為,今文經古文經之爭是為了什麼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爭的就是誰成為官學,誰擁有權柄,誰有解釋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不同經學的家族也被牽涉到其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鬥。
有些話楊秋也沒有明說,因為她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套路都是一回事兒。
龐德公嘆息。
荊州的世家大族投降,不止意味著接受昭國的統治,還意味著方方面面的改變。
除了田畝賦稅制度的改變,官吏選拔制度的改變,甚至還意味著各大家族家學的改變。
因為很可能以前學的就沒有用了,這都不叫鎮痛了,這叫翻天覆地。
所以龐德公過來,其實也是想要為子孫後代找到一條明路。
「荊州之地距關中甚遠。往昔這些年,雖說商貿往來頻繁,然經學交流卻相去甚遠。
倘若荊州子弟日後參與科舉,恐難與關中之地的學子相較。
當時北方地區也就是并州這個地方,他們推選出來的人是郭林宗。
此人有品鑑識別人物的才能,當然這人確實也有能力,但也是他們這個地區自己推出來的代表。
許劭就算是中原地區出名的代表了,也是評價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的那個人。
世道風氣如此,所以每個圈子裡面都會共同推選出一兩個能人,給大家造點名氣,讓大家一起出名。
龐德公自然就是荊州這個地方的代表了。
按照時人對此人的評價,那真的是一個高潔隱士,帶著一家人隱居在山林之中,自己耕種,自己勞作。
與此同時,還經常和周邊一些名士聚會,以彈琴讀書作為樂趣,可謂是逍遙自在。
對於讀書人而言,這確實是一個高潔的隱士,不慕名利,一心隱居,偶爾再點評一下天下名人。
但對於楊秋來說,這都是虛的,她還沒做過農民嗎?
農民天天在地里勞作,起早貪黑幹完活,晚上只想累得躺下,然後每天還吃不飽。
真正的農民是沒有時間彈琴、讀書、娛樂的。
所以這些所謂的隱士,不知道在當地有幾百畝地或者上千畝地,然後僱傭了佃農耕作,自己偶爾在下地體驗一下農家樂而已。
所以楊秋對這些人沒有絲毫濾鏡。
在昭國若有隱居的名士,楊秋都沒興趣打聽一下。
更何況按照記載,龐德公的兒子孫子最後可都是做了官,富貴了幾代。
「龐公不辭辛勞,千里而來,一路舟車勞頓。
不知龐公現下起居可好?所居之處可還舒適?飲食是否合口?若有人膽敢慢待龐公,吾定不輕饒。」
雖說揣測到對方是為了荊州利益而來,但在沒有具體交談荊州利益之時,楊秋的態度還是非常禮遇的。
龐德公和身邊的隨從親人來到長安,其實已經有五天了。
從荊州被圍攻之後,荊州周邊的人都著急了起來,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和劉表綁定的那些親信家族,現在當然不能離開荊州。
但是龐德公作為一位天下名士,若想要離開荊州,問題其實不大。
畢竟昭國軍隊軍紀甚嚴,打仗就是打仗,不管當地的世家大族是什麼情況,那也是在統治之後,頒布新的律法不聽從後再進行管理,而不是一開始就進行屠殺掠奪。
所以龐德公這邊提出要來長安之後,軍隊那邊就直接放行了。
花費了接近半個月的時間,一行人才終於到達長安。
而龐德公年紀已經很大了,所以休整了好幾天才算是恢復精力,中間又見了諸葛亮等一些荊州人,之後這才來拜訪楊秋。
「承蒙掛念,長安一切皆安。大王聖明,關中之地於其治下,盡顯繁華昌盛之象。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真乃太平之景。
老朽至此數日,佳肴美饌,目不暇接,更遇諸多故舊。見他們才學精進,可知長安實乃鍾靈毓秀之福地。
老朽在荊州之時,便聞大王令鄭公主持鹽鐵之論。數月以來,長安賢達之士皆踴躍參與,共襄盛舉。
如此盛事,老朽雖年邁,亦難抑好奇之心,遂前來一觀,望大王莫笑老朽孟浪之舉。」
楊秋在心中笑了一聲老狐狸,倒也不拆穿對方的真實意圖。
「聽說龐公帶了幾位年輕俊才過來,長安學子甚多,不妨讓這些年輕人多交朋友。
若有興趣,亦可以參與辯論,少年人當意氣風發,揮斥方遒,長安學風寬容,我也希望多一些荊州的學子們參與。」
此言一出,龐德公笑了,然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少年人未經世事,學識到底是淺薄了些。好在長安學風寬和,不管是今文經還是古文經,似乎都能在此處辯駁研討。
而且長安太學裡的大儒名士,既有秉持今文經學的,也有鑽研古文經學的,由此可見大王在經學這一方面頗為寬容。
過去幾日,我特地查看了昭國過去幾年科舉考試的題目,發現其中既有今文經學的見解,也有古文經學的觀點。
大王這是要推動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相互融合嗎?」
此言一出,楊秋忍不住笑了一聲,終於說到正題了。
「龐公以為,今文經古文經之爭是為了什麼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爭的就是誰成為官學,誰擁有權柄,誰有解釋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不同經學的家族也被牽涉到其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鬥。
有些話楊秋也沒有明說,因為她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套路都是一回事兒。
龐德公嘆息。
荊州的世家大族投降,不止意味著接受昭國的統治,還意味著方方面面的改變。
除了田畝賦稅制度的改變,官吏選拔制度的改變,甚至還意味著各大家族家學的改變。
因為很可能以前學的就沒有用了,這都不叫鎮痛了,這叫翻天覆地。
所以龐德公過來,其實也是想要為子孫後代找到一條明路。
「荊州之地距關中甚遠。往昔這些年,雖說商貿往來頻繁,然經學交流卻相去甚遠。
倘若荊州子弟日後參與科舉,恐難與關中之地的學子相較。